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三十八 内容: ◎寺廟晉像觀音寺,天福中僧道翊所造。 後漢乾祐中,僧從勳以佛舍利親安大士頂。 兀術入臨安,宋高宗遜於海,遂與玉帛圖籍俱航而北。 僧誌完率徒以從,至燕都城西五里玉河鄉建寺居之。 天順壬午及成化丁酉俱重修。 晉嘉福寺,唐改龍泉寺,即今潭柘寺也。 寺兩鴟尾,自潭中湧出,奇偉之甚。 昔謂有柘千萬章,今亡矣。 僧新種者存其名耳。 燕諺謂先有潭柘,後有幽州。 此寺之最古者也。 後魏尉使君寺建於元象元年戊午,幽州刺史尉萇命造,後改為智泉寺。 武則天時改為大雲寺。 開元中改為龍興寺。 在憫忠寺前,隋造塔藏舍利處。 隋舍利塔建於仁壽二年壬戌正月初,文帝為太子時,有梵僧以釋迦佛舍利遺之。 至登極,敕天下大州建舍利塔。 時幽州節制竇抗造五層木塔,扃舍利於其下。 至唐文宗太和八年塔災。 宣宗大中丙寅,得石函於故基下,移置於憫忠寺多寶塔。 僖宗中和壬寅,又災,延燒憫忠寺樓台俱燼。 昭宗景福壬子,遷舍利於閣內。 隋天王寺,今之天寧寺。 開皇中建,唐開元中修,明正統中重修,始改今名。 內有塔高十三層,每每現光,其影入殿之門窗隙內,一塔散為數十塔,影皆倒也。 唐火神廟在皇城北,貞觀中建。 元至正六年重修。 萬曆三十三年始增碧瓦。 後有水亭,可望北湖。 唐吉祥寺在城西南隅,萬曆丙午重修,改名石鐙庵。 改修時於地掘得石鐙,上刻唐人所書心經。 萬曆中,翰林黃輝、陶望齡集縉紳於此放生,後林增誌踵行之尤盛。 唐憫忠寺建於貞觀十九年。 太宗憫東征士卒戰亡者,收其遺骸,葬幽州城西十餘里許,為哀忠墓。 又於幽州城內建憫忠寺,中有高閣,故但以閣名。 唐諺:憫忠高閣,去天一握。 是也。 寺前有隋藏舍利塔,所謂智泉寺也。 及塔災,始移舍利塔於憫忠寺中,今石函尚存,寺前空地即雙塔舊基。 唐淤泥寺在城內西隅,即今鷲峰寺,內有唐人石刻心經,供栴檀佛像。 元學士程钜夫記云:釋迦如來初為太子,誕七日,母摩耶棄世,生忉利天。 佛既成道,思念母恩,遂升忉利,為母說法。 優闐國王欲見無從,乃刻栴檀為像,目犍連尊者以神力攝三十二匠升忉利天,諦觀相好,三返乃成。 及佛返人間,王率臣庶同往迎佛,此像騰步空中,向佛稽首,焉佛摩頂受記曰:我滅度千年之後,汝從震旦廣利人天。 像由是飛歷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龜茲六十八年,涼州一十四年,長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安三百一十七年,復至江南二十一年,北京汴京一百十七年,北至燕京,居聖安寺一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儲慶寺二十年,南還燕京內殿五十四年。 丁丑三月燕京火,迎還聖安寺,五十九年。 元世祖迎入仁智殿,十五年。 遷於萬安寺,一百四十餘年。 蜀僧紹乾續紀云:復居慶壽寺一百二十餘年,嘉靖戊戌慶壽寺災,奉迎鷲峰寺,迄天啟丁卯,共居八十八年。 計優闐造像當周穆主辛卯,至熹宗丁卯凡三千六百一十餘年。 其說荒唐不足信,然佛之體制衣紋,踽踽欲動,非近代人所能辦。 唐晉陽庵佛像,刻大唐貞觀十四年尉遲敬德監造。 庵在宣武門外,後移受水塘古佛庵,庵壞移稽山會館。 唐聚慧寺武德中建,正統中改萬壽寺,在城西戒壇。 唐兜率寺今名永安,俗呼臥佛寺。 殿前娑羅樹來自西域,唐建寺時所植,今大三圍,高參天。 唐佑聖教寺在通州城內西北隅,內浮圖十三層,高三百八十尺,下作蓮花台座,高百二十丈,周圍百四尺,虛其中以祀神。 考斷碑創於貞觀七年,歷五代宋遼金元,凡八世始成。 塔頂有鐵矢一,相傳金將楊彥昇射鏃於其上,迄今猶存。 每天氣晴朗,塔影垂映白河中。 五代瑞雲寺,李克用建。 今改百家寺,在百花山。 金彌陀寺即法藏寺,大定中建,在外城內。 寺中有塔七級,高十餘丈,中空可登。 余少時讀書其旁,天氣晴時輒一登,北望宮闕,黃瓦參差,西觀兩壇,松檜鬱茂,西山黛色如在簷前。 金護聖寺即功德寺,在西湖旁,水光稻花如江南。 明帝祭陵,設幄於此。 宣德中僧板庵重修,今改名。 金雀兒庵在潭柘寺後,章宗彈雀於此,即行幄建庵。 金昊天寺,大定四年秦越公主建,正統四年王振修,改隆恩寺。 金大定寺,章宗建,有詩刻石。 今改棲隱寺,在仰山。 金甘露寺,即香山寺,建於大定中。 明正統間,內侍范宏重建,費銀七十餘萬。 旁一軒萬曆禦題曰來青。 山有祭星台、護駕松、夢感泉,皆金章宗遺跡。 遼白塔寺建於遼道宗壽昌二年,塔製如幢,色白如銀。 至元八年,加銅網石欄。 天順二年,改名妙應寺。 附近有青塔寺、黑塔寺,然寺存而無塔。 元天慶寺原遼之永泰寺,大安兵毀,元世祖至元壬申重建。 明成化二年錦衣指揮朱善重修。 上有高樓,可望天壇。 僧舍中有李龍眠畫羅漢十六軸。 元學士袁桷記云:至治三年三月甲寅,魯國大長公主集中書議事執政官翰林集賢成均之在位者悉會於南城之天慶寺。 命秘書監丞李某為之主,其王府之寮寀悉以佐執事。 籩豆靜嘉,尊斝潔清,酒不強飲,簪珮雜錯,水陸畢湊,各執禮盡飲,以承飫賜,而莫敢自恣。 酒闌出圖畫若干卷,命隨其所能俾識於後。 禮成,復命能文詞者敘其歲月,以昭示來世。 竊嚐聞之,五經之傳,左國是先,女史之訓,有取於繪畫。 將以正其視聽,絕其念慮,誠不以五采之可接而為之也。 先王以房中之歌達於上下,而草木蟲魚之纖悉,因物以喻意,觀文以鑒古,審時知變,其髮於朝夕者盡矣。 至於宮室有圖,則知夫禮之不可僭,溝洫田野,則知夫民生之日勞,朝覲讚享,冕服懸樂,詳其儀而慎別之,亦將以寓其儆戒之道。 則是魯國之所以襲藏而躬玩之者,誠有得夫五經之深意。 夫豈若嗜奇侈聞之士,為耳目計哉? 河水之精,上為天漢,昭回萬物,矞雲興而英露集也。 吾知縑緗之積,寶勢旁達,候占者必於是乎得之。 泰定五年正月具官袁桷記。 元報國寺,元中統中建於彰義街,今廣寧門內。 後有高閣,西山翠色,以手可捫。 前殿奇松,離奇飛舞,有如怒虯。 閣下窯變觀音僅高尺許,寶冠綠帔,瞑而右倚,以手承頤,宛是吳道子妙畫。 明成化中,改為大慈仁寺。 明人蔣德璟記曰:報國寺在宣武門外可二里。 成化中重修,蓋憲宗為皇太后祝釐處。 初入東廊,憩禪悅庵,少選,入寺後總聖門禮佛。 兩旁名畫百二十軸皆天堂地獄變相,僧云宮內送至寺者。 登大毗盧閣,可三十六級,為王母及母兩太君遙祝畢,閣外通廊,環行一周。 俯視西山,若在襟袖,宮闕城市,具在目中。 旁精舍一枝繁花,或云梨或云杏,甚豔。 遂行觀成化劉公定之碑,出總聖門,右轉入僧房,有海棠一巨叢,其幹大可數圍。 出過後殿,多松樹及核桃,再出過正殿,則雙松怪甚矣。 雙松偃蓋,皆數百年物,東者高可三四丈,有三層,西則僅高二丈許,而枝柯盤屈,低亞橫斜,其陰數畝。 虯角龍髯,披拂鱗皴,其最修而壓地者,以數十紅架承之。 因移榻其下,梳風幕翠,一庭寒色。 元慶壽寺,即雙塔寺。 至元中建,今在西長安街。 有二塔,一九級,一七級。 寺僧海雲可庵葬其下,僧像尚存,皆團龍魚袋。 海雲有門弟子劉秉忠讚,舊有石刻金章宗飛渡橋飛虹橋六大字。 嘉靖十七年毀。 天順元年七月,禁大興隆寺僧不許開正門鳴鼓,並毀寺前第一叢林牌樓香爐幡竿,從巡撫山西右副都禦史朱鑒言也。 元般若庵在北湖之南。 萬曆中,始增宏麗,改名金剛寺。 僧雪浪講經其中,士紳多從之遊。 吳中姚現聞先生著準提像讚刻寺中。 元靈福寺,在阜成門外韓家山,寺有二奇松,漢循吏韓延壽家此山。 元祐聖王靈應廟,即今都城隍廟,在城西刑部街。 永樂遷都,新其廟宇。 內有石刻北平府三大字,半埋土中,相傳尚有城隍廟三字。 元崇國寺,元有二崇國寺,此乃北寺。 元順帝至元中建。 寺為脫脫丞相故宅,今佛座下立一襆頭朱衣老叟,一鳳冠朱裳老嫗,乃其夫婦也。 後僧錄司右姚廣孝一像一主在焉。 廣孝舊配享廟廡。 嘉靖九年,閣臣李時以髡徒不便在廟,乃將其主送大興隆寺,寺災移此。 其像上題一偈:看破芭蕉拄杖子,等閑徹骨露風流。 有時搖動龜毛拂,直待虛空笑點頭。 後署獨庵老人題。 獨庵,廣孝號也。 釋名道衍,字斯道。 元東嶽廟,舊稱仁壽宮,在朝陽門外。 元真人張留孫買地大都齊化門外,擬為宮以祀東嶽大帝,未成。 至治壬戌,其徒吳全節始畢工,賜名仁聖宮。 泰定乙丑,魯國大長公主出資钜萬,更為寢宮,又賜名昭德殿。 其像乃昭文館學士劉元手製,兩旁侍臣仿唐開國功臣像為之,故赫赫有生氣。 劉元字秉元,寶坻人,官至昭文館大學士、正奉大夫、秘書監卿。 元石湖寺在德勝門內北湖之旁,水從玉泉入城,聚為一湖。 水色蓮香,最稱勝景。 寺後為方閣老園。 元鐵牛廟在舊燕城東南,有土埋鐵牛露脊,元人立廟祀之。 元昭應寺在西阜城門外,至元中建,正德八年重建。 元法王寺在高梁橋西北,今改廣通寺。 寺四角有石樓,望高梁橋柳色如畫。 元從容庵,元僧萬松老人建。 所著有從容錄。 今磚塔尚存,在宣武門內乾石橋北。 元碧雲庵在西山,建於元耶律阿利吉,正德中內監於經拓之為寺。 經以佞幸得寵,於通灣等處開設皇店,歲報上銀八萬兩,餘以自飽,乃為寺於香山而立塚域於後,所費以萬萬計。 嘉靖初下獄死,籍其家。 天啟三年,內璫魏忠賢重修,土人呼為於公寺。 朝天宮在皇城西北,元之天師府也。 宣德中,仿南都之制,建三清殿、通明殿,又建普濟、景德、總制、寶率、祐聖、靖應、崇真、文昌、玄應九殿。 至成化十七年重修。 天啟六年五月二十一百災,止存張真人府。 府設道錄司,元三碑存。 是年五月初六日,王恭廠地雷裂地十餘丈,傾屋萬計,斃人三千餘。 至二十一日,朝天宮殿門緊閉,火發於內。 次月初五日,地大震千里。 (張真人,元以為天師,洪武去其舊稱,俾為真人,改天師印為大真人印。 後授六品銅印,曰龍虎山正乙玄壇之印。 弘治間賜玉印文曰陽平治都功印。 紅巾張道陵舊印其文如此,而陽平治即蜀之陽平山二十八治之一,道陵起處也。 隆慶元年,追奪其玉印。 萬曆二年,重賄馮保復給。)顯靈宮在皇城西,永樂時建。 成化中更拓其制,又建彌羅閣。 嘉靖中復建昊極通明殿、東輔薩君殿、西弼王帥殿。 西殿有柏為雷所劈,其枝委地如屏。 靈濟宮在皇城西,祀玉闕金闕二真人。 永樂十五年建,成化十六年重增宏麗。 凡遇大禮,朝臣先習儀於朝天宮,宮毀乃習儀於此。 崇禎十五年,科臣左懋第疏言二真人乃叛臣之子,不宜受朝臣拜跪,請以帳莫隔之。 報可。 延壽寺在韓家山。 永樂時內臣剛鐵靖難從征有功,葬於此。 真覺寺在阜成門外,永樂中建。 至成化九年建石台,高五尺許,上列五塔。 弘光寺在香山,宣德中內侍鄭同建。 同高麗人,仿其國毗盧殿之制,作圓殿供毗盧。 門內松徑作盤,最為幽勝。 順天保明寺,天順中建,俗稱皇姑寺。 正統八年征也先,陝西呂尼叩馬諫而死。 及復辟,乃為建寺,肉身尚在寺中。 碧霞元君廟在城外東南弘仁橋,成化時建。 弘仁橋元時呼為馬駒橋。 都人最重元君祠,其在麥莊橋北者曰西頂,在草橋者曰中頂,在東直門外者曰北頂。 又西直門外高梁橋北亦有祠,每月朔望,士女雲集。 極樂寺在阜城門外,成化中建。 寺有牡丹園,春日遊履恒滿。 園有高樓,萬曆壬辰,進士曠鳴鸞必欲登之,寺僧以久扃不便開,曠不聽,甫登火發,曠與樓俱燼。 蓋嘉靖庚戍,都城告警,貯火藥於此,煮酒者火觸之而作也。 明因寺在天壇北,天順時建。 內有貫休所畫羅漢十六軸,僧紫柏各係以讚。 僧寮左壁有董文敏其昌書佛成道記,天啟二年刻石。 隆安寺,天順間建,萬曆己酉重修。 後有一堂曰淨土社。 弘善寺在左安門外,所謂韋公寺也。 正德中內侍韋霦建。 寺後有西府海棠二株,高二尋,每開爛如堆繡,香氣滿庭,昔人恨海棠無香,誤也。 寺東臨池一亭,亭後假山極其幽勝。 龍華寺在德勝門東,成化三年建,萬曆五年重修。 寺外供禦稻田八百畝,宛如江南。 楚劉侗曰:南客思鄉,每於此來聞稻花香。 大隆福寺,景泰四年建。 極其钜麗,大法堂石欄乃南城翔鳳殿物,撤用於此。 景泰七年五月,大隆福寺修佛會,有回回速發蠻狂,持斧入寺,破眾僧頭,一僧死。 遂上佛殿放火燒毀佛經,並壞門窗等物,捕獲斬之。 蓋回回以佛座下皆伊國人像,故狂念也。 摩訶庵在阜城門外八里莊,嘉靖丙午建。 (都人王崇簡記曰:予少時獵西郊,偶過摩訶庵,見石工勒金剛經集篆於石。 呼僧問之,廓上人曰:此汪中丞所得之古集篆也。 其始青衣鼓枻於黃蓮洲垝垣間,一篋浮水上觸舟,視之故經沒滅耳。 夜則鬼物恍惚嗬護。 驚告中丞,於日中辨之,為古集篆金剛經。 中丞欲刻之金陵,旋以撫軍雲中未果。 其門人洪度刻木相貽,且告之故,感此奇因,願勒之石以示久遠,並募士大夫楷書於後。 予為之歎異。 常聞金剛經之有集篆,始於五代僧夢英,集十八體,宋僧道肯增成三十二體,此或是也。 亡何,籀文法書,焜耀壁上,時萬曆戊午、己未之際也。 予頻年讀書庵中。 夕燈晨磬,膽矚獨久。 甲申避寇,竄伏庵中,流連而去。 迨歸來,村墟半落,風景非殊,石經之室巍然,而上人已九十老人矣。 三十年來,予初見刻石於承平之時,遊覽於閑暇之日。 以至喪亂餘生,人物灰散,猶得見此經石,俛仰今昔,不知涕泣之無從也。 一日上人命諸孫元長、聞因,謂予知刻石因緣,屬為著其意。 求汪中丞序不可得,長椿寺僧性柔出以相質,為掇其大略而識之,亦以見余之瞻依此經久久也。 汪中丞名可受,號霸峰,黃梅人。 廓上人名性宏,元長名寂善,聞因名寂惠。)萬壽寺,萬曆五年建。 大璫谷大用寺基,慈聖李太后出資钜萬,命太監馮保督造。 。寺縣永樂時所鑄大鍾,內外書華嚴八十一卷,名曰華嚴鍾。 按鍾在漢經廠,此其一也。 廠在德勝門內舊,鑄高二丈餘,闊■一丈餘者尚有十數,仆地上。 皆楷書佛經,端勁如帖,非沈度夏不能也。 十刹海在龍華寺前,萬曆中陝西僧三藏建。 千佛寺,萬曆九年孝定皇太后建。 內供高麗所供尊天二十四身,阿羅漢一十八身,像貌詭異。 西域雙林寺在阜成門外二里溝,萬曆四年建。 佛作西番變相。 興教寺在雙林寺東,成化中建。 藥王廟在天壇北,戚畹李成銘建。 長椿寺,萬曆四十年孝定皇太后建,在宣武門外斜街。 (都人米萬鍾《水齋禪師傳》云:長椿寺水齋大師者,名明暘,故中山郡鹿氏子,陰入母腹,已立禪。 於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十有一日生。 泡質雖蒙,識田無染。 見當而悅,聞佛而稱。 鎮星甫周,即從剃落。 嗣法本郡慈氏寺太和座下,餐麩跣立,肇修苦行。 八越暑霜,色腰參請,初受記參嶺不二和尚,謂當十方弘濟,大屐宗風。 某甲不當汝師,再走雲霧山,謁無窮長老,心心印可,泯言諦矣。 自是三十餘年間,普陀大士峨眉普賢菩薩少林達摩祖師道場,躬親頂禮,往來五台、終南、伏牛等山,普行饒益,一切諸苦,遍經罔攝。 其在中台古松和尚問師云:空假中是甚麽? 師默然玄對,當體全空,頓見本來心地,為然指以謝。 復於普陀問大智禪師云:如何是生死? 答云:生死原是大智。 師了然,更然一指,炙背八十一炷如華嚴卷數,乃去。 通天和尚者,峨眉老宿也。 問師西來意:晴天日頭出,下雨地皮濕,說破無生話,隻恐信不及。 又問識得麽? 師左指天,右指地,不更下一語,機緣既投,衣法旋授,二十七代之燈囑師重剔,蓋至是師複然一指,通前而三矣。 略述苦行,實難縷數。 嚐割體肉半斤於伏牛,兼刺骨懸耳,立禪一年,負椽求飼虎於本山暨大漫者前後共六年。 其臨崖潑水以供僧,細事爾。 最後來京師,以水齋著,人號水齋師,先期不食七,再七後,然後呷水,日數以為常。 初師持之終南三閱月,已持之京師黑窯廠一年,驚峰寺一年,宣武門外茶庵五月。 嗟夫! 月光水觀,未罷資糧,圖澄滌腸,存乎神化。 方之於師,行獨苦矣。 雖然,苦行雲者,世俗目師之強名,師固不知孰為苦孰為非苦也。 惟知空吾身以空一切,示無揀擇而已矣。 聖母太皇太后、皇帝陛下,實與嘉之,賜金紫,欽命焚修,敕建大華嚴寺於永樂店,再建大祚長椿寺於今所。 尋敕師齎內帑普賜南海諸淨刹及欽建八十八佛道場,於休哉! 師之苦師之宏也。 斯真十方弘濟,大展宗風者哉。)慈慧寺在平則門外,萬曆八年蜀僧愚庵建。 寺後蜘蛛塔,蜀太史黃輝有碑記其事。 (愚庵博學,深於禪理,士大夫多與之遊。 當逆璫惡楚人,借封疆一案逮熊芝岡至京,人畏璫不敢過問。 愚庵居停寺中,吳中姚孟長先生日相周旋,門外邏者林立,不顧也。 及芝岡死西市,愚庵使人收其屍骸、埋寺旁。 崇禎初,韓蒲州雪熊之冤,上準令其子以屍歸葬,人莫知其處,愚庵引示之。 人誦其高義。)(黃慎軒輝,君子也。 萬曆中,為皇子講官。 時神宗寵鄭妃,與中宮失歡甚,不得所。 輝聞小中璫言,輒掩泣。 一日與同鄉科臣王德完言及,流涕不止。 王感動曰:公為一疏,我上之。 輝即草一稿付之曰:宜再斟酌。 德完曰:無可更改。 當時投進,內大怒,令錦衣衛逮係德完下獄,廷杖拷問同謀主使之人,眾為輝危。 輝每日周旋德完飲食不少避諱。 後德完以罪遣出國門,輝獨遠送。 然性好佛,禪誦如僧。 一日忽有萬僧齊至其寓,輝怪問之,咸曰:三日前曾有帖傳致。 實無有也。 知有人相忌,遂辭疾歸。)慈壽寺在阜成門外八里,萬曆丙子,慈聖皇太后建。 寺有塔十三級,高入雲表,後寧安閣榜太后手書。 又後有九蓮菩薩像。 嘉禧寺在阜成門外二十里,萬曆中建,中有禦書聯。 天主黨在宣武門東,構於西洋利瑪竇。 自歐羅巴航海九萬里入中國,祟奉天主,所畫天主乃一小兒,婦人抱之,曰天母。 其手臂耳鼻皆隆起,儼然如生人。 所印書冊皆以白紅一面反覆印之,字皆旁行。 其書裝法如宋板式,外以漆革護之,外用金銀屈戌鉤絡。 所制有簡平儀、龍尾車、沙漏、遠鏡、候鍾、天琴之屬。 ○蔣德璟破邪集序向與西士遊,第知其曆法與天地球日晷星圭諸器以為工,不知其有天主之教也。 比讀其書,第知其竊吾儒事天之旨,以為天主即吾中國所奉上帝,不知其以漢哀帝時耶穌為天主也。 其書可百餘種,顓與佛抗。 而跡其人不婚不宦,頗勝於火居諸衲子,以是不與之絕。 比吾築家廟奉先,而西士見過,謂:此君家主,當更有大主,公知之乎? 予笑謂:天主則上帝也,吾中國為天子得祀上帝,餘無敢幹者。 若儒家性命之學,則畏天敬天,無之非天,安有畫像? 即有之恐不是深目高鼻一濃胡子耳。 西士亦語塞。 或曰:佛自西來,作佛像,利氏自大西來,亦作耶穌像。 以大西抑西,以耶穌抑佛,非敢抗吾孔子。 然佛之徒非之,而孔子之徒願或從之者,何也? 未幾,當道檄所司逐之,毀其像,拆其居,而株擒其黨,事急乃控於予。 予適晤觀察曾公曰:其教可斥,遠人則可矜也。 曾公以為然,稍寬其禁。 而吾漳黃君天香以破邪集見示,則若以其教為必亂世而亟為建鼓之攻。 又若以予之斥其教而緩其人為異於孟子距楊墨之為者。 予謂孟夫子距邪說甚峻,然至於楊墨逃而歸則受之,而以招放豚為過。 今亦西士逃而歸之候矣。 愚自以為善學孟子,特不敢似退之所稱功不在禹下耳。 且以中國之尊,賢聖之眾,聖天子一統之盛,何所不容? 四夷八館現有譯字之官,西僧七王,亦賜闡教之號。 即近議修曆,亦令西士與欽天分曹測定,聊以之備重譯一種,示無外而已。 原不足驅,則何難之有? 李文節曰:退之原道,其功甚宏。 第未聞明先王之道以道之,而輒廬其居,亦不必。 予因以此意廣黃君,而復歎邪說之行能使愚民為所惑,皆吾未能明先王之道之咎,而非邪說與愚民之咎也。 白蓮聞香諸教,入其黨者駢首就戮,意竊哀之。 然則黃君破邪之書,其亦哀西士而思以全之與! 即謂有功於西士可矣。) 发布时间:2025-05-03 13:17:0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