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脈經卷第四 内容: 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類次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提要:本篇首先概括三部九候脈象的概念、主候範圍及其意義,進而全面論述三部九候在診斷一般病證和特殊危重病證的意義和原理。 經言:所謂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 上部主候從胸以上至頭,中部主候從膈以下至氣街,下部主候從氣街以下至足。 浮、沉、牢、結、遲、疾、滑、濇,各自異名,分理察之,勿怠觀變,所以别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 審而明之,針灸亦然也。 故先候脈寸中。 寸中,一作寸中於九。 浮在皮膚,沉細在裏。 昭昭天道〔1〕,可得長久。 〔1〕昭昭天道 明白自然規律。 此指明白脈象的自然規律。 昭昭,明白也。 《老子》: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天道,自然規律。 《國語周語》: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上部之候,牢、結、沉、滑,有積氣在膀胱。 微細而弱,卧引裏急,頭痛,欬嗽,逆氣上下。 心膈上有熱者,口乾渴燥。 病從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 脈來至,狀若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經月不利,孔竅生瘡;男子病痔,左右脇下有瘡。 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腸鳴。 寸口中虚弱者,傷氣,氣不足。 大如桃李實,苦痺也。 寸口直上者,逆虚也。 如浮虚者,泄利也。 中部脈結者,腹中積聚。 若在膀胱、兩脇下,有熱。 脈浮而大,風從胃管入,水脹,乾嘔,心下澹澹〔1〕,如有桃李核。 胃中有寒,時苦煩、痛、不食,食即心痛,胃脹,支滿,膈上積。 脇下有熱,時寒熱淋露〔2〕。 脈横〔3〕出上者,脇氣在膀胱,病即著。 右横關入寸口中者,膈上不通,喉中咽難。 刺關元,入少陰。 〔1〕澹澹(dn dn 但但) 《説文解字注》:水摇貌也。 〔2〕淋露 猶淋漉。 水流滴貌。 《抱朴子君道》:甘露淋漉以霄墜。 此指汗出淋漓。 〔3〕横 充滿也。 《漢書禮樂志》:横泰河師古注:横,充滿也。 下部脈者,其脈來至浮大者,脾也。 與風集合,時上頭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足下熱,煩滿,逆上搶心,上至喉中,狀如惡肉,脾傷也。 病少腹下,在膝、諸骨節間,寒清不可屈伸;脈急如弦者,筋急;足攣結者,四肢重;從尺邪入陽明者,寒熱也。 大風邪入少陰,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陰萎不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脈,法三百六十日。 三部者,寸、關、尺也。 尺脈爲陰,陰脈常沉而遲;寸、關爲陽,陽脈俱浮而速。 氣出爲動,入爲息。 故陽脈六息七息十三投〔1〕,陰脈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 二十八脈〔2〕相逐上下,一脈不來,知疾所苦。 尺勝治下,寸勝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 臍以上陽也,法於天;臍以下陰也,法於地;臍爲中關。 頭爲天,足爲地。 〔1〕投 至也。 唐庚《眉山唐文集》:湖邊得二友,夜語投三更。 此指脈搏跳動的次數。 〔2〕二十八脈 此指二十八經脈,即手足十二經脈及任、督、陰蹻、陽蹻脈。 有表無裏,邪之所止,得鬼病〔1〕。 何爲有表無裏〔2〕? 寸尺爲表,關爲裏,兩頭有脈,關中絶不至也。 尺脈上不至關爲陰絶,寸脈下不至關爲陽絶。 陰絶而陽微,死不治。 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 〔1〕鬼病 指危重病證。 〔2〕有表無裏 原作表裏二字,與上下文義不合。 據周本、朱本改。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 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1〕無所苦〔2〕,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雖枝葉枯槁,根本將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氣,故知不死也。 寸口脈平而死者,何也? 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 所謂生氣之原者,非〔3〕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 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 故氣者,人根本也,根絶則莖枯矣。 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絶於内也。 腎間動氣,謂左爲腎,右爲命門。 命門者,精神之所含,元氣之所繫也,一名守邪之神。 以命門之神固守,邪氣不得妄入,入即死矣。 此腎氣先絶於内,其人便死。 其脈不復,反得動病也。 〔1〕困 危也。 《淮南主術訓》:效忠者,命不困其身注:困,猶危也。 〔2〕無所苦 《難經十四難》作無能爲害四字,可參。 〔3〕非 《難經八難》無,可參。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1〕;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2〕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衆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目内陷者,死。 〔1〕死 《素問三部九候論》、《太素》卷十四首篇俱作危,可參。 〔2〕參舂 此喻脈象參差不齊,如舂杵之上下,輕重不一,節律不匀。 《太素》卷十四首篇:脈之相應參動,上下左右,更起更息,氣有來去,如碓舂不得齊一。 黄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絶〔1〕者,爲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2〕數者,爲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熱者,平旦死;熱中〔3〕及熱病者,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數乍疏乍遲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4〕;形肉以脱,九候雖調,猶死。 七診雖見,九候皆順者,不死。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 必發噦噫,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送順循之。 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5〕者,死。 〔1〕懸絶 極度虚細,空泛無根。 《素問玉機真臟論》其至皆懸絶王冰注:懸絶,謂如懸物之絶去也。 〔2〕喘 急疾也。 《素問大奇論》:脈至如喘王冰注:喘,謂卒來盛急,去而便衰,如人之喘狀。 〔3〕熱中 此指陰虚陽盛之内熱證。 《素問脈要精微論》:陰不足,陽有餘,爲熱中也。 〔4〕日乘四季死 此指在辰、戌、丑、未四時中死亡。 〔5〕皮膚著 張介賓《類經》卷六決死生:皮膚著者,血液已盡,謂皮膚枯槁著骨也。 兩手脈,結上部者,濡;結中部者,緩;結三里者,豆起。 弱反在關,濡反在巔。 微在其上,濇反在下。 微即陽氣不足,沾熱汗出;濇即無血,厥而且寒。 黄帝問曰:余每欲〔1〕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内,爲之奈何? 岐伯對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濇,肉之堅脆,而病形變定矣,調之何如? 對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减而少〔2〕;脈大者,尺之皮膚亦大;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濇者,尺之皮膚亦濇。 凡此六變〔3〕,有微有甚。 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 能參合行之,可爲上工。 〔1〕每欲 周本作欲毋;《靈樞論疾診尺》、《太素》卷十五尺診俱作欲無。 〔2〕减而少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及《甲乙經》卷四第二俱作亦減而少氣,可參。 〔3〕六變 此指出現急、緩、小、大、滑、濇等六種脈象時皮膚之相應變化。 尺膚滑以淖澤〔1〕者,風也;尺内〔2〕弱,解安卧脱肉者,寒熱也〔3〕;尺〔4〕膚濇者,風痺也;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水淡〔5〕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温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膚寒甚〔6〕,脈小一作急。 者,泄少氣;尺膚烜然〔7〕,烜然,《甲乙》作熱炙人手。 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也;尺烜然熱,人迎〔8〕大者,嘗〔9〕奪血;尺緊〔10〕人迎〔11〕脈小甚,則少氣;色白有加〔12〕者,立死。 〔1〕淖(no鬧)澤 《素問經絡論》:熱多則淖澤王冰注:淖,濕也。 澤,潤液也。 謂微濕潤也。 〔2〕内 《甲乙》卷四第二及《太素》卷十五尺診俱作肉,可參。 〔3〕寒熱也 《太素》卷十五尺診作寒熱不治,可參。 〔4〕尺 《靈樞論疾診尺》、《太素》卷十五尺診此上俱有尺膚滑澤脂者,風也八字,可參。 〔5〕淡(tn 談) 通痰。 〔6〕甚 《靈樞論疾診尺》作其,且屬下讀,可參。 〔7〕烜(xuǎn選)然 熱勢旺盛貌。 烜,《玉篇火部》:火盛貌。 〔8〕人迎 此指寸口脈。 本書卷一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稱左爲人迎,右爲氣口。 〔9〕嘗(chng常) 《靈樞論疾診尺》、《甲乙》卷四第一及《太素》卷十五尺診俱作當,可參。 〔10〕緊 《靈樞論疾診尺》、《甲乙》卷四第一及《太素》卷十五尺診俱作堅,可參。 〔11〕人迎 《靈樞論疾診尺》、《甲乙》卷四第一及《太素》卷十五尺診等俱無此二字,可參。 〔12〕色白有加 《靈樞論疾診尺》、《甲乙》卷四第一俱作悗有加,可參。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肘後麤〔1〕以下三四寸〔2〕,腸中有蟲;手所獨熱者,腰以上〔3〕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4〕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1〕麤 《甲乙》卷四第一作亷,可參。 〔2〕寸 《靈樞論疾診尺》此下有熱者二字,可參。 〔3〕上 《靈樞診疾診尺》及《太素》卷十五尺診俱作下,可參。 〔4〕上 《甲乙》卷四第一作際,可參。 諸浮、諸沉、諸滑、諸濇、諸弦、諸緊,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關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腎以下病。 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爲無病。 左右同法。 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曰足脛痛;中手促上擊〔1〕者,曰肩背〔2〕痛。 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 寸口脈沉而弱〔3〕者,曰寒一作氣,又作中。 及疝瘕小腹痛。 寸口脈沉而弱,髮必墮落。 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寸口脈沉,胸中短氣。 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但實者,心勞。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4〕。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 風頭痛亦如之。 《千金翼》云:亦爲傷寒頭痛。 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 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 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潎潎〔5〕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 寸口脈偏絶,則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絶者,不可治。 兩手前部陽絶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 〔1〕擊 《甲乙》卷四第一作數,可參。 〔2〕背 朱本作臂,可參。 〔3〕沉而弱 《甲乙》卷四第一作浮而喘,可參。 〔4〕注病 指傳染病。 《釋名釋病》:注病,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 〔5〕潎潎(p p辟辟) 水中浮游貌。 《文選秋興賦》:玩游儵之潎潎。 此喻脈象極其輕浮。 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蚘蟲,心健忘。 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匀,《千金》云:必吐逆。 是爲病方欲進〔1〕,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 其人欲多飲,飲即注利。 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關上脈緊而滑者,蚘動。 關上脈濇而堅,大而實,按之不减有力,爲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在胃中。 關上脈襜襜〔2〕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癥瘕結聚,欲熱飲食。 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劣不欲飲食,如瘧狀。 〔1〕進 《千金》卷二十八第六作來,可參。 〔2〕襜襜(chān chān攙攙) 動摇貌。 《玉篇衣部》:襜襜,摇動兒。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 尺脈弱,寸强,胃絡脈傷。 尺脈虚小者,足脛寒,痿痺脚疼。 尺脈濇,下血不〔1〕利,多汗。 《素問》又云:尺濇脈滑謂之多汗。 尺脈滑而疾,爲血虚。 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痺不能行。 尺脈麤〔2〕,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 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則病。 〔1〕不 廣本、周本俱作下,可參。 〔2〕尺脈麤 此上《千金》卷二十八第六有尺脈大者,熱在脬中,小便赤痛十三字,可參。 按:王氏總結前人經驗,在前三小段中,原則上以寸、關、尺三部統病位,以浮、沉、遲、數、滑、濇、虚、實論病證,經緯分明,爲後世八綱脈奠定了分類基礎。 雖然王氏未把遲、數、虚、實列爲提綱,然文中却反映了這綱領性精神,如把數脈分别反映於數、喘、疾、急;把遲脈分别反映於遲、疏;把虚脈分别反映於虚、小、弱、細、微、潎潎如羹上肥、絶等,把實脈分别反映於實、襜襜大、粗、强、盛、堅等。 至於七診一詞,注家多以《素問三部九候論》中之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解釋。 然考《素問三部九候論》内容,七診雖見句接續於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絶者爲陰,主冬,故以夜半死形肉已脱,九候雖調,猶死之後,而不與察九候獨小者病獨陷下者病相連。 同時七診一詞的三次提出,均關係不死與死的嚴重脈證,而獨小者病獨陷下者病是説明何以知病之所在,彼此輕重緩急有别。 故此按七種死期不同的危重脈證解釋。 至於死期,則不可拘泥。 只是説明一日應四季之道理,從而把疾病性质、預後、死期聯繫起來,如寒熱病者死於應春之平旦;熱中及熱病者死於應夏之日中;病風者死於應秋之日夕;病水者死於應冬之夜半。 平雜病脈第二提要:本篇評述各種雜病脈象,以及部分雜病脈證的預後和治則。 滑爲實、爲下。 又爲陽氣衰〔1〕。 數爲虚、爲熱。 浮爲風、爲虚。 動爲痛、爲驚。 沉爲水、爲實。 又爲鬼疰〔2〕。 弱爲虚、爲悸。 遲則爲寒,濇則少血,緩則爲虚,洪則爲氣,一作熱。 緊則爲寒,弦數爲。 瘧脈自弦。 弦數多熱,弦遲多寒。 微則爲虚,代散則死。 弦爲痛痺,一作浮爲風疰〔3〕。 偏弦爲飲,雙弦則脇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惡寒。 〔1〕又爲陽氣衰 周本、朱本此五字俱作正文,可參。 〔2〕又爲鬼疰(zh注) 周本、朱本此四字俱作正文,可參。 〔3〕爲風疰 朱本作正文,可參。 脈大,寒熱在中。 伏者,霍亂。 安卧,脈盛,謂之脱血。 凡亡汗,肺中寒飲,冷水欬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脈並緊。 浮而大者,風。 浮大者,中風,頭重,鼻塞。 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攤緩風。 滑者,鬼疰。 濇而緊,痺病。 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 大堅疾者,癲病。 弦而鈎,脇下如刀刺,狀如蜚尸〔1〕,至困不死。 緊〔2〕而急者,遁尸〔3〕。 洪大者,傷寒熱病。 浮洪大者,傷寒。 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細滑,傷飲。 〔1〕蜚(fēi非)尸 即飛尸。 蜚,通飛,《漢書五行志》殺蜚禽師古注:蜚,讀曰飛。 《病源》卷二十三飛尸候:飛尸者,發無由漸,忽然而至,若飛走之急疾。 〔2〕緊 朱本作堅,可參。 〔3〕遁尸 《肘後備急方》:遁尸其狀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旁攻兩脇,或磥塊涌起,或攣引腰背。 遲而濇,中寒,有癥結。 駃而緊,積聚,有擊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爲癖病。 一作痺病。 遲而滑者,脹。 盛而緊,曰脹。 弦小者,寒癖。 沉而弦者,懸飲,内痛。 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濇,胃反。 遲而緩者,有寒。 微而緊者,有寒。 沉而遲,腹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氣。 實緊,胃中有寒,苦不能食。 時時利者,難治。 一作時時嘔稽留難治。 滑數,心下〔1〕結,熱盛。 滑疾,胃中有熱。 緩而滑,曰熱中。 沉一作浮。 而急,病傷寒〔2〕,暴發虚熱。 〔1〕下 朱本、周本俱作中,可參。 〔2〕寒 《千金》卷二十八第五作暑,可參。 浮而絶者,氣急〔1〕。 辟〔2〕大而滑,中有短氣。 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 不過一年死。 法當嗽也。 沉〔3〕而數,中水〔4〕。 冬不治自愈。 短而數,心痛,心煩。 弦而緊,脇痛,臟傷有瘀血。 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爲下重,亦爲背膂痛。 脈來細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從高墮下,病在内。 〔1〕急 原脱,據周本補。 〔2〕辟 通僻,偏也。 《論語先進》:師也辟。 〔3〕沉 周本、朱本俱作浮,可參。 〔4〕中(zhng衆)水 中染山間水毒之邪而出現之病症。 《病源》卷二十五水毒候:有山谷溪源處,有水毒病,春秋輙得,一名中水亦名溪温。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數,雖甚不成病,不可勞。 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沉細;水穀來,見堅實。 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爲祟〔1〕。 脈來洪大嫋嫋〔2〕者,社祟〔3〕。 脈來沉沉澤澤〔4〕,四肢不仁而重,土祟。 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緊者,可下之。 緊而數,寒熱俱發,必下乃愈。 弦遲者,宜温藥。 緊數者,可發其汗。 〔1〕祟(su歲) 鬼神爲害。 《説文示部》:祟,神禍也。 此指病情變化莫測。 〔2〕嫋嫋(niǎo niǎo鳥鳥) 柔動貌。 《楚辭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 〔3〕社祟 《千金》卷二十八第五無社字。 社祟,土地神爲害,此指病證多變。 下文土祟義同。 社,土地神,亦稱後土。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爲後土後土爲社。 鄭注:社者,五土之神。 〔4〕沉沉澤澤 深沉而鬆散無力。 沉沉,深邃貌。 《類篇水部》:沉沉,深邃貌。 澤澤,鬆散貌。 《詩周頌》:其耕澤澤。 按:本篇論述了内科爲主的雜病三十多種,其論述過程既用了遲則爲寒、濇則少血、緩則爲虚、緊則爲寒、瘧脈自弦之類的以脈統證的方法,又用了浮而大者,風;浮大者,中風、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浮而滑者,宿食之類的以脈分證的方法。 説明王氏蒐集了前人的豐富臨床經驗,并作了適當分析歸類。 從行文分段來看,某些部分存在與内容形式不一的情況,如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沉細、水穀來,見堅實,分明同屬一段内容,不應分段,可能爲後世之誤。 因此作適當的歸併。 由於歷史條件所限,當時對某些疾病原因尚未認識,借以鬼神爲禍解釋。 那些疾病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認識它,則不失這些内容的科學價值。 診五臟六腑氣絶證候第三提要:本篇論述臟腑及其相合部分之氣機衰絶症候和預後。 病人肝絶,八日死。 何以知之? 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一作泣。 出如水不止。 一曰二日死。 病人膽絶,七日死。 何以知之? 眉爲之傾。 病人筋絶,九日死。 何以知之? 手足爪甲青,呼駡不休。 一曰八日死。 病人心絶,一日死。 何以知之? 肩息,回視,立死。 一曰目亭亭,一日死。 病人腸〔1〕一云小腸。 絶,六日死。 何以知之? 髮直如乾麻,不得屈伸,白汗〔2〕不止。 病人脾絶,十二日死。 何以知之? 口冷,足腫,腹熱,臚脹〔3〕,泄利不覺,出無時度。 一曰五日死。 病人胃絶,五日死。 何以知之? 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 一曰腓腸平,九日死。 病人肉絶,六日死。 何以知之? 目乾,舌皆腫,溺血,大便赤泄。 一曰足腫,九日死。 病人肺絶,三日死。 何以知之? 口張,但氣出而不還。 一曰鼻口虚張短氣。 病人大腸絶,不治。 何以知之? 泄利無度,利絶則死。 病人腎絶,四日死。 何以知之? 齒爲暴枯,面爲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水。 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人骨絶,齒黄落,十日死。 諸浮脈無根者,皆死。 已上五臟六腑爲根也〔4〕。 〔1〕腸 據後文義,似當作小腸二字。 〔2〕白汗 自汗也。 《説文白部》:白,此亦自字也。 〔3〕臚脹 腹脹。 臚,腹也。 《急就篇》:寒氣泄注腹臚脹。 〔4〕已上五臟六腑爲根也 周本無此九字;朱本作小字注文,可參。 按:本篇名診五臟六腑氣絶證候。 但所論六腑中獨缺膀胱,所論五臟之合中又缺脈和皮毛。 王氏滙集之文當不如此,此必爲後世所散失。 按行文順序,心絶之後當爲小腸絶,方與先後相應。 至於死期日數,是一推導數字,不能絶對看待。 所定日數,以何爲據,有待考證。 診四時相反脈證第四提要:本篇主要論述四時出現的相反脈,及其預後與時令的關係。 春三月木王,肝脈治,當先至,心脈次之,肺脈次之,腎脈次之。 此爲四時王相〔1〕順脈也。 到六月土王,脾脈當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腎脈,此爲腎反脾也,七十日死。 何爲腎反脾? 夏,火王,心脈當先至,肺脈次之,而反得腎脈,是謂腎反脾。 期五月、六月,忌丙丁〔2〕脾反肝,三十日死。 何謂脾反肝? 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脾脈先至,是謂脾反肝。 期正月、二月,忌甲乙。 腎反肝,三歲死。 何爲腎反肝? 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肝也。 期七月、八月,忌庚辛。 腎反心,二歲死。 何爲腎反心? 夏,心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是謂腎反心也。 期六月,忌戊己。 臣億等按《千金》云:此中不論肺金之氣,疏畧未諭,《指南》又推五行,亦頗顛倒,待求《别録》也〔3〕。 〔1〕四時王相 《千金》卷二十八第十二無四時二字。 四時王相,指春、夏、秋、冬四季當令之脈象。 《難經十五難》:春脈弦,夏脈鈎,秋脈毛,冬脈石,是王脈也此四時之脈也。 〔2〕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病期在五月和六月,則忌逢丙丁之年、月、日、時。 丙丁屬火,火能生土。 五月火旺,心脈當先至,六月土旺,脾脈當先至,今皆反得腎脈,此爲水來乘火、水來侮土,火衰、土衰,爲脈逆四時之象,故謂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下文期正月、二月,忌甲乙、期七月、八月,忌庚辛、期六月,忌戊己等,皆同理類推。 〔3〕也 《千金》卷二十八第十二作上,可參。 按:脈必須與四時相應,不相應則爲逆。 本篇從脈與季節關係聯繫到五行生尅乘侮之關係,以判斷四時脈象之順逆,以及相反脈象之預後和忌期。 以脾反肝、腎反脾、腎反肝、腎反心爲例,未論及症候表現,意在教人以推導方法。 至於具體忌期,只作參考,不可拘泥。 診損至脈第五提要:本篇首先論述損脈與至脈之概念、分類、證候和治則,進而結合天人相應學説,討論經脈長度、經脈運行情況與證候預後之關係。 脈有損至,何謂也? 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絶,此至之脈也。 何謂損? 一呼二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絶,此損之脈也。 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損脈之爲病奈何? 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虚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也;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食飲不爲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1〕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 反此者,至之爲〔2〕病也。 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1〕收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七作扶,可參。 〔2〕之爲 原作於收文義不屬,據周本、朱本改。 治損之法奈何? 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1〕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温;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氣。 此治損之法也。 〔1〕調 廣本作益,可參。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一呼四至,一吸四至;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 脈來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爲適得病。 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適欲甚。 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濇者,中霧露。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 沉細即夜加,浮大即晝加,不大〔1〕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爲難治。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爲十〔2〕死脈也。 沉細夜死,浮大晝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 人雖能行,猶當一作獨未。 着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無魂〔3〕。 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尸。 〔1〕大 《難經十四難》此下有不字,可參。 〔2〕十 《難經十四難》無,可參。 〔3〕無魂 陽氣竭絶。 魂,陽氣也。 《説文鬼部》:陽氣也。 扁鵲曰:脈一出一入〔1〕曰平,再出一入少陰〔2〕,三出一入太陰,四出一入厥陰。 再入一出少陽,三入一出陽明,四入一出太陽。 脈出者爲陽,入者爲陰。 故人一呼而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而脈再動,氣行三寸。 呼吸定息,脈五動。 一呼一吸爲一息,氣行六寸。 人十息,脈五十動,氣行六尺。 二十息,脈百動,爲一備之氣〔3〕,以應四時。 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 晝夜漏下水百刻。 一備之氣,脈行丈二尺。 一日一夜行於十二辰,氣行盡則周遍於身,與天道相合,故曰平。 平者,無病也,一陰一陽是也。 脈再動爲一至,再至而緊即奪氣。 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萬三千五百息。 二刻爲一度,一度氣行一周身〔4〕,晝夜五十度。 〔1〕一出一入 脈搏一次跳動的時間相當於一次歇止的時間,二者時間之比爲一比一。 出,現也。 此指脈動之觸指;入,隱没也。 指脈動後之休歇。 〔2〕再出一入少陰 脈搏兩次跳動的時間相當於一次歇止的時間,稱爲少陰脈。 脈出者爲陽,入者爲陰,今休歇時間長一倍,陰氣初盛,故曰少陰。 下文之三出一入太陰、四出一入厥陰、再入一出少陽、三入一出陽明、四入一出太陽皆同理,從出入時間比例論陰陽之盛衰。 〔3〕一備之氣 一個完備的脈氣。 〔4〕一度氣行一周身 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二刻爲一度,合二百七十息,一息氣行六寸,則一度氣行十六丈二尺,正合人身經脈之長,故曰一度氣行一周身。 脈三至者離經。 一呼而脈三動,氣行四寸半。 人一息脈七動,氣行九寸。 十息脈七十動,氣行九尺。 一備之氣,脈百四十動,氣行一丈八尺。 一周於身,氣過百八十度〔1〕,故曰離經。 離經者病,一陰二陽是也。 三至而緊則奪血。 〔1〕氣過百八十度 脈氣運行超過一百八十度。 常人一備之氣,氣行一丈二尺,二刻則脈氣運行一周身,合十六丈二尺。 以此比較,此處一備之氣,氣行一丈八尺,二刻,則脈氣運行二十四丈三尺,超過經脈長度之半,一周身爲三百六十度,故謂氣過百八十度。 下文有關氣度之數,均以同法推算。 脈四至則奪精。 一呼而脈四動,氣行六寸。 人一息脈九動,氣行尺二寸。 人十息脈九十動,氣行一丈二尺。 一備之氣,脈百八十動,氣行二丈四尺。 一周於身,氣過三百六十度,再遍於身,不及五節〔1〕,一時之氣而重至。 諸脈浮濇者,五臟無精,難治。 一陰三陽是也。 四至而緊則奪形。 〔1〕不及五節 此四字與上下文不屬,疑衍。 脈五至者,死。 一呼而脈五動,氣行六寸半〔1〕。 當行七寸半。 人一息脈十一動,氣行尺三寸〔2〕。 當行尺五寸。 人十息脈百一十動,氣行丈三尺〔3〕。 當行丈五尺。 一備之氣,脈二百二十動,氣行二丈六尺〔4〕。 當行三丈。 一周於身三百六十五節,氣行過五百四十度。 再周於身,過百七十度〔5〕。 一節之氣而至此。 氣浮濇,經行血氣竭盡,不守於中,五臟痿痟,精神散亡。 脈五至而緊則死,三陰一作二。 三陽是也,雖五猶末〔6〕,如之何也! 〔1〕六寸半 據文義當作七寸半。 〔2〕尺三寸 據文義當作尺五寸。 〔3〕丈三尺 據文義當作丈五尺。 〔4〕二丈六尺 據文義當作丈三。 〔5〕過百七十度 一呼五動之脈,二刻時間其氣運行四十丈五尺,合經脈長二倍半,即合常人經氣環周運行二個半周角九百度。 經過一周於身、再周於身的兩次正常環周運行,尚超過一百八十度,故此處當爲過百八十度。 〔6〕雖五猶末 雖然五臟仍無痿消。 五,指五臟。 末,無也。 脈一損一乘〔1〕者,人一呼而脈一動,人一息而脈再動,氣行三寸。 十息脈二十動,氣行三尺。 一備之氣,脈四十動,氣行六尺。 不及周身百八十節。 氣短不能周遍於身,苦少氣,身體懈墮矣。 〔1〕一乘 指一呼一吸脈動二次。 乘,物雙數也。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弦高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脈再損者,人一息而脈一動,氣行一寸五分。 人十息脈十動,氣行尺五寸。 一備之氣,脈二十動,氣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節。 疑〔1〕氣血盡,經中不能及,故曰離經。 血去不在其處,小大便皆血也〔2〕。 〔1〕疑 周本、朱本此字俱作正文,可參。 〔2〕血去不在其處,小大便皆血也 此十二字朱本作小字注;周本、朱本小大二字俱互乙,可參。 脈三損者,人一息復一呼而脈一動。 十息脈七動,氣行尺五寸〔1〕。 當行尺五分。 一備之氣,脈十四動,氣行三尺一寸〔2〕。 當行二尺一寸。 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節,故曰爭〔3〕,氣行血留,不能相與俱微。 氣閉實則胸滿。 臟枯而争於中,其氣不朝,血凝於中,死矣。 〔1〕尺五寸 據文義當作尺五分。 〔2〕三尺一寸 據文義當作二尺一寸。 〔3〕爭 競也。 此指血氣相逆。 脈四損者,再息而脈一動。 人十息脈五動,氣行七寸半。 一備之氣,脈十動,氣行尺五寸。 不及周身三百一十五節,故曰亡血。 亡血者,忘〔1〕失其度。 身羸疲,皮裹骨。 故氣血俱盡,五臟失神,其死明矣。 〔1〕忘 周本、朱本俱作亡。 忘,通妄。 《靈樞本神》:魂傷則狂忘不精。 脈五損者,人再息復一呼而脈一動。 人十息脈四動,氣行六寸。 一備之氣,脈八動,氣行尺二寸。 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節,故曰絶。 絶者,氣急,不下床,口氣寒,脈俱絶,死矣。 岐伯曰:脈失四時者爲至啟,至啟者,爲損至之脈也。 損之爲言,少陰主骨爲重,此志損〔1〕也;飲食衰减,肌肉消者,是意損也;身安卧,卧不便利,耳目不明,是魂損也;呼吸不相通,五色不華,是魄損也;四肢皆見脈爲亂,是神損也。 〔1〕志損 指腎氣虧損。 志,腎氣所藏也。 《素問宣明五氣》: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下意損、魂損、魄損、神損皆同理,分别指脾、肝、肺、心的臟氣虧損。 大損三十歲,中損二十歲,下損十歲。 損,各以春、夏、秋、冬。 平〔1〕人,人長脈短者,是大損,三十歲;人短脈長者,是中損,二十歲;手足皆細,是下損,十歲;失精氣者,一歲而損,男子,左脈短,右脈長,是爲陽損,半歲;女子,右脈短,左脈長,是爲陰損,半歲。 春,脈當得肝脈,反得脾、肺之脈,損;夏,脈當得心脈,反得腎、肺之脈,損;秋,脈當得肺脈,反得肝、心之脈,損;冬,脈當得腎脈,反得心、脾之脈,損。 〔1〕平 通評。 評議、估量也。 當審切寸口之脈,知絶不絶。 前後去〔1〕爲絶。 掌上相擊,堅如彈石,爲上脈虚盡,下脈尚有,是爲有胃氣。 上脈盡,下脈堅如彈石,爲有胃氣〔2〕。 上下脈皆盡者,死;不絶不消者,皆生。 是損脈也。 〔1〕前後去 謂寸脈、尺脈隱没不現。 去,除也。 〔2〕上脈盡,下脈堅如彈石,爲有胃氣 此十三字周本、朱本俱作小字,可參。 至〔1〕之爲言,言語音深遠,視憒憒〔2〕,是志之至也;身體粗大,飲食暴多,是意之至也;語言妄見,手足相引,是魂之至也;蘢葱華色〔3〕,是魄之至也;脈微小不相應,呼吸自大,是神之至也。 是至脈之法也。 死生相應,病各得其氣者生,十得其半也。 黄帝曰:善。 〔1〕至 此指至脈。 即盛實太過之脈證。 〔2〕視憒憒 視覺昏亂不清。 憒,《説文心部》:亂也。 〔3〕蘢(lng龍)葱華色 形容病人面色青翠而有光澤。 蘢葱,亦稱葱蘢,青翠茂盛貌。 華,光澤也。 按:本篇論述損脈與至脈,内容比較廣泛詳細。 它以五臟爲中心,從五臟之合所損聯繫到五臟所損,進而再聯繫五臟之損。 損脈與至脈,均分爲離經、奪精、死、命絶等四度。 由此可知,死是病情危重之代名詞,與死亡概念有别。 判斷疾病預後,是根據正常人呼吸次數與病人脈動次數的比例,再聯繫到人的經脈長度,推算病人脈氣的運行情況。 因而俱有一定客觀指標。 本篇所論脈象之三陰三陽,是根據脈象搏動與隱没的時間比例而定,與《素問六節臟象論》及《靈樞經脈》根據人迎、寸口脈形大小比例而定不同。 古代計時,常以刻表示,一刻相當十四分二十四秒。 人的生理呼吸,一分鐘約十八次,故一刻時間約有二百六十次,與本篇一呼一吸爲一息、一刻百三十五息之呼吸次数相差接近一倍,對此存疑待考。 診脈動止投數疏數死期年月第六提要:本篇主要論述各種代脈的表現、預後及其治療等問题,同時指出代脈是臟氣衰敗的表現。 脈一動一止,二日死。 一經云:一日死。 二動一止,三日死。 三動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 四動一止,六日死。 五動一止,五日死,或七日死。 六動一止,八日死。 七動一止,九日死。 八動一止,十日死。 九動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死。 一經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 十動一止,立夏死。 一經云:立春死。 十一動一止,夏至死。 一經云:立夏死;一經云:立秋死。 十二、十三動一止,立秋死。 一經云:立冬死。 十四、十五動一止,立冬死。 一經云:立夏死。 二十動一止,一歲死,若立秋死。 二十一動一止,二歲死。 二十五動一止,立冬死。 一經云:一歲死,或二歲死。 三十動一止,二歲若三歲死。 三十五動一止,三歲死。 四十動一止,四歲死。 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不滿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脈來五十投而不一止者,五臟皆受氣,即無病。 《千金方》云:五行氣畢,陰陽數同,榮衛出入,經脈通流,晝夜百刻,五德相生。 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1〕却後四歲春草生而死。 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却後三歲麥熟而死。 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臟無氣,却後二歲桑椹赤而死。 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 得節不動,出清明日死,遠不出穀雨而死。 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臟無氣,却後五日而死。 〔1〕一臟無氣 此指腎氣衰竭。 《難經十一難》: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據此,下文二臟無氣、三臟無氣、四臟無氣、五臟無氣分别指肝、脾、心、肺之氣機衰竭。 脈一來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治〔1〕。 脈二來而久住者,病在肝,枝中治〔2〕。 脈三來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3〕。 脈四來而久住者,病在腎,間中治〔4〕。 脈五來而久住者,病中肺,支中治〔5〕。 五脈〔6〕病,虚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藥不得而治,針不得而及。 盛人可治,氣全故也。 〔1〕主中治 從心經中治療。 主,此指心。 《靈樞口問》: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 〔2〕枝中治 從肝經中治療。 枝,此指肝。 《難經十五難》:肝,東方木也。 木應春,多枝葉,故以枝指代肝。 〔3〕下中治 從脾經中治療。 下,此指脾。 脾屬土,其位於下。 故以下指代脾。 〔4〕間中治 從腎經中治療。 間,此指腎。 腎有腎間動氣。 故以間指代腎。 〔5〕支中治 從肺經中治療。 支,此指肺。 支,通枝。 《難經十五難》: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 故以支指代肺。 〔6〕五脈 五臟之脈。 《素問宣明五氣》:五脈之象:肝脈弦,心脈鈞,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按:本篇論述各種代脈,提出了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臟皆受氣,即無病之生理觀,和脈來歇止多少與預後有關之病理觀。 這是十分可貴的臨床經驗總結,説明了古人對病理生理作了認真的觀察和分析。 歇止脈,多見於氣血虚弱或氣血瘀滯之人,但也見於正常人,尤其是青春期或情緒波動之人,可偶見一分鐘不超過三次之歇止脈,不影響正常生理。 因此,對於出現歇止脈之人的死亡日期及季節之判斷,不能絶對,只能説明發作越頻則預後越差的一般規律。 診百病死生决第七提要:本篇主要討論内、外、婦等科二十多種急、慢性疾病的死生脈象及其預後。 診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傷寒,已得汗,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温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 温病,穰穰〔1〕大熱,其脈細小者,死。 《千金》穰穰作時行。 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脈堅疆急者,生;虚緩者,死。 〔1〕穰穰(rng rng 禳禳) 豐盛貌。 《詩商頌那》:自天降康,豐年穰穰。 此言熱勢之盛。 温〔1〕病,二三日,身體熱,腹滿,頭痛,食飲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 四五日,頭痛,腹痛〔2〕而吐,脈來細强,十二日死。 八九日,頭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3〕,按之不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軟一作喘。 不散一作數。 者,當瘖〔4〕。 瘖後三日,温汗〔5〕不出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焦乾黑者,死。 〔1〕温 《千金》卷二十八第十五作熱,可參。 〔2〕痛 周本、朱本俱作滿,可參。 〔3〕牒牒(di di諜諜) 重叠貌。 比喻脈搏疾速,一動未了,又復再動。 牒,通疊,《説文通訓定聲》:牒,假借爲疊。 〔4〕瘖(yīn音)聲啞。 《説文疒部》:瘖,不能言也。 〔5〕温(yn韵)汗 汗液藴積。 温,通藴。 《荀子榮辱》:其長矣,其温厚矣。 熱病,未得汗,脈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難差。 熱病,已得汗,脈静安者,生;脈躁者,難治。 熱病〔1〕,已得汗,常大熱不去者,亦死。 大,一作專。 熱病,已得汗,熱未去,脈微躁者,慎不得刺治。 熱病,發熱,熱甚者,其脈陰陽皆竭,慎勿刺。 不汗出,必下利。 〔1〕熱病 《千金》卷二十八第十五此上有熱病,脈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之極也,十死不治。 熱病,已得汗,脈常躁盛,陰氣之極也,亦死三十五字,可參。 診人被風,不仁痿蹷其脈虚者,生;堅急疾者,死。 診癲病,虚則可治,實則死。 癲疾,脈實堅者,生;脈沉細小者,死。 癲疾,脈搏大滑者,久久〔1〕自已。 其脈沉小急實,不可治;小堅急,赤不可療。 診頭痛、目痛、久視〔2〕無所見者,死。 久視,一作卒視。 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强急者,生;虚弱者,死。 又實强者,生;沉者,死。 其脈大,腹大脹,四肢逆冷,其人脈形長者,死。 腹脹滿,便血,脈大時絶,極下血,脈小疾者,死。 心腹痛,痛〔3〕不得急,脈細小遲者,生;堅大疾者,死。 〔1〕久久 《素問通評虚實論》及《甲乙》卷十一第二俱作久一字,可參。 〔2〕久視 此下句末有小字注:久視,一作卒視。 按文義當是。 卒視,骤然視物不明也。 卒,通猝。 〔3〕痛 周本無,可參。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腸澼,下膿血,脈懸絶則死,滑大則生。 腸澼之屬,身熱,脈不懸絶,滑大者,生;懸濇者,死。 以臟期〔1〕之。 腸澼,下膿血,脈沉小流連〔2〕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 腸澼,筋攣,其脈小細安静者,生;浮大緊者,死。 洞洩,食不化,不得留〔3〕,下膿血,脈微小遲〔4〕者,生;緊急者,死。 洩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蝕陰疘〔5〕,其脈虚小者,生;緊急者,死。 〔1〕期 察也。 《素問五運行大論》:隨氣所在,期於左右。 〔2〕流連 水流動貌。 此指脈氣流動不絶。 〔3〕不得留 《千金》卷二十八第十五無此三字,可參。 〔4〕遲 原作連,文義不屬,據吳本、周本改。 〔5〕(n匿)蝕陰疘(gāng肛) 蟲蝕肛門之病。 猶言肛瘻之類。 ,咬人之蟲。 《廣雅釋蟲》:,蝱也。 《説文虫部》:蝱,齧人飛蟲也。 疘,《玉篇病部》:下病也。 欬嗽,脈沉緊者,死;浮直者,生;浮軟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欬嗽,羸瘦,脈形堅大者,死。 欬〔1〕,脱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肌瘦下〔2〕一本云不。 脱形,熱不去者,死。 欬而嘔,腹脹且洩,其脈弦急欲絶者,死。 吐血、衂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汗出若衂,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脈緊强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欬,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卧者,死。 上氣,脈數者,死。 謂其形損故也。 上氣,喘息低昂,其脈滑,手足温者,生;脈濇,四肢寒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大,不可治,加利必死。 一作又甚。 上氣,注液〔3〕,其脈虚寧寧〔4〕伏匿者,生;堅强〔5〕者死。 〔1〕欬 周本、朱本此下俱有嗽字,義勝。 〔2〕下 據文義似當作不。 〔3〕注液 痰液聚留。 注,聚也。 《周禮天官》:及弊田,令禽注於虞中。 疏:注,猶聚也。 液,此指痰液。 〔4〕寧寧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七作慢字,可參。 〔5〕堅强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七作牢弦,可參。 寒氣上攻,脈實而順滑者,生;實而逆濇則死。 《太素》云:寒氣暴上,脈滿實何如? 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矣。 其形盡滿何如? 曰:舉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滿而不應,如是者,順則生,逆則死。 何謂順則生,逆則死? 曰:所謂順者,手足温也;謂逆者,手足寒也。 痟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急〔1〕,病久不可治。 消渴,脈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消渴,脈沉小者,生;實堅大者,死。 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 水病,脹閉,其脈浮大軟者,生;沉細虚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虚者,死。 卒中惡,吐血數升,脈沉數細者,死;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亦生。 〔1〕小堅急 《素問通評虚實論》無急字;《甲乙》卷十一第六作絶小堅,可參。 病瘡,腰脊强急、瘈瘲者,皆不可治。 寒熱,瘈瘲,其脈代、絶者,死。 金瘡,血出太多,其脈虚細者,生;數實大者,死。 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瘡,出血一二石,脈來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斷者,其血〔1〕止,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 從高頓仆,内有血,腹脹滿,其脈堅强者,生;小弱者,死。 人爲百藥所中傷,脈浮濇而疾者,生;微細者,死;洪大而遲者,生。 《千金》遲作速。 〔1〕血 原作脈,據錢本改。 人病甚而脈不調者,難差。 人病甚而脈洪者,易差。 人内外俱虚,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體不得安静者,死。 脈實滿,手足寒,頭熱,春秋生,冬夏死。 老人脈微,陽羸陰强〔1〕者,生;脈焱大〔2〕加息一作如急。 者,死。 陰弱陽强,脈至而代,奇一作寄。 月而死。 〔1〕陽羸陰强 指寸脈弱,尺脈强。 與下陰弱陽强相反。 〔2〕脈焱(yn彦)大 脈象瞬間浮大無根,如火花之迅發迅消。 焱,《説文火部》:火華也。 尺脈濇而堅,爲血實氣虚也。 其發病腹痛、逆滿、氣上行,此爲婦人胞中絶傷,有惡血,久成結瘕。 得病以冬時,黍穄〔1〕赤而死。 尺脈細而微者,血氣俱不足,細而來有力者,是穀氣不充,病得節輒動,棗葉生而死。 此病秋時得之。 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不齊,從寸口至關,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摇,各異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脈,桃花落而死。 花,一作葉。 右手寸口脈偏沉伏,乍小乍大,朝來浮大,暮夜沉伏。 浮大即太過,上出魚際;沉伏即下不至關中。 往來無常,時時復來者,榆葉枯落而死。 葉,一作英。 右手尺部,脈三十動一止,有頃更還二十動一止,乍動乍疏,連連相因,不與息數相應,其人雖食穀猶不愈,蘩草〔2〕生而死。 左手尺部,脈四十動而一止,止而復來,來逆,如循直木,如循張弓弦,絙絙然〔3〕,如兩人共引一索,至立冬死。 《千金》作至立春而死。 〔1〕黍穄(shǔ j屬濟) 禾稼之屬。 黍,《説文禾部》:禾屬而粘者也。 穄,《説文注》:此謂黍之不粘者也。 〔2〕蘩(fn煩)草 一指白蒿,二指款冬。 二義皆通。 《爾雅釋草》:蘩之醜,秋爲蒿。 《説文艸部》:,白蒿也。 《正字通》:,蘩本字。 《爾雅釋草》郝懿行疏:蘩者即款冬也。 〔3〕絙絙(gēng gēng更更)然 繃緊貌。 絙,緊也。 《淮南子繆稱》:治國譬若張瑟,大絃絙則小弦絶矣。 按:本篇重點討論外感熱病、内科雜病、外科創傷、婦科病症和藥物中毒等將近三十種疾患的死生脈證。 其中還論及了不同虚實表現之血分、氣分病症,以及脈形變異、脈律失常之證候及預後。 爲後世提供了寳貴經驗,如診頭痛目痛,卒視無所見者,死、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大,不可治,加利必死、病瘡,腰脊强急,瘈瘲者,皆不可治、寒熱,瘈瘲,其脈代絶者,死等,都比較切合臨床實際,對有關疾病的預後判斷,有着重要指導意義。 至於死期之推斷,或日數,或季節,皆不可拘泥。 其提出之所以然,有待探討。 診三部脈虚實决死生第八提要:本篇主要論述兩手寸口三部脈象之虚實等病理變化,以判斷各種疾病之生死預後。 三部脈調而和者,生。 三部脈廢〔1〕者,死。 三部脈虚,其人長病得之,死。 虚而濇,長病亦死,虚而滑亦死,虚而緩亦死,虚而弦急,癲病亦死。 三部脈實而大,長病得之,死。 實而滑,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實而緩亦生,實而緊亦生。 實而緊急,癲癎可治。 三部脈强,非稱其人病,便死。 三部脈羸,非其人一作脈。 得之,死。 三部脈麤,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細而軟,長病得之,生;細而數亦生;微而緊亦生。 三部脈大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微而伏,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軟,一作濡。 長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 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浮而結,長病得之,死;浮而滑,長病亦死;浮而數,長病風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1〕廢 衰敗也。 《三國志吳主傳》:達見廢興。 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弦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堅而數,如銀鈫股,蠱毒病,必死;數而軟,蠱毒病得之,生。 三部脈潎潎如羹上肥,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連連如蜘蛛絲,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如霹靂長病得之,死。 三十日死〔1〕。 三部脈如弓弦〔2〕,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累累如貫珠,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如水淹然〔3〕流,長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 一云:如水流者,長病七十日死;如水不流者,長病不治自愈。 三部脈如屋漏,長病十日死。 《千金》云:十四日死。 三部脈如雀啄,長病七日死。 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脈急,切腹間,病又婉轉腹痛,針上下差。 〔1〕三十日死 《千金》卷二十八第十六無,可參。 〔2〕弓弦 《千金》卷二十八第十六作角弓,可參。 〔3〕淹然 遲緩貌。 淹,遲也。 賈誼《鵬鳥賦》:淹速之度兮,語予其期。 按:本篇以脈與脈之間是否協調和緩、脈率與脈律是否調匀、脈與證是否相應等關係爲主要依據,論述寸口三部脈象虚實之病理變化,以判斷生死預後,這是十分寳貴的理論和經驗。 至於不治自愈,治之死、治之反死,是强調正氣存復的重要作用。 經適當調攝,正氣存復,則有自愈可能;若治療失當,調攝不妥,正氣耗失,反而預後不佳。 這些觀點與方法,均足資後世借鑒。 发布时间:2025-05-01 13:23:0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