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脈經卷第十 内容: 手檢圖三〔1〕十一部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類次提要:本篇首論從氣口九道診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形證,次論五臟之脈,後補述十四脈之主病。 經言:肺者,人之五臟華蓋也,上以應天,解理萬物,主行精氣,法五行、四時,知五味。 寸口之中,陰陽交會,中有五部。 前、後、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爲九道〔2〕。 浮、沉、結、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 岐伯曰:脈大而弱者,氣實血虚也;脈大而長者,病在下候;浮直上下交通者,陽脈也。 堅在腎,急在肝,實在肺。 前如外者〔3〕足太陽也;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後如外者,足少陽也。 中央直前者〔4〕,手少陰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後者,手太陰也。 前如内者,足厥陰也;中央如内者,足太陰也;後如内者,足少陰也。 前部左右彈〔5〕者,陽蹻也;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 從少陽之厥陰者〔6〕,陰維也;從少陰之太陽者,陽維也。 來大時小者,陰絡也;來小時大者,陽絡也。 〔1〕三 錢本、周本等俱作二,可參。 〔2〕九道 此指切脈部位。 寸、關、尺三部各有左、中、右,合計九道,即前如外、中如外、後如外,前如内、中如内、後如内,前部中央直、中部中央直、後部中央直。 〔3〕前如外者 指寸部往拇指側處。 前,指寸部。 如,往也。 〔4〕中央直前者 指寸口脈中間部位正當寸部處。 中央,此指寸口脈中間部位。 直,正也,當也。 前,指寸部。 〔5〕前部左右彈 謂寸部左右處彈擊手指的脈象,即寸部左右脈緊之象。 前部,指寸部。 彈,《字彙弓部》:擊也。 《醫宗必讀新著四言脈訣》:左右彈,緊脈之象也。 〔6〕從少陽之厥陰者 指從尺部外側處(後如外者)的足少陽斜往至寸部内側處(前如内者)的足厥陰。 之,往也。 前如外者,足太陽也。 動〔1〕,苦頭、項、腰痛。 浮爲風,濇爲寒熱,緊爲宿食。 前如外者,足太陽也。 動,苦目眩,頭、頸、項、腰、背强痛也。 男子陰下濕,女子月水不利,少腹痛,引命門、陰中痛,子臟閉。 浮爲風,濇爲寒血,滑爲勞熱,緊爲宿食。 針入九分,却至六分。 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 動,苦頭痛,面赤。 微滑,苦大便不利,腸鳴,不能食,足脛痺。 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 動,苦頭痛,面赤熱。 浮微滑,苦大便不利,喜氣滿。 滑者爲飲,濇爲嗜卧,腸鳴不能食,足胻痺。 針入九分,却至六分。 後如外者,足少陽也。 動,若腰、背、胻、股、肢節痛。 後如外者,足少陽也。 浮爲氣濇,濇爲風血,急爲轉筋,弦爲勞。 針入九分,却至六分。 右足三陽脈〔1〕動 此指經脈由於外因或内因使經氣變動而産生疾病。 《類經》十四卷十二經病:動,言變也,變則變常而爲病也。 前如内者,足厥陰也。 動,苦少腹痛,月經不利,子臟閉。 前如内者,足厥陰也。 動,苦少腹痛,與腰相連,大便不利,小便難,莖中痛,女子月水不利,陰中寒,子門〔1〕壅絶内,少腹急;男子疝氣,兩丸上入,淋也。 針入六分,却至三分。 中央如内者,足太陰也。 動,苦胃中痛,食不下,欬唾有血,足脛寒,少氣,身重,從腰上狀如居水中。 中央如内者,足太陰也。 動,苦腹滿,上管有寒,食不下,病以飲食得之。 沉濇者,苦身重,四肢不動,食不化,煩滿,不能卧,足脛痛,苦寒,時欬血,泄利黄。 針入六分,却至三分。 後如内者,足少陰也。 動,苦少腹痛,與心相引背痛,淋。 從高墮下,傷於内,小便血。 後如内者,足少陰也。 動,苦小腹痛、與心相引背痛,淋。 從高墮下,傷於尻内,便血裏急,月水來,上搶心,胸脇滿拘急,股裏急也。 針入六分,却至三分。 右足三陰脈。 〔1〕子門 錢本、黄本、周本等俱作子户,可參。 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 動,苦腰背痛,微濇爲風癎。 取陽蹻。 前部左右彈者,陽蹻也。 動,苦腰痛,癲癎,惡風,偏枯,僵仆羊鳴,〔1〕痺,皮膚身體强一作淫。 痺。 直取陽蹻,在外踝上三寸,直絶骨是。 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 動,苦少腹痛引命門,女子月水不來,絶繼復下止,陰辟寒〔2〕,令人無子,男子苦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 動,苦癲癎,寒熱,皮膚强一作淫。 痺。 後部左右彈者,陰蹻也。 動,苦少腹痛,裏急,腰及髖窌〔3〕下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 右陽蹻、陰蹻、帶脈。 〔1〕(wn頑) 手足麻痺也。 《字彙》:,手足麻痺也。 〔2〕陰辟寒 謂下陰痛如被擊拍而又寒冷。 辟,通擗,拍擊也。 〔3〕髖(kuān 寬)窌(lio 繚) 此泛指骨盆部位。 窌,原作窌,誤字,據廣本、錢本等改。 髖,髖骨。 窌同髎,骨節空隙處,即骶後孔中之八髎穴處。 中央直前者,手少陰也。 動,苦心痛,微堅,腹脇急。 實堅者,爲感忤;絶虚者,爲下利,腸鳴;滑者,爲有娠,女子陰中癢痛;痛出玉門上一分前。 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 動,苦心痛,面赤,食苦,咽多,喜怒。 微浮者,苦悲傷,恍惚不樂也。 濇爲心下寒。 沉爲恐怖,如人捕之狀也。 時寒熱,有血氣。 中央直後者,手太陰也。 動,苦欬逆,氣不得息。 浮爲内風。 緊濇者,胸中有積熱,時欬血也,有沉熱。 右手三陰脈。 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也。 動,苦肌肉痺癢。 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也。 動,苦顛,僵仆羊〔1〕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2〕不能言。 癲疾,直取客主人,兩陽維脈,在外踝絶骨下二寸。 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也。 動,苦癲癎,僵仆羊鳴。 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也。 動,苦僵仆,失音,肌肉淫〔3〕癢痺,汗出惡風。 脈來暫大暫小,是陰絡也。 一作結。 動,苦肉痺,應時自發,身洗洗〔4〕也。 脈來暫小暫大者,是陽絡也。 一作結。 動,苦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也。 〔1〕羊 原作年,文義不屬,據廣本、錢本、周本等改。 〔2〕失音 原作夫者,文義不屬,據宛本、廣本、錢本等改。 〔3〕淫 原作,誤字。 據廣本、黄本等改。 〔4〕洗洗 寒慄貌。 《本草白薇》:温瘧洗洗,發作有時。 肺脈之來也,如循榆葉,曰平。 如風吹毛,曰病。 狀如連珠者死。 期丙丁日,禺中、日中。 心脈之來也,如反笋莞大〔1〕,曰平。 如連珠,曰病。 前曲後居如帶鈎者,死。 期壬癸日,人定、夜半。 肝脈之來也,搏而弱,曰平。 如張新弓弦,曰病。 如雞踐地者,死。 期庚辛日,晡時、日入。 脾脈之來也,阿阿如緩〔2〕,曰平。 來如雞舉足,曰病。 如鳥之啄,如水之漏者,死。 期甲乙日,平旦、日出。 腎脈之來也,微細以長,曰平。 來如彈石,曰病。 去如解索〔3〕者,死。 期戊己日,食時、日映、黄昏、雞鳴。 〔1〕如反笋莞(guān關)大 謂脈來浮大而柔和均匀。 反笋,倒置之竹笋,上大下小。 莞,蒲草,莖圓而中空。 〔2〕阿阿如緩 謂脈來柔軟和緩。 阿阿,柔美貌。 〔3〕去如解索 謂脈去散亂無序,忽疏忽密,如解亂繩。 寸口中脈躁竟尺,關中無脈應〔1〕,陽干陰也。 動,苦腰、背、腹痛,陰中若傷,足寒。 刺足太陽,少陰直絶骨,入九分,灸太陰五壯。 尺中脈堅實竟關〔2〕,寸口無脈應,陰干陽也。 動,苦兩脛腰重,少腹痛,癲疾。 刺足太陰踝上三寸,針入五分,又灸太陽、陽蹻,在足外踝上三寸直絶骨是也。 寸口脈緊,直至魚際下,小按之如持維干〔3〕一作雞毛。 狀,其病腸鳴,足痺痛酸,腹滿,不能食。 得之寒濕。 刺陽維,在外踝上三寸間也,入五分。 此脈出魚一作原。 際。 寸口脈沉著骨,反仰其手〔4〕乃得之,此腎脈也。 動,苦少腹痛,腰體酸,癲疾。 刺腎俞,入七分,又刺陰維,入五分。 〔1〕寸口中脈躁竟尺,關中無脈應 錢本應作躁。 朱本有小字注:柏按,尺關二字,恐是顛倒。 疑是。 此句當是指寸口脈浮疾,僅至關部,尺部脈極沉細,幾不應指。 躁,此指脈浮疾。 《診家正眼》:曰躁者,目浮目疾也。 應,謂脈來應指。 〔2〕關 原作尺,義不協,據周本改。 〔3〕如持維干 謂脈來繃急有力,端直而長,如握繩索、竹竿般。 即緊長脈。 維,大繩也。 干通竿。 〔4〕反仰其手 謂仰醫者之手,即反診法。 《四診抉微,反診脈》:反仰其手,謂仰醫者之手,非仰病人之手也。 古人診病,必仰病人之手而診,醫者覆其手以候,惟反診異是,覆其病人之手,醫者仍仰手而取,則得其脈矣。 初持寸口中脈,如細堅狀,久按之大而深。 動,苦心下有寒,胸脇苦痛,陰中痛,不欲近丈夫也,此陰逆。 刺期門,入六分,又刺腎俞,入五分,可灸胃管七壯。 初持寸口中脈,如躁狀洪大,久按之,細而牢堅。 動,苦腰腹相引痛,以下至足胻重也,不能食。 刺腎俞,入四分至五分,亦可灸胃管七壯。 尺寸俱沉,但有關上脈,苦寒,心下痛。 尺寸俱沉,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尺寸俱數,有熱;俱遲,有寒。 尺寸俱微,厥,血氣不足,其人少氣。 尺寸俱濡弱,發熱,惡寒,汗出。 一云内愠熱,手足逆冷,汗出。 寸口沉,胸中痛引背。 一云短氣。 關上沉,心痛,上吞酸。 尺中沉,引背痛。 寸口伏,胸中有逆氣。 關上伏,有水氣,泄溏。 尺中伏,水穀不消。 寸口弦,胃中拘急,一作心下愊愊。 關上弦,胃中有寒,心下拘急。 尺中弦,少腹、臍下拘急。 寸口緊,頭痛,逆氣。 關上緊,心下痛。 尺中緊,臍下少腹痛。 寸口濇,無陽,少氣。 關上濇,無血,厥冷。 尺中濇,無陰,厥冷。 寸口微,無陽,外寒。 關上微,中實一作胃虚。 能食,故裏急。 一作無胃氣。 尺中微,無陰,厥冷,腹中拘急。 寸口滑,胸滿逆。 關上滑,中實逆。 尺中滑,下利,少氣。 寸口數,即吐。 關上數,胃中有熱。 尺中數,惡寒,小便赤黄。 寸口實,即生熱;虚,即生寒。 關上實,即痛;虚,即脹滿。 尺中實,即小便難,少腹牢痛;虚,即閉濇〔1〕。 寸口芤,吐血;微芤,衂血。 關上芤,胃中虚。 尺中芤,下血;微芤,小便血。 寸口浮,其人中風,發熱、頭痛。 關上浮,腹痛,心下滿。 尺中浮,小便難。 寸口遲,上焦有寒。 關上遲,胃有寒〔2〕。 尺中遲,下焦有寒,背痛。 寸口濡,陽弱,自汗出。 關上濡,下重。 尺中濡,少血,發熱,惡寒。 寸弱,陽氣少。 關弱,無胃氣〔3〕。 尺弱,少血。 〔1〕濇 黄本、周本俱無。 〔2〕關上遲,胃有寒 原作關上遲弱,無胃氣,有熱九字,當與關弱條相混而誤,據錢本、黄本、周本、朱本改。 〔3〕關弱,無胃氣 原作少關二字,此下并有小字注云:元闕。 此條原混入關遲條,據廣本、錢本、黄本、周本、朱本重行分開補正。 按:一、關於本卷經文和手檢圖的傳疑叔和在序言裏明説《脈經》共十卷。 《隋唐》、《新唐書》、《宋史》各經笈志皆有記之。 高保衡、林億等在校定《脈經序》説本卷:世之傳授不一,其别有三:有以隋巢元方時行病源爲第十卷者,考其時而繆自破;有以第五分上下卷,而撮諸篇之文,别增篇目者,推其本文,而義無取。 稽是二者,均之未覩厥真,各秘其所藏爾。 今則考以《素問》、《九墟》、《靈樞》、《太素》、《難經》、《甲乙》、仲景之書,并《千金方》及《翼》説脈之篇以校之。 除去重復,補其脱漏,其篇第亦頗爲改易。 使以類相從,仍舊爲一十卷。 據此,後人大概有三種看法:(一)懷疑手檢圖是否失傳? 如明袁表説本卷無圖可見,豈叔和所著,故有圖,久不復傳耶? 認爲本卷傳疑已久,億但補正其文,而所謂手檢圖二十一部云者,直存舊目,無從考證耳。 (二)認爲本卷非本經原文。 如陽湖惲敬子居:今之第十卷,亦高保衡所改定,非本經原文也。 (三)認爲手檢圖即本卷原文,並無圖。 如清張柏:按李瀕湖脈學論氣口九道直冠曰手檢圖云,而所引則此篇之首段,因知此即手檢圖也。 自岐伯曰以下論五部九道之法,詳明如繪,則名圖之意了然細玩此篇,先論五部九道之部位,次詳之平病,後詳二十四脈之主病,示人診法,層次整整,而謂聊以傳疑,僅存舊目者,非矣。 二、關於二十一部與三十一部的數目等問題現存常見版本中,明佚名氏影刻宋本、楊本、宛本、吳本、廣本等作三十一部。 錢本、黄本、周本、朱本等作二十一部。 清張柏認爲以十二經脈,奇經八脈,陰陽二絡,合計是二十二部。 時珍在《奇經八脈考》裏只載九道圖。 並無註明多少部。 現據《脈經》原文及時珍九道圖,揣度三十一部可能是二十一部之誤,認爲二十一之數,可能有如下情况:(一)《脈經》朱本附録時珍九道圖,結合《脈經》原文(廣本、朱本)和時珍氣口九道脈,可凑足二十一之數。 附圖:附注:(1)手檢圖二十一部的内容是:十二經中除去三焦經,加奇經八脈和陰絡、陽絡合計爲二十一部。 (2)圖中手足三陰三陽均按表裏相配定位,惟缺與手厥陰心包經,即手心主相表裏的手少陽三焦經。 其一,製圖者可能認爲《靈樞本臟》有腎合三焦、膀胱及《靈樞本輸》:三焦者屬膀胱,是孤之府也。 之論以三焦病情可於腎、膀胱等部診察。 其二,或從《靈樞營衛生會篇》及《素問脈要精微論》以上中下三焦論定上焦從兩寸,中焦從兩關,下焦從兩尺,故無定位。 所以獨於三焦略而不列,而恰成二十一部之數。 (3)關於陰絡、陽絡:九道圖未列出陰絡、陽絡,可能如張柏所言:其無陰陽絡二段,當是脱誤。 或者,《脈經》原文的前、後、中、外、内等脈的位置,可於圖中列出,而《脈經》原文中來大時小者,陰絡也,來小時大者,陽絡也,屬脈力變化范疇,圖中難於列出。 因此九道圖列出之十九部,加上屬於脈力變化而不能列出之陰絡、陽絡兩部,亦恰符二十一部之數。 (二)據明佚名氏影刻宋本(本書藍本)、楊、宛、錢、周本等爲主,參照時珍九道圖逐項析出(無衝、督、任),亦恰符二十一之數。 附圖:(見下頁)以上是關於二十一部的解釋,對否? 有待進一步考證,未得確鑿證據,不敢輕易否定和肯定。 三、關於手檢圖二十一部方向的解釋:根據李中梓《醫宗必讀新著四言脈訣》及清李延昰《脈訣彙辨奇經》:尺外斜上,至寸陰維。 尺内斜上,至寸陽維。 寸左右彈,陽蹻可決,尺左右彈,陰蹻可别,關左右彈,帶脈之訣。 與本篇所載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也。 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也。 及前如外,後如外,前如内,後如内,中央如外等各條互參,即可明確前、中、後,即寸、關、尺三部。 所謂外,即拇指側。 所謂内,即小指側,詳見時珍九道圖。 亦即何夢瑶在《醫碥奇經八脈診法》所説:按李瀕湖則以脈常行之道爲中,而有時偏於外而近臂廉,有時偏於内而近臂中筋間,爲圖明之如左。 所謂從足少陰斜至足太陽者,乃從尺内斜至寸外也。 所謂從足少陽至足厥陰者,乃從尺外至寸内也。 所謂左右彈者,即内外彈也。 本篇采用之説。 附圖:附圖:何夢瑶在《醫碥奇經八脈診法》中所指前、中、後,即寸、關、尺三部。 其所謂外,指浮候;内指沉候;中央指中候(不浮不沉)。 所謂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也。 是指從尺部沉分上至寸部浮分(圖壬戊甲);所謂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也。 是指從尺部浮分至寸部沉分(圖丙戊庚)。 所謂左右彈者,是指左右兩手脈象弦緊彈指,可供參考。 此外,廣本舉朱本在右陽維陰維陽絡陰絡脈下尚有三條原文:前部横於寸口丸丸者,任脈也。 動,苦少腹痛,逆氣搶,心胸拘急,不得俛仰;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衝脈也。 動,苦胸中有寒疝;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脈也。 動,苦腰脊彊痛,不得俛仰,大人顛,小兒癎。 此三條見於卷二卷四,廣、朱本此文當爲後人所補入,今録之以參考。 至於寸口九道診法的實用價值:按時珍説,此法是岐伯秘授黄帝之訣,自《難經》推廣獨取寸口診法後,逐漸淪隱,鮮爲人知,故其對臨床的指導意義有待深入探討。 发布时间:2025-05-01 13:41:5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