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洛陽伽藍記正文 内容: 洛陽伽藍記正文(集證本)大和十七年,後魏高祖遷都洛陽,詔司空公穆亮營造宮室。 洛陽城門,依魏、晉舊名。 東面有三門:北頭弟一門曰建春門,次南曰東陽門,次南曰青陽門。 南面有三門:東頭弟一門曰開陽門,次西曰平昌門,次西曰宣陽門。 西面有四門:南頭弟一門曰西明門,次北曰西陽門,次北曰閶闔門,次北曰承明門。 北面有二門:西頭曰大夏門,東頭曰廣莫門。 一門有三道,所謂九軌。 城内永寜寺,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宮前閶闔門南一里御道西。 外國所獻經象,皆在此寺。 建中寺,普泰元年尚書令樂平王尒朱世隆所立也,在西陽門内御道北。 長秋寺,劉騰所立也,在西陽門内御道北一里。 瑶光寺,世宗宣武皇帝所立,在閶闔城門御道北。 景樂寺,太傅清河文獻王懌所立也,閶闔南御道西。 昭儀尼寺,閹官等所立也,在東陽門内一里御道南。 胡統寺,太后從姑所立也,在永寜南一里許。 修梵寺,在清陽門内御道北。 蒿明寺,復在修梵寺西。 景林寺,在開陽門内御道東。 城東:明懸尼寺,彭城武宣王勰所立也,在建春門外石樓南。 龍華寺,宿衞羽林虎賁等所立也,在建春門外陽渠南。 瓔珞寺,在建春門外御道北。 莊嚴寺,在東陽門外一里御道北。 秦太上君寺,胡太后所立也,在東陽門外二里御道北。 正始寺,百官等所立也,在東陽門外御道西。 平等寺,廣平武穆王懷舎宅所立也,在青陽門外二里御道北。 景寜寺,太保司徒公楊椿所立也,在清陽門外三里御道南。 城南: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在宣陽門外一里御道東。 大統寺,在景明寺西。 報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在開陽門外三里御道東。 龍華寺,廣陵王所立也,追聖寺,北海王所立也,竝在報德寺之東。 高陽王寺,高陽王雍之宅也,在津陽門外三里御道西。 城西:沖覺寺,太傅清河王懌舎宅所立也,在西明門外一里御道北。 宣忠寺,侍中司州牧城陽王所立也,在西陽門外一里御道南。 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寺在西陽門外三里御道南。 光寶寺,在西陽門外御道北。 法雲寺,西域烏場國胡沙門僧摩羅所立也,在光寶寺西。 西域所齎舎利骨及佛牙經象皆在此寺。 追光寺,侍中尚書令東平王略之宅也。 融覺寺,清河文獻王懌所立也,在閶闔門外御道南。 大覺寺,廣平王懷捨宅也,在融覺寺西一里許。 永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在大覺寺東。 城北:禪虚寺,在大夏門御道西。 凝圓寺,閹官濟州刺史賈璨所立也,在廣莫門外一里御道東。 京師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戶十萬九千餘。 廟社宮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歩為一里,里開四門,門直里正二人,吏四人,門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里。 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天平元年,遷都鄴城,洛陽餘寺四百二十一所。 北芒山上有馮王寺、齊獻武王寺。 京東石關有元領軍寺。 劉長秋□嵩高中有闕居寺、栖禪寺、嵩陽寺、道場寺,上有中頂寺,東有升道寺。 京南關口有石窟寺、靈巖寺。 京西瀍澗有白馬寺、照樂寺。 如此之寺,既郭外不在數限,亦詳載之。 洛陽伽藍記正文(鉤沉本)。 太和十七年,後魏高祖遷都洛陽,詔司空公穆亮營造宮室。 洛陽城門,依魏、晉舊名。 東面有三門:北頭第一曰建春門,次南曰東陽門,次南曰青陽門。 南面有三門:東頭第一門曰開陽門,次西曰平昌門,次西曰宣陽門。 西面有四門:南頭第一門曰西明門,次北曰西陽門,次北曰閶闔門,次北曰承明門。 北面有二門:西頭曰大夏門,東頭曰廣莫門。 一門有三道,所謂九逵。 城内永寜寺,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宮前閶闔門南一里御道西。 閶闔門御道東有左衞府,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有國子學堂,國子南有宗正寺,寺南有太廟,廟南有護軍府,府南有衣冠里。 御道西有右衞府,府南太尉府,府南有將作曹,曹南有九級府,府南有太社,社南有凌隂里。 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 浮圖北有佛殿一所,外國所獻金像皆在此寺。 寺院牆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宮牆也。 四面各開一門,南門樓三重,通三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門。 東西兩門皆亦如之。 所可異者,唯樓二重,北門一道,不施屋,似烏頭門。 (宗祥案:東西兩門皆亦如之者,言與南門圖以雲氣云云種種相同也。 今圖以雲氣四十一字作注文,則皆亦如之一語無歸宿矣。 )詔中書舎人常景為寺碑文,裝飾畢功,明帝與太后共登之,視宮内如掌中,臨京師若家庭,以其目見宮中,禁人不聽升。 至孝昌二年中,大風發屋拔樹,剎上寶瓶隨風而落,入地丈餘,復命工匠更著新瓶。 建義元年,太原王爾朱榮總士馬於此寺。 永安二年五月,北海王元顥復入洛,在此寺聚兵。 永安三年,逆賊爾朱兆囚莊帝於寺。 永熙三年二月,浮圖為火所燒。 建中寺,普泰元年尚書令樂平王爾朱世隆所立也。 本是閹官司空劉騰宅,屋宇奢侈,梁棟踰制,一里之間,廊廡充溢,堂比宣光殿,門匹乾明門,博敞宏麗,諸王莫及也。 在西陽門内御道北,所謂延年里。 西陽門内御道南有永康里,里内復有領軍將軍元乂宅,掘故井得石銘,云是太尉荀彧宅。 長秋寺,劉騰所立也。 騰為長秋令卿,因以為名。 在西陽門內御道北一里,亦在延年里。 寺北有濛汜池,中有三層浮圖一所。 瑤光寺,世宗宣武皇帝所立。 在閶闔門御道北,東去千秋門二里,有五層浮圖一所,去地五十丈。 瑤光寺北有承明門,有金墉城,東有洛陽小城。 景樂寺,太傅清河文獻王懌所立也。 閶闔南御道東,西望永寧寺正相當。 寺西有司徒府,東有大將軍高肇宅,北連義井里,有佛殿一所,像輦在焉。 昭儀尼寺,閹宦所立也。 在東陽門內一里御道南。 東陽門內御道北,太倉、導官二署。 東南治粟里,倉司官屬住其內。 寺有一佛二菩薩,堂前有酒樹麫木。 昭儀寺有池,池南有愿會寺,中書舎人王翊捨宅立也。 寺南有宜壽里,內有苞信縣令叚暉宅。 胡統寺,太后從姑所立也,入道為尼,遂居此寺,在永寜南一里。 修梵寺,在青陽門内御道北。 嵩明寺,復在修梵寺西,並雕牆峻宇,比屋連甍,亦是名寺也。 寺北有永和里,漢太師董卓之宅也。 里中太傅錄尚書長孫稚、尚書右僕射郭祚、吏部尚書邢巒、廷尉卿元洪超、衞尉卿許伯桃、涼州刺史尉成興等六宅。 景林寺,在開陽門内御道東。 有禪房一所,内置泜洹精舎。 有石銘一所,國子博士盧白頭為其文。 建春門内御道南,有句盾、典農、籍田三署。 籍田南有司農寺。 御道北有空地,擬作東宮,晉中朝時太倉處也。 太倉南有翟泉,周廻三里,即春秋所謂王子虎、晉狐偃置於翟泉也。 高祖於泉北置河南尹,晉中朝時歩廣里也。 泉西有華林園,高祖以泉在園東,因名蒼龍海。 海西有藏冰室,海西南有景山殿。 東有羲和嶺,嶺上有温風室。 山西有姮娥峯,峯上有寒露館,並飛閣相通,凌山跨谷。 山北有元武池,山南有清暑殿,殿東有臨澗亭,殿西有臨危臺、景陽觀。 山南有百果園,果列作林,林各有堂。 果林南有石碑一所,魏明帝所立也,題曰苖茨之碑,高祖於碑北作苖茨堂。 果林西有都堂,有流觴池,堂東有扶桑海。 城東:明縣尼寺,彭城宣王勰所立也。 在建春門外石橋南。 有三層塔一所,未加莊嚴。 寺東有中朝時常滿倉。 龍華寺,宿衞、羽林、虎賁等所立也。 在建春門外陽渠南。 寺南有租塲里。 陽渠北有建陽里。 里有土臺,高三丈,上作二精舎。 有鐘一口,撞之聞五十里。 太后以鐘聲遠聞,遂移在宮内,置凝閒堂前,與内講沙門打為時節。 孝昌初,蕭衍子豫章王綜來降,聞此鐘聲,以為奇異,遂造聽鐘歌詞三首,行傳於世。 瓔珞寺,在建春門外御道北,所謂建陽里也。 里内有瓔珞、慈善、暉和、通覺、暉元、宗聖、魏昌、熙平、崇真、因果等十寺。 宗聖寺崇真寺(宗祥案:此二句不復成文)出建春門外一里餘,至東石橋西北而行。 晉太康元年造。 橋南有魏時馬市,刑嵇康之所也。 橋北大道西有建陽里。 大道東有綏民里。 里内有河間劉宣明宅。 魏昌尼寺,閹官瀛州刺史李次壽所立也。 在里東南角,即中朝牛馬市處也。 石橋南道有景興尼寺,亦閹官等所共立也。 建陽里東有綏民里。 里内有洛陽縣,臨渠水。 綏民里東崇義里。 里内有京兆人杜子休宅。 崇義里東有七里橋,以石為之。 七里橋東一里,郭門開三道,時人號為三門。 莊嚴寺,在東陽門外一里御道北,所謂東安里也。 北為租場,里内有駙馬都尉司馬悅、濟州刺史介宣、幽州刺史李真奴、豫州刺史公孫驤四宅。 秦太上君寺,胡太后所立也。 在東陽門外二里御道北,所謂暉文里。 里内有太保崔光、太傅李延實、冀州刺史李韶、祕書鄭道昭等四宅。 正始寺,百官等所立也。 正始中立,因以為名。 在東陽門外御道南,所謂敬義里也。 里内有典虞曹。 敬義里南有昭德里,里内有尚書僕射游肇、御史尉李彪、七兵尚書崔休、幽州刺史常景、司農張倫等五宅。 平等寺,廣平武穆王懷捨宅所立。 在青陽門外二里御道北,所謂孝敬里也。 寺門外有金像一軀,高二丈八尺,相好端嚴,常有神驗,國之吉凶,先炳祥異。 永熙元年,平陽王入纂大業,始造五層塔一所,詔中書侍郎魏收等為寺碑文。 至二年五月,土木畢工,帝率百僚作萬僧會。 景寜寺,太保司徒公楊椿所立也。 在清陽門外三里御道南,所謂景寜里也。 出清陽門三里御道北有孝義里,里西北角有蘇秦冢,冢旁有寶明寺。 孝義里東即是洛陽小市,北有車騎將軍張景仁宅。 孝義里東市北植貨里,城南: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 景明年中立,因以為名,在宣陽門外一里御道東。 至正光年中,太后始造七層浮圖一所。 寺有三池,雈蒲蔆藕,水物生焉。 時世好崇福,四月七日,京師諸象皆來此寺,尚書祠部曹錄象,凡有一千餘軀。 至八日,以次入宣陽門,向閶闔宮前受皇帝散花。 至永熙中,始詔國子祭酒邢子才為寺碑文。 大統寺,在景明寺西,所謂利民里。 寺南有三公令史高顯略宅,東有秦太上公二寺,在景明南一里。 西寺太后所立,東寺皇姨所造,竝為父追福,因以名之,時人號為雙女寺。 東寺有靈臺一所,汝南王復造甎浮圖於靈臺之上。 報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為馮太后追福,在開陽門外三里。 開陽門御道東有漢國子學堂,堂前有三種字石經二十五碑,高祖題為勸學里。 里有大覺、三寶、寜遠三寺。 武定四年,大將軍遷石經於鄴。 勸學里東有延賢里,里内有正覺寺,尚書令王肅所立也。 龍華寺,廣陵王所立也。 追聖寺,北海王所立也。 竝在報德寺之東。 宣陽門外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橋,所謂永橋也。 永橋以南,圓邱以北,伊洛之間,夾御道有四夷館。 道東有四館:一名金陵,二名燕然,三名扶桑,四名崦嵫。 道西有四里:一曰歸正,二曰歸德,三曰慕化,四曰慕義。 吳人投國者處金陵館,三年已後賜宅歸正里。 北夷來降者處燕然館,三年已後賜宅歸德里。 東夷來坿者處扶桑館,賜宅慕化里。 西夷來坿者處崦嵫館,賜宅慕義里。 永橋南道東有白象、獅子二坊。 菩提寺,西域胡人所立也,在慕義里。 高陽王寺,高陽王雍之宅也,在津陽門外三里御道西。 雍之為爾朱榮所害也,捨宅以為寺。 高陽宅北有中甘里。 崇虚寺,在城西,即漢之躍龍園也。 城西:沖覺寺,太傅、清河王懌捨宅所立也。 在西明門外一里御道北,為文獻追福建。 五層浮圖一所,工作與瑶光寺相似也。 宣忠寺,司州牧、城陽王徽所立也。 在西陽門外一里御道南,宣忠寺東。 王典御寺,閹官王桃湯所立也。 門有三層浮圖一所。 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 佛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外三里御道南浮圖前。 柰林蒲萄,異於餘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 光寶寺,在西陽門外御道北。 普泰末,雍州刺史、隴西王爾朱天光總士馬於此寺。 法雲寺,西域烏傷國胡沙門曇摩羅所立也。 在光寶寺西,隔牆竝門。 寺北有侍中、尚書令、臨淮王彧宅。 出西陽門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陽大市。 市東南有皇女臺,臺西南有河陽縣,臺中有侍中侯剛宅。 市西北有土山魚池,市東南有通商、達貨二里,市南有調音、樂律二里,市西有退酤、治觴二里,市北有慈孝、奉終二里。 別有準財、金肆二里,富人在焉。 準財里内有開善寺,京兆人韋英宅也。 自退酤里以西,張方溝以東,南臨洛水,北達芒山,其東西二里,南北十五里,竝名為壽邱里,皇宗所居也,民間號為王子坊。 追光寺,侍中、尚書令、東平王略之宅也。 融覺寺,清河文獻王懌所立也,在閶闔門外御道南。 有五層浮圖一所,與沖覺寺齊等,佛殿僧房,充溢一里。 大覺寺,廣平王懷捨宅也,在融覺寺西一里許。 永熙年中,平陽王即位,造甎浮圖一所。 永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在大覺寺東。 寺西有宜牛里,里内有陳留王景皓、侍中安定公胡元吉二宅。 出閶闔門城外七里長分橋,長分橋西有千金堰。 城北:禪虚寺,在大夏門御道西,寺前有閱武場。 凝玄寺,閹官濟州刺史賈粲所立也。 在廣莫門外一里御道東,所謂永平里也。 注即漢太上王廣處。 (宗祥案:此處注字幸存,即漢太上王廣處六字明係注文,不得誤入正文。 )洛陽城東北有上高里,殷之頑民所居處也。 高祖名聞義里。 聞義里有敦煌人宋雲宅,雲與惠生俱使西域也。 京師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戶十萬九千餘。 廟社宮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歩為一里。 里開四門,門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門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里。 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天平元年,遷都鄴城,洛陽餘寺四百二十一所。 北芒山上有馮王寺、齊獻武王寺。 京東石關有元領軍寺、劉長秋寺。 嵩高中有閒居寺、栖禪寺、嵩陽寺、道場寺,上有中頂寺,東有昇道寺。 京南闕口有石窟寺、靈巖寺。 京西瀍澗有白馬寺、照樂寺。 如此之寺,既郭外不在數限,亦詳載之。 張宗祥曰:昔顧澗蘋先生欲仿全民治水經注之例,分別此書注文而未果。 吳氏聞斯言於其舅朱氏,集證本遂起而分之。 然極簡略,恐非楊氏之舊。 如楊氏舊文果如吳氏所述,則記文寥寥,注文繁重,作注而非作記矣。 楊氏具史才,當不如此。 唐氏復因吳氏之簡,鉤沉本又起而正之。 然第五卷原本注文且誤入正文,則亦未為盡合也。 葢此書子注之難分,實非水經注之比。 水經經注出自兩人,文筆絕異。 此書則自撰自注,文筆相同,一也。 全民所見水經注自大典本出,故經注混淆。 其實宋刊本分經注,明刊亦然。 明初且有單刊經文,無注本。 此書則如隱以前未見他刊,如隱而後注盡不分,但憑想象,一無取證,二也。 故苟無如隱以前之古本可以勘正,實不必泥顧氏之說强為分析,致蹈明人竄改古籍之覆轍也。 第吳唐二家用心甚勤,且僅提寫本文,並未顛倒原書,故亦錄其所定為本文者以備參考。 庚午元宵記。 发布时间:2025-05-03 16:45:1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