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宋词简介·全文 内容: 宋词简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方。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这里比较诗词体制的短长,也是对唐宋之诗与词进行比较,抓住关键,颇具特识,当然也不可能将两者特征全部概括。 下面拟就词体的特殊性*与审美价值、宋词的基本风貌作浮光掠影的介绍,附述一些有关词的常识,以供读者参考。 一、曲子词与长短句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 乐府原为汉时zheng府音乐机关之名。 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 唐一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 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一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如《陽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 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 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 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一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 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虽分片,仍属一首。 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 例如为唐宋词人所常用的词调《菩萨蛮》,系唐代时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所制。 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的词云:溪山掩映斜陽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 上片前两句七言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上声纸韵;后两句五言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麻韵。 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两句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的去声遇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微韵。 通常近体诗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一个韵,首句也有押韵的。 两者比较,词调显然别呈错综参差之美。 本词上片写景色*,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人物的动作与内心,通过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麻微平韵和上去仄韵的交替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情景交一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 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 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 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 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 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 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杨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 这是我们诵读宋词时所值提注意的。 词调有一般诗体中罕见的一字、两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交错迭出。 例如蔡伸《苍梧谣》(即《十六字令》):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 桂影自婵娟。 开头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又有摇曳的余韵。 再看辛弃疾的《唐河传》:春水,千里。 孤舟浪起,梦携西子。 觉来村巷夕陽斜。 几家? 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些儿雨,折花去。 岸上谁家女? 太狂颠! 那边,柳棉,被风吹上天。 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韵的、仄韵中上、去声的,错综递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出无边春一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的天真娇憨,全词在写作上对前举魏夫人《菩萨蛮》似有所借鉴,而写来更加清新活泼、跌宕多姿,也与所用词调更加灵活多变有关。 相对说来,《菩萨蛮》句式保留较多五、七言诗体痕迹。 词中的长句也能使情意更加宛转,气势更见浩瀚: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陽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柳词中渐字下领三个四字句,实为十三字句。 再如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叹年光过尽,功各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也当为十七字长句。 长短句比诸齐言体提一供选词用语方面远为灵活的条件。 李清照《声声慢》的运用大量叠字就是著名的例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前人对此评价极高:此乃公孙大娘舞剑器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 王又华《古今词论》略云:晚唐诗人好用叠字语,义山(李商隐)尤甚,殊不见佳。 如《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亦不佳。 李清照《声声慢》起法似本于此,乃有出监之奇。 盖此等语,自宜于填词家耳。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造语的高手,李清照却更能出奇制胜、青出于监,除其绝世才华外,还因为曲子词、长短句这个在当时来说属于现代化的有多功能设备的舞台使得她得以充分施展其绝技。 本词开端一连十四个叠字,一波三折而一气贯串,诗中无此句法。 到黄昏点点滴滴,七字句而上三下四,于诗属拗句,而在句法参差的词中则读来十分自然,断续连绵细雨凄清入耳的声情也充分而又有余不尽地传达出来了。 当然,词调中也有全首齐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实为两首五言绝句,《玉楼春》上、下片实为两首七言绝句。 词体并不完全丢掉整齐之美。 二、词体的格律与自一由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韵。 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 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 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规定。 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 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 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一由。 词律也有比诗律远为解放者。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 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 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 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 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 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一由。 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 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1]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5-04 11:34:5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