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四 昆山 内容: 東城(一名婁城,即昆山故城。 吳子壽夢所築,其橋巷猶沿其名。 耕者於東寺後輒得古城磚及銅箭鏃。)橋巷猶沿壽蘿名,千秋雉堞霸圖傾。 村分婁縣田禾熟,水碧吳江野望晴。 西鹿東城編地誌,斷磚殘鏃出春耕。 薦嚴寺後尋遺址,一片荒榛照月照。 烏夜村(在縣南。 晉穆帝何后父淮寓此。 生后之夕,群烏驚鳴,明日大赦。 自後烏鳴必遇赦,因名其地為烏夜村。)荒村啞啞烏夜啼,何以應之后與妃。 朝聞肆赦遍村里,烏頭未白郎先歸。 由來佳讖感婦孺,況當生女正母儀。 丈人之屋今何在,獨有群烏飛不改。 憑將遺愛話前朝,振翼一鳴惟汝待。 陰陽柏(高麗所進,共二株,高二三尺。 宋高宗以賜王,種於永懷寺大殿前。 寺即祖審琦香火院也。 今柏與殿齊,每歲左花則右實,右花則左實。)聞道雙株柏,移根自海東。 冰霜磨鐵幹,左右護琳宮。 律順陰陽轉,天教雨露公。 年年花實異,靈氣萃洪蒙。 問潮館(在駟馬橋西。 宋李樂庵聞道人誦讖曰:「潮過唯亭出狀元。」紹興中潮忽至,李憶讖言,告知縣葉子強築問潮館待之,潮遂大湧。 明年,衛文節涇大魁天下。 明弘治初,連歲潮至,毛文簡澄、朱恭靖希周、顧文康鼎臣相繼及第。 後復建候潮館於東關外。)玉峰科目由來久,佳讖忽傳道人口。 潮過唯亭出狀元,駟馬橋頭水聲吼。 江流海流河伯趨,問潮候潮館人守。 甲第名高千佛經,丁沽水溢雙龍首。 累潮才俊盛東南,江鄉舊是人文藪。 登科屈指數鼇頭,功業文章炳杓斗。 可知地脈秘靈樞,留輿偉人共不朽。 年來潮信更頻通,故館臨流回虛牖。 川瀆神靈翊聖朝,毓取明珠獻元後。 馬鞍山(在城內。 廣袤三里,高七十餘丈,孤峰特秀,極目湖海,百里無所蔽,形如馬鞍,故名。)馬鞍山,山高百丈通仙寰。 形如馬鞍色如玉,玉峰奇石挺秀珍瑤環。 上有琳宮梵宇二十有餘所,緣崖倚嶂間架淩孱顏。 就中樓閣最勝處,月華隱玉高聳青冥間。 俯視長陽抱玉諸洞壑,或疑仙人來往群峰巔。 相傳陸氏之先曾葬此,機雲遜抗發跡非偶然。 天鍾其秀蔚才俊,豈徒名基勝跡憑弔供流連。 秦柱山(在縣南三十里千墩浦南帶海上。 有烽火樓遺址,孫吳時以望海寇。 《吳錄》云:一名秦望山,始皇嘗登此望海。)山高無百尺,誤沿望祭名。 曾憶始皇時,觀海停雙旌。 防禦記三吳,烽火嘗夜驚。 戍樓沒遺址,海上三山橫。 歸帆渺天際,極目連滄瀛。 東山(在車塘里能仁寺後,高二丈餘,宋范良遂讀書於此,亭曰墨莊。)誰與鞍山作附庸,一卷削出碧芙蓉。 墨莊舊憶高人跡,靈脈遙通文筆峰。 趙靈山(在縣西南六十里,高一丈五尺,積土所成,特起子壤,隆若岡阜,四望皆水環之,有寺據其陽,曰興福。)山高無片石,四面飲湖光。 秋影紅蕭寺,春風綠土岡。 林深隱叢薄,野曠帶斜陽。 不盡登臨興,煙波入混茫。 巴城湖(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以巴城得名,其地有巴王廟。)巴王殿前秋雨深,巴城湖上秋雲陰。 漁舟散綱不知處,一雙鷺立荒江潯。 淀山湖(在縣南八十里。 北岸屬昆山,南屬華亭、青浦。 彙蘇湖秀三州之水,由西南趨東北入吳凇江以達海。)湖光山色此間多,一棹秋風萬頃波。 三泖魚龍衝白浪,九峰煙雨疊青螺。 潮迎別浦春如海,月滿回塘鏡似磨。 記是鐵崖吹笛處,書船簫管正高歌。 陽城湖〈和沈石田《晚歸陽城湖》韻〉(在縣西北,與巴城湖、傀儡蕩合為一,所通之浦凡十。 申文定公有《陽城八詠》。)明湖蕩雲氣,曠朗瀉胸臆。 百里分浦漵,遠近淨如拭。 一水貫通津,帆影峭風植。 別派達諸涇,水清少堙塞。 北望南陵寺,疏鐘被寒勒。 西出巴城湖,煙波渺難即。 八詠記陽城,風景從頭憶。 秋高正落楓,木葉隨流急。 千墩(在縣東南三十六里衝川鄉。 水曰千墩浦,自淞江吳門東下至此。 江之南北凡有千墩,故名。 一云地名木瓜,有墩九百九十九,合此為千墩。)千墩小市㳌川鄉,鵝鴨群歸粳稻香。 煙水極天迷鷺堠,江湖滿地夢漁梁。 人來別浦荒村暮,湖落平沙斷岸長。 記取木瓜名自美,斜陽十里話耕桑。 界溪(西接長洲縣界。 元末顧仲瑛居此,所謂玉山佳處也。)鹿城西去界溪橫,千古風騷屬仲瑛。 蚤日豪華傾北海,暮年意氣病南征〈(明初以故元遺臣例徙濠)〉。 玉山筵上詩兼酒,金粟堆中死亦生〈(瑛於界溪築生壙,名金粟堆)〉。 為指當時埋骨處,五陵裘馬不勝情。 信義(在縣南二十里。 本信義縣地,俗稱真義者,訛。)小市臨江口,猶留故縣名。 估帆斜日暮,村店野風輕。 潮過唯亭渡,春回壽夢城。 六朝多建置,懷古不勝情。 六直(與甫里接壤,有大直、小直之名,南北凡通六處。 俗稱角直者,非。)六角鄉音久轉訛,誰從角里問吟窩。 門臨笠澤湖頭水,棹轉松陵驛口波。 大直支流分浦漵,小園遺構蔓藤蘿。 秋風杞菊開尊日,記否當時舊釣蓑。 范公亭(在薦嚴寺後。 宋范成大讀書其中,十年不出,後以范公名之。)石湖養望此山居,參政當年舊讀書。 花塢紫藤今不見,夕陽紅上寺僧裾。 水雲千頃亭(在全吳鄉江上姚申之家。)雲水蒼茫一色俱,小亭風景又吾廬。 江鄉別有煙波興,千頃潮回落日餘。 墨妙亭(在元顧信西園,藏趙子昂書。)我愛顧善夫,法書嗜承旨。 縑素富搜羅,手跡窮摹擬。 勒石陷壁間,墨妙共欽企。 有亭翼然臨,當作碑林視。 俯仰趙宋時,書名有緣起。 蘇黃及米蔡,四家溯前軌。 松雪故王孫,家法宣和紀。 姿致仿鍾王,風格超時史。 遂令寸楮留,不啻兼金比。 我欲登斯亭,響拓盡白紙。 氤氳古墨香,結轅空餘子。 六法溯淵源,雙鉤得神似。 豈獨盤谷書,為首屈一指。 綽山亭(元顧仲瑛建。 相傳黃番綽葬此,因名。)樂府開元盛南內,梨園絕藝傾流輩。 番綽承恩更野狐,同時領袖優伶隊。 相傳槁葬此山墩,弦索淒清忍再論。 往日笙歌紅燭院,至今風雨白楊村。 白楊蕭槭棲雅暮,一曲西風向誰訴。 絕調猶留故國春,昆腔獨展江東步。 須知一技亦稱神,曾是華清內直人。 白髮舊題長恨傳,青山也著善財名。 玉山老子風流在,嗜曲耽吟有真宰。 剃草荒原辟作亭,亭名肯為斯人改。 不盡蒼茫吊古心,紫雲曲罷幾知音。 昭陵鳧雁今何處? 按到霓裳感不禁。 玉山草堂(在界溪。 元顧仲瑛所築。 園池亭榭餼館聲伎之盛甲於天下,日與高人俊流置酒賦詩。 其亭館之最勝者曰玉山佳處。)元綱日淪棄,伏處多俊奇。 即有命世才,不屑仕宦羈。 家居好結客,輕擲千金資。 連雲起甲第,別墅開園池。 聲伎妙群選,列侍環雛姬。 酒酣一起舞,纖步歌來遲。 勝流占高會,擊缽催吟詩。 西園仿雅集,北海街深卮。 面山卻非山,山容宛在茲。 不入終南徑,不受草堂移。 脫屣埃壒外,榮利兩不知。 挾此猗頓富,免彼阿堵嗤。 高寄慕禪悅,晚節通聞思。 裘馬五陵市,俠少誇當時。 返身皈淨域,萬念成支離。 所以玉山翁,談笑傾豪貲。 野航亭(元姚文奐所構。 文奐字子章,博涉經史,辟浙東帥閫掾,吟詠不輟,自號婁東先生。)我慕野航叟,戛然逃利名。 作亭俯婁曲,高風如此清。 不覺野航小,但見野水橫。 野水常極目,野鷗無限情。 半繭園(在城內。 葉文莊盛別業,今改邑廟。)舊是平泉水竹莊,春風無復詠流觴。 尚餘池館停遊屐,剩有林巒吊夕陽。 青草別開盤馬路,朱扉特敞祀神坊。 水東記就談天寶,欲問南宮事渺茫〈(著有《水東日記》,所言多復辟遺事)〉。 碩園(舊名頤園,明中丞澄川王公置以養親,廣袤數畝。 元徵士朱均璧墓在焉。 乙酉,中丞殉難,長君石元移家園中,以故宅都廢,園如碩果,故名。 園有聽松閣、萬竹樓諸勝,今為享室。)舊是循陔地,今同碩果論。 中丞開別墅,高士瘞精魂。 虹月〈(徵士樓名,鐵崖有記)〉滄桑古,煙雲松竹存。 攀髯人已去,香火影堂昏。 傳是樓(為徐健庵司寇藏書處,後毀於火。)孝穆園亭沒草萊,況堪重問舊書堆。 百年鴻爪留題額,一代龍門閱劫灰。 華國文章三館重,遺經風雨九原哀。 誰知鄴架飄零久,尚向塵埃拾燼來〈(近晤蓀池令裔,云:《通志堂經解》雕板已贖歸大半矣)〉。 三益園(在馬鞍山老人峰下。 國朝康熙間,徐季重、葉九來、吳扶風三人醵金築此,背溪臨池,奇崎,稱西巖勝景。)西巖勝境開三益,小築閑園供日涉。 面山奇石鬱嵯峨,矯首丈人峰可揖。 修廊曲檻洗俗塵,拄笏看雲排歷歷。 喬松婉蜒如虯龍,澗水下飲苔紋濕。 蘿月溪煙送暮朝,十里鞍山湛深碧。 戶外晴巒擁白雲,窗中遠岫飛黃葉。 醵金曾此買山來,邱壑生平抱奇癖。 坐對郎嬛小有天,瞬息煙雲鋪四壁。 樂庵(在圓明村。 宋侍御史李衡歸老處。 旁植修竹,經史圖籍滿室,日與門人講解經義,學者稱樂庵先生。 孝宗朝以論張說致仕,時給事中莫濟不書敕,直學士周必大不草制,諫官王希呂相繼論奏,四人同時去位。 布衣莊治賦《四賢詩》以美之。)抗疏歸來日,清風直節兼。 雲深藏竹塢,庵古覆茅簷。 南郭先生隱,西臺舊夢淹。 經師開講席,筮易恰宜潛。 同時四君子,去國各翩然。 此老湖山樂,終歸解脫禪。 風波平宦局,松菊了塵緣。 倘擬朱雲事,誰將折檻傳。 南郭新居〈用范石湖韻〉(在南城外,宋樂備築。 備字順之,有學行,能文章,與范成大、馬先覺結詩社。)幽人閱喪亂,到處住薜蘿。 春郊換新綠,秋風摧殘荷。 菀枯亦何病,隨意尋煙波。 樂史古儒者,風雅良足多。 獨惜記寰宇,海內紛干戈。 避兵向南郭,卜宅猶西河。 近交石湖叟,抗手成高歌。 故鄉豈不懷,荊棘叢荒莎。 濫竿豈不恥,隻手無斧柯。 抱此遲暮感,道遠傷如何。 聊用寄蝸角,比似蟭螟窠。 簷卜堂〈和楊廉夫韻〉(元新安寺尼明海所居。 明海能詩,葉西澗弟子。)翠微樓閣俯遙岑,日暮雲棲祇樹林。 天女散花來丈室,老僧入□定元音。 香參簷卜三生果,夢落優曇一院陰。 衣缽幾人通妙偈,清修傳遍阿潘吟。 綠竹堂(在東城橋。 葉文莊第。 公元孫舉人恭煥建,藏公遺書,承文莊未竟之志也。 王世貞有記。)鄴架牙簽累葉存,肯堂終竟屬文孫。 百年祖澤遺書富,一代文章舊德尊。 業紹青緗宏甲第,名高綠竹煥朱門。 郎嬛記出弇山手,不作乎泉草木論。 從吾館(在西門內。 明葛龍仙讀書處。 葛名芝,少負才名,鼎革後幅巾野服匿跡山中,晚歸是館。 臨以大池,長廊環之,北向看山,為夏月觀魚納涼最勝處。)館向西河築,山從北牖看。 閑披新草服,試把舊魚竿。 事業江湖老,風花歲月殘。 稚川今不作,遺跡夢闌珊。 景德寺(在城西南隅,晉司空王瑉舍宅建。 初名寶馬,宋景德中賜今額。 後又重建涅盤正殿。)六朝象教崇縉紳,舍宅又見司空瑉。 虎邱山中白華里,阿兄舊第轉法輪。 莊嚴寶馬拓梵宇,宏施豈便稱能仁。 唐時宰相喜施舍,佞佛或是公雲礽。 蕭公舍身向同泰,濫觴乃使輕至尊。 我來城西撫殘碣,名基歷劫興衰頻。 景德賜額始趙宋,涅槃改建資傳薪。 華香大會盛疇昔,四方觀者常兼旬。 嗚呼! 琅琊右族冠江左,烏衣門巷懷前塵。 乃今變遷及蘭若,雖有遺跡同湮淪。 園亭池館偶然事,興衰那不悲先民。 薦嚴寺(在城東南隅。 唐天祐中,吳越鎮遏使劉璠舍宅建。 宋大中祥符間賜今額,奉成穆皇后香火。 有普照堂,高宗御書。 又建七石塔於寺外。 後徙官河之南。 寺有昆盧閣,巡撫周忱建。 又有范公亭,為范成大讀書處,有紫藤塢,人稱范公藤。)古刹興衰閱廢置,殘碣猶題天祐字。 吳越開藩象教尊,舍宅曾聞鎮遏使。 布上黃金寶相成,資福因緣辟講寺。 慧嚴署額記宋興,香火奉安傳敕賜。 普照堂開寶御書,昆盧合啟藏經笥。 文襄遺愛召棠留,參政留風古藤誌。 列代莊嚴禮法王,琳宮紺宇韜靈合。 七塔門前選佛場,三吳節下掄才地。 瑣院風清接比鄰,靈光曜處文光蔚。 題壁曾留拂面塵,探懷未減書名刺。 粥飯生涯會有緣,魚龍變化空緘志。 近市緇塵沈法筵,淨界喧哄雜闤肆。 夕陽紅亂寺門煙,遍野黃花散金翠。 慧聚寺〈和孟郊張祜韻〉(在馬鞍山下。 梁天監中,僧慧響寓山之石室,二虎幸側,忽有神現,請助千工建寺。 是夜,風雨暴作,遲明,殿基成。 事聞,命建寺賜額,敕張僧繇畫龍於柱。 後遭雷火,柱有天書「績溪火」三字,若符篆。)龍虎開山夕,枯禪證石床。 水清花供缽,鐘定鳥收香。 風雨驚神助,雲巒借佛光。 天王堂已古,寂寞講經場。 百尺崇基建,煙雲互吐吞。 峰排虛閣外,綠遍遠山根。 畫壁看初地,歸僧望隔村。 無端績溪火,餘燼落空門。 隨磬揖上方,古佛尊匡床。 山靜證常寂,僧定聞空香。 誰假誇娥力,圓此寶相光。 畫龍久無跡,莫問內道場。 古殿蔽林麓,雲橫勢欲吞。 幾人通慧業,何處悟塵根。 秀揖鞍山色,閑尋練水村。 響師曾掛塔,普護屬禪門。 聖像寺(在縣東南滬瀆。 晉建興間,有迦葉、維衛二石像泛海止此,光彩七晝夜,眾迎像至開元寺,里人趙罕舍宅建寺,移像奉之。 後寺焚,仍徙開元寺。)廢壘荒原古,名山石佛尊。 靈光浮海角,法像斫雲根。 再徙開元寺,長懷般若門。 西來詛無意,寂滅不須論。 清真觀(在城西北隅,即宋放生池也。 乾道中,道士翟守真募建,又得民家樟木,鋸出聖像,裝繪供奉,遂賜今額。 明初清理道教,為正一叢林。 後建玉皇閣、太乙、三清、真武、三元諸毀,又建竹洲館、放生池。 石梁名飛虹。)吾聞清真觀,創自乾道時。 斫木現法像,度地臨廣池。 舊是放生界,今為棲雲資。 飛閣起層疊,古殿紛參差。 明初厘道教,正一賴主持。 香火盛東南,建置費不貲。 中有竹洲館,萬綠披風枝。 又有古石梁,兩界飛虹垂。 琅環□福地,苔徑通雲墀。 翩然控鶴遊,仿佛佺與期。 太乙降壇應,列真驂龍馳。 丹經闡元要,白雲護名基。 一笑問羽流,何術誇黃紽。 婁侯廟(在婁縣村。 祀吳張昭、陸遜、張休於此。)風颭靈旗故國秋,三分鼎業抗曹劉。 孫吳宿將無雙士,張陸高門第一流。 廟貌特崇賢父子,冠紳未改漢公侯。 華亭別有桐封境,可惜功名入洛休。 卜將軍廟(將軍名珍,字文超,西河人。 唐季藩鎮騷然,紀綱頹委。 將軍生有大志,奮孤忠,樹偉績,為世所重,卒葬西鹿城鄉卜山。 明嘉靖中,倭寇薄城,將軍顯靈斃賊,城賴以完。)西河派衍本崇文,武略偏高野戰勳。 舊夢戈鋌唐保障,殘碑名姓卜將軍。 千秋廟食龍岡柏〈(碑有「森森古柏、宛轉龍岡」等語)〉,一夜魂歸石馬雲。 還與鹿城資捍禦,靈光長照古榆。 安節先生祠(在儒學西。 祀明處士龔翊。 翎十七為金川門卒。 燕兵入,詡大哭,後還鄉,安貧績學。 巡撫周忱兩薦為昆山、太倉教官,辭曰:「詡仕無害於義,恐負往日城門一慟耳。」)燕王馬蹶險不驚,長驅竟入長安城。 王師星散敵甲鳴,誰與門者龔先生。 先生弱齡初籍兵,眼見骨肉元黃爭。 臨城一慟血淚並,地維東折夭西傾。 剝皮揎草菹醢烹,先生漏網先歸耕。 歸來讀書自課程,君臣大義用晦明。 江湖耿耿懷舊京,永棄戎伍逃編氓。 文襄持節兩見徵,潛夫久已無宦情。 金川門外清流清,豈容晚節逮生平。 此言不愧介石貞,黌宮合與薦特牲。 叢祠俎豆千秋榮,安得如君建百旌。 登陴完守輸精誠,皇皇勳戚帶礪盟。 昔為帝拒今王迎,開門揖賊巨蠢成,徒令曹賊當其名。 黃番綽墓(在綽墩村。 唐伶人黃番綽葬此。 里人至今能作三反語。)一曲琵琶海青死,眼底何曾有安史。 慷慨猶聞罵賊聲,血汙遊魂竟如此。 累累古塚綽山墩,獨有黃郎朽骨存。 同是華清內承直,殘骸偏得歸鄉國。 當時駕幸劍州門,樂籍飄零委路塵。 馬嵬槁葬匆匆去,何物梨園得死處。 色藝能令官禁傳,姓名翻借溪山助。 遂令南曲擅新聲,小部昆腔列坐傾。 土人三反能成語,荒隴千秋總臭名。 王文毅墓(在新漕里。 文毅諱葆,字彥光,宋宣和六年進士。 紹興初,疏陳十弊,兼請建儲。 屢遷監察御史。 時秦檜柄政,公揚歷中外,特立不阿。 晚好經學,尤邃《春秋》,卒謐文毅。)太原遷東吳,文毅始著錄。 南渡數名臣,惟公操行篤。 揚歷遍中外,守正式其鵠。 不避權貴鋒,不罹塵網酷。 老學邃春秋,沙隨辦香續。 獎勵及後進,同館賴忠告。 儒行懋官箴,宜可秉鈞軸。 何哉小朝遷,卒以宮觀辱。 用不稱其才,何所展蘊蓄。 埋骨白雲鄉,荒塋亂樵牧。 光祿抱遺經,搜訪遍巖谷。 墓表及祠堂,曾此議修復。 豈徒科名係,謂是傳序屬〈(西莊先生曾欲搜訪宋儒說經諸書,采摭文毅緒言。 又以墓表未修、祠堂未立為憾。 見予所藏《與令弟鶴溪先生書》)〉。 我來新漕里,殘碑洗苔綠。 未見鼎新時,空餘懷舊躅。 外氏流風長,雲護鞍山麓。 陳墓(在五保湖水中,當錦溪之口有墩,相傳宋孝宗妃陳氏葬此。 有蓮池院在墓傍,命僧守祀,今廢。)埋香何處訪佳人,五保湖頭水似銀。 回首玉鉤春寂寂,蓮池香火久成塵。 姓氏曾符漢上宮,長門一賦感應同。 六陵無樹空啼鳥,剩有名花吊碧叢。 未央恩寵占春多,誰遣飛霜斷愛河。 一曲哀蟬人不見,玉魚金碗奈愁何。 德壽中興儉德崇,肯將禮節假昭容。 漆床絹褥溫成物,未必仁宗勝孝宗。 三沙舊憶婕妤莊,荒塚梅妃委道傍。 比似錦溪明月夜,芳魂猶染白蓮香。 劉龍洲墓(劉名過,字改之,廬陵人。 宋南渡後,以詩俠名。 串相周必大欲客之,不就。 嘗疏請過宮與時宰陳恢復大略,卒不用。 以故人潘友文招至昆山,卒葬馬鞍山東。 楊維楨表其墓,比之羅昭諫雲。)先生古俠者,湖海詩名傳。 大節在抗疏,直諫開禧年。 慷慨論恢復,永懷祖狄鞭。 稼軒亦人豪,羅致恐不專。 拂袖蹈東海,庶幾魯仲連,□來鹿城鄉,潘令能招延。 航海尚無日,招魂空有篇。 埋骨此山中,祠宇頹荒煙。 後人議修復,阡表還墓田。 竊以先生才,不減嵇阮賢。 謂比羅昭諫,輕重猶失權。 挾策掎時命,痛哭難回天。 中原幾喪亂,何地能安禪。 千秋一抔土,此恨長綿綿。 □來鹿城鄉,潘令能招延。 黃子澄墓(明建文初,建議削藩。 燕兵起,微服至蘇州,與知府姚善倡義同死。 壬午,購公急。 既至,上將用之,稱殿下,不屈死。 子彥潛收骨藏焦山。 洪熙初乃得葬馬鞍山陽。)七國紛紛資貪戾,強幹弱枝亦本計。 太常慷慨論削藩,殉國殘骸此山瘞。 此山風雨悲忠魂,萬古綱常賴公係。 太孫孱懦燕王驕,叔父尊親竟反噬。 戎馬南來誅錯名,雪盡中朝賈生涕。 翩然微服竄海東,倡義無成勢不濟。 一紙書陳浩氣伸,臣死何慚建文帝。 倉黃函骨急渡江,馬鬛崇封已易世。 於嗟乎! 方齊景鐵皆奇忠,惟公智略尤稱雄。 倘假公兵重公寄,馬蹶未必無成功。 因循國事坐貽誤,金川門外車隆隆。 鼎湖龍去神樂遁,獨餘此塚埋秋風。 雷霆嗬護若靈契,雲旗來往空山中。 歸太僕墓(在東南門內。)畏壘亭荒宰木枯,墓門落日掩平蕪。 文章獨出扶輪手,經濟虛傳相馬圖〈(在太僕時,曾上馬政諸書,不果用)〉。 偶掇巍科當晚歲,僅將薄宦話陪都。 雙峰舊是先生物,遺跡應教比鑒湖〈(文武二峰今在白鶴江徐氏園中)〉。 王司業墓(司業諱同祖。 外王父西莊先生八世祖墓為他姓盜葬,先生復之,並建祠焉。)舊塋重整復新祠,丙舍依然繼昔時。 松柏一林留祖蔭,衣冠八葉長生枝。 漢廷折檻旌遺直,太學揚幡慶得師。 王屋歸來傳別集,書名記取有佳兒〈(子逢年善書,有《王屋山人集》)〉。 发布时间:2025-05-03 13:59:5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