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千金翼方卷第十三 内容: 避谷服茯苓第一方六首服茯苓方茯苓粉五斤 白蜜三斤 柏脂七斤,炼法在后上三味合和,丸如梧桐子。 服十丸,饥者增数服之,取不饥乃止服。 吞一丸,不复服谷及他果菜也,永至休粮。 饮酒不得,但得饮水。 即欲求升仙者,常取杏仁五枚,咀,以水煮之为汤令沸,去滓以服药,亦可和丹砂药中令赤服之。 又若却欲去药食谷者,取消石葵子等熟治之,以粥服方寸匕,日一,四日内日再服,药去稍稍食谷葵羹,太良。 又方 茯苓三斤 白蜡二斤 大麻油三升 松脂三斤上四味,微火先煎油三沸,纳松脂令烊,次纳蜡,蜡烊纳茯苓,熟搅成丸乃止。 服如李核大一丸,日再,一年延年,千岁不饥。 又方 茯苓二斤 云母粉二斤 天门冬粉二斤 羊脂五斤 麻油三斤 蜜五斤 白蜡三斤 松脂十斤,白者上八味纳铜器中,微火上煎令相得,下火和令凝紫色乃止。 欲绝谷,先作五肉稻粮食五日,乃少食,三日后丸此药大如弹丸,日三服,一日九丸不饥,饥则食此止,却百二十日复食九丸,却三岁复食九丸,却十二年复食九丸,如此寿无极。 可兼食枣脯,饮水无苦。 还下药取消石一升、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日三,服八合,亦可一升,药下乃食一合米粥,日三,三日后日中三合。 又方 茯苓去皮上以淳酒渍令淹,密封十日,出之如饵可食,甚美,服方寸匕,日三,令人肥白,除百病,不饥渴,延年。 又方 茯苓粉五斤 白蜜三升上二味渍铜器中,瓷器亦得,重釜煎之,数数搅不停,候蜜竭出,以铁臼捣三万杵,日一服三十丸如梧子,百日病除,二百日可夜书,二年后役使鬼神,久服神仙。 避谷〔1〕延年千岁方〔1〕避谷 道家术语。 道家称行导引之术,不食五谷,可以长生。 《史记留侯世家》:(张良)乃学避谷,道引轻身。 松脂 天门冬去心 茯苓 蜡 蜜各一升上五味,以酒五升先煎蜜蜡三沸,纳羊脂三沸,纳茯苓三沸,纳天门冬相和,服三丸如李子,养色还白,以杏仁一升纳之为良。 服松柏脂第二方二十首 论一首采松脂法 常立夏日伐松横枝指东南者,围二三尺,长一尺许,即日便倒顿于地,以器其下承之,脂自流出三四过,使以和药。 此脂特与生雄黄相宜,若坚强者,更著酒中火上消之,汁出,著冷酒中引之,乃暖和雄黄。 衡山松脂膏,常以春三月入衡山之阴,取不见日月之松脂,炼而食之,即不召自来,服之百日耐寒暑,二百日五脏补益,服之五年即王母见诸名山。 所生三百六十五山,其可食者独满谷阴怀中耳,其谷正从衡山岭直东四百八十里,当横揵正石横其岭东北,行过其南入谷五十里穷穴,有石城白鹤,其东方有大石四十余丈,状如白松,下二丈有xiao穴,可入山,有丹砂可食也。 其南方阴中有大松,大三十余围,有三十余株,不见日月,皆可服也。 取破松脂法 以日入时破其阴以取其膏,破其阳以取其脂,等分食之,可以通神灵。 凿其阴阳为孔,令方寸深五寸,还以皮掩其孔,无令风入,风入不可服也。 以春夏时取之,取之讫,封塞勿泄,以泥涂之。 东北行至丹砂穴下有阴泉水,可饮之。 此洪农〔1〕车君以元封〔2〕元年入此山,食松脂十六年,复下居长安东市,又在上谷牛头谷,时往来至秦岭上,年常如三十者。 〔1〕洪农 当作弘农。 按弘农,郡名,汉元鼎四年置,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内乡、宜阳以西,黄河、华山以南,陕西柞水以东。 〔2〕元封 汉武帝刘彻年号,公元前110前105年。 取松脂法 斫取老枯肥松,细擘长尺余,置甑中蒸之,满甑,脂下流入釜〔3〕中,数数接取脂置水中凝之,尽更为。 一日可得数十斤,枯节益佳。 〔3〕釜(fǔ 斧) 古炊器。 敛口圆底,或有二耳。 其用如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盛行于汉代。 《急就篇》第十二章颜师古注:釜以炊煮也,大者曰釜,小者曰鍑。 又法 取枯肥松细破,于釜中煮之,其脂自出,接取置冷水中凝之,引之则成。 若以五月就木取脂者,对刻木之阴面为二三刻,刻可得数升,秋冬则依煮法取。 勿煮生松者,少脂。 炼松脂法 松脂二十斤为一剂,以大釜中著水,加甑其上,涂际勿泄,加茅甑上为藉,复加生土茅上,厚一寸,乃加松脂于上,炊以桑薪,汤灭添水,接取停于冷水中,凝更蒸之如前法,三蒸毕止,脂色如白玉状,乃用和药,可以丸菊花茯苓服之。 每更蒸易土如前法。 以铜锣承甑下,脂当入锣中如胶状,下置冷水中,凝更蒸。 欲出铜器于釜中时,预置小绳于脂中,乃下停于水中凝之,复停于炭,须臾乃四过皆解,乃可举也。 尽更添水,以意斟酌。 其火勿太猛,常令不绝而已。 又方 治松脂以灰汁煮之,泻置盆水中,须臾凝,断取,复置灰中煮之。 如此三反〔4〕,皆易水成矣。 〔4〕三反 谓重复三遍。 按反,重复。 《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一法 炼松脂十二过易汤。 不能者,五六过亦可服之。 炼松脂法 薄淋桑灰汁,以煮脂一二沸,接取投冷水中引之,凝复更煮,凡十过脂则成。 若强者,复以酒中煮三四过则柔矣。 先食服一两,日三,十日不复饥,饥更服之,一年后夜如白日,久服去百病。 禁一切肉咸菜鱼酱盐等。 又方 松脂十斤上用桑薪灰汁二石纳釜中,加甑于上,甑中先铺茅,次铺黄砂土可三寸,蒸之,脂少间流入釜中,寒之凝,接取复蒸如前三上,更以清水代灰汁,复如前三上,去水,更以阴深水一石五斗煮甘草三斤,得一石汁,去滓,纳牛酥二斤,加甑釜上,复炊如前,令脂入甘草汁中凝,接取复蒸,夕下,如此三上即成,苦味皆去,甘美如饴膏。 服如弹丸,日三,久服神仙不死。 又方 好松脂一石 石灰汁三石上二味,于净处为灶,加大釜,斩白茅为藉〔1〕,令可单止,以脂纳甑中炊之,令脂自下入釜,尽去甑,接取纳冷水中,以扇扇之,两人引之三十过,复蒸如前,满三遍,三易灰汁,复以白醋浆三石炼之三过,三易醋浆也,复以酒炼之一过,亦如上法讫,以微火煎之,令如饴状,服之无少长。 〔1〕藉 铺,垫。 《世说新语贤媛》:正值李疏头,发委藉地。 又方 松脂二斤半,水五升煎之汁黄浊,出投冷水中,如是百二十上,不可以为率,四十入汤辄一易汤,凡三易汤且成,软如泥,其色白,乃可用治。 下茯苓一斤,纳药中搅令相得,药成置冷地,可丸,丸如杏核。 日吞三丸,十日止,自不欲饮食。 当炼松脂无令苦,乃用耳。 又方 松脂七斤,以桑灰汁一石煮脂三沸,接置冷水中,凝复煮之,凡十遍脂白矣。 为散三两,分为三服,十两以上不饥,饥复服之。 一年以后夜视目明,久服不死。 论曰:炼松脂,春夏可为,秋冬不可为,绝谷治疠〔2〕第一。 欲食即勿服。 亦去三尸〔1〕。 〔2〕疠 原作癞,今改。 按癞,同疠。 麻风病。 《集韵韵》:疠,《说文》:恶疾也。 或从赖。 〔1〕三尸 道教术语。 道家认为人体内有作祟的三神,又名三尸神,每逢庚申日常向天诉说人的过恶。 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三尸一日三朝,上尸青姑,伐人眼;中尸白姑,伐人五脏;下尸血姑,伐人胃命。 粉松脂法 松脂十斤,丹黍〔2〕灰汁煮沸,接置冷水中二十过,即末矣。 亦可杂云母粉丸以蜜,服之良。 〔2〕丹黍 红色的黍子,即红高粱。 按黍,一年生草本植物。 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 《说文解字黍部》:黍,禾属而粘者也。 服松脂法 欲绝谷服三两,饥复更服,取饱而止,可至一斤。 不绝谷者服食一两。 先食,须药力尽乃余。 食错者,即食不安而吐也。 久服延年,百病除。 又方 松脂十斤 松实三斤 柏实三斤 菊花五升上四味下筛,蜜和,服如梧子三十丸,分为三服。 一百日以上不复饥,服之一年,百岁如三十四十者,久服寿同天地。 又方 桑寄生蒸之令熟,调和以炼松脂,大如弹丸,日一丸即不饥。 服法:以夏至日取松脂,日食一升,无食他物,饮水自恣,令人不饥,长服可以终身不食。 河南少室山〔3〕有大松,取阴处断之,置器中蒸之,膏自流出,炼出去苦气,白蜜相和食之,日一升,三日后服如弹丸,渴饮水,令人不老,取无时。 〔3〕少室山 山名。 在河南登封县北,嵩山西,因山有石室得名。 又方 松脂五斤 羊脂三斤上二味,先炼松脂令消,纳羊脂,日服博棋〔4〕一枚,不饥,久服神仙。 〔4〕博棋 喻所服药物如棋子大。 守中方与前别白松脂七斤,三遍炼 白蜡五斤 白蜜三升 茯苓粉三斤上三味合蒸一石米顷,服如梧子十丸,饥复取服,日一丸。 不得食一切物,得饮酒,不过一合。 斋戒,咀五香,以水煮一沸,去滓,以药投沸中。 又欲致神女者,取茅根治取汁以和之,蒸服之,神女至矣。 又方 松脂桑灰炼百遍,色正白,复纳之饴蜜中,数反出之,服二丸如梧子,百日身轻,一年玉女来侍。 取柏脂法 五月六日刻其阳二十株,株可得半升,炼服之。 欲绝谷者增之至六两,不绝谷者一两半。 禁五辛鱼肉菜盐酱。 治百病,久服炼形延年。 炼脂与炼松脂法同。 服松柏实第三方一十九首凡采柏子以八月,过此零落,又喜蠹虫〔1〕,顿取之又易得也,当水中取沉者。 八月取,并房曝干末,服方寸匕,稍增至五合,或日一升半。 欲绝谷,恣口取饱,渴饮水。 一方柏子服不可过五合。 〔1〕蠹(d 杜)虫 蛀虫。 《说文解字部》:蠹,木中虫。 段玉裁注:在木中食木者也。 今俗谓之蛀。 凡采松实,以七月未开时采之。 才开口,得风便落,不可见也。 松子宜陈者佳。 绝谷升仙不食法 取松实末之,服三合,日三,则无饥。 渴饮水,勿食他物,百日身轻,日行五百里,绝谷升仙。 服松子法 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四,或日一升半升,能多为善,二百日以上日行可五百里。 一法服松子不过三合。 松子丸松子味甘酸,益精补脑,久服延年不老,百岁以上颜色更少,令人身轻悦泽方。 松子菊花等分,以松脂若蜜丸,服如梧子十丸,日三,可至二十丸,亦可散服二方寸匕,日三,功能与前同。 又方 松柏脂及实各等分,丸以松脂,服之良。 服松叶令人不老,身生毛皆绿色,长一尺,体轻气香,还年变白,久服以绝谷不饥,渴饮水。 服松叶,亦可粥汁服之。 初服如恶,久自便。 亦可干末,然不及生服。 服松叶法 细切餐之,日三合,令人不饥〔2〕。 〔2〕令人不饥 饥原作肌,据文义改。 又方 细切之如粟,使极细,日服三合,四时皆服。 生叶治百病,轻身益气,还白延年。 又方 四时采,春东夏南秋西冬北方,至治,轻身益气,令人耐风寒〔1〕,不病痹,延年。 〔1〕耐风寒 耐原作能,今改。 按能,通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夏不能冬。 高子良服柏叶法 采无时,以叶切置甑中令满,覆盆甑,著釜上蒸之三石米顷,久久益善,蒸讫,水淋百余过讫,阴干;若不淋者,蒸讫便阴干。 服一合,后食,日三服。 势力少,稍增,从一合始至一升。 令人长生益气,可避谷不饥,以备厄〔2〕还山隐无谷。 昔庞伯宁、严君平〔3〕、赵德凤、唐公房〔4〕等修道佐时也,世遭饥运,又避世隐峨眉山中,饥穷欲死,适与仙人高子良、五马都相遭,以此告之,皆如其言,尽共服之,卒赖其力皆度厄。 后以告道士进同得其方,遂共记之。 〔2〕厄( 饿) 困苦,灾难。 《玉篇户部》:戹,困也,灾也。 亦作厄。 〔3〕严君平 名遵,字一行,汉代蜀人,经学家扬雄之师,以卜筮称于世。 〔4〕唐公房 汉代城固人,王莽居摄二年曾为郡吏。 传说后遇真人授药后成仙。 又方 取大盆,纳柏叶著盆中,水渍之,一日一易水,易水者状瓮出水也,如是七日以上若二七日为佳,讫,覆盆蒸之,令气彻便止。 曝干下筛末一石,以一斗枣膏溲,如作干饭法,服方寸二匕,日三,以水送,不饥,饥即服之,渴饮水。 以山居读诵气力不衰,亦可济凶年。 仙人服柏叶减谷方 柏叶取近上者,但取叶,勿杂枝也,三十斤为一剂,常得好不津器纳柏叶于中,以东流水渍之,使上有三寸,以新盆覆上,泥封之,三七日出,阴干,勿令尘入,中干便治之下筛;以三升小麦净择,纳著柏叶汁中,须封五六日乃出,阴干燥,复纳之,封五六日出,阴干令燥,磨之下筛;又取大豆三升,炒令熟取黄,磨之下筛。 合三物搅调相得,纳韦囊〔1〕中盛之,一服五合,用酒水无在,日三,食饮无妨。 治万病,病自然消,冬不寒,颜色悦泽,齿脱更生,耳目聪明,肠实。 服此,食不食无在。 〔1〕韦囊 皮革制成的袋子。 按韦,熟皮。 《正字通韦部》:韦,柔皮。 熟曰韦,生曰革。 又方 取柏叶三石,熟蒸曝干,下簁〔2〕;大麦一升熬令变色,细磨之。 都合和,服多少自任,亦可作粥服之,可稍稍饮酒。 〔2〕簁(shāi 筛) 筛。 《急就篇》第三章颜师古注:所以箩去粗细者也,今谓之筛。 大者曰簁,小者曰箄。 又方 取柏叶二十斤著盆中,以东流水渍三七日,出曝干;以小麦一斗渍汁三四日,出曝干,熬令香,柏叶亦然;盐一升亦熬之令黄。 三味捣下筛,以不中水猪膏二斤细切,著末中搅,复筛之,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匕〔3〕,不用食良,亦可兼服之。 〔3〕三匕 匕原作七,据文义改。 又方 取阴地柏叶,又取阴面皮咀,蒸之,以釜下汤灌之,如是至三,阴干百日,下筛,大麦末大豆末三味各一斤,治服方寸匕,日三,以绝谷不食,除百病,延年。 又方 柏叶三石熟煮之,出置牛筥〔4〕中以汰〔5〕之,令水清乃止,曝干,以白酒三升溲叶,微火蒸之,熟一石米顷息火,复曝干;治大麦三升熬令变色,细治曝捣叶,下筛,合麦屑中,日服三升,以水浆若酒送之,止谷疗病,避温疠恶鬼,久久可度世。 〔4〕牛筥(jǔ 举) 喂牛的竹筐。 按筥,竹编的可盛食物的器具。 《急就篇》第三章颜师古注:竹器之盛饭者,大曰箯,小曰筥。 筥,一名,受五升。 〔5〕汰 洗涤,清洗。 《后汉书陈元传》李贤注:淘汰,犹洗濯也。 又方 柏叶十斤以水四斗渍之一宿,煮四五沸,漉出去汁,别以器搁〔6〕之干;以小麦一升渍柏叶汁中,一宿出,曝燥,复纳之令汁尽;取盐一升、柏叶一升、麦一升熬令香,合三味末之,以脂肪一片合溲,酒服方寸匕,日三,病自消减,十日以上便绝谷。 若乘骑,取一升半水饮之,可以涉道路不疲。 〔6〕搁 原作阁,今改。 按阁,同搁。 《说文通训定声豫部》:阁,凡止而不行皆谓之阁。 休粮散方侧柏一斤,生 乌豆 麻子各半升,炒上三味捣拌,空心冷水服方寸匕。 酒膏散第四方六首 论一首仙方凝灵膏茯苓三十六斤 松脂二十四斤 松仁十二斤 柏子仁十二斤上四味炼之,捣筛,以白蜜两石四斗纳铜器中,微火煎之一日一夜,次第下药,搅令相得,微微火之,七日七夕止。 可取丸如小枣,服七丸,日三。 若欲绝谷,顿服取饱,即不饥,身轻目明,老者还少,十二年仙矣。 初精散方茯苓三十六斤 松脂二十四斤 钟乳一斤上三味为粉,以白蜜五斗搅令相得,纳垍器中,固其口,阴干百日,出而粉之,一服三方寸匕,日三服,一剂大佳,不同余药。 论曰:凡欲服大药,当先进此一膏一散,然后乃服大药也。 五精酒主万病,发白反黑,齿落更生方。 黄精四斤 天门冬三斤 松叶六斤 白术四斤 枸杞五斤上五味皆生者纳釜中〔1〕,以水三石煮之一日,去滓,以汁渍曲如家酝法,酒熟取清,任性饮之,一剂长年。 〔1〕纳釜中 釜原作金,据文义改。 白术酒方白术二十五斤上一味咀,以东流水两石五斗不津器〔2〕中渍之二十日,去滓,纳汁大盆中,夜候流星过时,抄己姓名置盆中,如是五夜,汁当变如血,取以渍曲如家酝法,酒熟取清,任性饮之,十日万病除,百日白发反黑,齿落更生,面有光泽,久服长年。 〔2〕不津器 不渗水的容器。 按津,浸润,渗出。 《释名释形体》:津,进也,汁进出也。 枸杞酒方枸杞根一百斤上一味切,以东流水四石煮之一日一夕,去滓,得一石汁,渍曲酿之如家酝法,酒熟取清,置不津器中,取干地黄末一升 桂心末一升 干姜末一升 商陆根末一升 泽泻末一升 椒末一升上六味盛以绢袋,纳酒中,密封口,埋入地三尺,坚覆上二十日,沐浴,整衣冠,向仙人再拜讫开之,其酒当赤如金色。 平旦空肚服半升为度,十日万病皆愈,二十日瘢痕灭。 恶疾人以一升水和半升酒,分五服,服之即愈。 若欲食石者,取河中青白石如枣杏仁者二升,以水三升煮一沸,以此酒半合置中,须臾即熟可食。 灵飞散方云母粉一斤 茯苓八两 钟乳七两 柏仁七两 桂心七两 人参七两 白术四两 续断七两 菊花十五两 干地黄十二两上一十味捣筛,以生天门冬十九斤取汁溲药,著铜器中蒸之一石二斗黍米下,出曝干捣筛,先食服方寸匕,日一服,三日力倍,五日血脉充盛,七日身轻,十日面色悦泽,十五日行及奔马,三十日夜视有光,七十日头发尽落,故齿皆去。 更取二十匕,白蜜和捣二百杵,丸如梧子,作八十一丸,皆映彻如水精珠,欲令发齿时生者,日服七丸,三日即生。 若发未白不落者,且可服散如前法;已白者,饵药至七年乃落。 入山日服七丸,则绝谷不饥。 服云母第五方三首 论一首云母粉法 云母取上上白泽者细擘,以水净淘,漉出蒸之,一日一夜下之,复更净淘如前,去水令干。 率云母一升,盐三升,消石一斤,和云母捣之一日至暮,取少许掌上泯著〔1〕,不见光明为熟。 出安盆瓮中,以水渍之令相得,经一炊久,澄去上清水,徐徐去之尽,更添水如前,凡三十遍易水,令淡如水味,即漉出,其法一如研粉,澄取淀,然后取云母淀,徐徐坐绢袋中,滤著单上,曝令干即成矣。 云母味甘平,无毒,主治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船车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下气,坚肌续绝,补中,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利,久服轻身延年,强筋脉,填髓满,可以负重,经山不乏,落齿更生,瘢痕消灭,光泽人面,不老,耐寒暑,志高,可至神仙。 此非古法,近出东海卖盐女子,其女子年三百岁,貌同笄女〔2〕,常自负一笼盐重五百余斤。 如斯得效者,其数不一,可验神功矣。 〔1〕泯著 涂抹。 按泯,消灭,消失。 《尔雅释诂》:泯,尽也。 此谓用力涂抹使之消失。 〔2〕笄(jī 机)女 谓年方十五的女子。 按笄,古时女子年十五时行笄礼,以示成年,可以许嫁。 《国语郑语》:既笄而孕。 韦注:女十五而笄。 又方 云母擘薄,淘净去水余湿,沙盆中研万万遍,以水淘澄取淀。 见此法即自保爱,修而服之,勿泄之,勿泄之。 凡服云母秘涩不通者,以芜菁菹汁〔3〕下之即通,秘之。 〔3〕菹(zū 租)汁 腌菜汁。 按菹,腌菜。 《说文解字部》:菹,酢菜也。 用云母粉法 热风汗出,心闷,水和云母浴之,不过再,瘥。 劳损汗出,以粉摩之,即定,以粳米粥和三方寸匕服之。 疳湿疮〔4〕,月蚀〔5〕,粳米粥和三方寸匕服之,以一钱匕纳下部中,取瘥。 止下脱病,粳米粥和三方寸匕,服之七日,慎血食五辛房室重作务。 赤白痢积年不瘥,服三方寸匕,不过一两即瘥,寸白虫者,服一方寸匕,不过四服。 带下,服三方寸匕,三五服瘥。 金疮,一切恶疮,粉涂之,至瘥止,疽疥癣亦然。 风疠者,服三方寸匕,取瘥。 痔病,服三方寸匕,慎房室血食油腻。 淋病,服三方寸匕。 又一切恶疮,粉和猪脂涂之。 头疮秃癣,醋酒洗去痂,以粉涂之,水服三方寸匕百日,慎如前。 〔4〕疮 原作慝,据文义改。 按,虫蚀病。 《广韵职韵》:,虫食病。 ,同。 〔5〕月蚀 即月蚀疮,一名旋耳疮,由肝胆湿热所致的外耳及耳后缝间滋水湿烂一类病证,约相当于今之耳后湿疹。 论曰:凡服粉治百病,皆用粳米粥和服之,慎房室五辛油腻血食劳作。 若得云母水服之一升,长年飞仙。 云母水主除万病,久服长年神仙方。 云母二十斤,细擘 芒消十斤 露水一石 崖蜜二斤上四味,先取露水八斗作沸汤,分半淘汰〔1〕云母再遍,漉出,以露水二斗温之,纳芒消令消,置木器中,纳云母讫,经三七日出之令燥,以水渍之;粗皮令软作袋,纳云母袋中,急系口,两人揉挻〔2〕之,从寅至午勿住,出之,密绢筛末,余不下者,更纳袋中,揉挻如初,筛下,总可得五斤,以崖蜜〔3〕和搅令如粥,纳薄削筩〔4〕中,漆固口,埋舍北阴中〔5〕,深六七尺,筑土令平,一百二十日出之,皆成水。 旦温水一合和云母一合,向东服,日三,水寒温自任,服十日小便当黄,此先除劳气风疢〔6〕也,二十日腹中寒癖皆消,三十日〔7〕龋齿除者更生,四十日不畏风寒,五十日诸病皆愈,颜色日少,久服不已,长年神仙。 〔1〕淘汰 淘原作洮,今改。 按洮,同淘。 《字汇补水部》:洮,与淘同。 《后汉书陈元传》李贤注:淘汰,犹洗濯也。 〔2〕揉挻(shān 删) 揉和,拍击。 按挻,揉。 《广韵仙韵》:挻,柔也,和也。 〔3〕崖蜜 蜂蜜之一种。 《本草经集注》:石蜜即崖蜜也,高山岩石间作之,色青赤,味小,食之心烦。 其蜂黑色似虻。 〔4〕筩(tǒng 桶) 竹筒。 《说文解字竹部》:筩,断竹也。 〔5〕埋舍北阴中 埋原作理,据王本改。 〔6〕风疢 即风病。 按疢,病。 《广雅释诂一》:疢,病也。 〔7〕三十日 三原作二,据王本改。 服水第六论一首 法七首论曰:夫天生五行,水德最灵。 浮天以载地,高下无不至。 润下为泽,升而为云,集而为雾,降而为雨。 故水之为用,其利博哉。 可以涤荡滓秽,可以浸润焦枯。 寻之莫测其涯,望之莫睹其际。 故含灵受气,非水不生;万物禀形,非水不育。 大则包禀天地,细则随气方圆。 圣人方之,以为上善。 余尝见真人有得水仙者,不睹其方。 武德中,龙赍此一卷《服水经》授余,乃披玩〔1〕不舍昼夜。 其书多有蠹坏,文字颇致残缺,因暇隙〔2〕寻其义理,集成一篇。 好道君子勤而修〔3〕之,神仙可致焉。 〔1〕披玩(wn 玩) 分析,研习。 按披,分析,辨析。 《魏书礼志一》:臣等承旨,披究往说,各有其理。 玩,研习,练习。 《后汉书臧宫传论》李贤注:玩,习也。 〔2〕暇隙 谓空闲。 〔3〕修 原作脩,今改。 按脩,通修。 修习。 《字汇补肉部》:脩,与修通。 第一服水法 凡服水之法,先发广大心,仍救三途〔4〕大苦,普度法界〔5〕含生〔6〕,然后安心服之。 经曰:服水以死为期,决得不疑。 然后办一瓦杯受一升,择取四时王相甲子开除满之日,并与身本命相生之日,候天地大时无一云气,日未出时,清净沐浴,服鲜净衣,烧香礼十方诸佛及一切圣贤仙人天真,乞大鸿恩,乃向东方取水,以水置器中,候日出地,令水与日同时得三杯,杯各受一升,咒之三遍,向日以两手捧水当心,面向正东方并脚而立,先扣齿〔7〕鸣天鼓〔1〕三通,乃以口临水上,密诵咒一三五七遍,极微微用力乃细细咽之,想三咽在左厢下,三咽在右厢下,三咽处中央下,周而复始。 但是服即作此法咽水,服一杯,踟蹰消息〔2〕,徐徐行二十步乃回,更服一杯讫,更徐徐行四十步乃回,更饮一杯,复行八十步乃止。 勿烦多饮,亦不得少也。 常烧众名香,至心念佛,凡有所证悟境界,一切状貌,不得执著,乃真事向人道说。 此则是初起首服水法,杯用桑杯,瓦亦得。 其咒曰:干元亨利正,九种吾生,日月与吾并。 吾复不饥,复不渴,赖得水以自活。 金木水火土,五星之气,六甲〔3〕之精,三真天仓,浊云上盈。 黄父赤子,守中无倾,急急如律令。 每服皆用此咒咒之,三杯杯各三遍,乃细缓缓徐徐服之。 〔4〕三途 佛教术语。 佛教以地狱、饿鬼、畜生为三途。 〔5〕法界 佛教术语。 指整个宇宙现象界。 有时指现象界的本质。 〔6〕含生 有生命的。 《文选任彦升到大司马记室笺》:含生之伦,庇身有地。 〔7〕扣齿 即叩齿,上下牙互相叩击。 按扣,敲击。 《玉篇手部》:扣,击也。 〔1〕鸣天鼓 道家养生法。 即以手掌按耳,一开一合。 〔2〕消息 一消一长,互为更替。 《周易丰卦》:日中则,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此谓反应或变化。 〔3〕六甲 紫微垣的六颗星。 《晋书天文志上》:华盖旁六星曰六甲。 细服五色水法 经曰:白黄黑水,服法如前。 唯有青水一法,服满三匕,日中思食。 鬼神遍在身中,从人索食,当如法与之。 绝中五谷,多食枣栗。 诈称鬼亲附说人,慎勿信之。 但当以法调和,以时及节。 服赤水方 赤向生气所宜之方,三杯三咒,拱手心念口言,诵偈曰:金木水火土,五精六府,一切识藏。 欲服之时,专心注下。 初服之时,如似浆气,三七日如甘露味,亦当食枣栗一升。 七日食虫渐发,三尸亦盛,思美饮食,遍缘一切世间,当发善念。 相续五七日中,二食枣栗,水方渐强增长,颜色怡悦,气力异常。 更须加口水当渐少,日月渐盈,肤体汗颣,渐渐剥落,眼目精明,亦少睡眠,心开意解,但如法慎护。 心若不至诚,内连六识〔4〕,外为鬼神侵绕其心。 念青帝神守护水精五七日。 脚弱,心意不定,但当正念重加神司土父神后五藏君名,众邪杂鬼如法而去。 六七日后独善解音乐,不得礼拜,省习诵,养气力,勿嗔怒嫉妒,勿调气,省睡眠。 〔4〕六识 佛教称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六识。 指由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而生的见、闻、嗅、味、觉、知六种认识作用。 却鬼咒法 咒曰:然摩然摩,波悉谛苏若摩竭状提。 若梦若想,若聪明易解,常用此咒法去之。 服水禁忌法 经曰:凡服水忌用铜铁器,唯用垍器。 初起手时,忌阴云大雨大风大雾,天地不明,皆凶。 凡服水,禁陈米臭豉生冷醋滑椒姜,一切众果悉不得食。 又不得至丧孝产乳之家,五辛之气亦不得闻,一切脂腻血食菜茹悉不得食也。 凡服水四七日后,乍闻琴声歌啸,悉不得容受,资身悦乐,音声博戏,皆不得执。 渐渐通泰,以洪大道。 五色水法皆同于此也。 世间之法,音声触,五谷触,丧孝触,产妇触,射利触,善友触,恶人名闻触,恶名触,皆当谨慎之。 服水节度法 经曰:凡服水,七日中渐止醋滑,亦渐省食。 七日满取枣栗食,经二日后乃更服之;二七日后食虫渐发,更食枣栗一升;三七日后思食,更服栗枣二升;四七日后食虫思食欲死,脚弱不能行步;五七日水力渐盈,颜色更好,气力异常;六七日中能步不止,随意东西;七七日中心解异义,耳闻异声,必不得贪,著义亦有悲欣慈旨;八七日中守尸;九七日中尸臭自然,远离不乐,世间五脏诸病悉得除愈;十七日中髓脑众脉皮肤汗一切悉愈,眼目精明,心想分别,无事不知;千日后中表内外以五脏渐缩渐小,众毒不害,人精水神渐来附人;七年肠化为筋,髓化为骨,火不能烧,水不能漂,居在水中与水同色,在水底与地无异,居山泽间,远视之者独如山雷。 此服黄黑水法。 用水法,井泉清流悉得用之。 雷字疑。 服水大例法 经曰:凡服水以死为期,必得无疑。 信因信果,正真其心,闻法欢喜,不生疑惑。 又曰:凡服水讫,男先举左足,向阳左行;女先举右足,向阴右行。 男奇女偶。 凡服水法,立饮之,不得坐饮;欲细细而缓,不得粗粗而急;杯受一升,每一服必三杯;服辄一回徐行,三杯三回。 若少兼食者,杯受一升,如是三杯。 凡服水,上行一百三十步,中行一百二十步,下行六十步。 水重难得气力,善将其宜而不失其所者,一百日水定,周年水盈,四十年气二百倍。 游形自在,高原陆地与水等无差异,颜色皎然〔1〕。 四十年肠化为筋,髓化为骨。 凡服水,八十以下十岁以上皆得服之,若小者当加枣栗。 枣栗法:上根〔2〕者从初七至四七止,中根者从初七至八七止,下根者从初七至十七乃至十七十二七止。 后有中下根者,一周晬将补,乃始休息。 上利根〔3〕之人,一服如甘露;中根之人,再服如甘露;下根之人,四服如甘露;极下根者,六服如甘露。 上利根者一服二七日,中根者过七日乃至十日,下根者服日再服七日。 又有上利根者,延日三倍;中利根者,延日一倍;下利根者,才不当日。 又有上品人修戒定,过去业强,中品人见在修业强,下品人以死为期,必得无疑,信向三宝〔4〕。 中根有三品,中上品当闻知此宝法,欲长年服大升一石二石,即得不死;中中品习其行,比智殖业,当服此药,广行誓愿;中下品少有嫉妒及以惰慢〔5〕,亦具五盖三毒〔6〕,起罪心因,国土荒乱,人民饥馑,刀兵劫起,思服此药以免。 下根有三品,睡眠无觉想,不善音乐,亦玩博戏,又无聪慧,瞪瞢不了,须人教呵,中品人小复远人,下品人居大深山,乃得服耳。 〔1〕皎然 洁白貌。 按皎,白,洁白。 《广雅释器》:皎,白也。 《字汇白部》:皎,洁白也。 〔2〕上根 谓上智。 按根,佛学名词,指能产生精神活动的根本。 《五灯会元南岳石头希迁禅师》: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此下中根、下根仿此。 〔3〕上利根 疑同上根。 此下中利根、下利根仿此。 〔4〕三宝 佛家称佛、法、僧为三宝,以为信佛人尊奉之本。 〔5〕惰慢 惰原作堕,今改。 按堕,通惰。 《韩非子显学》:与人相若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堕也。 陈奇猷集释:惰、堕同。 〔6〕三毒 佛教以贪欲、嗔恚、愚痴为三毒,认为是产生一切烦恼之根本。 发布时间:2025-05-01 17:30:0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