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校正黄帝 内容: 臣聞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 斯醫者〔1〕,雖曰方技〔2〕,其實儒者之事乎。 班固序《蓺文志》稱儒者〔3〕,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 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 又云,方技者,蓋〔4〕論病以及國,原診〔5〕以知政。 非能通三才〔6〕之奥,安能及國之政哉。 晉皇甫謐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7〕,有高尚之志,得風痺,因而學醫,習覽經方〔8〕,遂臻至妙〔9〕。 取黄帝《素問》、《鍼經》、《明堂》三部之書,撰爲《鍼灸經》十二卷,歷古儒者之不能及也。 或曰《素問》、《鍼經》、《明堂》三部之書,非黄帝書,似出於戰國〔10〕。 曰:人生天地之間,八尺之軀,藏之堅脆,府之大小,穀之多少,脉之長短,血之清濁,十二經之血氣大數,皮膚包絡其外,可剖而視之乎? 非大聖上智孰能知之〔11〕? 戰國之人何與焉〔12〕。 大哉! 《黄帝内經》十八卷、《鍼經》三卷〔13〕,最出遠古,皇甫士安能撰而集之。 惜〔14〕簡編脱落者已多〔15〕,是使文字錯亂,義理顛倒,世失其傳,學之者鮮矣。 唐甄權但脩《明堂圖》〔16〕,孫思邈從而和之〔17〕,其餘篇第亦不能盡言〔18〕之。 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19〕,令取《素問》、《九墟》、《靈樞》、《太素經》、《千金方》及《翼》、《外臺秘要》諸家善書校對〔20〕,玉成繕寫,將備親覽。 恭惟主上聖哲文明,光輝上下,孝慈仁德被衆庶,大頒〔21〕岐黄,遠及方外,使皇化兆於無窮,和氣浹而充塞。 兹亦助人君〔22〕,順陰陽,明教化之一端云。 國子博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郎中臣孫奇、光禄卿直秘閣臣林億等上〔23〕。 〔1〕者 明抄本作「也」。 〔2〕方技 《漢書藝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3〕班固序《蓺文志》稱儒者 蓺,明抄本作藝。 按蓺與藝同。 《集韻祭韻》:埶,《説文》:種也。 一曰技能也。 或作蓺、藝。 此指《漢書藝文志》儒家類叙。 〔4〕蓋 原脱,據明抄本、《漢書藝文志》補。 〔5〕診 明抄本作胗。 按胗爲診之假,詳見皇甫謐序。 〔6〕三才 謂天地人也。 《易經説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晝而成卦。 〔7〕欲 明抄本作慾。 慾與欲通。 《周禮秋官大行人》:通其慾。 陸德明釋文:慾,本作欲。 〔8〕經方 《漢書藝文志》: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 〔9〕遂臻至妙 明抄本作遂至於妙。 〔10〕或曰《素問》非黄帝書,似出於戰國 關於《黄帝内經》的成書年代,當時曾有以爲非黄帝書,乃依託之作者。 如邵雍云:《素問》、《陰符》,七國時書也。 司馬光云:謂《素問》爲黄帝之書,則恐未可。 此周漢之間,醫者依託以取重耳。 程顥云:觀《素問》文字氣象,只是戰國時人作。 林氏等此論,當是指上述諸家而言。 然林億等説,其崇古之義,不足爲信。 〔11〕人生天地之間,孰能知之 按此文義本於《靈樞經水》及《千金翼》卷二十六第一引甄權語。 〔12〕焉 明抄本作言,疑誤。 〔13〕《鍼經》三卷 詳諸書著録,《鍼經》無三卷本。 據前後文義,似當作《明堂》三卷。 〔14〕惜 明抄本無。 〔15〕多 此下明抄本有矣字。 〔16〕唐甄權但脩《明堂圖》 脩與修通,《易經乾文言》:君子進德脩業。 集解作修。 據《千金翼》卷二十六第一稱,唐高祖武德年間,有甄權新撰《明堂》,至太宗貞觀(原誤作正觀,詳史無正觀年號)年間,復奉勑修《明堂》,並與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校定經圖。 〔17〕孫思邈從而和之 孫思邈《千金方》卷二十九第一云:舊《明堂圖》,年代久遠,傳寫錯誤,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權等新撰爲定云耳。 〔18〕言 明抄本作書。 〔19〕書 此下明抄本有等字,疑衍。 〔20〕校對 此言校對,猶校讎也。 讎,對也。 《後漢書鄧皇后紀》:詣東觀讎校傳記。 李賢注:讎,對也。 〔21〕頒 明抄本作頌,誤。 〔22〕人君 原作人靈,據前文及《漢書藝文志》改。 〔23〕上 據《素問》、《傷寒論》、《脈經》、《千金》、《外臺》諸書林億等序文例,似應作謹上。 发布时间:2025-04-30 15:04:2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