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洛阳伽蓝记校注卷第五 内容: 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城北禅虚【校】(说郛四作灵。 )寺在大夏门御道西。 寺前有阅武场,岁终农隙,甲士习战,千乘万骑,常在於此。 有羽林马僧相善觝角戏,掷戟与百尺树齐等;虎贲张车〈渠〉【校】(各本车下皆有渠字。 吴集证本无,云:「按魏书灵后补传:太后从子都统僧敬与备身左右张车渠等数十人谋杀乂,复奉太后临朝。 则此当从何本补一渠字也。」今从各本补。 )掷刀出楼一丈。 帝亦观戏在楼,恒令二人对为角戏。 中朝时宣武场〈在〉【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场下有在字。 按太平御览九百九十六引此亦有在字,义较足,今据补。 )大夏门东北,今为光风园,【校】(汉晋四朝洛阳宫殿图後魏京城作「光风殿」。 按太平御览引亦作「光风园」,与今本同。 如作殿,与下苜蓿生焉义不相符,则殿字当误。 )苜蓿生【校】(吴琯本、汉魏本作在,非。 御览引作出。 )焉。 凝圆【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疑玄」。 说郛四圆作玄。 )寺,阉官济州刺史贾璨,【校】(吴琯本、汉魏本璨作灿。 魏书阉官列传作粲。 说郛四作璨,与此同。 )所立也,在广莫【校】(吴琯本、汉魏本脱莫字。 )门外一里御道东,所谓永平里也。 注:【校】(张合校云:「案史通补注篇云:遂乃定彼榛楛,列为子注,若萧大圜淮海乱离志、羊衒之洛阳伽蓝记是也。 则衒之此记,本自有注,不知何时并入正文,遂至不能分别。 此注字之幸存者。 自此至下文不可胜数句,当是凝圆寺注文。 鈎沈本以此下一句为正文。」又於附录鈎沈本伽蓝记正文「注即汉太上王广处」句下注云:「宗祥案此处注字幸存。 即汉太上王广处六字明系注文,不得误入正文。」陈寅恪读洛阳伽蓝记书後(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第二分)云:「张君於杨书第五卷举出幸存之注字,尤足见读书之精审。 然窃有所疑者,吴、唐二氏分析之正文与子注虽不与杨书原本符会,而杨书原本子注亦必甚多,自无疑义。 若凡属子注,必冠以注字,则正文之与注文分别了然。 後人传写杨书,转应因此不易淆误。 今之注文混入正文者,正坐杨书原本其子注大抵不冠以注字,故後人传写牵连,不可分别,遂成今日之本。 张氏所举之例,疑是杨书原本偶用注字冠首也。」案陈先生说可以补张氏之不及,惟此注字疑为校者判别注文混入正文所加之附识,後复同并为正文,非杨书原本用注字冠首。 至於正文与子注之判,说各不同,别见附编,此不具论。 又张氏以自此至下文不可胜数句,同属注文。 按下文云:「值母亡,舍以为寺」,与上文「贾璨所立也」句相应(母当是贾璨之母),当并为正文。 自此下至「创居此里」句,皆释正文永平里,则为子注,张说疑尚未允。 )即汉太上王广【校】(吴集证云:「此处疑有脱误。」唐鈎沈云:「太上王广疑当作汉太上皇庙。 又水经注:阳渠水又东径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 庙在北山上,此记所言,或指此庙,未可知也。」按汉太上皇为高祖(刘邦)之父,其庙不当设在洛阳。 後汉各书亦无有言祠太上皇庙者。 唐氏自知其说无据,故又疑为郦食其庙,前後互异,不足信。 汉太上王疑与秦太上公(胡太后父胡国珍諡号,见魏书外戚传及本书卷三)相似,惟其人不可考知。 )处。 迁京之初,创居此里,值【校】(吴琯本、汉魏本作直。 )母亡,舍以为寺。 地形高显,下临城阙。 房庑精丽,【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精丽作「丽精」。 )竹柏成林,实是净行息心之所也。 王公卿士【校】(吴琯本、汉魏本无士字。 )来游观为五言者,不可胜数。 洛阳城东北有上高景(商里),【校】(各本景作里。 吴集证本作景,云:「此误也」。 按下文作里字,与止、子、耻为韵,则此景字显误。 又按汉魏四朝洛阳宫城图後魏京城东北广莫门外作上商里。 考後汉书二十九鲍永传云:「赐永洛阳商里宅。」李贤注:「东观记曰:赐洛阳上商里宅。 陆机洛阳记曰:上商里在洛阳东北,本殷顽人所居。 故曰上商里宅也。」元河南志二亦作上商里。 则此高字盖以与商字形相似而误,各本皆然,下同,今并正。 )殷之顽民所居处也,高祖名闻义里。 迁京之始,朝士住其中,迭相几【校】(绿君亭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作讥。 )刺,竟皆去之。 惟有造瓦者止其内,京师瓦器出焉。 世人歌曰:「洛《阳》【校】(吴琯本、汉魏本、照旷阁本无阳字。 吴集证云:「阳字当从各本衍。」按歌系七言,阳字当衍,否则衍城字。 今从吴琯等本。 )城【校】(真意堂本衍城字。 )东北上高(商)【校】(说见上。 )里,殷之顽民昔所止。 今日百姓造瓮【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瓮作瓮。 )子,人皆弃去住者耻。」唯冠军将军郭文远游憩其中,堂宇园林,匹於邦君。 时陇西李元谦乐【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乐作能。 绿君亭本注云:「一作能。」)双声语,常经文远宅前过,见其门阀【校】(吴琯本、汉魏本门阀作「阙合」。 )华美,乃曰:「是谁第宅过佳?」【校】(吴琯本、汉魏本过佳作「遇值」。 绿君亭本、真意堂本过字作遇。 按遇值或遇佳,声义皆不合,俱误。 )婢春风出曰:「郭冠军家。」元谦曰:「凡【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此。 绿君亭本作此,注云:「一作凡。」按此与婢声不同类,当误。 施国祁礼耕堂丛说云:「此字自当作彼,与婢声同,系俗本刊误。」所说虽似可通,但乏佐证,难从。 )婢双声。」春风曰:「儜奴慢骂。」元谦服婢之能,於是京邑翕然传之。 闻义里有炖煌人宋云【校】(太平广记四百八十二作云。 )宅,云【校】(吴琯本、汉魏本无云字。 )与惠生俱使西域也。 神龟元【校】(太平御览六百五十七作九。 按神龟无九年,御览误。 )年十一月冬,【校】(御览无冬字。 )太后遣崇立【校】(御览立作灵。 )寺比丘惠生【校】(自俱使西域至此二十三字,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脱去。 )向西域取经,凡得一百七十部,皆是大乘妙典。 初发京师,西行四十日,【校】(资治通监一百四十九作「自洛阳西行四千里,至赤岭。」)至赤岭,即国之西疆也,皇魏关防【校】(吴琯本、汉魏本关防作「闻访。」)正在於此。 赤岭者不生草木,因以为名。 其山有鸟鼠同穴,异种共类,【校】(吴琯本、汉魏本类作数。 )鸟雄鼠雌,共为阴阳,即所谓鸟鼠同穴。 发赤岭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至土【校】(各本作吐,下同。 吴集证本作土。 )谷浑国。 路中甚寒,多饶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唯土谷浑城左右煖於余处。 其国有文字,况同魏。 【校】(沙畹云:「按此处应为句断,犹言文字与魏同也。」冯承钧云:「此处疑有脱误。」按本文义自足,不必疑脱。 )风俗政治,【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政治作「治政」。 )多为夷法。 从土谷浑西行三千五百里,至【校】(吴琯本、汉魏本无至字。 )鄯善城。 其城自【校】(吴琯本、汉魏本无自字。 )立王为土谷浑所吞。 【校】(吴琯本、汉魏本作居。 )今城〈内主〉【校】(各本城下有「内主」二字。 吴集证本无,与此同。 按依文义有之为是,今据各本补。 )是土谷浑第二息宁西将军总部落三千以御西胡。 从鄯善西行一千六百四十里,至左末城。 城中居民可有百家,土地无雨,决水种麦,不知用牛,耒耜而田。 □〈城〉【校】(各本空格作城。 吴集证本空格与此同。 今从各本补。 )中国(图)【校】(各本国作图。 吴集证本作国与此同。 今从各本正。 )佛与菩萨,乃无胡貌。 访古老,云是吕光伐胡所作。 从左末城西行一千二百七十五里至末城。 城【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城上有末字。 )傍花果似洛阳,惟土屋平头为异也。 从末城西行二十二里至扞[麽-ㄠ+女]【校】(汉魏本作麽。 按太平御览六百五十七作[麽-ㄠ+女],与此同。 )城。 南十五里有一大寺,三百余众【校】(御览无众字。 )僧。 有金【校】(御览无金字。 )像一躯,举高丈六,(御览此句作「其身高丈」。 )仪容超绝,相好炳然,【校】(御览无此八字,当是省略。 )面恒【校】(御览恒作常。 )东立,不肯西顾。 父老【校】(御览老下有相字。 )传云:「此像本从南方腾空而来,于阗【校】(御览阗作寘。 )国王亲见礼拜,载像【校】(吴琯本、汉魏本载像作「像载」。 )归。 【校】(御览作「亲来敬礼,请像载归。」)中路夜宿,忽然不见。 遣人寻之,还来本处。 即起塔,【校】(御览即上有王字。 )封四百户,供【校】(御览供上有以字。 )洒扫户。 【校】(吴琯本、汉魏本户作人。 御览引无户字。 按户字疑涉上文而衍,御览无之,当是。 )人【校】(吴琯本、汉魏本作户。 )有患,【校】(御览患下有者字。 )以金箔【校】(御览箔作薄。 )贴【校】(御览作帖。 )像所患处,即【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即字。 御览有。 )得阴【校】(御览阴作除。 )愈。 後人於【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於下有此字。 御览亦有此字。 )像边造丈六像者【校】(御览无者字。 )及诸宫【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像。 绿君亭本注云:「一作像。」按御览亦作像。 )塔乃至数千,悬彩【校】(御览作彩。 )幡盖亦有万计,魏国之幡过半矣。」【校】(御览无矣字。 )幅【校】(各本作幡,吴集证本作幅。 按御览亦作幡。 下同。 )上隶书云【校】(各本云字上有多字。 吴集证本无,与此同。 按御览引亦有多字。 )太和十九年、景明二年、延昌二年。 【校】(御览引无十九年、二年、二年等七字,当系省文。 )唯【校】(御览唯作仅。 )有一幅,观其年号,是姚秦【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秦作兴。 御览亦作兴。 )时幡。 从扞[麽-ㄠ+女]城【校】(汉魏本[麽-ㄠ+女]作麽。 )西行八百七十八里,至【校】(吴琯本、汉魏本无至字。 )于阗国。 【校】(太平广记四百八十二国下重国字。 )王头着金冠似鸡帻,【校】(广记帻误作[巾*青]。 )头後【校】(广记无後字。 )垂二尺生绢,广五寸以为饰。 威仪有鼓角金钲,弓箭一具,【校】(广记具作门。 )戟二枝,【校】(广记枝作枚。 )槊、五张。 左右带刀不过百人。 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 死者以火焚烧,收骨葬之,上起浮图。 居丧者翦发劈【校】(照旷阁本劈作剺。 吴集证云:「劈当是剺字之讹。」)面(各本面下有以字。 )为哀戚。 发【校】(广记无「劈面为哀戚发」六字。 )长四【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四作五。 绿君亭本注云:「一作五。」广记作四,与此同。 )寸,即就平常。 唯王死不烧,置之棺中,远葬於野,立庙祭祀,以时思之。 【校】(沙畹云:「按以时思之,似应作以时祀之。」按思为追思,其义自通,不烦改字。 沙说无据。 )于阗王不信佛法,有商【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商下有胡字。 按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引亦有胡字。 )将一比丘石(名)【校】(真意堂本石作名。 绿君亭本作石,注云:「一作名。」吴集证云:「当从各本作名。」按御览引无石字。 大唐西域记十二此比丘作毗卢折那,(详见注)。 则石是名之误,无疑。 今据正。 )毗卢旃,【校】(吴琯本、汉魏本毗作昆,旃作[方*每],下同。 按御览亦作毗作旃。 余辨见沙畹笺。 )在城南杏树下,向【校】(御览作白。 )王伏罪云:「今【校】(御览无云字。 今字作令。 )輙将吴(异)【校】(各本吴作异。 吴集证本作吴,与此同。 按御览引亦作异,今正。 )国沙门来在城南杏树下。」王闻忽【校】(吴琯本闻忽作「忽闻」。 御览引忽字作忿。 )怒,即往看毗卢旃。 旃【校】(御览旃字不重。 )语王曰:【校】(御览曰作言。 )「如来遣我来,令王造覆盆浮图一躯,使王祚永隆。」王言【校】(绿君亭本作曰。 )「令【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使。 御览亦作使。 )我见佛,当即从命。」【校】(御览此句作「我当从命。」)毗卢旃鸣锺【校】(各本作钟。 古字相同。 御览作锺,与此同。 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钟下有声字。 )告佛,【校】(御览佛下重佛字。 )即遣罗睺【校】(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作[日*侯],下同。 按御览作[日*侯],字通。 )罗变形为佛,【校】(御览作「变为佛形」。 )从空而现【校】(吴琯本、汉魏本现作见,御览亦作见,古通。 )真容。 王五体投地,即於杏树下置立寺舍,画作罗睺罗像,忽然自灭。 于阗王更作精舍笼之,令覆瓮之影【校】(吴琯本、汉魏本作「今之覆瓦之影」。 )恒出屋外。 见之者无不回向。 其中有辟支佛靴,於今不烂,非皮非〈缯〉【校】(吴琯本、汉魏本此句作非皮彩。 吴集证本非下有□。 绿君亭本、真意堂本非下有缯字,张合校本从之。 唐鈎沈本作非皮非彩。 按非皮非三字文义不足,下必有脱字。 今从绿君亭等本补缯字。 酉阳杂俎十物异篇作非皮非彩。 )莫能审之。 案于阗【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下有国字。 )境东西不过三千余里。 神龟二年七月二十九日入朱驹波国。 人民山居,五谷【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谷作果。 )甚丰。 食则面麦,【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面麦作「麦麸」。 绿君亭本作「麯麦」。 )不立屠煞。 【校】(各本作杀,同。 )食肉者以自死肉。 风俗言音与于阗相似;文字与波【校】(吴琯本汉魏本作婆。 )罗门同。 其国疆界可五日行遍。 八月初入汉【校】(吴集证云:「汉,李延寿北史西域传作渴。」按汉、渴声近相通。 )盘陀国界。 西行六月(日),【校】(绿君亭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月作日。 沙畹笺注本亦作「六日」,云:「汉魏本误作六月。」按下文即云登葱岭,以道里及日程计算,不须久远,故知月字必误。 今据毛本正。 )登葱岭山。 复西行三日,至鉢盂城,【校】(吴琯本、汉魏本盂作猛。 沙畹云:「可以证明津逮本(按津逮秘书本亦作盂)鉢盂为鉢孟之误。」吴集证云:「按北史西域传鉢盂作鉢和;下波斯国作波知国,乌场国作乌苌国,乾陀罗无罗字,又上朱驹国作朱居国,殆梵音无定字也。」按北史之鉢和国,本书下文亦有,非鉢盂国、吴偶失检。 )三日至不可依山,其处甚寒,冬夏积雪。 山中有池,毒龙居之。 昔有(太平御览九百三十有作「五百」二字。 )商人止宿池侧,值龙忿怒,呪煞【校】(各本煞作杀,同。 御览呪煞作「泛杀」。 )商人。 盘陀王闻之,舍位与【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脱「位与」二字。 )子,向乌场【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场作苌。 )国学婆罗门呪。 四年之中,尽【校】(吴琯本、汉魏本作善。 御览亦作善。 )得其术。 还复王位,复呪池龙。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此句作「就池呪龙」,御览引亦同。 )龙变为人,悔过向王。 【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王字重。 按御览引亦重。 )即【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即下有位字。 )徙之【校】(御览作「王乃舍之」。 )葱岭山,去此池二千【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千作十。 )余里。 今日国王十三世祖。 自此以西,山路欹侧,长【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危。 绿君亭本注云:「一作危。」)坂千里,悬崖万仞,极天之阻,实在於斯。 太行、孟门,匹兹非【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匪,同。 )险;崤关、壠【校】(吴琯本、汉魏本作陇。 )坂,方【校】(吴琯本、汉魏本方作对。 )此则夷。 【校】(吴琯本无夷字,空格。 )自发葱岭,步步渐高。 如此四日,乃得至岭;依约中下,【校】(吴琯本、汉魏本下作夏。 )实半天矣! 汉盘陀【校】(太平广记四百八十二盘陀作「盘陁」,同。 )国正在山顶。 【校】(广记山顶作「须山」。 )自葱岭已西,水皆西流。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下有「入西海」三字。 绿君亭本注云:「一本多入海二字。」按广记此下空三字。 )世人云是天地之中。 人【校】(广记人上有其土二字。 )民决水以【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以作而。 )种,闻中国田【校】(吴琯本、汉魏本田作阙。 案阙字义不可通,此疑是原有阙字,旁注标识,後遂误入正文。 广记引无田字,可证。 )待雨而种,笑曰:「天何由可共【校】(广记无共字。 )期也?」城东有孟津河,东北流向沙勒。 葱岭高峻,不生草木。 是时八月,天气已冷,【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冷作寒。 )北风驱雁,飞雪千里。 九月中旬入鉢和国。 高山深谷,嶮道如常。 国王所住,因山为城。 人民服饰,惟有毡【校】(吴琯本、汉魏本毡作[玄*毛]。 )衣。 地土甚寒,窟穴而居。 风雪劲切,人畜相依。 国之南界,有大雪山,朝融夕结,望若玉峰。 十月之初,【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之初作「初旬」。 )至【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至作入。 )喝【校】(吴琯本、汉魏本、照旷阁本作嚈,下同。 吴集证云:「当从何本及魏书作嚈。」)哒国。 土田庶衍,山泽弥望。 居无城郭,游军而治。 以毡为屋,【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屋作衣。 )随逐水草,夏则随凉,冬则就温。 乡土不识文字,礼教俱阙。 阴阳运转,莫知其度。 年无盈闰,月无大小,用十二月为【校】(吴琯本、汉魏本、无为字。 )一岁。 【校】(吴琯本、汉魏本岁误作藏。 )受诸国贡献,南至牒罗,北尽【校】(绿君亭本误作书。 )勑懃【校】(吴琯本、汉魏本勑懃作敕勤。 真意堂本、照旷阁本、吴集证本懃作勒。 案勑敕同字,懃为勒之别体字。 )东被于阗,西及波斯,四十余国皆来朝贺。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贺作贡。 )王张【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张作居。 )大毡帐,方四十步,周回以氍毹【校】(吴琯本、汉魏本氍毹作「毡数。」)为壁。 王着锦衣,坐金牀,以四【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四字。 )金凤凰为牀脚。 见大魏使人,再拜跪受诏书。 至於设会,一人唱,则客前;後唱则罢会。 惟有此法,不见音乐。 喝哒国王妃亦着锦衣,垂地三尺,使人擎之。 头带【校】(各本带作戴。 吴集证本作带,与此同。 )一角,长八尺,奇长三尺,以玫瑰五色装饰其上。 王妃出则与(舆)【校】(各本皆作舆,今正。 )之,入坐金牀,以六牙白象四狮子为牀。 自余大臣妻皆随伞,头亦似有角,团圆垂下,【校】(各本垂下作「下垂」。 吴集证本作垂下,与此同。 )状似宝盖。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盖下重盖字。 )观其贵贱,亦有服章。 四夷之中,最为强大。 不信佛法,多事外神,煞【校】(各本作杀,同。 )生血食,器用七宝。 诸国奉献,甚饶珍异。 按喝哒国去京师二万余里。 十一月初入波斯国。 境土【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土字。 )甚狭,七日行过。 人民山居,资业穷煎。 风俗凶慢,见王无礼。 国王出入,从者数人。 其国有水,昔日甚浅,後山崩截【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绝。 )流,变为二池。 【校】(冯承钧云:「应作三池,始与北史之记载相符。」)毒龙居之,多有灾异。 夏喜暴雨,冬则积雪,行人由之多致难艰。 【校】(各本难艰作「艰难」。 吴集证云:「当从各本作艰难。」)雪有白光,照耀人眼,令人闭目,茫然无见。 祭祀龙王,然後平复。 十一月中旬,入赊弥国。 此国【校】(吴琯本、汉魏本无此国二字。 )渐出葱岭,土田嶢崅,民多贫困。 峻路危道,人马仅通。 一直一道,从鉢卢勒国向乌场国,【校】(吴琯本、汉魏本无国字。 )铁锁为桥,县【校】(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作悬,同。 )虚为渡,下不见底,旁无挽捉,倏忽之间,投躯万仞;是以行者望风谢路耳!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耳字。 )十二月初,入乌场国。 北接葱岭,南连天竺,土气和暖,地方数千。 【校】(吴集证本千下有里字。 )民物殷阜,疋【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作匹,同。 )临淄之神州;【校】(吴琯本、汉魏本州作洲。 )原田膴膴,等咸阳之上土。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土作下。 照旷阁本作上。 )鞞罗施儿之所,萨埵投身之地,旧俗虽远,土风犹存。 【校】(吴琯本、汉魏本此句作「大风犹从」。 )国王精食(进),【校】(各本食作进。 吴集证本作食,与此同。 按精进为佛教常语,与下「菜食长斋,晨夜礼佛」语合。 此盖涉下食字而譌,今从各本正。 )菜食长斋,晨夜礼佛。 击鼓吹贝,琵琶箜篌,笙箫备有。 日中已後,始治国事。 假有死罪,不立煞(各本作杀,同。 )刑,唯从(徙)【校】(各本从作徙。 吴集证云:「当从各本作徙。」按太平广记四百八十二引亦作徙,今正。 )空山,任其饮啄。 事涉疑似,以药服之,清浊则验;随事轻重,【校】(广记重下有则字。 )当时即决。 土地【校】(吴琯本、汉魏本地作田。 )肥美,人物丰饶,百谷尽登,五果繁熟,夜闻锺【校】(各本作钟。 )声,遍满世界。 土饶异花,冬夏相接,道俗采之,上佛供养。 国王见宋云,云大魏使来,【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国王见大魏使宋云来。」)膜【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膜字。 )拜受诏书。 闻太后崇奉佛法,即面东合掌,遥心顶礼。 遣解魏【校】(吴琯本、汉魏本、自闻太后以下至此十九字无。 )语人问宋云曰:「卿是日出【校】(照旷阁本出下有处字。 )人也?」宋云答曰:「我国东界有大海水,日出其中,实如来旨。」王又问曰:「彼国出圣人否?」宋云具说周、孔、庄、老之德,次序蓬莱山上银阙金堂,神仙圣人并在其上;说管辂善卜,华陀治病,左慈方术,如此之事,分别说之。 王曰:「若如卿言,即是佛国。 我当命终,愿生彼国。」宋云於是与惠生出城外,寻如来教迹。 水东有佛晒衣处。 初,如来在乌场国行化,龙王瞋怒,【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怒作恚。 )兴大风雨,佛僧迦【校】(吴琯本、汉魏本作伽,同。 )梨表里通湿。 雨止,佛在石下,东面而坐,晒袈裟。 年岁虽久,彪炳若新,非直条缝【校】(吴琯本、汉魏本缝作纵。 案直读如特。 )明见,至於细缕亦新(彰)。 (各本新作彰。 吴集证云:「当从各本作彰。」)乍往观之,如似未彻;假令刮削,其文转明。 佛坐处及晒衣所,并有塔记。 水西有池,龙王居之。 池边有一寺,五十余僧。 龙王每作神变,国王祈【校】(吴琯本、汉魏本作初。 按太平御览九百三十引作祈,与此同。 )请,以金玉珍宝投之池中;在後涌出,令僧取之。 此寺衣食,待【校】(太平御览作恃。 )龙而济,世人名曰龙王寺。 王城北八十里,【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十八里」。 )有如来履石之迹,起塔笼之。 履石之处,若水【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水作以。 沙畹本水作木,譌。 )践泥,量之不定,或长或短。 今立寺,可七十余僧。 塔南二十步有泉石。 佛本清净,嚼杨枝植地即生;【校】(吴琯本、汉魏本即生倒作「生即」。 即属下句读。 )今成大树,胡名曰婆楼。 城北有陀罗寺,佛事最多。 浮图高大,僧房逼侧,周匝金像六千【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千作十。 绿君亭本注云:「一作十。」)躯。 王年常大会,皆在【校】(吴琯本无在字。 汉魏本皆在二字作于。 )此寺,国内沙门,咸来云集。 宋云、惠生见彼比丘戒行精苦,观其风范,特加恭敬,遂舍奴婢二人,以供洒扫。 去王城东南,山行八日,如来苦行投身饿【校】(绿君亭本作喂。 )虎之处。 高山笼(巃)【校】(各本作巃,今据正。 )嵸,危岫入云;嘉木灵芝,丛生其上。 林泉婉丽,花彩曜目。 宋云与惠生割舍行资,於山顶造浮图一所,【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所作躯。 )刻石隶书,铭魏功德。 山有收骨寺,三百余僧。 王城南一百余里,有如来昔作【校】(冯承钧云:「按昔作似为昔在之讹。」)摩休【校】(绿君亭本休作休。 )国,剥皮为纸、拆【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拆作折,下同。 按大唐西域记作析骨。 )骨为笔处,阿育王起塔笼之,举高十丈。 拆骨之处,髓流着石,观其脂色,肥腻若新。 王城西南五百里有善持山。 甘泉美果,见於经记。 山谷和暖,草【校】(吴琯本、汉魏本草作山。 )木冬青。 当时太簇御辰,温炽【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炽作风。 )已扇,鸟鸣春树,蝶舞【校】(吴琯本、汉魏本舞作飞。 )花丛。 宋云远在绝域,因瞩【校】(吴琯本、汉魏本瞩作属。 )此芳景,归怀之思,独轸中肠,遂动旧疹,缠绵经月,得婆罗门呪,然後平善。 山项【校】(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项作顶。 )东南有太子石室,一口两房。 太子室前十步有大方石,云太子常坐其上,阿育王起塔记之。 塔南一里,太子草庵处。 去塔一里,东北下山五十步,有太子男女遶树不去,婆罗门以杖鞭之,流血洒地处。 其树犹存,洒血之处,今为泉水。 室西三里,天帝释【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什,释之俗字。 )化为师子,当路蹲坐,遮嫚[女*去]【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女*去]作妘。 )之处。 石上毛尾爪迹,今悉炳然。 阿周陀窟及门子供养盲【校】(吴琯本、汉魏本盲作育。 绿君亭本正文亦作盲,注云:「一作盲。」二盲字必有一作育字。 照旷阁本系据毛本二字又同作育字。 皆有一误。 )父母处,皆有塔记。 山中有昔五百【校】(真意堂本百作日、疑譌。 )罗汉牀,南北两行,相向坐处,其次第相对。 【校】(吴琯本、汉魏本无对字。 )有大寺,僧徒二百人。 太子所食【校】(绿君亭本注云:「一作养」。 )泉水北有寺,恒以驴数头运粮上山,无人驱逐,自然往还;寅发午至,每及中飡。 【校】(吴琯本、汉魏本、飡作餐。 )此是护塔神渥婆僊使之然。 此寺昔日有沙弥常除灰,目(因)【校】(各本目作因。 吴集证云:「当从各本作因。」今正。 )入神定,维那挽之,不觉皮连骨离,渥婆僊代沙弥除灰处。 国王与渥婆僊立庙,图其形像,以金傅之。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以金箔贴之」。 )隔山【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山作小。 )岭有婆姧寺,夜叉所造,僧徒八十人。 云罗汉夜叉常来供养,洒扫取薪;凡俗比丘不得在寺。 大魏沙门道荣至此礼拜而去,不敢留停。 至正光元年四月中旬入乾陀罗国,土地亦与乌场国相似,本名业波罗国,为喝【校】(吴琯本、汉魏本、作嚈。 )哒所灭,遂立勑懃【校】(吴琯本、汉魏本懃作[勒/心]。 吴集证本亦作[勒/心],云:「当从各本作勒。」照嚝阁本、张合校本作勒。 按懃与勤同,勑懃犹特勤,说见注。 此与上文勑勒有别,懃字不误,吴说非。 )为王,治国以来,已经二世。 立性凶暴,【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凶暴作「暴凶」。 )多行煞【校】(各本作杀,同。 )戮;不信佛法,好祀【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祀作事。 )鬼神。 国中人民悉是婆罗门种,崇奉佛教,好读经典,忽得此王,深非情愿。 自恃勇力,与[罽-(罩-卓)](罽)【校】(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皆作罽。 案字书无[罽-(罩-卓)]字,今据正。 )宾争境,连兵战鬬,已历三年。 王有鬬象七百头,一负十人,手持【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捉。 )刀楂;【校】(吴琯本、汉魏本作揸。 冯承钧云:「揸字疑误。」按刀楂当是兵器名。 )象鼻缚刀,与敌相击。 王常停境上,终日不归;师老民劳,百姓嗟怨。 宋云诣军,通诏书。 王凶慢无礼,坐受诏书。 宋云见其远夷不可制,任其倨傲,莫【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未。 )能责之。 王遣传事谓宋云曰:「卿涉诸国,经过险【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嶮。 )路,得无劳苦也?」宋云答【校】(吴琯本、汉魏本无答字。 )曰:「我皇帝深味大乘,远求经典,【校】(吴琯本、汉魏本典作论。 )道路虽险,【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险作嶮。 )未敢言【校】(吴琯本、汉魏本作告。 )疲。 大王亲总三军,远临边境,寒暑骤移,不无顿弊?」【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顿弊作「损敝」。 )王答曰:「不能降服小国,愧卿此问。」宋云初谓【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见。 )王是夷人,【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下有谓字。 )不可以礼责,任其坐受诏书;及亲往复,乃有人情。 遂责之曰:「山有高下,冰(水)【校】(各本冰作水。 吴集证云:「当从各本作水。」今据正。 )有大小,人处世间,亦有尊卑。 喝【校】(吴琯本、汉魏本、照旷阁本作[口*猒]。 )哒、乌场王并拜受诏书,大王何独不拜?」王答曰:「我【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我下有亲字。 )见魏主则拜,得书坐读,有何可怪? 世人得父母书,犹自坐读。 大魏如我父母,我一【校】(各本一作亦。 吴集证本作一,与此同。 )坐读书,於理无失。」云无以屈之。 遂将云至一寺,供给甚薄。 时跋《跋》【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跋字不重。 案跋字当不重,说见注,今衍一跋字。 )提国送狮子儿两头与乾陀罗【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罗字。 )王,云等见之,观其意气雄猛,中国所【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案。 )画,莫参其仪。 於是西行五日,至如来舍头施人处。 亦有塔寺,二十余僧。 复西行三月(日),【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日,绿君亭本注云:「一作日。」按以地里计之,当作三日,今据正。 )至辛【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误作卒。 )头大【校】(吴集证本无大字。 )河,河西岸有如来作摩竭大鱼,从河而出。 十二年□〈中〉(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空格作中。 今补。 )以肉济人处,起塔为记,石上犹有鱼鳞纹。 复西行十【校】(吴琯本、汉魏本无十字,沙畹以为是。 )三日,至佛沙伏城。 【校】(丁谦改作佛伏沙城,云:「原作佛沙伏倒误。」按丁氏误以佛沙伏当富楼沙,说详注。 )川原沃壤,城郭端直,民户殷多,林泉茂盛。 土饶珍宝,风俗淳善。 其城内外,凡有古寺,名僧德众,道行高奇。 城北一里有白象宫。 寺内佛事皆是石像,装严极丽,头数甚多,通身金箔,眩耀人目。 寺前系白象树,此寺之兴,实由兹焉。 花叶似枣,季冬始熟。 父老传云:「此树灭,佛法亦灭。」寺内图太子夫妻以男女【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儿女」。 )乞婆罗门像,胡人见之,莫不悲泣。 复西行一日,至如来挑眼施人处。 亦有塔寺,【校】(吴琯本、汉魏本寺下有石字。 )寺石【校】(真意堂本无石字。 )上有伽叶佛迹。 复西行一日,乘船渡一深水,三百余步。 复西南行六十里,至乾陀罗城。 东南七里有雀离浮图。 道荣传【校】(吴琯本、汉魏本作「道药传」,下同。 按上文「大魏沙门道荣」,两本皆作道荣,与此不同。 )云:「城东四里。」推其本源,【校】(法苑珠林五十一敬塔篇源作缘。 )乃是如来在世【校】(吴琯本、汉魏本作此。 珠林作世。 )之时,与弟【校】(珠林弟字上有一诸字。 )子游化此土,指城东曰:「我入涅盘後三【校】(珠林作二。 按西域记作「四百年」。 )百年,有国王名伽尼【校】(吴琯本、汉魏本尼下有迦字,疑衍。 )色伽,此【校】(法苑珠林此字上有一在字。 )处起浮图。」佛入涅盘後二【校】(绿君亭本、真意堂本作三。 按珠林作二。 )百年来,果【校】(珠林无来果二字。 )有国王字伽尼色伽,出游城东,见四童子累【校】(珠林累作垒。 )牛粪为塔,可高三尺,俄然即失。 【校】(珠林失下有矣字。 )道荣传云:「童子在虚空中向王说偈。」王怪此童子,【校】(吴琯本、汉魏本此下有「即此童子」四字,真意堂本有「即比童子」四字。 当衍。 )即作塔笼之。 粪塔渐高,挺出於外,去地四百尺然後止。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止字。 珠林作「然後始定」。 )王始【校】(珠林无始字。 )更广塔基三百余步。 道荣传云:「三百九十步。」从此【校】(珠林此作地。 )构木,始得齐等。 道荣传云:「其高三丈。 悉用文木(石)【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木作石。 按石字为是。 )为陛,阶砌栌【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楹。 )栱,上构众木,凡十三级。」上有铁柱,【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柱作枨。 按珠林亦作枨。 )高三〈百〉尺,【校】(珠林作「高三百尺」是,说见注,今据正。 )金盘【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盘,同。 )十三重,合去地七百尺。 道荣传云:「铁柱八十八尺,八十围,金盘十五重,去地六十三丈二尺。」施功既讫,粪塔【校】(吴琯本、汉魏本、塔作垢。 按珠林作塔。 )如初。 在大塔南三步。 【校】(珠林三步作「三百步」。 )婆【校】(珠林婆字上有「时有」二字。 )罗门不信是粪,以手探看,【校】(珠林看作之。 )遂作一孔。 年岁虽久,粪犹不烂,以香泥填孔,不可充满,今〈有〉【校】(珠林今下有有字,当是,今据补。 )天宫笼盖之。 雀离浮图自作以来,三经【校】(珠林经作为。 )天火所烧,(珠林烧作灾。 )国王修之,还复如故。 【校】(珠林故作本。 )父老云:「此浮图天火所(七)【校】(吴集证云:「所当从法苑珠林作七。」按西域记亦言七烧七立,见注。 吴说是,今据正。 )烧,佛法当灭。」道荣传云:「王修浮图,木工既讫,犹有铁柱,无有【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由。 )能上者。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者字。 )王於四角起大高楼,多置金银及诸宝物,王与夫人及诸王子悉在【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在下有楼字。 )上烧香散花,至心精神,【校】(唐鈎沈本神字空格。 沙畹云:「按精神似为请神之讹。」)然後辘轳绞索,一举便到,故胡人皆云四天王助之。 若其不尔,实非人力所能举。」塔内物(佛)【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佛。 按珠林亦作佛。 佛事又见上文,当是,今据正。 )事,悉是金玉,千变万化,难得而称。 旭日始开,【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升。 按珠林作开。 )则金盘晃朗;微风渐【校】(珠林渐作暂。 )发,则宝铎和鸣,西域浮图,最为第一。 此塔初成,用真【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珍。 )珠为罗网,覆於【校】(吴琯本、汉魏本无於字。 按太平御览六百五十八引亦无於字。 )其上。 【校】(吴琯本、汉魏本此下有於字。 御览下亦有於字。 )後数年,王乃思量,此珠【校】(御览珠下有罗字。 )网价值万金,我崩之後,恐人侵夺;复虑大塔破坏,无人修补,即【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一。 御览作因。 )解珠网,以铜镬盛之。 在塔西北一【校】(御览无一字。 )百步,掘地埋之,上种树,树【校】(御览树字不重。 )名菩提,枝条四布,密叶蔽天。 树下四面坐像,各高丈五,恒有四龙典掌此珠。 若兴心欲取,则【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即。 御览亦作即。 )有祸变。 刻石为铭,嘱语将来,若此塔坏,劳烦後贤,出珠修治。 雀离浮图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圆,【校】(珠林圆作直。 )高【校】(珠林高字上有举字。 )二丈,甚有神变,能与世人表【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表作报。 珠林表下有作字。 )吉凶,【校】(珠林凶字下有「之徵」二字。 )触【校】(珠林触字上有「以指」二字。 )之,若吉者,金铃鸣应;若凶者,假令人摇撼,【校】(珠林无撼字。 )亦不肯鸣。 惠生既在远国,恐不吉反,遂礼神塔,乞求一验,於是以指触之,铃即鸣应。 得此验,用慰私心,【校】(沙笺本私心二字作愁,疑是二字合文而譌。 )後果得吉反。 惠生初发京师之日,皇太后勅付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囊。 )五百枚、王公卿士【校】(吴集证本无士字。 )幡二千口。 惠生从于阗至乾陀,所有佛事〈处〉,【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事下皆有处字,今据补。 )悉皆流布,至此顿尽,惟留太后百尺幡一口,拟奉尸毘【校】(吴琯本、汉魏本作昆,譌。 )王塔。 宋云以奴婢二人奉雀离浮图,永充洒扫。 惠生遂减割行资,妙简良匠,以铜【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鍮。 沙畹云:「鍮者,铜一斤连同亚铅三分之一,铅六分之一混合而成。」按印度常以鍮制佛像,鍮字当是,惟铜字亦通。 )摹写雀离浮图仪一躯及释迦四塔变。 於是西北行【校】(沙畹云:「按当作东北行。」)七日,渡一大水,至如来为尸昆(毘)【校】(绿君亭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作毘。 按当从上文尸毘王塔作毘,下同,今正。 )王救鸽之处,亦起塔寺。 昔尸昆(毘)【校】(同上。 太平御览八百三十九引作毘。 酉阳杂俎十物异篇亦作尸毘。 )王仓库为火所烧,其中粳米燋然,【校】(御览然作燃,同。 )至【校】(御览作于。 )今犹在。 若服一粒,永无疟患。 彼国人民须禁【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药。 )日取之。 【校】(御览此句作「彼国人民须以为药。」)道荣传云:「至那伽罗阿【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阿作诃。 )国,有佛顶骨,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窝。 至耆贺滥寺,有佛袈装(裟)【校】(各本作裟,此误,今正。 )十三条,以尺量之,或短或长。 复有佛锡杖,长丈七,以水筩盛之,金箔【校】(照旷阁本箔下有贴字。 )其上。 此杖轻重不定,值有重〈时〉,【校】(各本重下有时字,今据补。 吴集证本重譌作动,下无时字,云「各本并作重时。」)百人不举;值有轻时,二【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二作一。 )人胜之。 那竭城中有佛牙佛发,并作宝函盛之,朝夕供养。 至瞿罗罗鹿见佛影,入山窟【校】(吴琯本、汉魏本窟在影字下。 )十五步,四面【校】(吴琯本、汉魏本无面字。 )向户,遥望则众相炳然,近看瞑然不见。 【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不见二字。 )以手摩之,唯有石壁,渐渐却行,始见其相。 【校】(绿君亭本无其相二字。 )容颜挺特,世所希有。 窟前有【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无有字。 )方石,石上有佛迹。 窟西南百步,有佛浣衣处。 窟北一里有目连窟。 窟北有山,山下有六【校】(各本六作大。 吴集证本作六,与此同。 沙畹云:「海国图志卷二十九所引宋云行纪之文作七佛,其义较长。」按所见伽蓝记各本无作七佛者,魏源当是依下文七塔以校改,非有别本作据也,沙畹信之,恐非。 六疑是大误。 )佛手作浮图,高十丈,云此浮图陷(陷)【校】(陷字形譌,汉魏本、真意堂本、照旷阁作陷,是,今正。 )入地,佛法当灭。 并为七【校】(真意堂本七作大。 )塔,七【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无七字。 )塔南石铭,云如来手书。 胡字分明,於今可识焉。」惠生在乌场国二年,西胡风俗,大同小异,不能具录。 至正元(光)【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吴集证本作光,是,今据正。 )二(三)年【校】(吴集证云:「按魏书释老志:惠生於正光三年冬还京师。」沙笺本二年作三年,括弧注五二二。 按各本皆作二年,三年当是沙畹所改。 通监记此事在梁武帝普通三年,即魏孝明帝正光三年,云:「魏宋云与惠生至乾罗国而还,二月,到达洛阳。」通监记宋云求经事据伽蓝记,则所见本原是作「三年」。 考宋云等到乌场国为神龟二年(五一九)十二月初,在乌场国二年,则其回洛阳时亦当在正光三年方合。 沙畹改本虽未说明理由,依年推算及通监证之当是。 今从改正。 )二月,始还天阙。 衒之按惠生行纪事多不尽录,今依道荣传、宋云家纪,故并载之,以备缺文。 京师东西二十里,【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此节迳连上文。 )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六。 )千余。 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校】(二疑是三之误,说见注。 )百二十里。 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天平元年,迁都邺城,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 北芒山上有冯王寺、齐献武王寺;京东石关有元领军寺、刘长秋〈寺〉;【校】(吴集证本秋下空格。 绿君亭本有寺字,是也;今据补。 )嵩高中有阙(闲)【校】(吴琯本、汉魏本、绿君亭本、真意堂本皆作闲。 按魏书逸士传作闲居寺,详见本注。 闲与闲同,则作闲当是,今据正。 )居寺、? ?(栖)【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照旷阁本、吴集证本作栖,今据正。 )禅寺、嵩阳寺、道场寺,上有中顶寺,东有升【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作昇。 )道寺;【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下又有「栖禅寺」三字。 )京南关口有石窟寺、灵岩寺;京西瀍涧有白马寺、照乐寺。 如此之寺,既郭外,不在数限,亦详载之。 发布时间:2025-05-03 17:57:5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