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十五 内容: ◎詹事府詹事府在皇城東玉河岸上,正統七年四月建。 初設東宮官屬,有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左右詹事、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副使、同知左右率府事、諭德、讚善、文學、中舍、正字、侍正、洗馬、庶子等官,皆以勳舊大臣兼之,不別設。 已又改讚善為讚善大夫,設讚讀。 洪武十年,置通事司,設司令、司丞,尋革。 十四年,設左右司,置郎。 十五年,置左右春坊,設大學士,又置司經局,設洗馬、校書、正字。 二十二年,以各衙門無所統屬,始置詹事院。 二十三年,設校書。 二十五年,改院為府,左右春坊、司經局皆列署府中。 府設詹事一員,少詹事二員,府丞二員,主簿一員,錄事二員。 左右春坊設大學士各一員,左右庶子各一員,左右諭德各一員,左右中允各二員,左右讚善各二員,左右司直郎各二員。 司經局設洗馬二員,校書二員,正字二員。 二十九年,添設春坊左右清紀郎各一員,左右司諫各一員,通事舍人二員,皆以侍從輔導東宮為職。 左右春坊則專典東宮上奏請下啟箋,講讀之事,司直郎掌彈劾糾舉,清紀郎佐之;司諫掌箴誨鑒戒之事,以拾遺補過;洗馬掌收貯經史子集,刊輯圖書,立正本副本貯本以備進鑒;校書、正字掌繕寫裝潢,並銓其訛謬,調其音切,以助洗馬;主簿管勾會文移,簡稽脫失,錄事佐之;通事舍人典東宮朝參謁辭見之禮,與承令勞問之事,而皆統之於本府。)(洪武初,建大本堂,取古今圖籍充其中,召四方名儒教皇太子諸王。 皇太子居文華堂,諸儒專經面授,分番進直,迭班侍從。 上時時賜宴賦詩,商略古今,繹文學。 其時東宮官皆勳舊大臣兼領,不別置。 後始設詹事院,已更名府。 設左右春坊、司經局,皆別署,而詹事府總焉。 已令春坊、翰林院日二人進講尚書、春秋、資治通鑒、大學衍義、貞觀政要諸書,纂述始終大義,為講章呈上覽已,赴文華殿為皇太子陳說。 太子三師、三少、詹事府、鴻臚寺官各一人待召則同入。 有留身獨進者,給事中、司直、清紀即刻而上,日所處分府部軍國諸大務,及撫諭四夷恩禮,坊局官日陳說於東宮。 已又選秀才張宗濬等隨官僚分直文華殿,侍讀畢,進說民間利害,田里稼穡,古今孝弟忠信文學材賢諸故事。 尋命廷臣舉孝義篤行之士充東宮官。)(東宮官如庶子而上,初制大臣兼領,修撰黎淳等九年考滿,值英宗實錄進呈,以篡修俱升庶子、諭德等官。 淳上言:舊制無專領者,乞以大臣兼之,臣等仍翰林之職。 不許。)(明初因元人之制,自太師至賓客,皆無所關掌,而詹事以下至於坊局始實為官臣。 然洪武元年,丞相善長、達,平章遇春帶少師、少傅、少保,右都督馮勝帶詹事,平章廖永忠、趙鏞帶副詹事,都督康茂才等帶左右率府使,副禦史大夫湯和、鄧愈帶左右諭德,中丞劉基、章溢帶讚善大夫,善長、基、溢理省台,幾事煩,日不暇給,而達、遇春等諸大將帥征討之不遑,然則以虛名被之而已。 所日授經者,宋濂輩耳。 洪武二十二年,公馮勝、傅友德領太師,藍玉、李景隆領太傅,常升、侯孫恪領太保,而尚書詹徽兼少保,尚書楊靖領賓客,亦不聞有關掌。 永樂初,以公李景隆、丘福領太師,朱能領太傅,尚書蹇義、金忠,侍郎墨麟領少詹事,而學士解縉等七人皆兼坊學士、庶子、諭德、中允等官。 顧獨僧姚廣孝專為太子少師。 會上狩北京,廣孝與義、忠、麟留輔太子。 學士楊士奇亦以諭德輟閣務,輔太子。 而自是以後,三師至賓客乃為虛銜。)(按:宮僚自昔甚重,唐馬周以位高恨不能為司議郎。 至後則太輕,故元積曰:師資保傅之官,非疾廢毛瞆不任事者為之,即休戍罷帥不知書者處之。 至於左諭讚議之徒,疏冗散賤之甚者,縉紳恥之。 近制宮僚之外,往往以沈滯僻老之儒充直講侍讀之選,可見其輕矣。 至宋時,凡初改官者,即得太子中允,則其輕可見。 明制,一作宮僚,便比清卿,其榮極矣。 夫此何官,可以不尊崇? 此亦今勝於古也。 然明初必博選於諸僚,而自穆宗以來,隻為翰林循級之資,則名雖重而實輕矣。 至於師傅之官,古人所重,故有寧加太尉而不加太傅老。 後則總戎緹帥皆得為之,雖無與於職業,而使天子儲君人得而師保之,亦一大辱也。)(大學士王鏊論儲教曰:昔者成王幼在繈褓,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所以保其身體,傳其德義,道之教訓,此三公之職也。 又置三少,曰少保,曰少傅,曰少師,與太子宴遊者也。 又選天下端正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冀衛之,所以與居處出入者也。 逐去邪人,不得見惡行,故太子生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前後左右皆正人也。 其身有不正者乎? 古之教太子者,其制如此。 今國家之東宮官以序進,未必皆天下之選。 學之日,晨而授書,授畢而退,日中進講,講畢而退。 況祁寒暑雨,學皆間歇之日,所與宴遊者誰歟? 所與居處出入者誰歟? 不可得而知也。 又近世之弊,患在上下不交。 然為太子亦且未同於君。 今也則已儼然端默,有言且不敢進,又況為君之日乎? 求上下交而德業成,胡可得也? 昔者三王之教世子,必齒於學。 國人觀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 曰:有父在則禮然。 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 其二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 曰:有君在則禮然。 然而眾知君臣之義矣。 其三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 曰:長長也。 然而眾知長幼之節矣。 此所以學為父子君臣長幼之道而與人同如此。 下至漢唐,此意泯矣。 然明帝受尚書於桓榮,及為天子,執醬而饋,執爵而酳。 唐劉洎、岑文本、馬周遞日往東宮談論治道,李泌與肅宗為布衣交,出則聯轡,寢則對榻。 國朝洪武初,建大本堂,取古今圖書充其中,延四方名儒教太子、親王,分番進直。 才俊之士充伴讀,時時賜宴賦詩,商榷古今,詳論文學,無虛日。 仁宗於潛邸,臣嚐伏睹其教令,長至宴勞東宮之臣如家人父子,有從學詩學表,至有以暗逐明之喻。 則本朝之初亦嚐如古制也。 英宗幼衝,當時大臣無深識遠慮,阿時所好,名為尊君卑臣,非祖宗之法本然。 今雖未能如古之制,亦宜稍略君臣之儀,敦師友之分,使官僚日侍左右,從容誦讀,講讀之暇,宴飲出入起居皆得周旋其間,至暮乃退。 或有剪桐之戲,隨事諫止。 宮僚有失,從三師糾正之,甚者斥逐,邪人不使得預其間。 如此所謂一人元良,萬邦以貞,三代所以長久者用此道也。)○附載(崇禎十五年正月,閣臣進東宮講儀:一、覽史以佐經。 察舊儀有讀四喜讀經史之文。 似宜於經書外,每摘簡要通鑒一段進講。 凡治亂邪正是非之際,詳細開陳,庶以古鏡今,為益不小。 一、省讀以進業。 舊儀經書各讀十遍,為蒙養聖功。 伏見皇太子聰穎非常,似可各省為五,以餘力用之閱史作對,既可養氣,兼可旁通。 一、對句以致知。 相傳祖宗期講讀畢,皆有對偶之句,由淺漸深,由近及遠,比物連類,觸發似多。 可將舊對佳者集為一帙,恭候東宮時取覽觀,間作一對,容臣對與侍班講讀官互相參叩,似亦格致一端。 一、問辨以去疑。 聞高皇帝每令儒臣進講,必令反覆討論,以求義理之極。 如講洪範,講立政,講攻乎異端及心箴,皆直闡聖真,出自天悟。 至肅皇帝聽講,尤多發前賢所未發。 皇上精洞古今,同符二祖。 計萬幾之暇,所以諭東宮者,耳提面命,無不周到。 而講官進講時間有疑義,東宮亦可時賜詰問,以盡下情。 一、時習以基聖。 先臣詹事吳寬言:東宮講學,自寒暑朔望令節外,一歲之中不過數月,一日之內不過數刻。 況其間又多間歇,即日習讀於外,不若出就外傅親近儒臣,講習治道,所得為多也。 商書言終始典學,周頌言日就月將。 守成芳躅,舉以為時習不厭之助。 上褒答。 編修楊廷麟薦賢自代疏:臣蒙恩旨,以充東宮講讀官。 臣惟青宮妙選,儒者至榮。 臣得與供事,竭此愚誠,實出萬幸。 既退而思之,皇上聰明天授,慎擇端良,其為慮深且遠,庶幾必得清剛讜直,博學多聞之士,以充斯選。 而臣碌碌,材質疏淺,拊躬自慚。 且以臣所知,伏見司經局掌局事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臣黃道周學術貞醇,品行端潔,在皇上已鑒其清望,即賢者久敬為人宗。 愛國之忠出於誠懇。 自其始仕,迨今十有六年,守身樂貧,書史之外,室無長物。 又博覽群書,究心經務,古今諸大典故靡不推研體察,洞貫本末。 方之古人,真德秀、胡安國之儔也。 使得與講讀之列,必有正言正事之效。 以臣方之,萬不逮一。 臣不揣冒陳,乞皇上察臣至愚,準臣辭免。 願以臣所任別簡道周,必能進仁義,陳堯舜,以無負皇上慎選至意。 即道周受之,天下以為不鬼。 臣思審力推能,人臣之義,偽讓市名,臣必不敢。 深念元良天下根本,而正人世所難得。 如臣下劣,與濫清班,徒使大儒未獲實用,名實之際,臣實鬼心。 倘蒙恩聽臣所請,宮寀得賢良之效,微臣免匱望之譏,實臣大願。 臣質辭讓能,義在為國,非為道周也。 臣又考祖宗朝有洗馬、司直、司諫、清紀等官,所以隆副貳之儀,廣正直之助也。 皇太子端位震宮,歷有歲年。 謂宜禮取備員,以敬曠典。 義資箴誦,功裨高深。 四方聞之,後世法之,率祖敬德,於古有光。 伏乞聖明留察,敕部臣酌議,別選充員。 萬年有道之長,為益不小。 臣凡有勞勳,義不┰私,自審材分,宜讓名賢。 區區之愚,仰冀聖明省擇。 疏入,內閣念出一揭,謂其博讓賢之名而使臣等冒蔽賢之愆,且並詆道周。 於是給事中馮元飆上疏駁之曰:臣聞聖王之世,公卿能讓,其下皆讓,是以風俗醇美,寇攘不作,四夷賓服,神聽和平。 傳曰:讓者德之本。 孟子曰:無辭讓之心非人也。 斯道不明,至於邇日,大臣以訟受服,小人則而效之,奮臂相先,不奪不止。 雖仗聖明,屢申獎抑,辭榮崇讓,人情所難。 日者皇上敦重元良,盛典肇舉,而東宮講讀官楊廷麟等疏請推良自代,及於坊臣黃道周者。 夫道周者,嫉惡已甚,至清無徒。 環召以來,閉戶卻掃,一時之人非不重之敬之。 特以道周數忤執政,引嫌裹足,罕至其門。 二臣獨篤信舉知,退然自下,即使其言不必用,自足砥礪末俗,增輝盛典。 為皇上股肱輔弼之臣者,謂宜深相嘉歎,風勸百僚。 而伏讀閣臣張至發等慎選心矢至公一疏,若大不快於言者,而並遷怒於道周,則何也? 道周之賢,閣臣固已言之矣。 事親至孝,天下所知,直諒多聞,身無擇行。 所不足者,惟以賦性高介,不能隨時俯仰,得當事大臣歡心耳。 閣臣何心執之如舊一至於此? 若以其言之為罪,則皇上業已起田間還其清秩,數四回奏,皆荷優客。 天下萬世方頌為主聖臣直,一大盛事。 而閣臣乃反借此以怒道周。 嗟乎! 道周忠足以動聖主之鑒,而不能得執政之心。 臣恐天下萬世有以議閣臣之得失也。 夫宮僚濟濟,豈盡講讀? 道周即不與選,而閣臣所選者亦既有項煜、楊廷麟其人,在二臣為閣臣所選,而能以讓賢自異,不肯苟悅於閣臣。 自臣而觀,選者亦可以無愧。 臣所借者,皇上方欲懲貪,而有一清者,大臣又指以為偏;皇上方欲抑競,而有一讓者,大臣又指以為矯。 以人事君之效將安望乎? 臣素恥雷同,復羞搏擊。 但以公道所見,自比他山。 望皇上特敕閣臣,滌慮蠲私,一更往轍,以清讓為必可法,以偏矯為必可取,師濟之隆猶可立追也。 疏上不報,元求去飆,上留之。)○事典(洪武二十三年八月,置詹事院,秩正三品。 上謂吏部侍郎侯庸曰:朕觀歷代賢明之君,於輔導太子必擇忠正賢良之士。 三代保傅,禮甚尊嚴。 後世若唐太宗為子擇師傅,而李綱之徒直言正義,頗有裨益。 今東宮官屬詹事未設,眾務無所統領。 兵部尚書唐鐸為人謹厚有德量,宜當茲任,其以鐸兼詹事,仍食尚書之祿。)(洪熙元年,置太師、太傅、太保,階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階從一品。 上諭吏部尚書蹇義曰:此皇祖之制也。 皇考聖明天縱,可不置此官。 予歷事未廣,不無望於傳保。 卿等勉之!) 发布时间:2025-05-03 12:12:1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6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