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渡汉江 内容: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诗三百首渡江思乡译文/注释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⑴汉江:汉水。 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⑵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⑶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全文赏析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了这首诗。 宋之问的家在巩县,汉水离巩县,虽然还有不少路,但较之岭外的泷州,毕竟要近得多,所以诗里说近乡。 诗的语言,极为浅近通俗,但乍一读,仍不免会有疑惑。 一个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 宋之问却偏说近乡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 要解开这一疑团,必须重视诗的前两句,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线索。 诗人在到达贬所后,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且已持续了半年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境如何呢? 诗中似未明言,其实不然。 近乡情更怯,说明诗人早巳情怯。 对家中情况的一无所知,使诗人的思虑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惧:亲人们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 空间的阻隔,时间的推移,使这种不安和疑惧,日趋沉重地郁结在诗人的心头。 渡过汉水,离乡日近,但心中的恐惧也越来越沉重,因为不祥的猜测,有可能即将被证实。 不敢问,不是不想问,诗人也想能尽早知道家人的消息。 不过,假如能听到好消息,固然会无限欣喜,但万一相反呢? 那么,期待着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岂不将被这无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 与其如此,不如听任这模糊不明再持续下去,因为毕竟还存在着一切皆好的希望啊。 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 大诗人杜甫在战乱中与亲人分离,又音信不通,在《述怀》一诗中,写了这样几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尽管诗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书惭绝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却完全相同。 当然,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不会人人都有;但这种特殊微妙的心理状态。 却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实可信的。 看似不合情理,其实只是情况特殊而已。 以上这一思索,理解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对这首诗巧妙的抒情艺术,有更深刻的体会。 诗人在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 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写作背景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 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 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 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发布时间:2025-05-02 10:11:2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