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之五十四事紀一 内容: 古者列國有史,類多編年紀事。 今郡非古諸侯乎? 而諸志所紀仿其例者多不過十之二三。 竊計郡中事紀即散見迭出,然災祥、時政、興廢、因革,一切大舉,舉則必書,庶一披曆,而縱橫古今如坐照焉。 餘因次第書之,以陳其略,蓋曰紀其事者著其文,聊為草創,以俟作者。 僭耶、亂耶之誚何敢辭焉? 志事紀。 太昊伏羲 肇國于巴。 有虞氏 肇十有二州,分巴蜀于梁州。 禹娶于塗山。 《水經》雲:江州北岸有塗山,南有夏禹廟、塗君祠廟,銘焉。 常璩、仲雍,並言禹娶於此。 夏後氏 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于巴人請訟于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 周 武王伐紂,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 既克殷,以其宗姬子巴,爵之以子。 成王時,巴人獻比翼鳥。 春秋 魯桓公九年,巴子師伐鄧,敗之。 初,巴子使韓服告楚,請與鄧為好。 楚子使道 將巴客聘鄧,鄧南鄙攻而奪其幣。 巴子 怒,伐鄧,敗之。 其後巴師、楚師伐申,楚子驚巴師。 莊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 初,楚武王克權,使鬥緡尹之,以叛,圍而殺之。 遷權於那□,使閻敖尹之。 及文王即位, 與巴人伐申而驚其師,巴人叛楚,而伐那處,取之,遂門于楚,閻敖遊湧而逸,楚子殺之,其族為亂。 冬,巴國人因之以伐楚。 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滅庸。 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于大林。 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 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麋人帥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 楚人謀徙于阪高,薦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 夫麋與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 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 乃出師,旬有五日,百濮乃罷。 自廬以往,振廩同食,次於句澨。 使廬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于楊窗,三宿而逸。 曰:庸師眾,郡蠻聚焉,不如複大師且起土卒合而後進師。 叔曰:不可,姑又與之遇以驕之。 彼驕我怒,而後可克。 先君蚡冐所以服陘隰也。 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唯裨修魚人實逐之。 庸人曰:楚人不足戰矣,遂不設備。 楚子乘驛,會師於臨品,分為二隊,子越自石溪,子貝自仞,以伐庸。 秦人、巴人從楚師,群蠻從楚子盟。 遂滅庸。 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於鄾。 巴人伐楚國鄾,初,右司馬子國之蔔也,觀瞻曰:如志,故命之。 及巴師至,將卜帥。 王曰:甯如志,何蔔焉? 使帥師而行,請承,王曰:寢尹、工尹,勤先君者也。 三月,楚公孫甯、吳由於薳固,敗巴師於鄾,故封子國於析。 戰國 巴與楚婚,巴子與七國自稱王。 巴將軍蔓子請師于楚,楚使請城,蔓子死之。 時巴國有亂,將軍蔓子請師于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國。 巴國既甯,楚使請城,蔓子曰: 藉楚之靈,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 乃自刎以授楚使,楚王葬以上 卿禮,巴葬其身,亦以上卿禮。 周顯王時,巴通好于秦。 時楚國衰弱,秦惠文王與巴蜀為好。 蜀王弟苴,私親于巴。 巴蜀世戰爭。 八年,彗星見西方。 慎靚王五年,秦伐蜀,取之,因取巴城江州。 時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為求救于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救苴、巴,遂伐蜀,滅之。 儀 貪巴之富,因取巴,執王以歸,分其地為郡縣。 儀城江州。 (闕)五年,帝作巴渝舞。 巴郡賨人,天性勁勇。 初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 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作 巴渝舞,令樂人習之。 七年,月翬,圍參、畢七星。 十一年,發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萬人,衛軍灞上。 孝文後二年四月乙巳,水、木、火合于東井。 後七年九月,有星孛於西方,其本直尾箕,末指虛、危,長丈餘,及天漢。 孝景二年,長星出西方。 四年七月癸未,火入東井、行陰。 中元年,填當在觜、觽,參去居東井。 三年五月甲午,金、木俱在東井。 四年四月丙申,金、木合于東井。 五年四月乙巳,水、火合於參。 武帝元光五年,唐蒙上書曰:竊聞夜郎許之。 時擊東粵,蒙上書曰: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萬,浮船牂牁,出其不意,此制粵一奇也。 誠以漢之疆、巴蜀之饒,通夜郎乃置吏甚易。 上許之,乃拜蒙中郎將,徙巴筰入見夜郎侯。 發巴蜀吏卒治南夷道。 遣司馬相如諭告巴蜀。 時唐蒙略夜郎、僰中,發巴蜀吏卒千人治道,又多為發,轉漕萬餘人,用軍興法誅其渠率。 巴蜀民大驚恐。 上聞之,乃遣相如責唐蒙等,因諭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下鹹諭,相如還報。 元鼎二年秋九月,詔發巴蜀粟賑江南。 元封元年五月,有星孛于東井。 二年,遣將軍郭昌、中郎將衛廣,發巴蜀兵平西南夷。 初,夜郎入朝,風諭滇王入朝。 其旁東北勞深、靡莫皆同姓相仗,未聽命。 莫勞數侵北使 者吏卒,上乃發巴蜀兵擊滅勞深、靡莫,以兵臨滇,滇王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 元平元年二月甲申,晨有流星大如月,眾星皆隨西行。 宣帝本始元年四月壬戌,辰星與參出西方。 地節元年正月,有星孛於西方,去太白二丈。 元帝初元五年,彗星出西北,長丈余,東北指在參分。 成帝河平二年十月,填星在東井。 三年以陳立為巴郡太守。 先是牂牁長王興叛逆,王立請誅之,未報,立至詰責,其眾斬興頭降,西夷平定。 徴立詣京 師。 會巴郡有盜賊,複以立為巴郡太守,秩中二千石,尋賜爵左庶子。 孺子嬰,初始元年,扈雲言巴郡石牛,丞相王莽迎受之。 更始元年,公孫述稱王巴蜀。 光武建武元年,公孫述遣其將任滿從閬中下江州,東拒扞關。 時李熊說述曰: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又有魚、鹽、銅、銀利,浮水轉槽之便。 北據漢 中,東守巴郡,成功之資也。 述遂稱帝,遣任滿從閬水,下江州,東據扞關,於是盡有益州之地。 九年春,述遣田戎、程汎將數萬人,下江關。 (闕)十一年春三月,遣吳漢等將兵,會岑彭伐蜀,破江關,克之。 時橫江水起,述將田戎等建浮橋,以絕水道;結營跨山,以塞陸路,拒漢兵。 彭募攻浮橋, 偏將軍魯奇應募,而前東風狂急,奇船逆流,直沖浮橋,因飛炬焚之,順風並進,蜀兵溺死無數。 田戎走保江州。 是時漢兵大勝,斬任滿,生獲程汎。 戎奔江州守之。 岑彭率諸將入江關,上墊江,留馮駿 守江州。 蜀兵既敗,彭率將軍臧宮、劉歆等長驅入江關,令軍中無得虜掠,所過奉牛酒迎降。 已到江州,以其城固糧多,難卒拔,留馮守之。 自引兵乘利直指墊江,攻其平曲。 秋七月,述遣其將侯丹拒黃石,岑彭自墊江還江州,襲擊,大破之。 十二年秋七月,馮駿拔江州,獲田戎。 十一月,公孫述引兵出戰,岑彭擊殺之,巴蜀地悉平。 十三年夏四月,吳漢自巴蜀還京師,大饗將士。 十八年,蜀郡守將史歆反,吳漢發廣漢、巴、蜀三郡兵討歆,拔之,下巴郡。 是年二月,史歆反,攻太守張穆,穆逾城走,宕渠楊偉等起兵以應歆。 帝遣吳漢將萬餘人 討之。 至夏,漢率三郡兵圍城都百餘日。 秋七月,拔之,斬史歆等。 漢乃乘桴 下巴郡,楊偉等惶恐解散。 三十年閏四月甲午,水在東井二十度,生白氣,東南指炎,長五尺,為彗東北,行至紫宮西 藩止,五月甲子不見。 明帝永平元年四月丁酉,流星大如鬥,起天市樓西南行。 十一月辛未,土逆行,乘東井、北軒轅二星。 七年正月戊子,流星大如杯,從織女西行,光照地。 章帝建初五年二月戊辰,木、火俱在參。 三月戊寅,木、水在東井。 和帝永元元年正月辛卯,有流星起參,長四丈,有光,色黃白。 五年四月癸巳,太白、熒惑、辰星俱在東井。 七年二月癸酉,金、火俱在參。 戊寅,金、火俱在東井。 安帝永初元年八月,客星在東井。 三年秋七月,海賊張伯路等寇,遣侍御史巴郡龐雄擊之。 元初元年九月,羌豪諸種鈔掠武都、漢中。 巴郡板楯蠻救之。 時羌豪號多與諸種鈔掠武都、漢中。 板楯救之,漢中五官掾程信率郡兵與蠻共擊破之,號 多走還,斷隴道與零昌,合侯霸、馬賢與戰於枹罕,破之。 二年十一月甲午,客星見西方。 三年梁州羌反,討之不克,以王堂為巴郡太守。 羌反,入漢中,殺太守董炳,擾動巴中,中郎將尹就討之不克。 益州諸郡皆起兵禦之,於是 三府舉堂為郡太守,撥亂反治,進賢達士,有異績,民為立祠。 五年二月丙申,鎮星犯東井鉞星。 延光元年春,幽州刺史巴郡馮煥等擊高句麗。 順帝永建六年二月甲申,彗星在東井。 桓帝建和二年,白馬羌寇廣漢。 益州刺率巴郡板楯蠻討,破之。 三年夏四月丁卯,晦,日有食之,在東井二十三度。 五月丙申,熒惑入東井。 永興二年,巴郡太守但望上分巴疏,朝議未許。 時郡文學掾趙芬、龔策等前後百餘人詣望自訟,言郡境廣遠千里,征役不便,欲去遠就近, 釋危蒙安,宜分巴為二郡。 望從其請,上疏議分巴,一治臨江,一治墊江。 事聞朝議未許,遂不 分,然分郡之議,實始於此。 永壽元年六月,巴郡益州郡山崩。 三年四月戊寅,熒惑入東井。 永康元年秋八月,巴郡言黃龍見。 靈帝建甯元年六月,太白在西方,入太微,化西蕃南頭星。 熹平五年,益州郡夷叛,太守巴郡李顒發板楯蠻討,平之。 時諸夷反叛,執太守雍陟。 遣禦史中丞朱龜討之,不能克。 朝議以為郡在邊外,蠻夷喜 叛,勞師遠役,不如棄之。 太尉掾李顒建冊討伐,乃拜顒益州太守,與刺史龐芝發板楯擊破平 之,還得雍陟。 光和二年冬十月,巴郡板楯蠻叛,遣禦史中丞蕭瑗督益州刺史討之,不克。 三年十二月,巴郡板楯蠻叛。 五年秋七月,板楯蠻寇巴郡,以曹謙為太守,降之。 先是板楯蠻寇亂巴郡,連年討之,不能克。 帝欲大發兵,以問益州計吏,漢中程苞對曰:板 楯七姓,自秦,世立功,複其租賦,其人勇猛善戰,累倚成功。 近益州郡亂,太守李顒亦以板楯討平之。 忠功如此,本無噁心。 長吏鄉亭更賦 ,楚逼於奴虜,無所叩愬,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 但選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煩征伐也。 帝從之,選用太守曹謙遣,宣詔赦之,即時皆降。 中平元年秋七月,巴郡張修反。 修以妖術為人療病,其法略與張角同,令病家出五斗米,號五斗米師。 聚眾反,寇郡縣,時 人謂之 米賊。 五年六月,益州黃巾馬相寇巴郡,賈龍擊相,斬之。 相與趙袛等起兵綿竹,自號黃巾,殺刺史卻儉,進擊巴郡、犍為,旬月之間,破壞三郡,有眾 數萬,相自稱天子。 益州從事賈龍率吏民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寧靜。 龍乃選吏卒迎劉焉, 焉徙置綿竹,撫納離叛,務行寬惠,以收人心。 十一月,巴郡板楯蠻叛,遣上軍別部司馬趙瑾討,平之。 獻帝興平元年,益州牧劉璋分巴為三郡。 先是征東中郎將安漢趙潁建議分巴為三郡,先是征東中郎將安漢,趙穎建議分巴為二郡 欲得巴舊名,故白璋。 於是璋以墊江以上為巴郡,治安漢;江州至臨江為永寧郡;朐 至魚複為固陵郡,已遂分。 後魚複蹇胤白璋,爭巴名,複改永甯為巴郡,固陵為巴東,墊江以上為巴西,是為三巴。 建安六年秋九月,張魯取巴郡,詔以魯為漢甯太守。 初魯以鬼道教民,使病者自首其過,為之請禱。 小人昏愚,競共事之。 犯法者三原,然後行刑。 不治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後遂襲取巴郡,朝廷不能征,遂就寵魯為漢甯太守,通貢獻而已。 九年冬十月,有星孛于東井。 十六年冬,劉備至巴郡,由墊江水詣涪。 初,璋遙聞曹操遣將討張魯,內懷憂懼,別駕從事張松說曰:曹公兵強無敵,若因張魯之資 以取蜀,誰能禦之? 劉豫州使君,宗室,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 若使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矣! 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備,敕所在供奉,入境如歸。 備至巴郡,郡太守嚴顏捬心歎曰: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者也。 備自江州北由墊江水詣涪。 璋率步騎三萬余人,車乘帳幔,精光耀日,往會之。 張松令法正白備,便於會襲璋,備曰:此事不可。 倉卒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璋推備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 十九年,劉備自領益州牧,諸葛亮與張飛、趙雲將兵匯溯流破巴郡。 時亮為軍師將軍,留關羽守荊州,與張、趙將兵溯流克巴東,破巴郡,獲太守嚴顏。 飛呵嚴 顏降,顏詞氣不屈,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 分遣雲定江陽、犍為。 飛定巴西、德陽。 備以費觀為巴郡太守,領江州都督。 二十年九月,巴賨夷帥朴胡、杜濩、任約來附,以約為巴郡太守。 樸等各舉其眾來附,以胡為巴東太守、濩為巴西太守、約為巴郡太守,皆封侯。 十一月,劉備遣兵,擊巴賨,破之。 張魯之走巴中也,黃權言於備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備乃使權 迎魯,會諸夷帥朴、胡等降曹,而魯亦降,權隨擊胡等,破之。 操遣張郃徇三巴,備遣巴西太守 張飛擊之,郃走還。 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車騎將軍張飛率兵會江州,為帳下所殺。 時帝自率諸軍擊孫權,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 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以 其首順流奔孫權。 帝聞飛營都督有表曰:噫! 飛死矣! 二年八月,將軍黃權自江州叛,降魏。 帝擊吳敗績,退永安宮。 黃權在江州,道絕不得還,率眾降魏。 有司請收權妻子,帝曰:孤 負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 魏主丕謂權曰:君欲追蹤陳、韓耶? 對曰:臣受劉主殊遇,降吳 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 丕善之,拜為鎮南將軍。 後主建興四年春正月,以中都護李嚴為江州都督,移屯江州。 丞相亮欲出軍漢中,李嚴當知後事,自永安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而統屬于嚴。 都督李嚴築江州大城。 嚴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後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為州。 求以五都置巴州。 丞相亮不許,亮將北征,召嚴漢中,故穿山不逮。 然蒼龍白虎門,別郡縣,倉皆有城。 九年十月,江陽至江州,有烏江、南渡江,北不能達,墮水死者以千數。 十年八月,丞相亮表李豐為江州都督,典嚴後事。 延熙六年,遷江州都督鄧芝為車騎將軍,後假節。 十一年,涪陵國人叛,都督鄧芝率軍討,平之。 涪陵國人殺都尉反叛,芝率軍征討,即梟其渠帥,百姓安堵。 发布时间:2025-05-04 14:46:0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