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虞美人·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原文及赏析 内容: ●虞美人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一交一 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一江一 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鉴赏】正如本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虞美人》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据一邓一 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 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 他在信州铅山(今属一江一 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 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一交一 游零落,只今馀几! 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 《论语。 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 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一交一 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 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 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 一宠一 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一温一 )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 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一情一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 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 以下情与貌,略相似。 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 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 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 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 一江一 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 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 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 特好歌《虞美人》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 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 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 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 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 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5-01 12:05:3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