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一章 绪 言 内容: 第一节 宗教共同之点自有人类以来,稍能进化者莫不有宗教。 随其文化进步之程度,而有拜物、泛神、多神、二神、一神之不同。 其蛮野、文明之现象虽不同,而自有其共同之点焉。 即凡一民族之发生,各有其团结之需要,与其互相之约束,乃本其素来之信仰,或为祖先,或为物类,于以聚族而谋生。 此即蛮野之人民,或拜木石禽兽,或拜日月山川水火祖先之由来也。 迨知识进步则以为有善恶二神,相为消长,彼此争斗,而人民则仰善神之佑护,此即神佛与魔之所由起。 又其后则以为善神终胜而恶神退避,统于一尊,此则天尊、上帝之由来,而道教降魔之说,亦由此出。 其实高等之宗教,专奉唯一之神者,其起原亦莫能外是也。 于此可见世界宗教,虽各歧异,而其根本之点,则实属一致。 皆避恶而趋善,所谓恶者,黑暗、污秽、嫉妒、诈伪、怯懦、贼害、伤残、夭折、疾病、困苦之类是也。 所谓善者,光明、清洁、仁爱、忠信、宽厚、勇毅、养护、寿考、健康之类是也。 试观今日世界高等之宗教,如基督、回教[*] 、犹太、佛教之类,皆以淫、杀、贪、妄语诸戒为根本,而道教之示戒亦莫能外是焉。 食物之禁忌,礼仪之严密,则犹太、波斯、回教等禁忌甚严。 而佛教之禁荤辛、禁酒。 道教之禁五荤三厌,三厌谓天厌雁、地厌狗、水厌乌鱼,而五荤亦曰五辛,即《楞严经》所谓是诸众生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含发媱,生啖增恚者也。 五荤者,《梵纲经》谓:五辛,一葱、二薤、三韭、四蒜、五兴渠。 《楞伽经》谓:五辛,一大蒜、二茖葱、三慈葱、四兰葱、五兴渠。 《尔雅翼》云:西方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蒜、茖葱为五荤,道家以蒜、韭、薤、芸薹、胡荽为五荤。 是可见道教之五荤,与佛教所禁者,不甚相远。 而回教之禁忌,见于《天方典礼》诸书者,尤详密焉。 是皆以其不洁净而能使人昏惑故耳。 又如犹太教之割礼洗礼,今基督教已废去割礼而单行洗礼,礼节亦有不同。 回礼尚有行之者。 其他如斋戒、祈祷、禳除、忏悔之属,各教皆通有之。 而如儒教,当孔子之时,于斋戒、祈祷、禳除等亦视为甚重。 今之道教,尤为兴行。 此各教共同之点,自古以来,遍及中外,莫能或异,可知世界人类心理,实有同然者也。 第二节 神仙之观念至于神仙二字,似惟道教专有之矣,实则他教亦利用此神仙之名称。 如佛教称外教之得道者为大仙,为仙人。 而希腊多神教,译者亦借用仙之名,而有水仙、花仙等,以别于神之称而为神之次位。 今姑以佛教、基督教所列者,而分别之如下:(一)神仙之品位 九品之说,佛教已有之,彼盖分佛徒证果之地位,而别为九品莲台,以说其证果之高下,此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凡感智机行等,皆有此九种之品类。 《列仙传》云: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检验,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在佛经。 此可见道教之神仙,亦引佛教入之也。 《楞严经》云: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有十种仙。 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精气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禁咒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 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其所说何与中国之神仙,无以异耶。 再观基督教人所说天神即天使之品位,基督教人李杕《天神谱》云:天神分九品:至爱者(爱主至切,其情笃挚,如烈火之炎炎不息),普智者(认主至明,知理最博),上座者,统权者,异力者,大能者,宰制者,宗使者,奉使者(即护守世人之天神,一人一神),九品合为三军,至爱、普智、上座为上军,统权、异力、大能为中军,宰制、宗使、奉使为下军。 品愈在前,则禀性愈美,膺宠愈隆。 合九品三军则有总领天神,即弥额尔是。 此则基督教分天神即安琪儿为九品也。 至于道教,其分别九品,如《云笈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曰: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 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 以九为等第,亦与佛教、基督教同。 按:回教分信徒为九品:圣四,曰至圣、曰大圣、曰钦圣、曰圣人。 次曰大贤、曰智者,又曰通识、曰廉士、曰善人、曰庸常,又曰信士。 此与《汉书古今人表》之分九等,以圣人、仁人、智人为首者,亦略相似焉。 此虽皆以人类分等第,亦可见九品之分,实为各教共同之点矣。 (二)神仙之性质 道教于神仙之性质,最先说者为《庄子逍遥游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又《齐物论》: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又《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拄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枉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老。 稀韦氏得之以絜天地;伏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 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 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传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此言真人之名称及得道者之神通,实为道教所祖者也。 庄子之言如此,其后《列子黄帝篇》亦引申庄子之说曰: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 心如渊泉,形如处女。 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 又《汤问篇》曰: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 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 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神仙之形性与其居处,大略如是。 其在佛教《法苑珠林》卷六诸天部《起世经》云:一切诸天有十别法。 一、行时来去无迹。 二、行时来去无碍。 三、行时无有迟疾。 四、行时足无踪迹。 五、身力无患疲劳。 六、天身有形无影。 七、无大小便利。 八、无涕唾。 九、身清净微妙,无皮肉筋脉脂血髓骨。 十、身欲现长短,青黄赤白,大小粗细,随意悉能,并皆美妙,端严殊绝,令人爱乐。 《起世经》云:诸天身充实洪满,齿白方密,发青齐整,柔软润泽。 身有光明,及有神力,腾虚飞游,眼视无瞬。 璎珞自然,衣无垢腻。 《智度论》云:诸天身有光明,不须日月,胜于日月,皆由身清净故得。 《楼炭经》云:诸天人发绀青色泽,天人青色,发亦青色。 又《阿含经》云:诸天,身衣随意,无复男女媱欲,以禅定法喜为食。 又《因果经》云:天人身净,不受尘垢,有大光明,心常欢悦,无不适意之事。 进观基督教人所言天神或天使之形质,如李杕《天神谱》云:一、天神无形体,与上帝同。 二、天神美妙,有光明。 三、天神在天国,亦上帝所造。 四、天神之数,多于世人九十九倍。 五、天神或化为白鹄。 六、天神分九品(见前)。 七、天神最著名者有三。 一曰弥额尔,译言谁似天主,美丽无比,凡天主大显尊荣之事,每使弥额尔下降。 二曰嘉彼额尔,译言天主勇力。 盖其所司,乃承行天主极大事功也。 三曰辣法额尔,译言天主神医。 世人有神形大病,天主特遣此神来治,故名之。 八、天神虽无肉体,然别具一身,清虚缥渺。 别有食物,是为天粮。 多能奇事,瞬息间可以清气成躯,外貌与生人无异。 九、天神有明司,故知理达义,颖悟过人。 十、天神有欲司,惟有意念,无情欲。 念念爱天主。 十一、天神自谓尊严,不服主者,下地狱为魔。 十二、天神为有限之体。 一不能化二,在此不在彼。 十三、天神救助生人,掌治万象,故天主赋以才力。 十四、天神有羽翼。 十五、天神身长如九岁男孩,两手交胸前,目常仰望上天。 发作光线色,垂至肩上。 身穿长白衣,裙及足背,长衣外有套衣一领,如六品祭服,或作白色,或作青色,或作绛色。 足行泥上不染。 闻人恶语即以两手掩面。 十六、天神之语不与世人同,彼此以意相默会,因无唇舌也。 惟能运动清气,使出言奏乐。 十七、天神驱魔逐鬼。 十八、上天星象各有一天神看守。 天下各国皆有天神看护。 十九、有制人神形之力,如启人悟,激人欲,制人身之类,及卫人引人助人。 二十、天神摄教(管教务)守堂。 二十一、清洁(无身故贞)。 二十二、和睦(九品相爱如一人)。 观此,基督教之天神即西书所谓安琪儿,实较佛教之诸天,道教之神仙,所述尤为美备。 然其相同之点,仍有可见者耳。 发布时间:2025-05-05 17:10:1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