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春怨 / 伊州歌 内容: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唐诗三百首闺怨怀人译文/注释译文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 它清脆的叫声,惊醒了我的梦,害得我在梦中不能赶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注释①辽西:古郡名,在今辽宁省辽河以西地方。 ②妾:女子的自称。 ③莫:不。 全文赏析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 这一特点,人所共称。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 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 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 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 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 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 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 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 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 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 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 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 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 她做的是什么梦呢? 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 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 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 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 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 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 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 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 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 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 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发布时间:2025-05-02 10:50:2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