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之三星野 内容: 自分野昉于周禮,厥後象緯家,人持一啄,紛紛異同,以故世儒疑而非之。 原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總之一理,若武王克商,歲在鶉、火;晉文即位,歲在實、沈;占 合符,史不絕書。 繇斯以譚諸家異說,未必盡是,至以星分野,誠以陰陽之精,本於地而上發于天,有如昔人 □雲,景之象形,響之應聲者。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安得以 □□之見,而遂謂不經耶? 今諸家言班班俱在,爰陳其大概,以備參考志星野。 《周禮 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注星土,星所主土也。 觜、參、實、沈、魏,益州也。 井、鬼、鶉首,秦雍州也。 按巴蜀本梁州。 周並為雍州。 秦因之。 漢更置益州。 故紀星者多系巴蜀于秦分,又觜、參、實、沈屬益州,曰魏分,今互紀之,後皆仿此。 《呂氏春秋 訓解》: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注參,西方宿,晉之分野。 仲夏之月,日在東井。 注:東井,南方宿,秦之分野。 仲秋之月,日在角、旦、觜、嶲中。 注:觜、嶲,西方宿,魏之分野。 《史記 列國分野》,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壄。 其界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又西南有牂牁、越嶲。 益州《天官書》:觜、觹、參,益州。 東井輿鬼,雍州。 又秦之疆域,在太白占於 □弧。 注:太白、□弧,皆西方之星,故秦占候也。 《前漢 天文志》:觜、觹、參,益州東井輿鬼。 雍州又庚辛,華山以西又魏已、秦辛,又秦未、中山申。 又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 又太歲在未曰:協恰。 六月,出石氏曰名長,烈在觜、觹、參,甘氏在參,罰在申,曰涒灘。 七月,出石曰:名天。 晉在東井與鬼井氏在弧。 《後漢 天文志》:星經太白,主華陰山、涼州、雍州、益州。 又鎮星主東井,玉衡第二星主益州,常以五亥日候之,乙亥為漢中,丁亥為永昌,巳亥為巴郡、蜀郡、牂牁,辛亥為廣漢,癸亥為犍為,凡七郡。 《淮南子 九野辨》:西南方為朱天,其星觜、觹、參、東井。 魏張揖《廣稚》:觜、參,魏、東井、輿鬼,秦。 又戊,魏。 庚,秦。 又秦,未。 又□鬥七星,一為樞,六為陽開,樞為雍州,開陽為梁州。 又太白謂之長庚,或謂之太囂,參謂之實、沈,東井謂之鶉首,輿鬼謂之天廟。 《晉書 天文志》: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樞機,陰陽之本元也。 魁四星為璿璣,杓三星為玉衡。 第一星,曰天樞,三曰璣,六曰開陽。 樞為天,璣為人,開陽為律。 石氏雲:第一曰正星,主陽德,天子之象也。 三曰令星,主中禍。 六曰危星,主天倉五穀。 又一主天、三主火、六主木。 又曰:一主秦、三主樑、六主趙。 又五車、五星在畢北。 五車者,五帝車舍也,主天子五兵。 又主五穀豐耗。 西北大星曰天庫,主太白,主秦。 次西南星曰卿星,主熒惑,主魏,五星有變,皆以其所主占之。 又觜、觹三星為三軍之候,行軍之藏府,葆旅,收斂萬物。 明則軍儲盈,將得勢。 又參十星,一曰參伐、一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 鉞,主斬刈。 又為天獄,主殺伐。 又主權衡,所以平理也。 又主邊城,為九譯,故不欲其動也。 參曰獸之體,其中三星橫列,三將也。 東北曰左肩,主左將。 西北曰右肩,主右將。 東南曰左足,主後將軍。 西南曰右足,主偏將軍。 故《皇帝占》參應七將。 中央三小星曰伐,天之都尉也,主胡、鮮卑、戎、狄之國,故不欲明。 七將皆明,大天下兵精也。 王道缺則茫角張,伐星明輿參等,大臣皆謀,兵起。 參星失色,軍散敗。 參、芒、角動搖,邊候有急,兵起,有斬伐之事。 參星移,客伐主。 參左足入玉井中,兵大起,秦大水,若有喪,山石為怪。 參星差,戾主,王臣貳。 隋書同。 又東井八星,天之南門,黃道所經,天之亭候,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 王者用法平,則井星而端列。 鉞一星,附井之前,主伺淫奢而斬之,故不欲其明。 明輿井齊,則用鉞于大臣。 月宿井,有風雨。 又輿鬼五星,天目也,主視明,察奸謀。 東北 ①星主積馬,東南是主積兵,西南是主積布帛,西北星主積金玉,隨變占之。 中央星為積屍,主死喪祠祀,一曰 鑕,主誅斬。 鬼星明,大谷成。 不明,百姓散。 鑕欲其忽忽然不明,明則兵起,大臣誅。 隋書同。 又十二次度數,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為實沈,于辰在申,魏之分野,屬益州。 費直,起畢九度,蔡邕,起畢六度。 自東井十六度至柳八度為鶉首,於辰在未,秦之分野,屬雍州。 費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 又州郡 次,觜、參、魏,益州:廣漢入觜一度,越雋入觜三度,蜀郡入參一度,犍為入參三度,牂牁入參五度,巴郡入參八度,漢中入參九度,益州入參七度。 《隋書》:梁州於天官,上應參之宿。 《唐書》: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 南戒自岷山、嶓塚,負地絡之陽。 又東井據百川上流,故鶉首為秦。 蜀得兩戒,山河之首。 又鶉首,實沈,以負西海,神主于華山、太白位焉。 又東井十二度,終,柳六度。 自漢三輔及北地、上郡,西南盡巴蜀、漢中之地,及西南夷、犍為、越嶲、益州郡,東至牂牁,及庸、蜀、羌、髳之國。 《宋史 天文志》:鬥、魁、枕、參首是為帝車,運於中央。 魁第一星,曰天樞,正星,主天。 又曰樞,為天,主陽德,天子象,其分為秦,漢志主徐州;二曰璿,法星,主地。 又曰璿為地,主陰刑,女主象,其分為楚,漢志主益州;三曰璣,為人,主火,為令星,主中禍,其分為梁,漢志主冀州。 又三台六星,兩兩而居。 次二星為中台,為司中,中臺上星主樑、雍。 又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各列十一星,其西垣第四星曰巴、第五星曰蜀。 又五車五星,西北大星曰天庫,主太白,秦分及雍州,主豆,次西南一星曰卿,主熒惑,魏分益州,主麥。 又星經太白,主華山、梁、雍、益州。 《觀象玩占》:觜三星,一曰天貨,主寶貨,其北上三尺為日月五星,中道內主樑,外主巴、漢。 星明則天下安、五穀熟。 《國朝一統志》《四川總志 職方考》《鏡廣輿記》《皇輿考》皆雲井、鬼分野。 按《巴郡分野舊志》皆屬井、鬼。 今考《周禮》以下諸家言,大要以觜、觹、參、井為主者居多,其餘纏次諸星,一一有紀。 餘考覽後,未敢以某星為確,姑以諸所記載書而次之。 以俟君子,若妖祥占驗,詳在事紀中。 疆域 古者體國經野,從正疆域,是故土有定封,則人有定守。 將下之賦役,上之經畫,兩相待焉。 郡邑封疆,廣狹不一,又多越在山谷中,有如經界不正,則作奸者得以規避,而保障者因之廢格,烏能使之各有寧宇? 爰考方域,附以里鎮,而繁、簡、沖、疲之大略可 矣! 蒞茲土者得 ①《晉書 天文志》注為 西北。 無我疆我理之思乎? 志疆域。 重慶府隸上川東道,廣一千二十五里,袤四百七十里。 東至夔州府萬縣界六百四十五里,西至敘州府隆昌界三百六十七里,南至遵義府梓潼縣界三百四十里 ①,北至順慶府岳池縣界一百三十里。 東到夔州府治七百六十五里,西到成都府治一千二百二十里,南到遵義府治六百九十里,北到順慶府廣安州治四百八十里,東南到思南府治八百六里,東北到夔州府達州治七百五十里,西南到瀘州合江縣治三百一十里,西北到潼川州遂寧縣治二百三十里。 本府至布政司一千二百二十里,南京水路六千五百里,陸路五千里,北京水路八千七百里,陸路五千六十里,州縣各屬、里鎮俱列于左: 巴縣,治附廓。 廣四百二十五里,袤三百四十里。 東至長壽縣界一百七十五里,西至永川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綦江縣界一百一十里,北至順慶府大竹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南川縣界一百十七里,西北至合州一百二十五里。 東到長壽縣二百一十里,西到永川縣二百一十里,東南到南川縣二百五十里,西北到合州一百五十里到布政司、兩京同府。 鄉凡十有四,里凡七十。 下來鳳鄉有梓潼、石英、虎峰、沙溪、含穀、虎溪、茶店、高灘、封文、冠山、鳳來十一里;依來鄉有甘泉、新市、多榮、寶積、大同五里,何李市鄉有金劍、石佛、東陽何、何市、何龍門、新安六里;劉何鄉有劉何市、劉市、劉石馬、寶勝、劉石子五里;遷善鄉有龍山、善慶、禾磧、大城、大洪、銅鼓六里;白崖鄉有沙平、寶輪二里;懷仁鄉有清溪、湖崖、懷石馬、青崖、新豐、居義六里;茅柴鄉有永安、雲篆、固城、龍門四里;廣陽鄉有金子、木洞、鐘樓三里;龜停鄉有雍壩、石洞、龜停三里;江北鄉有鴛鴦、石城、江石子里、石虎、江北五里;德義鄉趙市、石橋、白市、鳳山、雙山、柳市、複安七里;利蒙鄉有梁灘里、利石馬、東陽、龍車、雲台、井口六里;臥龍鄉臥石馬、土沱二里,坊凡十,曰:仁義、太平、宣化、安靜、壁□、忠孝、龍台、通遠、內江、外江。 初衙門一切什物供應,取辦於坊,坊民苦之。 萬曆八年,知縣張文燿歸併為里,民至今稱便,勒有碑。 總凡八十里。 鎮凡十,北岸五里江北鎮,西三十里北崖鎮,西八十里葶溪鎮,東一百里樂磧鎮,北六十里井口鎮,西一百四十里新市鎮,北一百五十里水東鎮,西四十里柳市鎮,西北七十里安仁鎮,東八十里木洞鎮。 江津縣,府治南,廣二百四十里,袤三百五十里。 東至綦江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永川縣界九十里,南至遵義府界三百里,北至巴縣界五十里。 東到綦江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到永川縣治一百二十里,南到遵義府治七百里,北到巴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南到南川縣治四百里,西南到合江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到銅梁縣治三百八十里,西北到榮昌縣治二百二十里。 到府一百二十里,到布政司一千九十里,南京五千一百二十里,北京五千一百八十里。 鄉凡八,里凡三十八。 移風鄉有三峰、石橋、德感、興孝、江北五里;易俗鄉有金子、南江二里;青平鄉有青平、遊溪、後羊、登雲、靈感、同心、勝中,魯市、延壽九里;忠信鄉有鶴山、頂山、聖燈、筍溪、官山五里;思善鄉有思善、南峰、仁高、白沙、碓溪五里;進德鄉有進德、五脈二里;宣化鄉有長池、石龍、高詹、羅江四里;保安鄉有高湖、杜市、珞黃三里。 在城有東隅、西隅、西關。 鎮凡七,北岸中渡鎮,鎮西六十里遊溪鎮,東六十里珞黃鎮,鎮南七十里李市鎮,南一百里 ①此處應為 桐梓縣。 清溪鎮,南一百二十里南川鎮,東南六十里保安鎮,後四鎮廢。 長壽縣,府治東。 廣七十里,袤一百五十里。 東至涪州界四十里,西至巴縣界三十里,南至南川界五十里,北至墊江縣界八十里。 東到涪州一百一十里,西到巴縣二百一十里,南到南川縣一百六十里,北到墊江縣一百四十里。 到府二百一十里,布政司一千四百二十里,南京四千七百九十里,北京四千八百五十里。 鄉凡八,里凡二十四。 東鄉有杜周、陽關、祥符、納溪、陽嶽四里;西鄉有沙溪、菩提、磧溪、鼓樓、廣伏五里;麻堆鄉有龍山一里;光陽鄉有山寒、安樂、龍合、葛南四里;隆安鄉有玉溪一里;白市鄉有峰門、杜市二里;巾子鄉有雲台、太平二里;業昌鄉有何市、龍市、明月、相樂四里。 坊三,曰:清和、興賢、桃源。 鎮凡三:沙鎮,即沙鎮公館;雙江鎮在雙江灘,止址存;桃源鎮,即桃花街。 大足縣,府治西。 廣九十里,袤九十五里。 東至銅梁縣六十里,南至永川縣八十里,西至安嶽縣界二十里,北至遂寧縣界一十五里。 到府三百八十里,布政司八百二十里,南京五千三百八十里,北京五千九百八十里。 里凡三十三:安賢、長受、三溪、從順、昌寧、嘉勝、得陽、青平、遇仙、後院、高峰、同古、雍溪、富春、錫山、米糧、曲水、雙山、崇泰、汶水、善慶、伏元、靜南、月富、興昌、豐成、永安、三花、仁政、中山、進德、招賢、存義。 鎮凡四:縣西四十五里老官鎮,南四十里珠溪鎮、南三十里龍水鎮、西南三十二里劉安鎮。 永川縣,府治西。 廣一百二十里,袤一百一十里。 東至璧山縣界五十里,西至榮昌界七十里,南至江津縣界七十里,北至銅梁縣界四十里,西南至瀘州界七十里,西北至大足縣四十里。 到府二百二十里,布政司九百一十里,南京五千二百一十里,北京五千二百七十里。 里凡二十有五:在郭、東皋、桂山、梁洞、臼石、梁善、青峰、鐵山、來蘇、龍洞、英山、高倦、雙石、砂山、安平、同心、星辰、陳市、太平、新屯、獨石、松子、石鬆、進德、安賢。 鎮凡五:縣八十里濱江松溉鎮,四十里來蘇鎮,西三十五里牛驛鎮,三十里陳市鎮,西十里土硃鎮。 榮昌縣,府治[西]。 廣八十里,袤一百五十里。 東至永川縣界三十里,南至瀘州界六十里,西至隆昌縣五十里,北至大足縣界九十里,東南到江津縣三百一十里,西南到富順縣二百里,西北到安嶽縣二百四十里。 東到永川縣一百里,南到瀘州一百三十里,西到隆昌縣一百里,北到大足縣一百二十里。 到府三百一十里,布政司八百二十里,南京五千三百一十里,北京五千三百七十里。 里凡二十七:昌元、昌寧、新橋、新興、高喬、石橋、古潭、賴川、賴通、仁義、人壽、紅岩、虎岩、安福、安樂、安賢、從順、李子、梧桐、峰高、羅會、在市、清灘、換鵝、白石、沙溪。 後清灘四里割置隆昌縣,凡二十三里。 鎮凡四:北七十里昌元鎮,北一百里賴川鎮,北三十里古潭鎮,止址存,東二十五里羅會鎮。 綦江縣,府治南。 廣一百二十里,袤一百四十里。 東至南川縣界六十里,南至遵義府界二百里,西至江津縣界二十里,北至巴縣界三十里。 到府二百里,布政司一千四百里,南京五千二百里,北京伍千八百里。 里凡五:思灘、附廓、永興、安穩、遵化。 鎮凡八:永安、明月、鹽倉、三溪、石角、石橋、趕水、鹿鳴。 南川縣,府治東。 廣二百里,袤二百二十里。 東至武隆真安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巴縣界八十里,南至綦江縣一百六十里,北至涪州、長壽俱一百六十里。 到府二百二十里,布政司一千四百二十里,南京五千一百里,北京五千三百六十里。 里凡八:白土、梁堅、福祿、羅秀、富順、豐隆、明新、德政。 黔江縣,府治東。 廣二百七十里,袤二百七十里。 東至湖廣大田千戶所界七十里,西至彭水縣界二百里,南至酉陽宣撫司界七十里,北至石柱宣撫司界二百里。 東到湖廣大田千戶所治一百五十里,南到酉陽宣撫司治四百里,西到彭水縣治四百里,北到石砫宣撫司治八百里。 到府一千二百里,布政司二千四百里,南京五千七百五十里。 合州,府治西。 廣三百二十里,袤二百七十里。 東至巴縣界一百里,南至銅梁縣界三十里,西至安居縣界三十里,北至定遠縣界九十里。 東到長壽縣治二百八十里,南到銅梁縣治九十里,西到安居縣治五十里,北到定遠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南到巴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到岳池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到銅梁縣治五十里,西北到蓬溪縣治一百里。 到府一百二十里,布政司九百里,南京五千一百二十里,北京五千一百八十里。 鄉凡五:清平、長安、積善、通濟、太安。 里凡三十六:長樂、郎山、豐穀、赤水、冠山、青華、通市、東山、鶴鳴、大通、安壩、點山、渠水、永清、安福、石城、信義、雲賓、安賢、余慶、隆市、懷遠、集伏、大鼇、小市、明月、集賢、仁和、渠江、來蘇、得義、龍游、墊江、富郁、青平、興仁。 鎮凡八:安壩、羅市、雲門、雲賓、鶴鳴、隆市、朗山、雲會。 銅梁縣,府治西。 廣二十一里,袤九十里。 東至巴縣一百六十里,西至大足縣九十里,南至永川縣一百六十里,北至合州八十里,東南至璧山縣九十里,東北至遂寧縣三百里,西南至榮昌縣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安居縣四十里。 到府一百六十里,布政司八百二十里,南京五千一百六十里,北京五千二百二十里。 鄉凡四,里凡二十六:瓊池鄉有積慶、中正、永清三里;昔賢有巴川、巴岳、西平、呂奉、西安、六贏、東坪七里;永清有太平、明月、樓灘、得勝、長安、黎市、明星、倉山八里;桂林有塔子、高莊、柳溪、高平、同古、貴山、長春、羊燕八里。 定遠縣,府治西。 廣九十里,袤一百三十里。 東抵廣安四十里,西距南充七十里,北通岳池九十里,南接合州三十里。 到府一百五十里,布政司九百五十里,南京五千一百五十里,北京五千二百二十里。 里十四:定遠、沙溪、新興、郁馬、太平、祝受、唐村、萬安、太山、清沙、寬平、永平、永甯、隆平。 鎮凡六:興福、鹽灘、圓石、列面、封山、石盤。 忠州,府治東。 廣二百二十里,袤二百七十里。 東至萬縣界一百里,西至酆都縣界五十 里,南至石砫宣撫司界二百里,北至墊江縣界一百五十里。 到府六百九十里,布政司一千九百一十里,南京四千四百一十里,北京四千四百七十里。 里凡七:在城、大 、塗 、毛店上、毛店下、隆翹、新立。 新立坊凡九:宣化、善政、鳴玉、淳和、通遠、樂善、迎恩、儒林、通賢。 酆都縣,府治東。 廣七十里,袤二百六十里。 東至忠州界五十里,西至涪州界二十五里, 南至武彭忠路二百里,北至墊江縣六十里。 到府六百里、布政司一千六百里,南京四千五百 里,北京四千九百七十里。 里凡四:市廓、南賓、豐樂上、豐樂下。 墊江縣,府治東。 廣六十里,袤八十里。 東至忠州界五十里,西至鄰水縣界十里,南至長 壽縣界四十里,北至梁山縣界四十里。 到府三百二十里,布政司一千五百四十里,南京四千七 百里,北京四千七百六十里。 里凡十二:桑園、新興、水東、東湖、永豐、永安、新廟、萬安、榮安、太平、水西、八莊、市城。 涪州,府治東。 廣四百五十里,袤三百六十里。 東至酆都縣界九十里,南至南川縣界一百 里,西至長壽縣界七十里,北至墊江縣界一百二十里。 東到酆都縣治一百二十里,南到南川縣治一百里,西到長壽縣治一百里,北到墊江縣治一百二十里。 到府三百九十里、布政司一千六百里,南京四千七百里,北京四千七百六十里。 里凡十三:黑石、白石、通濟、石龍、芋池、羅回、李渡、長灘、羅雲、附州、韓市、藺市、謝市。 鎮凡八:李渡、羅市、藺市、韓市、白壁、貞溪、孟市、新市。 武隆縣,府治東。 廣五百里,袤八百六十里。 東至彭水縣界九十里,南至真安州界七十 里,西至涪州界六十里,北至酆都縣界八十里。 到府八百五十里,布政司二千七百里,南京五 千四百三十里,北京五千六百里。 里凡二:武隆、思養。 鎮凡四:瀵沱、白馬、關灘、白楊。 彭水縣,府治東。 廣四百三十里,袤四百四十里。 東至黔江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真安州 界二百五十里,南至酉陽司界三百里,北至武隆縣界一百四十里。 到府九百四十里,布政司二千六百里,南京四千九百九十里,北京五千五十里。 鄉凡四里,凡七鄉,曰:前鄉、後鄉、黔陽、信寧、鹽井、計議、洋水。 里曰:南隅、北隅、信寧、計議、鹽井、前里、後里。 鎮凡三:鹿角、郁山、江口。 語曰石田千里,無所用之。 州縣封疆,延袤雖廣,乃其財賦曾不能當江南之什一。 至南、黔、彭、武,周遭巉岩深箐,即窮日之力,無一腴土,安在論地之廣狹為也? 志疆里者,裒益增損,互為異同,何哉? 若迺里鎮,既明則疆域可考,餘故附入焉。 其他場集往往為藏奸匿盜之藪,故為略之。 若載之,州縣誌中餘無論矣。 形勝 古者分圻建國,必憑險依阻而表其勝,故山河帶礪,厥為保障,且地靈人傑所從,來馬郡域,坤維下流,群山拱衛,二水襟合,據涪、夔、荊、楚之上游,豈非三蜀之雄鎮,而文獻之名區哉! 迺州邑 錯,各據勝概,即封壤不同,而高山大川,蒼蒼泱泱,所在知是矣! 爰考往跡,犯而志之,志形勝。 府東至魚複,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 又江州以東,濱江山嶮;墊江以西,土地 平敞。 (已上《華陽國志》)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 (《漢書》)帶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 又外負銅梁于宕渠,內亟要害於膏腴。 (左思《蜀都賦》)高山嵯峨,岩石磊落。 傾則縈回,下臨峭壑。 (袁休明《巴蜀志》)東接夔門,西連蜀都,南通夜郎,北控賨國。 環江為池,塹崖為城。 岷、涪二水,于此會合,乃巴渝之都會。 (《舊志》)枕江負山,南連邛筰、僰道,東通荊楚吳會,蓋要衝之區。 (《劉文簡集》)當蜀東上游,近制播酉,遠控溪峒,廣川大流,屹然蜀重鎮。 又據岷巴二江水之合,後倚重 巒疊嶂,左右懸崖絕壁,隱然天造之險。 (《曹汴城垣記》)璧山翠峪,錦江環波,雲嵐含暉,彩秀映日。 (《巡道忠益亭記》)巴縣,地勢剛險,重屋累居,又承三江之會,又東有明月峽、廣德嶼。 故巴亦有三峽。 (《華陽國志》)江州對二水,口右則涪內,左則蜀外水,故巴子之都。 (《山海水經》)三巴會合繞城下,巴字體勢何盤盤。 (鮮于侁巴《江詠》)巴城在岷江之北,漢水之南。 (《寰宇記》)地控夔渝之上游,天當參、井之分野。 (張文燿縣治題)景曰:孔殿秋香、金碧春風、洪崖珠泉、龍門皓月、覺林曉鐘、塗山霽雪、黃葛晚渡、佛圖夜 雨,西湖晚眺、北鎮沙汀。 江津縣,鼎山聳前,幾江繞後。 (《總志》)奇峰秀嶺,從華蓋之山,地軸天關,鎖錦江之水;界瀘渝之間,會水陸之沖,全蜀之要地。 (《舊志》)景曰:鼎山疊翠、華蓋晴嵐、龍門春浪、鶴山雪霽、古寺曉鐘、挑漁燈火、石羊晚渡、馬驍 春色。 長壽縣,前臨岷江,後倚菩提,龍溪、鳳山環帶左右。 (《總志》)桃溪桂源,環帶左右。 金龍鳳山,對峙東西。 龍山寨近列其南,羅圍城遠障其北,綿亙百 數十里,望之如重城焉。 (《舊志》)景曰:鳳山春色、龍寨秋容、北觀煙霞、西崖瀑布、龍溪夜月、定慧曉鐘、桃源洞天、吉祥 飛石。 大足縣,東臨赤水,西枕營山,北接長岩,最為險固。 又青巒圍其田畔,赤水繞乎東南。 (《總志》)介於瀘、渝之間,枕於普、遂之上,為山水靜鎮之區。 又玉口蔽於前,雲頭鎮於後。 三華聲翠于南,孤塔淩霄於北。 尖山西峙,鬥崖東顧。 (《舊志》)景曰:畫樓遠眺、赤水春波、西州寶頂、白石奇觀、海棠春色、鑒湖夜月、白塔奇岩、玉皇 古洞。 永川縣,環邑皆山,郭外平衍。 (《總志》)北枕桂山,南瞰侯溪,印臺山擁于左,浩軸山環于右,高明之境。 (《舊志》)景曰:桂山風月、竹溪煙雨、佛崖仙蹤、石鬆神跡、普濟晨鐘、紫薇暮鼓、八角攢青,三河 會碧。 榮昌縣,昌元古佳郡,又山崗疊翠屏,溪瀨瀉清泚。 (宋張芳詩)山環繞而蜿蜒,地寬廣而夾塏。 (《總志》)曬袍山北炫其奇,飛鳳巒東拔其萃,錦屏交岫於西,玉盤雄峙于南。 環溪左旋而西泝,小 河九畔而南繞。 又山皆平,伏而清奇。 水多曲纏而秀麗,襟山帶溪,形勝比他邑稱最。 (《舊志》) 景曰:蓮瑞天池、碧梧丹鳳、桃香仙嶺、紅岩峭壁、鴉山箐碁、石堰朝暮、舂馬灘春渡、賴通 仙舟。 綦江縣,左挾瀛,右依石筍。 (《總志》)景曰:龍角溪聲、馬鞍圖負、牛崗雪牧、瀛島雲蒸、月涵湖水、筍出天邊、勝果呈刹、瑪瑙 藏灘。 南川縣,風俗連巴、楚,封疆接播、溱。 (宋趙與邁《詠南川形勢》)據涪之南,接播之北。 (《總志》)巴江翼其右,武隆聯其左。 雲山疊翠,溪水縈回。 (《舊志》)景曰:金佛晚霞、白露晴嵐、徧楅晨鐘、葛溪夜月、孝泉一湧、聖水三(湖)潮、古渡流金、石 池臥象。 黔江縣,水深巫峽里,山色夜郎西。 (唐上官侍禦《赴黔中詩》)外鎮諸洞,內靖涪、彭。 (《總志》)前列三台之奇秀,後擁龍頭之巍峨。 東則雄峙老鴉之寨,西則高聳八面之山。 控酉陽之 左襟,振大田之喉吭。 寔楚西南至徼道,蜀國東南之藩籬。 (《舊志》)景曰:桃壩紅霞、梅坡白雪、山肖龍頭、寨如鷹立、三台聳翠、八面環青、月浸青溪、雲籠 石塔。 安居縣,地靈人勝,石秀山熊。 (《普州志》)山環水繞,地美土腴。 (《總志》)北臨涪江,南接巴嶽,四面屏蔽。 於東,紫極根據;於西,官濺瀠回。 姚皋環繞,金雞聳峙。 銅溪關闌,天設之險,地造其固。 (《舊志》)景曰:化龍鍾秀、飛鳳昂霄、波 映月、紫極煙霞、官濺流杯、冠山古洞、梵溪聖水、瑞石 蓮花。 璧山縣,西北絕險,東南稍平。 山分左右,秀拔垣拱。 山川高深,風氣完密。 涪江環其後, 岷江繞其前。 跨巴、銅之勝概,為東南之佳境。 (《舊志》)景曰:東林曉鐘、天池皓月、茅萊夕照、屏峰疊翠、秀環春風、覺林夜雨、老君朝霞、金劍 晴雪。 合州,巴蜀要津,又枕三江之口,當眾水之湊,又蜀口形勝之地。 (《舊志》)景曰:東津漁火、涪江晚渡、金沙落雁、三佛灘鳴、魚城煙雨、瑞應春風、濮岩夜月、石龜 晴空。 銅梁縣,水環巴宇,山擁飛鳳。 (《總志》)巴嶽六贏,翊其左右。 羅睺計都,峙於東西。 (《舊志》)銅梁不可攀。 (劉孝威詩)山似銅梁,近接宕渠,遠指斜穀。 (《舊志》)景曰:帝座雲屏、玉堂柱石、高崗飛鳳、巴水騰蛟、泉晚鐘、南樓曉日、爐鼎繞霞、計羅纏宿。 定遠縣,地勢峻迫, 道連居。 (《總志》)地勢高明,來脈悠長,群峰似衛而環,長江如帶而繞。 又果、渝會界,賨、合交加。 又嘉陵 左環,鹽水右匯,天印仙峰,面拱石龜,玉馬後護,隱然一蜀省要區。 (《舊志》)景曰:天印來賓、嵩岩積翠、澄江抱璧、遠 摩空、棠樹余陰、玉龍獻瑞、香溪晚渡、傑閣 秋蟬。 忠州,井邑聚雲根又,又百層石磴上州門。 (白居易詩)襟山帶河,楫拱秀誠,形勝之郡。 又翠屏山在前,石牆在後,五龍山盤其左,九馬山拱其 右。 俯瞰大江,地勢陡峻,山川穆如鎖,固岷、劍,控制施、黔,要害之郡。 (《舊志》)景曰:翠屏春曉、紫極晚煙、巴台夜月、西崖瀑布、五龍撮寶、鳴玉平沙、九曲流觴、治平晨 鐘、宣公畫洞。 酆都縣,面江倚山,中衍平川。 (《總志》)仙都北聳,錦江前橫,青牛、白鹿環拱左右,珠簾月鏡,映帶遠近,勝景沃野,秀麗雄渾。 (《舊志》)景曰:平都仙跡、曲水流觴、青牛野啗、白鹿夜鳴、珠簾映日、月鏡凝龍、山床夜雨、送客 晴瀾。 墊江縣,山水環拱,土地坦夷。 (《總志》)地勢平衍,東西二河,繞城為池。 冠蓋山衛其後,鳳鳴山拱其前,狀元文筆輔其左,壁鬥星 關弼其右。 二河環抱,屹如重城。 (《舊志》)景曰:狀元文筆、龍門晚渡、鳳鳴朝陽、馬峽晴嵐、冠山霽雪、五花霞彩、兩水天光。 涪州,鐵櫃在北,鳳崗在南,龜龍踞西,群豬截東。 襟帶長川,勢雄百二。 據五溪之要衝, 當三峽之津隘。 壯哉之險。 (《舊志》)白石從天設,青岩見地圖。 (宋翰《詠涪陵》)地據咽喉,城逾雉堞。 東鄰楚分,南帶夷邊。 (馬提幹《詠涪州》)會川蜀之眾水,控瞿塘之上流。 (《龜陵志序》)東接巴東,南接武陵,西接牂牁,北接巴郡,山險水灘。 (《華陽國志》)景曰:桂樓秋月、黔水澄清、白鶴時鳴、鐵櫃樵歌、石魚豐兆、 湖魚笛、松屏列翠、荔圃 春風。 武隆縣,川峽陟險、山箐崎嶇。 (《總志》)東鄰黔楚,西樓牂柯,壯枕巴江,南通貴竹,又山崖四寨,江峽孤開,險阨諸蠻,難先全蜀。 (《舊志》)景曰:襆頭耀日、筆架齊雲、虎榜春暉、師峰晚翠、洞口仙麻、渡頭天劍、信水臨朝、關灘 勝概。 彭水縣,地接荊楚,襟帶五溪。 (《總志》)二水夾右,一山居左,有百二之勢。 (《舊志》)五溪襟屬,為一都會。 又地近荊楚。 (侯如己《蜀圖經》)景曰:摩圍瑞靄、石花晚晴、孔殿秋香、龍門夜月、金鼇戲水、高閣龍吟、綠陰勝概、木櫃樵 歌、聖水三潮。 按郡邑形勝具簡冊者如此,豈不甲於三川。 乃往者播事卒起,綦城不守,諸邑大震,郡以 天設石城,大江為池。 一時人心殊用,洶洶地利不如人和,信矣! 若乃山川炳靈,世載其英,近 日屈指文獻者,率置喙于風氣,余於是乎有深思。 馬故夫安輯封疆,俾金湯增險而長為寧宇, 振起人文令江山增勝,毋徒以襟帶雄侈為崢嶸,庸非今日第一務乎? 風俗 蓋風俗之漸久矣。 結繩書契異,宜忠質文迭,尚上古暨三代猶然。 顧淳漓盛衰關諸治,忽 則移風易俗,其可緩諸郡邑山谷異制、民生易俗。 若一道德以同,其風則系乎上耳。 今據諸志 所紀紀之,以備夫觀風問俗者,志風俗。 府巴縣:巴蜀民食稻魚,亡凶年憂。 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柔弱褊厄。 (《漢書》)剛悍生其方風,謠尚其武奮之,則 賓旅玩之。 則渝舞銳氣剽於中葉,蹻容世於樂府。 (左思《蜀都賦》)士遠於進取,民疲於轉輸。 攜之則難叛,一之則易服。 (王騰《辨蜀都賦》)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 又遲重魯鈍,俗素樸,無造次辨麗之氣。 又民多居水 左右,天性勁勇,銳氣喜舞。 又五教雍和,秀茂挺逸,英偉既多,風謠旁作。 朝有忠貞盡節之 臣,鄉有主文歌詠之音。 又其人半楚,恣態敦重。 又風敦俗厚。 (晉常璩《巴志》)敏慧輕急,頗慕文學。 (《隋書》)民勤耕作,無寸土之曠。 好音樂,少愁苦,尚奢靡,性輕揚,喜虛稱。 庠塾聚學者眾。 (《宋史》)重本信巫,剛樸倜儻。 (《職方考鏡》)尚鬼信巫,銳氣喜舞,重本力穡,人多秀異,喜以詩書自娛。 (《皇輿考》)地廣民醇,俗尚簡樸。 務農桑,敦節義。 儒風日振,人才倍出。 (成化中府舊志)意氣翩翩,矜名姱節。 又節義之氣猶存,儉樸之風漸靡。 (萬曆初汪言臣《志略》)江津縣,人性淳樸,俗浮華,農勤 畝,士業詩書。 又有石公恕之風而人多敦睦,有杜莘老之風而士多剛直。 (舊《縣誌》)冠間行於士類,婚或侈于富家,喪或雜以浮屠,祭不失乎家禮。 士重友誼,駸駸乎有德有造之風。 農唯力穡自給,商重遠涉,工備百為,亦不出其境。 (《縣誌》)長壽縣,男耕女織,不事浮華。 (《總志》)風氣習俗,類多僻陋。 剛勁剽勇,不受人挫。 又雅浮勤苦,農務耕稼而厭末作。 士攻文學而貴科第。 禮尚簡易,不事繁縟,有古樸之風。 (《縣誌》)大足縣,北屋談經史,磊落出髦士。 (張孝芳《別袁昌州》)民勤而力穡,士願而勤學。 (《總志》)事商賈者不忘耕,善蔔算者不廢學。 舟車不通,工藝是業。 又其俗樸厚,又多秀民。 又深山窮穀,戶曉禮儀,又不趨末作,不事 遊。 (《舊縣誌》輯略)永川縣,民頗篤實,詞訟簡少。 (《總志》)民質實而勤耕織,士雅素而服詩書。 雖舟不通,其商賈多集。 (《縣誌》)士樸願而有文,衣冠文物不減壯。 (縣宋楊《表衣題名記》)榮昌縣,習俗淳厚,男耕女織。 (《總志》)士質而靜,以詩書為業;民儉且淳,以廉恥為尚,男深耕足歲,女勤績杼織。 又冠帶縉紳,退老居鄉,以入儀門為恥。 無郊外逸遊酣飲之狎。 又士崇敬先師,彬彬禮儀。 (《縣誌》)綦江縣,民俗儉樸,不好爭競。 (《總志》)前椎魯不尚侈靡,士斤斤自好,恥越名檢。 力田不事末作,女勤績紡,商不越境。 近皆稍變。 (《縣誌》) 南川縣,民多質實,禮尚節儉。 又風俗樸野,服養儉陋,冠婚相襲,尚鬼信巫。 (《總志》)樸雅略近,淳風邇來,駸駸刁悍。 (《縣誌》)黔江縣,就水造 ,鑽木出火。 (《總志》)人有四種:蠻、夷、巴、漢,刀耕火種,酷信巫鬼,素號難治。 開設以來,士勤學問,民知禮 法,樂於趨事,習俗頗淳。 (《舊志》)安居縣,農勤稼穡,俗事詩書。 (《總志》)冠婚相襲,尚鬼信巫,人多秀氣,詩書自娛。 又民多力農,士知向學。 (舊《縣誌》輯略)俗尚淳厚,勤於本業,不作豪奢。 (《縣誌》略)民力本業,市不衣帛。 婚禮稍稍近古,近多僭侈。 (《縣誌》議略)璧山縣,俗尚節儉,民勤本業。 (《總志》)率性真直,輕商重農,男耕女織,崇儉務學,性氣剛慧,俗朴少文。 冠婚喪祭以禮,士夫之 家,不作佛老。 (《縣誌》)合州,風土樸厚,秀異間生。 喜詩書自娛。 又重禮教,尚恭儉。 (舊《州志》)精敏輕疾。 (《華陽國志》)銅梁縣,民工藝術,秀異亦多。 (《總志》)地瘠民貧,重本力穡。 又人多朴茂,尤工藝術。 又人多秀異,喜讀詩書,男耕女織,尤工藝 術。 又人家好農不好商,婚男嫁女不出鄉。 又處者厲孝悌之行,仕者秉忠直之猷。 (《縣誌》輯略)定遠縣,人性淳樸,浮華不尚。 (《總志》)君子尚朴質,好儒術;小人力耕織,少商旅。 婚喪相助,士大夫家遵行古禮,民間隨俗,信 巫鬼浮圖。 會尚儉約,近略奢然,視之奢靡,終有間焉。 忠州,土瘠民少,力事耕桑。 (舊《總志》)有巴蔓子仗節死義之流風,故俗頗尚氣,有甘興霸、文廣休之遺 ,故士頗倜儻。 酆都縣,士民有信義之風。 (《總志》)士尚禮樂,民業耕種。 墊江縣,民性醇樸,唯勤稼穡。 (舊《總志》)民性淳樸,業務農桑。 士習詩書,俗尚禮義。 (《縣誌》)涪州,民務農桑,士習禮讓。 (舊《總志》)人多戇勇。 (《華陽國志》)戇直樸野,男女務耕織,不事貿易。 地煖稻熟,蚤文風可齊西蜀。 (《州志輯略》)崇節儉,尚廉恥,文風漸盛。 (《州舊志》)武隆縣,人多直戇,信巫雜夷。 (《總志》)人分四種,病不服藥,信巫鬼,好淫祀。 (正統舊志)人多樸直,事耕讀,深山之民,局蹐奉法,憚遠商,鮮訟辯,寡技藝。 耕率鹵莽,廣種薄收。 所居以齒為序。 俗多親睦,婚喪如禮,民間雜用佛事。 (《縣誌》)彭水縣,人性戇直,禮尚簡樸,古號難治,今異於昔。 (舊《總志》)四鄰夷地,民業獵山漁水,刀耕火種為重。 酷信巫鬼,少事醫藥。 懷刑者似多,徤訟者不 少。 今漸被聲教,亦尚文物知禮。 (《州志》)務農稼穡,士競詩書。 古多樸實,今頗尚文,織紝樹藝觀感。 比屋,喜浮屠,信巫鬼。 (《縣誌》)就水造飱,鑽木出火。 (舊《圖經》)餘志風俗已蓋三致,歎雲巴士尚氣節而喜詩書,民勤耕鑿而務本業,仕者有慷慨任事之 風,處者勵皎皎不淄之節,豈不彬彬質有其文乎? 唯邇士習稍窳,民頗悍鷙,縉紳之家,亡賴市井,不招自赴,深為大蠹馬。 其它州縣,舞文逋負,上伺下訐,風俗之刀敝更有甚于巴者,嗟夫! 教化行則風俗美,然則鼓舞振作,俾其還醇而復古,其在當事諸君子與鄉國老成人乎? 发布时间:2025-05-04 14:39:0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