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帝台春·芳草碧色 内容: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 还似织。 泪暗拭。 又偷滴。 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宋词三百首春天伤春怀人译文/注释译文春草碧绿,郁郁葱葱,长满了南面的大路。 暖风中花瓣乱舞,飞絮蒙蒙,也仿佛理解人的心情,满怀愁苦,倦怠慵容。 回忆起那可人的伴侣,娇娆美丽,笑靥盈盈。 寒食节里我们曾携手共沐春风,来到京师的郊野,尽兴地游乐娱情,终日里笑语欢声。 可到了如今,却来到这天涯海角,再次感受到和煦的春风,可偏偏又孤苦伶仃。 愁情刚刚散去,一会儿又如密网般罩住心胸。 溢出的眼泪刚刚偷着擦去,却不知不觉再次溢涌。 我焦躁不安,在高楼的栏杆上到处倚凭。 过尽了整个黄昏,所见到的也只是暮云合在一起,天边一片昏暝。 哪里有一点儿她的影踪。 为了她我宁可舍弃一生,如今已经下了决心。 但要忘记她,这辈子却万万不能。 我还要痴情地询问鱼雁,试探着询问她的信息和行踪。 注释盈盈拾翠侣:体态丰盈、步履轻盈的踏青拾翠的伴侣。 凤城:指京城。 鳞鸿:即鱼雁。 相传鱼雁可以传书。 全文赏析这是一首伤春词,写天涯倦客春日依栏怀人之情。 词人漂泊遥远异地,突然看到一片春色,不禁忆起过去曾发生过的令人难忘的春梦往事,尽管已时过境迁,但衷情难忘,春梦常伴在自己的生活中。 词的上片写海角春愁,下片写依栏盼音。 上片“芳草”二句写泛观南陌。 “芳草”即芳春时节原野上的野草。 诗人词客常以草喻离情。 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里是用“芳草碧色”,写春意之浓;写萋萋芳草,绿遍南野,喻春愁之深。 接着“暖絮”二句,写絮飞花落,惹人愁思。 “暖絮”,写杨花的轻飞,“乱红”,惜落花的飘零。 这些都无力自主,均随暮春之风摆弄。 这里本属“人知花”,即落花柳絮撩人春愁;而偏说“花知人”,即花絮知人春愁。 这就足见词人的“春愁”,无人告慰。 这样写不仅摒弃了落花柳絮引人愁的老套,而且写出物我同感的效果。 “忆得”二句转入回忆,“盈盈”,美好的样子。 多指人的风姿仪态。 “拾翠”,指拾取翠鸟的羽毛以为首饰,后以指妇女春日嬉游的景象。 “凤城”,旧时京都的别称,谓帝王所居之城,此指汴京开封。 “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 这两句是词人回忆往日的欢娱,写一位曾一起踏青拾翠的,风姿俏丽的女子,是多么令人羡慕;寒食清明节日,携手共赏凤城春色,又是多么令人神往。 再接着“到今来”三句,写如今这一切像春梦般地烟消云散了,在遥远的异地,长期在外疲劳厌倦的客子,在忆着这恍如昨日的春梦,多么令人伤心。 词情一落千丈,一下子由美好的境界,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 词的过片“愁旋释”四句,写“倦客”的情状。 愁情刚刚释去,可又像乱麻似的织成一片愁网。 眼泪才暗暗拭去,却又偷偷地流下来。 “谩伫立”四句,写“倦客”的孤单。 “谩”,徒也,空也。 即空自倚遍危栏,向意中人所在方向凝望,尽管磨蹭到天已黄昏,但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佳人仍不见到来。 “拚则”二句,“拚”,舍弃,今口语“豁着”最是此意。 这两句说要拼命舍弃的均拚命舍弃了,但要忘却的却怎么也忘却不了。 充分揭示了词人欲罢不能的痛苦的心情。 词末“又还”两句,写“倦客”的希望。 既不能忘记,便再问鱼雁传书,试着再寻佳人的消息。 “鳞鸿”即鱼雁。 古有鸿雁寄信、鲤鱼传书之说,常借鱼雁以代书札。 发布时间:2025-05-03 13:14:2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