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洛阳伽蓝记校注卷第四 内容: 魏抚军司马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城西冲觉寺,太傅清河王怿舍宅所立也,在西明门外一里御道北。 怿亲王之中最有名行,世宗爱之,特隆诸弟。 延昌四年,世宗崩,怿与高阳王雍、广平王怀并受遗诏,辅翼孝明。 时帝始年六岁,太后代摠万几,以怿明德茂亲,体道居正,事无大小,多谘询之。 是以熙平、神龟之际,势倾人主,第宅丰大,踰於高阳。 西北有楼,出凌云台,俯临朝市,目极京师,古诗所谓:「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者也。 楼下有儒林馆、退(延)宾堂,【校】(按元河南志三退作延。 考下文云:「怿爱宾客,重文藻,海内才了,莫不辐辏。」则延字义长,河南志当是。 各本皆误,今据正。 )形制并如清暑殿,土山钓台,【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台作池。 元河南志亦作池。 )冠於当世。 斜峯入牖,曲沼环堂。 树响飞嘤,堦丛花药。 怿爱宾客,重文藻,海内才子,莫不辐辏。 府僚臣佐,并选隽俊。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俊作民。 )至於清晨明【校】(吴琯本、汉魏本明作美。 真意堂本明下有美字。 )景,骋望南【校】(吴琯本、汉魏本南作祖。 )台,珍羞具设,【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羞作奇。 )琴笙并奏,芳醴盈罍,佳【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佳作嘉。 )宾满席,使梁王愧兔园(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园作苑。 )之游,陈思慙雀台之燕。 【校】(吴琯本、汉魏本燕作讌,同。 )正光初,元乂【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乂作义,绿君亭本作义。 按如隐本他处亦作义。 )秉权,闭太后於後宫,薨怿於下省。 孝昌元年,太子(后)【校】(各本子作后。 吴集证云:「子当从各本作后。」今正。 )还摠万机,追赠怿太子太师太(大)【校】(各本皆作大,今据正。 )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给九旒、鸾辂、黄屋左纛、轀輬车、前後部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挽歌二部,葬礼依晋安平王孚故事,諡曰文献。 图怿像於建始殿。 拔清河国【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国下有郎中二字。 吴集证云:「案魏书百官志有侯伯国郎中令,何本殆据之以增此也。」)令韩子熙为黄门侍郎。 从(徙)【校】(各本从作徙。 吴集证云:「从当从各本作徙。」今正。 )王国三【校】(吴琯本、汉魏本无三字。 )卿为执戟者,近代所无也。 为文献追福,建五层浮图一所,工作与瑶光寺相似也。 宣忠寺,侍中司州牧城阳王【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王下有徽字。 说郛四亦有。 )所立也,在西阳门外一里御道南。 永康(安)【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康作安。 元河南志三亦作安。 後魏无永康年号,显误,下文亦作永安,今正。 )中,北海入洛,庄帝北巡,自余诸王,各怀二望,惟徽独从庄帝至长子城。 大兵阻河,雌雄【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雌雄作「雄雌」。 )未决,徽愿入洛阳舍宅为寺。 及北海败散,国道重晖,遂舍宅焉。 永安末,庄帝谋煞【校】(各本煞作杀,同。 )尔朱荣,恐事不果,请【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请作谋。 )计於徽,徽曰:「以生太子为辞,荣必入朝,因以毙之。」庄帝曰:「后怀孕於(未)【校】(吴琯本、真意堂本於字空格。 汉魏本、唐鈎沈本、张合校本作未,今从之。 )十月,今始九月,可尔已【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已作以,同。 )不?」徽曰:「妇生产子,【校】(吴琯本、汉魏本作「妇人生产」。 绿君亭本、真意堂本作「妇人产子」。 )有延月者,有少月者,不足为怪。」帝纳其谋,遂唱生太子,遣徽特(驰诏)【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特作「驰诏」二字。 绿君亭本注云:「一本作持诏。」按通监一百五十四云:「遣徽驰骑至荣第告之。」则作驰为是。 驰以声近譌为持,又以形近譌为特。 今从吴琯本正。 )至太原王第,告云:「皇储诞育。」值荣与上党王天穆博戏,徽脱荣帽,懽舞盘旋。 徽素大度量,喜怒不形【校】(吴琯本、汉魏本形作盈。 )於色。 遶(兼)【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遶作兼。 按通监作「兼殿内文武,传声趣之」。 似以作兼为是,今从吴琯本正。 )殿内外懽叫,荣遂信之,与穆并入朝。 庄帝闻荣来,不觉失色。 中书舍人温子升【校】(各本升作昇。 )曰:「陛下色变。」帝连【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连字。 )索酒饮之,然後行事。 荣、穆既诛,拜徽太师司马,余官如故,典统禁兵,偏被委任。 及尔朱兆擒庄帝,徽投前洛阳令寇祖仁。 祖仁【校】(吴琯本、汉魏本祖仁二字不重。 按通监一百五十四重祖仁二字。 )一门刺史,【校】(通监作「一门三刺史」。 法苑珠林八十四怨苦篇引冤魂志作「祖仁父叔兄弟三人为刺史」。 据此,疑门字下脱一三字。 )皆是徽之将〈校〉,【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将下有校字,此脱,今补。 )少【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少作以。 )有旧恩,故往投之,【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故字。 )祖仁谓子弟等曰:「时【校】(吴琯本、汉魏本时作始。 按通监时作如。 )闻尔朱兆募城阳王甚重,擒获者千户侯。 今日富贵至矣!」遂斩送之。 徽初投祖仁家,賷【校】(各本賷作齎,同。 )金一百斤、马五十疋,祖仁利其财货,故行此事。 所得金马,缌亲之内均分之,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信矣!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矣下有哉字。 )兆得徽首,亦不勳赏祖仁。 兆忽梦徽云:「我有黄【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黄字。 通监亦无黄字。 )金二百斤、马一百疋,在祖仁家,卿可取之。」兆悟觉,即自思量「城阳禄位【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禄位作「位望」。 )隆重,未闻清贫,常自入其家采掠,【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掠作迹。 )本无金银,此梦或真。」至晓,掩祖仁,徵其金马。 祖仁谓人密告,望风款服,云:「实得金一百斤,马五十疋。」兆疑其藏隐,依梦徵之。 祖仁诸房素有金三十斤,马五(三)十疋,【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五作三。 按通监亦作三。 珠林引冤魂志作「祖仁私敛戚属,得金三十斤,马三十疋。」则作三是也。 今据正。 )尽送致兆,【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致字。 )犹不充【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充作满。 )数。 兆乃发怒,捉祖仁,悬首高树,大石坠足,鞭捶之,以及於死。 时人以为交报。 杨衒之云:【校】(张合校本云作曰,当是写误。 )「崇善之家,必有余庆,积祸【校】(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祸作恶。 )之门,殃所毕集。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余殃所集」。 )祖仁负恩反噬,贪货杀徽,徽即托梦增【校】(吴琯本、汉魏本增下有徽字。 绿君亭本、真意堂本增下有徵字,徵即徽之误。 )金马,假手於兆,还以毙之。 使祖仁备经楚挞,穷其涂炭,虽魏侯【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魏下有其字。 )之笞田蚡,秦主之刺姚苌,以此论之,不能加也。」宣忠寺东王典御寺,阉官《杨》王桃汤【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皆无杨字。 吴集证本云:「按魏书阉官传:王温字桃汤。 杨字当从各本衍。」按说郛四亦无杨字,今据衍。 )所立也。 时阉官伽蓝皆为尼寺,唯桃汤所建【校】(吴琯本、汉魏本所建作独造。 说郛亦作独造。 )僧寺,世人称□〈之〉(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空格皆作之。 说郛亦作之,今补。 )英雄。 门有三层浮屠【校】(各本屠作图,下同。 )一所,工踰昭义。 【校】(本书卷一作「昭仪」。 )宦者招提,最为入室。 【校】(吴琯本、汉魏本入室作「人宝」。 )至於六斋,常击鼓歌舞也。 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校】(太平御览六百五十八引佛下有教字。 )入中国之始。 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 【校】(御览无三里二字。 )帝梦金神【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神作人。 御览亦作人。 )长丈六,项背【校】(吴琯本、汉魏本背作皆,当是形近而譌。 御览背作佩。 )日月光明,金神(胡人)【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金作胡。 御览金神作「胡人」,今从正。 )号曰佛。 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校】(御览经作金。 )像焉。 时【校】(御览时下有以字。 )白马负〈经〉【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负下有经字。 御览、说郛四亦有经字。 今据补。 )而来,因以为名。 明帝崩,起祗洹於陵上。 自此从(以)【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从作以。 此当是以与从形近,因而致误,又写作从,今正。 )後,百姓塚上,或作浮图焉。 寺上经函至今【校】(御览无至今二字。 )犹存。 【校】(御览犹作常。 )常烧香供养之,经函【校】(御览无此八字。 )时放光明,耀【校】(御览耀作曜,同。 )於堂宇,是以道俗礼敬之,如仰真容。 浮屠【校】(各本屠作图,同。 )前,柰林蒲萄【校】(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二萄作桃,通。 )异於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 柰林实重七斤,【校】(唐鈎沈云:「柰无重至七斤之理,下云白马甜榴,此疑当作榴。」按榴为柰属,故榴亦可称作柰。 唐说似拘。 )蒲萄实伟於枣,味并殊美,冠於中京。 帝至熟时,常诣取之,或复赐宫人。 宫人【校】(御览宫人二字不重。 )得之,转饷亲戚,以为奇味,【校】(御览味作异。 )得者不敢辄食,乃历数家。 京师语曰:「白马甜榴,一实直牛。」有沙门宝公者,不知何处【校】(太平御览六百五十五处作许。 )人也。 形貌丑【校】(御览丑作寝。 太平广记九十一作寖。 )陋,心机【校】(各本机作识。 按御览、广记亦作识。 )通达,过去未来,预覩三世。 发言似【校】(吴琯本、汉魏本、无似字,空二格。 )谶,不可【校】(御览、广记可下有得字。 )解,事过之後,始验其实。 胡太后闻之,【校】(御览、广记无闻之二字。 )问以世事。 宝公曰:【校】(广记无曰字。 )「把粟与鷄呼【校】(御览、广记呼作唤。 )朱朱。」时人莫之能【校】(广记无之能二字。 )解。 建义元年,后为尔朱荣所害,始验其言。 时亦【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亦字。 广记亦无。 )有洛阳【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阳字。 )人赵法和请占「早晚当有爵否?」【校】(吴琯本、汉魏本爵否作官爵。 真意堂本爵上有官字。 广记无否字。 )宝公曰:「大竹箭,不须羽。 东厢屋,急手作。」时【校】(广记时下有人字。 )不晓其意。 经十余日,【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十余日三字作「月余」二字。 广记亦作「月余」。 )法和父丧。 【校】(广记丧作亡。 )大竹〈箭〉者【校】(广记竹下有箭字,今据补。 )〈苴〉杖;【校】(广纪杖上有苴字,今据补。 )东厢屋者,倚庐。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下有初字。 按广记亦有。 )造十二辰歌,终其言也。 【校】(唐鈎沈云:「此段与前後文不属,未知当在何条下。」)宝光寺,【校】(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宝光作「光宝」。 说郛四亦作「光宝」。 下同。 )在西阳门外御道北。 有三层浮图一所,以石为基,形制甚古,画工雕刻。 隐士赵逸见而叹曰:「晋朝石塔寺,今为宝光寺【校】(真意堂本上作「宝光寺」,此作「光宝寺」。 )也!」人问其故,逸曰:「晋朝三(四)十二寺【校】(按本书序云:「至晋永嘉惟有寺四十二所。」魏书释老志云:「晋世洛中佛图有四十二所矣。」皆作四十二,此三字当是四字之譌。 今据正。 )尽皆湮灭,唯【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唯下有有字。 )此寺独存。」指园中一处曰:「此是浴室,【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室作堂。 )前五步,应有一井。」众僧掘之,果得屋及井焉。 井虽填塞,砖口如初,浴堂下犹有石数十枚。 当时园池(地)【校】(吴琯本、汉魏本池作地,是,今正。 )平衍,果菜葱青,莫不叹息焉。 园中有一海,号「咸池」。 葭菼【校】(吴琯本、汉魏本菼作芙)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 【校】(吴琯本、汉魏本旁作傍,同。 )京邑士子,至於良辰美日,休沐告归,徵友命朋,来游此寺。 雷【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雷作云。 )车接轸,羽盖成阴。 或置酒林泉,题诗花圃,折藕浮瓜,以为兴适。 普泰末,雍西(州)【校】(各本西作州,今正。 )刺史陇西王尔朱天光揔士马於此寺。 寺门无何都崩,天光见而恶之。 其年,天光战败,斩於东市也。 法云寺,西域乌场国【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场作阳。 说郛四亦作阳。 太平御览六百五十五作长。 )胡沙门僧(昙)摩罗【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僧作昙。 御览、说郛亦作昙。 按昙摩为梵名,此云法。 西域僧徒多用昙摩或昙无命名者。 此当作昙,今正。 )所立也。 在宝光【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宝光作「光宝」。 )寺西,隔墙并门。 摩罗聪慧利根,学穷释氏,至中国,即晓魏言隶书,凡【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凡下有所字。 御览亦有所字。 )闻见,无不通解,是以道俗贵贱,同归仰之,作祗洹《寺》【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寺字,依文义当无,今据衍。 )一所,工制【校】(照旷阁本制作制。 )甚精。 佛殿僧房,皆为胡饰,丹素【校】(绿君亭本素作青。 )炫【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炫作发。 )彩,金玉【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玉作碧。 )垂辉。 摹写真容,似丈六之见鹿苑;神光壮丽,若金刚之在双林。 伽蓝之内,花【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花作珍。 )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校】(绿君亭本木作树。 )被庭。 京师【校】(御览师作都。 )沙门好胡法者,皆就摩罗受【校】(御览受作授。 )持之,戒行真苦,难可揄扬。 秘呪神验,阎浮所无。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下有也字。 )呪枯树能生枝叶,呪人变为驴马,见之莫不忻【校】(御览忻作惊。 )怖。 西域所賷【校】(吴琯本、汉魏本、賷作卖。 )舍利骨及佛牙经像皆在此寺。 寺北有侍中尚书令【校】(吴琯本、汉魏本无令字。 )临淮王或宅。 彧博通典籍,辨慧清恬,【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恬作悟。 )风仪详审,容止可观。 至三元肇庆,万国齐珍,【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珍作臻。 绿君亭本注云:「一作臻」。 )金蝉【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金蝉作「貂蝉」。 )曜【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曜作耀,同。 )首,宝玉鸣腰,负荷执笏,逶迤复道。 观者忘疲,莫不叹服。 或性爱林泉,【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林泉作「山林」。 )又重宾客。 至於春风扇扬,【校】(吴琯本、汉魏本扬作柳,非。 )花树如锦,晨食南馆,夜游後园。 僚寀成羣,俊民满席,丝桐发响,【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响作响,同。 )羽觞流行,诗赋并陈,清言乍起。 莫不饮【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饮作领。 )其玄奥,忘其褊郄【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郄作恡。 )焉。 是以入彧室者谓登僊也。 荆州秀才张裴裳【校】(吴琯本、汉魏本裳下有常字。 按元河南志三张裴裳作张裴,裳字疑为常字之误。 吴琯本之常字本为裳字傍之校文,乃误并入正文。 )为五言,有清拔之句云:「异秋(林)【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秋作林。 绿君亭本亦作林,注云:「一作秋」。 按元河南志亦作林,当是,今正。 )花共色,别树鸟同声。」或以蛟龙锦赐之,亦【校】(元河南志亦作次。 )有得绯紬绯绫【校】(元河南志绯绫作「紫绫」。 )者。 唯河东裴子明为诗不工,罚酒一石。 子明八日(斗)【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日作斗。 绿君亭本作斗,注云:「一作日」。 按元河南志亦作斗,据下文「譬之山涛」语考之,亦当作八斗。 今正。 )而醉眠,时人譬之山涛。 及尔朱兆入京师,或为乱兵所害,朝野痛惜焉。 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 市【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市下有东字。 绿君亭本注云:「一多一东字。」)南有皇女台,汉大将军梁冀所造,【校】(此文疑有讹误,说见上注。 )犹高五丈【校】(吴琯本、汉魏本丈作尺。 )余。 景明中,比丘道恒立灵僊寺【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寺字。 )於其上。 台西有河阳县台。 中(东)【校】(按元河南志云:「侍中侯刚宅在河阳县台东。」据此,则中当是东字之误。 今从之。 )有侍中侯钊(刚)【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钊作刚。 吴集证云:「考魏书当从各本作刚。」按元河南志亦作刚,今正。 )宅。 市西北有土山鱼池,亦冀之所造,即汉书所谓:「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者。 市东【校】(唐鈎沈本东下有南字,不知所据,疑是误衍。 )有通商、达货【校】(吴琯本、汉魏本达作逵。 按元河南志作达,与此同,逵字当误。 )二里。 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 有刘宝者,最为富室。 州郡都会之处,皆立一宅,【校】(元河南志宅下重宅字。 )各养马一【校】(元河南志一作十,似是。 )疋,至於盐粟贵贱,市价【校】(吴集证本价作贾。 )高下,所在一例。 舟车所通,足【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足作人。 )迹所履,莫不商贩焉。 是以海内之货,咸萃其庭,产匹铜山,家藏金穴。 宅宇踰制,楼观出云,车马服饰,拟於王者。 市南有调音、乐律【校】(吴琯本、汉魏本律作肆。 元河南志亦作肆。 )二里。 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校】(元河南志伎作妓,同。 )出焉。 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为壮士歌、项羽吟。 征西将军崔延伯甚爱之。 正光末,高平失据,虐【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虐作虎。 绿君亭本亦作虎,注云:「一作虐。」)吏充斥。 贼帅万侯(俟)【校】(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侯作俟,是,今正。 )丑奴寇暴泾、岐之间,朝廷为【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为下有之字。 )旰食,延伯总步骑五万讨之。 延伯出师於洛阳城西张方桥,即汉之夕阳亭也。 时公卿祖道,车骑成列。 延伯危冠长剑,耀武於前,僧超吹壮士笛曲【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笛下有歌字。 元河南志作「壮士曲」。 )於後,闻之【校】(张合校本无之字,当脱。 )者懦夫成勇,剑客思奋。 延伯胆略不羣,威名早【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早作卓。 )着,为国展力,二【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二作三。 )十余年,攻无全【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全作牢。 )城,战无横陈,是以朝廷倾心送之。 延伯每临场(阵)(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场作阵。 元河南志亦作阵,今从之。 )令【校】(吴琯本、汉魏本令上有常字。 元河南志亦有。 )僧超为壮士声,甲胄之士踊跃。 【校】(元河南志踊跃上有「莫不」二字,疑当脱此二字,各本皆误。 )〈延伯〉单马入阵【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皆有延伯二字。 按此叙延伯之勇,据下文可知。 如无延伯二字,意义即含混不明,吴琯等本是也,今据补。 )旁【校】(吴琯本、汉魏本旁作傍。 )若无人,勇冠三军,威镇【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镇作振。 )戎竪,二年之间,献捷相继。 丑奴募善射者射【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射作中。 )僧超,亡,延伯悲惜哀恸,左右谓「伯牙之失钟【校】(各本钟作锺,通。 )子期,【校】(吴琯本、汉魏本无子字。 )不能过也。」後延伯为流矢所中,卒於军中。 於是五万之师,一时溃散。 市西有退酤、【校】(元河南志三退作延。 )治觞二里。 里内之人多酝【校】(张合校本酝作酿,疑是因下酿字而误。 )酒为业。 河东人刘白堕【校】(太平广记二百三十三堕下有者字。 )善能【校】(广记能作於。 )酿酒。 季夏六月,【校】(广记此句作「六月中」。 )时暑赫曦,【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曦作义。 广记曦作刘,属下句读。 )以甖贮酒,暴【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暴作曝,同。 广记亦作曝。 )於日中,经一旬,其酒【校】(广记其酒作「酒味」。 元河南志亦作「酒味」。 )不动,饮之香美而醉,【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而醉作「醉而」。 广记及元河南志皆作「醉而」。 )经月不醒。 【校】(广记无经月二字。 不下有易字。 曾慥类说六作「饮者醉而不能醒」。 元河南志亦无经月二字。 )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校】(元河南志无多字。 广记此句作「京师朝贵出郡者」。 )远相饷馈,踰于千里,以其远至,【校】(广记此句作「以其可至远」。 )号曰「鹤觞」。 亦名【校】(吴集证本名作曰。 )「骑驴酒」。 永熙年【校】(广记、类说及元河南志无年字。 )中,南青州【校】(广记、类说无南字。 按北史鸿宾传作南青州,元河南志亦有南字,广记等误。 )刺史毛鸿宾齎【校】(广记齎作带。 )酒之蕃,【校】(吴琯本、汉魏本蕃作番。 唐鈎沈本作藩,同。 广记作任。 元河南志作「齎酒赴州」。 )逢路贼,【校】(吴琯本、汉魏本作「路逢劫贼」。 真意堂本作「逢路刼贼」。 广记作「路中夜逢劫盗」。 类说作「逢盗劫酒」。 )盗饮之即醉,【校】(广记即作皆。 类说作「饮之皆醉」。 )皆被【校】(广记皆被作「遂备」。 )擒获,因【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因下有此字。 广记亦有。 )复命【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命作为。 唐鈎沈本命下补为字。 广记、类说及元河南志作名。 )「擒奸酒。」【校】(元河南志擒作获。 )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市北慈孝、奉终二里。 【校】(元河南志慈孝作「孝慈」;奉终作「奉忠」。 )里内之【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之字。 )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輀【校】(吴琯本、汉魏本、輀作轜。 元河南志亦作轜。 )车为事。 有挽歌【校】(太平广记四百四十七歌下有者字。 )孙岩,娶【校】(广记娶作取,同。 )妻三年,【校】(广记下有妻字。 )不脱衣而卧。 岩因【校】(广记因作私。 )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毛【校】(吴琯本、汉魏本毛上有三字。 广记毛作尾。 )长三尺,似野【校】(广记无野字。 )狐尾。 岩惧而出之。 妻临去,【校】(广记临上有甫字。 )将刀截岩发而走。 隣人逐之,【校】(吴琯本、汉魏本逐作追。 )变成【校】(广记成一作为。 )狐,追之不得。 其後,京邑被截发者一百三十余【校】(广记无余字。 )人。 初变【校】(广记变下有为字。 )妇人,衣服靓妆,【校】(广记靓妆作「净粧」。 )行路【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行路作「行於道路」四字。 广记亦作「行於道路」。 )人见而悦近之,【校】(吴琯本、汉魏本无近字。 真意堂本之下有者字。 广记亦无。 )皆被截发【校】(吴琯本、汉魏本作「近者被截发」。 广记亦同。 )当时有【校】(广记无有字。 )妇人着彩衣者,人皆【校】(广记无皆字。 )指为【校】(吴琯本、汉魏本为作其。 )狐魅。 熙平二年四月有此,至秋【校】(吴琯本、汉魏本此字在秋字上。 )乃止。 别有准财、金肆二里,富人在焉。 凡此十里,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空格作「对出」,今据补。 )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金银锦绣,奴婢缇衣,【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锦作缇。 吴琯本、真意堂本缇字空格。 汉魏本缇作裳。 )五味八珍,仆隶毕口【校】(唐鈎沈本口字作方格□。 )神龟年中,以工商上僭,〈议〉【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有议字,义长,今据补。 )不听【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听下有衣字。 )金银锦【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锦作缇。 )绣。 虽立此制,竟不施行。 准财里内【校】(吴琯本、汉魏本此条别顶格起行。 太平广记三百七十一准作阜。 )有开善寺,京兆人韦英宅也。 英早卒,其妻梁氏【校】(广记无氏字。 )不治丧而嫁,更约【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约作纳。 法苑珠林四十三变化篇及广记亦作纳。 )河内人【校】(珠林及广记无人字。 )向子集为夫。 虽云改嫁,仍居英宅。 英闻梁氏【校】(珠林及广记无氏字。 )嫁,白【校】(吴琯本、汉魏本白作向。 )日来归,乘马将数人至於庭前,呼曰:「阿梁,卿忘我也?」【校】(珠林及酉阳杂俎十三也作耶。 按也与耶古同。 )子集惊怖,【校】(珠林怖作怪。 )张弓射之,应弦【校】(吴琯本、汉魏本弦作箭。 珠林、广记、说郛四亦作箭。 )而倒,即变为桃人,所骑之马亦变【校】(吴琯本、汉魏本变作化。 珠林,广记亦作化。 )为【校】(珠林作成。 )茅【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茅作茆,同。 )马,从者数人尽化【校】(珠林及广记无化字。 )为蒲人。 梁氏惶惧,舍宅【校】(珠林舍宅作「遂舍」。 )为寺。 南阳人侯庆有铜像一躯,可高丈余。 【校】(法苑珠林七十一债负篇、太平广记九十九(引珠林)丈作尺。 )庆有牛一头,拟〈货〉【校】(珠林及广记拟下有货字,今据补。 )为金色,遇【校】(按珠林、广记遇下有有字。 )急事,遂以牛【校】(珠林、广记牛下有与字。 )他用之。 经二年,庆妻马氏忽梦此像谓之曰:「卿夫妇负我金色,久而不偿,今取卿儿丑多【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丑作丑,下同。 )以偿【校】(珠林及广记偿作充。 )金【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金字。 )色焉。」【校】(绿君亭本焉字作马氏二字,属下句。 珠林、广记亦同。 )悟觉,【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悟觉作「觉悟」。 珠林、广记悟作寤。 )心不遑安。 【校】(珠林及广记作「而心不安」。 )至晓,丑多得病而亡。 庆年五十,【校】(珠林年下有余字。 广记十下有余字。 )唯有一子,悲哀之声,感於行路。 丑多亡日,像自然【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然作有。 珠林、广记像下有忽字。 然作有。 )金色,光照四隣。 一里之内,【校】(珠林、广记一作隣。 )咸闻香气,僧【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僧作道。 珠林、广记亦作道。 )俗长幼,皆来观覩。 【校】(珠林覩作瞩。 广记作「瞩焉」二字。 )尚书右【校】(元河南志右作左。 )仆射元稹【校】(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稹作慎。 珠林亦作慎。 张合校云:「案魏书作瑱」。 按元河南志又作顺。 考元瑱与元顺皆曾为尚书右仆射,未知孰是。 )闻里内频有怪异,遂改准财【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财下有里字。 珠林准作埠。 )为齐谐里也。 自退酤【校】(元河南志退作延。 )以西,张方沟以【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以作水。 )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居作立。 )民间号为王子坊。 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缥作珠。 )囊纪庆,玉烛调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劳-力+凡]独不见牛马【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马作羊。 )之衣。 於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校】(按太平广记二百三十六擅作阻。 )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崇门丰室,洞【校】(广记洞作阿。 )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树(榭),【校】(绿君亭本树作榭。 据下句「家家而筑」观之,则作榭是也,今据正。 广记作树,与此同。 )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莫不【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莫不二字。 )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争衡,【校】(吴琯本、汉魏本衡作行。 )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 【校】(广记无形字。 )置玉井金罐,以金五色绩【校】(吴琯本、汉魏本绩作续。 绿君亭本、真意堂本作「以五色丝续」。 按广记作「以五色丝」。 元河南志作「以五色缋」。 )为绳。 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 有婢朝云,善吹箎,能为团扇歌、垄(陇)上声。 【校】(吴集证本垄作陇。 太平御览五百八十、广记、元河南志三皆作陇,今据正。 )琛为秦州刺史,诸羌外叛,【校】(御览作「羌叛」。 )屡讨之【校】(照旷阁本无之字。 )不降,【校】(御览作「屡讨不胜」。 )琛令朝云假为贫【校】(曾慥类说六贫作老。 )妪【校】(御览作女。 )吹箎而乞。 诸羌【校】(御览无诸字。 )闻之,悉【校】(御览无悉字。 )皆流涕,迭【校】(御览无迭字。 )相谓曰:「何为弃【校】(御览为弃作「故舍」。 )坟井,在山谷为寇也?」【校】(御览、广记也作耶,同。 )即相率归降。 【校】(御览归作而。 广记无即字。 )秦民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箎。」琛在秦州【校】(广记州作中。 )多无政绩,遣使向西域求名马,远至波斯国,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骥」。 【校】(吴琯本、汉魏本骥作其,属下句。 广记及元河南志无骥字。 )次【校】(吴集证本次上有其字。 )有七百里者【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者作马。 )十余匹,【校】(广记无匹字。 )皆有名字。 以银为槽,金为锁【校】(吴琯本、汉魏本锁作鏁,同。 )环,【校】(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环作鐶,同。 广记锁环作「环锁」,元河南志作「鐶鏁」。 )诸王服其豪富。 琛〈常〉【校】(吴琯本、汉魏本琛下有常字。 广记琛下亦有尝字,元河南志有常字。 今补。 )语人云:「晋室【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晋室二字。 )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掖,【校】(照旷阁本、吴集证本掖作腋。 广记、元河南志亦作腋。 掖与腋通。 )画卯(卵)【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卯作茆。 照旷阁本作卵。 吴集证云:「按杜台卿玉烛宝典:寒食,城市多斗鸡卵之戏,出古之豪家食称画卵。 今代犹染蓝茜,加雕镂,递相饷遗。 此卯字当从广记作卵。」按曾慥类说、元河南志卯亦作卵,吴说是也,今据正。 )雕薪;况我大魏天王,【校】(照旷阁本王作潢。 广记、元河南志引皆作王,与此同。 )不为华侈?」【校】(元河南志无此四字;上句王下有耶字。 )造迎风馆於後园,牕户之上,列钱青琐,玉凤衔铃,金龙吐佩,【校】(广记、类说佩作旆。 通监一百四十九作旆。 )素柰朱李,枝条入檐,伎女【校】(广记伎作妓,同。 )楼上,坐而摘食。 琛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校】(广记、元河南志瓮作瓮,同。 )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 自【校】(广记自作其。 )余酒器,【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自金瓶至自余十五字在「皆从西域而来」句下,又无酒器二字。 )有水晶鉢、【校】(通监作「水精锋」。 胡三省注云:「一本锋作锺。」)玛瑙〈盃〉、【校】(绿君亭本下有盃字,今从补。 )琉璃【校】(吴琯本、汉魏本无琉字,璃作▆,非。 )碗、赤玉巵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从作是。 )西域而来。 【校】(广记无域而二字。 )又陈女乐及诸名马,复引诸王按行府库,【校】(广记府库作「库藏」。 )锦罽(罽)【校】(各本作罽,此是譌字,今正。 )珠玑,冰罗雾縠,充积其内。 綉、缬、【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缬作缇。 )油(紬)、【校】(吴琯本、汉魏本油作紬。 依文义当是,今从之。 )绫、丝、彩、越、葛、钱、绢等不可数计【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越葛作葛越,绢下有布字,数计作胜数。 广记无綉缬下至此十五字。 )琛忽【校】(广记无忽字。 )谓章武王融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融立性贪暴,志欲无限,【校】(广记限作厌。 )见之惋叹,不觉生【校】(广记生作成。 )疾,还家卧三日不起。 【校】(广记不下有能字。 )江阳王【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王字。 )继来省疾,谓【校】(广记谓作「谕之」二字。 )曰:「卿之财产,应得抗衡,何为叹羡,【校】(广记叹羡作「羡叹」。 )以至於此?」融曰:「常谓高阳一人宝货多〈於〉【校】(吴琯本、汉魏本多下有於字。 真意堂本下有于字。 广记亦有于字。 今补。 )融,谁知河间,瞻之在前。」继咲【校】(广记无咲字。 )曰:「卿欲作袁术之在淮南,不知世间复有刘备也?」融乃蹶起,置酒作乐。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校】(吴琯本、汉魏本无积字。 )於廊者,【校】(太平广记一百六十五者作「庑间」二字。 )不可较【校】(吴琯本、汉魏本较作校,广记亦作校,同。 )数。 及太后【校】(广记无及字。 )赐百官负绢,【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负字。 )任意自取,【校】(广记取作量。 )朝臣【校】(吴琯本、汉魏本臣作廷。 )莫不称力而去。 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性(任),【校】(吴琯本、汉魏本性字空格。 广记作任,义长,今从正。 通监作「负绢过重」。 )蹶倒伤踝。 〈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 【校】(广记有此十四字,各本皆无。 按通监云:「太后夺其绢使空出,时人笑之。」通监此文亦本伽蓝记,则此十四字当有,今本脱去耳。 今据广记补。 )侍中崔光止取两匹,【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脱侍中下八字。 )太后问:【校】(广记问下有曰字。 )「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疋,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 经河阴之役,【校】(吴琯本、汉魏本役譌作投。 )诸元歼尽,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校】(广记二百三十六寺下有宇字。 )寿丘里闾,【校】(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闾作间。 元河南志亦作间。 广记作闾,与此同。 )列刹相望,祗洹郁起,宝塔高淩。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淩作临。 广记淩作壮。 )四月初【校】(吴琯本、汉魏本无初字。 广记及元河南志亦无初字。 )八日,京师【校】(广记、元河南志师作都。 )士女,多至河间寺。 观其廊【校】(吴琯本、汉魏本廊作殿。 广记、元河南志作堂。 )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校】(吴琯本、汉魏本是作足。 )过。 【校】(广记过下有也字。 )入其後园,见沟渎蹇产,石磴【校】(吴琯本石作口。 )礁嶢,【校】(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礁作嶕,同。 )朱荷出也(池),【校】(绿君亭本、吴集证本也作池,今从正。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地。 )绿萍浮水,飞梁跨阁,【校】(吴琯本、汉魏本阁作树。 )□〈高〉树【校】(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空格作高字,今据补。 吴琯本树字亦空格。 汉魏本此二字作「层阁」。 )出云,咸皆唧唧(啧啧),【校】(照旷阁本唧唧作啧啧。 义长,今从之。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追光寺,【校】(元河南志三、说郛四光皆作先。 )侍中尚书令东平王略之宅也。 略生而岐嶷,幼则【校】(张合校本则作而。 )老成,博洽羣书,好道不倦。 神龟中,为黄门侍郎。 元义【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义作义。 照旷阁本、吴集证本作乂。 )专政,虐加宰辅。 略密与其兄相州刺史中山王熙欲【校】(吴琯本、汉魏本欲作故。 )起义兵,问罪君侧,雄规不就,衅起同【校】(吴琯本、汉魏本同作周。 )谋。 略兄弟【校】(吴琯本、汉魏本兄弟作「弟兄」。 )四人,并罹涂炭。 唯略一身逃命江右。 【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右作左。 )萧衍素闻略名,见其器度宽雅,文学优瞻(赡),【校】(各本皆作赡,是,今据正。 )甚敬重之,谓曰:「洛中如王者几人?」略对曰:「臣在【校】(吴琯本、汉魏本无在字。 )本朝之日,承乏摄官。 至於宗庙之美,百官之富,鸳鸾【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鸾作鸯。 )接翼,[木*巳]梓成阴,如臣之比,赵咨所云:车载斗量,不可数尽。」衍大笑,乃封略为中山王,食邑千户,仪比王子;又除宣城太守,给鼓吹一部,剑卒千人。 略为政清肃,甚有治声。 江东朝贵,侈於矜尚,见略入朝,莫不惮其进止。 寻迁信武将军、衡州刺史。 孝昌元年,明帝宥吴人江革,请略归国。 江革者,萧衍之大将也。 萧衍谓曰:「朕宁失江革,不得无王。」略【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重略字。 )曰:「臣遭家祸难,白骨未收。 乞还本朝,叙【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叙作收。 )录存没。」因即悲泣,衍哀而遣之。 乃赐钱五百万、金二百斤、银五百斤、锦绣【校】(吴琯本、汉魏本锦绣作「绣锦」。 )宝玩之物不可称数。 亲帅百官送於江上,作五言诗赠者百余人。 凡见礼敬【校】(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礼敬作「敬礼。」)如亲【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亲作此。 )比。 略始济淮,明帝拜略侍中,义阳王,食邑千户。 略至阙,诏曰:「昔刘苍好善,利建东平,曹植能文,大启陈国,是用声彪盘【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盘作磐,同。 )石,义郁维城。 侍中义阳王略体自藩华,门勳夙着,内润外朗,兄弟伟如。 既见义忘家,捐生殉【校】(吴琯本、汉魏本殉作狥。 )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往虽弛担为梁,【校】(按为字疑当作伪。 )今便言旋阙下,【校】(吴琯本、汉魏本阙下作「诣阙」。 )有志有节,能始能终,方传美丹青,悬诸日月。 略前未至之日,即心立称,故封义阳。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阳下有王字。 )然国既【校】(吴琯本、汉魏本无既字。 )边地,寓食他邑,求之二三,未为尽善,宜比德均封,追芳曩烈,可改封东平王,户数如前。」寻进尚书令、仪同三司,领国子祭酒,侍中如故。 略从容闲雅,本自天资,出南入北,转复高迈,言论动止,朝野师模。 建义元年,薨於河阴,赠太保,諡曰「文贞」。 嗣王景式舍宅为此寺。 融觉寺,清河文献王怿所立也,在阊阖门外御道南。 有五层浮图一所,与冲觉寺齐等。 佛殿僧房,充溢一【校】(吴琯本、汉魏本无一字。 按续僧传三十云:「廊宇充溢,周於三里。」则又作三字。 )里。 比丘昙谟最【校】(太平御览六百五十五最作[宋-木+取],下同。 )善於禅【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禅作义。 御览作释。 )学,讲涅盘、花严,【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花作华。 )僧徙(徒)【校】(各本作徒,今正。 )千人。 天竺国胡沙门菩提流支见而【校】(御览而下有徒字。 )礼之,号为菩萨。 流支解佛义,知名西土【校】(御览下重西土二字,属下句。 )诸夷号为罗汉。 晓魏言及隶书,翻十地,楞伽及诸经论二十三部,虽石室之写金言,草堂之传真教,不能过也。 流支读昙谟最大乘义章,【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义在大字上,譌。 )每弹指赞【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赞作赞,同。 御览亦作赞。 )叹,唱言微妙,即为胡书写之,传之【校】(绿君亭本、真意堂本无之字,御览亦无之字。 )於西域。 〈西域〉【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下重「西域」二字,属下句。 按御览亦重西域二字。 依文义当重,今补。 )沙门常东向遥礼之,号昙谟最为【校】(御览无昙谟最为四字。 )东方圣人。 大觉寺,广平王怀【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怀作环。 )舍宅也,【校】(吴琯本、汉魏本无也字。 )在融觉寺西一里许。 北瞻芒岭,南眺洛汭,东望宫阙,西顾旗亭,禅(神)【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禅作神,义长,今从正。 )皐显敞,实为胜地。 是以温子升【校】(各本升作昇,下同。 )碑云:「面水背山,左朝右市」是也。 环【校】(吴琯本环譌作坏。 吴集证本作怀。 按环作环遶解,义亦通。 不必从吴集证本改作怀。 )所居之堂,上置七佛。 林池飞阁,比之景明。 至於春风动树,则兰开紫叶,秋霜降草,则菊吐黄花;【校】(吴琯本、汉魏本花作华,同。 )名德大僧,寂以遣烦。 永熙年中,平阳王即位,造砖浮图一所,是土石之工,穷精极丽。 诏中书舍人温子升以为文也。 永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在大觉寺东。 时佛法经像,盛於洛阳,异国沙门,咸来辐辏,负锡持经,适兹药(乐)【校】(绿君亭本、真意堂本药作乐,义长,今从正。 吴琯本、汉魏本作洛。 )土,世宗【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世宗作「宣武」。 )故立此寺【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寺下有俾字。 )以憩之。 房庑连亘,一千余间。 庭列修竹,檐拂高松,【校】(吴琯本、汉魏本松作樬。 )奇花异草,骈阗堦砌。 百国沙门三千余人,西域远者,乃至大秦国,尽天地之西垂,【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垂作陲。 )□〈耕耘〉【校】(各本无空格。 照旷阁本下有「耕耘」二字,今从补。 )绩纺,百姓野居,【校】(吴琯本、汉魏本居作店。 )邑屋相望,【校】(吴琯本、汉魏本屋作房。 唐鈎沈云:「绩纺百姓野店邑房相望十字,绝不可解。 疑当作纺续徧野,店屋相望。」按唐说增删太多,不足从。 )衣服车马,拟仪中国。 南中有歌营国,去京师甚远,风土【校】(吴琯本、汉魏本风土作「土风」。 )隔绝,世不与中国交通;虽二汉及魏亦未曾至也。 今始有沙门《焉子》【校】(绿君亭本、真意堂本无焉子二字。 按焉子盖为下文「至焉」而倒譌,今据衍。 )善(菩)【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善作菩,今从正。 )提拔陀〈至焉〉,【校】(绿君亭本、真意堂本下有「至焉」二字。 今据补。 )自云:「北行一月日,【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日字。 )至勾稚国。 北行十一【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一作二。 )日,至孙典(典孙)国。 【校】(按孙典乃典孙之倒误,说见注,今正。 下同。 )从孙典(典孙)国北行三十日,至扶南国,方五千里,南夷之国,最为强【校】(吴琯本、汉魏本无强字。 )大。 民户殷【校】(吴琯本、汉魏本殷下有富字。 )多,出明珠金玉及水精珍异,饶梹榔。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梹作槟,同。 )从扶南国北行一月,至林邑国。 出林邑,入萧衍国。」拔陀至杨州,【校】(吴琯本、汉魏本杨作阳。 吴集证本作扬。 )岁余,随杨州【校】(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杨作扬。 )比丘法融来至京师。 【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下重「京师」二字。 )沙门问其南方风俗,拔陀云:「古有(有古)奴调国,(苏继廎先生云:「按菩提拔陀之奴调国一名,与万震之奴调州名同,然其於奴调国所叙,则又与万震之姑奴港同,故其奴调国是否即万震之奴调洲,遂不无可疑(按苏先生所举万震之姑奴港与奴调洲为载於南洲异物志者,具详於本书附注)。 窃意今本伽蓝记於菩提拔陀所云,殆字有倒植,其文似本作有古奴调国,乘四轮马为车。 古奴调可还原为梵文 Kurnadvipa,调字为梵文 dvipa 之省译,义为洲,亦可训国或大陆。 惟古奴调国一名,既揭有国字,仍存调字者,此亦如康泰之伽那调洲(按见水经注一引扶南传)一名也。 菩提拔陀为印度之宗教家,并非历史家,何至举古代西亚国名与中国人相告语,故今本伽蓝记所载古有奴调国,当为有古奴调国之譌误。」(枝扈黎大江与迦那调洲考)按苏先生此论极碻。 拔陀所云诸国风土,皆为当时实情,以答覆沙门询问风俗语,若是引举古国,反觉答非所问,渺不相涉。 且奴调国乘四轮马为车、又与南洲异物志姑调国相同,见注,则此古有二字必为有古之倒误无疑,今从正。 )乘四轮马为车。 斯调国出火浣布,以树皮为之。 其树入火不燃。 凡南方诸国,皆因城廓(郭)【校】(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廓作郭。 今从正。 )而居,多饶珍丽。 民俗淳善,质直好义,亦与西国【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国作域。 )大秦、安息、身毒诸国交通往来,或三方四方,浮浪【校】(吴琯本、汉魏本浪作海。 )乘风,百日便至。 率奉佛教,好生恶煞。」【校】(各本煞作杀,同。 )寺西有宜牛(年)里。 【校】(元河南志三牛作年。 汉晋洛阳宫城图後魏京城亦作宜年里。 疑各本皆误,今从作年。 )里内有陈留王景皓、侍中安定公胡元吉等二宅。 景皓者,河内(州)【校】(按河内,郡名,属司州,不置刺史,当从北史作河州,见注,今正。 )刺史陈留庄王祚之子,立【校】(吴琯本、汉魏本自等二宅至立十七字脱去。 )性虚豁,少有大度,爱人好事,【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事作士。 按事士通。 )待物无遗。 夙【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夙作尤。 )善玄言道家之业,遂舍半宅,安置佛【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佛作僧。 )徒,演唱大乘数部,并进京师大德超、光、[日*延]、荣【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荣作药。 )四法师,三藏胡沙门菩【校】(吴集证本菩作善,譌。 )提流支等咸预其席。 诸方伎【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伎作技,同。 )术之士,莫不归赴。 时有【校】(吴琯本、汉魏本时有作「有时」。 )奉朝请孟仲晖者,武城【校】(太平御览六百五十四武城作「武威」。 )人也。 父宾,【校】(按御览无宾字。 )金城太守。 晖志性聪明,学兼释氏,四谛之义,穷其旨归。 【校】(御览旨作指。 )恒【校】(吴琯本恒譌作怕。 汉魏本作前。 )来造第,【校】(御览无来造第三字。 )与沙门论议,时号为玄宗先生。 晖遂造人中夹贮(紵)【校】(吴琯本、汉魏本夹贮作侠紵。 吴集证云:「贮当是紵之讹。」按法苑珠林二十二敬佛篇有隋凝观寺僧法度造夹紵释迦像一躯,则此贮字当误,吴说是也。 今从吴琯等本改正。 人中像亦见本书二崇真寺条。 )像一躯,相好端严,希世所有,置皓前厅,须臾弥宝坐。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坐作座,下同。 )永安二年中,此像每夜行遶其坐,四面脚迹,隐地成文。 於是士庶异之,咸来观瞩,由是发心者,亦复无量。 永熙三年秋,忽然自去,莫知所之。 其年冬,而【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而字。 )京师迁邺。 武定五年,晖为洛州开府长史,重加采访,寥无影迹。 出阊阖门城外七里【校】(元河南志里下有有字。 )长分桥。 中朝时以谷水浚急,注於城下,多坏民家,【校】(元河南志家作舍。 )立石桥以限之,长则分流入洛,故名曰长分桥。 或云:「晋河间王在长安,遣张方【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方作芳。 )征长沙王,营军於此,因【校】(元河南志因下有名字)为张方桥也。」未知孰是。 今民间讹语【校】(吴琯本、汉魏本讹语作「语讹」。 真意堂本无语字。 元河南志亦作语讹。 )号为张夫人桥。 朝士送迎,多在此处。 长分桥西有千金堰,计其水利,日益千金,因以为名。 昔都水使者陈勰【校】(吴集证本勰作勰。 按水经注作协,同。 )所造,令备夫一千,岁恒修之。 发布时间:2025-05-03 17:55:4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