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帝三部灸甲乙經序 内容: 晉玄晏先生皇甫謐夫醫道所興,其來久矣。 上古神農,始嘗草木而知百藥〔1〕。 黄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2〕,内考五藏六府,外綜〔3〕經絡血氣色候,參之天地,驗之人物〔4〕,本性命〔5〕,窮神極變〔6〕,而鍼道〔7〕生焉。 其論至妙,雷公受業〔8〕,傳之於後。 伊尹以亞聖之才〔9〕,撰用《神農本草》〔10〕,以爲《湯液》〔11〕。 中古名醫有俞跗〔12〕、醫緩、扁鵲〔13〕,秦有醫和〔14〕,漢有倉公〔15〕,其論皆經理識本〔16〕,非徒胗病〔17〕而已。 漢有華佗、張仲景。 華佗〔18〕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亦不能盡記其本末。 若知直祭酒〔19〕劉季琰,病發於畏惡〔20〕,治之而瘥。 云後九年,季琰病應發,發當有感,仍本於畏惡,病動〔21〕必死,終如其言。 仲景見侍中王仲宣〔22〕,時年二十餘〔23〕,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24〕,眉落半年而死。 令服五石湯可免〔25〕,仲宣嫌其言忤〔26〕,受湯勿〔27〕服。 居三日,見〔28〕仲宣謂曰:服湯否? 仲宣曰:已服。 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胗〔29〕,君何輕命也! 仲宣猶不信〔30〕。 後二十年果眉落,後〔31〕一百八十七〔32〕日而死,終如其言。 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 華佗〔33〕性惡矜技〔34〕,終以戮死。 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爲十數卷〔35〕,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36〕,撰次仲景遺論〔37〕甚精,皆可〔38〕施用。 〔1〕上古神農,始嘗草木而知百藥 《淮南子修務訓》:時多疾病素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按此乃早期傳説神農嘗百草事也。 〔2〕黄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 此事詳見《素問》、《靈樞》中。 傳説岐伯、伯高、少俞,皆黄帝之臣,常與黄帝論醫藥事。 咨訪者,訊謀廣問。 《説文口部》:咨,謀事曰咨。 又言部:訪,汎謀曰訪。 徐鍇繫傳:此言汎謀,謂廣問於人也。 〔3〕綜 總合整理也。 〔4〕參之天地,驗之人物 人與天地相參,是《内經》一重要學術思想。 如《素問氣交變大論》引《上經》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義屬此焉。 〔5〕本性命 推究生命之道。 本,推究也。 《管子正世》:本治亂之所生。 性命猶生命也。 〔6〕窮神極變 此言深究神與變之理。 《説文穴部》:窮,極也。 上言窮,下言極,亦互文也。 窮者,尋根究源之義。 如《易經説卦》: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7〕鍼道 此指鍼刺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等。 詳見本經卷五第四。 〔8〕雷公受業 傳説雷公亦黄帝臣,常得黄帝之傳受。 詳見於《内經》有關篇中。 此亦依託之事。 〔9〕伊尹以亞聖之才 亞,正統本作元。 此言伊尹之才,次於至聖。 亞,次也。 伊尹,商朝人,爲湯之臣。 《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負鼎俎以滋味説湯,致於王道。 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湯舉任以國政。 〔10〕《神農本草》 傳説神農所作,故此言伊尹得以撰而用之。 〔11〕以爲《湯液》 詳《漢書藝文志》經方類有《湯液經方》三十二卷,未言作者。 此言伊尹作《湯液》,後文復言仲景論廣伊尹《湯液》,是謐必有所本,後則失傳,今已難考。 〔12〕中古名醫有俞跗 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跗。 又《漢書藝文志》經方類有泰始黄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 拊與跗通。 傳説俞跗亦黄帝臣。 此列中古,疑有誤。 〔13〕醫緩、扁鵲 醫緩,秦國醫者,《左傳成公十年》載其爲晉侯治病之事。 扁鵲,事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14〕秦有醫和 醫和,秦國醫者,《左傳昭公元年》載其爲晉侯治病之事。 按據《左傳》所記,醫緩、醫和入晉治病之事,前後相距僅四十年左右,而此文言醫緩爲中古,言醫和爲秦,與史實不合,疑有誤。 〔15〕漢有倉公 倉公,姓淳于,名意。 齊國臨菑人,以其爲太倉長,故曰倉公。 詳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16〕經理識本 此言順乎理而知其本也。 經,順理。 《周禮考工記輈人》:經而無絶。 鄭玄注:經,亦謂順理也。 《説文言部》:識,知也。 〔17〕胗病 即診病,胗爲診之假。 《類説》卷五十引《孔子雜説》:胗不止脉也,視物亦可爲胗。 《契丹國志耶律隆運傳》:召番漢名醫胗視。 〔18〕華佗 原作其他,據上下文義改,佗與他通。 如《千金方序》作華他。 〔19〕祭酒 首席、長者也。 漢代以博士之長稱祭酒。 〔20〕畏惡 畏恨嫉惡也。 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信知漢王畏惡其能。 〔21〕病動 病動猶病發也。 《後漢書華佗傳》有疾動時佗不在遂死、疾當發動、病發無藥而死等語,是動即發也。 〔22〕仲景見侍中王仲宣 《太平御覽方術部》引《何顒别傳》載此事,然所言年限,與下文有差。 王仲宣,王粲也。 《三國志魏志》有傳,歸魏時,曾拜侍中,建安二十二年卒,年四十一。 不曾記見仲景事。 〔23〕時年二十餘 餘,《醫經正本書》無。 按《太平御覽》引《何顒别傳》云:王仲宣年十七,嘗遇仲景。 詳《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粲十七歲時尚在長安,後去荊州依劉表,時表住襄陽,仲景南陽人,二地相臨。 故仲宣見仲景,或當此時,則二十歲左右較合。 〔24〕四十當眉落 《太平御覽》引《何顒别傳》云:後年三十當眉落。 詳《三國志魏志王粲傅》,粲卒於建安二十二年,年四十一。 故此作四十,與其卒年基本相符。 〔25〕免 《醫經正本書》作愈。 〔26〕忤 《廣韻暮韻》:忤,逆也。 此言逆其意也。 〔27〕勿 此前明抄本有而字。 《醫經正本書》作不。 〔28〕見 此前《醫經正本書》有仲景二字,義勝。 〔29〕胗 此下明抄本有也字。 〔30〕信 原作言,據嘉靖本、正重抄本《醫經正本書》改。 〔31〕後 《醫經正本書》無。 〔32〕七 《醫經正本書》無。 按一百八十日,正合前云半年之數,七字疑衍。 〔33〕佗 原作陀,據明抄本及前文改。 〔34〕矜技 自負其技。 矜,自負也。 〔35〕十數卷 原作數十卷,據明抄本及《醫經正本書》改。 十數卷與《傷寒論張仲景序》所謂爲《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之義亦合。 〔36〕太醫令王叔和 王叔和,名熙,晉高平人,地處今山東省獨山湖東。 太醫令,爲供奉内庭之御醫。 〔37〕遺論 原作選論。 按其時仲景書已散亂,叔和復爲撰次,故當作遺論,據正抄本、《傷寒論》林億等序及《醫經正本書》改。 〔38〕皆可 原作指事,明抄本作皆事,並誤,據正抄本、《傷寒論》林億等序、及《醫經正本書》改。 按《七略》、蓺文志〔1〕:《黄帝内經》十〔2〕八卷,今有《鍼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3〕十八卷,即《内經》也。 亦有所忘〔4〕失。 其論遐遠〔5〕,然稱述多而切事少〔6〕,有不編次〔7〕。 比按〔8〕倉公傳,其學皆出于是〔9〕。 《素問》論病精微,《九卷》原本經脉〔10〕,其義深奥,不易覺〔11〕也。 又有《明堂孔穴鍼灸治要》〔12〕,皆黄帝岐伯遺事〔13〕也。 三部同歸〔14〕,文多重複〔15〕,錯互非一〔16〕。 甘露中〔17〕,吾病風加苦聾〔18〕,百日方治〔19〕,要〔20〕皆淺近。 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 删其浮辭〔21〕,除其重複,論其精要〔22〕,至爲十二卷〔23〕。 《易》曰:觀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24〕見矣。 況物理〔25〕乎。 事類相從,聚之義也。 夫受先人之體〔26〕,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27〕耳。 若不精通於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28〕危困,赤子塗地〔29〕,無以濟之。 此固〔30〕聖賢所以精思極論〔31〕,盡其理也。 由此言之,焉可忽乎〔32〕。 其本論〔33〕,其文有理,雖不切於近事〔34〕,不甚删也。 若必精要,俟〔35〕其閒暇,當撰覈〔36〕。 以爲教經〔37〕云耳。 〔1〕《七略》、蓺文志 《漢書藝文志》云:成帝時,詔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 向條其篇目,措其指意,録而奏之。 會向卒,向子歆總羣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 是即《七略》。 蓺文志即《漢書藝文志》。 〔2〕十 此前《醫經正本書》有一字。 〔3〕二九 正抄本作共。 〔4〕忘 正抄本與《醫經正本書》均作亡。 按忘與亡通。 《老子三十三章》:死而不亡者壽。 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乙本均作忘。 〔5〕遐遠 同義複詞,遐亦遠也。 〔6〕稱述多而切事少 此言其論述爲多,而直合於事者較少。 述,説也。 切,合也。 〔7〕有不編次 有,《醫經正本書》作又。 按有與又通。 此可見皇甫謐所見三書,已竄亂失編次矣。 〔8〕比按 比,及也。 按,考也。 〔9〕是 原錯於下文《九卷》下,致令上下兩句,文俱不安,今移此。 明抄本作其,非是。 《醫經正本書》作《素問》,疑爲後人補。 是,代詞,指此前言《内經》也。 〔10〕原本經脉 尋求經脉之本。 原,尋求也:《漢書薛宜傳》:原心定罪。 顔師古注:原謂尋其本也。 〔11〕覺 《醫經正本書》作覽。 按覺,知也,悟也。 《説文見部》:覺,悟也。 《廣雅釋詁》:覺也。 王念係疏證:知與通。 即今智字也。 若據此前文義,似不如覽字義勝。 〔12〕《明堂孔穴鍼灸治要》 古書目著録者,未見此名,當是《黄帝明堂經》另名或别本。 〔13〕遺事 原作選事,義不安,據《醫經正本書》改。 〔14〕三部同歸 此言《素問》、《鍼經》、《明堂》三書,旨則一致。 同歸,一致也。 晉代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15〕複 明抄本作復。 按復與複通。 下同。 〔16〕錯互非一 此言三部錯互爲文,非止一端。 錯互,交錯相互也。 如《書經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穎達正義:堯舜道同,德亦如一,史官錯互爲文,故與上篇相類。 〔17〕甘露中 甘露年間也。 甘露,三國魏高貴鄉公曹髦年號。 〔18〕吾病風加苦聾 詳《晉書皇甫謐傳》自上疏亦云:小人無良,致災速禍,久嬰篤疾,軀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載。 是知謐病風痺有年矣。 〔19〕百日方治 此言在百日内施治諸方。 〔20〕要 明抄本作多。 〔21〕删其浮辭 删除經文中某些虚飾浮泛之辭。 浮辭與浮詞同。 如《古文尚書》孔安國序:芟夷煩亂,翦裁浮辭。 《後漢書明帝紀》:而問者章奏,頗多浮詞。 〔22〕論其精要 選擇其精要。 論,擇也。 《國語齊語》:論比其材。 韋昭注:論,擇也。 〔23〕至爲十二卷 猶終成十二卷。 至,終盡也。 爲,成也。 《廣雅釋詁》:爲,成也。 〔24〕情事 情,明抄本作精。 按精與情通。 如《逸周書官人》:以觀其情。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情作精。 情事,情況事實也。 如《莊子天地》:畢見其情事。 按情事,義固可通,然《易經萃》事作可,故或爲可之誤。 〔25〕物理 事物的道理、規律。 《周書明帝紀》: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26〕體 明抄本作遺體。 詳《禮記祭義》: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 似作遺體爲是。 然下文曰:有八尺之軀。 則體與軀爲對文,義亦通,故一仍其舊。 〔27〕遊魂 此以喻離體之魂,遊散而無主。 《易經繫辭》:精氣爲物,遊魂爲變。 王弼注:遊魂,言其遊散也。 《傷寒論張仲景序》:蒙蒙昧昧,惷若遊魂。 〔28〕君父 君爲一國之主,父爲一家之長。 此以喻尊長者也。 〔29〕赤子塗地 赤子,嬰兒,此以喻幼小者。 《書經康誥》:如保赤子。 孔穎達正義: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塗地,遭受殘害。 《後漢書申屠剛傳》:令小人受塗地之禍。 〔30〕固 明抄本作亦。 〔31〕極論 極力而論之。 《論衡須頌》:恢國之篇,極論漢德非常。 〔32〕乎 此下明抄本有吾性愛之四字。 〔33〕其本論 律之下句,似當作其本有論。 〔34〕近事 近前之用。 事,使用也。 《廣韻志韻》:事,使也。 〔35〕俟 原作後,據正抄本及正重抄本改。 〔36〕撰覈 撰與纂通。 《一切經音義》卷七十二:撰集,《三蒼》作纂。 覈與核通,核實也。 《説文部》:覈,實也。 考事而笮,邀遮其辭,得實曰覈。 段玉裁注:此所謂咨於故實也,所謂實事求是也。 〔37〕以爲教經 以作教習醫經之用也。 发布时间:2025-04-30 15:10:0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