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 吳縣 内容: 姑蘇臺(一名胥臺。 在橫山西北。 越獻楠楣,夫差遂起此臺,造九曲路以登,望見三百里。 吳破越,焚之。)歌舞煙消失霸圖,空將遺跡弔姑蘇。 君王自信能禽越,臣妾誰知已豢吳。 終古荒臺驚走鹿,至今廢苑剩啼烏。 獻楣不墮仇人餌,未必功成范大夫。 郊臺(在橫山東麓。 吳僭王時郊祭於此。)泰伯置西時,僭妄悖古人。 誰知燔燎典,惟後懋德馨。 勾吳長荊蠻,蕃衛猶外臣。 一旦霸中國,竟欲歆天神。 假王意不足,還侈封禪文。 升中祀南郊,何物稱明禋。 再傳不旋踵,遺址荒山榛。 魚城(在橫山下。 吳王築以養魚。 《續圖經》云:吳王控越之地,本名吳城。 方言謂魚為吳,故訛稱耳。 今山旁有岡如城,又有射臺,宋周益公《南歸錄》雲在田間,基厚而方,高二丈,博倍之,土極細,故久不壞。)不信吳將沼,豪奢尚矢魚。 崇基秋草蔓,涸轍亂兵餘。 事等如棠戲,威知控越虛。 方言休誤注,荒樂及佃漁。 苦酒城(在魚城西南。 吳王築以釀酒。 又有酒城在壇塘邊,名壇城。 夫差祭子胥處,又名陌城。)別築糟邱抵百城,釀王獨闖步兵營。 酣歌不省吳宮怨,醉夢渾忘越甲嗚。 長夜飲偏耽壑谷,崔嵬車已撤弓旌。 酒泉終競無完土,苦口翻辭納諫名。 吳趨坊〈用陸士衡《吳趨行》韻〉(在閶門內皋橋南。 列肆甚盛,元宵燈市尤夥。)四座噤勿喧,聽我歌吳嫗。 巍巍金閶門,車馬爭奔趨。 土風紀其始,論古有緣起。 山高同岷峨,水深沿江沙。 名家晉臺沼,碩人衛澗阿。 飛樓矗雲上,畫艦隨流過。 地靈久鍾秀,物產尤稱嘉。 讓皇啟端委,道衍西河沙。 彙成文學藪,千載生光華。 伯符冠江東,英名被邇遐。 三分峙鼎業,才俊歸搜羅。 名臣盛唐宋,先後揚芬葩。 陸范相業懋,白蘇宦跡多。 風騷采南國,壇坫推專家。 淮張始割據,信誓空山河。 何如會皇圖,愷澤沾滂沱。 請編十道志,還賡八風歌。 采香徑(在香山旁。 吳王種香於此,使美人采之。 自靈巖西望,一水直如矢,俗名箭涇。)不斷生香古渡頭,美人曾係木蘭舟。 芙蓉平檻奩開鏡,風月凝眸水繪秋。 盡有奇芬誇別種,更無曲港瀦安流。 搴芳頓觸蘼蕪恨,春草年年綠未休。 走狗塘(在城西。 吳王遊獵處。 《越絕書》:闔閭走犬長洲。)吳王荒色復荒獸,逃鹿坡前麋鹿走。 兔肥草淺獵火紅,載獫歇驕縱淫狩。 豈知越騎自西來,十萬貔貅伺攻鬥。 水犀任聽逐圍場,忘卻指縱猘狂寇。 棄人用犬欲何為,誇美廬令計亦謬。 長洲古苑亂烏啼,犬吠荒郊忍回首。 金閶亭(在閶門。 陸龜蒙謂梁鴻墓距金閶亭一里。 恐城址視昔或遷徒爾。)吳閶十里繁華地,畫航銀蹬子夜歌。 縹緲危亭街夕照,三層樓閣湧金波。 百花洲(在胥、盤二門間。)百花洲上百花開,花落梧宮沒草萊。 往事鷓鴣啼茂苑,新詞楊柳唱蘇臺。 亂紅十里煙迷棹,慘綠三春碧繡苔。 惆悵錦帆何處歇,東風吹過劫灰來。 鄧尉山(在光福里。 漢有鄧尉者隱此,故名。 又因晉青州刺史鬱泰元葬此,名元墓山。)昔隱鄧公里,今來元墓村。 梅花千萬樹,相對月黃昏。 翠羽啼殘夢,明湖絡遠痕。 萬山環拱處,一磬出雲根。 靈巖山(在縣西三十里。 一名石鼓山,又名研石山,又名石射堋山。 山之絕頂為琴臺,可以遠眺。 石壁峭拔曰佛日巖,其平坦處為靈巖寺。 山有吳王井、西施洞、館娃宮、響屟廊遺址。)琴臺草長寒煙綠,重叩巖扉吊芳躅。 梧葉秋風冷故宮,館娃塵莽荒山麓。 當時歌舞盛蘇臺,香徑明妝采豔來。 曾起修廊誇響屟,曾攜苦酒賭深杯。 芙蓉露浥嬌花醉,消夏灣頭恣酣戲。 玉井蓮開日月池,射堋影落東西寺。 秋月春花夢等閑,微顰淺笑總嫣然。 蛾眉生受君王寵,鸞線難持頃刻緣。 一朝越騎傳烽至,鹿竄烏啼不知處。 猿鶴千軍作陣雲,蘼蕪十里迷蒿露。 蒼涼無數亂峰排,碧嶂丹崖邐迤開。 履跡空憐西子步,山靈不祚霸王才。 祇今懷古憑高望,萬岫參差呈異狀。 不見傾城侍輦來,青山亙古仍無恙。 附:館娃宮〈和皮陸韻〉(今靈巖寺即其地。 吳人呼美女為娃,以西施得名。)離宮歌舞如雲散,遺址荒涼裂斷崖。 流水無心窄玉井,落花有恨點瑤釵。 地更蘭若雕甍改,夢入蕉隍古劍埋。 不分女戎能蠹國,捧心亦自解傷懷。 附:響屟廊(相傳吳王建廊,以楩楠藉地而虛其下,令西施與宮人步屟之則響。 今圓照塔前西上小斜廊即其址,亦稱鳴屟廊。)吳娃嬌步總傾城,豔說風流響屟名。 一自越溪鳴鐵甲,空廊寂寂不聞聲。 附:西施洞(在山麓。 洞右有眠半石,前為出洞龍、貓兒石,東西為二劃船塢,相傳吳王瀦水戲龍舟處。)草蔓苔荒石壁摧,當年曾此冶遊回。 如何越騎排山至,不見潛身洞裏來。 附:吳王井(一圓一八角,水早不竭。 或曰一吳王井,一智積禪師並。)吳宮秋草已平蕪,占井空教轉轆鱸。 若為興亡論水監,胭脂流恨一齊枯。 附:琴臺(在山頂。 東為走馬街。 舊有偃松臥其下,骨幹甚奇。)軫斷弦摧冷勸灰,青琴遺恨亂山隈。 毫高若有屏風障,不見當時越甲來。 支硎山(距城二十五里,以晉支遁居此,有石磅礴平廣,泉流其上如磨刃然,故名。 亦名楞咖山,又名臨硎山。 有石室、寒泉,又有放鶴亭、白馬澗、馬跡石諸勝。)支公去我久,遺跡荒山扃。 楞伽署梵刹,磨刃思臨硎。 吳都舊號傳,名未湮圖經。 參禪證韌地,石室涵虛靈。 弄馬猶擾龍,鶴化空冥冥。 南峰接北峰,中有寒泉淬。 濯之皈淨七,冉冉升雲耕。 公來山有主,公去山常青。 獨借方神駿,不復策郊垌。 附:寒泉(在支硎山。 支遁詩云:「石室可蔽身,寒泉濯溫手。」泉上石刻宋虞廷臣書「寒泉」二字。 又有碧琳泉、南池、新泉、馬坡泉。 馬坡俗名馬婆。)支公石室示禪定〈(支硎西有山,名定山。 相傳支遁禪定於此)〉,中有寒泉落明鏡。 松風水月悟真詮,半響流泉萬峰應。 碧琳別派馬婆連,清泠同占茲山勝。 當時曾設八關齋〈(遁嘗在山下集同意者合八關齋)〉,洗缽將毋臨石磴。 徑丈摩崖石骨棱,歐虞腕力何遒勁。 總為靈山有化人,冰壺心跡原同映。 持顏來照古龍潭,一碧澄泓見真性。 寒山別業繞盤陀〈(寺門下右一支為寒山盤陀石,趙宦光所鑿)〉,木葉流波送清磬。 天平山(在支硎南。 群峰拱翠,俗呼萬笏朝天。 范文正祖墓在焉。 有望湖臺、照湖鏡、白雲泉、華蓋松、穿山洞諸勝。)群峰岌嶪聳層霄,勝境猶疑萬笏朝。 鏡面湖光平遠樹,山頭雲影冪輕綃。 亭亭華蓋孤松老,滾滾清泉玉洞遙。 古墓夕陽埋斷碣,范村一路送歸樵。 玉遮山(在橫山南。 橫列如屏。 今但呼為遮山,又名查山。 有千年松、百丈崖等景。)千峰層疊落巖花,贏得屏風號玉遮。 松老千年巢鸛鶴,崖開百丈臥龍蛇。 探幽疑入山陰道,積翠猶封洞口霞。 此是江南平遠景,夕陽滿地亂雲斜。 穹窿山(山高而深,形如釵股。 吉《吳地記》:兩嶺相趨,名曰同嶺,產自然銅,又曰銅嶺。 《越絕書》:赤松子取赤石脂處〈(或云張良從赤松子遊處)〉。 《神仙傳》:赤鬚子,秦穆公魚吏,在吳山升仙。 即此山。 頂有三茅峰,頭如浮笠,俗呼為箬帽嶺。 壘石為龕,為國師龕。 半山有石膝痕,相傳茅君禮斗處,名雙膝泉,注水不涸,產石蟹如錢大。 又有拄杖泉、法雨泉、百丈泉、紫藤塢。 嶺下有盤石,朱買臣讀書其上,號讀書臺。 又有藏書廟,即買臣藏書處。)穹窿之高高可排天閶,俯視眾山部婁無崇岡。 其間化人羽客來往著靈跡,吳編越紐采摭窮微茫。 卓如釵股銳欲削雲際,又如浮笠圓與天體參形相。 昔聞赤松子,棲真煮石來仙鄉。 又聞三茅君,雙膝注水寒泉香。 先秦魚吏亦奇士,升仙乃竟達上方。 自然銅原不易鑄,采樵翁子挾策空旁皇。 負薪詎比負書逸,讀書無力將書藏。 迄今荒臺宿莽蔽遺址,不如神仙蹤跡千古照回光。 山靈如此信奇特,頓令三吳巖岫相對增慚惶。 惜不移向泰岱衡華共一處,絜長度短兩兩分低昂。 橫山(一名踞湖山。 《隋書十道志》云:山四面皆橫,故名。 吳越忠獻王葬此。 建寺曰薦福,又名薦福山。 山九嶺,各有墩,中空為藏翠處。 有五塢,曰芳桂、飛泉、修竹、丹霞、白雲,後又總名為九龍塢。 《續圖經》云:此山臨吳控越,貴為要地。 隋嘗遷郡於此。)湖上青山貯白雲,荒墩舊說是藏軍。 九龍風雨排空出,十道關河設險聞。 黛潑千巖青四面,煙霏百草綠孤墳。 玉魚金碗前朝賜,曾勒穹碑薦福文。 楞伽山(一名上方山。 在吳山東北。 上有楞咖寺,亦名寶積寺。 寺有浮圖七級,隋司戶嚴德盛撰銘,司倉魏瑗書。 山有望湖亭,八月十八日觀串月登此。 又有五通廟,香火甚盛,湯文正公奏毀之。)上方鐘磬白雲封,古刹浮圖卓遠峰。 悟徹楞伽名自古,圍來螺黛秀常鍾。 樓船報賽成巫覡,寶積書銘有正宗。 遙向望湖亭上望,煙波蕩碎月華重。 何山(在獅山北。 一名鶴阜山。 梁隱士何求、何點葬此。 坡有資福寺。 一云何楷讀書此山,後為郡守,因以其姓名山。)求點琴尊杳莫尋,亂峰無際暮雲沈。 尚留遺蛻埋荒草,不見殘碑臥夕陰。 古寺鐘魚敲夢短,梅花香雪印泥深。 東籬門巷今何處,閑煞空山老鶴吟。 寒山(在支硎南。 明趙凡夫葬父於此,偕其配陸卿子家焉。 前為小宛堂,茗碗幾榻,超然塵表。 盤陀、空空、化城、法螺諸庵,皆其別墅也,而千尺雪為最勝。)一片寒山石,風流屬趙家。 洞天高士宅,茗碗故鄉茶。 守塚雲埋玉,飛泉雪滾花。 鹿門偕隱處,手挽短轅車。 附:石澗寒泉(在寒山。 凡夫隱此,鑿石為澗,引泉為池。)石澗飛泉雪萬重,凡夫曾此寄高蹤。 如何一片清涼界,都付寒山半夜鐘。 眷屬劉樊共隱居,蓬頭霸子亦通書。 寒泉留拓摩崖字,八十宮單點筆初。 西磧山(在鄧尉西。 旁帶吾家諸山,梅花最盛,雖高大少景,然在湖濱。 潭西聚塢差勝。 潭西一隅色如鐵,名鐵山。)鄧尉探梅誰勝境,無過銅坑與銅井。 就中西磧尤出奇,萬玉山頭回倒影。 西圍香氣鬱崔嵬,嶽色湖光隨意領。 六浮高閣淩蒼穹,足下白雲亂俄頃。 山僧煮茗烹石泉,一片禪心印花冷。 梅花到此萃成窟,環帶群山弄光景。 英飛百谷散瓊瑤,雲壓千巖耀明靚。 不減羅浮蛺蝶遊,清磬一聲催夢警。 吳山(在石湖南陳灣村一帶,俱謂之吳山。 上有褒忠嶺,每歲重九,吳人登高於此,還憩治平寺,有博羊會。)石湖煙雨亂雲封,足躡丹梯策瘦筇。 重九客攜高齒屐,夕陽僧打上方鐘。 霞明占寺楓千樹,秋落吳山影萬重。 遮莫江南好巖岫,西風獨上最高峰。 洞庭東西山(西山,一名林屋山,山有林屋洞。 又名包山,以四面皆水包之;又以包公居此得名。 東山,一名莫厘山,隋莫厘將軍居此。 又名胥母山,謂子胥嘗於此迎母。 其稱洞庭,則以湖中有金庭玉柱。 左太衝賦云:「指包山以為期,集洞庭而淹留。」是也。)洞庭東西屹相峙,襟帶五湖環百水。 此中往往多仙儔,林屋奇蹤紀其始。 莫厘縹緲兩孱顏,萬仞嵯峨矗雲起。 其餘巒岫紛參差,復嶺重岡百餘里。 下涵湖氣洗巖光,山水清音辨宮徵。 武陵源外此神區,七十二峰渺如此。 附:林屋洞(在洞庭西山。 洞有三門,同會一穴,中有石室、銀房、金庭、玉柱等異。 吳闔閭使靈威丈人探之,行七十日下窮而返,得素書三卷上之,相傳即禹書也。)古洞窟靈〈(闕一字)〉,元象韜其精。 石室滃雲氣,地軸殷湖聲。 中空百怪集,詭狀難具名。 金庭與玉柱,萬古留真形。 探奇三素書,委宛編瑤瑛。 誰謂百六遘,競使越甲嗚。 讖緯縱無據,神矣訕有經。 飛來白蝙蝠,導我窮幽冥。 惜哉靈威叟,不及賦偕行。 至今三洞門,雲護荒苔扃。 附:縹緲峰(西山最高處,登其巔,則吳越諸山隱隱在目。)絕頂逶迤路百盤,閬風縹緲起層巒。 空蒙影射黿鼉窟,杳靄雲迷橘柚灘。 天半笑蓉吹不落,秋高木葉下應難。 支筇試展淩虛步,陡覺陰晴變萬端。 附:石公山(在洞庭山南。 有石公庵、歸雲洞、聯雲嶂、一線天、石公石婆、落照臺諸勝。)此山何太占,乃以石公稱。 翁媼沿訛久,兒孫在列曾。 丈人峰可接,玉女掌猶承。 欲訪聯雲嶂,扶筇與共登。 附:毛公壇(在包山寺後。 漢劉根得道處。 根既仙,身生綠毛,人因呼之為毛公。 有鎮壇符存壇上,今有石壇在靈祐觀旁。)昔聞漢劉根,全真莫厘峰。 結壇住林屋,古洞呼猿從。 飄飄學輕舉,往來白雲封。 靈符辟外道,內景通元宗。 清泉汲丹井,甘液開心胸。 長生闡秘籙,羽化真人逢。 綠毛生肘腋,白日能飛衝。 至今靈祐觀,遺址留仙蹤。 附:消夏灣(在縹緲峰南。 吳闔閭避暑處。 灣深九里,口闊三里,中多菱芡、蒹葭、煙雲、魚鳥,三面峰環,別具幽致。)奇境逶迤九里灣,一湖風色萬峰環。 招涼館啟雲彌窟,避暑宮成月掩關。 橘柚千頭煙外樹,芙蕖四面畫中山。 金輿玉輦曾遊地,水榭笙歌落照間。 附:明月灣(在石公山西二里。 有大明灣、小明灣,吳王玩月於此。 或以湖堤環抱如月,故名。)五湖深處盡勾留,清絕雙灣古渡頭。 兩界青山波上下,一泓明鏡夜沈浮。 峰回九曲雲移樹,棹轉三湘月掛鉤。 迎得錦帆江上去,多應更作采蓮遊。 附:可盤灣(在五女墳東。 吳王遊湖,以險阻軍不可渡,於此眺望,曰:「亦可盤桓也。」故名。)誰唱公無渡,盤桓此一灣。 君王行自樂,士馬老應還。 設險山川古,忘機鷗鷺閑。 越兵來倏忽,涉水正非艱。 附:練瀆(在鴻鶴山西。 南入平湖,北通官瀆,為吳王練兵之所。 王充《論衡》:闔閭嘗試士於五湖之側,加刀於肩,血流至地。 即此地也。 或曰以水色如練帶,故名。)吳王恃戰雄霸圖,水軍組練爭先驅。 鴻鶴山前列巨艦,洪波滾滾翻平湖。 舳鱸銜尾似魚貫,水犀十萬驅刑徒。 馮夷負弩河伯鼓,劍光直欲搖天吳。 何圖再造勢不競,六千君子肝腦塗。 采蓮不習美人戰,蘇臺歌舞窮歡娛。 一朝臺下鹿驚竄,艅艘何處重追呼。 叮知荒戰本尖計,荒淫況復耽妖姝。 至今憑吊向官瀆,漁人散綱翻菰蒲。 蟲沙化盡浩劫換,昆明餘燼猶留無。 附:龍潭(在林屋洞側。 唐時歲遣使投龍醮祭,至吳越尤謹。 宋時於山下獲一銀簡,篆文隱然,明正統中又獲之,篆刻如前。 蓋當時祭禱所用。 又有大小龍渚,在消夏灣。)神龍本窟水,靈跡乃在山。 有潭裂深崖,幽邃通仙寰。 萬丈俯澄碧,倒插峰孱顏。 疑是黿鼉宮,波濤瀉屈灣。 或疑老蛟室,風雨助往還。 下通五湖源,巖壑傾潺湲。 歲時致醮祭,銀簡何讕斑。 投龍獲龍佑,旱潦雨不慳。 天地靈區〈(闕一字)〉,此境誰能攀。 七十二峰外,雲水相回環。 附:綺里(在上真宮西。 綺里季隱此。 季姓吳名實,字子景,綺里季其號也,今石橋馬跡猶存。)上真宮外白雲封,遺老商山采藥逢。 太息石橋空馬跡,人間何處訪仙蹤。 附:甪里(一名祿里。 在鄭涇西。 甪里先生居此。 先生姓周名術,字元道,周泰伯後,一號霸上先生。 今有甪里村。)洞庭煙水渺孤村,亂荻荒蘆掩夕痕。 肯向青宮成羽翼,可從黃石悟塵根。 紫芝曲罷商山古,皓首人歸漠殿尊。 底竟逃名猶未得,幾曾巢許侍金門。 附:東村(在鳳皇山南。 以東園公名。 東園公姓唐名秉,字宣明,陳留襄邑人。)高臥東山作寓公,閑將羽翼衛東宮。 紫芝紅似淩霜橘,誰向秋風弋斷鴻。 附:莫厘峰(在洞庭東山。 一名莫里山。 相傳隋莫厘將軍居此。 又名胥母,謂子胥嘗迎母於此。 為東山最高處,與西山縹緲峰相對。)萬頃湖波萬頃陂,嵐光落水影迷離。 潮通七澤迎胥母,翠壓千峰住莫厘。 下界魚龍排浪出,上方鐘磬遏雲遲。 丹梯咫尺升仙路,杖策渾疑歷九嶷。 附:橘社(唐儀鳳中,柳毅應舉不第,過涇陽,見一婦牧羊,蓋洞庭君女也,托毅寄書云:「洞庭之陰有大橘焉,曰橘社,擊樹三,當有應者。」今橘社樹猶存,故名其地曰社下。)誰假空桑一宿緣,蹇修好為牧羊傳。 洞庭縹緲還家夢,橘社淒迷故國天。 不遇定知同棄婦,有情原未礙遊仙。 柳郎祠畔輕舟過,留證人間玉女禪。 太湖(在府城西南。 《禹貢》曰震澤,《周禮》曰具區。 周三萬六千頃,北有百瀆,納建康、常、潤諸郡之水;南有諸淒,納宣、歙、臨安、苕、霅之水,東南之澤莫大於此。)具區之浸古澤國,襟帶江海跨吳越。 北連百瀆南諸澳,吐納五湖勢噴溢。 汪洋三萬六千頃,分走荊雪及宣歙。 七十二峰峙其中,洪波彙人蛟龍窟。 山頭橘柚迎秋紅,湖上銀鱗當夏白。 靈威古洞記神仙,委宛瑤編竟誰得。 漫空雪浪撼蛟宮,出水黿鼉多似鯽。 蒼茫懷古吊吳宮,一舸誰挽鴟夷跡。 石湖〈用范石湖韻〉(在郡西南十二里楞伽山下。 山有望湖亭,每歲八月十八日看串月於此。 湖中晝船簫鼓,遊人最盛。)湖上青山插遠峰,天風吹墮碧芙蓉。 分明照徹江心鏡,翠疊螺鬟分外濃。 萬頃湖光一笛風,畫船簫管按玲瓏。 雲衣石髮空無際,祇在煙波浩淼中。 上方鐘磬盡催詩,久住渾忘日影移。 記自范公開別墅,清溪非復越來時。 越來溪(在楞伽山東南。 與石湖通。 越伐吳,自此入。 上有越城,雉堞宛然,溪上有越城橋。)湖上青山溪上兵,豢吳終得沼吳名。 霸才無主空傾國,流水何心更潰盟。 雉堞已迷荒草渡,漁燈猶照越王城。 銀濤白馬長遺恨,潮入胥江作怒聲。 夏駕湖(在西城下。 吳王避暑於此,故名。 昔時截河築城,外壕為長船灣,連運河而水浸廣。 舊產菱芡,今多湮為民居。)鱗鱗雉堞枕平流,避暑宮成別殿秋。 銷夏幾灣飛鷁渡,招涼何處亂螢投。 金輿玉輦曾留夢,荷葉菱絲亦起愁。 豈獨吳王傷往事,西風吹恨滿汀洲。 白洋灣(折北匯於楞伽山下,曰石湖,南界吳江縣。 相傳范蠡由此入五湖。)兩界湖山萬頃流,五湖曾此泛扁舟。 功成越國飛鴻影,夢冷吳江落葉秋。 香徑塵深荒草蔓,屟廊人去暮煙愁。 鑄金永息藏弓恨,雲水依稀古渡頭。 胥江〈用吳梅村《送友人歸胥江草堂》韻〉(即胥門外濠,姑蘇驛臨其前,對岸為大日暉橋,一名懷胥橋。)吳王玉輦姑蘇遊,雲堋閣道胥城樓。 下俯江流照歌舞,孤臣血淚紛難收。 銀濤白馬江幹去,屬鏤之賜來何遽。 抉目遙看越甲鳴,捧心即是魂歸處。 秋風蕭瑟水西濆,仿佛雲旗卷暮曛。 誰遣風波興故國,空留忠讜鑒吾君。 吹簫頗憶蘆中客,漁父當時誇特識。 一劍終收復楚功,廿年苦為亡吳惜。 春潮曾送越溪船,一棹鴟皮絕可憐。 莫道蠡湖勝胥口,危祠獨倚故江邊。 橫塘(在盤門西五里。 有橋顏曰橫塘古渡,為遊湖入山之路。)溟濛春水橫塘路,芳草淒迷綠未凋。 試唱望江南一曲,吳娘莫雨更瀟瀟。 畫舫銀監碧玉簫,清遊從此占河橋。 山光如黛波如鏡,幾度佳人倚短橈。 木瀆(去縣西南三十里。)小市通湖口,青山水底天。 雲迷光福嶺,夢落洞庭煙。 古戍春無主,空廊月不圓。 采香何處是,一徑入斜川。 新郭(距縣西南十五里。 隋平陳,改吳州為蘇州,開皇十一年楊素移治於橫山,即此。)改築曾留新郭名,吳州風雨壓平城。 江山玉樹仍歌舞,雉堞金湯幾變更。 六代春愁隍鹿夢,五湖秋水野鷗盟。 祇今村市魚蝦賤,無復當時戰艦橫。 范村(在越城橋東。 以唐胡六子涉海所遇為名。 范文穆公有《范村記》。)越城橋畔水雲屯,兩界河山記范村。 最憶石湖風雪夕,消寒詩句懺梅魂。 皋橋(在閶門內。 漢皋伯通居其側,梁鴻所寓也。)梁孟志偕隱,賃舂非所恥。 獨異受傭者,能以隻眼視。 定交杵臼間,風塵出佳士。 藉非伯通知,埋名長已矣。 空致五噫歎,誰為一廛倚。 縱令眉案齊,更無足音企。 至今皋橋月,流照遍吳市。 不有賢主人,安識隱君子。 虎山橋(在光福。 與元墓、銅井諸山相連屬。 兩峽一溪,畫巒四匝。 有湖在其中,為西崦湖,闊十餘里。 堤上桃柳相間,紅綠燦爛如萬丈錦,落花染湖水作困脂色,畫船簫鼓,往來遊燕,不減武林西湖。)灼灼桃花灩灩波,胭脂十里蕩明河。 晝船簫鼓東風軟,翠幕雲山西崦多。 梅墅照殘銅井月,鶯簧踏遍柳枝歌。 虎山名跡憑誰占,可有神僧杖錫過。 越城橋(石湖水東注,曰越來溪,溪上有橋名越城,蓋今新郭,即勾踐築以伐吳者。)越王城外越城橋,斷甕蒼涼夢寂寥。 溪水漲應平雁齒,蔗花寒欲渡虹腰。 蟲沙浩劫元黃血,桑海微塵早晚潮。 西去石湖明月上,有人倚棹正吹簫。 橫塘橋(橋上有亭,橫跨塘之東西,其水三面合流,賈舶皆會於此。)三洪十里跨橫塘,古渡斜陽下石梁。 市舶帆檣明鷺堠,畫船簫管沸鷗鄉。 潮平雁齒春波綠,水落虹腰秋葉黃。 搖曳酒簾風外引,青山倒影瀉湖光。 辟疆園(晉顧辟疆築,極林泉池館之勝。 王獻之嘗造之,辟疆方集賓友,獻之遊矚,既畢,旁若無人,辟疆怒曰:「不足齒之,傖爾。」獻之徑去,曾不介意。 後屬涇縣尉任晦,令為六覺奄。)昔為辟疆宅,後屬任氏園。 亭臺今古異,泉石晉唐尊。 大令曾遊地,青蓮舊句存。 蒼茫吊遺址,蘭若寂聞根。 石湖別墅〈用楊誠齋《寄題石湖精舍》韻〉(宋參政范成大,因越來故城築別墅,隨地勢高下為臺榭,孝宗御書「石湖」二字賜之。)山色溪光畫不成,春風吹遍越王城。 北來兵甲空遺壘,南渡詩篇有正聲。 水國雲深鷗夢熟,釣臺月落夜燈清。 石湖終古留宸翰,曾與君王乞此生。 隱圃(宋樞密蔣堂所居。 堂兩守蘇州,謝事家焉。 圃中有水月庵、煙蘿亭諸勝。 宅南溪上,名溪館,有芝生於館中。 知州李仲偃集賓僚賦詩為壽,立靈芝坊。)兩守名邦愛土風,別營溪館隱詩翁。 一庵水月三生夢,四壁煙蘿十畝宮。 頗憶桐鄉葬朱邑,欲教汾上老王通〈(自題有云:王通昔不偶,時亦坐汾亭)〉。 菟裘計遂巖扉敞,留與靈芝特地紅。 樂圃(在清嘉坊。 北宋朱長文所居。 此地在錢氏為金谷園,其父光祿唧始得之,有邃經堂、華嚴庵等二十景。 元末屬張適,為樂圃林館。 明杜瓊得其東隅地,名東原。 後申文定居此,有賜閑堂尚存。)金谷弔遺址,重尋樂圃坊。 故應名父子,來占舊池塘。 琴鶴前期在,亭林後會長。 平泉餘草木,歸老賜閑堂。 怡老園〈用王文恪韻〉(在西城橋。 明王文恪致政歸,喜居山墅,子尚寶卿延哲仿山中景物為園以娛之,旁枕夏駕湖,臨流築臺,雉堞環其前。)獨樂園開接綺□,名家臺榭小平津。 湖臨夏駕懷前事,墅辟東山屬後人。 風月依然林屋勝,鶯花別擅午橋春。 廿年老去裴中令,氣味渾教綠野親。 桃花塢〈用尤西堂韻〉(在閶門內。 郡人春遊看花於此。 明唐解元寅居之,有學圃、六如閣。)桃花塢,別墅蒼涼弔伯虎。 疏狂玩世才不羈,豪氣時從酒邊吐。 雜遝弦,參撾鼓,滿目風塵誰是主。 落托長安老謫仙,一別金門淚如雨。 才大何須書畫傳,吟殘不覺江山古。 且莫哀,幸毋苦,君不見金閶亭外桃花紅,片片飛英亂雲舞。 藝圃(在閶門內,即明文文肅藥圃。 後為萊陽姜給諫僑寓,更名敬串山房,中有棗樹數株。 其子安節築室,名思嗜軒。)鼎湖龍去橋山杳,藥圃荒涼空宿草。 丞相園林屬寓公,再世音容思嗜棗。 當時草木記平泉,修竹垂楊年復年。 響月廊空涼鶴夢,度香橋下穩鷗眠。 滄桑浩劫紅羊換,可惜名園攖世亂。 祠堂竹塢杜鵑啼,池館閶亭狐兔竄。 試將後果續前因,此地偏宜放逐臣。 三月絲綸歸廢籍,百年涕淚剩孤身。 萊陽兄弟真儀厚,給諫忠誠明主棄。 亂離何處覓枝棲,倉卒還將等僑寄。 宣州遣戍老窮塵,移取山名署敬亭。 客子江湖頭盡白,故園楊柳葉垂青。 相公舊是同朝貴,臺沼風流餘老輩。 邵平不種故侯瓜,阮籍曾從老兵隊。 一庭封樹尚依然,風雨南村夜擘箋。 故國河山長寂寞,不堪啼烏冷秋煙。 范蠡宅(在太湖包山。 任昉《述異記》:洞庭湖有釣洲,范蠡乘舟遇風止,釣於上,刻字記焉。 《洞庭記》云:在杜圻洲馬跡山南,多桑苧,有海杏大如拳。 又前誌云:在東山翠微寺。)杜圻洲北水雲流,終古湖山一釣舟。 舊侶魚蝦朝市賤,故宮麋鹿管弦休。 捧心士女能偕隱,嘗瞻英雄卒復仇。 底竟冥鴻無定所,高蹤何處覓閑鷗。 梅福隱居(在西市坊。)抗疏歸來義絕裾,吳門旅跡竟何如。 姓名羞說南昌尉,風雨愁禁北市居。 漢臘雞豚龔勝傳,故山魚雁婿鄉書。 神仙幻化誰能識,莫便吹簫認子胥。 蔡經宅(在盤門外蔡仙鄉。 今名仙人堂。 一云在朱明寺西,王方子、麻姑嘗降其家,與同仙去。)滄桑倏忽幾變更,蓬萊清淺揚塵輕。 金丹解脫仙骨成,重來舊里吹鸞笙。 群真荏苒下玉京,左跨白鹿右赤鯨。 雲冠月帔丹霞明,本師前導麻姑迎。 須臾釣樂振入瀛,地肺欲裂天鼓鳴。 行廚雜遝薦玉羹,手擘鱗脯指爪精。 癡心一涉冥想傾,破除色界示薄懲,九天閶合同飛升。 張碩宅(初,漁父於岸側得三歲女子,至十餘歲有青童攜之上升,曰:「我仙女杜蘭香也。」後降碩家,出薯蕷三枚,曰:「食此不畏風波,避寒暑。」既成婚,授以舉形飛化之術,旋復去。 年餘,碩舟行,見杜乘車山際,驚喜欲往,其奴捍之,始退。)碧城咫尺飆輪御,眷屬三生盟薯蕷。 舊籍張郎隸古吳,生長靈妃降真處。 記從阿母侍雲旗,小謫人間夢落暉。 三歲嬌啼漁舍隱,千秋幻化鶴雲飛。 重來不覺銀河淺,紅塵小住由前譴。 授汝靈霄衝舉功,勝他塵海風波險。 仙緣聚散信無常,頃刻人天路渺茫。 鸞膠難續青麟髓,瓊佩空懸金鳳皇。 三山遠夢憑誰寄,香消蘭露揮清淚。 安得飛瓊降彩霞,恨無青鳥通幽意。 閑移雀肪遲鸞車,雲帔花冠態絕殊。 欲展舊情通一語,留仙愁煞翠羅裾。 張融陸慧曉宅(在承天寺。 中有池,池上有二柳,晉廬江何點曰:「池便是醴泉,木便是交遜。」沛國劉璡至吳,謂人曰:「吾聞張融、陸慧曉並宅其間,水必有異。」命駕往酌之,曰:「鄙吝之萌盡矣。」)江南甲族陸與張,兩家池館臨斜陽。 結廬廉讓絕人境,綠雲一半籠垂楊。 池是醴泉木交讓,四時風月歸平章。 消除鄙齊寄杯酌,此中臭味誰分嘗? 當時才地重吳會,高門直擬鳴珂鄉。 望衡對宇共晨夕,榆枌舊社傾壺觴。 地以人重筮曰萃,比鄰水木清風長。 南朝荏苒幾千載,雕甍甲第皆摧藏。 吾來訪古向蘭若,空餘古佛尊蕭梁。 綠楊依舊醮池碧,伊人遙溯水一方。 張籍故居〈即用籍韻〉(在胥門。 籍詩云:「共踏長安街里塵,吳州獨作未歸身。 胥門舊宅今誰住,君過西塘與問人。」)十載韓門步後塵,鶯花吳苑滯歸身。 詩名郊島同寒瘦,誰過西塘問此人。 生涯無計了窮塵,入道空餘物外身。 底竟門牆誇籍湜,元和體格屬斯人。 范氏義宅(在臥龍街。 宋范文正公宅。 中有歲寒堂、君子樹、松風閣。 後廣其居為義宅,以聚族人,置義田以贍之。 即宅立祠,以祀公焉。)木水有本原,疇能體斯義。 五世屬籍疏,告赴或不至。 敬吊承賻贈,或亦偶然事。 惟公篤天親,收族敦古誼。 分俸置膏腴,按給籌所費。 謂茲待哺者,一本所推致。 奕葉共雲礽,富貴忽捐棄。 以此對祖宗,毋乃恩慈異。 百年饘粥謀,量口冀有濟。 嫁娶及喪葬,一一為代匱。 迄今普濟橋,遺宅共欽企。 建祠報公功,修舉賴哲嗣。 展謁歲寒堂,勝讀義莊記。 停雲館〈用文待詔韻〉(在德慶橋西北。 明溫州守文琳宅。 子徵明勒《停雲館帖》十二卷。)宦越歸來寄此身,幽居不羨五侯賓。 溪山況有琴尊伴,翰墨能回天地春。 盡許煙巒開別墅,好憑風月老詩人。 法書合署停雲館,金薤琳琅未算貧。 六浮閣(在查山之陽。 具區浸其石。 六浮者,七十二峰有長浮、白浮、箬浮、苧浮、茅浮、箭浮之名。 明李長蘅愛其勝,欲建六浮閣,不果。 國朝張松園暨子籲三買山建閣,仍以六浮名之,盡攬湖山之勝,於看梅尤宜。)曠覽湖山勝,風光聚六浮。 長蘅今不作,傑閣此來遊。 銅井梅千樹,金波月一樓。 憑高吟興劇,七十二峰頭。 報恩寺(在府城北。 俗稱北寺,吳赤鳥初為乳母陳氏建。)赤烏遺構為黃𧟌,建業風雲一刹那。 塵染已空觀自在,華嚴共禮佛伽陀。 煙開北寺青山色,月湧南朝古井波。 縹緲浮圖淩九級,遍將沙數閱恒河。 承天能仁寺(在皋橋東。 梁衛尉卿陸僧瓚捨宅建。 明崇禎戊寅浚井,得鄭所南鐵函《心史》。)瑞雲重布辟禪扃,捨宅曾留古塔銘。 佛說傳燈銅鑄像,客來投轄鐵函經。 恩慈合並能仁祝,懺度還憑大藏靈。 惆悵名藍幾興替,上方鐘磬不堪聽。 開元寺(在盤門內。 吳大帝母吳夫人捨宅建,名通元寺。 寺有石佛、石缽。 至唐開元中易今名。)離合神光石佛尊,建興遺跡漫重論。 熏修帝母能延福,寂減空王說報恩。 滄海浮杯僧洗缽,青山度世月當門。 齋壇法雨今何處,留取開元舊額存。 瑞光寺(在開元寺南。 赤烏四年,吳大帝為報母,建舍利塔十三級,名普濟禪院。 宋元豐間,延圓照宗本禪師說法,有白龜聽講、法鼓自鳴、翠竹合歡、寶塔放光諸異,故堂名「四瑞」。 後又有白牛助役,工竟即斃。 今白牛塚尚存。)舍利光中寶相呈,浮圖金碧俯雕甍。 堂開四瑞經壇靜,佛散千花慧鏡瑩。 豈有白牛能助役,況聞翠竹已爭榮。 粥魚齋鼓頻頻奏,贏得人間普濟名。 永定寺〈次韋蘇州《永定精舍》韻〉(在鐵瓶巷。 梁天監中,吳天郡太守郡人顧彥先捨宅建。 唐乾符間賜今額。 後人於寺建五賢祠,祀顧彥先、陸鴻漸、韋應物、劉禹錫、白居易於此。)古寺閱興替,慨然感無生。 昔賢此高寄,身世證化城。 香火佛有緣,太上常忘情。 斷碑蝕苔蘚,留記古姓名。 巍然拓祠宇,締構良獨精。 長與空王宅,脫屣塵綱攖。 朱明寺(在郡城隍廟西。 晉朱明舍宅建。 相傳明孝友,弟求析爨,明悉以管鑰付之。 一夕,風雨卷弟物悉還兄所,弟慚自經,明遂舍宅為寺。 後發地得須菩提碑,刻五百羅漢,朱明字跡在焉。)佛說須菩提,義可證常寂。 嘎然晉朱明,孝友志弗佚。 重修羅漢果,不受恒沙劫。 舍宅梵王宮,神光曜碑碣。 寒山寺(在楓橋。 相傳寒山、拾得當止此,故名。)十里楓江早晚潮,烏啼月落夜迢迢。 客愁不為鐘催起,夢斷寒山第幾橋。 誰向都藍證色空,寒山拾得話南宗。 世間祇有漁家傲,不管僧寮飯後鐘。 靈巖寺(晉司空陸玩捨宅建,後毀於火。 梁天監間,有異僧入憩,畫像於壁而去。 胡僧曰:「此西土智積菩薩像也。」唐陸象先弟遘危疾,一僧以杯水噀之而瘳,曰:「我靈巖僧,他日當過我。」訪之不得,惟畫像肖焉。 陸施五十萬錢建智積毆。)千年古寺鬱靈巖,山色湖光境隔凡。 見說神僧能畫像,況聞智積已題銜。 雲迷遠岫沈齋鼓,月照空廊冷舞衫。 曾是吳工遊幸地,館娃遺跡草同芟。 包山寺〈用吳梅村《贈真如和尚》韻〉(梁大同二年建,初名福願寺,唐上元元年[1]易今名。)洞庭秋色好,古寺暮雲平。 坐對溪山勝,渾教名利輕。 禪機僧已走,客夢鳥先驚。 回首巖花落,悠然悟此生。 福源寺(在毛公壇南攢雲嶺。 梁大同二年吳縣令黃楨捨山園置。 嶺有福源泉,寺名以此。 梁時羅漢松尚存。)峻嶺盤雲出,孤松倚月栽。 舊傳毛女跡,曾謁到公來。 十畝山園地,千秋般若臺。 泉源清且泚,供佛酌金罍。 落木庵(在天池山中。 明徐元歎丙舍,竟陵譚友夏題額。 明末竟陵派吳門四家詩,元歎為巨擘。 靈巖繼和尚刻元歎詩,庵因歸靈巖。)詩格徐元歎,江楓落木庵。 四家推巨擘,一磬出香龕。 丙舍滄桑改,隻林戒律諳。 空餘題額在,猶說競陵譚。 神景觀(在林屋洞旁。 唐乾封二年建。 舊傳宮廊百間,環繞三毆,故名百廊三毆。 堂前有垂絲檜三株。)百廊三殿勢穹窿,林屋仙源有路通。 老檜何年移種此,參天古黛碧雲封。 上真觀(在穹窿山三茅峰,祀三茅真君。 漢初平中建。)穹窿何處最高峰,鸞鶴曾棲世外蹤。 上界星辰丹闕曜,下方鐘鼓白雲封。 漢家佐命師黃石,羽士開壇禮赤松。 安得三茅淩絕頂,步虛聲裏策枯筇。 泰伯廟(在閶門內。 東漢永興二年,太守麋豹建於閶門外,吳越錢氏徙置今處。)泰伯讓天下,宣聖有特識。 當其竄南荒,豈期崇廟食。 孰知千載後,民皆稱至德。 勾蠻介僻遠,本無文教澤。 自伯治端委,文身俗乃革。 綱常手自持,啟聖肇邰室。 使季則友心,不以傳序易。 難弟聯其蹤,末孫踵厥轍。 宏開禮讓風,歷祚至周末。 遂令江南北,質行比望國。 峨峨金閶門,堂皇起層疊。 禮秩古諸侯,名留今軌則。 再拜讓皂祠,頑廉更懦立。 聖姑廟(在洞庭黿頭山。 晉王彪女得道處。 或云李氏祈禱不誠,則風回其舟。)靈旗招展古花枝,疑是雲飛洛浦時。 晉代衣冠神女廟,洞庭山水聖姑祠。 漫從湘瑟傳遙怨,不向巫陽惹夢思。 長與江河司逆旅,好風祇有布帆知。 白馬廟(今稱龍女詞。 相傳柳毅寄書係馬於此。 廟設女像,以柳配食。)千里曾看躍馬來,涇陽遠嫁亦堪哀。 龍宮消息何勞遞,多事傳書一秀才。 发布时间:2025-05-03 13:54:5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