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洛阳伽蓝记卷第三 内容: 城南○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 (宣武帝元恪,高祖孝文皇帝第二子,史称世宗。 )景明年中立,因以为名。 在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 (元河南志云:「御道东曰利民里。」)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文选卷廿二沈约锺山诗李善注引戴延之西征记曰:「嵩高,中岳也。 东谓太室,西谓少室,相去十七里。 嵩高总名也。」又卷十六潘岳怀旧赋注引河南郡图经曰:「嵩丘在县西南十五里。」)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形胜之地,爽垲独美。 (说文:垲,高燥也。 左氏传昭公三年「请更诸爽垲者」,注曰:「垲,燥也。」垲音恺。 )山悬堂光观盛,(此句有脱误。 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二二作「山县堂观光盛」。 逸史本、汉魏本作「山县台观光盛」,真意本同。 津逮本县作悬。 )一千余间。 复殿重房,(原无此四字,大典本、逸史本有此,今据补。 )交疏对溜,(疏者,文窗也。 文选卷二十九古诗「交疏结绮牕,阿阁三重阶」。 溜者,承溜也。 释名释宫室:「溜,流也,水从屋上流下也。」礼记檀弓上「池视重溜」,郑玄曰:「承溜以木为之,用行水,亦宫之饰也。」此云对溜者,即承溜相对距也。 文选卷五左思吴都赋云:「玉堂对溜,石室相距。」)青台紫阁,(青紫皆言其色。 )浮道相通。 (浮道者,犹言飞道也。 )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 房檐之外,皆是山池。 (山池者,山林池沼也。 )松竹兰芷,(松竹,原作竹松,津逮本、真意堂本同,此依大典及逸史本改。 )垂列堦墀,含风团露,(团,聚也。 诗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流香吐馥。 (馥,香气也。 )至正光年中,太后始造七层浮图一所,(太后即胡太后。 )去地百仞。 是以邢子才碑文云「俯闻激电,旁属奔星」,(属,大典同,真意本作瞩。 瞩,望也。 )是也。 (案艺文类聚卷七十七所载子才碑文无此二句。 )妆饰华丽,侔於永宁。 金盘宝铎,焕烂霞表。 (魏书释老志亦云:「永宁寺佛图九层,景明寺佛图亦其亚也。」)寺有三池,萑蒲菱藕,(雈,细苇也,一名薍。 诗七月曰:「八月萑苇。」)水物生焉。 或黄甲紫鳞,(文选蜀都赋「觞以清醥,鲜以紫鳞」。 )出没於蘩藻,(案左氏传隐公三年云:「苹蘩薀藻之菜。」苹蘩,皆为水草。 蘩音烦。 )或青鳬白雁,(或字原脱,此据逸史本补。 )沈浮於绿水。 (沈浮,原作浮沈,此依逸史本。 )碾磑舂[竺-二+欺],(碾字字书无,盖即今之碾字。 磑,广韵五对切,磨也。 )皆用水功,伽蓝之妙,最为称首。 (为字原作得,津逮本同。 大典作为,逸史本同,今据改。 )时世好崇福,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尚书祠部曹录像凡有一千余躯。 (部字原无,今据大典及逸史本增。 案祠部曹见魏书卷一百八之四礼志神龟元年下。 又凡大典作名,逸史本同。 真意本作「名凡」二字。 )至八日,(八日原作八月节,非。 此据逸史本改正。 )以次入宣阳门,向阊阖宫前受皇帝散花。 (按此即行像也。 魏书释老志云:「世祖於四月八日与诸寺像,行於广衢,帝御门楼临观,散花致礼焉。」)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旛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 (聒音括,喧哗也。 )百戏腾骧,(见卷一长秋寺下。 )所在骈比。 名僧德众,负锡为羣,(锡者锡杖也。 释氏要览卷中云:「梵云隙弃罗,此云锡杖,由振时作锡声故。」)信徒法侣,持花成薮。 车骑填咽,(文选吴都赋:「冠盖云荫,闾阎阗噎。」刘逵注:「闾阎阗噎,言人物遍满之貌。」案阗噎即填咽也。 梁书陶弘景传:「永明十年,上表辞禄,公卿祖之,供帐甚盛,车马填咽。」)繁衍相倾。 (文选蜀都赋:「与辇杂沓,冠盖混并,累毂叠迹,叛衍相倾。」李善注:「司马彪庄子注曰:叛衍,犹漫衍也。」案繁衍亦即叛衍,言其连属之盛。 或曰奂衍,或曰纷衍,义并相同。 相倾者,相倾侧也。 )时有西域胡沙门见此,唱言佛国。 (盛赞佛事之盛俨如佛国也。 )至永熙年中始诏国子祭酒邢子才为寺碑文。 (碑文见艺文类聚卷七十七,然所载非全文,节略甚多。 )子才,河间人也。 (北齐书卷三十六邢邵传云:「邵字子才,河间鄚人。 父虬,魏光禄卿。 邵小字吉,少时有避,遂不行名。」案邵盖避魏彭城王元劭嫌名,故以字行也。 )志性通敏,风情雅润,(逸史本作「风雅润□。」)下帷覃思,(下帷者,垂下书帷也。 汉书董仲舒传称仲舒为博士,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是也。 )温故知新。 文宗学府,腾班马而孤上,(腾,逸史本作跨。 班马者,班固、司马迁也。 )英规胜范,凌许郭而独高。 (凌,大典及逸史本作陵。 许郭者,汉许劭、郭泰也。 此谓其匪特文采华瞻,学识渊广,为一时之宗主,且有许郭之风范也。 许郭见卷二秦太上君寺条注。 )是以衣冠之士,辐辏其门,(辐辏,聚集也。 )怀道之宾,去来满室。 升其堂者,若登孔氏之门;(扬子法言吾子篇云:「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沾其赏者,犹听东吴之句。 (听,大典引作德。 逸史本作得。 事未详。 )藉甚当时,(史记陆贾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藉甚。」集解:「汉书音义曰:言狼藉甚盛。」)声驰遐迩。 (驰,大典引作布。 北齐书邢邵传曰:「邵雅有才思,聪明强记,文章典丽,既瞻且速。 年未二十,名动衣冠。 孝明之後,独步当时。 每一文出,京师为之纸贵。 与济阴温子昇为文士之冠,世论谓之温邢。」)正光末,(此从大典及逸史本。 末,原作中。 )解褐为世宗挽郎,奉朝请。 (案北齐书邵传云:「释巾为魏宣武挽郎,除奉朝请,迁着作佐郎,深为领军元乂所礼。 又新除迁尚书令,令邵作谢表,须臾便成。」考元乂之为尚书令,当肃宗孝明帝孝昌元年,是邵之为奉朝请,即在正光末也。 解褐,或曰释褐、释巾。 褐,短衣也,贫者之所服。 解褐,谓释巾褐,而衣官服,喻为官也。 )寻进中书侍郎、黄门〔侍郎〕。 (黄门下侍郎二字各本并无,今补。 案北齐书本传云:「永安初,累迁中书侍郎,普奏中,兼给事黄门侍郎。」此称为黄门侍郎似在普泰以前,与正史不同。 )子才洽闻博见,无所不通,军国制度,罔不访及。 自王室不靖,虎门业废。 (周礼地官「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掌国中之事,以教国子弟」。 郑注曰:「虎门,路寝门也。 门外画虎焉。 以明勇猛於守宜也。」案虎门即指国子学而言。 刘芳请立学表云:「今之祭酒,即周之师氏。 洛阳记:国子学宫在天子宫对,太学在开阳门外。」庄帝永安三年尒朱兆入洛,京师扰乱,邵与弘农杨愔俱避地嵩高山,故曰「王室不靖,虎门业废」。 )後迁国子祭酒,(後,津逮本同,大典及逸史本作复,非。 北齐书邢邵传云:「(孝武帝)太昌初,敕令恒直内省,後除卫将军,国子祭酒。」)谟训上庠。 子才罚惰赏勤,专心劝诱,青领之生,(青领,犹青衿也,谓国子生徒也。 诗子衿「青青子衿」,传曰:「青衿,青领也。」颜氏家训书证篇云:「古者斜领下连於衿,故谓领为衿。」)竞怀雅术。 (竞,原作竟,非。 此从津逮,逸史本改。 )洙泗之风,(谓礼乐教化也。 孔子曾讲学於洙泗之间。 洙、泗,鲁国二水名。 )兹焉复盛。 永熙年末,(钩沈作末年。 )以母老辞,帝不许之。 子才恪请,(逸史本、津逮本无恪请二字。 )辞情恳至,(原作「恳至」。 逸史本作「辞请恳至」。 此依津逮本。 )涕泪俱下,(涕,原作辞,此从逸史本。 )帝乃许之。 诏以光禄大夫归养私庭,所在之处,(在,原误作生,大典本及逸史本、津逮本不误。 )给事力五人,岁一入朝,(入字各本无,今据史传补。 )以备顾问。 (北齐书本传云:「邵以亲老还乡,诏所在特给兵力五人,并令岁一入朝,以备顾问。」文与此同。 )王侯祖道,(诗烝民「仲山甫出祖」,郑玄曰:「祖者,行犯軷之祭也。」案後世饮酒饯行曰祖饯。 )若汉朝之送二疏。 (汉书疏广传云:「广字仲翁,东海人也。 明春秋,为太子太傅。 兄子受,字公子,亦以贤良为太子家令。 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今仕至二千石,功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後悔。 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 遂上疏乞骸骨。 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公卿大夫故人邑子为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送车数百两,辞诀而去。 道路观者曰:贤哉二大夫! 或叹息,为之下泣。」文选张协咏史诗曰:「蔼蔼东都门,羣公祖二疏。」)暨皇居徙邺,民讼殷繁,前革後沿,(原作「前格後诏」,此从逸史本。 )自相与夺,(与,津逮本作予。 案魏书刑罚志亦云:「天平後,迁移草剏,百司多不奉法。」)法吏疑狱,簿领成山,(文选卷二十九刘桢杂诗云:「沈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李善注云:「簿领,谓文簿而记录之。 司马彪庄子注曰:领,录也。」)乃敕子才与散骑常侍温子昇撰麟趾新制十五篇。 (麟趾,邺京宫禁阁名。 魏书卷十二孝静帝纪云:「兴和三年冬十月癸卯齐文襄王自晋阳来朝,先是诏文襄王与羣臣於麟趾阁议定新制,甲寅班於天下。」)省府以之决疑,州郡用为治本。 武定中,除骠骑大将军、西兖州刺史。 为政清静,吏民安之。 後徵为中书令。 (後,大典及逸史本作复。 )时戎马在郊,朝廷多事,国礼朝仪,咸自子才出。 (咸,逸史本作或,非。 案北齐书本传云:「邵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 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 帝命朝章,取定俄顷。 词致宏远,独步当时。」)所制诗赋诏策章表碑颂赞记五百篇,皆传於世。 (赞,大典及逸史本作赞。 北齐书云:「有集三十卷,见行於世。」)邻国钦其模楷,朝野以为美谈也。 ○大统寺,在景明寺西,即所谓利民里。 (逸史本无即字。 )寺南有三公令史高显畧宅。 (高显畧,太平广记卷三九一引作高显洛。 太平寰宇记作尚书高显业。 西阳杂爼前集十作洛阳令史高显。 )每於夜见赤光行於堂前,(每字上广记引有洛字。 於字原无,逸史本有,与广记引合,今据补。 )如此者非一。 向光明所掘地丈余,(广记引光下无明字。 )得黄金百斤,(百,逸史本作千。 )铭云:「苏秦家金,得者为吾造功德。」显畧遂造招福寺。 (显畧,广记作洛。 )人谓此地是苏秦旧宅。 (人谓此地是苏秦旧宅,逸史本作「以世人谓此地是苏秦旧宅」,广记引作「世又谓此地苏秦旧时宅」。 钩沈改作「以是人谓此地是苏秦旧宅」。 )当时元乂秉政,闻其得金,就畧索之,(畧,原作洛。 之字逸史本脱。 )以二十斤与之。 衒之按:苏秦时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是,广记引作起。 )应是碑铭之类,(应,广记引作或。 )颂其声绩也。 (绩字各本作迹,此依广记引改正。 )○东有秦太上公二寺,(原与上文连为一条,今从逸史本别为一条。 太上,原作太师,误。 )在景明寺南一里。 (寺字原无,据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二二增。 )西寺,太后所立;(秦太上公,灵太后父胡国珍之封号。 此寺为刘腾所监造,见魏书腾传。 )东寺,皇姨所建。 (大典及逸史本建作造。 )并为父追福,因以名之,时人号为双女寺。 并门邻洛水,(大典及逸史本门下有俱字。 )林木扶疎,(扶疎,大典作齐竦。 )布叶垂阴。 各有五层浮图一所,高五十丈,素彩画工,(画,原作布,此从大典及逸史本改。 )比於景明。 至於六斋,(六斋见卷一景乐寺条。 )常有中黄门一人监护,僧舍衬施供具,(衬施指衣物。 释氏要览卷上嚫钱条云:「梵语达嚫拏,此云财施。 今略达拏,但云嚫。 五分律云:食後施衣物,名达嚫。」)诸寺莫及焉。 寺东有灵台一所,(文选卷十六潘岳闲居赋李善注引陆机洛阳记曰:「灵台在洛阳南,去城三里。」)基址虽颓,犹高五丈余,即是汉光武所立者。 (汉光武,原作汉武帝,此依元河南志及逸史本改。 灵台,望云物者。 水经注谷水注云:「高六丈,方二十步。」)灵台东有辟雍,(有字各本脱,此从元河南志补。 )是魏武所立者。 (大典作「是魏武所立作者」,逸史本同。 文选闲居赋李善注引陆机洛阳记云:「辟雍在灵台东,相去一里,俱魏武所建。」案辟雍即太学。 班固白虎通德论云:「天子立辟雍者,所以行礼乐,宣教化。 辟者,象璧,圆以法天,雍者,拥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至我正光中造明堂於辟雍之西南,(正光,孝明帝年号。 )上圆下方,八牎四闼。 (闼,门也。 案明堂五室九阶,四户八窗。 封轨明堂辟雍议称:「明堂者,布政之宫,在国之阳,所以严父配天,听朝设教。」又称:「四户者,达四时,八窗者,通八风。 若其上圆下方,以则天地,通水环宫,以节观者。」见魏书卷三十二。 )汝南王复造砖浮图於灵台之上。 (汝南王元悦见卷一。 )孝昌初,(孝昌亦孝明帝年号。 )妖贼四侵,州郡失据,朝廷设募征格於堂之北,从戎者拜旷掖将军、(旷掖,大典及逸史本作旷夜,魏书官氏志作旷野。 )偏将军、裨将军。 (皆八九品职。 )当时甲胄之士,号明堂队。 (大典及逸史本脱队字。 )时有虎贲骆子渊者,(时下原无有字,此依法苑珠林卷九十四及太平广记卷二九二引补。 骆两书所引均作洛。 )自云洛阳人。 昔孝昌年戍在彭城,(珠林及广记引作「孝昌中戍於彭城」,无昔字。 )其同营人樊元宝得假还京师,(师字原无,珠林、广记引及大典均有师字,今据增。 )子渊附书一封,令达其家。 (广记引无此四字。 )云:「宅在灵台南,(宅上珠林引有某字。 )近洛河,卿但至彼,(但下原有是字,依广记删。 广记引作「近洛水乡,但至彼」,大典及逸史本作「近洛水乡即是,至彼云云」。 )家人自出相看。」元宝如其言,至灵台南,了无人家可问。 (广记引作「见无人家」。 )徙倚欲去,忽见一老翁来,(翁,逸史本作公,下同。 )问从何而来,(大典作「何从而来」。 )旁徨於此。 元宝具向道之。 老翁云:「是吾儿也。」取书引元宝入,遂见馆阁崇宽,屋宇佳丽。 既坐,(既字原无,据珠林、广记引补。 )命婢取酒。 须臾见婢抱一死小儿而过,元宝初甚怪之,(广记引无初字。 )俄而酒至,色甚红,(珠林、广记引色上有酒字。 )香美异常。 兼设珍羞,海陆备具。 (备具,原作具备,大典及逸史本作备具,今据改。 珠林及广记引作备有。 )饮讫,辞还。 (辞还,珠林、广记引并作告退。 )老翁送元宝出云:「後会难期,以为凄恨!」别甚殷勤。 (珠林引殷作殷,大典作殷懃。 )老翁还入,元宝不复见其门巷,(巷,珠林引作衖。 )但见高岸对水,(岸,珠林、广记引并作崖。 )渌波东倾,(广记引同,大典及逸史本作绿波连漪。 )唯见一童子可年十五,(可年十五,珠林引同,广记引作可年十四五。 )新溺死,鼻中出血,(出血,广记引作血出。 珠林引同。 )方知所饮酒是其血也。 (珠林引作乃是血也。 )及还彭城,子渊已失矣。 元宝与子渊同戍三年,不知是洛水之神也。 ○报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 为冯太后追福。 (高宗文成帝后,冯朗女,孝文帝祖母,魏书卷十三后妃传有传。 )在开阳门外三里。 开阳门御道东有汉国子学堂,(文选卷十六闲居赋李善注引郭缘生述征记曰:「国学在辟雍东北五里,太学在国学东二百步。」後汉书蔡邕传注引洛阳记云:「太学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二丈。」)堂前有三种字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科斗隶三种字,(此所指即魏正始所立三体石经也。 太平御览卷五八九引戴延之西征记云:「国子堂前有列碑南北行三十五枚,刻之表里,书春秋经尚书二部,大篆隶科斗三种字。 碑长八尺,今有十八枚存,余皆崩。」所称碑数与本书不同。 所写之经数,就今日所见残石考之,有尚书、春秋及春秋左氏传之一部分。 每字有古篆隶三体。 此所称科斗,即古文壁中书也。 先列古文,次列篆文,再次为隶书。 晋书卫恒传云:「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孝经,时人以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 汉世秘藏,希得见之。 魏初传古文者,出於邯郸淳。 恒祖敬叔写淳尚书,後以示淳,而淳不别。 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 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汉右中郎将蔡邕笔之遗迹也。 (案魏三字石经与汉熹平一字石经不同。 一字石经为隶书,书石者为蔡邕等人。 三字石经为魏正始年间所立,书石者无可考。 以实物考之,亦非一人所书。 杨衒之所记以魏石经与汉熹平石经相混,故谓为蔡邕所书也。 )犹有十八碑,余皆残毁。 复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里隶书,写周易、尚书、公羊、礼记四部。 (案此所指为汉熹平一字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一七五)刻石,至光和六年(公元一八三)始成。 包括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及公羊传、论语。 後汉书蔡邕传注引洛阳记云:「本碑凡四十六枚。」此云四十八枚,数目不同。 水经注卷十六谷水注云:「汉魏以来,置太学于国子堂东。 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於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今所见残碑中,礼记碑有马日磾、蔡邕等名,则一字石经为蔡邕等所书也。 别详张国淦历代石经考。 )又赞学碑一所,(赞学碑,原作读书碑,津逮本同,此依元河南志及逸史本改。 )并在堂前。 (案赞学碑御览卷五八九引西征记作太学赞碑。 水经注卷十六云:「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西。 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堂谿典等名。 太学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然则衒之所记皆本之前代所记,非由自验至明。 )魏文帝作典论六碑,(六,原作云,误。 今依逸史本校正。 )至太和十七年犹有四碑。 (四下原空格,津逮本作存。 此依上文文例及元河南志补。 案御览引西征记亦云:「有魏文典论六碑,今四存二败。」)高祖题为劝学里。 武定四年,大将军迁石经於邺。 (邺,原作頴,此依逸史本改正。 此十二字原在下文宁远三寺数字下,文意不相连,今依吴若准集证说移前。 武定为孝静帝年号,大将军即高澄。 高澄所迁汉魏石经凡五十二枚,见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 )里内有大觉、三宝、宁远三寺。 (里下内字原无,据津逮本增。 大觉,原作文觉,据津逮本、逸史本校改。 )周回有园,珍果出焉,有大谷梨承光之柰。 (津逮本此处作「有含消梨,重十斤,从树着地,尽化为水。 有承光之柰」。 二十字。 案太平御览卷九六九引作「有含消梨,重六斤,禁苑所无也。 从树投地,尽散为水焉。 世人云:报德之梨,承光之柰」。 宋吴淑事类赋卷二十六引云:「报德寺有含消梨,重六斤,从树投地,尽化为水。」是津逮本亦有所据。 惟「含消梨重十斤」,十斤当作六斤。 酉阳杂爼前集卷十云:「洛阳报德寺梨重六斤。」与御览事类赋并同,可证十为六字之误。 如隐本所云大谷梨,大谷乃地名,在洛阳城南数十里。 文选潘岳闲居赋云:「张公大谷之梨,梁侯乌椑之柿。」大谷梨亦洛阳名产也。 )承光寺亦多果木,柰味甚美,冠於京师。 ○劝学里东有延贤里,(劝学里东云云原与上文相连,津逮本同。 今从逸史本别为一条。 )里内有正觉寺,尚书令王肃所立也。 肃字恭懿,琅琊人也,(恭,原作公,此依逸史本。 )伪齐雍州刺史奂之子也。 (奂字彦孙,齐永明间为镇北将军、雍州刺史。 永明十一年以杀宁蛮长史刘兴祖罪,为州司马黄瑶起所杀。 见南齐书卷四十九奂传。 )赡学多通,才辞美茂,为齐秘书丞,太和十八年背逆归顺。 (魏书卷六十三王肃传称:「肃於太和十七年自建业来奔。 高祖至邺,闻肃至,虚襟待之。 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时高祖新营洛邑,多所造制,(制下原有论字,各本无。 又制字津逮本作制。 )肃博识旧事,大有裨益,高祖甚重之,常呼王生。 延贤之名,因肃立之。 (因字津逮本、逸史本无。 )肃在江南之日,聘谢氏女为妻,(陈郡谢庄之女,见肃女王普贤墓志。 )及至京师,复尚公主。 (宣武时尚陈留长公主。 公主本刘昶子妇,高祖妹,原封彭城长公主。 见魏书卷六十三王肃传。 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此下有「其後谢氏入道为尼,亦来奔肃,见肃尚主」,十六字。 )谢作五言诗以赠之。 (津逮本无以字。 )其诗曰:「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丁福保辑北魏诗路作络,是也。 络为绕丝者。 胜为机上之持经者。 胜或呼为甑,说文字从木作滕。 络、胜皆就机上丝而言,但语意双关。 )公主代肃答谢云:「针是贯线物,(是,真意堂本作自。 又线逸史本作绵。 )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纳故时。」(纳者,缝也。 )肃甚有愧谢之色,(甚下原无有字,今依逸史本补。 )遂造正觉寺以憩之。 (案魏书传称:肃子绍,为谢氏所生。 肃临薨,谢始擕二女及绍至寿春。 与伽蓝记所载不同。 考其女王普贤,世宗纳为贵华。 普贤墓志云:「考昔锺家耻,投诚象魏。 夫人痛臯鱼之晚悟,感树静之莫因,遂乘险就夷,庶恬方寸。 惟道冥昧,仍罗极罚。 茹荼泣血,哀深乎礼。」由是观之,史传盖得其实。 )肃忆父非理受祸,常有子胥报楚之意,(伍子胥父奢、兄尚为楚平王所杀,子胥奔吴,佐吴伐楚。 见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 )卑身素服,(卑,逸史本、津逮本作毕。 )不听音乐,(原无音字,据逸史本增。 魏书亦云:「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时人以此称之。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饭,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引同,绀珠集作食。 )渴饮茗汁。 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道,津逮本、逸史本作见。 )号为漏巵。 (漏酒器曰漏巵。 )经数年已後,(已,津逮本作以。 )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高祖怪之,(怪者,以其可异也。 )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卿,逸史本作即,真意堂本同。 )羊肉何如鱼羹? 茗饮何如酪浆?」(逸史本作「鱼羹何如? 茗饮酪浆何如?」真意堂本作「茗饮何如? 酪浆何如?」案绀珠集与如隐堂本同。 此高祖问肃羊肉与鱼羹孰优,茗饮与酪浆孰优也。 )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 (乃,逸史本作是。 )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以味言之,甚是优劣。 (甚是,逸史本作是有,绀珠集作甚有。 )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邾莒皆春秋时邻近齐鲁之小国,後为楚所灭。 )唯茗不中,与酪作奴。」(谓茗汁远不能与酪浆相比也。 )高祖大笑。 因举酒曰:(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作「因举巵属羣臣及亲王等酒曰」。 )「三三横,两两纵,(此设字谜也。 横即横画,纵即竖画。 )谁能辨之,赐金锺。」(锺,酒器。 )御史中尉李彪曰:(御史中尉,各本作御史中丞,误。 御史中尉李彪,见卷二正始寺条。 魏书本传亦作御史中尉。 太平广记及绀珠集引同,今据改。 )「沽酒老妪瓮注瓨,(瓮,广记引及逸史本均作瓮。 又瓨各本均作[土*瓦],绀珠集引作瓨。 案作瓨是也。 瓨者,长颈甖也。 )屠儿割肉与秤同。」(秤,绀珠集同。 广记引及逸史本作称。 称秤通用字。 )尚书左丞甄琛曰:(左丞,原作右丞,此依广记及绀珠集改。 案琛字思伯,中山无极人,颇学经史。 太和初,拜中书博士,迁谏议大夫。 世宗时,曾随高肇伐蜀。 正光间,为车骑将军。 死赠尚书左仆射。 魏书卷六十八有传。 )「吴人浮水自云工,妓儿掷绳在虚空。」(妓,广记引作技。 绳,原作绝,津逮本、逸史本作绳,绀珠集同。 广记引作袖。 )彭城王勰曰:(元勰事蹟见卷一永宁寺条。 )「臣始解此字是习字。」(广记引作「臣思解此是习字」,绀珠集作「臣始解此乃是习字尔」。 )高祖即以金锺赐彪。 朝廷服彪聪明有智,(智,广记引及逸史本作知。 知智通用。 )甄琛和之亦速。 彭城王谓肃曰:(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作「彭城王勰戏谓王肃曰」,事类赋卷十七引作「彭城王尝戏谓肃曰」。 )「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肃对曰:「乡曲所美,不得不好。」彭城王重谓曰:(御览引作勰复谓曰。 )「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食,事类赋引作飱。 飱即餐字。 )亦有酪奴。」因此复号茗饮为酪奴。 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缟,逸史本作镐。 案御览及事类赋引均作缟。 )专习茗饮。 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 (好字上御览引有如字,事类赋不作如,作而。 绀珠集云:「王蒙好茶,人至輙饮,士大夫甚以为苦。 每饮候蒙,必云今日有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学颦之妇。 (曹植与杨德祖书云:「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见文选卷四十二。 庄子天运篇云:「西施病心而矉,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颦矉字通用。 )以卿言之,即是也。」其彭城王家有吴奴,(吴奴,御览引作吴妪,事类赋引作吴妓。 )以此言戏之。 自是朝贵讌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唯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 (逸史本作「远来降者饮焉」。 )後萧衍子西丰侯萧正德归降,(萧正德,萧宏子,梁武帝善之为子。 後封为西丰侯。 梁书卷五十五本传称:孝昌元年逃奔于魏,七年又自魏逃归,与侯景接纳,终为景所杀。 案正德降魏,本书下文称在正光四年中,魏书肃宗纪称在正光三年,若为孝昌元年,则元乂已除名为民。 梁书所载,可能有误。 )时元乂欲为之设茗,先问卿於水厄多少。 正德不晓乂意,答曰:「下官虽生於水乡,(虽字原无,御览引及逸史本有之,今据增。 水乡指江南而言。 文选卷二十六陆机答张士然诗云:『余固水乡士。』)而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阳侯,水神名。 本为阳国侯,溺死於水,其神能为大波。 见汉书扬雄传注。 )元乂与举坐之客皆笑焉。 ○龙华寺,广陵王所立也。 (广陵王元恭常住龙华寺,见卷二平等寺。 钩沈以此寺为广陵王元欣所立。 元恭、元欣皆广陵王元羽之子。 疑此寺为元羽所立。 元羽及北海王元祥皆高祖弟也。 )追圣寺,北海王所立也。 (北海王,元祥也。 金石萃编卷二十七有法生为北海王母子造像记。 元祥献文帝子,元颢父。 宣武时为侍中大将军,录尚书事。 见魏书卷二十一上本传。 )并在报德寺之东。 (德,原误作恩。 别本不误。 )法事僧房,比秦太上公。 京师寺皆种杂果,而此三寺园林茂盛,(三寺,津逮本作二寺。 )莫之与争。 宣阳门外四里,(此条原与上文分写,另为一条。 逸史本与上条相连。 今依逸史本。 )至洛水上,作浮桥,(文选闲居赋李善注引杨佺期洛阳记曰:「城南七里,名曰洛水。」)所谓永桥也。 (文选闲居赋李善注引河南郡县境界簿曰:「城南五里,洛水浮桥。」此云四里有异。 )神龟中,常景为汭颂。 (事亦见魏书常景传,魏书云:「景经洛汭,乃作铭焉。」汭颂二字当作洛汭颂。 洛汭为洛水隈曲之处。 汭颂二字,逸史本作勒铭。 )其辞曰:「浩浩大川,泱泱清洛,(泱泱,原作决决,误。 此依孙星衍续古文苑校。 泱泱,深广貌。 诗小雅『瞻彼洛矣,维水泱泱』。 )导源熊耳,(熊耳山,在河南卢氏县南。 尚书禹贡云:『导洛自熊耳。』)控流巨壑,纳谷吐伊,(谷者谷水,伊者伊水。 谷水源出渑池谷阳谷。 伊水源出卢氏熊耳山。 均流入洛水。 )贯周淹毫,(周即成周,毫即偃师。 水经注卷十六谷水条云:『皇甫谧曰:帝喾作都于毫,偃师是也。』)近达河宗,远朝海若。 兆唯洛食,(兆,逸史本作非,误。 尚书洛诰云:『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兆者,卜兆也。 食谓吉兆。 张衡东京赋云:『召伯相宅,卜惟洛食。』)实曰土中,(曰,原作同,此据逸史本。 土中,土地之中也。 尚书召诰云:『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上应张柳,(张、柳皆二十八宿名。 汉书地理志云:『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也。』)下据河嵩。 (河谓黄河,嵩谓嵩山。 )寒暑攸叶,(叶即协字。 攸,所也。 )日月载融,(载,则也。 融,明也。 )帝世光宅,(宅,居也。 )函夏同风。 (原作『□函下风』,续古文苑作『函夏同风』,今据正。 逸史本作『函夏□风』,阙同字。 函夏者,全中国也。 )前临少室,(少室山在嵩高。 )却负太行,(太行山在河南之北。 )制岩东邑,(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 制在今河南汜水。 岩,险也。 )峭峘西疆。 (峘,大山。 峭疑当作崤。 )四险之地,六达之庄,(庄,道路也。 尔雅释宫云:『六达谓之庄。』)恃德则固,失道则亡。 详观古列,考见丘坟,(续古文苑作『详观古昔,列见丘坟』。 丘坟,即典籍也。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上古之书。 )乃禅乃革,或质或文。 (指尧舜禅让,汤武革命而言。 )周余九裂,(裂,原作列,据逸史本及续古文苑改正。 周余即周末,九裂者,九州分裂也。 )汉季三分,(谓汉末魏蜀吴三分天下。 )魏风衰晚,晋景雕曛。 (雕,津逮本作雕,误。 日晚余光曰曛。 )天地发辉,(辉,原作挥,此从逸史本正。 辉,光也。 )图书受命,(图书,指河图洛书而言。 )皇建有极,神功无竞。 (竞,并进也。 无竞者,无比也。 )魏籙仰天,玄符握镜。 (皆指符命而言。 籙,亦符也。 文选卷四十八扬雄剧秦美新云:『玄符灵契。』李善注:『玄符,天符也。』梁元帝玄览赋云:『粤我皇之握镜,实乃神而乃圣。』握镜,即班固典引所谓『荣镜宇宙』之意。 )玺运会昌,(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云:『天帝运期而会昌。』李善注云:『昌,庆也。』)龙图受命。 (上言『天地发辉,图书受命』,此又云『龙图受命』,意思重复。 孙星衍谓此二句为衍文。 )乃睠书轨,永怀保定。 (保,原作宝,此依逸史本。 诗小雅『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敷兹景迹,流美洪模,(模,原作谟,今从逸史本。 模者,规模也。 )袭我冠冕,正我神枢。 (枢为枢纽,以喻政权。 )水陆兼会,周郑交衢。 爰勒洛汭,敢告中区。」南北两岸有华表,(元河南志作「有四华表」。 案华表所以表识道路者也。 以横木交於柱头,形似桔槔。 古代建筑前路边每有石华表。 )举高二十丈,华表上作凤凰似欲冲天势。 (元河南志凤凰上有金字。 )永桥以南,(此下原别为一条,逸史本与上为一条。 今从逸史本。 )圜丘以北,(圜丘,祭天之所。 )伊洛之间,夹御道,东有四夷馆,一曰金陵,二曰燕然,三曰扶桑,四曰崦嵫。 道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二曰归德,三曰慕化,四曰慕义。 (「夹御道」下,原作「有四夷馆,道东有四馆」,下接「一曰归正」云云,无「一曰金陵」以下二十二字。 津逮本在「道东有四馆」下作「一名金陵,二名燕然,三名扶桑,四名崦嵫。 道西有四馆,一曰归正」,云云。 案元河南志在「夹御道」下作「东有四夷馆,一曰金陵,二曰燕然,三曰扶桑,四曰崦嵫。 道西有四夷里,一曰归正」,云云。 语意极清顺。 御道两边,东有四夷馆,西有四夷里,故曰夹御道。 金陵、燕然、扶桑、崦嵫为馆舍之名,归正、归德、慕化、慕义为里衖之名,均见下文。 如隐堂本有脱文,至为明显。 津逮本有四夷馆名,而作「夹御道有四夷馆,道东有四馆,道西有四馆」,亦不合。 今并据元河南志校正。 )吴人投国者,处金陵馆。 (金陵即建业。 吴人来归者居此,故名金陵馆。 )三年已後,赐宅归正里。 (卷二景宁寺条下称:「民间号为吴人坊,里三千余家。」)景明初,(景明,宣武帝元恪年号。 )伪齐建安王萧宝寅来降,(杨衒之仕北魏,故称南朝为伪。 萧宝寅,逸史本作夤,下同。 宝寅在齐,萧鸾封之为建安王。 萧衍克建业以後,宝寅於景明二年逃归北魏。 後入关征万俟丑奴,连年不胜,虑见猜责,遂反。 永安三年,尒朱天光破丑奴,并擒宝寅,赐死。 宝寅在关中时,肃宗遣御史中尉郦道元为关中大使,路中为宝寅将郭子恢所杀。 见魏书卷五十九宝寅传。 )封会稽公,为筑宅於归正里,後进爵为齐王,(进,元河南志作晋。 景明四年宝寅除扬州刺史,晋为齐王。 )尚南阳长公主。 宝寅耻与夷人同列,(列,原空格,逸史本、津逮本均作列,元河南志同。 )令公主启世宗,(世宗,即宣武帝。 )求入城内,世宗从之,赐宅於永安里。 (元河南志赐宅上有乃字。 )正光四年中,萧衍子西丰侯萧正德来降,处金陵馆,为筑宅归正里。 後正德舍宅为归正寺。 (後,各本无,此据元河南志增。 )北夷来附者处燕然馆,(燕然,山名。 东汉窦宪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燕然馆,即取燕然山为名。 )三年已後,赐宅归德里。 正光元年,蠕蠕主郁久闾阿那肱来朝,(蠕蠕主三字,原作□□至。 逸史本作芮□。 郁久闾阿那肱,原作都久闾阿郍[肱-月+舟]。 津逮本无空格,作「蠕蠕主郁久闾阿郍[肱-月+舟]」。 元河南志作「北夷郁久闾阿郍[肱-月+舟]」。 案郁久闾是姓氏,阿那肱乃人名。 郍即那字别体。 今据津逮本及元河南志校正。 魏书肃宗纪及蠕蠕传阿那肱作何那瓌。 蠕蠕,史书亦作茹茹,本东胡苗裔,自称柔然。 居於漠北,至社崘遂强大。 西至焉耆,东至朝鲜,皆为其所有。 阿那瓌乃伏图之子,为族兄所攻,故投奔魏国。 详魏书卷一百三蠕蠕传。 )执事者莫知所处,中书舍人常景议云:「咸宁中单于来朝(咸宁,晋武帝年号。 晋咸宁五年(公元二七九)匈奴都督曾率部落归化。 见晋书武帝纪。 )晋世处之王公特进之下。 可班郍肱蕃王仪同之间。」(蕃与藩通用。 事亦见魏书常景传。 )朝廷从其议。 (魏书蠕蠕传云:「谒者引王公以下升殿,阿那瓌位於藩王之下。」)又处之燕然馆,赐宅归德里。 北夷酋长遣子入侍者,常秋来春去,避中国之热,时人谓之雁臣。 (雁为候鸟,春则北去,秋则南来。 雁臣之名,亦见北史卷五十四斛律金传。 斛律金,朔州敕勒部人,统所部归魏,魏除为第二领民酋长,秋朝京师,春还部落。 故称为雁臣。 )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扶桑,木名。 山海经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上古神话谓日出於扶桑,後人乃称东海以外之国,如日本等,曰扶桑。 )赐宅慕化里。 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崦嵫,山名。 上古神话谓日入於崦嵫。 崦嵫山在甘肃天水县西。 )赐宅慕义里。 自葱岭已西,至於大秦,(古人称东罗马帝国为大秦。 )百国千城,莫不款附。 (款,原作欢。 今从逸史本作款。 款附者,诚心归附也。 )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所谓尽天地之区已。 (已,逸史本作矣。 )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 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门巷修整,阊阖填列。 (填列,言其多。 )青槐荫陌,绿柳垂庭。 (柳,原作树,此依逸史本、津逮本改。 )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别立市於洛水南,(洛,原作乐,误。 )号曰四通市。 民间谓为永桥市。 (谓下为字原无,逸史本有为字,无谓字。 今依元河南志校正。 市字逸史本作寺,误。 )伊洛之鱼,多於此卖,士庶须脍,(须,要也。 )皆诣取之。 (诣,至也。 )鱼味甚美。 京师语曰:「洛鲤伊鲂,(逸史本作「伊洛鲤鲂」。 案西阳杂爼前集卷十六亦作「洛鲤伊鲂」,如隐堂本不误。 洛鲤伊鲂为对文。 )贵於牛羊。」永桥南道东有白象狮子二坊。 (狮子,元河南志作师子。 案狮为後起字,古代多写作师。 坊者,里巷之名。 )白象者,永平二年乾陀罗国胡王所献。 (永平,宣武帝年号。 乾陀罗国,原作乾罗国,各本同。 今据太平广记卷四四一引及元河南志校正。 乾陀罗,在北天竺。 大唐西域记作健驮罗。 大唐西域记云:「健驮罗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本书卷五记宋云西行求法曾至乾陀罗城。 案魏书宣武帝纪云:「永平二年春正月嚈哒薄知国遣使来朝,贡白象一。」此云乾陀罗国,与史异。 )背设五采屏风、七宝坐床,(背设五采,原作「皆施五彩」,今据太平广记引及元河南志校改。 此指白象背上施设坐床,且有屏风,其形制似轿。 七宝者,即金、银、瑠璃、玛瑙之类。 )容数人,(广记引作「容数十人」,盖误。 )真是异物。 常养象於乘黄曹,(常,元河南志作诏。 乘黄曹,掌皇帝车舆者。 )象常坏屋毁墙,(元河南志无常字,广记引常下有曾字。 又毁原作败,此依广记引及元河南志校改。 )走出於外。 逢树即拔,遇墙亦倒。 (亦,逸史本、津逮本作则。 )百姓惊怖,奔走交驰。 太后遂徙象於此坊。 (太后,即指胡太后。 )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 (波斯国,太平广记卷四四一引同,元河南志作嚈哒国。 案魏书西域传称:嚈哒国於正光末遣使贡师子,至高平,遇万俟丑奴反,因留之。 丑奴平,送京师。 与本书所记为一事。 史不称波斯国贡师子。 案嚈哒国为大月氏种,在于阗之西,去长安一万一百里,王都曰拔底延。 )为逆贼万俟丑奴所获,(俟,原作侯,误。 万俟丑奴,高平镇人(今甘肃固原),建义元年夏反,自立朝廷。 尔朱天光与贺拔岳入关讨之,擒之於平凉。 见魏书卷七十五尔朱天光传。 嚈哒进师子,路经甘肃,故为丑奴所获也。 )留於寇中。 永安末,丑奴破灭,(原无灭字,此依逸史本增。 )始达京师。 (魏书孝庄帝纪云:「永安三年六月嚈哒国献师子一。」)庄帝谓侍中李彧曰:(彧,各本作或,误。 此依元河南志改正。 彧字子文,陇西李延寔子。 尚庄帝姊,封东平郡公,位侍中,左光禄大夫,中书监。 见魏书卷八十三下李延寔传。 )「朕闻虎见狮子必伏,可觅试之。」(试,原作诚,误。 此依逸史本。 )於是诏近山郡县捕虎以送。 (郡县,元河南志作州县。 )巩县、山阳并送二虎一豹。 帝在华林园观之。 於是虎豹见狮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视。 园中素有一盲熊,(有,逸史本作育。 )性甚驯,(广记引驯下有善字。 )帝令取试之。 虞人牵盲熊至,(虞人,掌兽者。 )闻狮子气,惊怖跳踉,(踉音良。 跳踉,跳动也。 )曳锁而走。 帝大笑。 (衒之记此,正足以见统治者但求荒乐而不恤民力也。 )普泰元年,广陵王即位,(广陵王,即前废帝。 )诏曰:「禽兽囚之,则违其性,宜放还山林。」狮子亦令送归本国。 送狮子者以波斯道远,不可送达,(者,原作胡,津逮本、逸史本均作者,今据正。 达上逸史本无送字。 )遂在路杀狮子而返。 有司纠劾,罪以违旨论。 广陵王曰:「岂以狮子而罪人也?」遂赦之。 ○菩提寺,西域胡人所立也,在慕义里。 沙门达多发塚取甎,(达多无考。 )得一人以进。 (进,法苑珠林卷九十七引作送。 )时太后与明帝在华林都堂,以为妖异。 谓黄门侍郎徐纥曰:(徐纥,见卷一永宁寺条。 )「上古以来,颇有此事否?」(颇,或也。 )纥曰:「昔魏时发塚,得霍光女婿范明友家奴,(范明友,见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 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明友为未央卫尉。 )说汉朝废立,与史书相符,此不足为异也。」(此事见晋张华博物志。 )后令纥问其姓名,死来几年,何所饮食。 死者曰:(珠林引曰上有答字。 )「臣姓崔,名涵,字子洪,(珠林引及酉阳杂爼前集卷十三同。 太平广记卷三七五引亦作崔涵字子洪。 逸史本作「姓崔,名洪,字子涵」,盖因下文云「有息子涵」而改。 )博陵安平人也。 (崔氏为博陵大姓。 博陵在今河北安平。 逸史本作博令,非。 )父名畅,母姓魏,家在城西阜财里。 (阜财,逸史本作准财,误。 珠林引作埠财。 足见字不作准。 阜者,殷厚也。 )死时年十五,今满二十七,(满,珠林引作乃。 )在地十有二年,(逸史本地字下有下字,珠林引同。 )常似醉卧,无所食也。 时复游行,或遇饭食,(饭,珠林引作饮。 )如似梦中,不甚辨了。」后即遣门下录事张隽诣阜财里,(张隽,各本作张秀擕,下同。 珠林引作张俊,太平广记卷三七五引作隽,清嘉庆洛阳县志亦作隽,今据改。 又阜原误作准,据上文正。 )访涵父母,果得崔畅,(得,珠林引作有。 )其妻魏氏。 隽问畅曰:「卿有儿死否?」畅曰:「有息子洪,(息,即子也。 子洪原作子涵,今据珠林及上文改正。 )年十五而死。」(死,珠林引作亡。 )隽曰:「为人所发,今日苏活,(苏,珠林引作稣。 )在华林园中,主人故遣我来相问。」(主人,珠林引作主上。 故字珠林引无。 )畅闻惊怖曰:「实无此儿,向者谬言。」隽还,具以实陈闻,(清洛阳县志作「隽还,具以实闻」。 珠林引作「俊还,具以实闻启后」。 )后遣隽送涵回家。 (遣隽,原作遣擕。 回,珠林引作向,逸史本同。 )畅闻涵至,门前起火,手持刀,魏氏把桃枝。 (古人以为桃木可以制鬼,故魏氏把桃枝。 事类赋卷二十六引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其精生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着门以压邪。」)谓曰:(珠林引作拒之。 )「汝不须来,吾非汝父,汝非吾子,(吾子,珠林引作我子。 )急手速去,(急手,珠林引同,逸史本作急急。 )可得无殃。」涵遂舍去,游於京师,(珠林引京师下有衖内二字。 )常宿寺门下。 汝南王赐黄衣一具。 (汝南王,元悦也。 一具,珠林引作一通。 )涵性畏日,不敢仰视,(珠林引作不仰视天。 )又畏水火及兵刃之属,(兵刃,原作刀兵,津逮本同。 珠林引及酉阳杂爼均作兵刃,逸史本同,今据改。 )常走於逵路,遇疲则止,(逸史本无遇字。 酉阳杂爼作「常走,疲极则止」。 )不徐行也。 时人犹谓是鬼。 洛阳大市北有奉终里,(大市,原作太市,误。 奉终里上原无有字,此据珠林引补。 )里内之人,多卖送死之具及诸棺椁。 (死下原有人字。 珠林引及酉阳杂爼均无人字。 )涵谓曰:「作栢木棺,勿以桑木为欀。」(欀,裹也。 )人问其故,涵曰:(珠林引作「涵谓曰」。 )「吾在地下见发鬼兵,(见下原有人字,珠林引及酉阳杂爼均无,今据删。 )有一鬼诉称:是栢棺,应免。」(免下珠林引有兵字。 )主兵吏曰:(珠林引作「主吏曰」,酉阳杂爼作「主者曰」。 )「尔虽栢棺,桑木为欀。 遂不免。」(免下珠林引有兵字,逸史本同。 )京师闻此,栢木踊贵,(珠林引踊作勇。 )人疑卖棺者货涵发此言也。 (原作「货涵发此等之言也」,逸史无「等之」二字。 今依逸史本。 珠林引作「货涵故发此言也」。 )○高阳王寺,高阳王雍之宅也。 (孝昌二年,太后胡氏以刘腾宅赐高阳王雍,见卷一建中寺条。 彼在城内,此所称高阳王雍宅在城外。 高阳王雍已见卷一建中寺条。 )在津阳门外三里御道西。 (太平广记卷二三六引此条津阳门作清阳门,误。 又御道西下有旁字。 )雍为尒朱荣所害也,(建义元年尒朱荣入洛,於河阴遇害。 )舍宅以为寺。 正光中,(正光,孝明帝年号。 )雍为丞相,给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羽葆上原有舆字,广记引及逸史本无,今删。 羽葆者,以鸟羽为幢也。 虎贲班剑百人者,即执剑而从者百人也。 削木为剑,画之以文,曰班剑。 )贵极人臣,富兼山海。 (史称雍岁禄万余,粟至四万。 )居止第宅,匹於帝宫。 白壁丹楹,(壁,原作殿,楹,原作槛。 此据广记引改。 楹者,柱也。 )窈窕连亘,(亘音更,去声。 窈窕言其深,连亘言其长。 )飞檐反宇,(反,津逮本作仄,逸史本作峻,广记引作华。 案文选卷二张衡西京赋云:「反宇业业,飞檐[车*献][车*献]。」反宇谓屋边瓦向上高出也。 )轇轕周通。 (周,原作周,此依逸史本。 广记引及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二二并作「胶葛周通」。 胶葛与轇轕同。 胶葛者,纵横交加也。 )僮仆六千,妓女五百,(妓,大典作伎。 )隋珠照日,(隋珠,隋侯珠也。 )罗衣从风,(衣,广记引作绮。 )自汉晋以来,诸王豪侈,未之有也。 出则鸣驺御道,(驺者,从骑也。 )文物成行,(文物,即指仪仗而言。 )铙吹响发,(响发,大典引作发响,逸史本同。 铙吹,即铙歌。 铙者,钲铙也。 )笳声哀转。 (转,广记及大典作啭。 哀转犹言哀鸣。 )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筑似瑟,安弦,以竹击之。 )丝管迭奏,(丝管犹言丝竹。 )连宵尽日。 其竹林鱼池,侔於禁苑,芳草如积,珍木连阴。 雍嗜口味,(太平广记卷一六五引口味作食味。 )厚自奉养,一食必以数万钱为限。 (一食,原作一日,大典作一食,逸史本同。 案宋曾慥类说引亦作一食。 今据正。 )海陆珍羞,方丈於前。 (方丈者,食物列前,方一丈也。 )陈留侯李崇谓人曰:「高阳一食,敌我千日。」(一食,原作一日,依永乐大典改。 李崇已见卷二正始寺条。 )崇为尚书令,仪同三司,(案此在肃宗时。 )亦富倾天下,(魏书卷六十六本传称:「崇性好财货,贩肆聚敛,家资巨万,营求不息。」)僮仆千人。 而性多俭恡,(恡即悋字别体。 太平御览九七六引同,太平广记卷一六五引作吝。 曾慥类说引作「而性俭啬」。 意同。 )恶衣麤食。 (麤,原作麄,别体字。 )食常无肉,(食常,原作亦常,误。 大典作食常,今据改。 逸史本肉下有味字。 案太平御览及太平广记引皆无味字。 )止有韭茹、韭葅。 (原作「止有韭菹」,逸史本作「止有韭薤」,并误。 今依御览、广记及类说、大典诸书改正。 韭茹、韭葅皆以韭为之。 茹,菜也。 葅,酢菜也。 是以下文有「二韭一十八」之语。 )崇客李元佑语人云:(佑,原作佑,逸史本作佑,与御览、广记引合,今据改。 下同。 又客上御览及广记引有家字。 下云「李令公」,正家客之语也。 )「李令公一食十八种。」(李崇为尚书令,故尊称之曰令公,犹如高允为中书令,文成帝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之为令公也。 )人问其故,元佑曰:「二韭一十八。」(韭,原作九,津逮本同。 太平广记引作韭,御览引则作九。 大典及逸史本均作韭。 案韭九同音,言二韭正为双关语。 字当作韭。 案南齐书庾杲之传云:「食常有韭葅瀹韭。 任昉戏之曰:谁谓庾郎贫,食常有二十七种。」谓三种韭也。 其事与此相类。 )闻者大笑。 世人即以此为讥骂。 (原作「世人即以为讥骂」。 逸史本无为字。 御览引作「世以此为讥」。 今据御览增此字。 )及雍薨後,(及字依太平广记卷二三六引增。 )诸妓悉令入道,或有嫁者。 美人徐月华,善弹箜篌,(箜篌二十三弦,形如弓,置於怀前,两手弹之。 )能为明妃出塞之歌,(歌上原有曲字,广记引无,大典及逸史本同。 今据删。 酉阳杂爼前集卷六作「明妃出塞之声」。 )闻者莫不动容。 永安中,与卫将军原士康为侧室,(卫将军,广记作衙将军。 )宅近青阳门。 (青阳门,城东面最南门。 广记引此文作「士康宅亦近清阳门」。 )徐鼓箜篌而歌,哀声入云,行路听者,俄而成市。 徐常语士康曰:「王有二美姬,(大典卷一三八二二引无美字,逸史本同。 )一名修容,(修,原作修,此依广记及逸史本。 )一名艳姿,(一名,各本作二名。 此据广记引。 )并蛾眉皓齿,洁貌倾城。 修容亦能为绿水歌,(绿水歌,大典作渌水歌。 )艳姿善为火凤舞,(为字原无,据广记引增。 火凤,大典及逸史本作么凤。 津逮本作「艳姿尤善作么凤舞」。 广记引作「艳姿善为逐凤舞」。 )并爱倾後室,宠冠诸姬。」士康闻此,遂常令徐鼓绿水、火凤之曲焉。 (鼓,广记引作歌。 又火凤,逸史本作么凤。 广记引作文凤。 )高阳宅北有中甘里。 里内颍川荀子文,年十三,(原作「里内荀頴子文」,误。 今据逸史本改正。 )幼而聪辨,神情卓异,虽黄琬、文举无以加之。 (黄琬字子琰,後汉黄琼之孙。 少而辩慧,光和末年为青州刺史,董卓秉政,徵为司徒。 後与王允同谋诛卓,下狱死。 见後汉书卷九十一黄琼传。 文举,即孔融也。 少亦聪慧,见後汉书卷一百。 )正光初,广宗潘崇和讲服氏春秋於城东昭义里,(广宗在今河北威县东。 潘崇和无考。 唐晏钩沈云:「北史儒林传於服氏春秋有潘叔虔,当即崇和之字。」案北史儒林传序云:「河北诸儒能通春秋者,并服子慎所注,亦出徐生(徐遵明)之门。 张买奴、马敬德、邢峙、张思伯、张奉礼、张雕、刘昼、鲍长宣、王元则并得服氏之精微。 又有卫觊、陈达、潘叔虔,虽不传徐氏之门,亦为通解。」案服氏即服虔。 虔字子慎,後汉荥阳人。 见後汉书卷一百九下儒林传。 )子文摄齐北面,(齐通斋,裳下缝也。 摄齐者,抠衣也。 论语乡党篇云「摄齐升堂」。 )就和受道。 (和即崇和。 )时赵郡李才问子文曰:(李才,大典及逸史本作李予。 下同。 赵郡在今河北赵县。 )「荀生住在何处?」(逸史本无在字。 清洛阳县志卷十四引作「荀生何住」。 )子文对曰:「仆住在中甘里。」才曰:「何为住城南?」(原作「才曰:何往? 曰:往城南」。 此依大典及逸史本。 )城南有四夷馆,(大典及逸史本作「有四夷里馆」,多一里字。 )才以此讥之。 子文对曰:「国阳胜地,卿何怪也? 若言川涧,伊洛峥嵘,(伊水在洛阳县南,入洛水。 陵岸高峻,故曰「伊洛峥嵘」。 )语其旧事,灵台石经。 招提之美,报德、景明。 (招提已见序文。 报德,即报德寺;景明,即景明寺。 )当世富贵,高阳、广平。 (高阳,即指高阳王雍而言。 广平,盖指广平王元怀而言。 )四方风俗,万国千城。 (城南有四夷馆、四夷里,以处远人之来自四方者。 四方之民,风俗各异,故曰「四方风俗,万国千城」。 )若论人物,有我无卿!」(以上嵘经明平城卿押韵。 )才无以对之。 崇和曰:「汝颍之士利如锥,燕赵之士钝如锤。 (此为当时里语。 锥锤押韵。 )信非虚言也。」举学皆笑焉。 ○崇虚寺,在城西,(本卷所记皆洛阳城南寺宇,此云城西不合,疑西字下脱南字。 )即汉之濯龙园也。 (濯龙园,原作跃龙阁,误。 逸史本作跃龙园,亦误。 今据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二三改正。 下同。 文选卷三张衡东京赋云:「濯龙芳林,九谷八溪。」李善注引洛阳图经曰:「濯龙,池名。」案後汉书卷七桓帝纪称濯龙宫。 )延熹九年,桓帝祠老子於濯龙园,(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 )设华盖之坐,(设,原作室,误。 大典引作设,逸史本同,今据正。 又坐原作座,今从逸史本。 )用郊天之乐,(郊天者,祭天也。 案後汉书卷十八祭祀志云:「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僊事。 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 九年,亲祠老子於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此其地也。 (案汉之濯龙园近北宫,见後汉书百官志注,当在城内。 崇虚寺若在城外,则不得为汉之濯龙园故址。 衒之所记盖误。 )高祖迁京之始,以地给民,憩者多见妖怪,(怪,异也。 )是以人皆去之,遂立寺焉。 发布时间:2025-05-04 12:33:3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