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華氏中藏經 卷上 内容: 賜進士及第授通奉大夫署山東布政使督糧道孫星衍校人法於天地論第一提要:本論爲全書之總綱,基於天人相應之思想,簡論人與自然之關系,故題曰人法於天地論。 全文分四段:首論人禀天、委地而有形神,因之,人體氣機調適與否,取决於天地之氣之順逆;次述天地變化之常以類比人體變化之常;三述人體之異常變化以比擬天地之異常變化;末論人之危厄、死生、動止皆與天地相應,故人之盛衰百病相應於天地變化。 人者,上禀天,下委〔1〕地,陽以輔之,陰以佐之。 天地順則人氣泰,天地逆則人氣否。 是以天地有四時五行,寒暄動静。 其變也,喜爲雨,怒爲風,結爲霜,張爲虹,此天地之常也。 人有四肢五臟,呼吸寤寐。 精氣流散,行爲榮,張爲氣,發爲聲,此人之常也。 陽施於形,陰慎〔2〕於精,天地之同也。 失其守,則蒸而熱發,否而寒生,結作癭瘤,陷作癰疽,盛而爲喘,減而爲枯,彰於面部,見於形體。 天地通塞,一如此矣。 故五緯〔3〕盈虧,星辰差忒〔4〕,日月交蝕,彗孛〔5〕飛走,乃天地之災怪也;寒暄不時,則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6〕,則天地之癰疽也;暴風疾雨,則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則天地之枯焦也。 鑒者决之以藥,濟之以鍼,化之以道〔7〕,佐之以事〔8〕。 故形體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災。 人之危厄死生,禀於天地。 陰之病也,來亦緩而去亦緩;陽之病也,來亦速而去亦速。 陽生於熱,熱而舒緩;陰生於寒,寒則拳急〔9〕。 寒邪中於下,熱邪中於上,飲食之邪中於中。 人之動止,本乎天地。 知人者〔10〕有驗於天,知天者必有驗於人。 天合於人,人法於天。 見天地逆從,則知人衰盛。 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變,皆天地陰陽逆從而生。 苟能窮究乎此,如其神耳! 〔1〕委 連屬。 《莊子知北游》:是天地之委形也。 《釋文》杜注曰:委,屬也。 〔2〕慎 形成。 《詩經大雅桑柔》:考慎其相。 傳:慎,成。 又,此字獨不避孝宗廟諱,疑誤。 〔3〕五緯 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總稱。 《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疏:五緯,即五星:東方歲星(木),南方瑩惑(火),西方太白(金),北方辰星(水),中央鎮星(土)。 言緯者,二十八宿隨天左轉爲經,五星右轉爲緯。 〔4〕星辰差忒(t特) 謂星辰運動不依常軌。 《易豫》: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遇而四時不忒。 蓋古人常將異常之天體運動與災變相互聯系之。 〔5〕彗孛(bi貝) 俗稱掃帚星。 《爾雅釋天》疏:孛者何? 彗星也。 彗,謂帚也,言其狀似掃帚,光芒孛孛然,故言孛,又言彗。 〔6〕石立《舊唐書孫思邈》此下有天地之瘤贅山崩土陷九字,可參。 〔7〕化之以道 謂以陰陽調節之理教化民衆以適應自然之變化。 《易繫辭上》:化而裁之謂之變。 疏曰:陰陽變化而相裁節之,謂之變也,是得以理之變也。 猶若陽氣之化不可久長,而裁節之以陰雨也,是得理之變化也。 〔8〕佐之以事 謂以符合自然變化之事業助民衆適應自然之變化。 《易繫辭上》疏曰:凡民得以營爲事業,故云謂之事業也,此乃自然以變化錯置於民也。 〔9〕拳急 謂收引踡曲而拘急也。 〔10〕者 醫統本、周本此下有一必字,疑是。 按:人與天地相應思想,自《内經》始即已引進醫學領域。 《素問寳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因而,《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確認: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爾後,歷代醫家均從整體觀念出發,無論養生與治病,都强調人必須順應自然。 故人與天地相應乃中醫理論之主導思想。 本書以人法於天地論列諸論之前,冠全書之首,可謂開宗明義。 本論以人法於天地爲主旨,系統論述如下三點:一、由於人禀天、委地,則人之危厄死生禀於天地、人之動止本乎天地,故人必須順應自然變化。 二、由於百病、百候、百變皆天地陰陽逆從而生,故養生治病均必須認識和掌握自然變化之規律。 三、由於天合於人,人法於天,見天地逆從,則知人衰盛,因之,知人者有驗於天,知天者必有驗於人。 從而,鑒者决之以藥,濟之以鍼,則形體有可救之病;化之以道,佐之以事,則天地有可去之災。 故人能够認識與掌握自然變化之規律。 陰陽大要調神論第二提要:本論揭示陰陽本質及其運動規律,論述人體順逆於陰陽變化之生理病理,提出調攝與診治大法。 故題曰陰陽大要調神論。 全文分四段:始述陰陽爲死生之本,得陽則生,得陰則死;繼論陰陽本質、特性及順逆盛衰規律,言人能循此,永不湮沉;三論陰病陽病脈候;最後闡明陰陽相應,方乃和平,但基於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之認識,歸結調攝救逆大法爲陰常宜損,陽常宜盈。 本論主旨是: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寧;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 並强調鍾於陽者長,鍾於陰者短。 天者陽之宗,地者陰之屬。 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1〕。 天地之間,陰陽輔佐者人也。 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 陽中之陽爲高真〔2〕,陰中之陰爲幽鬼〔3〕。 故鍾〔4〕於陽者長,鍾於陰者短。 多熱者陽之主,多寒者陰之根。 陽務〔5〕其上,陰務其下;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6〕輕,陰之體重。 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寧;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 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凛〔7〕。 陽始於子前,末於午後〔8〕;陰始於午後,末於子前〔9〕。 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息,人能從之亦智也。 《金匱》〔10〕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11〕。 陽勿外閉,陰勿外侵。 火出於木,水生於金。 水火通濟,上下相尋。 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謂也。 嗚呼! 凡愚豈知是理? 舉止失宜,自致其罹〔12〕。 外以風寒暑濕,内以飢飽勞役爲敗。 欺殘正體,消亡正神。 縛絆其身,死生告陳。 殊不知脈有五死,氣有五生。 陰家脈重,陽家脈輕〔13〕。 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14〕。 陽候多語,陰症無聲。 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 陽病則旦静,陰病則夜寧。 陰陽運動,得時而行。 陽虚則暮亂,陰虚則朝争。 朝暮交錯,其氣厥横。 死生致理,陰陽中明。 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15〕,陽氣上而不下曰絶經〔16〕。 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 火來坎户,水到離扃〔17〕。 陰陽相應,方乃和平。 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18〕,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19〕。 陰陽濟等〔20〕,各有攀陵。 上通三寸,曰陽之神路〔21〕;下通三寸,曰陰之鬼程〔22〕。 陰常宜損,陽常宜盈。 居之中者,陰陽匀停〔23〕。 是以陽中之陽,天仙賜號〔24〕;陰中之陰,下鬼持名〔25〕。 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 逢斯妙趣,無所不靈。 〔1〕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 謂温煦之陽氣乃萬物生化之本源;寒冽之陰氣乃萬物死亡之基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生殺之本始。 王冰注:萬物假陽氣温而生,因陰氣寒而死。 〔2〕高真 泛指天上神仙,此喻陽氣之助人長生也。 〔3〕幽鬼 泛指地下鬼魂,此喻陰氣之促人短壽也。 〔4〕鍾 滙聚。 《玉篇金部》:鍾,聚也。 〔5〕務 趨向。 《説文力部》:務,趣也。 《詩大雅》:左右趣之。 傅云:趣,趨也。 〔6〕體 瓚本此下有曰字。 體,形質。 《易繫辭上》:神無方而易無體。 疏曰:體是形質之稱。 〔7〕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凛 此十五字疑錯簡,當在多熱者陽之主,多寒者陰之根句下。 〔8〕陽始於子前,末於午後 謂陽氣始盛於仲冬之前,漸衰於仲夏之後。 子,仲冬(十一月)。 《禮記月令》:仲冬之月。 鄭注:仲冬者,日月會於星紀而斗建子之月也。 又,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 鄭注:爭者,陰方盛,陽欲起也。 蕩,謂物動萌牙(芽)也。 《素問脈要精微論》: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 故陽始於子前者,謂陽氣始盛於仲冬之前也。 午,仲夏(五月)。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 鄭注:仲夏者,日月會於鶉首而斗建午之辰也。 又,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 鄭注:爭者,陽方盛,陰欲起也。 分,猶半也。 《素問脈要精微論》: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又,《廣雅釋言》:末,衰也。 故末於午後者,謂陽氣漸衰於仲夏之後也。 〔9〕陰始於午後,末於子前 謂陰氣始盛於仲夏之後,漸衰於仲冬之前。 參見本篇注〔8〕。 〔10〕金匱 古醫經名。 周本有眉批曰:按金匱文不見内經,蓋古醫經也。 後篇所引多類此。 〔11〕秋首養陽,春首養陰 謂七月宜養陽,正月宜養陰。 此承前所述陽始於子前,末於午後;陰始於午後,末於子前。 之義。 〔12〕罹(l離) 憂患。 《爾雅釋詁》:罹,憂。 〔13〕陰家脈重,陽家脈輕 此言持脈之輕重。 謂陰病之脈重取,陽病之脈輕取。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 浮脈輕取即得,沉脈重按始得。 〔14〕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 永,長遠。 《書大禹謨》:萬世永賴。 成,終結。 《書益稷》:簫韶九成。 《脈經辨脈陰陽大法》:陽病見陰脈者,反也,主死;陰病見陽脈者,順也,主生。 〔15〕斷絡《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曰)陽脈下墜,陰脈上爭,會氣閉而不通,陰上而陽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絶而不爲使,上有絶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破陰絶陽,色廢脈亂,故形静如死狀。 陽主絡,陰主經;陽在上,陰在下,陰陽升降則經絡暢通,陰氣下而不上則陽絡阻斷。 故曰斷絡。 參見《陰陽否隔論第八》。 〔16〕絶經 陽氣上而不下,則陰經阻斷,故曰絶經。 參見本篇注〔15〕。 〔17〕火來坎户,水到離扃(jiōnɡ駉)猶言水火相濟。 坎、離均爲易卦名。 《易説卦》:坎爲水,離爲火。 扃,《説文户部》:外閉之關也。 扃、户互文,猶言門户。 火來坎户,水到離扃,則皆成既濟,以喻陰陽相應也。 〔18〕水母 即水神。 此喻益陰之藥。 《楚辭九懷蓄英》:玄武步兮水母,與吾期兮南榮。 〔19〕火精 即火神。 此喻助陽之藥。 《晉書天文志上》:夫日,火精也。 〔20〕濟等 即齊等,猶言平衡。 〔21〕上通三寸,曰陽之神路《抱朴子地真》:仙經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一,有姓字服色:男長九分,女長六分。 或在臍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絳宫金闕中丹田也;或在人兩眉間郤行,一寸爲明堂,二寸爲洞房,三寸爲上丹田也,此乃道家所重。 故上通三寸者,上丹田也,亦即泥丸,位於腦之正中,眉心後去三寸處,古氣功家煉津之所,陽氣布陳之路。 陽中之陽爲高真,故曰陽之神路。 〔22〕下通三寸,曰陰之鬼程《黄庭内景經》:丹田之中,精氣微,在人身臍下三寸。 下通三寸者,下丹田也,爲古氣功家煉精之所,修内丹之處,陰精歸聚之道。 陰中之陰爲幽鬼,故曰陰之鬼程。 〔23〕居之中者,陰陽匀停 謂處於陰陽二氣各半之時,則陰陽平均衡定。 中,猶半也。 《魏志管輅傳》:鼓一中。 注:猶言鼓一半也。 《釋名釋言語》:停,定也,定於所在也。 〔24〕天仙賜號 謂本論前文所指高真。 〔25〕下鬼持名 謂本論前文所指幽鬼。 按:萬物生死,本乎陰陽;養生之秘,和於陰陽;爲醫之要,調燮陰陽。 故本論系統析明陰陽性有寒熱,務有上下,行有緩速,質有輕重,盛衰有時,更始有序。 因而養生者當重春秋之首,爲醫者須察逆順之機。 必知脈有輕重之分,候有盛虚之别,證有旦夕朝暮之變化,治有水火濟助之盈損。 一言以蔽之:陰陽之道,貴在和平;陰陽平衡,方可安寧。 此旨與《内經》一脈相承。 本論於《内經》陰陽學説既有所歸納與繼承,亦有所創新與發展。 其貴陽賤陰思想,影響後世醫壇主陽學派甚爲深遠。 貴陽賤陰思想由來尚矣! 曩自《周易》即以天地類比而定其貴賤之位,《繫辭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與老子坤柔守静觀點同時滲入《内經》。 而後世醫家發揮各有側重,主陰者,以水善火惡,瀉心火益腎水爲宗旨,成河間、丹溪一派;主陽者,以陽生陰殺,温補脾腎爲圭臬,成元素、東垣一派。 而弘揚貴陽賤陰思想者,當推《中藏經》。 自此以降,張元素以扶護元氣爲主,謂類王道(杜思敬《濟生拔萃》);李東垣認爲陽主生故壽,陰主殺故夭(《脾胃論陰陽壽夭論》);王好古强調病因爲内已伏陰;薛立齋私淑易水,重温補;趙獻可特加意於火之一字;張介賓則對陽貴陰賤思想發揮之。 《景岳全書》謂凡通體之温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五官五臟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得陽則生,失陽則死;陽來則生,陽去則死;陽惟畏其衰,陰惟畏其盛。 其論更與易水學派相承。 由此可知,《中藏經》貴陽賤陰思想,影響易水學派至深。 然而,既云陰陽相應,方乃和平,又何以言得陽則生,得陰則死? 爲何陰常宜損,陽常宜盈?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氣者,生之本,爲陽。 證之臨床,氣絶者,必亡陽;救逆者,必回陽。 蓋陽爲生之本,陰實死之基,故有分陰未盡則不仙,分陽未盡則不死之説。 由是可知,得陽則生,得陰則死;陰常宜損,陽常宜盈。 此乃固惜真陽以養生救逆之基本法則。 生成論第三提要:本論運用天主生,地主成之理及陰陽五行學説,闡釋天地陰陽五行乃人生死盛衰之根本,故題曰生成論。 全文分三段:首論人之生死與天地陰陽五行之關系;次以五臟、氣血骨肉筋與五行類比而示相生相成關系;後述人順應天地陰陽五行變化則可長生。 陰陽者,天地之樞機;五行者,陰陽之終始。 非陰陽則不能爲天地,非五行則不能爲陰陽。 故人者,成於天地,敗於陰陽〔1〕也,由五行逆從而生焉。 天地有陰陽五行,人有血脈五臟。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臟者,肺肝心腎脾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則生成之道,循環無窮;肺生腎,腎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榮養,無有休息。 故《金匱》、《至真要論》〔2〕云:心生血,血爲肉之母〔3〕;脾生肉,肉爲血〔4〕之舍;肺屬氣,氣爲骨之基;腎應骨,骨爲筋之本;肝系筋,筋爲血之源。 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 從之則吉,逆之則凶。 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含〔5〕於人。 人得者,可以出陰陽之數〔6〕,奪天地之機〔7〕,悦五行之要〔8〕,無終無始,神仙不死矣。 〔1〕成於天地,敗於陰陽 謂人禀天地陰陽之氣而有生死盛衰。 《素問寳命全形論》:人以天地之氣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2〕金匱、至真要論 疑爲古醫經名,待考。 寬保本有眉批云:按《内經》無金匱至真要論篇目而分有爲兩篇者。 今考其兩篇無此文,正見陰陽應象、五運行大論兩篇,又考此上下篇,或云金匱、或云金匱大要論,而考《内經》有無其文者,蓋上古《内經》有之而今脱乎? 又考《素問》舊篇目,亦未見其篇目。 是説可從。 〔3〕心生血,血爲肉之母 謂心之精氣生化血液,而血液乃充養肌肉者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心生血,血生脾。 王冰注:生謂生長也。 心之精氣生養血也。 《陰陽書》曰:火生土。 然心火之氣,内養血已,乃生脾。 脾主肌肉,故血爲肉之母。 下文脾生肉筋爲血之源,意仿此。 〔4〕血 疑爲氣字之。 〔5〕含 藴藏。 《國語楚語下》:土氣含收。 注:含,藏也。 含,醫統本、徐本作舍,可參。 〔6〕出陰陽之數 謂超脱陰陽生與成之次數,即長生之意。 數,次數。 《禮記月令》:其數八。 疏曰:數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 〔7〕奪天地之機 謂握取天地生化之機。 《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而無終時,此其道生。 〔8〕悦五行之要 謂容易順應五行運化之規律。 按:本論基於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含於人之認識而立論,運用陰陽五行學説,以五臟配五行闡述相生相成之理,實乃擷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及《五藏生成》之大旨而概言之,雖未涉及五味、五音、五色等,但其論專宏,且對《素問》有關奧義有所發揮。 舉如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其道之含義甚爲抽象,而本論則直指爲陰陽者,天地之樞機。 又如論陰陽與五行之關系,本論認爲:非陰陽則不能爲五行,非五行則不能爲陰陽,蓋《太極圖説》: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 動極則静,静而生陰,陰静復動,一動一静,互爲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生焉,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五交感,化生萬物。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矣。 由此可知,本論實將《易》與《素問》之義熔於一爐。 陽厥論第四提要:本論基於人法於天地之觀點,以天地陽厥類比人體陽厥,爲總論陰陽失調之始,故置於法天地、調陰陽、論生成之後,題曰陽厥論。 全文分兩段:首論天地陽厥,以氣候及物候之變異述明天地陽氣逆亂諸徵象;次論人體陽厥,以軀體及情志變化述明人體陽氣逆亂諸證候,並以脈之有力與否决其生死。 驟風暴熱,雲物飛颺。 晨晦暮晴,夜炎晝冷。 應寒不寒,當雨不雨。 水竭土壤,時歲大旱。 草木枯悴,江河乏涸。 此天地之陽厥也。 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1〕不利,耳聾目盲,咽乾口焦,舌〔2〕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煩,頭昏腦重,雙睛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狂言妄語,不辨親疏,發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與脇滿悶,背疽肉爛,煩潰〔3〕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 陽厥之脈,舉按有力者生,絶者死。 〔1〕二腑 謂大腸、膀胱。 即指大、小便。 〔2〕舌 徐本此上有唇字,可參。 〔3〕潰 散亂也。 《廣韻隊第十八》:潰,逃散又亂也。 按:厥之名衆矣,以病候分之,有昏厥、暴厥、尸厥;以病因分之,有熱厥、寒厥、氣厥、血厥、食厥、蛔厥、煎厥、薄厥等。 厥之義亦岐矣,或謂手足逆冷,或謂氣逆上衝等。 本論及《陰厥論》均本於人法於天地思想,采用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之類比方法,將厥分爲陽厥與陰厥,可謂分類明析,振裘挈領矣。 陰厥論第五提要:本論以天地之陰厥類比人體之陰厥,置於陽厥論之後,故題曰陰厥論。 全文分兩段:首論天地陰厥,以氣候及物候之變異述明天地陰氣逆亂諸徵象;次論人體陰厥,以軀體及情志之變化述明人體陰氣逆亂諸證候,並以脈象等决其生死。 飛霜走雹,朝昏暮靄〔1〕。 雲雨飄颻,風露寒冷。 當熱不熱,未寒而寒。 時氣霖霪〔2〕,泉生田野。 山摧地裂,土壞河溢,月晦日昏。 此天地之陰厥也。 暴啞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攣〔3〕,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滿痛,頭頷摇鼓〔4〕,腰腳沉重,語言蹇澀,上吐下瀉,左右不仁,大小便活〔5〕,吞吐酸淥〔6〕,悲憂慘慽,喜怒無常者,此人之陰厥也。 陰厥之脈,舉指弱,按指大者生,舉按俱絶者死。 一身悉冷,額汗自出者亦死。 陰厥之病,過三日勿治。 〔1〕朝昏暮靄(ǎi矮)猶言早晨日光渾渾,傍晚霧氣沉沉。 昏,日暗。 靄,密霧。 《廣韻曷第十二》:靄,雲狀。 〔2〕霖霪(yn淫) 久雨。 《爾雅釋天》:久雨謂之淫,淫謂之霖。 〔3〕拳攣(lun巒) 卷曲拘急。 拳,本亦作卷。 攣,拘急。 《素問皮部論》:寒多則骨攣痛。 王冰注:攣,急也。 〔4〕頭頷摇鼓 寒極貌,謂頭部顫摇,牙齒相擊連頤而動。 頷,頤也,頰車之部。 《方言卷十》:頷、頤,頜也。 南楚謂之頷,秦晉謂之頜,頤其通語也。 又,《玉篇攴部》:鼓,擊也。 〔5〕大小便活 猶言大小便失禁。 《説文水部》:活,流聲也。 〔6〕淥(l禄) 水清貌。 張衡《東京賦》:淥水澹澹。 按:本論及上論均以脈證决生死而終篇,此開本書决生死之通例。 脈者,乃氣血之先也。 故無論陽厥陰厥,其脈舉按俱絶者皆主死,而按之有力者皆主生。 陰厥者,若一身悉冷,額汗自出,則爲亡陽之象,得陽者生,得陰者死,故亦主死。 陰厥過三日勿治者,本於傳經之説,三日當傳遍三陰經,故三日内不可回陽者當不治矣。 然,臨證亦未可泥於此説。 陰陽否格論第六提要:本篇統論陰陽升降失調之病機,故題曰陰陽否格論。 全文分兩段:首論陰陽否格之基本概念;次論陽升而不升,陰降而不降之所病,及其治療總則。 陽氣上而不下曰否,陰氣下而不上亦曰否。 陽氣下而不上曰格〔1〕,陰氣上而不下亦曰格。 否格者,謂陰陽不相從也。 陽奔於上則燔〔2〕脾肺,生其疸〔3〕也,其色黄赤,皆起於陽極也。 陰走於下則冰腎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發於陰極也。 疸〔3〕爲黄疸〔4〕也,厥爲寒厥也,由陰陽否格不通而生焉。 陽燔則治以水,陰厥則助以火,乃陰陽相濟之道耳。 〔1〕格 拒阻不暢。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反順爲逆,是謂内格。 王冰注:格,拒也。 〔2〕燔(fn 煩) 焚燒。 《玉篇火部》:燔,燒也。 〔3〕〔4〕疸 孫本作疽,形近之。 據醫統本改。 文義亦當如此。 按:自第四論至本論乃總論陰陽失調,亦爲本書論病機四則大要(即陰陽否格論、寒熱虚實論、上下不寧論、脈要論)之一。 升降出入乃物質運動基本形式,而物質本於氣,氣分陰陽,故氣機升降即陰陽升降。 人生於天地之間,順乎天地陰陽升降則生,逆之則死。 而陰升陽降方可維持動態平衡而致陰平陽秘,若陰降而不升,陽升而不降,陽奔於上則燔、陰走於下則冰,由是陰陽否格,諸病乃生,進而陰陽離决。 故本論明言否格者,謂陰陽不相從也。 亦即謂氣機升降不相順也。 寒熱論第七提要:寒熱,乃陰陽之所化。 本篇統論寒熱病證辨治之總則,故題曰寒熱論。 全文分三段:首論寒熱病證之所由,乃陰陽相勝;次論寒熱病證之辨治;末論寒熱病證順逆之兆。 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 此乃陰陽相勝也。 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 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 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 發熱〔1〕於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發熱〔2〕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 寒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也。 寒〔3〕而頰赤多言者,陽中之陰邪也。 熱而面青多〔4〕言者,陰中之陽邪也;寒而面青多〔5〕言者,陰中之陰邪也。 若不言者,不可治也。 陰中之陰中〔6〕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中〔7〕者,九生一死。 陰病難治,陽病易醫。 診其脈候,數在上〔8〕,則陽中之陽也;數在下,則陰中之陽也。 遲在上,則陽中之陰也;遲在下,則陰中之陰也。 數在中,則中熱;遲在中,則中寒。 寒用熱取,熱以寒攻。 逆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 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陰陽者,人之根本也。 未有不從天地陰陽者也。 從者生,逆者死。 寒之又寒者死〔9〕,熱之又熱者生。 《金匱大要論》云:夜發寒者從,夜發熱者逆。 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 從逆之兆,亦在乎審明。 〔1〕〔2〕發熱 瓚本作熱發,義長。 〔3〕寒 依上下文義,此上疑脱熱而頰赤多言者陽中之陽邪也之句。 〔4〕〔5〕多 疑爲少字之。 〔6〕〔7〕中 (zhnɡ仲)傷害。 〔8〕上 言自尺部上於寸口。 下文之下,言自寸口下於尺部。 下文之中,即關部。 〔9〕者死 原脱,據得陰者死之理及熱之又熱者生語例補。 按:寒熱乃陰陽所化,故辨寒熱即辨陰陽,爲辨證認證之首務。 本論以陰陽相勝高度概括寒熱往來實質。 陰陽偏勝偏衰,則人體偏寒偏熱;陰陽盛衰相勝,則人體寒熱往來。 此實源於《内經》陽盛則陰病,陰勝則陽病之基理。 本論據此而進一步從先後、上下、表裏論其相勝之機。 其論簡而不略。 辨寒熱之法,本論自《素問脈要精微論》、《靈樞五色》等發展而來,以面色之青赤,言語之多寡而辨之,較之後世以色(面色、膚色)、液(汗、痰、尿、便)、味(氣味、噯氣)、聲(呻吟、言語、歌哭)、形(神態、動作)等辨其寒熱真假,則尚古簡。 虚實大要論第八提要:虚實,乃陰陽之體類。 本篇統論虚實病證辨治總則,故題曰虚實大要論。 全文分五段:首論病之虚實應辨明屬臟屬腑,屬上屬下;次而分論臟虚、臟實,腑實、腑虚,上實、上虚,下實、下虚之病證脈候。 病有臟虚臟實,腑虚腑實,上虚上實,下虚下實,狀各不同,宜深消息〔1〕。 腸嗚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肌肉皺皴〔2〕,耳目昏寒,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臟之虚也。 診其脈,舉指而活〔3〕,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斷〔4〕其臟也。 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澀、軟、濡,俱爲臟虚也。 虚則補益,治之常情耳。 飲食過多,大小便難,胸膈滿悶,肢節疼痛,身體沉重,頭目昏眩,唇舌〔5〕腫脹,咽喉閉塞,腸中氣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熱,瘡疽並起,悲喜時來,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氣不舒暢,血不流通,此臟之實也。 診其脈,舉按俱盛者,實也。 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俱曰實也。 看在何經,而斷其臟也。 頭疼目赤,皮熱骨寒,手足舒緩,血氣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腫痛,輕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飲如故,曰腑實也。 診其脈,浮而實大者是也。 皮膚搔癢,肌肉䐜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 診其脈,輕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虚也。 看在何經,而正〔6〕其時〔7〕也。 胸膈痞滿,頭目碎痛,食飲不下,腦項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黏。 診其脈,左右寸口沉結實大者,上實也。 頰赤心忪〔8〕,舉動顫慄,語聲嘶嗄〔9〕,唇焦口乾,喘乏無力,面少顔色,頤頷腫滿。 診其左右寸脈弱而微者,上虚也。 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臍腹疼痛,診其左右手脈,尺中脈伏而澀者,下實也。 大小便難,飲食進退〔10〕,腰腳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艱難,氣上奔衝,夢寐危險。 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澀〔11〕者,下虚也。 病人脈微、澀、短、小,俱屬下虚也。 〔1〕消息 猶言推敲、斟酌。 〔2〕皺皴(zhu cūn宙村) 謂肌膚因寒冷乾燥而起褶開裂。 〔3〕活 猶言滑利不滯。 〔4〕斷 决斷。 《禮記樂記》:臨事而屢斷。 注:斷,猶决也。 〔5〕舌 孫本脱,據徐本補。 文例亦當如此。 〔6〕正 决,判定。 《詩大雅文王有聲》:維龜正之。 箋:正,决也。 〔7〕時 疑爲腑字之。 徐本眉批云:時當作腑。 〔8〕忪(zhōnɡ中) 驚懼。 《玉篇心部》:忪,驚也,惶遽也。 〔9〕語聲嘶嗄(sh霎)聲音嘶啞。 《金匱要略百合狐𧌒陰陽毒病證治》:蝕於上部則聲嗄。 〔10〕進退 猶言增減。 〔11〕脈滑而澀 醫統本注:滑澀不兼見,當有。 可參。 按:虚實乃陰陽之體類,亦病之屬性。 而虚實之辨,各家所據不同:或以正氣盛衰分,或以邪盛正衰分,或以病與不病分,或以氣血分,或以痼新分,或以寒熱分,或以結散分,或以壅陷分,或以動静分,或以順逆分,未能劃一。 本論以陰陽之病證、以臟腑上下之部位分屬虚實之證候,並於兹後分篇論述每一臟腑之寒熱虚實,脈絡分明,要而不繁。 上篇論寒熱與本篇論虚實,爲第二十一論至三十二論立綱,故此篇實乃《中藏經》論病機四大要則之二。 上下不寧論第九提要:上下,乃陰陽之所從。 本篇以脾病爲例統論一臟受病則上(母臟)下(子臟)氣血不和之大要,故題曰上下不寧論。 全文分兩段:首以陰陽氣血論一臟受病則上下不寧;次以五行生克論一臟受病則上下不寧。 脾病者,上下不寧。 何謂也? 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 心者,血也,屬陰;肺者,氣也,屬陽。 脾病則上母不寧,母不寧則爲陰不足也。 陰不足,則發熱。 又脾病則下子不寧,子不寧則爲陽不足也。 陽不足,則發寒。 脾病則血氣俱不寧,血氣不寧,則寒熱往來,無有休息,故脾〔1〕如瘧也。 謂〔2〕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 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則如斯耳。 他臟上下,皆法於此也。 〔1〕脾 此下疑脱病字。 醫統本、周本均注云:脾如當作如脾;又寬保本、徐本均注云:脾當作病。 可參。 〔2〕謂 此上疑有脱文。 按:上下乃陰陽之所從,亦病機變化之位。 本論以《内經》五行學説解釋病機,以脾臟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爲例,論證一臟受病則累及他臟,謂一臟不安,則上下(母子)不寧,由是則初示五臟相關之整體觀。 本論以《内經》五行學説解釋五臟相關,用以釋明病機,故爲全書各臟腑病機論述立綱,實乃《中藏經》論病機之四大要則之三。 脈要論第十提要:本論在闡釋天地、陰陽、寒熱、虚實、上下之宏旨後,總論診脈之大綱,故題曰脈要論。 全文分三段:首以氣血、身形、生性論脈之順逆;次以諸脈所因及陰陽所屬論脈之順逆;然後以數脈爲例論診脈之大要。 脈者,乃氣血之先〔1〕也。 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緩。 又長人脈長,短人脈短;趙寫本起性急則脈急。 性急則脈急,性緩則脈緩。 反此者逆,順此者從也。 又諸數爲熱,諸遲爲寒,諸緊爲痛,諸浮爲風,諸滑爲虚,諸伏爲聚,諸長爲實,諸短爲虚。 又短、澀、沉、遲、伏,皆屬陰;數、滑、長、浮、緊,皆屬陽。 陰得陰者從,陽得陽者順,違之者逆。 陰陽消息〔2〕,以經而處之〔3〕。 假令數在左手〔4〕,得之浮者,熱入小腸;得之沉者,熱入於心。 餘皆仿此。 〔1〕先 前導。 《周禮夏官大司馬》:右秉鉞以先。 注:先猶道(導)也。 〔2〕消息 猶言消長,即生死盛衰。 《昭明文選七發》:從容猗靡,消息陰陽。 注:善曰:消,滅也;息,生也。 〔3〕以經而處之 謂憑脈而斷定其盛衰生死。 處(chǔ杵),定也。 《國語晉語一》:蚤處之。 注:處,定也。 〔4〕手 寬保本、徐本均作寸,疑是。 按:脈象乃氣血盛衰之象,本論以氣血之盛、衰、微、平、寒、熱以論脈象,並以身形之長短,生性之緩急以論脈之因人而異,此則明示診脈之大要矣。 根據脈象以診察疾病、决斷生死,乃《中藏經》特色之一,故本論爲論病機四大要則之四。 五色一作絶脈論第十一提要:本篇論述以五色五脈斷定五絶而診斷生死之基本方法,故題曰五色脈論。 全文分兩段:首論五色、五脈互見以斷五絶,次論五絶當其時與否及五色、五脈不互見之診法。 面青,無右關脈者,脾絶也;面赤,無右寸脈者,肺絶也;面白,無左關脈者,肝絶也;面黄,無左尺脈者,腎絶也;面黑,無左寸脈者,心絶也。 五絶者死。 夫五絶當時即死〔1〕,非其時則半歲死。 然五色雖見,而五脈〔2〕不見,即非病者矣。 以下趙寫本缺。 〔1〕當時即死 謂適逢其所不勝之時令則難治。 如病在肺,面赤,無右寸脈,則爲脈絶。 肺應秋,屬金。 若適逢肺絶在夏,則爲其所不勝之時令,即死。 參見《素問藏氣法時論》。 〔2〕五脈 指五臟絶脈。 按:臨證當辨之病勢者,平、病、絶(死)也。 前篇論脈之順逆,即憑脈以斷平、病;本篇繼而憑脈以斷其絶也。 合而觀之,此兩篇則爲《中藏經》論脈診之總綱,乃憑脈以斷平、病、絶也。 醫者臨證,固需望聞問切,彼此參伍,而憑脈辨證尤須脈證相符。 不然,則當舍證從脈或舍脈從證,此乃診機之至要。 然而,何以定相符,何以定舍從? 本論以五色、五脈、時氣三者爲憑依以斷之。 色絶脈絶者死,即面青(當青如草兹)爲脾絶之色;無右關脈爲脾絶之脈,色脈雙絶,則死(餘皆仿此)。 但若五色雖見,五脈不見,即色青而有右關脈者,則爲色絶而脈不絶,即非病者矣。 即使色脈並絶,尚需視其適逢該臟氣所不勝之時與否。 此則以診脈爲主,參以望色、察時氣而决也。 蓋一脈非主一病,一病非示一脈,如何求其脈證相符或定脈證之從舍,實應據色、脈、時三者相應與否而明辨。 中醫四診,源於大量臨床實踐,爲憑依客觀感知,結合主觀思辨之科學總結。 然而,四診之中,受後世非難者以脈診爲最。 今返觀仲景《傷寒》、《金匱》及本書,乃至《脈經》,則可明見:漢魏之際,實爲脈學發展之頂峰時期,自此而降,脈診或淹滯、或散漫、或流於形式矣。 本論以色、脈、時括其脈診之精要,雖言之甚簡,然亦發人深省。 或曰:《難經》以切脈居四診之末,而《中藏經》首重脈診,何也? 蓋脈診乃四診中最難精究者,使其居四診之末,固有深意存焉;然脈診之理至精至妙,確爲診斷之首要,故《中藏經》明古人之隱衷而揭診法之真昧,首重脈診也。 脈病外内證决論第十二提要:本論由脈及證,以脈證决内外諸候之生死,故題曰脈病外内證决論。 全文分三段:首論病風、氣、勞、腸澼、熱、寒者之脈證以决生死;次論陽病、久(陰)病脈證以决生死;末論陽病陰證、陰病陽證之順逆生死。 病風人,脈緊〔1〕、數、浮、沉,有〔2〕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死;不然則生。 病氣人,一身悉腫,四肢不收,喘無時,厥逆不温〔3〕,脈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 病勞人,脱肛,骨肉相失〔4〕,聲散,嘔血,陽事不禁,夢寐交侵〔5〕,呼吸不相從〔6〕,晝涼夜熱者死;吐膿血者亦死;其脈不數,有根蒂者,及頰不赤者生。 病腸澼者,下膿血,病人脈急,皮熱,食不入,腹脹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脈沉細而不生〔7〕者亦死;食如故,脈沉浮有力而不絶者生。 病熱人,四肢厥,脈弱,不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温,脈大,語狂,無睡者生。 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脈數,喘息,目直〔8〕者死;脈有力而不喘者生。 陽病人,此篇精神颠倒已上趙寫本亦缺。 精神顛倒,寐而不醒,言語失次,脈候浮沉有力者生;無力及食不入胃,下利不定〔9〕者死;久〔10〕病人,脈大身瘦,食不充腸,言如不病,坐卧困頓者死;若飲食進退,脈小而有力,言語輕嘶,額無黑氣,大便結澀者生。 大凡陽病陰證,陰病陽證,身瘦脈大,肥人脈衰,上下交變,陰陽顛倒,冷熱相乘〔11〕,皆屬不吉。 從者生,逆者死。 治療之法,宜深消息。 〔1〕緊 孫本作腎,形近之。 據瓚本、醫統本、寬保本改。 〔2〕有 疑爲又字,因音近而。 〔3〕温 孫本作溼,形近之。 據瓚本改。 〔4〕骨肉相失 瘦削貌。 《素問玉機真藏論》: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5〕陽事不禁,夢寐交侵 謂遺精、滑精不止,有夢無夢,交相滑泄。 〔6〕呼吸不相從 氣短貌,謂呼吸不相隨行。 〔7〕不生 猶言不能顯出。 《易觀卦》:上九,觀其生。 注:生,猶動出也。 〔8〕目直 呆視貌。 〔9〕定 止。 《詩小雅節南山》:亂靡有定。 箋:定,止。 〔10〕久 疑爲陰字之。 〔11〕冷熱相乘 猶言寒熱交加。 《淮南子𣲆論訓》:强弱相乘。 注:乘,加也。 按:本論爲《中藏經》自脈及證之過渡篇,自此篇以下,即論諸證矣。 脈證合參,生死可判;脈證分視,吉凶難明。 故本篇概述外感内傷諸證皆以脈證合參决其生死。 然一病有多證多脈,一證亦有多症多脈,如何方可撮其要領? 論中歸結爲陰陽病證與形脈之順逆,凡陽病陰證,陰病陽證,上下交變,陰陽顛倒,冷熱相乘,皆可謂陰陽病證不相符,是爲逆;凡身瘦脈大,肥人脈衰,可謂形脈不相符,亦爲逆。 反此者,則爲順。 本篇所列病風人,病氣人,病勞人,病腸澼者,病熱人,病寒人之風、氣、勞、腸澼、熱、寒均爲古病名,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論》等篇,但所述脈證似有不全,且其次第欠明,故可僅視爲舉例,或疑有脱漏及錯簡,姑記以備考。 生死要論第十三提示:本篇論突變脈候以預斷生死之要訣,故題曰生死要論。 全文分兩段:首列無病者之突變脈證十二以斷其死候,即從色、性、聲、氣、體、目、耳、形、膚、大小便、脈、神十二變以决之。 次則究明上述諸變之因,結論爲内氣先盡,即謂十二變乃臟腑之氣已先絶而形諸外者也,故可據之以决生死矣。 凡不病而五行〔1〕絶者死,不病而性變〔2〕者死,不病而暴語妄者死,不病而暴不語者死,不病而暴喘促者死,不病而暴强厥一作中。 者死,不病而暴目盲者死,不病而暴耳聾者死,不病而暴痿緩者死,不病而暴腫滿者死,不病而暴大小便結者死,不病而暴無脈者死,不病而暴昏冒〔3〕如醉者死。 此皆内氣先盡一作絶。 故也。 逆者即死,順者二年,無有生者也。 〔1〕五行 謂五種見知當死之色。 即肝(木)色青、心(火)色赤、脾(土)色黄、肺(金)色白、腎(水)色黑。 《素問五藏生成》曰:色見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2〕性變 謂性格改變。 《論衡初禀》:性,生而然者也。 〔3〕昏冒 猶言昏悶。 《素問玉機真藏論》:忽忽眩冒而顛疾。 注:冒,謂冒悶也。 按:通觀全書,《中藏經》實以决順逆生死爲第一要旨,由此權衡當治不當治,可治不可治,因而平與病、常與變、生與死當明辨之,故以本篇所論平人暴病列爲論證之先。 有諸内必形諸外,内氣先盡則平人必暴病。 暴病當絶與否,則决定於内氣先盡與否,本論所列十二變,除五行絶、性變爲綱領外,其餘十變爲五藏氣絶之見證。 性變之説罕見;列爲不病暴絶之首證則更屬罕見。 究其源,則始於《靈樞本神》: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不止,因悲哀動中,竭絶而失生。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故性變者,乃神已傷也。 由是,凡素喜者不喜,素嗜者不嗜,素惡者不惡,素懼者不懼,素憂者不憂,素樂行者不樂行等等,皆性變之謂也。 病有災怪論第十四提要:災者,敗損也;怪者,變異也。 本篇述病證敗損變異之象且考究其因,故題曰病有災怪論。 全文分兩段:首從病者應寒、應熱、應吐、應瀉、應汗、應語、應寐、應飲八方面之反常歸結爲災怪;次則究其因,並以脈斷之。 病有災怪,何謂也? 病者應寒而反熱,應熱而反寒,應吐而不吐,應瀉而不瀉,應汗而不汗,應語而不語,應寐而不寐,應水〔1〕而不水,皆屬災怪也。 此乃五臟之氣不相隨從〔2〕而致之矣。 四逆〔3〕者不治。 四逆者,謂主客運氣俱不得時〔4〕也。 〔1〕水 猶言飲水。 〔2〕五臟之氣不相隨從 謂五臟之氣不能循時序而順傳。 《素問玉機真藏論》云: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 可互參。 〔3〕四逆 謂逆四時之脈。 《素問玉機真藏論》云:脈逆四時,爲不可治。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絶沉澀者,命曰逆四時。 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4〕主客運氣俱不得時 謂主氣、客氣、運氣不與四時之氣相得。 《素問五運行大論》云: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 其脈則爲逆四時之脈,即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鈎,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 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則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按:醫者貴在知常達變,本篇從常見證之變異,辨析臟氣不相隨從,誠啟達變之思。 本篇結論中之四逆,源於《素問玉機真藏論》,乃逆四時之脈也。 然言主客運氣俱不得時,則可見五運六氣學説滲入《中藏經》之端倪。 水法有六論第十五提要:本篇論治法之一:水法。 六腑爲陽,火亦爲陽,而陽之盛也,陰必不盈,治法大要當爲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遂以水法括之,故題曰水法有六論。 全文分兩段:首論生於六腑之陽證症狀;次論其治療大法。 病起於六腑者,陽之系也。 陽之發〔1〕也,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畜〔2〕在中。 行之極〔3〕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4〕者,有自高賢者,有寤而不寐者,有寐而不寤者,有能食而不便利者,有不能食而便自利者,有能言而聲清者,有不能言而聲昧者,狀各不同,皆生六腑也。 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濟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 病者之樂,慎〔5〕勿違背,亦不可强抑之也。 如此從順,則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無不愈矣。 〔1〕陽之發 謂因陽邪而發病。 〔2〕畜 積聚。 《易小畜釋文》:畜,積也,聚也。 〔3〕行之極 謂發展至極,此即指陽明實證。 〔4〕委曲 卑下貌。 〔5〕慎 孫本作孝宗廟諱。 今恢復本字。 按:水法者,以水濟陰之不足也。 水爲陰,寒爲陰。 水法乃以寒治熱,然亦包括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意,統言濟之以水耳。 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逆者正也,反即從也,是則因其病之寒熱虚實而言,蓋寒熱虚實有真假也。 本篇所謂從、順者,乃以病者所欲而言耳。 故曰病者之樂,慎勿違背,亦不可强抑之也。 究其大皆,旨屬正治之法,而以病者之喜樂辨其寒熱虚實之真假。 舉如大實有羸狀而病者喜其通則通之,至虚有盛候而病者喜其塞則塞之;真熱假寒而病者喜水者以水濟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 本篇所列之證候,皆爲六腑所系。 然亦有是證並非唯六腑所系者。 因本書以陰陽類證,以臟腑之證系陰陽,以水火爲陰陽之徵兆而分述治法,此種分類究屬粗略,然亦顯其簡樸矣。 火法有五論第十六提要:本篇論治法之二:火法。 蓋五臟爲陰,水亦爲陰,而陰之盛也,陽必不足,治法大要當爲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遂以火法括之,故題曰火法有五論。 全文分三段:首論生於五臟之陰證症狀;次論治療大法及其原理;末述水火之法乃陰陽大法。 病起於五臟者,皆陰之〔1〕屬也。 其發也,或偏枯,或痿躄〔2〕,或外寒而内熱,或外熱而内寒,或心腹膨脹,或手足拳攣,或口眼不正,或皮膚不仁,或行步艱難,或身體强硬,或吐瀉不息,或疼痛不寧,或暴無語,或久無音,緜緜默默〔3〕,狀若死人。 如斯之候,備出於陰。 陰之盛也,陽必不足;陽之盛也,陰必不盈。 故前論云: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者是也。 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温者温之,喜其熱者熱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湯者湯之。 温〔4〕熱湯火,亦在其宜,慎〔5〕勿强之。 如是,則萬全其萬。 水火之法,真陰陽〔6〕也。 治救之道,當詳明矣。 〔1〕之 趙本此下有所字。 義長。 〔2〕躄(b畢) 瘸而難行。 《廣韻昔第二十二》:躄,跛。 躄,《説文》作𣦢,人不能行也。 〔3〕緜緜默默 虚弱無力、寂静無聲貌。 此謂不語不食微微似有一絲氣息之狀。 《素問脈要精微論》:(脈)綿綿其去如弦絶。 王冰注:綿綿言微微似有而不甚應手也。 又,《金匱要略百合狐𧌒陰陽毒病證治》: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 〔4〕温 寬保本此上有汗字。 〔5〕慎 孫本作孝宗廟諱,今恢復本字。 〔6〕水火之法,真陰陽也 謂水火之法爲濟陰助陽之真正大法。 按:論治病大法以數語括之而挈其綱領者,由來尚矣。 自《内經》始,即别陰陽,分標本,定逆從,明正反,論補瀉,扶正、祛邪。 金元則有張子和以汗、吐、下三法賅之。 至明代,張景岳則列補、和、攻、散、寒、熱、因、固之新方與古方八陣。 程國彭則歸結爲汗、吐、下、和、温、清、消、補八法。 可謂臚列詳明矣。 然以水法、火法統括者,則明載於《中藏經》,故此前後聯袂之篇,實爲本書論治法之大要。 既以水、火二法而立論,則必以陰陽而分證,然陰陽有顯晦,寒熱有真假,故水火二法既包括正治,亦包括反治。 風中有五生死論第十七提要:本篇以風中於五臟之脈候决生死,並論其病因與治法,故題之曰風中有五生死論。 爲本書總論病因之首。 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述風中於五臟之不同症狀,並論中風脈候,决生死。 第二部分論風病之成因及諸脈候。 風中有五者,謂肝、心、脾、肺、腎也。 五臟之中,其言生死,狀各不同。 心風之狀一作候。 :汗自出而好偃〔1〕,仰卧不可轉側,言語狂妄。 若唇正赤者生,宜於心俞灸之;若唇面或青或黄,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𥆧動不休者,心絶也,不可救,過五六日即死耳。 肝風之狀:青色圍目連額上,但坐不得倨僂〔2〕者可治;若喘而目直視,唇面俱青者死。 肝風宜於肝俞灸之。 脾風之〔3〕狀:一身通黄,腹大而滿,不嗜食,四肢不收持。 若手足未青而面黄者可治,不然即死。 脾風宜於脾俞灸之。 腎風之狀:但踞坐,而腰腳重痛也。 視其脇下,未生黄點者可治,不然即死矣。 腎風宜灸腎俞穴也。 肺風之狀:胸中氣滿,冒昧〔4〕,汗出,鼻不聞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語者不可治,七八日死。 肺風宜於肺俞灸之。 凡診其脈,滑而散者風也。 緩而大,浮而緊,一作虚。 軟而弱,皆屬風也。 中風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也。 又中風之病,口噤筋急,脈遲者生,脈急而數者死。 又,心脾俱中風,則舌强不能言也;肝腎俱中風,則手足不遂也。 風之厥〔5〕,皆由於四時不從之氣,故爲病焉。 有癮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歷節者,有癲厥者,有疼痛者,有聾瞽者,有瘡癩〔6〕者,有脹滿者,有喘乏者,有赤白〔7〕者,有青黑〔8〕者,有瘙癢者,有狂妄者,皆起於風也。 其脈浮虚者,自虚而得之;實大者,自實而得之;弦緊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飲酒而得之;癲厥者,自勞而得之;手足不遂〔9〕者,言語蹇澀者,房中而得之;癮𤺋者,自痹〔10〕 濕而得之;歷節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聾一作卑。 瞽瘡癞者,自五味飲食冒犯禁忌而得之。 千端萬狀,莫離於五臟六腑而生矣。 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1〕偃(yǎn演)僵卧。 《説文人部》:偃,僵也。 〔2〕倨僂(j lǚ句旅) 謂屈背曲腳也。 倨假借爲踞。 《漢書陳餘傳》:高祖箕踞罵詈。 注:師古曰:箕踞者,謂屈兩腳,其形如箕。 僂,《説文人部》:厄也。 或言背僂。 《廣雅釋詁一》:僂,曲也。 〔3〕之 孫本無。 據瓚本、寬保本補。 依上下語例亦當如此。 〔4〕冒昧(mo mi帽妹) 頭晕目眩貌。 《説文月部》:冒,冢而前也。 從月目。 段注:月目者,若無所見也。 又《説文日部》昧,一曰闇也。 段注:闇者,閉門也,閉門則光不明。 引申之爲昏悶不明。 〔5〕風之厥 猶言逆時之風,即風邪。 〔6〕癩(li賴) 瘡瘍類惡疾。 〔7〕赤白 指病人眼下及鼻部人中左右所呈之赤白色。 《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癔候》: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 〔8〕青黑 指病人眼下及鼻部人中左右所見之青黑色也。 〔9〕遂 孫本作中,據本篇上文及寬保本改。 〔10〕痹 疑爲卑字之誤,參見原文小注。 按:本篇總論外邪之爲病,其因以風賅之。 蓋風爲百病之長,六氣之中,惟風能兼五氣而傷人。 由此觀之,本論以風賅外因,實本於《内經》之旨。 病因之説,固始自《内經》,而代有發揮,迨至陳言則界劃爲三,幾成定論。 今以本論返觀之,則《中藏經》之論誠爲古樸。 論中所謂風之厥者,非後世所言風厥之證,乃謂風邪爲病皆由四時不正之氣,即逆時之風也。 積聚癥瘕雜蟲論第十八提要:本篇論積、聚、癥、瘕、雜蟲之爲病,並定其病名,故題曰積聚癥瘕雜蟲論。 爲本書總論病因之二。 全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論積聚癥瘕雜蟲之成因,次則論及各有所系屬,即積系於臟,聚系於腑,癥系於血,瘕系於氣,蟲乃血氣食物相感而化生。 第二部分則分别定其名,並指出爲病之説,出於諸論;治療之法,皆具於後。 蓋本篇爲總論積聚癥瘕雜蟲耳。 積聚癥瘕雜蟲者,皆五臟六腑真氣失而邪氣併,遂乃生焉。 久之不除也,或積或聚,或癥或瘕,或變爲蟲,其狀各異。 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爲病緩者,有爲病速者,有疼者,有癢者,有生頭足者,有如抔塊〔1〕者,勢類不同。 蓋因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熏摶,交合而成也。 積者系於臟也,聚者系於腑也,癥者系於氣也,瘕者系於血〔2〕也,蟲者乃血氣食物相感而化也。 故積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蟲有九,其名各不同也。 積有心、肝、脾、肺、腎之五名〔3〕也。 聚有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癥有勞、氣、冷、熱、虚、實、風、濕、食、藥、思、憂之十二名也;瘕有青、黄、燥、血、脂、狐、蛇、鱉之八名也;蟲有伏、蛇〔4〕、白、肉、肺、胃、赤、弱、蟯之九名也。 爲病之説,出於諸論;治療之法,皆具於後。 〔1〕抔(pō剖)塊 抔,孫本作杯,形近之誤,據趙本改。 抔塊,謂小包塊。 《漢書張釋之傳》:愚民取長陵一抔土。 注:師古曰,抔,謂手掬之,今學者讀爲杯勺之杯,非也。 〔2〕癥者系於氣也瘕者系於血 氣、血二字似宜互倒。 〔3〕之五名 孫本無,據寬保本補。 依上下語例亦當如此。 〔4〕蛇 疑爲蚘(同蛔)字之誤。 按:積聚癥瘕雜蟲之成因,本篇謂皆五臟六腑真氣失而邪氣併,内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熏摶,交合而成,誠爲確論。 積聚癥瘕雜蟲之名,本論已次第列舉,而《諸病源候論》等書所列之名均有出入。 蓋古人名病,或取其類,或象其形,如蚘,有名爲長蟲,或名爲蛇者,當明辨之。 勞傷論第十九提要:本篇論勞傷之成因、脈候及其預防大法,故題曰勞傷論。 爲全書總論病因之三。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先述勞傷之别,次以五臟、内外、榮衛分述其病因。 第二部分論勞傷之傳變、證候及預防。 第三部分論勞傷之脈象。 勞者,勞於神氣也;傷者,傷於形容也。 飢飽無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慾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常〔1〕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 又,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飢飽勞役則敗於内。 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 榮衛經行,内外交運〔2〕,而各從其晝夜〔3〕也。 勞〔4〕於一,一起爲二,二傳於三,三通於四,四干於五,五復犯一〔5〕。 一至於五,邪乃深藏,真氣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艱難。 及其如此,雖司命亦不能生也。 故調神氣論〔6〕曰:調神氣,慎〔7〕酒色,節起居,省思慮,薄滋味者,長生之大端也。 診其脈,甚數一作數甚,餘下仿此。 甚急、甚細、甚弱、甚微、甚澀、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緊、甚弦、甚洪、甚實,皆生於勞傷。 〔1〕常 寬保本作度。 可參。 〔2〕榮衛經行,内外交運 謂榮血衛氣循經脈而行,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内外交相運行。 《靈樞營衛生會》:清者爲營,濁者爲衛。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 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3〕各從其晝夜 謂營衛之氣各依其起止常度分晝夜運行。 《靈樞營衛生會》: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爲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4〕勞 趙本此上有始字。 疑是。 〔5〕五復犯一 謂病傳於第五臟之後即反傳始病之臟。 文中所列序數並非確指某數爲某臟,例如病始於肺,則肺爲一,心爲五,餘皆仿此,故其數乃示傳變之次第也。 《素問玉機真藏論》云: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 〔6〕調神氣論《内經》及本書無此篇目。 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亦無此段文字,姑存疑。 〔7〕慎 孫本作孝宗廟諱,今恢復本字。 按:飲食、男女、起居、情志,乃人生之常,過則爲患矣。 故本論謂飢飽無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慾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常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甚爲精審,較之以五主五合之推論,則更符五臟功能。 本篇與前兩篇合而爲本書之病因總論。 所言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飢飽勞役則敗於内即可明見微旨。 由是可知,三因界劃,至《中藏經》已具雛形矣。 傳尸論第二十提要:本篇論傳尸之成因及證候,故題曰傳尸論。 爲全書總論之終篇。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傳尸成因。 第二部分列述傳尸之證候。 第三部分論傳尸病名之由來。 傳尸〔1〕著,非一門相染而成也。 人之血氣衰弱,臟腑虚羸,中於鬼氣,因感其邪,遂成其疾也。 其候:或咳嗽不已,或胸膈妨〔2〕悶,或肢體疼痛,或肌膚消瘦,或飲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膿血,或嗜水漿,或好歌詠,或愛悲愁,或癲風一作狂。 發歇,或便溺艱難。 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風雨而來,或問病弔喪而得,或朝走暮遊而逢,或因氣聚,或因血行,或露卧於田野,或偶會於園林。 鍾〔3〕此病死之氣,染而爲疾,故曰傳尸也。 治療之方,備於篇末。 〔1〕傳尸 即癆瘵,又稱肺癆病。 〔2〕妨 寬保本作脹,義長。 妨,猶言閉阻。 〔3〕鍾 當也,猶言遇上。 《文選鮑照舞鶴賦》:鍾浮曠之藻質。 注:善曰:鍾,當也。 按:傳尸,爲虚勞證中之最劇者,其變化尤多,或云二十二種,或云三十六種,實乃古代未能究明之結核類傳染病也。 傳尸由何而生? 歷代認識不一。 本論責之血氣衰弱,臟腑虚羸,又遇病死之氣,染而爲疾。 此乃古人早知傳染之爲患之明證。 自人法於天地論第一至本論共二十篇,爲《中藏經》之總論部分,故若以内容區劃,則應以此篇爲第一卷之終。 論五臟六腑虚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第二十一提要:本篇至第三十二論,凡十二篇,乃五臟六腑虚實寒熱脈證及决生死逆順法之專論,首創臟腑辨證八綱。 此爲總領之説,故題曰論五臟六腑虚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 全文分兩段:首言五臟六腑之常變皆賴診察形證脈氣而知之;次述調之使平之大法,並言各臟腑之脈證附後,以示此篇爲總説,統領餘下之十一篇也。 夫人有五臟六腑,虚、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於形證脈氣。 若非診察,無由識也。 虚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温之,熱則涼之,不虚不實,以經調之〔1〕,此乃良醫之大法也。 其於脈證,具如篇末。 〔1〕以經調之 謂從各臟腑所屬之本經取治,調之使平。 按:辨證論治,首宗八綱。 蓋陰陽者,病類也;寒熱者,病機也;表裏者,病位也;虚實者,病性也。 五臟六腑之病則在裏,臟腑不能言,逆順生死當决之於形證脈氣是也。 然則寒熱乃陰陽所化,識寒熱則温涼爲用;虚實乃陰陽所鍾,辨虚實則補瀉可施;非虚非實,半虚半實,當從本經取治,調之使平。 故虚實寒熱生死逆順,乃開創臟腑辨證之八綱也。 此誠大法,非謂言之簡樸,實可執簡以馭繁矣。 考本篇之旨,實源自《靈樞經脈》,撮其十一段之要義成篇而總領之,然後依原經十一段而分爲十一篇,逐一闡發之,掘其藴義,發其隱微,振裘挈領。 論肝臟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二提要:本篇論肝臟之病證脈候及决生死逆順之法,爲分論臟腑病證第一篇,故題曰論肝臟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全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概説肝臟生理、平病脈象及肝病虚實脈象所主證候。 第二部分詳論肝之實、虚、積、寒、熱、虚冷諸病候及决生死法。 肝者,與膽爲表裏,足厥陰少陽是其經也。 王於春,春乃萬物之始生,其氣嫩而軟,虚而寬,故其脈弦。 軟不可發汗,弱則不可下。 弦長曰平〔1〕,反此曰病。 脈虚而弦,是謂太過,病在外。 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2〕眩冒。 實而微,是謂不及,病在内。 不及則令人胸痛,引兩脇脹滿。 大凡肝實則引兩脇下痛、引〔3〕小腹,令人本無此五字。 喜怒;虚則如人將捕之;其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赤。 一作腫。 其脈沉之而急,浮之〔4〕亦然,主脇肋一作支。 滿,小便難,頭痛,目眩。 其脈急甚,惡言;微急,氣在胸脇下;緩甚,嘔逆;微緩,水痹〔5〕;大急,内癰吐血;微大,筋痹〔6〕;小甚,多飲;微大,本作小。 消癉;本作痹。 滑甚,頹疝;微滑,遺溺;澀甚,流飲〔7〕;微澀,瘲攣變也。 本無此二字。 又,肝之積氣在脇,久不去〔8〕,發爲咳逆,或爲痎瘧也。 虚則夢花草茸茸,實則夢山林茂盛。 肝之病,旦喜〔9〕,一作慧。 晚甚,夜静。 肝病則頭痛、脇痛,本無此二字。 目眩、肢〔10〕滿、囊縮、小便不通,一作利。 十日死。 又身熱惡寒,四肢不舉,其脈當弦長而急,反短而澀,乃金克木也,十死不治。 又,肝中寒,則兩臂痛不能舉,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轉側,其脈左關上遲而澀者,是也。 肝中熱,則喘滿而多怒,目疼,腹脹滿,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驚悸,眼赤視不明,其脈左關陰實者,是也。 肝虚冷,則脇下堅痛、目盲、臂痛、發寒熱如瘧狀,不欲食,婦人則月水不來而氣急,其脈左關上沉而弱者,是也。 〔1〕弦長曰平 謂弦長之脈爲肝之常脈。 《素問平人氣象論》:平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 〔2〕忽忽 不清爽貌。 《素問玉機真藏論》:(春脈)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 王冰注:忽忽,不爽也。 〔3〕引 此上疑脱痛字。 〔4〕浮之 寬保本作浮而急。 可參。 〔5〕水痹謂水邪停滯閉阻而水道不通。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作水瘕痹。 可參。 〔6〕筋痹《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作肝痹陰縮咳引小腹。 可參。 〔7〕流飲 謂飲水多,水流走於腸胃之間,漉漉有聲。 〔8〕去 孫本無,據醫統本補。 〔9〕喜 疑爲慧字之誤,參見原文旁注。 又,《靈樞順氣一日分爲四時》: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10〕肢 疑爲腹字之誤。 按:足厥陰肝爲風木之臟,喜條達而惡抑鬱,此皆以氣言也。 本論闡明肝之生理及平人肝脈之象後,首以太過與不及,實與虚分論之,是謂挈其綱矣。 氣鬱不舒,肝失條達,則爲太過,太過則實。 其肝之積氣在脇久不去,肝中寒,肝中熱皆然,非可泥於脈虚而弦是謂太過。 肝血虧虚則肝木失養,是謂不及,不及則虚,其肝虚冷皆屬。 明乎此,則可知肝可補,補益其血也;肝可泄,疏泄其氣也。 論膽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三提要:膽與肝爲表裏,本篇論膽病之脈證,故題曰論膽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全文分兩部分:首述膽腑之生理;次論膽腑虚實寒熱生死逆順之脈證。 膽者,中正〔1〕之腑也,號曰將軍,决斷出焉,言能喜怒剛柔也。 與肝爲表裏,足少陽是其經也。 虚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卧;實則傷熱,熱則驚悸,精神不守,卧起不寧。 又,玄水〔2〕發,則其根在於膽,先從頭面起,腫至足也。 又,肝咳久不已,則傳邪入於膽,嘔清苦汁也。 又,膽病則喜太息,口苦,嘔清汁,一作宿汁。 心中澹澹〔3〕恐,如人將捕之,咽中介介然〔4〕數唾。 又,膽脹則舌一作脇。 下痛,口苦,太息也。 邪氣客於膽,則夢鬬訟。 其脈診在左手關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 膽實熱,則精神不守。 又膽熱,則多睡。 膽冷,則無眠。 又,左關上脈,陽微者,膽虚也;陽數者,膽實也;陽虚者,膽絶也。 〔1〕中正 剛正果决。 《素問靈蘭秘典論》:膽者,中正之官,决斷出焉。 王冰注:剛正果决,故官爲中正;直而不疑,故决斷出焉。 〔2〕玄水 謂病發於膽之水腫。 參見本書論水腫脈證生死候第四十三。 〔3〕澹澹(dn dn淡淡) 不安貌。 《素問至真要大論》:心澹澹大動。 〔4〕介介然 氣梗貌。 《素問咳論》: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 楊上善注:介介,喉中氣如梗也。 按:本篇名曰論膽虚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但通篇除言左關上脈陽虚者膽絶之外,無有斷生死逆順之語,疑有脱漏。 論心臟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四提要:本篇論心臟之脈候病證,故題曰論心臟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全文可分兩部分:首論心之生理;次論心臟虚實寒熱諸病及生死逆順脈證。 心者,五臟之尊號,帝王之稱也。 與小腸爲表裏,神之所舍。 又主於血,屬於火,王於夏,手少陰是其經也。 凡夏脈鈎,來盛去衰,故曰鈎。 反此者病。 來盛去亦盛,此爲太過,病在外;來衰去盛,此爲不及,病在内。 太過則令人身熱而骨痛,口瘡,舌焦,引水;不及則令人煩躁,一作心。 上爲咳唾,下爲氣洩。 其脈來累累〔1〕如連珠,如循琅玕〔2〕,曰平。 脈來累累一本無此四字,却作喘喘。 連屬,其中微曲,曰病。 來前曲後倨〔3〕,如操帶鈎,曰死。 又,思慮過多則怵惕,怵惕傷心,心傷則神失,神失則恐懼。 又,真心痛,手足寒,過節五寸,則旦得夕死,夕得旦死。 又,心有水氣則痹〔4〕,氣滯身腫,不得卧,煩而躁,其陰腫也。 又,心中風,則翕翕〔5〕一作吸。 發熱,不能行立,心中飢而不能食,食則吐嘔。 夏,心王。 左手寸口脈洪、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則病。 若沉而滑者,水來克火,十死不治;弦而長者,木來歸子,其病自愈;緩而大者,土來入火,爲微邪相干,無所害。 又,心病則胸中痛,四一作脇。 肢滿脹,肩背臂膊皆痛。 虚則多驚悸,惕惕然無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一作善。 悲,時眩仆。 心積氣久不去,則苦憂煩,心中痛。 實則喜笑不息,夢火發。 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 邪氣客於心,則夢山丘煙火。 心脹,則心煩短氣,夜卧不寧。 心腹痛,懊憹,腫,氣來往上下行,痛有時休作,心腹中熱,喜水,涎出,是蚘蚑〔6〕蚖恐是蚘字,蛟恐是咬字。 心也。 心病則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又,左手寸口脈大甚,則手内熱赤,一作服。 腫太甚,則胸中滿而煩,澹澹,面赤,目黄也。 又,心病則先心痛,而咳不止,關膈〔7〕一作格。 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 心虚則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8〕,魂魄妄亂。 心脈沉小而緊,浮,主氣喘〔9〕。 若〔10〕心下氣堅實〔11〕不下,喜咽乾〔12〕,手熱、煩滿、多忘、太息,此得之思慮太過也。 其脈急〔13〕甚,則〔14〕發狂笑;微緩,則吐血;大甚,則喉閉;一作痹。 微大,則心痛引背,善淚出;小甚,則噦;微小,則笑,消癉;一作痹。 滑甚,則爲渴;微滑,則心疝引臍,腹一作腸。 鳴;澀甚,則瘖不能言;微澀,則血溢,手足厥,耳鳴,癲疾。 又,心脈搏堅而長,主舌强不能語;一作言。 軟而散,當懾怯不食也。 又急甚則心疝,臍下有病形,煩悶少氣,大熱上煎。 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脈當浮而大。 反沉濡而滑,其〔15〕色當赤,今反黑者,水克火,十死不治。 又,心之積,沉之〔16〕而空空然,時上下往來無常處,病胸滿、悸,腰腹中熱,頰一作面。 赤,咽乾,心煩,掌中熱,甚則嘔血,夏差本作春差。 冬甚。 宜急療之,止於旬日也。 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 面黄目赤者亦一作不。 死,赤如衃血〔17〕亦死。 又,憂恚〔18〕思慮太過,心氣内索〔19〕,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 扁鵲曰:心絶則一日死。 色見凶多,而人雖健敏,名爲行尸,一歲之中,禍必至矣。 又,其人語聲前寬而後急,後聲不接前聲,其聲濁惡,其口不正,冒昧喜笑,此風入心也。 又,心傷則心壞,爲水所乘,身體手足不遂,骨節解〔20〕,舒緩不自由,下利無休息,此疾急宜治之,不過十日而亡也。 又,笑不待呻而復憂,此水乘火也。 陰系於陽,陰起陽伏,伏則生熱,熱則生狂,冒昧妄亂,言語錯,不可採問,一作聞。 心已損矣。 扁鵲曰:其人唇口赤,即可治,青黑即死。 又,心瘧則先煩一作顫。 而後渴,翕翕發熱也,其脈浮緊而大者,是也。 心氣實,則小便不利,腹滿,身熱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脈左寸口與人迎皆實大者,是也。 心虚則恐懼多驚,憂思不樂,胸腹中苦痛,言語戰慄,惡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衄血,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虚而微者,是也。 〔1〕累累(li li雷雷) 重迭連貫貌。 《素問平人氣象論》: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 王冰注:言脈滿而盛,微似珠形之中手。 〔2〕琅玕(lnɡ ɡān 狼甘) 如珠玉之美石。 《説文玉部》:琅玕,似珠者。 〔3〕前曲後倨(j巨)謂脈來上下如鈎而無柔和之意。 《禮記樂記》:倨中矩,勾中鈎。 注:倨,微曲也。 〔4〕痹 趙本作脾。 〔5〕翕翕(xī xī西西) 不安貌。 《孫子行軍》:諄諄翕翕。 注:賈林曰:翕翕,不安貌。 《金匱要略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 〔6〕蚘蚑(zhī支) 孫本作蚖蛟,形近之。 參見原文旁注。 又考《千金要方》作蚘咬,而蛟爲蚑之,故改。 蚑,蟲行貌。 《説文虫部》:蚑,徐行也,凡生之類行皆曰蚑。 〔7〕關膈 謂大小便閉結之證候。 《諸病源候論關格大小便不通候》:關格者,大小便不通也。 大便不通謂之内關,小便不通謂之外格;二便俱不通爲關格也。 〔8〕倚 依附。 《廣雅釋詁四》:倚,依也。 〔9〕浮主氣喘 醫統本作浮之氣喘。 〔10〕若 醫統本作苦,義長。 〔11〕實 醫統本作食,義長。 〔12〕乾 瓚本、寬保本作唾,可參。 〔13〕急 醫統本作緩。 〔14〕則 寬保本此下有瘈瘲微急心中痛引腰背痛不下食太緩則十七字,可參。 〔15〕其 孫本作甚,形近而。 據醫統本、寬保本改。 依其脈語例亦當如此。 〔16〕之 疑衍。 〔17〕衃(pēi胚)血 凝結之死血。 《素問五藏生成》:赤如衃血者死。 王冰注:衃血,謂敗惡凝聚之血,色赤黑也。 〔18〕恚(hi會)《玉篇心部》:恚,恨怒也。 〔19〕索《廣雅釋詁一》:索,盡也。 〔20〕解 通懈。 按:本篇所論心臟病證及心病預後甚爲突出。 論中述及心臟病證有:真心痛、心痹、心中風、心積氣、心脹等。 心病則胸中痛,但痛在心且手足寒者爲真心痛;兼見身腫、陰腫,不得卧者爲心痹;兼見發熱、心中飢而不能食,食則嘔吐者爲心中風;兼見苦憂煩或喜笑不息,或夢喜笑畏恐、山丘煙火者,爲心積氣;兼見心煩、短氣、夜卧不寧者,爲心脹。 凡此,本論皆列舉精當。 但亦有與他經不盡相同者,如述心之積則與《難經五十六難》所言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所述有異,庻可視爲同名異病耳。 本論所言心病之預後,皆依五行生克規律定順逆。 凡色脈與證相生者爲順,色脈與證相克者爲逆。 故臨證之用,不可拘泥。 本篇文字,諸本出入較多,而層次結構均同。 所有衍、脱、誤、闕雖一一校勘,但猶未盡意者,疑本篇前後錯簡,即夏,心王至無所害疑在手少陰是其經也之下,繼之以凡夏脈鈎,因諸本同且無傷大旨,則姑録之於此以備忘耳。 論小腸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五提要:本篇論小腸之脈候病證,故題曰論小腸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全文可分爲兩部分:首論小腸之生理;次論小腸虚實寒熱諸病之生死逆順脈證。 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與心爲表裏,手太陽是其經也。 心與一本無此二字。 小腸絶者,六日死。 絶則髮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 又,心咳本作病。 久不已,本無此二字。 則傳小腸,小腸咳,則氣咳俱出也。 小腸實則傷熱,熱則口生瘡。 虚則生寒〔1〕,寒則泄膿血,或泄黑水。 其根在小腸也。 又,小腸寒則下腫重,有熱久不出,則漸生痔疾。 有積,則當暮發熱,明旦而止也。 病氣,發則令人腰下重,食則窘迫而便難,是其候也。 小腸脹,則小腹䐜脹,引腹而痛也。 厥邪入小腸,則夢聚井邑〔2〕中,或咽痛頷腫,不可回首,肩如杖,一作拔。 腳如折也。 又,黄帝曰:心者主也,神之舍也,其臟周〔3〕密而不傷。 傷〔4〕,神去,神去則身亡矣。 故人心多不病,病即死,不可治也。 惟小腸受病多矣。 又,左手寸口陽絶者,無小腸脈也,六日死。 病臍痹,小腹中有疝瘕也。 左手寸口脈實大者,小腸實也。 有熱邪,則小便赤澀。 又,實熱則口生瘡,身熱去來,心中煩滿,體重。 又,小腸主於舌之官也,和則能言,而機關利健,善别其味也。 虚則左寸口脈浮而微軟弱,不禁按,病爲驚狂無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語者,是也。 〔1〕生寒 寬保本作傷寒。 可參。 〔2〕井邑(y義) 猶言人口聚居之地。 《周禮地官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 九夫爲井,四井爲邑。 〔3〕周 疑爲固字之誤。 寬保本、徐本有眉批云:周當作固。 〔4〕傷 此下疑脱則字。 按:本篇論小腸之主病,從心與小腸相表裏之生理功能,提出心多不病,惟小腸多受病之獨特觀點。 故本論將絶則髮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等症狀統言爲心與小腸絶。 又言小腸主於舌之官也,故將病則驚狂無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語亦列爲小腸之主病,與《靈》《素》所言有别。 其立論源出於《靈樞本輸》及《素問靈蘭秘典論》,但又有所創見,不限於受盛、傳化物,亦不限於舌乃心之苗,此則給後人以啓迪。 尤其心多不病,惟小腸多受病已超越心移熱於小腸多矣。 論中所言多泄黑水,其意未明。 本書第四十三論有黑水者,其根起於腎、裏水者,其根在小腸之語,却爲論水腫者,非言泄下也。 寬保本眉批曾列舉以資對照,然亦不可辨其是非。 若以臨床所見測之,則以黑水爲是,熱入小腸,毒積腐壅,發而泄膿血,繼而爲醬色之黑水。 姑存疑待考。 論脾臟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六提要:本篇論脾臟病候脈證,故題曰論脾臟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全文可分爲兩部分:首論脾之生理及脾臟病候脈證之大略;次論脾病諸證脈候之生死逆順。 脾者,土也,諫議之官,主意與智,消磨五穀,寄在其中,養於四旁,王於四季,正王長夏,與胃爲表裏,足太陰是其經也。 扁鵲曰:脾病則面色萎黄。 實則舌强直,不嗜食,嘔逆,四肢緩;虚則精不勝〔1〕,元氣乏,失溺不能自持。 其脈來似水之流,曰太過,病在外;其脈來如鳥之距,曰不及,病在内。 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語言蹇澀;不及,令人中滿不食,乏力,手足緩弱不遂,涎引口中,一作出。 四肢腫脹,溏瀉一作泄。 不時,夢中飲食。 脾脈來而和柔,去似雞距踐地,曰平。 脈來實而滿,稍數,如雞舉足,曰病。 又,如烏一作雀。 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曰死。 中風則翕翕發熱,狀若醉人,腹中煩滿,皮肉瞤瞤〔2〕,短氣者,是也。 王時,其脈阿阿然〔3〕緩,曰平;反弦急者,肝來克脾,真鬼相遇〔4〕,大凶之兆;反微澀而短者,肺來乘脾,不治而自愈;反沉而滑者,腎來從脾,亦爲不妨;反浮而洪,心來生脾,不爲疾耳。 脾病,面黄,體重,失便,目直視,唇反張,手足爪甲青,四肢逆,吐食,百節疼痛不能舉,其脈當浮大而緩。 今反弦急,其色當黄而反青,此十死不治也。 又,脾病其色黄,飲食不消,心腹脹滿,身體重,肢節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者,可治。 脾氣虚則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爲五色。 注,利下也〔5〕。 此四字疑是注文。 又,積聚〔6〕久不愈,則四肢不收,黄疸,飲食不爲肌膚,氣滿脹而喘不定也。 又,脾實則時夢築垣牆、蓋屋,脾盛則夢歌樂,虚則夢飲食不足。 厥邪客於脾,則夢大澤丘陵,風雨壞屋。 脾脹則善噦,四肢急,體重,不食,善噫。 脾病則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7〕。 脈急甚則瘈瘲,微急則胸膈中不利,食入〔8〕而還出。 脈緩甚〔9〕則痿厥,微緩則風痿,四肢不收。 大甚則擊仆〔10〕,微大則痹〔11〕,疝氣,裹〔12〕大膿血在腸胃之外。 小甚則寒熱作,微小則消癉。 滑甚則㿗疝,微滑則蟲毒,腸鳴,中熱。 澀甚則腸㿗,微澀則内潰,下膿血。 脾脈之至也,大而虚則有積氣在腹中。 有厥氣,名曰厥疝。 女子同法。 得之四肢汗出當風也。 脾絶,則十日死。 又臍出一作凸。 者,亦死。 唇焦枯,無紋理而青黑者〔13〕,脾先絶也。 脾病,面黄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則半歲死;色如枳實者,一一作半。 月死。 吉凶休否,一作咎。 皆見其色出於部分也。 又,口噤唇黑,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收持,大小便利無休歇,食飲不入,七日死。 又,唇雖痿黄,語聲囀囀〔14〕者可治。 脾病瘧氣久不去,腹中痛鳴,徐徐熱汗出,其人本意寬緩,今忽反常而嗔怒,正言而鼻笑〔15〕,不能答人者,此不過一月,禍必至矣。 又,脾中寒熱,則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 又脾病,則舌强語澀,轉筋卵縮,牽陰股〔16〕,引髀痛,身重,不思食,鼓脹,變則水泄不能卧者,死不治也。 脾正熱,則面黄目赤,季脇痛滿也。 寒則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則顫慄如瘧也。 臨病之時,要在明證詳脈,然後投湯丸,求其痊損耳。 〔1〕精不勝 謂陰精不充盛。 《素問逆調論》:獨勝而止耳。 王冰注:勝,盛也。 〔2〕瞤瞤(rn rn) 肉動掣貌。 《素問氣交變大論》:肌肉瞤瘈。 王冰注:瞤瘈,動掣曰瞤。 〔3〕阿阿然 柔和貌。 《詩經小雅隰桑》:隰桑在阿箋云:隰中之桑,枝條阿阿然長美。 《脈經卷三脾胃部》:脾王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 〔4〕真鬼相遇 謂兩陰相敵。 即足厥陰與足太陰相敵也,故曰真鬼相遇。 〔5〕注利下也 此下注文曰此四字疑是注文可從。 〔6〕聚 孫本作口口,據趙本補。 文義亦當如此。 又,醫統本作氣,寬保本作在中。 可參。 〔7〕日昳(di迭)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 謂脾病病情變化爲:午後清爽,天明加重,中午持續,傍晚安静。 昳,午後二時,即未時。 《書經無逸》:自朝至於日中昃疏:昃亦名昳,言日蹉跌而下,謂未時也。 晡,申時,下晡,即申末酉初。 《玉篇日部》:晡,申時也。 慧,清爽。 《素問八正神明論》:慧然獨坐王冰注:慧然,清爽也。 〔8〕食入 寬保本作食不入。 可參。 〔9〕甚 孫本作盛,音近而誤。 據醫統本、寬保本改。 〔10〕擊仆 寬保本作寒熱作。 可參。 〔11〕痹 趙本作脾,義長。 〔12〕裹 孫本作裏,形近之誤,據趙本、醫統本改。 〔13〕者 寬保本此下有死字。 疑是。 〔14〕囀囀(zhun zhun撰撰) 猶言聲音婉轉。 《玉篇口部》:囀,鳥鳴。 〔15〕正言而鼻笑 言辭鄭重而笑聲輕薄貌。 〔16〕股 寬保本此下有中字。 疑是。 按:通觀全篇,雖論脾臟虚實寒熱生死順逆之脈候,但實則立論於精、氣二字而旁及其他四臟,蓋人體赖精氣以延年祛病,而脾寄在其中,養於四旁也。 本論所言斷生死之法,極令人尋思者,惟夢與言也。 夢雖爲思之餘緒,腦之所主,或曰心之所主,但心或腦之精氣亦賴脾氣散精之輸布,本篇其論甚詳。 又脾開竅於口,舌乃心之苗,且脾、腎諸經絡亦繫於舌,循於咽喉,故本論斷之曰:語聲囀囀者可治,正言而鼻笑,不能答人者禍必至;舌强語澀者死不治等等,實具啓迪之功焉。 論胃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七提要:本篇論胃之病證脈候,故題曰論胃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全文分三段:首論胃之生理;次論胃之諸證;再論胃之脈象並决生死逆順。 胃者,腑也,又名水穀之海,與脾爲表裏。 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 足陽明是其經也。 胃氣絶則五日死。 實則中脹便難,肢節疼痛,不下食,嘔吐不已;虚則腸鳴脹滿,引水〔1〕,滑泄;寒則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語狂、目亂、便硬者是也。 病甚則腹脇脹滿,吐逆不入食,當心痛,上下不通,惡聞食臭,嫌人語,振寒,喜伸欠。 胃中熱則唇黑,熱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癲狂不定,汗出額上,鼽衄〔2〕不止。 虚極則四肢腫滿,胸中短氣,穀不化,中消〔3〕也。 胃中風,則溏泄不已。 胃不足,則多飢不消食。 病人鼻下平,則胃中病,渴者不可治。 一本無上十三字,作微燥而渴者可治。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黄赤者,當病折腰。 一作髀〔4〕。 其脈軟而散者,病食痹。 右〔5〕關上脈浮而大者,虚也;浮而短澀者,實也;浮而微滑者,亦實〔6〕也;浮而遲者,寒也;浮而數者,實〔7〕也。 虚實寒熱生死之法,察而端謹,則成神妙也。 〔1〕引水 寬保本作引出,有眉批云:引當作汗,可參。 〔2〕鼽(qi求)衄 謂鼻出涕血。 《素問金匱真言論》:春不鼽衄。 注:鼽,謂鼻中出水。 《説文血部》:衄,鼻出血也。 〔3〕消 疑爲滿字之誤。 〔4〕一作髀 髀字疑是。 《素問脈要精微論》亦云: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 〔5〕右 孫本作左,據趙本改。 依右手關脈以候胃之理,亦當如此。 〔6〕實 孫本作虚,據醫統本改。 文義亦當如此。 〔7〕實 寬保本作熱,義長。 按:本篇論胃之生理病理,皆主於胃氣。 脾胃相合,同爲水穀之海。 胃主納化,脾司運化,而納化運化之功全在胃氣之充盛,而胃氣足則水穀化,水穀化則可滋養元氣,元氣盛則百骸得養,故本論云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胃氣絶則五日死,此實揭脾胃爲後天之本之真諦也。 東垣曰:歷觀《内經》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 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此諸病之所由生也。 本論所述諸病亦宗《内經》之旨,而根於《胃氣》之傷而論之。 全篇所論大都本於《内經》及《脈經》,而涉及脈候實、熱二字與《脈經》有異,疑爲刊刻之誤。 論肺臟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八提要:本篇論肺臟之病證脈候,故題曰論肺臟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 全文分三段:首論肺之生理;次論肺之平病生死之脈候;末論肺臟虚實寒熱諸證臨床表現。 肺者,魄之舍,生氣之源,號爲上將軍〔1〕,乃五臟之華蓋也。 外養皮毛,内榮腸胃,與大腸爲表裏,手太陰是其經也。 肺氣通於鼻,和則能知香臭矣。 有寒則善咳,本作有病則喜咳。 實則鼻流清涕。 凡虚實寒熱,則皆使人喘嗽。 實則夢刀兵恐懼,肩息,胸中滿,虚則寒生,一作熱。 咳一作喘。 息,利下,少氣力,多悲感。 王於秋,其脈浮而毛〔2〕,曰平。 又,浮而短澀者,肺脈也。 其脈來毛而中央堅,兩頭一作傍。 虚,曰太過,病在外;其脈來毛而微,曰不及,病在内。 太過,則令人氣逆,胸滿,背痛;不及,則令人喘呼而咳,一作嗽。 上氣,見血,下聞病音〔3〕。 又,肺脈厭厭聶聶〔4〕,如落榆莢,曰平;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 來如物之浮,如風吹鳥背上毛者死。 真肺脈〔5〕至,大而虚,又如以毛羽中人皮膚,其〔6〕色赤,其毛折〔7〕者死。 又,微毛曰平,毛多曰病。 毛而弦者曰春病,弦〔8〕甚曰即病。 又,肺病吐衄血,皮熱、脈數、頰赤者,死也。 又,久咳而見血,身熱而短氣,脈當澀今反浮大,色當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也。 肺病喘咳,身但寒無熱,脈遲微者,可治。 秋王於肺〔9〕,其脈當浮澀而短,曰平。 而反洪大而長,是火刑金,亦不可治。 又,得軟而滑者,腎來乘肺,不治自愈。 反浮大而緩者,是脾來生肺,不治而差。 反弦而長者,是肺被肝從〔10〕,爲微邪,雖病不妨。 虚則不能息,耳重〔11〕,嗌乾,喘咳上氣,胸背痛。 有積,則脇下脹滿。 中風,則口燥而喘,身運而重〔12〕,汗出而冒悶。 其脈按之虚弱如葱葉,下無根者死。 中熱,則唾血。 其脈細、緊、浮、數、芤、滑,皆失血病。 此由燥〔13〕擾、嗔怒、勞傷得之,氣壅結所爲也。 肺脹,則其人喘咳而目如脱,其脈浮大者是也。 又,肺痿則吐涎沫而咽乾。 欲飲者,爲愈;不飲,則未差。 又,咳而遺溺者,上虚不能制下也。 其脈沉濁者,病在内;浮清者,病在外。 肺死,則鼻孔開而黑枯,喘而目直視也。 又,肺絶則十二〔14〕日死,其狀足滿、瀉痢不覺出也,面白目青,此謂亂經。 此雖天命,亦不可治〔15〕。 又,飲酒當風,中於肺,則〔16〕咳嗽喘悶。 見血者,不可治;無血者,可治;面黄目白者,可治。 肺病頰赤者死。 又,言音喘急、短氣、好唾,一作睡。 此爲真鬼相害,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兆也。 又,陽氣上而不降,燔於肺,肺自結邪,脹滿,喘急,狂言,瞑目,非常所説而口鼻張,大小便頭俱脹,飲水無度,此因熱傷於肺,肺化爲血,不可治,則半歲死。 又,肺瘧使人心寒,寒甚則發熱,寒熱往來,休作不定,多驚,咳喘,如有所見者,是也。 其脈浮而緊,又滑而數,又遲澀而小,皆爲肺瘧之脈也。 又,其人素聲清而雄者,暴不響亮,而拖氣用力,言語難出,視不轉睛,雖未爲病,其人不久。 又,肺病,實則上氣喘急,咳嗽,身熱,脈大也。 虚則力乏、喘促、右脇脹、語言氣短一作促。 者,是也。 又,乍寒乍熱,鼻塞,頤赤,面白,皆肺病之候也。 〔1〕上將軍 官名,起於漢,唐則各衛置之,爲環衛之官。 肺爲華蓋,若心主之環衛,故以此喻之。 《素問靈蘭秘典論》喻爲相傅之官,則謂其主司治節,此則狀其形亦喻其職司。 〔2〕浮而毛 謂脈來浮而輕虚。 此乃肺之平脈脈象。 《難經十五難》:其脈之來,輕虚以浮,故曰毛。 〔3〕下聞病音《太素》卷十四四時脈形云:下聞胸中喘呼氣聲也。 可參。 〔4〕厭厭聶聶 謂安和濡弱而調貌。 《詩經秦風小戎》:厭厭良人傳云:厭厭,安静也。 《説文耳部》:聶,附耳私小語也。 喻柔和濡弱之聲,此狀其脈象濡弱和柔而調。 〔5〕真肺脈 謂肺之真臟脈。 〔6〕其 疑爲面字之誤。 〔7〕毛折 謂皮膚之毫毛枯斷。 《説文手部》:折,斷也。 〔8〕弦 孫本作眩,形近之誤。 據醫統本、寬保本改。 依上下文義,亦當如此。 〔9〕秋王於肺 秋、肺二字疑誤倒。 〔10〕從 疑作乘。 《脈經肺大腸部第四》: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爲微邪,雖病即差。 〔11〕耳重(chnɡ蟲) 重聽也,謂聽覺欠靈。 張籍《詠懷詩》:眼昏書字大,耳重覺聲高。 〔12〕身運而重 謂身暈轉而沉重。 《説文通訓定聲》:運,叚借爲暈。 〔13〕燥 趙本作躁,義長。 〔14〕二 寬保本作三。 〔15〕治 趙本作活,義長。 〔16〕則 寬保本此下有肺發二字。 可參。 按:肺冠於他臟之上,主人身之氣,宜清宜肅,宜納宜降。 若壅則肺癰,萎則肺痿,或病痰、嗽、咳、喘、衄、瘖,故失其肅降,則諸證蜂起,蓋肺外養皮毛,内榮腸胃而爲魄之舍,爲生氣之源。 明乎此,則知寒熱虚實,乃至躁擾、嗔怒、勞傷皆可致肺之病。 肺爲氣之主,而腎爲氣之根,大凡腎虚不可納氣歸原者,必發咳嗽暴重,引動百骸而氣從臍下奔逆而上,此爲醫者必明之理,而本論則從咳而遺尿一證,論此爲上虚不能制下,誠爲精警之語也。 趙本所存本篇,至此雖天命,亦不可活止,特録以備忘。 論大腸虚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九提要:本篇論大腸病證脈候,故題曰論大腸虚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 全文分兩段:首論大腸之生理;次論大腸寒熱虚實,乍虚乍實,積物積冷諸脈證候之生死順逆。 大腸者,肺之腑也,爲傳送之司,號監倉之官。 肺病久不已,則傳入大腸。 手陽明是其經也。 寒則泄,熱則結,絶則泄利無度,利絶而死也,熱極則便血。 又,風中大腸,則下血。 又,實熱則脹滿而大便不通,虚寒則滑泄不定。 大腸乍虚乍實,乍來乍去。 寒則溏泄,熱則垢重,有積物則寒慄而發熱,有如瘧狀也〔1〕。 積冷不去則當臍而痛,不能久立,痛已則泄白物是也。 虚則喜滿,喘咳而喉咽中如核妨矣。 〔1〕有如瘧狀也 寬保本作其發渴如瘧狀。 可參。 按:《素問靈蘭秘典論》及《刺法論》均言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而本論則謂肺之腑也,爲傳送之司,號監倉之官。 肺與大腸相表裏,故大腸乃肺之腑也。 大腸之主要功能爲傳送穢物,故爲傳送之司,此二説,經有明言。 司出而不司納,僅傳道耳,故監倉之官之喻,未可膠柱也。 本論雖簡,但叙大腸虚實寒熱、乍虚乍實、積物積冷諸證脈候,皆合傳化物而不藏之大旨甚明。 本論爲趙本、孫本等三卷本之上卷終,而依内容、體例界劃,則應爲第二卷(論臟腑諸證脈候)之第九篇。 華氏中藏經卷上終 发布时间:2025-04-30 17:26:3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