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之九 内容: 大寒内薄骨髓陽逆發頭痛第一頷項痛附本篇自黄帝問曰至頭痛齒亦痛,見《素問奇病論》、《太素頭齒痛》。 自陽逆頭痛至取人迎,見《靈樞寒熱病》、《太素寒熱雜説》。 自厥頭痛至後取足少陽陽明,見《靈樞厥病》、《太素厥頭痛》。 自頜痛至刺人迎立己,見《靈樞雜病》。 其中頭痛不可俛仰刺手太陽,見《太素頜痛》;頷痛刺人迎立已,見《太素項痛》。 提要:本篇重點論述了大寒内薄骨髓,致陽逆而發頭痛,故以此名篇。 其主要内容有腦逆頭痛,陽逆頭痛、厥頭痛、真頭痛、大痺頭痛、外傷瘀血性頭痛、項痛、頷痛等,諸頭痛病之見証與腧穴主治。 黄帝問曰:病〔1〕頭痛〔2〕數歲不已,此何病也? 岐伯對曰:當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 髓〔3〕者,以腦爲主〔4〕,腦逆〔5〕,故令〔6〕頭痛齒亦痛〔7〕。 〔1〕病 此上《素問》、《太素》均有人有二字。 〔2〕痛 此下《素問》、《太素》均有以字。 〔3〕髓 此上原有骨字,據明抄本、《素問》、《太素》删。 〔4〕以腦爲主 主,掌管,主持。 《廣韻麌韻》:主,掌也。 以腦爲主,《素問集註》張志聰注:諸髓皆屬於腦,故以腦爲主。 〔5〕腦逆 逆,《廣雅釋詁》:逆,亂也。 《太素》注:大寒入於骨髓,流入於腦中,以其腦有寒逆,故頭痛數歲不已。 《素問發微》注:今大寒入髓,而氣逆上行,故令頭痛,齒爲骨餘,亦兼齒痛也。 此病氣逆而然。 〔6〕令 此下《太素》有人字。 〔7〕頭痛齒亦痛 《素問》王冰注:全注:人先生於腦,緣有腦則有骨髓,齒者骨之本也。 《小兒藥証直訣變蒸》: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骨之餘氣,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 故腦逆頭痛,可兼有齒痛。 陽逆〔1〕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人迎。 厥頭痛〔2〕,面若腫起而煩心,取足陽明〔3〕、太陰〔4〕。 厥頭痛,頭脉痛〔5〕,心悲喜泣〔6〕,視頭動脉反盛者〔7〕乃刺之,盡去血,後調足厥陰。 厥頭痛,噫〔8〕,《九墟》作意。 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脉〔9〕,後取足太陰〔10〕。 厥頭痛,員員〔11〕而痛,《靈樞》作貞貞頭重。 寫頭上五行行五〔12〕。 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 〔1〕陽逆 《靈樞》作陽迎。 逆、迎互訓。 《靈樞發微》作陽明,非是。 明抄本、《太素》、《外臺》卷三十九人迎均作陽逆可証。 《太素》注:足陽明從大迎循髮際至額顱,故陽明氣逆頭痛也。 支者,下人迎循喉嚨屬胃絡肺,故氣逆胸滿不得息。 〔2〕厥頭痛 《靈樞發微》注:厥頭痛者,邪氣逆於他經,上干於頭而痛也。 其氣不循經隧,而有逆行之意,故亦名之曰厥。 《類經》卷二十一第四十三注:厥,逆也。 邪逆於經,上干頭腦而爲痛者,曰厥頭痛。 〔3〕取足陽明 《靈樞集註》張志聰注:陽明之氣,上出於面,厥氣上逆於頭,故爲頭痛面腫,陽明是動則病心欲動,故起而心煩。 此陽明之氣,上逆於頭,而爲厥頭痛也,故當取之足陽明。 〔4〕太陰 原作太陽,此下原校云一作陰,《太素》與本經同。 據後文厥頭痛,面腫起,商丘主之。 商丘爲足太陰經穴,作太陰爲是。 據《靈樞》及原校改,并删原校。 〔5〕頭脉痛 頭,原脱,據《靈樞》、《太素》補。 《靈樞集註》張志聰注:逆在脉,故頭脉痛。 〔6〕心悲喜泣 《靈樞集註》張志聰注:厥陰爲闔,闔折則氣絶而善悲,逆在氣,故心悲喜泣。 〔7〕視頭動脉反盛者 《太素》注:視頭動者,視之時頭戰動也。 脉反盛者,絡脉盛。 可先刺去取血,後取厥陰輸穴療主病者也。 按楊注將動脉二字分屬上下,非是,後文言取頭面左右動脉可証。 此言視頭部之動脉反盛者,可取之。 〔8〕噫 《靈樞》、《太素》均作意。 按意與噫通。 《詩經周頌噫嘻》陸德明釋文作意,又云又作噫。 噫與噦通,脾在變爲噦也。 〔9〕頭面左右動脉 《太素》注:足太陰脉與足陽明合也,足陽明循頭面左右,動在客主人及大迎,皆脾氣所至。 〔10〕太陰 原作太陽,此下原校云:一作陰。 《靈樞》、《太素》均作太陰。 按脾藏意,在變動爲噦。 噫猶噦也。 太陰之氣逆則噫,意失所存則善忘,當取足太陰脾經以調之。 故據《靈樞》、《太素》及原校改,并删原校。 〔11〕員員(ynyn云云) 員與運、暈通。 員員,眩暈也。 《素問刺熱》:其逆則頭痛員員。 〔12〕頭上五行行五 刺熱病之穴,詳見本經卷七第一中注。 厥〔1〕頭痛,項先痛〔2〕,腰脊爲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3〕。 厥頭痛,痛甚,耳前後脉骨一本作湧。 熱,先寫其血,後取足太陽、少陰〔4〕。 一本亦作陽。 厥頭痛,痛〔5〕甚,耳前後〔6〕脉涌,有熱〔7〕,寫〔8〕其血,後取足少陽。 〔1〕厥 原脱,據《靈樞》、《太素》補。 〔2〕先痛 《太素》無此二字。 〔3〕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先,《太素》無,疑脱。 《靈樞集註》張志聰注:太陽之脉,從頭頂而下循於腰脊,太陽之厥頭痛,項先痛而腰脊爲應,此逆在氣而應於經,故先取項上之天柱以瀉其逆,後取足太陽以調之。 〔4〕厥頭痛,痛甚後取足太陽、少陰 此二十二字,《靈樞》、《太素》均無。 劉衡如校本認爲疑涉下段而衍誤,當是。 〔5〕痛 此上《靈樞》、《太素》均有頭字。 〔6〕耳前後 明抄本無。 〔7〕熱 原作血,據《靈樞》、《太素》改。 《太素》注:耳前後脉涌動者,有熱也。 〔8〕寫 此下《太素》有出字。 真頭痛〔1〕,痛〔2〕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3〕。 頭痛不可取於俞〔4〕,有所擊墜〔5〕,惡〔6〕血在於〔7〕内,若内傷痛,痛〔8〕未已,可即刺之〔9〕,不可遠取〔10〕。 〔1〕真頭痛 《難經六十難》:手三陽之脉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2〕痛 此上《靈樞》、《太素》均有頭字。 〔3〕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類經》卷二十一第四十三注:蓋頭爲諸陽之會,四支爲諸陽之本,若頭痛甚而遍盡於腦,手足寒至節者,以元陽敗竭,陰邪直中髓海,故最爲兇兆。 《靈樞集註》張志聰注:頭爲諸陽之首,腦爲精水之海,手足寒至節,此真氣爲邪所傷,故死不治。 〔4〕不可取於俞 俞下《靈樞》、《太素》均有者字。 《太素》注:取輸難愈,故曰不可。 《靈樞集註》張志聰注:若有所傷而痛者,非經氣之謂也。 亦不可刺其俞也。 〔5〕墜 《靈樞》作墮。 墜與墮通。 〔6〕惡 《太素》無。 〔7〕於 原脱,據明抄本、《靈樞》、《太素》補。 〔8〕痛 《靈樞》、《太素》均無。 〔9〕即刺之 即,《靈樞》作則。 則與即通,即,接近,靠近也。 《爾雅釋詁》:即,尼也。 郭璞注:尼者,近也。 《太素》注:又有擊墜留血,可以近療,以所刺之不可取其遠輸者也。 故即刺,近刺也。 〔10〕取 此下《靈樞》、《太素》均有也字。 頭痛不可刺者,大痺〔1〕爲惡〔2〕,風日作者〔3〕,可令少愈,不可已〔4〕。 頭半寒痛〔5〕,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 頷〔6〕痛,刺手陽明與頷之盛脉〔7〕出血。 頭項〔8〕不可俛仰〔9〕,刺足太陽,不可顧〔10〕,刺手太陽。 一云手陽明。 頷〔11〕痛,刺足〔12〕陽明曲周〔13〕動脉,見血立已。 不已,按經刺人迎〔14〕立已。 頭痛,目窗及天衝、風池主之。 厥頭痛,孔最主之。 厥頭痛,面腫起,商丘主之。 〔1〕大痺 《太素》注:寒濕之氣入腦,以爲大痺。 《類經》卷二十一第四十三注:痺之甚者,謂之大痺。 〔2〕惡 害也。 《淮南子説林訓》:病熱而强之餐欲救之,反爲惡。 高誘注:惡,猶害也。 〔3〕風日作者 風,《靈樞》、《太素》均無。 《靈樞識》:簡按:此謂大痺爲患,每逢風日必作者,今世多頭風,如是者可令少愈,而不可令全愈。 經文必脱風字。 〔4〕已 《太素》作除也。 〔5〕頭半寒痛 半,原脱,據《靈樞》、《太素》補。 此言偏頭痛而寒者。 半,偏也。 〔6〕頷 《靈樞》作顑,《太素》作頜。 顑、頷爲上聲感韻,頜爲平聲覃韻,頷、顑、頜義通。 〔7〕頷之盛脉 《靈樞發微》注:顑之盛脉,是胃經頰車穴。 〔8〕頭項 《靈樞》、《太素》均作項痛。 〔9〕不可俛仰 可下《靈樞》有以字。 《太素》注:足太陽行於項,故不可俛仰。 此言頭項强痛,俛仰而動,則痛甚也。 〔10〕不可顧 顧,明抄本作領,疑誤。 《玉篇頁部》:顧,迴首也。 《太素》注:手太陽脉行項左右,故不得顧。 〔11〕頷 《靈樞》作顑,《太素》作頰,義同。 〔12〕足 《太素》無。 〔13〕曲周 《靈樞發微》注:當取足陽明胃經頰車穴以刺之,此穴在耳下曲頰端動脉,環遶一周,故曰曲周也。 〔14〕按經刺人迎 《靈樞》、《太素》作按人迎於經。 寒氣客於五藏六府發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蟲第二(按:疝,原作痛,據明抄本及目録改)本篇自厥心痛至乃出鍼,見《靈樞厥病》、《太素厥心痛》。 自心痛引腰脊至刺手太陰,見《靈樞雜病》、《太素厥心痛》。 自心疝暴痛至如韮菜許,見《靈樞熱病》。 其中心疝暴痛刺之血絡,見《太素厥心頭》;喉痺舌卷如韮菜許,見《太素喉痺嗌乾》。 提要:本篇重在論述因寒氣客於五臟六腑,所引發多種心痛、胸痺、心疝及三蟲等病証的証治,故以此名篇。 其主要内容爲:厥心痛、卒心痛、真心痛、心疝、胸痺、蟲心腹痛等病証的証候與腧穴主治。 厥心痛〔1〕與背相引〔2〕,善瘈〔3〕,如〔4〕從後觸其心,身〔5〕傴僂者,腎心痛也。 先取京骨、崑崙,發鍼立已。 不已〔6〕,取然谷〔7〕。 厥心痛,暴泄〔8〕,腹脹〔9〕滿,心痛尤甚者〔10〕,胃心痛〔11〕也。 取大都、太白。 厥心痛,如錐鍼刺其心〔12〕,心痛甚者,脾心痛〔13〕也。 取然谷〔14〕、太谿。 厥心痛,色蒼蒼〔15〕如死〔16〕狀,終日不得太息者〔17〕,肝心痛也。 取行間、太衝。 〔1〕厥心痛 《難經六十難》:其五藏氣相干,名厥心痛。 楊注:諸經絡皆屬於心,若一經有病,其脉逆行,逆則乘心,乘心則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藏氣衝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 〔2〕引 《靈樞》、《太素》作控。 控與引義通。 《説文手部》:控,引也。 〔3〕善瘈 《太素》無此二字。 〔4〕如 此下《外臺》卷七諸蟲心痛方、《千金》卷十三第六均有物字。 《太素》注:腎在於後,故腎病痛心,如物從後觸心而痛,脊背傴僂也。 是楊注所據本亦有物字,疑脱。 〔5〕身 《靈樞》、《太素》均無。 《外臺》卷七諸蟲心痛方、《千金》卷十三第六均同本經。 〔6〕發鍼立已,不已 《靈樞》作發狂不已,《太素》作發鍼不已,本經義勝。 〔7〕取然谷 《太素》注: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腎府足太陽脉所過。 崑崙,在足外踝跟骨上,足太陽脉所行,然谷,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足少陰脉所流,故腎心痛皆取之也。 〔8〕暴泄 《靈樞》、《太素》、《外臺》卷三十九大都、太白、《千金》卷十三第六均無此二字,疑衍。 〔9〕脹 此下《靈樞》、《太素》均有胸字。 〔10〕心痛尤甚者 《靈樞》、《太素》均作心猶痛甚。 《外臺》卷三十九大都、太白均作心尤痛甚者,《千金》卷十三第六作心痛甚者。 諸本文字有異而義同。 〔11〕胃心痛 《太素》注:胃脉足陽明屬胃絡脾。 脾脉足太陰流於大都,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注於太白,在足内側覈骨下陷中,支者别胃上膈注心中,脾胃主水穀,水穀有餘則腹脹胸滿尤大也。 此府病取於藏輸也。 《靈樞發微》注:乃胃經有邪,而心因以痛,謂之胃心痛也。 〔12〕如錐鍼刺其心 鍼,原脱。 《靈樞》、作如以錐鍼刺其心,《太素》作如錐鍼刺其心,《千金》卷十三第六作如以鍼錐刺其心,明抄本錐作鍼,諸本均有鍼字,據補。 〔13〕脾心痛 明抄本作婢心痛,誤。 《靈樞發微》注:乃脾經有邪,而心因以痛,謂之脾心痛。 〔14〕然谷 原作後谷,據《靈樞》、《太素》改。 〔15〕蒼蒼 《太素》作倉倉。 倉與蒼通,青色也。 〔16〕死 此下《外臺》卷七諸蟲心痛方、《千金》卷十三第六均有灰字。 〔17〕終日不得太息者 《太素》注:不得太息,肝主吸氣,今吸氣已痛,不得出氣太息也。 厥心痛,臥若徒居〔1〕,心痛乃〔2〕間〔3〕,動行〔4〕痛益甚,色不變者〔5〕,肺心痛也。 取魚際、太淵。 真心痛〔6〕,手足青〔7〕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心下〔8〕一本作痛。 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俞〔9〕,腸中有蟲瘕,有〔10〕蛕蛟〔11〕,皆〔12〕不可取以小鍼。 心腹痛,發作腫聚〔13〕,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14〕熱渴〔15〕,音涎。 出〔16〕者,是蛕蛟也〔17〕。 以手聚按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鍼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鍼。 〔1〕臥若徒居 明抄本、《靈樞》、《太素》、《外臺》卷七諸蟲心痛方,均同本經。 《千金》卷十三第六徒居作從。 按臥若徒居與下文動行痛益甚爲對文。 徒,空也。 《戰國策秦策一》:夫徒處而致利。 鮑彪注:徒,猶空也。 言無所爲。 又《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西郭徒居布衣之士盆成适也。 故徒居,有閑居之義。 此言本病安臥或閑居不動則痛少差,動行則痛甚。 〔2〕乃 《靈樞》、《太素》均無。 〔3〕間 病少差也。 〔4〕動行 《靈樞》、《太素》、《外臺》卷七諸蟲心痛方、《千金》卷十三第六均互倒,並通。 〔5〕者 《靈樞》、《太素》均無。 〔6〕真心痛 《太素》注:心不受邪,受邪甚者,痛聚於心,氣亦聚心,故手足冷,所以死速也。 〔7〕青 《靈樞》、《脈經》卷六第三、《外臺》卷七諸蟲心痛方、《千金》卷十三第六作清。 《太素》作凊。 古青、清、凊通。 《集韻勁韻》:凊,寒也。 或作清。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引葉德炯曰:清、青,古通。 〔8〕下 《靈樞》、《太素》均作痛。 〔9〕中有盛聚,不可取于俞 《類經》卷二十一第四十六注:中有盛聚,謂有形之癥,或積,或血,停聚於中,病在藏而不在經,故不可取於腧穴,當從内以調治也。 〔10〕有 《靈樞》、《太素》均作及。 〔11〕蛕蛟 明抄本蛕下有音咬二小字音注,無蛟字。 《靈樞》作蛟蛕,《太素》作蛂蛕,楊上善注:腸中長蟲也。 《千金》卷十三第六、《中藏經》卷上第二十四均作蛕咬。 按作蛕蛟是。 蛕,《説文虫部》:腹中長蟲也。 《集韻灰韻》:蛕,或作蛔。 蛟,《説文虫部》:龍之屬也。 《諸病源候論》卷十九有蛟龍候、《千金》卷十一有蛟龍病均屬蟲疾。 〔12〕皆 原脱,據《靈樞》、《太素》補。 〔13〕心腹痛,發作腫聚 《靈樞》作心腸痛,憹作痛腫聚。 《太素》注:憹,聚結也。 奴通反。 謂心腹之内,蟲聚而痛憹,懊憹然也。 蟲食而聚,猶若腫聚也。 按楊注訓憹爲聚結,非是。 《千金》卷十三第一作心腹痛,懊憹發作腫聚可參。 據上引諸書,疑本經脱懊憹二字。 〔14〕中 《靈樞》、《太素》均無。 〔15〕渴 此上《靈樞》有喜字,《太素》有善字。 〔16〕出 出,原脱,據明抄本、《靈樞》、《太素》補。 ,《靈樞》、《太素》作涎。 同涎,唾液。 《集韻. 僊韻》:,《説文》,慕欲液也。 或作涎。 〔17〕是蛕蛟也 明抄本作是蛕音咬也。 心痛引腰脊,欲嘔,刺〔1〕足少陰。 心痛,腹脹,濇濇然〔2〕,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陰〔3〕。 心痛引〔4〕少腹滿,上下無常處,溲便〔5〕難,刺足厥陰。 心痛,但〔6〕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1〕刺 《靈樞》、《太素》均作取。 〔2〕濇濇然 《靈樞》、《太素》作嗇嗇然。 濇,《説文水部》:不滑也。 嗇,《説文嗇部》:愛濇也。 段玉裁注:嗇,濇疊韻。 《廣韻》引作歰,歰與濇,皆不滑也。 濇濇然,不滑也。 〔3〕陰 《靈樞》、《太素》、《千金》卷十三第六均作陽。 〔4〕引 《太素》、《千金》、卷十三第六均無,疑衍。 〔5〕溲便 《靈樞》、《太素》作便溲。 《太素》注:足厥陰脉環陰器抵少腹,故少腹滿便溲難。 《靈樞發微、》注:大小便皆難。 〔6〕但 《千金》卷十三第六無。 心腹中卒痛而汗出,石門主之〔1〕。 心痛不可按,煩心,巨闕主之〔2〕。 心痛有三蟲〔3〕,多,不得反側,上脘主之。 心痛身寒〔4〕,難以俛仰,心疝〔5〕衝冒〔6〕,死不知人,中脘主之。 心痛上搶心,不欲食,支痛引鬲〔7〕,建里主之。 胸脇背相引痛,心下溷溷〔8〕,嘔吐多唾〔9〕,飲食不下,幽門主之。 〔1〕石門主之 據本經取穴體例,本條應在建里主之條下。 〔2〕心痛不可按,煩心,巨闕主之 原脱,據明抄本、《外臺》卷三十九巨闕、《千金》卷十三第六、《醫學綱目》卷十六心痛引本經補。 〔3〕三蟲 《諸病源候論》卷十八三蟲候: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 〔4〕心痛身寒 身,原作有,據《外臺》卷三十九中脘、《千金》卷十三第六、《鍼灸資生經》改。 《醫學綱目》卷十六心痛引本經作心寒痛。 〔5〕心疝 《素問大奇論》:心脉搏滑急爲心疝。 《千金》卷十三第一:凡心脉急,名曰心疝。 少腹當有形,其以心爲牡藏,小腸爲之使,故少腹當有形。 〔6〕衝冒 原作氣衝胃,據明抄本、《外臺》卷三十九中脘、《千金》卷十三第六删改。 〔7〕引鬲 引,明抄本作斤。 《外臺》卷三十九建里、《醫心方》卷二第一均作斥。 疑非是。 引鬲,牽引於鬲也。 鬲,《外臺》卷三十九建里作膈,古鬲、膈通。 〔8〕溷溷(hnhn混混) 《説文水部》:溷,亂也。 溷溷,混亂。 〔9〕唾 明抄本作蟲,誤。 胸痺〔1〕逆氣寒厥急〔2〕,煩心,善唾,噦噫〔3〕,胸滿噭〔4〕呼,胃氣上逆,心痛,太淵主之。 《千金》作肺脹胃逆。 心膨膨痛〔5〕《千金》云:煩悶亂〔6〕。 少氣不足以息,尺澤主之。 心痛,俠白主之。 卒心中痛,瘈瘲互相引肘内廉痛,心敖敖〔7〕然,間使主之。 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郄門主之。 心痛,卒欬逆,曲澤〔8〕主之。 出血則已。 卒心痛汗出,大敦主之。 出血立已。 〔1〕胸痺 胸,原脱。 痺作脾,《醫心方》卷二第一有痺而無胸字,據《外臺》卷三十九太淵、《鍼灸資生經》卷五、《西方子灸經》卷二補改。 〔2〕急 《外臺》卷三十九太淵、《鍼灸資生經》卷五、《西方子灸經》卷二均無,疑衍。 〔3〕噦噫 同義復詞,噫猶噦。 氣逆也,即呃逆。 〔4〕噭(jio叫) 原作激,據《外臺》卷三十九太淵、《千金》卷三十第二、《鍼灸資生經》卷五、《西方子灸經》卷二改。 噭,呼叫。 《禮記曲禮上》:毋噭應。 鄭玄注:噭,號呼之聲也。 〔5〕心膨膨痛 《外臺》卷三十九尺澤,膨膨作彭彭,《千金》卷三十第二作心痛彭彭然。 彭彭、膨膨,義同。 脹也。 〔6〕煩悶亂 此上《千金》卷三十第二有心字。 〔7〕敖敖 《外臺》卷三十九間使作熬,敖與熬通。 《荀子富國篇》:天下敖然,若燒若焦。 楊倞注:敖,讀爲熬。 《説文火部》:熬,干煎也。 敖敖,引申爲煎熬焦慮貌。 〔8〕曲澤 原作尺澤,據《外臺》卷三十九曲澤、《千金》卷三十第二、《醫心方》卷二第一改。 胸痺引背,時寒,間使主之。 胸痺心痛,肩肉麻〔1〕木,天井主之。 胸痺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2〕,臨泣主之。 《千金》云:不得反側。 心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之〔3〕血絡。 喉痺舌卷,口乾煩心,心痛,臂内廉痛〔4〕,不可及頭,取關衝,在〔5〕手小指次指爪甲下〔6〕,去端如韭葉許。 一云:左取右,右取左。 〔1〕麻 《千金》卷三十第三作髍。 《説文骨部》:髍,病也。 此亦同麻。 〔2〕痛無定處 《千金》卷三十第二作不得反側,與本經原校同。 〔3〕之 《靈樞》、《太素》均作去其。 〔4〕臂内廉痛 内廉,原作表,原校云:《靈樞》及《太素》俱作背内廉痛,按手少陰脉,不行於臂表,據《靈樞》、《太素》改,并删原校。 〔5〕關衝,在 《靈樞》、《太素》均無此三字。 〔6〕下 原脱,據《靈樞》、《太素》補。 邪在肺五藏六府受病發欬逆上氣第三本篇自邪在肺至取缺盆中以越之,見《靈樞五邪》、《太素五藏刺》。 自肺之令人欬至浮腫者治其經,見《素問欬論》、《太素欬論》。 自秋傷於濕,冬生欬嗽,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太素陰陽大論》。 自曰《九卷》言振埃刺外經至血變乃止,見《靈樞刺節真邪》、《太素五節刺》。 自暴癉内逆至鼻口出血,見《靈樞寒熱病》、《太素寒熱雜説》。 提要:本篇重在論述邪氣侵肺、五臟六腑受病而引發欬逆上氣的病機與証治,故以此名篇。 其主要内容有:論述邪在肺令人咳的病機、証治;五臟六腑咳的証候及相互傳變關係;各種咳嗽的腧穴主治。 邪在肺,則病〔1〕皮膚痛〔2〕,發〔3〕寒熱,上氣〔4〕喘,汗出,欬動肩背,取之膺中外俞〔5〕,背三椎〔6〕之傍,以手疾〔7〕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中以越〔8〕之。 〔1〕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新校正引本經、《脈經》卷六第七、《千金》卷十七第一均無。 詳《靈樞》此文,除本條外,餘臟分别見於本卷第四、第五、第六、第八四篇,均有病字,故仍從其舊。 〔2〕痛 《太素》無。 〔3〕發 《靈樞》、《太素》無。 〔4〕氣 此下《脉經》卷六第七、《千金》卷十七第一均重出氣字,義長。 〔5〕俞 明抄本作輙,誤。 〔6〕三椎 《靈樞》作三節五藏,《太素》作三椎五椎,《脈經》卷六第七、《千金》卷十七第一均同本經。 《太素》注:膺中内輸,在膺前也。 膺中外輸,肺輸也。 在背第三椎兩傍,心輸在第五椎兩傍,各相去三寸。 此云邪在肺,治當取肺俞,與心俞無涉,故當以本經爲是。 〔7〕疾 《玉篇疒部》:疾,速也。 〔8〕取缺盆中以越之 越,《太素》作起。 《類經》卷二十第二十五注:缺盆,足陽明經穴也。 手太陰之脉上出於此,故當取之以散越肺邪。 但忌太深,令人逆息。 黄帝問曰:肺之令人欬何也? 岐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獨肺也。 皮毛〔1〕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2〕,邪氣以從其合〔3〕。 其寒飲食〔4〕入胃,從肺脉〔5〕上至〔6〕於肺〔7〕則〔8〕肺寒,肺寒則〔9〕内外〔10〕合邪,因而客之則爲肺欬。 〔1〕毛 明抄本作膚,誤。 〔2〕皮毛先受邪氣 《太素》作毛先受邪。 《素問》王冰注:邪謂寒氣。 〔3〕邪氣以從其合 《太素》作氣從其合。 〔4〕飲食 《太素》此二字重出。 〔5〕從肺脉 明抄本作順脉,疑脱。 順與從義同,作從,疑係避南朝梁武帝父諱改字。 〔6〕至 《太素》作注,並通。 〔7〕肺 此下原有氣,據《素問》、《太素》删。 〔8〕則 《太素》無。 〔9〕肺寒則 《太素》無此三字。 〔10〕内外 《太素》互倒。 五藏各以其時〔1〕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2〕。 人與天地相〔3〕參,故五〔4〕藏各以〔5〕治時〔6〕感於寒則受病也〔7〕。 微則爲欬,甚則爲泄爲痛,乘秋則〔8〕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9〕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1〕各以其時 《素問》王冰注:時,謂王月也。 《素問發微》注:五藏各以其所主之時受病。 即肝主春,心主夏,脾主至陰,肺主秋,腎主冬。 〔2〕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素問》王冰注:非王月則不受邪,故各傳以與之。 《素問經註節解》注:各指肝、脾、腎等。 傳,謂肺受寒邪而傳藏府也。 此言五藏之咳,皆由肺傳,以其應王不王故也。 〔3〕相 原脱,據明抄本、《素問》、《太素》補。 〔4〕五 《太素》無。 〔5〕以 《太素》無。 〔6〕治時 即主時。 《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 王冰注:治,主也。 此與以其時受病相對應。 〔7〕也 《素問》、《太素》均無。 〔8〕乘秋則 《太素》無此三字。 《素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無乘秋則三字,疑此文誤多也。 然下文有乘春則等語,似當有此三字。 乘,《字彙丿部》:乘,趁也。 又因也。 言因秋天感於寒邪則傷肺。 〔9〕至陰 長夏也。 肺欬之狀,欬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心欬之狀,欬則心痛,喉中喝喝〔1〕《素問》作吤吤〔2〕。 如梗〔3〕狀,甚則咽腫喉痺〔4〕。 肝欬之狀,欬則胠〔5〕《素問》作兩脇下。 痛,甚不可以轉〔6〕,轉則〔7〕兩脇《素問》作胠。 下滿。 脾欬之狀,欬則〔8〕右胠《素問》作脇。 下痛,陰陰〔9〕引肩背,甚則〔10〕不可以動,動則欬劇。 腎欬之狀,欬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欬涎。 〔1〕喝喝(hh賀賀) 此下明抄本有音褐,欬音咳五小字音注。 《素問》、《太素》、《千金》卷十八第五均作介介,楊上善注:介介,喉中氣如梗也。 喝喝,聲音嘶啞。 《玉篇口部》:喝,嘶聲也。 若據下文如梗状,似作介介義勝。 〔2〕吤吤 今本《素問》作介介。 按介與吤通。 〔3〕梗 《太素》作哽,梗與哽通,塞也。 〔4〕咽腫喉痺 《太素》作咽喉腫。 〔5〕胠(q去) 《素問》作兩脇下,《太素》作兩胠下。 義並通。 王冰注:胠,亦脇也。 〔6〕轉 明抄本作傳,傳與轉通。 《淮南子主術訓》:死無轉尸。 《文子上仁》轉作傳。 〔7〕則 原作作,據《素問》改。 〔8〕則 此下《太素》有在字。 〔9〕陰陰 《太素》無此二字。 《素問》王冰注:脾氣主右,故右胠下陰陰然深慢痛也。 按陰與隱通。 《公羊傳莊公二十五年》:求乎陰之道也。 《唐石經》陰作隱。 〔10〕則 此下原有欬涎二字,據《素問》、《太素》删。 五藏〔1〕久欬,乃移於六府。 脾欬不已,則胃受之。 胃欬之狀,欬而嘔,嘔甚則長蟲〔2〕出。 肝欬不已,則膽受之。 膽欬之狀,欬嘔膽汁。 肺欬不已,則大腸受之。 大腸欬之狀,欬而遺矢〔3〕。 心欬不已,則小腸受之。 小腸欬之狀,欬而失氣〔4〕,氣〔5〕與欬俱失〔6〕。 腎欬不已,則膀胱受之。 膀胱欬之狀,欬而〔7〕遺尿〔8〕。 《素問》作溺。 久欬不已,則〔9〕三焦受之。 三焦欬之〔10〕狀,欬而腹滿,不欲飲食〔11〕。 此皆聚於胃〔12〕,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 治藏者,治其俞〔13〕;治府者,治其合〔14〕;浮腫者,治其經〔15〕。 秋傷於濕,冬生欬嗽〔16〕〔1〕藏 此下明抄本、《素問》均有之字。 〔2〕長蟲 《太素》注:長蟲,蛕蟲也。 〔3〕遺矢 明抄本、《素問》作失。 《素問發微》注:大腸之脉,入缺盆絡肺下鬲,爲傳導之府,故欬則遺失穢物也。 按遺失,在此義不安,馬注非是。 失爲矢之誤。 矢同屎。 《莊子人間世》: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 陸德明釋文:矢,本作屎。 《史記廉頗藺相如傳》:頃之,三遺矢。 司馬貞索隱:謂數起便也。 矢,一作屎。 〔4〕失氣 失,《太素》無。 失氣者,失屎氣也。 〔5〕氣 此下《太素》有者字。 〔6〕失 《太素》作出字。 〔7〕而 原脱,據明抄本、《素問》、《太素》及前後文例補。 〔8〕尿 《素問》、《太素》均作溺。 《廣韻嘯韻》:尿,小便也。 或作溺。 〔9〕則 《太素》無。 〔10〕之 《太素》無。 〔11〕飲食 《素問》、《太素》均作食飲。 〔12〕胃 此下《太素》有管字。 〔13〕俞 此下明抄本有音舒二小字音注。 《素問》王冰注:諸藏俞者,皆脉之所起第三穴。 〔14〕合 《素問》王冰注:諸府合者,皆脉之所起第六穴。 〔15〕經 《素問》王冰注:經者,藏脉之所起第四穴,府脉之所起第五穴。 〔16〕欬嗽 原作欬咳,據明抄本、《素問》、《太素》改。 此下明抄本有音凱二小字音注。 《素問》王冰注:秋濕既多,冬水復王,水濕相得,肺氣又衰,故冬寒甚則爲嗽。 曰:《九卷》〔1〕言振埃〔2〕刺外經〔3〕而去陽病。 願卒聞之。 曰〔4〕:陽氣大逆,上〔5〕滿於胸中,憤〔6〕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烟〔7〕,咽噎〔8〕不得息,取之天容。 其欬上氣,窮詘〔9〕胸〔10〕痛者,取之廉泉。 取之天容者,深無〔11〕一里〔12〕里字疑誤。 取泉者,血變乃止。 〔1〕《九卷》 《靈樞》、《太素》均作刺節,是。 〔2〕振埃 振,《禮記曲禮下》:振書端書於君前,有誅。 鄭玄注:振,去塵也。 埃,《玉篇土部》:塵也。 振埃,《靈樞發微》注:如振落塵埃也。 《太素》注:刺之去病,疾於振埃,故曰振埃也。 〔3〕外經 《太素》注:十二經脉入府藏者,以爲内經,行於四支及皮膚者,以爲外經也。 〔4〕曰 此下《靈樞》、《太素》均有振埃者三字。 〔5〕上《太素》無。 〔6〕憤 《靈樞》作憤瞋,《太素》作煩瞋。 按瞋爲之誤。 憤,懣也。 《莊子盗跖》:侅溺於馮氣。 陸德明釋文:馮音憤。 憤,滿也。 《靈樞發微》注:以其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氣憤而脹,疏肩而息。 〔7〕惡埃烟 原脱,據《靈樞》、《太素》補。 《靈樞集註》張志聰注:陽明所至爲埃,病惡埃不得息,陽明之氣病也。 〔8〕咽噎 咽,《靈樞》、《太素》均無。 噎,作。 按與噎通。 《集韻屑韻》:噎,一結切。 《説文》飯窒也。 或作。 〔9〕窮詘(qū曲) 此下明抄本有音屈二小字音注。 《太素》注:窮詘,氣不申也。 〔10〕胸 明抄本作胃,誤。 〔11〕深無 《靈樞》作無過,《太素》作勿過。 〔12〕一里 《太素》注:一里,一寸也。 故《明堂》刺天容一寸也。 此下原校云:里字疑誤者,不解其義,非誤。 欬逆上氣,魄户及氣舍主之。 欬逆上氣,譩譆主之〔1〕。 欬逆上氣,咽喉鳴喝喘息〔2〕,扶突主之〔3〕。 欬逆上氣,唾沫,天容及行間主之。 欬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通,水突主之。 一本作天突〔4〕。 欬逆上氣,喘不能言〔5〕,華蓋主之。 欬逆上氣〔6〕,唾喘〔7〕短氣不得息,口〔8〕不能〔9〕言,膻中主之。 欬逆上氣,喘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得飲食,俞府主之。 〔1〕欬逆上氣,譩譆主之 譩譆,原作噫嘻,明抄本作譩譆,其下分别有音衣、音僖四小字音注。 噫嘻與譩譆,音義本同,爲穴名一致據改。 此氣下《外臺》卷三十九譩譆有虚喘二字。 按《千金》卷三十第二引本經無此條,惟上條氣舍下有譩譆,今仍依其舊。 〔2〕咽喉鳴喝喘息 喝下明抄本有音褐二小字音注。 《醫心方》卷二第一作咽中喝喝,喘息喉鳴。 〔3〕扶突主之 此條及下條天容主之,按本經排穴序例,應在後文水突主之下。 〔4〕 一本作天突 今本《外臺》卷三十、《醫心方》卷二第一本証均爲水突所主。 〔5〕言 明抄本作之,誤。 〔6〕上氣 《外臺》卷三十九膻中無此二字。 〔7〕唾喘 《外臺》卷三十九膻中互倒。 〔8〕口 《外臺》卷三十九膻中、《千金》卷三十第二均無。 〔9〕能 明抄本作得。 欬逆上氣〔1〕出多唾,呼吸喘悸〔2〕,坐臥不安〔3〕,彧中主之。 胸滿欬逆,喘不得息〔4〕,嘔吐煩滿,不得飲食,神藏主之。 胸脇榰〔5〕滿,欬逆上氣,呼吸多〔6〕唾〔7〕濁沫膿血,庫房主之。 欬〔8〕喘不得息〔9〕,坐不得臥,呼吸氣索〔10〕,咽不得,胸中熱,雲門主之。 胸脇榰滿,不得俛仰,飲食不下,欬唾沫膿,周榮主之〔11〕。 胸中滿痛,乳腫〔12〕癰〔13〕,欬逆上氣,咽喉喝喝〔14〕有聲,天谿〔15〕主之。 欬逆不止,三焦有水氣,不能食,維〔16〕道主之。 欬逆,煩悶不得臥,胸中滿,喘不得息〔17〕,背痛,太淵主之。 〔1〕 此下明抄本有音涎二小字音注。 〔2〕呼吸喘悸 原作呼吸哮,據《外臺》卷三十九彧中、《千金》卷三十第二、《醫心方》卷二第一、《醫學綱目》卷三十六咳嗽引本經改。 〔3〕坐臥不安 《外臺》卷三十九彧中、《醫心方》卷二第一均作坐不得安,《千金》卷三十第二、《鍼灸資生經》卷四作坐不安席,《醫學綱目》卷二十六咳嗽引本經作不得安。 〔4〕息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神藏、《醫學綱目》卷二十六咳嗽引本經補。 〔5〕榰(zhī支) 《外臺》卷三十九庫房、《醫心方》卷二第一均作支,榰與支通。 《爾雅釋言》:榰,柱也。 郝懿行《義疏》:榰通作支。 《國語》云:天之所支不可壞也。 韋昭注,支,柱也。 〔6〕多 《醫學綱目》卷十七咳唾血引本經作及,疑誤。 〔7〕唾 原作喘,據明抄本、《外臺》卷三十九庫房、《醫心方》卷二第一、《醫學綱目》卷十七咳唾引本經改。 〔8〕欬 此下《醫心方》卷二第一有逆字。 〔9〕息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雲門補。 〔10〕索 原作素,據《外臺》卷三十九雲門、《醫學綱目》卷二十七喘引本經改。 索,《廣雅釋詁一》:索,盡也。 此言呼吸氣微。 〔11〕飲食不下,欬唾沫膿,周榮主之 此十二字原脱,據《醫學綱目》卷二十六咳嗽引本經補。 《外臺》卷三十九周榮與《醫學綱目》同,惟沫作陳。 〔12〕胸中滿痛,乳腫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天谿、《醫心方》卷二第一補。 〔13〕癰 《外臺》卷三十九天谿作賁、《醫心方》卷二第一作賁癰。 〔14〕喝 原脱,據前文喉中喝喝文例補。 〔15〕天谿 原作太谿,據《外臺》卷三十九天谿、《醫心方》卷二第一改。 〔16〕維 明抄本作繼,誤。 〔17〕不得息 《外臺》卷三十九太淵無此三字。 欬逆上氣,舌乾脇痛,心煩肩寒〔1〕,少氣不足以息,腹脹,喘,尺澤主之。 欬,乾嘔煩〔2〕滿,俠白主之。 欬〔3〕上氣,喘不得息,暴癉〔4〕内逆,肝肺相薄〔5〕,鼻口出血〔6〕,身脹,逆息不得臥,天府主之。 凄凄寒,欬〔7〕吐血,逆〔8〕氣,驚〔9〕,心痛,手少〔10〕陰郄主之。 欬而〔11〕胸滿,前谷主之。 欬,面赤熱,支溝主之。 欬,喉中鳴,欬唾血,大鍾主之。 〔1〕心煩肩寒 《黄帝明堂經》作心煩滿,肩背寒。 〔2〕煩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侠白、《千金》卷三十第二、《醫心方》卷二第一、《醫學綱目》卷二十六咳嗽引本經補。 〔3〕欬 《千金》卷三十第二無。 〔4〕暴癉 原作暴痺,據《靈樞》、《太素》、《黄帝明堂經》改。 〔5〕薄 原作傳,據明抄本、《太素》改。 《外臺》卷三十九天府、《醫學綱目》卷二十六咳嗽引本經均作搏。 薄、搏通。 〔6〕鼻口出血 《靈樞》、《太素》均作血溢鼻口楊上善注:肝肺雖别膈上膈下,肺金剋肝之木,木氣盛不受,故逆而相搏,所以脉血急無所行,即鼻口出血也。 〔7〕欬 原作嗽,據《外臺》卷三十九少陰郄、《醫心方》卷二第一、《醫學綱目》卷二十六咳嗽引本經改。 〔8〕逆 《外臺》卷三十九少陰郄、《醫心方》卷二第一均無。 〔9〕驚 《醫學綱目》卷二十六咳嗽引本經作入。 〔10〕少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少陰郄、《千金》卷三十第二補。 〔11〕而 《外臺》卷三十九前谷作衄。 肝受病及衛氣留積發胸脇滿痛第四本篇自邪在肝至取耳間青脉以去其瘈,見《靈樞五邪》、《太素五藏刺》。 自黄帝問曰至腹皮絞甚者,不可刺也,見《靈樞衛氣失常》。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與下胸動脉,見《靈樞雜病》、《太素氣逆滿》。 提要:本篇主要論述了邪在肝,及衛氣失運蓄積不行而致胸脇滿痛諸証的証候及腧穴主治,故以此名篇。 邪在肝,則病〔1〕兩脇中痛〔2〕。 寒中,惡血在内〔3〕,節時腫,胻善瘈〔4〕,取行間,以引脇下〔5〕,補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脉〔6〕,以去其瘈〔7〕。 〔1〕病 明抄本、《靈樞》、《太素》均無,詳本經及《靈樞》、《太素》餘臟諸文均有病字,故參補。 〔2〕兩脇中痛 《靈樞發微》注:凡邪在於肝,則兩脇中痛,蓋肝之經脉,貫胸中,布脇肋也。 〔3〕内 《靈樞集註》張志聰注:内,脉内也。 〔4〕節時腫,胻善瘈 原作胻節時腫,善瘈,胻下明抄本有音行又骬四小字音注。 《靈樞》作行善掣,節時脚腫,《太素》作行者,善瘈節時腫,《脈經》卷六第一、《千金》卷十一第一均作胻善瘈,節時腫。 按原文及《靈樞》、《太素》均未當,參之《脈經》、《千金》移胻於下,則上下兩句文安義順。 〔5〕取行間,以引脇下 取下《靈樞》、《太素》均有之字。 《太素》注:行間,足厥陰脉滎,肝脉也,在大指間。 肝在脇下,故引兩脇下痛。 〔6〕耳間青脉 《類經》卷二十第二十五注:足少陽經循耳前後,足厥陰主諸筋而與少陽爲表裏,故取耳間青筋,可以去掣節。 〔7〕瘈 《靈樞》作掣,《太素》作痺,《脈經》卷六第一、《千金》卷十一第一均同本經,爲是。 瘈與掣通。 黄帝問曰:衛氣留於腹〔1〕中,槒〔2〕積不行,苑藴〔3〕不得常所〔4〕,《靈樞》下有使人二字。 榰脇〔5〕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伯高對曰: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傍取之。 積於上者,寫人迎、天突、喉中〔6〕。 積於下者,寫三里與氣街。 上下皆滿者,上下皆取〔7〕之與季脇之下深一寸〔8〕,重者,雞足取之〔9〕。 診視其脉,大而强〔10〕急及絶不至者,腹皮絞〔11〕甚者,不可刺也〔12〕。 氣逆上,刺膺中陷者〔13〕,與下胸動脉〔14〕。 〔1〕腹 原作脉,此下原校云:《太素》作腹。 據《靈樞》、《太素》改,並删原校。 〔2〕槒 明抄本作畜,《靈樞》作搐。 按畜、槒、搐與蓄通,皆取聲於畜。 〔3〕苑(y於)藴(yn運) 明抄本作琬緼。 苑藴,積聚。 苑,《詩經小雅都人士》:我心苑結。 鄭玄箋:苑,猶屈也。 積也。 藴,《莊子齊物》:以是相藴。 陸德明釋文:藴,積也。 〔4〕所 此下《靈樞》有使人二字。 〔5〕榰脇 《靈樞》榰作支義同。 此下《靈樞》有胃字。 〔6〕喉中 《類經》卷二十第二十六注:喉中,即廉泉也。 〔7〕取 原作下,據明抄本、《靈樞》改。 〔8〕季脇之下深一寸 深,《靈樞》無。 《靈樞發微》注:即足厥陰肝經章門穴。 〔9〕雞足取之 《靈樞官鍼》五刺之一,又稱合刺。 《醫學綱目》卷二十七喘引本文注:雞足取之者,正入一鍼,左右斜入二鍼,如雞之足三爪也。 〔10〕强 《靈樞》作弦。 古强、彊同,彊通弦。 《周禮職方氏》:其澤藪曰弦蒲。 《逸周書職方》:弦蒲作彊蒲。 〔11〕絞 《靈樞》作急。 絞猶急也。 《後漢書寒朗傳論》:本於諫争則絞切。 李賢注:絞,急也。 〔12〕不可刺也 《脈經》卷七第十二: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 〔13〕膺中陷者 《靈樞發微》注:上刺膺中陷者中,即足陽明胃經膺窗穴也。 《類經》卷二十二第四十七注:足陽明之屋翳也。 〔14〕下胸動脉 原作脇下動脉,據《靈樞》、《太素》改。 楊上善注:胸下動脉,中府等量取之。 《靈樞發微》注:下胸前之動脉,當是任脉經之膻中穴也。 《靈樞識》:簡按,膻中無動脉,中府不在下胸,可疑。 按經文凡言部位者,未必取之於某穴。 胸滿,嘔無所出,口苦舌乾,飲食不下,膽俞主之。 胸滿,呼吸喘〔1〕喝,窮詘窘不得息,刺〔2〕人迎,入四分,不幸殺人。 胸滿痛,璇璣主之。 胸脇榰滿,痛引胸中,華蓋主之。 胸脇榰滿,痺痛骨疼,飲食不下,嘔《千金》作咳。 逆上氣〔3〕,煩心,紫宫主之。 〔1〕喘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人迎、《醫心方》卷一第一補。 〔2〕刺 此下原有入字,據《外臺》卷三十九人迎删。 〔3〕上氣 原作氣上,據《外臺》卷三十九紫宫、《醫心方》卷二第一、《千金》卷三十第二、《醫學綱目》卷十六胸痛脇滿引本經乙正。 胸中滿,不得息,脇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玉堂主之。 胸脇榰滿,鬲〔1〕塞飲食不下,嘔吐,食復還〔2〕出,中庭主之。 胸脇〔3〕榰滿,痛引膺不得息,悶亂煩滿,不得飲食,靈墟主之。 胸脇榰滿,不得息,欬逆,乳癰,洒淅惡寒,神封主之。 胸脇榰滿,鬲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步郎主之。 胸脇榰滿,喘逆〔4〕上氣,呼吸肩息,不知食味,氣户主之。 〔1〕鬲 《外臺》卷三十九中庭作膈,下同。 鬲、膈古通。 〔2〕還 原脱,據明抄本、《外臺》卷三十九中庭、《醫學綱目》卷十六胸痛胸滿引本經補。 〔3〕脇 原作中,據《外臺》卷三十九靈墟、《醫學綱目》卷十六胸痛腹滿引本經改。 〔4〕逆 原作滿,據《外臺》卷三十九氣户、《醫心方》卷二第一、《醫學綱目》卷十六胸痛胸滿引本經改。 喉痺,胸中暴逆〔1〕,先取衝脉,後取三里、雲門,皆寫之。 胸脇榰滿,却引背痛,臥不得轉側,胸鄉主之。 傷憂悁思〔2〕氣積,中脘主之〔3〕。 胸滿馬刀〔4〕,臂不得〔5〕舉,淵腋主之。 大氣〔6〕不得息,息即〔7〕胸脇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虚則百〔8〕節盡〔9〕縱,大包主之。 胸中暴滿,不得臥〔10〕喘息〔11〕,輙筋主之。 〔1〕逆 明抄本作氣。 〔2〕傷憂悁思 明抄本思作淵,《外臺》卷三十九中管,悁作損,《千金》卷三十第二作悁思。 本經爲是。 《説文心部》:悁,忿也。 一曰也。 段玉裁注:,愁也。 傷憂悁思,憂傷愁苦貌。 〔3〕中脘主之 據本經取穴體例,本條應列在巨闕主之條下。 〔4〕馬刀 瘰癧瘡。 《本經下品》:馬刀,《名醫》一名馬蛤。 《醫學綱目》卷十九瘰癧馬刀:結核連續者,爲瘰癧。 形長如蛤者,爲馬刀。 〔5〕得 《外臺》卷三十九淵腋、《醫心方》卷二第一均無。 〔6〕大氣 《素問標本病傳》新校正引《靈樞》作夫氣。 此上《外臺》卷三十九大包有腹有二字。 此大氣者,即經云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名曰氣海,故呼則出,吸則入之大氣也。 〔7〕即 明抄本作節,誤。 〔8〕百 明抄本作不,誤。 〔9〕盡 《外臺》卷三十九大包、《醫心方》卷二第一均作皆,義勝。 〔10〕臥 原作眠,據《外臺》卷三十九輙筋、《醫心方》卷二第一改。 〔11〕喘息 原脱,原校云:一云不得喘息。 據明抄本、《外臺》卷三十九輙筋、《醫心方》卷二第一補,並删原校。 胸脇榰滿,瘈瘲,引臍腹〔1〕痛,短氣煩滿嘔吐〔2〕,巨闕主之。 腹中〔3〕積氣結痛,梁門主之。 傷食脇下滿,不能轉展〔4〕反側,目青而嘔,期門主之。 胸脇榰滿,勞宫主之。 多臥善唾,胸〔5〕滿腸鳴,三間主之。 胸滿〔6〕不得〔7〕息,頸〔8〕頷腫,陽谷主之。 胸脇脹,腸鳴切痛〔9〕一云胸脇支滿,腹中切痛。 太白主之。 〔1〕臍腹 《外臺》卷三十九巨闕作少腹。 〔2〕嘔吐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巨闕、《醫心方》卷二第一補。 〔3〕腹中 《外臺》卷三十九梁門作脇下,《千金》卷三十第二、《醫心方》卷二第一均作胸下。 〔4〕轉展 《醫學綱目》卷十六胸痛胸滿引本經互倒。 〔5〕胸 明抄本作腦,誤。 〔6〕胸滿 《外臺》卷三十九陽谷作脇痛,《千金》卷三十第二、《醫學綱目》卷十六胸痛胸滿引本經均作胸滿,爲是。 〔7〕得 明抄本無,疑脱。 〔8〕頸 原作頭,據《外臺》卷三十九陽谷、《醫學綱目》卷十六胸痛胸滿引本經改。 〔9〕胸脇脹,腸鳴切痛 《外臺》卷三十九太白作胸脇支滿,腹中切痛,與本經校語同。 暴脹,胸脇榰〔1〕滿,足寒,大便難,面唇〔2〕白,時時〔3〕嘔血,太衝主之。 胸脇榰滿,惡聞人聲與木音,巨虚上廉主之。 胸脇〔4〕榰滿,寒如風吹狀,俠谿主之。 胸脇痛〔5〕善太息,胸滿〔6〕膨膨然,《千金》作胸膂〔7〕急。 丘墟主之。 胸脇榰〔8〕滿,頭痛項内寒熱〔9〕,外丘主之。 脇下榰滿,嘔,吐逆,陽陵泉主之。 〔1〕榰 明抄本作腸,誤。 〔2〕唇 此下《外臺》卷三十九太衝、《千金》卷三十第二均有色字。 〔3〕時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太衝、《千金》卷三十第二、《醫學綱目》卷十六咳嗽引本經補。 〔4〕胸脇 《外臺》卷三十九俠谿作胸中。 〔5〕胸脇痛 原作胸滿,據《外臺》卷三十九丘墟、《醫心方》卷二第一改。 〔6〕胸滿 原作胸中,據《外臺》卷三十九丘墟、《醫心方》卷二第一改。 〔7〕膂 今本《千金》卷三十第二作背。 〔8〕榰 明抄本無,疑脱。 〔9〕熱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外丘、《醫學綱目》卷十六胸痛胸滿引本經補。 邪在心膽及諸藏府發悲恐太息口苦不樂及驚第五本篇自黄帝問曰,至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見《素問奇病論》、《太素膽癉》。 自善怒而不飲食至刺足少陰,見《靈樞雜病》、《太素喜怒》。 自邪在心至調其俞,見《靈樞五邪》、《太素五藏刺》。 自膽病者至取陽陵泉,見《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太素府病合輸》。 自邪在膽至調其虚實以去其邪,見《靈樞四時氣》、《太素雜刺》。 提要:本篇主要論述了邪在心膽的病機與証治;臟腑發悲恐、太息、口苦、不樂及驚等病變的証候與腧穴主治,故以此名篇。 黄帝問曰:有病〔1〕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爲何〔2〕? 何以得之? 岐伯對曰:病名曰膽癉〔3〕。 夫膽者中精之府〔4〕,《素問》無此八字,但云:肝者中之將也〔5〕。 五藏取決於膽〔6〕,咽爲之使〔7〕。 此人者,數謀慮不決,膽氣上溢,《素問》下有虚者。 而口爲之苦,治之以膽募俞〔8〕,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9〕。 善〔10〕怒而不〔11〕欲食,言益少〔12〕,刺足太陰〔13〕。 怒而多言,刺足少陽〔14〕。 〔1〕病 原脱,據明抄本、《素問》、《太素》補。 〔2〕口苦者,病名爲何 《太素》作名爲何。 〔3〕膽癉 原作膽痺,據明抄本、《素問》、《太素》改。 膽癉,王冰注:癉,謂熱也。 又云:亦謂熱也,膽汁味苦,故口苦。 《類經》卷十六第六十一注:癉,熱病也。 又云:口苦者,病在膽,故名膽癉。 〔4〕夫膽者中精之府 《素問》、《太素》均作夫肝者中之將也。 《太素本輸》注:膽不同腸胃受傳糟粕,唯藏精液於中也。 《靈樞發微本輸》注:然膽者爲中精之府,蓋他府所受者,皆至濁之物,而唯膽則受五藏之精汁也。 〔5〕但云肝者中之將也 肝者中之將也,原作大字正文,詳《素問》新校正引本經亦無此六字,據明抄本改爲小字校文。 〔6〕五藏取決於膽 五藏,原脱,據明抄本、《素問》新校正引本經補。 《素問六節藏象論》: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王冰注:然膽者,中正剛斷無私偏,故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素問靈蘭秘典論》: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王冰注:剛正果決,故官爲中正。 直而不疑,故決斷出焉。 〔7〕咽爲之使 《素問》王冰注:咽膽相應,故咽爲使焉。 《素問吴注》:膽脉行於頸,故咽爲之使。 又《千金》卷十二第三咽門者,肝膽之候也。 使,《集韻寘韻》:將命者。 《周禮秋官小行人》:待四方之使者。 注:使者,諸候之臣,使來者也。 〔8〕膽募俞 《素問》王冰注:胸腹曰募 背脊曰俞。 膽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門下,同身寸之五分。 俞,在脊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各同身寸之一寸半。 即膽經的募穴日月,及背部腧穴膽俞。 〔9〕《陰陽十二官相使》 古醫籍名。 《素問》王冰注:言治法具於彼篇,今經已亡。 〔10〕善 《靈樞》、《太素》均作喜。 〔11〕不 原脱,據《靈樞》、《太素》補。 〔12〕少 《靈樞》作小,《太素》同本經爲是。 〔13〕刺足太陰 《太素》注:怒,肝木也。 食,脾土也。 今木剋土,故怒不欲食,宜補足太陰。 〔14〕刺足少陽 少陽,原作少陰,此下原校云:《太素》作少陽。 據《靈樞》、《太素》改,並删原校。 《太素》注:肝足厥陰,怒也。 足少陽,多言也。 故寫少陽也。 短氣心痺,悲怒逆氣,恐〔1〕,狂易,魚際主之。 心痛善悲,厥逆,懸心如饑之狀,心譫譫〔2〕而驚恐〔3〕,大陵及間使主之〔4〕。 心澹澹而善驚恐,心悲,内關主之。 《千金》作曲澤。 善驚悲,不樂,厥,脛足下熱,面盡熱,嗌乾〔5〕渴,行間主之。 脾虚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商丘主之。 色蒼蒼然太息,如將〔6〕死狀,振寒,溲白〔7〕便難〔8〕,中封主之。 〔1〕恐 原作怒,與上句文重,據《外臺》卷三十九魚際改。 〔2〕譫譫 明抄本作憺憺,《外臺》卷三十九大陵、間使均作澹澹。 按譫與憺通。 《墨子備城門》:城上之備渠譫。 《淮南子氾論訓》:渠幨以守。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澹乎自持。 《文選子虚賦》作憺,此皆義存乎聲。 〔3〕恐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大陵、間使及此下文例補。 〔4〕之 此下明抄本有懸音玄 憺音淡六小字音注。 〔5〕嗌乾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行間、《醫學綱目》卷十三驚悸怔忡引本經補。 〔6〕將 《外臺》卷三十九中封無。 〔7〕溲白 《外臺》卷三十九中封作小便白。 〔8〕便難 《醫心方》卷二第一作溺難。 心如懸,哀而亂〔1〕,善怒〔2〕,嗌内腫,心惕惕恐如人將捕〔3〕之,多〔4〕出,喘,少氣吸吸〔5〕不足以息,然谷主之〔6〕。 驚,善悲不樂,如墮墜〔7〕,汗不出,面塵黑,病饑〔8〕不欲食,照海主 之〔9〕。 膽 眩〔10〕寒厥,手臂痛,善驚妄言〔11〕,面赤泣出〔12〕,腋門主之。 大驚,乳痛,梁丘主之。 〔1〕亂 《外臺》卷三十九然谷無。 〔2〕怒 原作恐,據明抄本、《外臺》卷三十九然谷改。 〔3〕捕 明抄本作補,誤。 〔4〕 《外臺》卷三十九然谷作涎,義同。 〔5〕吸吸 呼吸急促貌。 《宋書謝莊傳》:利患數年,遂成痼疾,吸吸惙惙,常如行尸。 〔6〕之 此下明抄本有惕音踢三小字音注。 〔7〕墜 《外臺》卷三十九照海作狀。 〔8〕饑 原作飲,據《外臺》卷三十九照海、《醫學綱目》卷十三驚悸怔忡引本經改。 〔9〕之 此下明抄本有墮音惰三小字音注。 〔10〕膽眩 《外臺》卷三十九腋門無膽字,《醫學綱目》卷十三驚悸怔忡引本經作膽寒怯。 〔11〕妄言 原作忘言,據《外臺》卷三十九腋門、《醫學綱目》卷十三驚悸怔忡引本經改。 〔12〕泣出 《外臺》卷三十九腋門無此二字。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1〕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其俞〔2〕。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3〕,心下澹澹善恐〔4〕,如〔5〕人將捕之。 嗌中吤吤然〔6〕,數欬〔7〕唾,候在足少陽之本末〔8〕,亦視其脉之陷下者灸之。 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汁〔9〕,故曰嘔膽〔10〕。 取三里以下胃逆〔11〕,刺〔12〕足〔13〕少陽血絡,以閉膽逆〔14〕。 調其虚實以去其邪。 〔1〕善 明抄本作若。 〔2〕調其俞 《靈樞》作調之其輸。 《太素》注:心病三種,皆調其手心主經脉之輸也。 《靈樞發微》注:當視其有餘不足而調之,實則瀉而虚則補,皆取其神門之爲腧穴者以刺之耳。 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脉,故獨無腧焉。 〔3〕宿汁 原作宿水,此下原校云:《靈樞》作宿汁。 據《靈樞》、《太素》、《脈經》卷六第二改,並删原校。 〔4〕善恐 《靈樞》、《太素》、《脈經》卷六第二均無善字,恐,與下句連讀。 〔5〕如 《靈樞》無。 〔6〕吤吤然 明抄本、《脈經》卷六第二、《千金》卷十二第一均作介介。 介與吤通,形聲也。 〔7〕欬 《靈樞》、《太素》、《脈經》卷六第二均無。 〔8〕候在足少陽之本末 候,《靈樞》無。 《太素》注:足少陽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即本末也。 〔9〕汁 《靈樞》、《太素》均無。 〔10〕膽 此下《太素》有者字。 〔11〕胃逆 《靈樞》、《太素》、《脈經》卷六第二均作胃氣逆。 〔12〕刺 此上原有則字,據《太素》、《脈經》卷六第二删。 〔13〕足 《靈樞》、《太素》均無。 〔14〕膽逆 《靈樞》作膽逆,却,《脈經》卷六第二、《千金》卷十二第一作膽却,《太素》作膽部。 據上文邪在膽逆在胃,本經爲是。 按:本節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其俞一段,律之本卷第三、第四及第七、第八文例,應在篇首爲是。 自膽病者,善太息至篇末諸文,按本書卷七以下諸篇體例,應在腧穴主治之前,惟本篇特異,疑爲錯簡。 脾受病發四肢不用第六本篇自黄帝問曰,至故不用焉,見《素問太陰陽明論》、《太素藏府氣液》。 提要:本篇重在論述脾病而四肢不用,故以此名篇。 其主要内容有:脾病四肢不用之病機;脾不主時之故;脾爲胃行津液之機,以及身重骨痿不相知之疾的腧穴主治。 黄帝問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對〔1〕曰:四肢者〔2〕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3〕,必因脾乃得稟〔4〕。 今〔5〕脾病不能爲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脉道不通〔6〕,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1〕對 《素問》、《太素》均無。 〔2〕者 《素問》、《太素》均無。 〔3〕至經 《太素》作徑至,楊上善注:胃以水穀津液資四支,當用資四支之時,胃氣不得徑到四支,要因於脾,得水穀津液营衛之氣,營於四支,四支稟承,方得用也。 又據後文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之義,作至經亦通,今一仍其舊。 〔4〕必因脾乃得稟 因下《素問》有於字,稟下有也字。 王冰注:脾氣布化水穀精液,四支乃得以稟受也。 〔5〕今 原作令字,據明抄本、《素問》、《太素》改。 〔6〕通 此下明抄本有《素問》云作利五小字校語。 曰:脾〔1〕不主時何也? 曰:脾者土也,治〔2〕中央,常以四時長〔3〕四藏,各十八日寄治〔4〕,不得〔5〕獨主時〔6〕,脾者土藏〔7〕,常著胃土之精〔8〕也。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9〕。 〔1〕脾 此下明抄本、《太素》均有之字。 〔2〕治 原作土者,據《素問》、《太素》改。 《素問》王冰注:治,主也。 〔3〕長 主管,執掌。 《墨子尚賢中》: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 〔4〕各十八日寄治 《説文宀部》:寄,托也。 寄治,《素問》王冰注:治,主也。 著,謂常約著於胃也。 土氣於四時之中,各於季終寄王十八日,則五行之氣各王七十二日,以終一歲之日矣。 外主四季,則在人内應於手足也。 〔5〕得 原脱,據明抄本、《素問》、《太素》補。 〔6〕主時 《素問》作主於時也。 〔7〕脾者土藏 《素問》作脾藏者,《太素》作脾藏有。 〔8〕常著胃土之精 胃,《太素》無。 著,《集韻藥韻》:附也。 《類經》卷二第七注:脾胃爲表裏,脾常依附於胃,以膜連著,而爲之行其津液。 按著與貯通。 《史記貨殖列傳》:廢著鬻財於齊魯之間。 《漢書貨殖列傳》作貯。 貯,儲藏也。 脾故得藏胃土之精,而後可以生萬物。 〔9〕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 《素問》王冰注:外主四季,則在人内應於手足也。 《太素》注:土爲萬物之質,法於天地,與萬物爲質,故身與頭手足爲體,身不别主時。 二注皆言脾土像天地生長萬物一樣,無處不到,無時不在的機理。 曰:脾與胃以募相連〔1〕耳,而能爲之行〔2〕津液何也? 曰:足太陰者〔3〕,三陰也〔4〕。 其〔5〕脉貫胃,屬脾絡〔6〕嗌,故太陰爲之行氣於三陰。 陽明者,表也〔7〕,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爲之行氣於三陽。 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8〕,故爲胃行〔9〕津液。 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10〕,陰道不利,筋骨肌肉〔11〕,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身重骨痿〔12〕不相知,太白主之。 〔1〕脾與胃以募相連 募,《素問》作膜,膜與募義通。 相連,《太素》作相逆,楊上善注:脾陰胃陽,脾内胃外,其位各别,故相逆也。 其别異何能爲胃行津液氣也。 一曰相連,脾胃表裏陰陽,募既相假,故曰相連也。 按相逆説,似不可從。 〔2〕行 此下《素問》有其字。 〔3〕者 《太素》無。 〔4〕足太陰,三陰也 《太素》注:足太陰貫胃屬脾,上行絡嗌,其氣强盛,能行三陰之脉,故太陰脉得三陰名也。 〔5〕其 《太素》無。 〔6〕絡 明抄本作給。 〔7〕陽明者,表也 《素問》王冰注:胃是脾之表也。 〔8〕陽明 明抄本互倒,誤。 〔9〕行 此下《素問》、《太素》均有其字。 〔10〕氣日以衰 《素問》、《太素》作日以益衰,據本篇前文氣日以衰例,本經爲是。 〔11〕肌肉 《太素》作筋肉。 〔12〕痿 原作痠,《外臺》卷三十九太白作痿,本經卷十第四:痿不相知,太白主之。 據改。 脾胃大腸受病發腹脹滿腸中鳴短氣第七本篇自邪在脾胃至皆調於三里,見《靈樞五邪》、《太素五藏刺》。 自飲食不下至散而去之,見《靈樞四時氣》、《太素雜刺》。 自胃病腹脹至取三里,見《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太素府病合輸》。 自腹中雷鳴至巨虚上廉、三里,見《靈樞四時氣》、《太素雜刺》。 自大腸病至巨虚上廉,見《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太素府病合輸》。 自腹滿大便不利至取足太陽、腹痛刺臍至按之立已,見《靈樞雜病》、《太素刺腹滿數》。 自腹暴痛滿至用員利鍼,見《素問通評虚實論》、《太素刺腹滿數》。 提要:本篇重在論述脾胃與大腸受病而發腹滿,腸鳴,短氣等病,故以此名篇。 其主要内容有腹滿、腸鳴、短氣的病機、証候、治法及腧穴主治。 邪在脾胃,則病〔1〕肌肉痛。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2〕,則熱中善饑〔3〕。 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4〕,皆調其〔5〕三里〔6〕。 飲食不下,鬲〔7〕塞不通,邪在胃脘〔8〕。 在上脘則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9〕。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榰兩脇,鬲咽〔10〕不通,食飲不下,取三里〔11〕。 〔1〕病 《太素》無。 〔2〕陽氣有餘,陰氣不足 《太素》注:陽氣,即足陽明也。 陰氣,即足太陰也。 〔3〕饑 明抄本作肌,誤。 〔4〕有寒有熱 《靈樞發微》注:設脾胃俱邪氣有餘,或正氣俱不足,則胃當爲熱而脾當爲寒也。 〔5〕其 《靈樞》、《太素》作於。 〔6〕三里 本經卷三第三十三云:三里,土也。 脾胃上臟,三里爲足陽明胃經合穴,取此穴以行補瀉,故曰調之。 〔7〕鬲 《靈樞》作膈,鬲與膈通。 〔8〕脘 明抄本、《太素》、《千金》卷十六第一均作管。 脘與管通。 〔9〕在上脘則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太素》注:邪在胃管,則令膈中氣塞不通,飲食不下之候。 邪在上管,刺胃之上口之穴,抑而下之;邪在下管,刺胃之下口之穴,散而去之也。 〔10〕鬲咽 《素問至真要大論》王冰注:鬲咽,謂食飲入而復出也。 〔11〕三里 此下明抄本有音嗔 榰音□六小字音注。 腹中雷〔1〕一本作常。 鳴,氣常〔2〕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也。 刺肓之原〔3〕,巨虚上廉,三里。 腹〔4〕中不便,取三里,盛則寫之,虚則補之〔5〕。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6〕,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7〕,取巨虚上廉。 〔1〕雷 《靈樞》、《太素》作常。 〔2〕常 《靈樞》、《太素》、《脈經》卷六第八、《千金》卷十八第一均作上。 按上與尚通。 如《易經》諸卦之上九、上六,漢墓帛書本均作尚。 尚與常通。 是常者上也。 〔3〕肓之原 肓,原作盲,據明抄本改。 《太素》作賁之原非是。 《素問腹中論》:肓之原在齊下。 《靈樞九鍼十二原》:肓之原,出於脖胦。 本經卷三第十九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五分。 〔4〕腹 《靈樞》作腸,《太素》作爲骭脹,非是。 本經義勝。 〔5〕盛則寫之,虚則補之 明抄本、《靈樞》、《太素》均作盛寫之,虚補之。 義同。 〔6〕則泄 原脱,據下文天樞穴主治及《太素》、《脈經》卷六第八、《千金》卷十八第一補。 《靈樞》作即泄義同。 〔7〕與胃同候 《太素》注:大腸之氣與胃足陽明合巨虚上廉,故同候之。 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上〔1〕走胸嗌〔2〕喘息〔3〕,喝喝然〔4〕,取足少陽〔5〕。 腹滿食不化,嚮嚮然〔6〕不得大便〔7〕,取足太陰〔8〕。 腹痛,刺臍左右動脉〔9〕。 已刺按之,立已。 不已,刺氣街〔10〕。 已刺〔11〕按之,立已。 〔1〕上 此上《靈樞》有亦字。 〔2〕嗌 此下明抄本有音益二小字音注。 〔3〕喘息 原脱,原校云:《靈樞》下有喘息二字,據《靈樞》、《太素》補,並删原校。 〔4〕喝喝然 喝下明抄本有音褐二小字音注。 〔5〕少陽 《靈樞》、《太素》作少陰,楊上善注:有本少陰爲少陽。 故存二説。 〔6〕嚮嚮然 此上《靈樞》、《太素》有腹字。 嚮,聲也。 與響通。 《靈樞發微》注:其所食不化,腹中嚮嚮然布氣。 嚮嚮然,腸鳴之聲。 〔7〕不得大便 《靈樞》作不能大便。 《太素》作不便,楊上善注作不大便。 《靈樞集註》張志聰注:足太陰是動則病,腹脹善噫,得後氣則快然如衰,腹嚮嚮然不能大便者,氣逆於中也。 〔8〕陰 原作陽,據《靈樞》、《太素》改。 〔9〕臍左右動脉 《太素》注:腹痛,足陽明脉所主,故臍左右動脉,足陽明動脉也。 《靈樞發微》注:此言腹痛者,當刺足陽明經天樞穴。 〔10〕氣街 《靈樞發微》注:如不已,又刺本經之氣衝也。 《靈樞集註》張志聰注:氣街者,氣之徑路也。 蓋絡絶不通,然後從别徑而出,非竟出於氣街也。 故先刺挟齊左右之動脉,不已,而後取之氣街。 〔11〕已刺 原脱,據明抄本、《靈樞》、《太素》補。 腹暴痛〔1〕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血者則已〔2〕。 又刺〔3〕少陰一本作少陽。 俞〔4〕,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員利鍼,刺已如食頃久,立已。 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之〔5〕。 腹滿不能食,刺脊中。 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6〕而身羸瘦,名曰食〔7〕。 先取脾俞,後取季脇〔8〕。 〔1〕痛 《素問》、《太素》均無。 疑衍。 〔2〕取太陽經絡血者則已 《素問》作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 《太素》作取太陽經胳,經胳者,則人募者也。 《素問》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取太陽經絡血者則已。 無胃之募也等字。 又楊上善注云:足太陽,其説各不同,未知孰是。 按《靈樞》、《太素》文義晦,今從本經。 〔3〕又刺 《素問》、《太素》均無此二字。 按本經是,若無此二字,則下文無着落矣。 〔4〕俞 原作小字注文,據明抄本、《素問》、《太素》改。 〔5〕刺已如食頃久,立已。 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之 《素問》、《太素》均無此二十字。 明抄本及《素問》新校正引本經,與此文同,疑《素問》、《太素》脱。 〔6〕多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脾俞、《千金》卷三十第二補。 〔7〕食 此下明抄本有一作晦三小字校文。 《素問氣厥論》作食亦。 按亦與通。 食,詳見本經卷六第十注。 〔8〕季脇 此下明抄本有羸音雷 輸音□六小字音注。 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熱引胃痛,脾氣寒,四肢急,煩〔1〕,不嗜食,脾俞主之。 胃中寒脹,食多身體〔2〕羸瘦,腹中滿而鳴,腹風厥〔3〕,胸脇榰滿,嘔吐,脊急痛,筋攣,食不下,胃俞主之。 頭痛食〔4〕不下,腸鳴,臚脹〔5〕,欲嘔,時泄注〔6〕,三焦俞主之。 腹滿〔7〕臚脹,大便泄〔8〕,意舍主之。 臚脹水腫,食飲不下,多寒,《千金》作〔9〕惡寒。 胃倉主之。 〔1〕急,煩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醫心方》卷二第一補。 《醫學綱目》卷二十五積塊癥瘕引本經亦有煩字。 〔2〕體 《外臺》卷三十九胃俞、《醫心方》卷二第一均無。 〔3〕風厥 《素問陰陽别論》: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王冰注:肝主驚骇,故驚駭善欠。 夫肝氣爲風,腎氣陵逆,既風又厥,故名風厥。 《聖濟總録》卷十五:夫胃土也,肝木也,木剋土,故風勝而驚駭背痛。 土不勝木,故其証善噫,土不制水,則腎氣上逆而其証善欠,爲風厥也。 〔4〕食 此上《外臺》卷三十九三焦俞有飲字,此下《醫心方》卷二第一有飲字。 〔5〕臚脹 此臚下明抄本有音蘆二小字音注。 《説文肉部》:臚,皮也。 段玉裁注:今字皮膚,從籀文作膚,膚行而臚廢。 洪誠《訓詁學》第二章第二節:《説文》列爲膚的正字,膚是籀文,同音,甫無切,虞韻。 是臚脹即膚脹,見本經卷八第四。 〔6〕時泄注 注,原無。 《外臺》卷三十九三焦俞作時注泄,《千金》卷三十第二、《醫學綱目》卷二十四小腹脹引本經均作欲泄注,《醫心方》卷二第一作時泄注,據補注字。 〔7〕腹滿 《千金》卷三十第二作腸鳴。 〔8〕大便泄 《千金》卷三十第二作欲泄注。 〔9〕作 原作多,據明抄本校文改。 寒中傷飽,食飲不化,五藏滿脹〔1〕,心腹胸脇榰滿,脉虚〔2〕則生百病,上脘主之。 腹脹不通,寒中傷飽,食飲不化,中脘主之。 食飲〔3〕不化,入腹還出,下脘主之。 腸〔4〕中常鳴,時上衝心,灸臍中。 心滿氣逆,陰都主之。 大腸寒中〔5〕,《千金》作疝。 大便乾,腹中切痛,肓俞主之。 〔1〕五藏滿脹 《醫學綱目》卷二十四小腹脹引本經同。 明抄本作五藏腹滿脹,《外臺》卷三十九上管作脹,《醫心方》卷二第一作五藏腸脹,本經似衍滿字。 〔2〕脉虚 原作脹,據明抄本、《外臺》卷三十九上管、《醫學綱目》卷二十四小腹脹引本經改補。 〔3〕食飲 《外臺》卷三十九上管互倒。 〔4〕腸 《醫心方》卷二第一作腹,義勝。 〔5〕大腸寒中 《千金》卷三十第二作大腹寒疝,注文云:《甲乙》云:大腹寒中。 《醫心方》卷二第一亦作大腹寒中。 《外臺》卷三十九肓俞同本經,爲是。 腹中盡痛,外陵主之。 腸鳴相逐,不可傾側〔1〕,承滿主之。 腹脹善滿,積氣,關門主之。 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2〕不節,小便赤黄,陽綱主之。 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3〕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腸胃間遊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腫〔4〕,一本作重。 俠臍急,天樞主之。 〔1〕傾側 原作傾倒,義不安,據《外臺》卷三十九承滿、《醫心方》卷二第一改。 〔2〕大便 原作大腸,於義難通,據《外臺》卷三十九陽綱、《醫心方》卷二第一、《醫學綱目》卷二十二腸鳴引本經改。 〔3〕腹 《外臺》卷三十九天樞作腸。 〔4〕腫 《外臺》卷三十九天樞、《醫心方》卷二第一作重。 腹中有〔1〕大熱不安,腹有大氣〔2〕如相俠〔3〕,暴腹脹滿,癃,淫濼,氣衝主之。 腹滿痛,不得息,正〔4〕臥,屈一膝,伸一股〔5〕,並〔6〕氣衝,鍼上入〔7〕三寸,氣至寫之。 寒氣腹滿,癃,淫濼,身熱,腹中積聚疼痛〔8〕,衝門主之。 〔1〕腹中有 《外臺》卷三十九氣衝作腸中,《千金》卷三十第二無有字。 〔2〕大氣 《外臺》卷三十九氣衝作逆氣,義勝。 〔3〕如相俠 《外臺》卷三十九氣衝、《千金》卷三十第二均無此三字。 《醫學綱目》卷二十四小腹脹引本經作相和挾,按俠與挟通。 〔4〕正 此下《千金》卷三十第二有仰字。 本經卷十二第十有偃字,義勝。 〔5〕伸一股 《千金》卷三十第二作申一脚。 本經卷十二第十作伸一膝。 《廣韻真韻》:申,伸也。 股、脚蓋言下肢。 均通。 〔6〕並 此下原有刺字,據明抄本、《千金》卷三十第二、《醫學綱目》卷二十四小腹脹引本經,並參本經卷十二第十删。 〔7〕上入 《千金》卷三十第二、《醫學綱目》卷二十四小腹脹引本經均無上字,本經卷十二第十與本文同,爲是。 〔8〕積聚疼痛 《外臺》卷三十九衝門、《醫心方》卷二第一、《千金》卷三十第二均作積痛。 腹中腸〔1〕鳴,盈盈然〔2〕食不化,脇痛不得臥,煩,熱中〔3〕不嗜食,胸脇榰滿,喘息而衝鬲,嘔,心痛及傷飽身黄〔4〕羸瘦〔5〕,章門主之。 腸鳴而痛,温留主之。 腹〔6〕時寒〔7〕,腰痛不得臥,三里〔8〕主之。 〔1〕腸 《外臺》卷三十九章門無。 《千金》卷三十第二、《醫心方》卷二第一同本經,爲是。 〔2〕盈盈然 充盈貌。 《説文皿部》:盈,滿器也。 此言腹脹滿貌。 〔3〕熱中 《外臺》卷三十九章門作熱,口乾燥,《醫心方》卷二第一作口乾,《醫學綱目》卷二十二腹痛引本經作熱,泄糜,《千金》卷三十第二同本經。 〔4〕身黄 此下原有疾骨二字,《千金》卷三十第二作痠疼,據《外臺》卷三十九章門、《銅人》卷四章門主治删。 〔5〕羸瘦 《醫學綱目》卷二十二腹痛引本經作骨瘦羸。 〔6〕腹 原作腸腹,據《外臺》卷三十九手三里、《醫心方》卷二改。 〔7〕時寒 《醫心方》卷二第一、《醫學綱目》卷二十八腰痛引本經均作肘寒,疑誤。 〔8〕三里 此上原有手字,據本經卷三删。 腹中有寒氣〔1〕,隱白主之。 腹〔2〕滿嚮嚮然〔3〕不便,心下有寒痛,商丘主之〔4〕。 腹中熱若寒,腸〔5〕善鳴,强欠〔6〕,時内痛〔7〕,心悲氣逆,腹滿,漏谷主之。 已刺外踝,上氣不止〔8〕,腹脹而氣快然引肋脇下〔9〕,皆主之〔10〕。 腹中氣〔11〕脹嗑嗑〔12〕,不嗜食〔13〕,脇下滿,陰陵泉主之。 喘,少氣不足以息,腹滿大便難,時上走胸〔14〕中鳴,脹滿,口舌乾,口〔15〕中吸吸,善驚,咽中痛,不可内食,善怒,驚〔16〕恐不樂,大鍾主之。 〔1〕腹中有寒氣 此下《外臺》卷三十九隱白有起則氣喘四字,《千金》卷三十第二作腹中寒冷氣脹喘,《醫心方》卷二第一作腹中有寒熱,氣喘,此句只有病因無証狀,疑有脱文。 〔2〕腹 此下《千金》卷三十第二有中字。 〔3〕然 《外臺》卷三十九商丘無。 〔4〕之 此下明抄本有嚮音向三小字音注。 〔5〕腸 原作腹,據《外臺》卷三十九漏谷、《千金》卷三十第二、《醫心方》卷二第一改。 〔6〕强欠 《太素經脉病》注:將欠不得欠,名曰强欠。 〔7〕時内痛 《醫心方》卷二第一作膝内痛。 〔8〕已刺外踝,上氣不止 《外臺》卷三十九漏谷、《千金》卷三十第二均無,疑衍。 〔9〕腹脹而氣快然引肋脇下 《醫心方》卷二第一作肘脇下少腹急。 肋,原作肘,按肘脇,義不通。 詳《素問舉痛論》:故脇肋與少腹相引而痛矣。 正合此義,故據改。 〔10〕之 此下明抄本有踝音魯 又音課六小字音注。 〔11〕氣 《千金》卷三十第二無。 〔12〕嗑嗑(kk克克) 此下明抄本有音字,乃音注脱。 嗑,形聲詞。 言腹脹鳴聲。 〔13〕不嗜食 《外臺》卷三十九陰陵泉無此三字。 〔14〕胸 《醫學綱目》卷二十七喘引本經作胃。 〔15〕乾,口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大锺、《醫學綱目》卷二十七喘引本經補。 〔16〕驚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大鍾補。 嗌乾腹瘈〔1〕痛,坐起〔2〕目〔3〕,善怒多言,復留主之。 腹寒〔4〕脹滿,厲兑主之。 腹大不嗜食,衝陽主之。 厥氣上榰〔5〕,解谿〔6〕主之。 大腸有熱,腹鳴腹滿,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腸〔7〕中寒,脹滿善噫,惡〔8〕聞食臭。 胃氣不足,腸鳴腹痛,泄〔9〕,食不化,心下脹,三里主之。 腹〔10〕滿,胃中有熱,不嗜食,懸鍾主之。 〔1〕瘈 《醫心方》卷二第一、《千金》卷三十第二均作厥。 〔2〕坐起 原作坐臥,據《外臺》卷三十九復留改。 《鍼灸資生經》卷六目不明作起則目亦可証。 〔3〕 此下明抄本有音荒二小字音注。 〔4〕腹寒 原作寒腹,據《外臺》卷三十九厲兑乙正。 〔5〕厥氣上榰 此下明抄本有音注二小字音注。 《外臺》卷三十九太谿作厥氣上逆。 〔6〕解谿 原作太谿,據《外臺》卷三十九解谿、《醫心方》卷二第一及排穴序例改。 〔7〕腸 《外臺》卷三十九三里、《醫心方》卷二第一均作腹。 〔8〕惡 原脱,據《聖濟總録》卷一百九十一補。 〔9〕泄 《外臺》卷三十九三里無。 〔10〕腹 《外臺》卷三十九懸鍾作腸。 大腸實則腰背痛,寒痺〔1〕轉筋,頭眩痛。 虚〔2〕則鼻衄癲疾,腰痛濈濈然〔3〕汗出,令人欲食而〔4〕走,承筋主之。 取脚下三所横〔5〕,視盛者出血〔6〕。 〔1〕寒痺 原作痺寒,據《外臺》卷三十九承筋、《醫心方》卷二第一乙正。 〔2〕虚 此上《外臺》卷三十九承筋有氣字。 〔3〕濈濈然 《外臺》卷三十九承筋作濕然。 《玉篇水部》:濈,汗出也。 濈濈然,汗出連绵不斷貌。 《傷寒論辨陽明病脉証并治》: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4〕而 《外臺》卷三十九承筋作欲。 〔5〕所 原作折,據明抄本及本經本卷第八會陰之脉改。 〔6〕取脚下三所横,視盛者出血 《外臺》卷三十九承筋無此十一字。 疑爲本經本卷第八會陰脉三寸所横居,視其盛者出血錯簡於此,且此文與諸篇腧穴主治體例亦不合,似不可從。 腎小腸受病發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本篇自邪在腎至視有血者盡取之,見《靈樞五邪》、《太素五藏刺》。 自少腹控睾至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見《靈樞四時氣》、《太素雜刺》。 自小腸病者至此其候也,見《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太素府病合輸》。 自有病厥者至故爲腰痛,見《素問病能》、《太素雜診》。 自足太陽脉,令人腰痛至取足少陰郄中血絡,見《素問刺腰痛》、《太素腰痛》。 提要:本篇論述了邪在腎、小腸,而致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睾諸証的証候和治法,故以此名篇。 其主要内容有:邪在腎和邪在小腸而致腰痛、腹脹、睾痛的証治;不同經脉發生腰痛的証治;不同兼証腰痛的腧穴主治。 邪在腎,則病〔1〕骨痛陰痺〔2〕。 陰痺者,按〔3〕之而〔4〕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强〔5〕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 視有血者,盡取之。 少〔6〕腹控睾〔7〕引腰脊,上衝心肺〔8〕,邪在小腸也〔9〕。 小腸〔10〕者,連睾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 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燻〔11〕肝肺〔12〕,散於肓,結於臍〔13〕,故取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14〕,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1〕病 《太素》、《脈經》卷六第九、《千金》卷十九第一均無。 〔2〕陰痺 《靈樞發微》注:陰痺者,病無定所,按之而不可得,即痺論之所謂以寒勝者爲痛痺也。 《靈樞集註》張志聰注:在外者筋骨爲陰,病在陰者名曰痺。 陰痺者,病在骨,按之而不得者,邪在骨髓也。 馬注言其証狀,張注析其病因,文雖異而義則通。 〔3〕按 《千金》卷十九第一作撫。 〔4〕之而 《太素》作如。 〔5〕强 《靈樞》、《太素》均無。 〔6〕少 《靈樞》作小。 古少小通。 〔7〕睾 《太素》作皋。 按睾與皋通。 〔8〕肺 《靈樞》、《太素》、《脈經》卷六第四均無。 〔9〕也 《靈樞》、《太素》、《脈經》卷六第四、《千金》卷十四第一均無。 〔10〕小腸 《靈樞》、《太素》、《脈經》卷六第四、《千金》卷十四第一均無。 〔11〕燻 明抄本作勳,《靈樞》作熏。 按燻與勳、熏均通。 〔12〕肺 《靈樞》、《太素》均無。 《靈樞識》:簡按:據下文刺太陰,《甲乙》似是。 〔13〕散於肓,結於臍 肓,原作胸,據《靈樞》、《太素》、《千金》卷十四第一改。 《聖濟總録》卷九十四:其經虚不足,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即盛,則有厥逆之証,其氣上衝肝肺,客冷散於肓,結於臍。 〔14〕刺太陰以予之 予,明抄本、《脈經》卷六第四、《千金》卷十四第一均作與。 按與通予。 《靈樞發微》注:又刺手太陰肺經穴以予其補。 《類經》卷二十三第四十七注:補肺經之虚也。 小腸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睾〔1〕而痛,時窘之後〔2〕,耳〔3〕前熱,若寒甚,若〔4〕獨肩上〔5〕熱甚〔6〕,及手小指次指〔7〕間熱,若脉陷〔8〕者,此其候也〔9〕。 〔1〕睾 《太素》作尻。 此下明抄本有音皋二小字音注。 〔2〕窘(jiǒng炅)之後 此下明抄本有一作復三小字校文。 《脉經》卷六第四、《千金》卷十四第一後作復,連下句讀。 據控睾而痛作窘之後於文爲順。 窘,迫急也。 《説文穴部》:窘,迫也。 《廣雅釋詁一》:窘,急也。 之,在此爲介詞。 後,後陰也。 《靈樞發微》注:腰脊控引睾丸而痛,痛時窘甚,而欲往去後也。 《類經》卷二十第二十四注:小腸氣化於小腹,後附腰脊,下引睾丸,故爲諸痛及不得大小便而時窘之後,蓋即疝之屬也。 〔3〕耳 此上《靈樞》、《太素》有當字。 〔4〕若 《脉經》卷六第四、《千金》卷十四第一均無。 本經是,此承上而言。 若,或也。 〔5〕肩上 《太素》作眉上,詳手太陽脉,至目鋭眥,與眉相近。 此前言耳,此或言眉也。 〔6〕甚 《脈經》卷六第四、《千金》卷十四第一均無。 〔7〕次指 明抄本無,疑脱。 〔8〕陷 《千金》卷十四第一作滑。 〔9〕也 此下明抄本有窘音君三小字音注。 黄帝問曰:有病厥者,診右脉沉堅〔1〕,左脉〔2〕浮遲〔3〕,不知〔4〕病生〔5〕安在? 岐伯對曰:冬診之右脉固〔6〕當沉堅〔7〕,此應四時,左脉浮遲,此逆四時,左當主病,診左在腎〔8〕,頗在肺〔9〕,當腰痛。 曰:何以言之? 曰:少陰脉貫腎絡肺〔10〕,今得肺脉,腎爲之病〔11〕,故腎〔12〕爲腰痛。 〔1〕堅 《素問》作而緊,《太素》無。 〔2〕脉 原作手,據《素問》、《太素》及上下文例改。 〔3〕浮遲 《太素》無。 《素問》作浮而遲。 〔4〕不知 《素問》、《太素》均作不然。 本經義勝。 〔5〕生 《素問》、《太素》作主。 〔6〕固 明抄本作因,誤。 〔7〕堅 《素問》、《太素》作緊。 〔8〕左當主病,診左在腎 《素問》作在左當主病在腎,《太素》作在左當主病,診在腎。 楊上善注:左,陽也。 浮,肺脉也。 冬時得左手肺脉,虚邪來乘,故腎病腰痛頗在於肺。 《素問》王冰注:左脉浮遲,非肺來見,以左腎不足而脉不能沉,故得肺脉,腎爲病也。 〔9〕頗在肺 《素問》作頗關在肺,《太素》與本經同。 《素問識》:簡按,《甲乙》無關字,《奇病論》云:其盛在胃、頗在肺。 句法正同。 頗,《説文頁部》:頗,頭偏也。 段玉裁注:引伸爲凡偏之稱。 〔10〕少陰脉貫腎絡肺 貫腎下明抄本有上胃二字。 《太素》作少陰脉貫腎上胃肓胳肺。 詳足少陰之脉無上胃者,明抄本及《太素》言上胃,或另有所本,待考。 〔11〕今得肺脉,腎爲之病 《素問》王冰注:左脉浮遲,非肺來見,以左腎不足而脉不能沉,故得肺腎爲病也。 〔12〕腎 原脱,據明抄本、《素問》、《太素》補。 足太陽脉令人腰痛,引項脊尻〔1〕背如重〔2〕狀,刺其郄中〔3〕太陽正經去〔4〕血,春無見血〔5〕。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鍼刺其皮中,循循然〔6〕不可俛〔7〕仰,不可以左右顧〔8〕,刺少陽盛骨之端〔9〕出血,盛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10〕。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11〕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骭〔12〕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13〕。 〔1〕尻 此下明抄本有音敲二小字音注。 尻,臀部。 〔2〕重 原作腫,據《素問》、《太素》改。 〔3〕郄中 此下明抄本有音希二小字音注。 《素問》王冰注:郄中,委中也。 足太陽脉之所入也。 〔4〕去 《素問》、《太素》作出。 〔5〕春無見血 《素問》王冰注:太陽合腎,腎王於冬,水衰於春,故春無見血。 〔6〕循循然 《太素》作循然。 義同。 〔7〕俛 此下明抄本有音免二小字音注。 〔8〕顧 明抄本作願,誤。 〔9〕盛骨之端 盛,《素問》、《太素》均作成,盛與成通。 《素問》王冰注:成骨,謂膝外近下骨上端,兩起骨相並問,陷容指者也。 骨所成柱膝髀骨,故謂之成骨也。 盛骨之端,《經穴滙解》考作陽陵泉。 〔10〕夏無見血 《素問》王冰注:少陽合肝,肝王於春,木衰於夏,故無見血也。 〔11〕以 《太素》無。 〔12〕骭 原作胻,據明抄本、《素問》新校正引本經、及《太素》改。 《素問》作。 〔13〕秋無見血 《太素》注:足陽明在仲夏,至秋而衰,出血恐心虚,故禁之。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1〕,刺足少陰於内踝上〔2〕二痏,春無見〔3〕血〔4〕。 若出血太多,虚不可復〔5〕。 厥陰〔6〕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絃〔7〕,刺厥陰之脉,在腨踵魚腹〔8〕之外,循之〔9〕累累然〔10〕乃刺之,其病,令人言〔11〕默默然〔12〕不慧〔13〕,刺之三痏〔14〕。 〔1〕痛引脊内廉 《太素》作引脊内痛,《素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脊内廉作脊内痛,《太素》亦同。 〔2〕内踝上 《太素》作内踝下。 《素問》王冰注:内踝上,此腰痛者當刺,則正復溜穴也。 按此與後昌陽之脉令人腰痛言在内踝上大筋後,上踝一寸所文,義亦相近。 故踝上、踝下,尚待後考。 〔3〕見 《太素》作出。 〔4〕春無見血 《太素》注:少陰與太陽在冬,至春氣衰,出血恐虚,故禁之。 〔5〕若出血太多,虚不可復 若出血,明抄本無,疑脱。 《素問》作出血太多,不可復也,《太素》作出血大虚,不可復也。 各本文異義同,本經義長。 〔6〕厥陰 《太素》作居陰,下同。 《素問》王冰注:厥陰一經作居陰,是傳寫草書厥字爲居也。 〔7〕張弓弩絃 弓,《太素》無。 《素問》絃作弦。 絃與弦通。 《莊子讓王》:而絃歌於室。 《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三引作弦。 《素問》王冰注:如張弦者,言强急之甚。 〔8〕魚腹 《太素》作魚腸。 本經爲是。 《素問》王冰注:腨形勢如臥魚之腹,故曰。 〔9〕循之 原作循循,據《素問》、《太素》改。 〔10〕累累然 累,積也。 《穀梁僖十八年》:善累而後進之。 范寧集解:累,積。 累累然,重積之貌。 此言魚腹外血絡累累如貫珠狀。 〔11〕言 此上原有善字,《素問》、《太素》均無。 《素問》新校正云:按經云善言默默然不慧,詳善言與默默二病難相兼,全元起本無善字,於義爲允。 據删。 〔12〕默默然 《太素》作嘿嘿。 默與嘿通。 〔13〕不慧 《説文心部》:慧,儇也。 徐鍇注:儇,敏也。 不慧,不敏也。 〔14〕刺之三痏 明抄本作不痏,疑誤。 解脉〔1〕令人腰痛,痛引肩〔2〕,目然,時遺溲,刺解脉,在膝筋分肉間〔3〕,在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變而止〔4〕。 同陰之脉〔5〕,令人腰痛,腰如小錘〔6〕居其中,怫然腫〔7〕,刺同陰之脉,在外踝上絶骨之端,爲三痏。 〔1〕解脉 《素問》王冰注:解脉,散行脉也,言不合而别行也。 此足太陽之經,起於目内眥,上額交巔上,循肩髆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下入膕中。 故病斯候也。 又其支别者,從髆内别下貫胂,循髀外後廉而下合於膕中。 兩脉如繩之解股,故名解脉也。 〔2〕痛引肩 痛,《太素》無,肩作膺。 〔3〕膝筋分肉間 《素問》作膝筋肉分間,《太素》作引筋肉分間。 《素問》與本經義同。 王冰注:膝後兩徬,大筋雙上,股之後,兩筋之間,横文之處,努肉高起,則郄中之分也。 〔4〕在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變而止 《素問》王冰注:古《中誥》以膕中爲太陽之郄。 當取郄外廉有血絡横見,迢然紫黑而盛滿者,乃刺之,當見黑血,必候其血色變赤爲止此太陽中經之爲腰痛也。 〔5〕同陰之脉 《素問》王冰注:足少陽之别絡也,並少陽經上行,去足外踝上同身寸之五寸,乃别走厥陰,並經,下絡足跗,故曰同陰脉也。 《太素》注:同陰脉在外踝上、絶骨之端,當是足少陽胳脉也。 《素問集註》張志聰注:此論陽蹻之脉而令人腰痛也。 蹻脉有陰陽是男女陰陽經絡交并,故爲同陰之脉。 今從王注。 〔6〕錘 《太素》作鍼。 《類經》卷二十二第四十七注:如小錘居其中,痛而重也。 〔7〕怫(f拂)然腫 怫,《太素》作弗。 怫或作弗。 《集韻勿韻》:怫,《説文》鬱也。 或作弗。 怫然,象腫形也。 解脉〔1〕令人腰痛如裂〔2〕,《素問》作引帶。 常如折腰之〔3〕狀,善怒〔4〕,刺解脉,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5〕黑,見赤血乃〔6〕已。 全元起云:有兩解脉,病原各異,疑〔7〕誤未詳。 陽維之脉令人腰痛,痛上〔8〕怫然種〔9〕,刺陽維之脉,脉與太陽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10〕。 〔1〕解脉 《太素》注:前之解脉與厥陰相似,今此刺解脉郄中,當是取足厥陰郄中之胳也。 《素問》王冰注:足太陽之别脉,自肩而别下,循背脊至腰,而横入髀外後廉,而下合膕中。 故此解脉有二説:一指足厥陰郄中之絡,一指足太陽之别脉。 《素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有兩解脉,病源各異,恐誤未詳。 當存疑待考。 〔2〕如裂 《素問》作如引帶,《太素》作如别。 《素問》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如引帶作如裂。 是經文早異。 如與下文常如折腰之狀推之,當以本經義勝。 〔3〕之 《素問》無。 〔4〕善怒 《素問》作善恐。 〔5〕以 《太素》作似。 以通似。 《周易明夷》:文王以之。 陸德明釋文:荀向作似之。 〔6〕乃 《素問》、《太素》作而。 〔7〕疑 明抄本及《素問》新校正引全元起語作恐。 〔8〕痛上 痛,《太素》無。 上,明抄本作止,誤。 〔9〕種 明抄本、《素問》、《太素》均作腫。 此上《太素》有脉字。 按種與腫通。 《吕氏春秋情欲》:身盡府種。 《太平御覽》卷七百三十九引作腫。 〔10〕去地一尺所 去,《太素》作上。 去地一尺所,王冰注爲承光穴,新校正認爲當是承山穴,楊上善注爲陽交穴。 按本經卷三第三十四:陽交,陽維之郄。 故陽注似是。 衡絡〔1〕之脉令人腰痛,得俛不得仰〔2〕,仰則恐仆,得〔3〕之舉重傷腰,衡絡絶傷〔4〕,惡血歸之,刺之在郄陽之筋間,上郄數寸,衡居爲二痏〔5〕出血。 會陰之脉〔6〕令人腰痛,痛上濈濈然〔7〕汗出〔8〕,汗乾令人欲飲,飲〔9〕已欲走〔10〕,刺直陽之脉〔11〕上三〔12〕痏,在蹻〔13〕上郄下〔14〕三寸所〔15〕横居,視其盛者出血。 《素問》:濈濈然作漯漯然,三所作五寸。 〔1〕衡絡 《太素》作衝絶。 《素問》王冰注:衡,横也。 謂太陽之外絡,自腰中横入髀外後廉,而下與中經合於膕中者。 一經作衡絶之脉,傳寫魚魯之誤也。 若是衡脉,《中誥》不應取太陽脉委陽、殷門之穴也。 《素問集註》張志聰注:衡,横也。 帶脉横絡於腰間,故曰横絡之脉。 按衝絶疑爲衡絡之誤。 〔2〕得俛不得仰 《素問》作不可以俛仰,《太素》作不可以俛,不可以仰。 據下句仰則恐仆,本經義勝。 〔3〕得 原作相,據明抄本、《素問》、《太素》改。 〔4〕衡絡絶傷 傷,《素問》無。 《太素》作衝絶絡。 〔5〕刺之在郄陽之筋間,上郄數寸,衡居爲二痏 《素問》王冰注:横居二穴,謂委陽、殷門,平視横相當也。 郄陽,謂浮郄穴上側委陽穴也。 筋之間,謂膝後膕上兩筋之間,殷門穴也。 二穴各去臀下横文同身寸之六寸,故曰上郄數寸也。 委陽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殷門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故曰衡居爲二痏。 〔6〕會陰之脉 《素問》王冰注:足太陽之中經也。 其脉循腰下會於後陰,故曰會陰之脉。 《素問集註》張志聰注:任脉起於至陰,與督脉交會分而上行,故曰會陰。 王注爲足太陽之正經,張注爲任督交會,皆從奇經八脉解。 〔7〕濈濈然 《素問》、《太素》作漯漯然。 《字彙水部》:漯按此字本作濕,或省作,後以濕爲乾濕之濕,而又轉漯字上從曰,後轉漯,則從田矣。 是疑本作濕濕,亦汗出狀。 〔8〕出 《太素》無。 〔9〕飲 《太素》無。 〔10〕汗乾令人欲飲,飲已欲走 《素問》王冰注:其經自腰下行至足,今陽氣大盛,故痛上漯然汗出,汗液既出則腎燥陰虚,故汗乾令人欲飲水以救腎也。 水入腹已,腎氣復生,陰氣流行,太陽又盛,故飲水已反欲走也。 〔11〕直陽之脉 《素問》新校正云:詳上文云會陰之脉令人腰痛,此云刺直陽之脉者,詳此直陽之脉,即會陰之脉也,文變而事不殊。 〔12〕三 《太素》作二。 〔13〕蹻 明抄本作橋,《太素》作喬。 〔14〕下 《太素》重。 〔15〕三寸所 原脱寸,據《太素》補。 《素問》三作五,無所字。 飛陽之脉〔1〕令人腰痛,痛上怫然〔2〕,甚則悲以恐,刺飛陽之脉,在内踝上二寸〔3〕,《素問》作五寸。 少陰之前〔4〕與陰維之會〔5〕。 昌陽之脉〔6〕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7〕爲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陰後〔8〕,上踝一寸所〔9〕。 散脉〔10〕令人腰痛而熱,熱甚而〔11〕煩,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脉在膝前骨〔12〕肉分間,絡外廉〔13〕束脉〔14〕爲三痏〔15〕。 〔1〕飛陽之脉 《素問》王冰注:是陰維之脉也,去内踝上同身寸之五寸腨分中,並少陰經而上也。 又《靈樞經脉》:足太陽之别,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别走少陰。 〔2〕怫然 《素問》作拂拂然,《太素》作弗弗然。 怫、拂、弗互通。 〔3〕在内踝上二寸 《素問》作五寸,《太素》與本經同。 楊上善注:足太陽别名曰飛陽太陽去外踝上七寸,别走少陰,當至内踝上二寸,足少陰之前,與陰維會處,是此刺處也。 楊注足太陽别脉,别走少陰者,當足内踝上二寸處。 王冰注:内踝後上同身寸之五寸復溜穴,少陰脉所行内踝之後,築賓穴,陰維之郄少陰之前,陰維之會,以三脉會在此穴位分也。 今《中誥經》文正同此法。 林億等按:《甲乙經》足太陽之絡别走少陰者,名曰飛揚,在外踝上七寸。 又云築賓陰維之郄,在内踝上腨分中。 復溜穴,在内踝上二寸。 今此經注都與《甲乙》不合者,疑經注中五寸字當作二寸,則《素問》與《甲乙》相應矣。 按本文疑點甚多,如王冰注中言復溜、築賓二穴,若據復溜之位,似《素問》原亦作二寸,然王氏復言築賓者,或以後文曰與陰維之會,而復溜穴則不與陰維相會。 據本經卷三第三十二,築賓爲陰維之郄,則與陰維之會義合,故王注復以築賓相釋。 然築賓當内踝上五寸所,後人據此義注二寸作五寸。 林億等以《甲乙》爲據,亦云當作二寸,而若言内踝上二寸之復溜穴,除與後文與陰維之會義不合外,又與後條論昌陽之脉腰痛之義亦復,以復溜亦名曰昌陽也,故此處刺位,似當以五寸築賓穴處爲是。 〔4〕少陰之前 《素問》同,《太素》作太陰之前,而楊注則云:少陰之前,與陰維會處。 按此刺處,無論復溜或築賓,言少陰之前,或太陰之前,均似未當,詳本經卷三第三十二足少陰内踝上之交信穴,在少陰前太陰後,且下文昌陽之脉腰痛,刺在内踝上太陰後,故此文當作太陰之後爲是。 〔5〕陰維之會 指築賓穴。 本經卷三第三十二築賓,陰維之郄,在足内踝上腨分中。 〔6〕昌陽之脉 《素問》王冰注:陰蹻脉也。 陰蹻者,足少陰之别也。 起於然骨之後,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而循腹上入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内廉,屬目内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 故腰痛之狀如此。 昌陽一名復溜。 《子午流注説難》:穴名復溜,以足少陰别入跟中之脉,下岐爲二,後繞大鍾交足太陽,前下行水泉,照海,爲陰蹻奇經之起點,上達交信,亦在内踝上二寸,此别脉也。 即此脉從陰經入陽經,且又復返陰經。 另説謂此經從陰經上行入陽經。 〔7〕内筋 《素問》王冰注:謂大筋之前分肉也。 〔8〕大筋前太陰後 原作大筋後,原校云:《素問》大筋作太陰。 今據《素問》、《太素》改,並删原校。 〔9〕一寸所 《素問》作二寸所。 王冰注:即陰蹻之郄交信穴也。 《太素》作三寸所。 據上文昌陽之脉,當是復溜,本經卷三第三十二復溜穴一名昌陽,故似作二寸爲是。 王冰注言交信穴,與昌陽之脉不合,疑非是。 〔10〕散脉 《太素》注:散脉在膝前肉分間者,十二經脉中,惟足厥陰、足少陽在膝前主溲,故當是此二經之别名。 《素問》王冰注:散脉,足太陰之别也。 散行而上,故以名焉。 其脉循股内入腹中,與少陰少陽結於腰髁下骨空中。 據前言遺溲之義,楊注似是,以足厥陰脉環陰器,抵少腹也。 〔11〕而 《素問》、《太素》作生。 〔12〕骨 《太素》無。 〔13〕絡外廉 此上《太素》有在字。 《素問》王冰注:絡外廉則太陰之絡,色青而見者也。 〔14〕束脉 《太素》注:在二經(按指足厥陰、足少陽)大胳外廉小胳(按蕭刻本作筋),名束脉,亦名散脉也。 《素問》王冰注:輔骨之下,後有大筋,擷束膝胻之骨,令其連屬,取此筋骨繫束之處脉,以去病,是曰地機,三刺而已,故曰束脉。 《醫學綱目》卷二十八腰痛注:王注謂地機穴者,非也。 既云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脉,當在三里、陽陵泉二穴。 按楊上善注散脉之義,似當指陽陵泉處,陽陵泉爲筋之會,屬膽足少陽脉,肝與膽相表裏也。 〔15〕三痏 此下明抄本有音悔又洧四小字音注。 肉里之脉〔1〕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則筋攣〔2〕,刺肉里之脉爲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絶骨之端〔3〕。 〔1〕肉里之脉 《太素》注:太陽外,絶骨後,當是少陰爲肉里脉也。 《素問》王冰注:肉里之脉,少陽所生,則陽維之脉氣所發也。 里,裏也。 今從王注。 〔2〕攣 此下《太素》有急字,《素問》作縮急。 〔3〕絶骨之端 端,《素問》、《太素》均作後。 《素問》王冰注:分肉主之。 一經云少陽絶骨之前,傳寫誤也。 絶骨之前,足少陽脉所行,絶骨之後,陽維脉所過,故指曰在太陽之外,少陽絶骨之後也。 分肉穴在足外踝直上絶骨之端,如後同身寸之二分,筋肉分間。 《素問氣穴論》分肉穴,王冰注:在足外踝上絶骨之端,同身寸之三分,筋肉分間。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無分肉穴。 詳處所疑是陽輔,在足外踝上輔骨前,絶骨端如前三分所。 據此則本經作絶骨之端爲是。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然〔1〕,目〔2〕欲僵仆〔3〕,刺足太陽〔4〕郄中出血。 腰痛引少腹控〔5〕,不可以仰〔6〕,刺腰尻交〔7〕者,兩髁胂〔8〕上,以月死生爲痏數,發鍼立已。 《素問》云:左取右右取左。 腰痛上〔9〕寒,取〔10〕足太陽陽明;痛〔11〕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陽;中熱而喘,取足少陰郄中血絡〔12〕。 〔1〕然 《太素》作沉沉然。 〔2〕 《太素》作,疑誤。 〔3〕仆 《太素》無。 〔4〕足太陽 《太素》作足陽明。 疑誤。 〔5〕控 《素問》王冰注:控,通引也。 ,謂季脇下之空軟處。 〔6〕不可以仰 《素問》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不可以俯仰。 〔7〕腰尻交 腰,原脱,據明抄本、《素問》、《太素》補。 《素問》王冰注:謂髁下尻骨兩傍四骨空,左右八穴,俗呼此骨爲八髎骨也。 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脉,左右交結於中,故曰腰尻交者也。 〔8〕兩髁胂 髁,原作踝,據《素問》改。 《太素》作兩胂。 胂下明抄本有音伸二小字音注。 《説文骨部》:髁,髀骨也。 段玉裁注:醫經曰腰髁()骨。 《素問》王冰注:謂兩髁骨下堅起肉也。 髁骨即腰脊兩傍起骨也。 俠脊兩傍腰髁之下,各有胂肉隴起而斜趣於髁骨之後,内承其髁,故曰兩髁胂也。 〔9〕上 此上明抄本有痛字。 〔10〕取 《素問》作刺,義同,下文痛上熱,取足厥陰之取,亦同此例。 〔11〕痛 《素問》、《太素》均無。 〔12〕郄中血絡 《素問》、《太素》作刺郄中出血。 按本節文字,見《靈樞雜病》,郄中血刺,作膕中血絡,《太素》前後凡兩見,前同《素問》文,後同《靈樞》與本經。 此文《素問》亦重出,惟後者與《靈樞》及本經文意小異。 故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并《太素》自腰痛上寒至此并無,乃王氏所添也。 據此當以本經之文爲是。 腰痛上寒〔1〕,實則脊急强,長强主之。 少〔2〕腹痛熱〔3〕,控睾引腰脊,疝痛,上衝心,腰脊强,溺難〔4〕黄赤,口乾,小腸俞主之。 腰脊痛强〔5〕引背少腹,俛仰難,不得仰息,脚〔6〕痿重,尻不舉,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膀胱俞主之。 腰痛不可以俛仰,中膂内俞〔7〕主之。 腰脊〔8〕痛而清,善傴〔9〕,睾跳拳〔10〕,上窌主之。 〔1〕上寒 《外臺》卷三十九長强無此二字。 〔2〕少 原作小,據《外臺》卷三十九小腸俞、《醫心方》卷二第一、《醫學綱目》卷十四諸疝引本經改。 〔3〕熱 原無,據《外臺》卷三十九小腸俞、《醫心方》卷二第一補。 〔4〕難 原無,據《外臺》卷三十九小腸俞、《醫心方》卷二第一補。 〔5〕强 明抄本無。 疑脱。 〔6〕脚 明抄本、《外臺》卷三十九膀胱俞均無,疑脱。 脚同腳,脛也。 〔7〕中膂内俞 本經卷三第八作中膂俞。 〔8〕脊 原作足,據《外臺》卷三十九上窌及膀胱俞主治之文例改。 《醫心方》卷二第一無。 〔9〕清,善傴 傴,原作偃,據《外臺》卷三十九上窌、《醫心方》卷二第一改。 《醫學綱目》卷二十八腰痛引本經作清泄,善嘔。 傴,《説文人部》:僂也。 《禮記問喪》:傴者不袒。 鄭玄注:傴,曲背也。 〔10〕睾跳拳 《外臺》卷三十九上窌作睾跳騫,《醫心方》卷二第一作陰睾跳蹇,《醫學綱目》卷二十六腰痛引本經作睾跳搴。 按跳拳、跳搴、跳堅,義通,聲轉故也。 詳見本經卷二第六脚跳堅注。 睾跳拳,即睾丸向上牽引貌。 腰痛怏怏不可以俛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1〕,腰背寒〔2〕,次窌主之。 先取缺盆,後取尾骶〔3〕與八窌〔4〕。 腰痛大便難,飧泄,腰〔5〕尻中寒,中窌主之〔6〕。 腰痛脊急,脇下〔7〕滿,少〔8〕腹堅急,志室主之。 腰脊痛,惡寒〔9〕,少腹滿堅,癃閉下重,不得小便,胞肓主之。 腰痛〔10〕骶寒,俛〔11〕仰急難,陰痛下重,不得小便,秩〔12〕邊主之。 〔1〕入脊 入,《外臺》卷三十九次窌無。 《銅人》卷四、《醫心方》卷二第一、《聖濟總録》卷一百九十一均無此字。 按入脊,在此義不安,據前後文脊急强及脊急文例,或爲脊急之誤。 〔2〕腰背寒 《銅人》卷四、《醫心方》卷二第一、《聖濟總録》卷一百九十一均作背腠寒。 〔3〕骶 此下明抄本有音氐二小字音注。 〔4〕窌 此下明抄本有音橑又音了五小字音注。 〔5〕腰 《外臺》卷三十九中窌無。 〔6〕之 此下明抄本有尻音猷 窌音橑六小字音注。 〔7〕下 原作中,據《外臺》卷三十九志室、《醫心方》卷二第一改。 〔8〕少 原作小,據《外臺》卷三十九志室、《醫心方》卷二第一改。 〔9〕惡寒 原作惡風,據《外臺》卷三十九胞肓、《醫心方》卷二第一、《醫學綱目》卷二十八腰痛引本經改。 〔10〕痛 《外臺》卷三十九秩邊作脚。 〔11〕俛 此下明抄本有音免二小字音注。 〔12〕秩 此下明抄本有音姪二小字音注。 腰痛控睾少〔1〕腹及股,卒俛〔2〕不得仰,刺氣衝〔3〕。 腰痛不得轉〔4〕側,章門主之。 腰痛不可以久立俛仰,京門及行間主之。 腰痛〔5〕引少腹,居窌〔6〕主之。 腎腰〔7〕痛,不可以俛仰,陰陵泉主之。 腹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羸瘦,意恐懼,氣不足,腹〔8〕中悒悒〔9〕,太衝主之。 腰痛少腹痛,陰包主之。 腰痛大便難,湧泉主之。 《千金》云〔10〕腰脊相引如解〔11〕。 〔1〕少 原作小,據《外臺》卷三十九氣衝、《醫學綱目》卷二十八腰痛引本經改。 〔2〕卒俛 身體猝然前俯。 〔3〕氣衝 原作氣街,據《外臺》卷三十九氣衝改。 〔4〕轉 《外臺》卷三十九章門、《聖濟總録》卷一百九十四作反,義同。 〔5〕痛 原錯簡於下句少腹下,據《外臺》卷三十九居窌、《醫心方》卷二第一居髎移此。 〔6〕居窌 原作下窌,據《外臺》卷三十九居窌、《醫心方》卷二第一改。 〔7〕腰 明抄本作背,誤。 〔8〕腹 明抄本作腸,誤。 〔9〕悒悒 原作怏怏,此下明抄本有一作悒悒四小字校文,據《外臺》卷三十九太衝、《千金》卷三十第二及明抄本校文改。 《醫心方》卷二第一作邑邑,邑與悒通。 〔10〕《千金》云 原脱,據明抄本及《千金》卷三十第二補。 〔11〕腰脊相引如解 此六字,原作大字混入大鍾條主治証,據明抄本改爲小字注文。 實則閉癃,淒淒〔1〕腰脊〔2〕痛,宛轉,目循循〔3〕嗜臥〔4〕,口中熱,虚則腰痛,寒厥,煩心悶〔5〕,大鍾主之。 腰痛引脊内廉,復溜主之。 春無見血,若太多〔6〕,虚不可復。 是前足少陰痛也〔7〕。 腰痛不能舉足,少坐,若下車躓地〔8〕,脛中燆燆然〔9〕,申脉主之。 腰痛如小錘〔10〕居其中,怫然腫痛,不可以欬,欬則筋縮急,諸節痛,上下無常〔11〕,寒熱,陽輔主之〔12〕。 〔1〕淒淒 《外臺》卷三十九大鍾作悽悽。 按淒與悽通。 〔2〕脊 此下《外臺》卷三十九大鍾下有强字。 〔3〕宛轉,目循循 《外臺》卷三十九大鍾、《醫心方》卷二第一均無此五字。 〔4〕嗜臥 《醫心方》卷二第一無。 〔5〕悶 此下《外臺》卷三十九大鍾有喘字。 〔6〕多 此下明抄本有一作二字,連下句讀。 〔7〕是前足少陰痛也 此七字原作大字正文,按此文義與本篇足少陰腰痛相同,故據後文委中、殷門條文例,改作小字注文。 〔8〕躓(zh至)地 此下明抄本有音智二小字音注。 躓,跌倒。 《文選長笛賦》:薄湊會而凌節兮,馳趣期而赴躓。 李善注:躓,謂顛仆也。 躓地,跌倒在地。 〔9〕燆燆(xiāoxiāo囂囂)然 原作矯矯然,於此義不安,《外臺》卷三十九申脉改。 燆與熇同。 〔10〕錘 《外臺》卷三十九陽輔作錐,疑誤。 〔11〕常 此下《外臺》卷三十九陽輔有處字。 〔12〕陽輔主之 據本經取穴體例本條應在申脉主之條前。 腰痛不可舉,足跟中踝後痛,脚痿,僕參主之。 腰痛俠脊至頭然〔1〕,目,委中主之。 是前刺足太陽郄中出血者。 腰痛得俛不得仰,仰則恐仆〔2〕,得之舉重,惡血歸之,殷門主之。 是前衡絡之脉腰痛者。 腰脊尻臀股陰〔3〕,寒大痛,虚則血動,實則并熱痛,痔,纂〔4〕痛,尻脽中腫,大便〔5〕出,扶承〔6〕主之。 〔1〕然 《外臺》卷三十九委中作沉沉然。 〔2〕恐仆 《外臺》卷三十九殷門作痛,《醫心方》卷二第一作仆痛。 〔3〕腰脊尻臀股陰 原作腰脊痛,尻脊股臀陰,文義不順,據本經卷三第三十五扶承穴部位及《千金》卷三十第三、《外臺》卷三十九承扶、《醫心方》卷二第一改。 〔4〕纂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承扶補。 〔5〕 原作直,據《醫心方》卷二第一改。 〔6〕扶承 《外臺》卷三十九作承扶。 三焦膀胱受病發少腹腫不得小便第九本篇自少腹腫痛至腫上及胃脘取三里,見《靈樞四時氣》、《太素雜刺》。 自三焦病者至取委中,見《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太素府病合輸》。 自病在少腹痛至盡炅病已,見《素問長刺節論》、《太素雜刺》。 自少腹滿大至取足厥陰,見《靈樞雜病》、《太素刺腹滿數》。 提要:本篇重在論述三焦、膀胱受病,致使膀胱失約,三焦決瀆不行,而發少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病証,故以此名篇。 其主要内容爲少腹腫痛,或脹滿、不得小便,胞轉等証的証候,治法及腧穴主治。 少腹腫痛〔1〕,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2〕,取之足太陽大絡〔3〕,視結絡脉〔4〕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5〕;腫上及胃脘〔6〕,取三里。 三焦病者,腹脹〔7〕氣滿,少腹尤堅〔8〕,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爲水,留則爲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 絡在〔9〕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脉,取委陽〔10〕。 〔1〕少腹腫痛 《靈樞》作小腹痛腫,《太素》、《脉經》卷六第十一作少腹病腫,並通。 〔2〕邪在三焦約 《靈樞發微》注:其邪在於三焦,而三焦有邪約之也。 《類經》卷二十二第四十七注:邪在三焦約者,三焦下輸出於委陽,並足太陽之正,入約膀胱,約下焦也。 又《聖濟總録》卷五十四三焦約:夫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三者流行,榮衛致養,則腐熟水穀,分别清濁,以時而下,無復滯留,若榮衛不調,風邪入容,則决瀆之官,約而不通,所以不得大小便也。 按約者,約束也。 三焦、膀胱,皆運行水液者也,不當約而約,則水液不通,當約而失約,則小便失禁。 如《靈樞九鍼論》云:膀胱不約爲遺溺。 與本文正可以互証。 〔3〕足太陽大絡 足,《靈樞》、《脈經》卷六第十一、《千金》卷二十第四均無,文小異而義並同。 足太陽大絡,《太素》楊上善注不指腧穴,馬蒔與張介賓以爲飛揚穴,張志聰以爲委陽穴。 詳下文云:視結絡脉而血者。 或楊注更合經義。 〔4〕視結絡脉 《靈樞》、《太素》均作視其絡脉,《脈經》卷六第十一、《千金》卷二十第四均作視其結脉。 〔5〕與厥陰絡結而血者 絡結,原作結絡,據《靈樞》、《太素》乙正。 此刺絡法,《靈樞經脉》:故諸刺絡脉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血。 絡結,絡脉上之結聚。 《太素》注:可刺足太陽大胳,及足厥陰孫胳結聚之血可刺去之。 〔6〕腫上及胃脘 《太素》脘作管。 按管與脘通。 楊上善注:又刺腫上及胃管。 《靈樞發微》注:若少腹腫及於胃脘。 據上下文義,似馬注爲是。 此言少腹之腫而及於胃脘,故當取足陽明之三里。 〔7〕脹 《靈樞》、《太素》無,疑脱。 〔8〕堅 此上原有甚字,與上文尤字義重,據《靈樞》、《太素》、《千金》卷二十第四删。 〔9〕絡在 此上《靈樞》有大字,《脈經》卷六第十一、《千金》卷二十第四無絡字,《太素》同本經。 〔10〕委陽 原作委中,據《靈樞》、《太素》、《脈經》卷六第十一、《千金》卷二十第四改。 《靈樞發微》注:彼委陽穴者,足太陽膀胱經之大絡也。 其穴在足太陽經之外,足少陽經之前,出於委中外廉兩筋間,爲三焦之合,故三焦有病,則脉必下陷,當取此穴以刺之。 膀胱病者〔1〕,少〔2〕腹偏腫〔3〕而痛,以手按之,則欲小便而不得,眉〔4〕一本作肩。 上熱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側,及脛踝後皆熱者〔5〕,取委中〔6〕。 病在少腹痛〔7〕,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 得寒則少腹脹,兩股間冷〔8〕,刺腰髁骨〔9〕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少腹滿大,上走胃〔10〕至心,索索然〔11〕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 〔1〕者 原脱,據明抄本、《靈樞》、《太素》補。 〔2〕少 此上原有在字,據明抄本、《靈樞》、《太素》、《千金》卷二十第一删。 〔3〕偏腫 《太素》注:偏腫者,大腹不腫也。 按楊注非是。 偏與徧通。 《墨子非儒》:遠施周偏。 孫貽讓閒詁:偏與徧通。 是偏腫者,徧腫也。 〔4〕眉 《靈樞》作肩。 〔5〕者 《靈樞》、《太素》均作若脉陷,疑衍。 〔6〕委中 《靈樞》、《太素》均作委中央,義同。 〔7〕病在少腹痛 《素問》作病在少腹,腹痛。 〔8〕得寒則少腹脹,兩股間冷 《素問》、《太素》均作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 〔9〕腰髁骨 原作腰腂,據明抄本、《素問》、《太素》改。 腰髁骨,《素問》王冰注:腰髁骨者,腰旁俠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處也。 〔10〕胃 原作胸,據明抄本、《靈樞》、《太素》改。 〔11〕索索然 然,明抄本無。 《靈樞》作淅淅,《太素》作泝泝。 索索、淅淅、泝泝,義同,此義存乎聲,惡寒貌。 胞轉〔1〕不得溺〔2〕,少腹滿,關元主之。 小便難,水脹滿,溺〔3〕出少,胞轉不得溺,曲骨主之。 少腹脹急,小便不利,厥氣上頭巔,漏谷主之。 溺難痛,白濁,卒疝,少腹腫〔4〕,欬逆〔5〕嘔吐,卒陰跳〔6〕,腰痛不可以俛仰,面蒼〔7〕黑,熱,腹中〔8〕滿,身熱,厥痛,行間主之。 少腹中滿,熱閉不得溺,足五里〔9〕主之。 〔1〕胞轉 《外臺》卷三十九關元、《醫心方》卷二第一均作轉胞。 義同。 《金匱》卷下第二十二: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 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 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 《病源》卷十四胞轉候:胞轉者,由是胞屈辟,小便不通,名爲胞轉。 其病狀臍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 此病或由小便不下,便强忍之,或爲寒熱所迫,此二者,俱令水氣還上,氣迫於胞,使胞屈辟,不得充張,外水應入不得入,内溲應出不得出,外内相壅塞,故令不通。 詳《金匱》及《病源》所言甚詳,此病皆因各種原因所致胞系了戾,或胞體屈辟,臨床表現爲小便不通,臍下急痛。 〔2〕溺 《外臺》卷三十九關元作尿。 按尿與溺通。 《醫學綱目》卷十四閉癃遺溺引本經作小便,義同。 〔3〕溺 原脱,據《醫心方》卷二第一、《醫學綱目》卷十四閉癃遺溺引本經補。 〔4〕少腹腫 《醫心方》卷二第一作腰腹痛。 〔5〕逆 明抄本作迎。 〔6〕卒陰跳 突然陰丸上縮。 《廣雅釋詁》:跳,上也。 〔7〕蒼 原無,據《外臺》卷三十九行間、《千金》卷三十第一補。 〔8〕 此下明抄本有音嗔二小字音注。 〔9〕足五里 言足者,以别於臂部之五里穴也。 少腹中滿〔1〕,一本作痛。 小便不利,湧泉主之。 筋急身熱,少腹堅腫,少腹〔2〕時滿,小便難,尻股寒,髀樞痛,外引〔3〕季脇,内控八窌,委中主之。 陰胞有寒,小便不利,扶承主之。 〔1〕滿 《外臺》卷三十九湧泉、《千金》卷三十第二均作痛,與原校文同。 〔2〕少腹 原脱,據明抄本、《外臺》卷三十委中、《醫學綱目》卷十四閉癃遺溺引本經補。 〔3〕外引 外,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委中、《醫學綱目》卷十四閉癃遺溺引本經補。 此文與下句内控爲對文。 三焦約内閉發不得大小便第十本篇自内閉不得溲至動者之經,見《靈樞癲狂》、《太素厥逆》。 提要:本篇主要論述三焦禁約内閉所致大小便不利的証候及腧穴主治,故以此名篇。 内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1〕與骶上〔2〕以長鍼〔3〕。 氣逆,取〔4〕其太陰、陽明。 厥甚〔5〕,取少陰〔6〕、陽明動者之經。 三焦約大〔7〕小便不通,水道主之。 大便難,中注〔8〕及太白主之。 大便難,大鍾主之。 〔1〕刺足少陰、太陽 《太素》注:足少陰、太陽主於便溲,故厥便溲閉,取此陰陽二經輸穴療主病者。 〔2〕骶上 骶下明抄本有音氐二小字音注。 《類經》卷二十二第五注:即督脉尾骶骨之上,穴名長强。 〔3〕長鍼 《靈樞九鍼十二原》:長鍼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痺。 本病乃三焦氣閉,内陷足少陰、太陽,故以長鍼誘發經氣開啟。 〔4〕取 此上《靈樞》有則字。 〔5〕厥甚 《靈樞》作厥陰,疑誤。 〔6〕少陰 原作太陰,據《靈樞》、《太素》改。 〔7〕大 《外臺》卷三十九水道無。 〔8〕中注 原作中渚,據明抄本、《外臺》卷三十九中注、《千金》卷三十第二改。 足厥陰脉動喜怒不時發疝遺溺癃第十一本篇自黄帝問曰至名曰去衣,見《靈樞刺節真邪》、《太素五節刺》。 自有癃者至亦死證明矣,見《素問奇病論》、《太素厥死》。 提要:本篇重在論述因足厥陰肝脉受病,或喜怒不節而發疝、遺溺、癃閉等病的証候與治療,故以此名篇。 其主要内容爲:水疝、氣疝、陰疝、狐疝疝等疝病,及陰縱,小便癃閉等病的病因、病機証候及腧穴主治。 黄帝問曰:刺節言去衣〔1〕者,刺關節之支絡者〔2〕,願卒聞之〔3〕。 岐伯對曰:腰脊者,人〔4〕之關節〔5〕。 股胻〔6〕者,人之〔7〕趨翔〔8〕。 莖睾者,身中之機〔9〕,陰精〔10〕之候,津液之道路〔11〕也。 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内流〔12〕而下溢〔13〕於睾,水〔14〕道不通,日大不休〔15〕,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滎然〔16〕有水,不上不下〔17〕,〔18〕石所取。 形不可匿,裳〔19〕不可蔽,名曰去衣。 〔1〕去衣 《靈樞》、《太素》均作去爪。 楊上善注:或水字錯爲爪字。 《類經》卷二十一第三十三注:去爪者,猶脱去餘爪。 按去爪,據以下文義水道不通滎然有水,作去水義勝。 〔2〕刺關節之支絡者 《靈樞》、《太素》均作夫子乃言刺關節支絡。 〔3〕願卒聞之 原作願聞其詳,據明抄本、《靈樞》、《太素》改。 〔4〕人 明抄本、《靈樞》、《太素》作身。 〔5〕關節 此上《靈樞》、《太素》有大字。 〔6〕股胻 《靈樞》作肢脛。 此下明抄本有音行二小字音注。 〔7〕人之 此下《靈樞》有管以二字,《太素》有所以二字。 〔8〕趨翔 明抄本作趍佯,按趍爲趨之俗字;佯,同翔。 趨翔,猶趨蹌,言步趨中節。 如《墨子非儒下》:務趨翔之節以觀衆。 《吕氏春秋勸學》:審辭令,疾趨翔。 高誘注:翔與蹌同。 〔9〕莖睾者,身中之機 睾,《靈樞》、《太素》均作垂。 楊上善注:陰莖垂勤有造化,故曰機也。 〔10〕精 原作津,據明抄本、《靈樞》、《太素》改。 〔11〕路 《靈樞》、《太素》均無。 〔12〕流 《靈樞》、《太素》均作溢。 〔13〕而下溢 《靈樞》作乃下留,《太素》作乃下溜。 流、留、溜互通。 〔14〕水 《太素》同本經,《靈樞》作血,非是。 〔15〕日大不休 原作炅不休息,形誤,據《靈樞》、《太素》改。 楊上善注:水道既閉,日日長大也。 〔16〕滎然 此上《靈樞》、《太素》均有此病二字。 滎,《説文水部》:絶小水也。 楊上善注:滎然,水聚也。 此作陰囊聚水貌。 〔17〕不上不下 《太素》注:不上者,上氣不通。 不下者,小便及氣不洩也。 〔18〕 《靈樞》作鈹。 按鈹與同,鍼,詳見本經卷八第二。 〔19〕裳 《靈樞》、《太素》作常,按常與裳通。 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1〕。 身熱如炭〔2〕,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 《素問》下有陽氣太盛於外,陰氣不足〔3〕。 太〔4〕陰脉細如髮者,此不足者也〔5〕。 其病安在? 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6〕,病名曰厥,死不治。 此得〔7〕五有餘二不足。 〔1〕此不足也 《太素》注:人有病一日數十溲,腎氣不足也。 〔2〕炭 此下《太素》有火字。 〔3〕《素問》下有陽氣太盛於外,陰氣不足 外下原有一句二字。 陰氣不足,原作大字正文,此下《素問》注尚有故有餘也。 。《素問》新校正云:詳此十五字,舊作文寫。 按《甲乙經》、《太素》并無此文,再詳乃是全元起注,後人誤書於此,今作注書。 今據新校正删一句二字,將陰氣不足四字改作小字注文。 〔4〕太 此上原有則字,據《素問》、《太素》删。 〔5〕太陰脉細如髮,此不足者也《太素》注:手太陰脉如髮,肺氣不足也。 〔6〕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 《素問》王冰注:病癃數溲,身熱如炭,頸膺如格,息氣逆者,皆手太陰,脉當洪大而數,今太陰脉反微細如髮者,是病與脉相反也。 何以致之? 肺氣逆陵於胃而爲是,上使人迎躁盛也,故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也。 以喘息氣逆,故云頗亦在肺也。 〔7〕得 《素問》作所謂。 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者? 曰:所謂五有餘者,五〔1〕病之氣有餘也。 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 今外得五有餘〔2〕也,内得二不足〔3〕,此其不表不裏,亦死證明矣〔4〕。 〔1〕五 原脱,據明抄本、《素問》、《太素》補。 〔2〕外得五有餘 《素問》王冰注:外五有餘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也。 〔3〕内得二不足 《素問》王冰注:内二不足者,一病癃一日數十溲,二太陰脉微細如髮。 〔4〕此其不表不裏,亦死證明矣 《素問》王冰注:謂其病在表,則内有二不足;謂其病在裏,則外得五有餘;表裏既不可馮,補寫固難爲法,故曰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 狐疝,驚悸少氣,巨闕〔1〕主之。 陰疝〔2〕引睾〔3〕,陰交主之。 少腹痛〔4〕,溺難,陰下縱〔5〕,横骨主之〔6〕。 少腹疝〔7〕,臥善驚,氣海主之。 暴疝痛〔8〕,少腹大熱,關元主之。 陰疝,氣疝〔9〕,天樞主之。 疝〔10〕,大巨及地機、中郄主之。 陰疝、痿〔11〕,莖中痛,兩丸騫痛〔12〕,不可仰臥,刺氣衝〔13〕。 陰疝,衝門主之。 男子陰疝,兩丸上下,小腹痛〔14〕,五樞主之。 〔1〕巨闕 原作巨缺,缺與闕固通,然作爲穴名,亦當一致,故據本經卷三第十九及《外臺》卷三十九巨闕改。 〔2〕陰疝 《外臺》卷二十六引張文仲方:陰卒縮入腹,急痛欲死,名陰疝。 《聖濟總録》卷九十四:論曰疝者痛也,邪氣聚於陰,致陰器腫大而痛者,陰疝也。 〔3〕睾 此下明抄本有音高二小字音注。 〔4〕痛 《外臺》卷三十九横骨、《千金》卷三十第二、《醫心方》卷二第一均作滿。 〔5〕陰下縱 此下《外臺》卷三十九横骨有卵中痛三字。 〔6〕横骨主之 據本經取穴體例,横骨條應置關元條後。 〔7〕少腹疝 此下《醫心方》卷二第一有氣遊行五藏,腹中切痛九字。 〔8〕痛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關元、《千金》卷三十第六、《醫學綱目》卷十四諸疝引本經補。 〔9〕氣疝 《諸病源候論》卷二十疝病諸候: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名曰氣疝。 〔10〕疝 《千金》卷二十四第八:論曰:有四種,有腸、卵脹、氣、水。 腸、卵脹難差,氣、水鍼灸易治。 〔11〕痿 《千金》卷三十第六、《醫心方》卷二第一均作陰痿。 〔12〕痛 原作臥,據《外臺》卷三十九氣衝、《千金》卷三十第六改。 〔13〕氣衝 原作氣街,據本經卷三第二十一、《外臺》卷三十九氣衝改。 又此下原有主之二字,詳已言刺,則不當再言主之,故刪。 〔14〕兩丸上下,小腹痛 《外臺》卷三十九五樞作兩丸上下入腹痛,《醫心方》卷二第一作兩丸上下入少腹,《千金》卷三十第六同本經,惟小腹作少腹,爲是。 陰股内痛,氣癰〔1〕狐疝走上下,引少腹痛,不可俛仰上下〔2〕,商丘主之。 狐疝,太衝主之。 陰跳,遺溺,小便難而痛,陰上入〔3〕腹中,寒疝,陰挺出偏大,腫,腹臍痛,腹中悒悒不樂,大敦主之〔4〕。 腹痛上搶〔5〕心,心下滿,癃,莖中痛,怒瞋〔6〕不欲視,泣出,長太息,行間主之。 〔1〕氣癰 《外臺》卷三十九商丘作氣逆,《千金》卷三十同本經。 按癰與壅通,塞也。 〔2〕上下 《千金》卷三十第六無此二字。 〔3〕入 此上原有下字,義不安,據《外臺》卷三十九大敦、《千金》卷三十第六删。 〔4〕大敦主之 據本經取穴體例,本絛應在太衝主之條前。 〔5〕搶 《外臺》卷三十九行間作支,《千金》卷三十第六作柱。 搶,觸;撞;衝。 《廣韻陽韻》:搶,突也。 搶、支、柱均通。 〔6〕瞋 原作形誤,據《外臺》卷三十九行間、《醫學綱目》卷十四諸疝引本經改。 此下明抄本有音真二小字音注。 疝,陰暴痛〔1〕,中封主之。 《千金》云:疝,陰〔2〕暴痛,痿厥,身體不仁。 疝,癃,臍少腹引痛〔3〕,腰中痛,中封主之。 氣〔4〕癃,小便黄,氣滿〔5〕,虚則遺溺,身時〔6〕寒熱,吐逆,溺難,腹滿,石門主之〔7〕。 氣癃,疝陰急,股樞腨内廉痛〔8〕,交信主之〔9〕。 陰跳腰痛〔10〕,實則挺長,寒熱,攣,陰〔11〕暴痛,遺溺,偏大〔12〕,虚則暴癢氣逆,腫睾〔13〕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狀,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少腹痛,嗌〔14〕中有熱〔15〕,如有瘜肉狀,如著欲出〔16〕,背攣不可俛仰,蠡溝主之。 〔1〕痛 《外臺》卷三十九中封作腫。 〔2〕陰 今本《千金》卷三十第六作癃。 〔3〕痛 《外臺》卷三十九中封無。 〔4〕氣 此下原有痛字,據《外臺》卷三十九石門、《醫心方》卷二第一、《醫學綱目》卷十四閉癃遺溺引本經刪。 〔5〕滿 此下原有塞字,明抄本作寒,據《外臺》卷三十九石門、《醫心方》卷二第一、《醫學綱目》卷十四閉癃遺溺引本經删。 〔6〕時 《外臺》卷三十九石門無。 〔7〕石門主之 據本經取穴體本例,本條應在氣海主之條後。 〔8〕股樞腨内廉痛 《外臺》卷三十九交信作股引腨内廉痛。 腨,《千金》卷三十第六作膊,《醫心方》卷二第一作。 〔9〕交信主之 據本經取穴體例,本條應在至陰主之條前。 〔10〕腰痛 《外臺》卷三十九蠡溝、《醫學綱目》卷十四諸疝引本經作腰腹痛。 〔11〕陰 《外臺》卷三十九蠡溝無。 〔12〕偏大 《醫學綱目》卷十四諸疝引本經作便大二字,分屬上下句。 〔13〕腫睾 《外臺》卷三十九蠡溝互倒。 〔14〕嗌 《外臺》卷三十九蠡溝作咽,義同。 〔15〕熱 《千金》卷三十第一作氣。 〔16〕如著欲出 《外臺》卷三十九蠡溝、《聖濟總録》卷一百九十一均無此四字。 疑爲瘜肉之注文混入。 丈夫疝,陰跳痛,引〔1〕纂中不得溺,腹〔2〕脇下榰滿,閉癃,陰痿,後時泄〔3〕,四肢不收〔4〕,實則身疼痛〔5〕,汗不出,目然無所〔6〕見,怒欲殺人,暴痛引髕〔7〕下節,時有熱氣,筋攣膝痛不可屈伸,狂如新發,衄,不食,喘呼,少腹痛引嗌〔8〕,足厥痛,湧泉主之。 癃疝,然谷主之。 卒疝,少腹痛〔9〕,病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 陰暴起,疝,照海主之〔10〕。 《千金》云〔11〕:四肢淫濼,身悶〔12〕。 疝,至陰主之。 遺溺,關門及神門、委中〔13〕主之。 〔1〕引 《外臺》卷三十九湧泉無。 〔2〕 原作中支,明刊《外臺》卷三十九湧泉無,《醫學綱目》卷十四諸疝引本經無中字,義難通,據宋刊《外臺》改。 〔3〕後時泄 《外臺》卷三十九湧泉作後時少泄。 〔4〕收 明抄本及《醫學綱目》卷十四諸疝引本經均作疼,《外臺》卷三十九湧泉作舉,據文意本經爲是。 〔5〕疼痛 《外臺》卷三十九湧泉作頭痛。 〔6〕所 《外臺》卷三十九湧泉作可。 〔7〕髕 《外臺》卷三十九湧泉作腰。 明抄本此下有賓音骨牝四小字音注。 〔8〕嗌 原作噫,據《外臺》卷三十九湧泉改。 〔9〕痛 此下原有照海主之四字,據《外臺》卷三十九照海移於後。 〔10〕陰暴起,疝,照海主之 陰暴起,疝此四字原脱,據明抄本、《外臺》卷三十九照海補,並前照海主之四字移於此。 〔11〕《千金》云 此三字原無,據明抄本、《千金》卷三十第六補。 〔12〕四肢淫濼,身悶 原作大字正文,據明抄本、《千金》卷三十第六改作小字注文。 〔13〕委中 此下明抄本有《千金》云中府五小字注文。 今本《千金》卷三十第二注:《甲乙》中府作委中,與明抄本注同。 胸滿膨膨〔1〕然,實則癃閉〔2〕,腋下腫〔3〕,虚則遺溺,脚急兢兢然,筋急〔4〕痛,不得大〔5〕小便,腰痛引腹,不得俛仰〔6〕,委陽主之。 男子〔7〕癃,中窌主之。 氣癃溺黄,關元及陰陵泉主之。 《千金》云:寒熱不節,腎病不可以俛仰〔8〕。 〔1〕膨膨 明抄本、《外臺》卷三十九委陽均作彭彭。 按彭與膨通。 〔2〕癃閉 明抄本、《外臺》卷三十九委陽均互倒,義同。 〔3〕腫 《外臺》卷三十九委陽有痛字。 〔4〕急 《外臺》卷三十九委陽無。 〔5〕大 《外臺》卷三十九委陽無。 〔6〕腰痛引腹,不得俛仰 《外臺》卷三十九委陽作痛引腹,腰痛不得俛仰。 〔7〕男子 原脱,據《外臺》卷三十九中窌、《醫心方》卷二第一補。 〔8〕《千金》云:寒熱不節,腎病不可以俛仰 此條校語分别見於本經卷十一第五、卷九第八陰陵泉主之條,而與疝無涉,疑錯簡。 又此注後原有大字正文氣癃,小便黄,氣滿,虚則遺溺,石門主之十五字,系前石門主之重文,故刪。 癃,遺溺,鼠鼷〔1〕痛,小便難而白,箕門〔2〕主之。 小便難,竅中熱,實則腹皮痛,虚則癢搔,會陰主之。 小腸有熱,溺赤黄,中脘主之。 溺黄,下廉主之。 小便黄赤〔3〕,完骨主之。 小便黄〔4〕,腸〔5〕鳴相逐〔6〕,上廉主之。 勞癉,小便赤難,前谷主之。 〔1〕鼷 此下明抄本有音奚二小字音注。 〔2〕箕門 原作期門,詳此上主治諸証,《外臺》卷三十九期門與箕門並具。 《醫心方》卷二第一、《銅人》卷五、《聖濟總録》卷一百九十一則均屬箕門主治,而期門穴則無此主治,臨床亦以箕門穴治療小便難,故據改。 〔3〕黄赤 《外臺》卷三十九完骨、《千金》卷三十第二互倒。 〔4〕小便黄 《千金》卷三十第二作小便難黄。 〔5〕腸 此下《外臺》卷三十九上廉有中字。 〔6〕逐 此上明抄本、《醫心方》卷二第一均有追字。 足太陽脉動發下部痔脱肛第十二提要:本篇主要論述由於足太陽脉爲邪所動,而發痔、脱肛等病的証候與腧穴主治,故以此名篇。 痔痛,攢竹主之。 痔〔1〕,會陰主之。 痔〔2〕與陰相通者死。 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皆主之。 痔,骨蝕〔3〕,商丘主之。 痔,纂痛,飛揚、委中及扶承主之。 痔,纂痛,承筋主之。 脱肛,一作下〔4〕。 刺氣衝〔5〕。 〔1〕痔 此下《醫學綱目》卷二十七痔引本經有痛字。 〔2〕痔 此前原有凡字,據明抄本、《外臺》卷三十九删。 〔3〕骨蝕 《外臺》卷三十九商丘作骨疽蝕。 〔4〕一作下 下,原作大字正文連上句讀,義不安,據明抄本改爲注文。 〔5〕氣衝 原作氣街,據本經卷三第二十一、《外臺》卷三十九氣衝改。 又此下原有主之二字,與上文言刺不合,據本經卷八第四石水、卷九第七腹痛、第八腰痛等病文例删。 发布时间:2025-04-30 15:58:5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