标题:七十三難至八十一難 内容: 七十三難提要:本難討論針刺滎穴以代替井穴的原理。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 當刺井者,以滎瀉之。 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爲瀉,瀉者不可以爲補,此之謂也〔1〕。 〔1〕 此之謂也 《句解》無此之謂三字。 也字連上句。 按語:一、原文故經言二十一字與上文文意不屬。 故徐大椿云:故字上當有缺文,必有補母之法一段,故以此二句總結之,否則不成文理矣。 此説似亦有理。 但如據六十九難虚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之原則隅反,則木之母爲水,欲補井穴時,應補屬水之合穴。 故滑夀云:若當補井,則必補其合。 以上諸説供參考。 二、本難提出以滎代井,有實則瀉子之意。 但《内經》中針刺井穴的瀉法,不乏其例。 如《靈樞熱病》: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隂大指之端,去爪甲如薤葉。 是熱病實喘可瀉足太隂井穴隱白。 又云:喉痹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内亷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是熱病入心經可瀉手太陽小腸井穴少澤。 後世治賊風喉痹刺少商出血,熱病及中暑急救刺十井穴出血,均爲瀉井穴。 故以滎代井之説,不可拘泥。 七十四難提要:本難討論五臟有病,針刺五俞穴,根據四時不同之取穴方法,並舉肝病爲例,説明詳細診察五臟疾病在色、臭、味、聲、液等方面的不同表現,作出正確的診斷,是針刺治療的首要前提。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其肝、心、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藏一病輙有五也〔1〕,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2〕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其病衆多,不可盡言也。 四時有數,而竝〔3〕繫於春、夏、秋、冬者也。 針之要妙,在於秋毫〔4〕者也。 〔1〕 五也 《本義》、《集覽》本也并作色。 《句解》也作者。 〔2〕 臊臭 《太醫局諸科程文》卷六大義第三道引作臭臊。 律以上文色青,作臭臊爲勝。 〔3〕 竝 並之本字。 〔4〕 秋毫 秋季鳥獸長出纖細之毛。 此處用以形容事物之精微難察。 《孟子梁惠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孫奭疏:秋毫之末,鋭而不能見。 按語:一、關於五臟與色、臭、味、聲、液等的關係,可參閲四難、四十八難文。 二、滑夀云:詳此篇文義,似有缺。 此説供參考。 七十五難提要:本難運用五行生克理論,探討五臟虚實的治療規律。 并舉木實金虚應用瀉火補水之法爲例,以具體説明之。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虚,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1〕相平。 東方木也,西方金也〔2〕。 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 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3〕,則知肺虚。 瀉南方火,補北方水〔4〕。 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 子能令母實〔5〕,母能令子虚〔6〕,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7〕也。 經曰不能治其虚,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1〕 更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九引作互。 〔2〕 西方金也 《太素經脈之一》楊注引《八十一難》,無。 〔3〕 則知肝實,西方肺也 《太素》楊注引則知八字作肝實,連下爲句。 〔4〕 瀉南方火,補北方水 《太素》楊注引、《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九並無火水兩字。 〔5〕 子能令母實 原文云火者木之子也。 火(子)盛,一則不食木(母)之氣而使木亦實,一則火盛克金,使金虚不能克木而木實。 是火盛則木實。 故曰子能令母實。 故假令母(東方木)實,欲令其虚,可以瀉其子(南方火)。 餘類推。 〔6〕 母能令子虚 原文云:水者木之母也。 水勝火。 水(母)盛則克火而火衰。 一則火衰食木之氣而使木虚。 一則火衰不能制金,則金盛而制木,亦使木虚。 是補水(母)能使木(子)虚。 故曰母能令子虚。 故假令(東方木)實欲令其虚,可補其母(北方水)。 餘類推。 〔7〕 欲令金不得平木 《太素經脈之一》楊注引金下有去字。 平作干。 《本義》滑注云:不字疑衍。 此説可參。 又《集解》引孫一奎曰:不字非衍,不徑以金平木,故有瀉火補水之治。 《針灸大成》卷四難經補瀉,楊繼洲亦云:瀉火補水而旁治之,不得徑以金平木。 孫、楊兩氏所云不徑以金平木與原文欲令金不得平木之意,不相矛盾。 原文得作能字解。 《助字辨略》卷五:得,能也。 又云不得,猶云不可。 據此,不字不作衍文亦通。 按語:一、原文云: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 説明五行之間能相互制約,以保持其相對的平衡關係。 因此,當某一方面太過或不足時,可以使整體的相對平衡關係遭到破壞。 其糾正之法,根據具體情況,既可對太過或不足之某一經或某一臟,進行補虚或瀉實,亦即虚則補之,實則瀉之之法。 亦可利用五行生克關係,間接通過對其他經或臟的補瀉,以進行調整。 如六十九難虚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即是利用五行相生關係以調整之法。 本難則主要是運用五行相克關係以調整之法。 原文舉肝實肺虚爲例,採用瀉心火補腎水的糾治方法。 正如滑夀所云:此越人之妙,一舉而兩得之者也。 且瀉火,一則奪木之氣,一則去金之克。 補水,一則以益金之氣,一則以制火之光。 本難所述,體現了整體觀點,對臨床有重要啟發和指導意義。 二、原文引經曰不能治其虚,何問其餘一句,突出在瀉火補水之中,尤其着重在補水。 强調治虚的重要性。 這一觀點值得重視。 臨床上肝實肺虚,木火刑金之病證,不爲少見,治法多用補腎水爲主,兼清心肝之火的治則,有一定療效。 可見這一理論是有實踐基礎的。 七十六難提要:本難討論從衛取氣,從榮置氣的補瀉針法。 提出了在調治隂陽之氣有餘不足之時,應先補後瀉的針刺原則。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 當補之時,何所取氣? 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1〕;當瀉之時,從榮置氣〔1〕。 其陽氣不足,隂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隂。 隂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隂,而後瀉其陽。 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1〕 從衛取氣 從榮置氣 言補瀉針法。 榮衛指針刺深度。 衛陽,榮隂。 衛淺,榮深(參閲七十一難)。 取猶受也。 《禮記喪大記》取衣者,亦以箧。 注:取,猶受也。 從衛取氣言取衛分之氣以補經氣之虚。 置,放散、捨棄之意。 《廣雅釋詁四上》:捨、放,置也。 從榮置氣言榮分引出邪氣以放散而捨棄之,以瀉其實。 按語:本難對補瀉問題,只提從衛取氣,從榮置氣,没有説明具體針法。 對此,《醫學入門》作了説明: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於後,而濟益其虚也。 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之,取其榮氣而迎之於前,而瀉奪其實也。 《難經古義》滕萬卿云:所謂從衛取氣者,淺留其鍼,得氣因推下之,使其浮散之氣收入脈中,是補之也。 從榮置氣者,深而留之,得氣因引持之,使脈中之氣散置衛外,是瀉之也。 即與前篇所言春夏致一隂,秋冬致一陽,其事似同,然彼以四時隂陽升降之道言之,此乃以一經增減之法言之。 録以上兩説供參考。 關於先補後瀉的問題。 《靈樞終始》云:隂盛而陽虚,先補其陽,後瀉其隂而和之。 隂虚而陽盛,先補其隂,後瀉其陽而和之。 與本難所述内容一致。 其所以先補後瀉者,如滕萬卿云:是鍼家予奪之道。 若先實後虚,則恐暗脱漏正氣,故戒其先後如此。 按本難所述先補後瀉原則,乃專對針刺治療而言。 但臨床所見,病情繁複多樣,應根據具體情況,分别邪正主次,標本先後,或先補後瀉,或先瀉後補,尤其在應用藥物治療時更應靈活掌握,不能執一而論。 七十七難提要:本難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突出預防的重要性。 同時以見肝之病,先實脾氣爲例,説明在治病過程中,必須重視和掌握防止疾病傳變的規律。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1〕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治已病〔2〕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1〕 得 《類説》卷三十七引《難經》作脾。 〔2〕 治已病 《句解》、《本義》本并無。 按語:我國古代醫籍中具有豐富的預防醫學思想。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未病時預防疾病的發生。 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二、疾病已經發生後,防止疾病的發展。 如《靈樞逆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素問隂陽應象大論》有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指出外感疾病初起時即應防止其深入發展。 本難是根據五行相克的理論,對五臟疾病的可能傳變進行預測,並設法制止其發展。 這一思想和肝病治脾的例子,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加以引用。 目前臨床治療時,仍有重要的意義。 七十八難提要:本難敍述針刺補瀉的一些具體方法,包括左右手的配合操作,及得氣後的提插手法等。 强調針刺得氣的重要性。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針〔1〕也。 知〔2〕爲針者,信其左〔3〕;不知爲針者,信其右〔3〕。 當刺之時,必〔4〕先以左手厭按〔5〕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6〕,爪而下之〔7〕,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8〕推而内之,是謂補;動而伸之〔9〕,是謂瀉。 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内〔10〕。 不得氣,是爲十死不治也。 〔1〕 呼吸出内針 爲針刺補瀉法之一種,俗稱呼吸補瀉。 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爲補法。 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爲瀉法。 《素問離合真邪論》:吸則内針候呼引針故命曰瀉。 呼盡内針候吸引針故命曰補。 〔2〕 知 知上原有然字。 爲衍文。 據《本義》本及文義體例删。 〔3〕 信其左 信其右 信任用也。 《廣韻震韻》:信,用也。 《荀子哀公》明主任計不信怒,闇主信怒不任計。 楊倞注:信,亦任也。 左、右即左、右手。 〔4〕 必 《本義》本無。 〔5〕 厭按 《句解》按下有其字。 厭音義通壓。 《荀子疆國》:如牆厭之。 楊注:厭,讀如壓。 〔6〕 彈而努之 努通怒。 《素問離合真邪論》王冰注曰:彈而怒之,使脈氣滿也。 言進針前用手指彈擊所針穴位之皮膚,使局部氣血充盈,則易於得氣。 《醫學入門》:彈者補也。 以大指與次指爪相交而疊,病在上,大指爪輕彈向上;病在下,次指爪輕彈向下,可使氣速行,則氣易至也。 〔7〕 爪而下之 用指甲向下掐住進針穴位,使部位準確而固定。 《素問離合真邪論》王冰注:抓而下之,置鍼準也。 〔8〕 因 《集覽》本無。 〔9〕 動而伸之 動,摇動針杆。 伸,引伸,即將針體引出淺處,使邪氣外泄。 《素問調經論》:外門不閉,以出其疾。 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 〔10〕 男外女内 内外指針刺的深淺部位。 即男子刺淺,女子刺深。 滑夀云:若停針候氣,久而不止,乃與男子則淺其針,而候之衛氣之分。 女子則深其針,而候之榮氣之分。 按語:針刺時得氣與否是有效與無效的關鍵。 故進行針治,務求得氣。 而本難提出在局部使用厭按、彈努、爪切、動伸等輔助手法,使能得氣,這在針刺臨床治療時也是值得注意的。 七十九難提要:本難討論瀉補的意義,乃根據五行關係對五俞穴進行虚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迎隨補瀉針法。 同時説明補瀉手法中不同的針感。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1〕,安得無虚? 隨而濟之〔2〕,安得無實? 虚之與實,若得若失〔3〕;實之與虚,若有若無〔4〕,何謂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 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所謂實之與虚者,牢濡〔5〕之意也。 氣來實牢者爲得,濡虚者爲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1〕 奪之 奪使失去也。 《孟子梁惠王》:勿奪其時。 《素問離合真邪論》:奪人正氣。 〔2〕 濟之 濟使增益也。 《左傳桓公十一年》:盍請濟師於王。 杜預注:濟,益也。 〔3〕 虚之與實,若得若失 虚證用補,補其不足,故曰若得。 實證用瀉,瀉其有餘,故曰若失。 《靈樞小針解》:爲虚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 瀉則怳然若有失也。 按佖,滿也。 怳,失意貌。 〔4〕 實之與虚,若有若無 此言針感。 進針後,針下有緊牢充實的感覺者爲有氣,爲實。 針下有疏軟空虚的感覺者爲無氣,爲虚。 《靈樞小針解》:言實與虚,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虚者無氣也。 〔5〕 牢濡 指針下的感覺。 牢爲緊實,濡爲虚軟。 按語:一、孫鼎宜謂實之與虚八字疑衍,下文答詞未及可證。 否則章句末當有脱也。 考虚之與實四句是韻文。 實與失同在古韻質部。 虚與無都在古韻魚部。 答語以實之與虚與若得若失相連,可見上下兩句意義,本自相同。 從針下牢濡之意言之,牢實爲有氣,有即爲得。 濡是無氣,無即爲失。 是若得若失與若有若無意義一致。 據此則孫氏衍文之説,並無意義。 二、關於迎隨的多種涵義,參閲七十二難按語。 八十難提要:本難討論進針出針必須掌握時機,即候經氣之來至與已盡。 進一步强調得氣的重要性。 八十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1〕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2〕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内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1〕 有見如入,有見如出 見感動、感受。 《淮南子覽冥》: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 注:見,猶感也。 在此引伸爲指下的感覺。 如通而,見十六難注〔十九〕。 入出指進針與出針。 〔2〕 有見如入 《本義》滑夀云:所謂有見如入下當欠有見如出四字。 按語:一、本難所云左手見氣來至,當指第七十八難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 通過左手的壓按、彈努而得之,即所謂知爲針者,信其左。 二、本難云:氣來至乃内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而七十一難則云刺隂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内針。 似乎相反。 實際並不矛盾。 七十一難之氣散指淺表之衛氣散開。 與本難所云經氣之來至,概念不同。 八十一難提要:本難舉肺實肝虚,不補肝,反實肺爲例,重申實證、虚證用補瀉之戒。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虚虚〔1〕,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 將病自有虚實耶? 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2〕,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虚實也。 假令肝實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 假令肺實而〔3〕肝虚微少氣〔4〕,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虚虚,損不足而益有餘。 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1〕 無實實虚虚 本難下文、本書十二難同類文,以及《句解》、《金匱要略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并無無字。 按無爲告誡、勸阻之辭。 實實虚虚言其,無實實虚虚言其戒,其精神是一致的。 〔2〕 是病 滑夀云:是病兩字,非即衍。 《盧經裒腋》引生生子曰:是病兩字,非非衍。 蓋答辭也。 按,是病當爲答辭。 病即指下文肺實、肝虚等而言。 故下文謂病是有虚實也,乃重申是指疾病而非寸口脈之意,以明確此與第十二難實實虚虚之言五臟脈絶者,概念不同。 〔3〕 而 《句解》、《集覽》本并作故知二字。 〔4〕 肝虚微少氣 諸本并於虚字下斷句,微少氣三字爲句。 文句不倫。 今改爲連讀,文義通曉。 按語: 一、本難與十二難均討論實實虚虚的問題,但角度不同。 十二難是討論寸口脈所反映五臟之虚實與用針刺補瀉的問題。 本難是直接從疾病的五臟虚實,討論用針刺補瀉的問題。 兩者在毋損不足,毋益有餘的原則方面是一致的。 二、本難與七十五難均舉肺肝兩臟金木當更相平的關係,作爲例證。 七十五難談肺虚肝實當補水瀉火。 本難談肺實肝虚,當補肝瀉肺。 兩者互相參閲,説明五臟之間如果有虚有實,用針時,既可對有病之臟直接補虚瀉實,亦可利用五臟間的相互關係,通過對其他有關臟的補瀉,從旁進行調治,使之相生相制,重新恢復相對的平衡關係,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這些理論,不僅適用於針刺治療,對藥物治療同樣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发布时间:2025-04-30 14:02:4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