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六章 道教之形成 内容: 第一节 于吉太平道及张角迨后汉时,而道士之名称遂固定,而道之名亦由是起。 王莽时道士西门君惠,桓谭《新论》尚称为方士,可证方士改称道士,端在前后汉交替之时也。 《后汉书第五伦传》云: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 此可见道士以清洁为标帜,人民皆习知其名矣。 至顺帝时而有太平道出现。 《后汉书襄楷传》云: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 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巫觋杂语。 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注引《太平经》(按今《道藏》中尚有之,在太平部,凡一百十九卷,云多缺卷)曰:吾书中善者,悉使青下而丹目,合乎吾之道乃丹青之信也。 青者主仁而有心,赤者太阳,天之正色也。 天失阴阳则乱其道,地失阴阳则乱其财,人失阴阳则绝其后,君臣失阴阳则其道不理,五行四时失阴阳则为灾。 今天垂象为人法,故当承顺之也。 又曰: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 人众得之谓神咒也。 咒百中百,十中十,其咒有可使神为除灾疾,用之所向无不愈也。 桓帝时,襄楷又上书言: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 注引《太平经典帝王篇》曰:真人问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岂可闻邪。 神人言:但顺天地之道,不失铢分,则立致太平。 元气有三名,为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为天、地、人;天有三名,为日、月、星,北极为中也。 地有三名,为山、川、与平土;人有三名,为父、母、子;政有三名,为君、臣、人;此三者,常相得腹心,不失铢分,使其同一,扰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也。 又问曰:今何故其生子少也。 天师曰:善哉,子之言也,但施不得其意耳。 如令施其人,欲生也,开其玉户,施种于中,比若春种于地也,十十相应和而生,其施不以其时,比若十月种物于地也,十十尽死,固无生者。 真人欲重知其审,今无子之女,虽日百施其中,犹无所生也,不得其所生之处,比若此矣。 是故古者圣贤不妄施于不生之地也,名为亡种竭气而无所生成。 今太平气到,或有不生子者,反断绝天地之统,使国少人。 理国之道,多人则国富,少人则国贫。 今天上皇之气已到,天皇气生物,乃当万倍其初天地。 此实道教经典之缘起,即真人天师之名位亦由此出(真人之称,已见《庄子》。 天师名词,亦袭用《庄子》黄帝称牧马童子者)。 未几而张角之乱作。 张角亦主张太平道者也。 《后汉书皇甫嵩传》云: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 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 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兑、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 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蛾贼,杀人以祠天。 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 其后张角虽平,而于吉尚传道江南。 《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 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书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 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诃不能止。 策即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 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 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礼拜之,不可不除也。 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 策曰:昔南洋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常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 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 今此子已在鬼箓,勿复费纸笔也。 即催斩之,悬首于市,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复祭祀求福。 《志林》曰: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师于吉所得神书于曲阳泉水上,白素朱界,号太平青领道,凡百余卷。 顺帝至建安中五六十岁,于吉是时近已百年。 今称道士为黄冠,盖即袭黄巾之服色,而张津著绛帕头,又为后代红巾所自仿也。 第二节 《太平清领书》与《太平经》之关系于吉之太平清领道,《后汉书注》所引之《太平经》,已备引于前。 惟两者之关系如何,有研究之必要。 日本小柳司气太曾有极详之考证,兹特移译于下,而删其冗繁,及已引于前节之经文。 盖《太平经》虽在今日为道教所不注重,然实可谓为道经之最先者,非若《道德》、《南华》诸经,借诸道家者可比也。 (一)序说 《后汉书襄楷传》:楷,恒帝延熹九年上疏云: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神书,不合明德。 章怀太子注:神书即《太平清领书》。 葛洪《神仙传》卷十:宫嵩者琅邪人也,有文才,著书百余卷。 师事仙人干吉,汉元帝时,崇随吉于曲阳泉上,遇天仙。 授吉青缣朱字《太平经》十部。 吉行之得道。 以付崇,后上此书。 书多阴阳否泰灾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云治国者用之,可以长生,此其旨也。 崇服云母,数百岁有童子之色,后入纻屿山仙去。 宫嵩即宫崇,干吉即于吉,《神仙传》谓其前汉时代人,至顺帝时代犹生存,达二百岁以上,是神仙家妄诞之谈。 其师于吉事迹,《三国志吴志》卷一《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虞喜《志林》、《搜神记》及《吴历》,献帝建安五年,孙策杀于吉,距顺帝时代七十五年,吉寿恐垂百岁,则实有其人也。 《抱朴子》内篇卷十四《勤求篇》:干(《藏》本作于)吉、容嵩、桂帛诸家各著千所篇(孙星衍本,案容为宫之误)。 卷十九《遐览篇》云:《太平经》五十卷。 《广弘明集》卷十三,法琳《辨正论》:道士所说,赦王之世,千室疾病,致感老君,授百八十戒,并《太平经》一百七十篇。 玄嶷《甄正论》云:又有《太平经》一百八十卷,是蜀人于吉所造。 此人善避形迹,不苦录佛经,多说帝王理国之法,阴阳生化等事,皆编甲子,为其部帙。 其所说多少有异。 惟《辨正论》引道士所说,信《太平经》一书,晋代尚存在明矣。 今就《道藏》及《后汉书》章怀太子注,与其他道经及类书所引证,知现行之《太平经》,至少在唐代已有之。 章怀注曰: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 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神仙传》同)今所见《太平经》,最初十卷分十干,特丁部卷四有《胞胎阴阳规矩正行消恶图》篇名,其他无之,自第十一卷,皆附篇名,直至第百十九卷,其间有缺本,表如下:最初十卷,甲至癸,名《太平经钞》,不知为钞写,为拔萃? 此甲至癸十部,盖记全体纲领,以后则敷衍其说也。 章怀注按,十干十卷各分十七卷,合计百七十卷。 整然如现行《太平经》,后人或编纂纷乱耳。 今举章怀注所引五条与现行《太平经》异同如下:其一,《太平经典帝王篇》曰:真人问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岂可闻邪。 (详见前节)此见经文戊部卷二和三气兴帝法王。 其二,又问曰:今何故其生子少也。 (详见前节)此见戊部卷五,但仅存理国之道,多人则国富,少人则国贫三句。 其三,《太平经》曰:吾书中善者悉使青下而丹目。 (详见前节)此见丁部卷四及庚部卷七。 其四,《太平经》曰:天失阴阳则乱其道。 (详见前节)此无所见,但庚部卷七有天地不并力,凡物无从得成,君臣不并力,凡事无从得理云云,与此同意。 其五,《太平经》曰:天上有常,神圣要语。 (详见前节)此见卷五十,《神祝文诀》第七五。 更阅唐代道教之类书,于《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七六〇)引二条:《太平经》云:道者乃天地所常行,万物所受命也。 又云:能得太上之心者,皆无形自然,天仙大人,有真道乃能得太上之心。 余者何因得与相见乎。 此书为玄宗时敕史荣等编纂,《新唐书艺文志》仙家《道藏音义目录》一百三十卷。 《三洞珠囊》十卷,为唐代王悬河编修者,其中引四条云:其一,《太平经》第三十三云:真人问曰:凡人何故数有病乎? 神人答曰:故肝神去出游不时还,目无明也。 心神去不在,其唇青白也。 肺神去不在,其鼻不通也。 肾神去不在,其耳聋也。 脾神去不在,令人口不知甘也。 头神去不在,令人晦冥也。 脑神去不在,令人腹中央甚不调,无所能化也。 四肢神去,令人不能自移也。 夫神精,其性常居空闲之处,不居污浊之处也。 欲思还神,皆当斋戒香室中,百病消亡。 不斋不戒,精神不肯还反人也,皆上天共诉人也。 所以人病积多,死者不绝。 现今《太平经》无之。 其二,《太平经》第四十五卷又云:今天不恶人有庐室也,乃恶人凿地太深,皆为创伤。 或得地骨或得地血者,泉是地之血也,石为地之骨也。 地是人之母,妄凿其母,母既病愁苦,所以人固多病不寿也。 凡凿地动土,入地不过三尺为法。 一尺者阳所照,气属天也。 二尺者物所生,气属中和也。 三尺及地身,气属阴。 过此而下者伤地形,皆为凶也。 古者依山谷岩穴,不兴梁柱,所以其人少病也。 后世贼土过多,故多病也。 又云:有问者曰:今时有近流水而居,不凿井,何故多病不寿何也。 答曰:如此者,是明天地既怒及其比伍,更相承负,比如一家有过及其兄弟也。 是知旁地皆下得水,水乃地之血脉,宁不病乎。 又云:有问者曰:今人或有不动土,有所立,系旦时,有就故舍,自若有凶,何也。 答曰:如是者,行动不利,犯神凶也。 问曰:犯何神也。 答曰:神者非一,不可务名也。 又云:有问者曰:今有起土反吉,无病害者,何也。 答曰:皆有害。 但得良善地者,不病害人也,久久会且害人也。 故大起土有大凶恶,小起土有小凶恶,是即地忿使神灵以此之灾害多病人也。 又云:有问者曰:今河海下田作室庐,或无柱梁,入地三尺,辄得水,复当云何也。 答曰:此同为害也。 宜复浅之者,地之薄皮也,近地经脉也。 若人有厚皮难得血,血出亦为伤也。 薄皮者易得血,出血亦为伤也。 夫伤人者,不复道其皮厚与薄也,见血为罪也。 人不欲见伤,伤之则怒,地何独欲乐见伤之哉。 夫天地乃人之真本,阴阳之父母也。 而子何从当得伤其父母乎。 又云:有问者曰:今子当得饮食于母。 故人穿井而饱之,有何过乎? 答曰:不尔。 今人饮其母,乃就其出泉之处也。 故人乳者人之泉也,若地有水泉也,事饮人也。 今岂可无故穿凿母皮肤,而饮其血汁耶? (《三洞珠囊》卷一)现存《太平经》四十五,《起出书诀》第六十一拔萃,丙部第三卷细说之。 其三,《太平经》第一百一十四云:青童君采飞根,吞日景,服开明灵符,服月华符,服除二符,拘三魂,制七魄,佩皇象符。 服华丹,服黄水,服回水,食刚,食凤脑,食松梨,食李枣,白银紫金,服云腴,食竹笋,佩五神符。 备此变化无窥,超凌三界之外,游浪六合之中。 (《三洞珠囊》卷三)《太平经》第一百二十云:是故食者命有期,不食者与神谋。 食气者种明达,不饮不食,与天地相成矣。 (《三洞珠囊》卷四)其四,第一百四十五云:问曰:上中下得道度世者,何食之乎? 答曰:上第一者食风气,第二者食药味,第三者少食,裁通其肠胃。 又云:天之远而无方,不食风气,安能疾行周流天之道哉。 又当与神吏通功共为朋,故食风气也。 其次当与地精并力,和五土。 高下山川,缘山入水,与地更相通共食功。 不可食谷,故饮水而行也。 次节食为常,未成固象,凡人裁小别耳,故少食以通肠,亦其成道之人。 (同上)以上四节有前记缺卷中文,而鄙见一一四卷之佚文,恐后人附加,后文辨之。 《珠囊》卷九,记老子尹喜至西国,作《化佛胡经》六十四万言,以与胡王,归中国作《太平经》。 《道要灵祇神鬼品经》一卷(八七五)何时编纂不明,恐唐代作,其《灵祇神品》,引《太平经》四条。 其一,夫神者因道而行,不因德也。 故用道者与神明,用德者与神谋。 德之与德更明,思神与人内相恃,皆令可睹。 (现在《太平经》)其二,古者神圣真人皆能守道,清净之时,旦食,诸神皆呼而与其语言,此若今人呼客矣。 (乙部卷二)天地四时五行众神,更真人命录,可不敬重念报其恩。 不欲为善事,反天神,天神使风雨不调,行气转易,当寒反温,当温反寒。 (庚部卷七)其三,大神比如国家忠臣治辅公,名为大神。 大神有小私,天见闻知复退矣,故不敢懈息,小神者安得自在。 (现在《太平经》)其四,四时之精神,犹风也水也,随人意而为邪正。 人正则正,人邪则邪,故须得其人,乃可立事也。 不得其人,道难用也。 夫水本随器方圆,方圆无常,风气亦随人治,为善恶无常,此其明戒也。 天地之神与风气,影响随人,为明戒耳。 (现在《太平经》)一般类书,即《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白孔六帖》三书,有引证本经者。 《初学记》卷二三道士第三引《太平经》曰:悟师一人,教十弟子,十以教百,百以教千,千以教万一条,类似本经卷三七五《事解承负法》,第四八今一师说教,教十弟子云云一节。 更下《云笈七签》,得下三条:其一,《太平经》云:文者生于东,明于南。 故天文生东北,故书出东北,而天见象。 虎有文章,家在寅,龙有文章,象在辰。 文者生于东,盛于南,是知夏文初出在东北也。 (《云》卷七,《太平》丁部卷四,及卷六五,《王者赐下法》第一〇〇)其二,《太平经》云:何以初思守一也,一者数之始也,一者道之生也,元气所起也,天之纲纪也。 (《云》卷四九,《太平》卷三七五,《事解承负法》第四八)其三,《大平经》云:何谓为多言。 然一言而致大凶,是为上多言人也。 一言而致辱,是为中多言人也。 一言而见穷,是为下多言人也。 夫古今圣贤也,出文辞满天地之间,尚苦其少有不及者,故灾害不绝。 后生贤圣复重言之,天下以为法,不敢厌其言也。 故言而除害者,常苦其少。 是以善言无多,恶言无少。 故古之圣人,将言也皆思之。 圣心出而成经,置为人法。 愚者出言为身灾害,还以自伤。 (《云》卷八九,当为佚文)《太平御览》卷六五九有三条,卷六六〇有一条,卷六六八有三条。 其文多少差异,皆在现存《太平经》。 唯卷六七一一条及卷六七七一条佚文,可疑。 卷六六六引十五条,此十五条,仙人方士传记中,有魏、晋时代人,又记陶弘景事。 弘景梁武大同二年(西历五三六年)没,当与后汉顺帝时代生存之于吉、宫嵩所藏神书之论,无所差别。 但现今《太平经》与《太平清领书》全然为别种书。 如前述在现存《太平经》或因缺数十卷,想此十五条亦当在其中。 鄙见此十五条原来《太平经》已佚。 或《御览》编纂者之误,乃至印刷之误,否则为赵宋时代《太平经》,后人有窜入者。 何则,《太平经》性质为寓言的,非记历史的事实。 一读《太平经》,虽何人亦首肯也。 自一卷迄百十九卷,概称三皇五帝五霸,其他个人的名称年号地名,其论皆如捕风。 如此书中,史实所记十五条可证。 盖唐代《太平经》,即章怀太子之《太平清领书》,即为现行《道藏》中之《太平经》,可无疑义。 然篇卷次序,字句异同,果为襄楷上于吉、宫嵩等之《太平清领书》否,即章怀太子所注者否,更当研究。 实则《太平经》引证前所记书物,皆唐、宋时代以前,即魏、晋、南北时代书物。 《太平经》名称所引证之文之现存者,则旁证为难,不能不以现行《太平经》研核之,而决定其时代也。 (二)《太平经》之内容 《太平经》者太平之意味,天运循环,近天下太平时。 故帝王乘此气运,奉体天意行善政,为本经之人所示喻。 以神人真人问答之体,记其根本思想。 前节引证《后汉书》注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云云,配当天地人三才而分说。 以上三者间,各相调和,有自然之原则,故男子为天,女为地,其间生子,则为父母,一家平和。 地为臣,天为君,在一家如父,君臣一致,人民蒙其恩惠,万物自调和,天下太平。 自然即道,道有阴阳五行。 《周易》分阴阳八卦,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至汉代,此二者合流,而有五行八卦说。 《淮南子本经》训《天文训》云:其一,人君当奉体天意,天以阴阳四时五行为天使,命令人界。 故人君当从此时令。 《淮南子天文训》云: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虫螟,杀不辜则国赤地,令不收则多淫雨。 四时者,天之吏也。 日月者,天之使也。 星辰,天之期也。 虹蜺彗星者,天之忌也。 即本经戊部卷五:夫皇天以四时为肢,地以五行为体。 肢主盛衰,体主规矩,此九神同流天下。 又见巳部第六卷《五行神吏》语。 《淮南子》同篇又有刑德之说,刑德犹如阴阳,十一月四月阳即德,五月十二月阴即刑,八月二月,阴阳平均,刑德合门。 人主顺此时令以行政令,而阴阳刑德所舍室、堂、庭、门、巷、术、野七舍,其表如下:德巳 野月 四辰 巷月 三卯 门月 二寅 庭月 正丑 堂月十二子 室月十一乾刑亥 野月 十戌 室月 九酉 门月 八申 庭月 七未 堂月 六午 巷月 五坤本经内部第三卷及第四四卷案书《明刑德法》第六〇说之曰:夫刑德者,天地阴阳神治之明效,为万物人民法度。 更应用《周易》乾坤二卦,其表如下:灾祥之说,前汉成帝时代,齐人甘忠可伪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言:汉家天运将终,更新受天命,因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传我此书。 李寻、夏贺良等信之,更进说哀帝曰:成帝不应天命,故无继嗣,今陛下久疾,天变地异起,是天谴告,宜改元易号,以一扫邪气,益年寿,生皇子,灾异自消。 哀帝听之,建平二年改元太初元将元年,自称陈圣刘皇帝。 (《前汉书》卷七五《李寻传》)更至后汉,杨厚于顺帝永建二年依图谶之说,谓汉家三百五十年际厄运,上书当修明法宪(《后汉书》卷六十上)。 郎觊于顺帝阳嘉二年,奏陈七事。 本于《诗纬》,谓汉兴以来三百三十九岁,际会一大变革时期(《后汉书》卷六十下),襄楷信《太平清领书》亦为此类明矣。 而襄楷推荐朝廷此书之故,如前述,以乘太平气运施新政,同一意味,当时失皇子,无继嗣,然如前述,《太平经》以阴阳中和三位一体为骨,谓阳即天,为人君,阴即地,为皇后,依此自于中和有皇子诞生,否则失中和之道。 曰:夫贞男不施,贞女不化,阴阳不交,灭绝世类。 二人绝天地之统,贪虚伪之名,反无后世,失其实核,此天下大害也。 (丙部卷三及卷三五,《一男二女法》第四二,按贞男贞女,贞与正同)更叙阳尊阴卑之关系云:天法,阳数一,阴数二。 故当二女共事一男也,何必二人共养一人乎? 尊者之傍,不可空,为一人行,一人当立其旁,给待其不足。 故一者乃象天也,二者乃象地也,人者乃天地之子,故当象其父母(按人君多数女官)。 今天下失道以来,多贱女子,而反贼杀之。 令使女子少于男子,故使阴气绝,不与天地法相应。 (卷三五《分别贫富法》)夫男女阴阳者,本元气之所始起,阴阳之门户也。 人所受命之处是其本也。 故男受命者,盈满而有余,其下左右尚有一实,上者盈满而有余,常施下阴,而积聚有余。 (巳部卷六及卷九三,《阳尊阴卑法》第一三八)顺帝阳嘉二年正月,郎觊上奏,谓当时宫殿官府之土木皆极奢侈,故山陵数度炎上,谏者引《易天人应》(纬书名)之语。 《太平经》云:地乃人之母,大兴土功,是子母害同。 地下一尺,阳气所照。 二尺,则万物生气所生,为天地中和之处。 三尺,地之本身,发掘土地而营家屋,作园地,皆害阴阳中和三位一体太甚。 (丙部卷三及卷四五,《起土出书诀》第六一)又以为俗人事死亲与生时同,是误阴阳道理也。 人死为阴,事阴如阳,阴气遂压阳,诸种灾祸起。 曰:上古之人,理丧但心至而已。 送终不过生时,人心纯朴少疾病。 中古理渐失法度,流就浮华,竭尽财篇送终之具。 而盛于条记,而鬼神益盛,民多疾疫,鬼物为祟,不可止。 下古更炽,祀他鬼而兴阴,事鬼神而害生民,臣乘君权,女子专家,兵革暴起。 云云。 (丙部卷三及第三六卷,《事死不得过生法》第四六,按:此事因当时葬仪奢侈,故有此言。 见王符《潜夫论浮侈篇》,妇女子溺于巫祝迷信,贵戚厚葬,物力滥费。)据范史所记,《太平清领书》多巫觋杂语。 今寻《太平经通览》,瘦语谜诗之类。 其言云:吾宗十一明为止,丙午丁巳为祖始。 四口理事万事理,子巾用角治其右,潜龙勿用欿为纪,人得见之寿且久,治百万人仙可待,善治病者勿欺殆。 乐乎长安市,使人寿如西王母,此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 襄楷时,桓帝崇信黄老浮屠,尚清虚无为,如二氏修守一之德。 然帝沉溺女色,极口腹之欲。 《太平经》遂有守一之说:夫一者,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 守一者,天神助之。 故头之一者,顶也。 七正之一者,目也。 腹之一者,脐也。 脉之一者,气也。 五脏之一者,心也。 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 骨之一者,脊也。 肉之一者,肠胃也。 能坚守知此道意,得道者令人仁,失道者令人贪。 (乙部第二)其他尚有三虫(三尸)说,尸解说,身中诸神说,功过说,避谷说,此书皆已有之,皆具见于后篇。 然已可见后来道教之说,皆已见于《太平经》矣。 (三)与天师道相同之点 如前述,《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为张角所同持,而张角及张道陵之五斗米道,与此有同一之点。 述于下:其一,禁酒。 《典略》云:五斗米道严禁饮酒。 《太平经》戊部卷三,酒者水之王(旺同字),水王当剋火,火者君德也,急断酒以全火德。 其二,顺时令。 五斗米道政治,顺日日之生活,不违自然之时令。 即如春夏禁杀戮,为其一例,是《太平经》全部之主意。 故庚部卷七,心与天地同,不犯时令也。 其三,义舍。 五斗米道各地设无料之旅舍施米。 《太平经》亦于各地设三丈四方之家屋,其理由为依天启之文字,依天地之气,其表现依时与地有不同,故天文地理干支之诸现象,皆天启之文字。 上依圣人之教,下依愚人之思想。 天启之警告,千差万别。 人君当使天下之州郡、建宅、封(一作箱)置,一般之意见,征古来相传之道书,以为自鉴(乙部第二,辛部第八卷四一,《件古文名书诀》,及卷八八,《作来善恶诀》第一二九)。 盖其主意,防言论壅塞。 为黄巾贼作义舍之本。 一面为服事社会公共事业之机关,一面为其扩张流言蜚语。 《皇甫嵩传》所云: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云云,自京都以至各地之门户城壁,凡义舍必揭示此条,以摇动人心者也。 其四,道德的要素。 《太平经》之伦理思想,孝为第一,为中国国民性之根本思想。 一者天地人,父母子三位一体之说。 人为天地之子,顺时令,为子之于父母。 其他言诚心实意,亦为黄巾贼之服事社会,亦如《太平经》中所记(丁部卷四及卷六七,《六罪十治诀》第一〇三)揭示人生之六大罪,其第三,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其罪不除;第五,天生人,幸使人人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而不肯力为,反使饥寒,负先人之体,而轻休其力,其罪不除。 《太上感应篇》、《阴骘文》等所云:开凿道路,便利众人之善行亦当为之。 其五,忏悔。 张道陵等之所说,疾病之时,一室闲居,告白平生过失,饮符水平愈,《太平经》云:病气阴阳不调和,此为子反父母天地之意而生者也。 凡上寿百二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达百二十以上。 百二十以下皆谓夭死。 流产未成人,乃先祖之余殃。 头痛为天气不悦,足疾为地气不悦。 五脏之疾为五行之气相战,四肢之疾为四时之气不和,聋盲为失三光之度。 (乙部卷二)其六,老子。 五斗米道尊敬老子而讽诵其书。 今《通览太平经》,引证儒教之经典甚稀,而采《老子》甚多。 如守一,即其一也。 其他尚有之,不备述。 (四)疑问 以上叙述,现存之《太平经》,传《太平清领书》之面影,为道教最初之经典。 然此书除见于现存《道藏》外,正史之《艺文志》、《经籍志》及其他各家之书目,记载批评者甚少。 《太平经》之始见正史著录,为《宋史艺文志》,误以为襄楷作。 盖《道藏》之书,为士君子之所不研究也。 故《文献通考》(《经籍考》第五二)谓《太平经》云:此经世不见,闲人如余,幸日际奎运,得读此书而批评之,诚幸福之至。 本经之一班既缕述,其成立年代,为一疑问。 本经卷一卷,其记茫洋不明。 在上古有上圣金关后圣九玄帝君,姓李之神仙,悲百六阳九之灾祸,于壬辰之年出现,传此《太平经》世间。 而辅以神仙曰上相方诸宫青童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共四仙。 鄙见此一篇乃后人加入本经者,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七三)列记神仙之名,第三之中位,太极金关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 第二,中位之左位,左辅后圣上宰西城两极真人总真君(姓王,名远,字方平。 紫阳君弟讳,司命茅君师),《真诰》(六三七六四〇),《登真隐诀》(一九三)亦有方诸青童君之名称。 此等多见于干吉以后,当时道教大发达,有制造种种之必要。 故《太平经》第二卷以下,除司命神一个以外,单有神人、真人、天师天君之名而已。 及至《上清后圣道君别记》(一九八)仍与第一卷大同小异,而号此书为方诸东宫青童君传弟子王远游作。 而此别记与《智慧消魔真经》五卷(一〇三二)相关。 按王远游恐即前记王远字方平,其事迹,葛洪《神仙传》卷二,称为桓帝时代人。 本经卷一百四至一百七复文有篆书似别体之文字,大抵为咒文。 更最后卷一九九之后《太平经》复文序有一篇,咒文单行,意味不明。 其序文叙本经自金关后圣帝君、经青童君西城王君傅帛和(见《神仙传》卷七),帛和授之干吉。 南朝丧乱,一旦湮没。 陶弘景弟子桓法,一时发现于源谷之间。 陈宣帝时,道士周智响奉敕得之,清习经旨,时称太平法师。 宣帝在陈氏五主中为最贤明者,亦不能行之。 今际壬辰太平之气将至,凡出四部九十五章,二千一百二十八字,皆《太平》本文。 其三百六十二章,是干吉从本文中演出,并行于世。 以后相辅,成教而传受焉,故不谬也。 其说不明,恐是隋唐际所作,聊备参考,要有后人附加者耳。 第三节 张陵天师道及孙恩然后汉之季,以道术惑人者,尚不止此。 《三国志张鲁传》云:祖父陵(道教称为张道陵)客蜀,举道鹄鸣山中。 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称米贼。 陵死,子衡行其道。 衡死,鲁复行之。 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 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 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 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 注引《典略》曰: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 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脩为五斗米道。 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脩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 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 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 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 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 后角被诛,脩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脩业。 遂增饰之,教使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 又教使自隐,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 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 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盖当时天下大乱,人民不保其生,天师道据险自治,能抚养民夷,故信从者众耳。 其后张鲁虽降于曹操,而彼之天师道,遂流行于全国,今之张天师,即从此而来也。 晋代奉天师道者甚众,虽知识之士及名族子弟,亦乐从之。 如王羲之即世奉天师道者。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次子凝之,为会稽内史。 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 孙恩之攻会稽,寮佐请为之备。 凝之不从,方入静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 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 《孙恩传》云:世奉五斗米道,叔父泰,见天下兵起,扇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 为会稽王道子所诛,恩逃于海。 众闻泰死,惑之,皆谓蝉蜕登仙。 故就海中资给。 恩聚合亡命,得百余人,志欲复仇。 及元显纵暴吴会,百姓不安。 恩因其骚动,自海攻上虞,杀县令,因袭会稽,害内史王凝之,有众数万。 于是会稽吴郡等凡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史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 恩据会稽,号其党曰长生人,宣语令诛杀异己,有不同者戮及婴孩,由是死者十七八。 畿内诸县处处蜂起,朝廷震惧,内外戒严。 后为刘裕所破,恩赴海自,妖党及妓妾,谓之水仙,投水从死者百数。 余众复推恩妹夫卢循为主。 循亦名族之裔,后亦败死。 此则天师道亦效张角之黄巾而起事者也。 孙恩、王凝之同奉天师道,而同道相残,亦暴恶矣。 然天师道终不衰。 钟嵘《诗品》云:谢灵运生于会稽,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 此所谓治者,即天师道所设,分布各地者也。 人家以婴儿托之,信其可得神佑耳。 《云笈七签》卷二十八云:谨按:张天师《二十四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时,下二十四治。 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 张天师,讳道陵,字辅汉,于蜀郡临邛县渠亭山赤石城中,静思精至。 五月一日夜半时,有千乘万骑来下至赤石城前,金车羽盖,步从龙虎,鬼兵不可称数。 有五人,一人自言,吾是周时柱下史也;一人自言,吾是新出太上老君也;一人云,吾是太上高皇帝,中黄真君也;一人言,吾是汉师张良子房也;一人言,吾是佐汉子渊天师外祖也。 子骨法合道,当承老君忠臣之后,今授子鬼号传世,子孙为国师,抚民无期。 于是道陵方亲受太上质敕,当步纲蹑纪,统承三天,佐国扶命,养育群生,整理鬼气,传为国师。 依其度数,开立二十四治,十九静庐,授以正一盟威之道。 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 上皇元年七月七日,无上大道老君所立,上品治八品,诀要掌中。 伏亏造天地,五龙布山岳。 老君立位治,以用化流愚俗。 学者不得贪竞,欲仙道克成,可传之与质朴也。 第一阳平治。 第二鹿堂山治。 第三鹤鸣神山治。 第四漓沅山治。 第五葛瑰山治。 第六庚除治。 第七秦中治。 第八真多治。 无极元年十月五日,真正无极太上立治中八品气要诀,在掌中,第一昌利治。 第二隶上治。 第三涌泉山神治。 第四稠粳治。 第五北平治。 第六本竹治。 第七蒙秦治。 第八平盖治。 无上二年正月七日,无为大道玄真立下八品治气要诀,在掌中,第一云台山治。 第二浕口治。 第三后城山治。 第四公慕治。 第五平冈治。 第六主簿山治。 第七玉局治。 第八北邙山治。 玄都律第十六云:治者性命魂之所属也,《五岳名山图》云:阳平治,鹿堂治,鹤鸣治,治沅治,葛瑰治,吏除治,秦中治,真多治。 上八治是上品,并是后汉汉安元年,太上老君所立。 昌利治 隶上治 涌泉治 稠粳治 北平治 本竹治 蒙秦治 平盖治上八治,是中品,置如前云。 云台治 浕口治 后城治 公慕治 平冈治 主簿治 玉局治 北邙治上八治,是下品,置如前云。 冈氏治 白石治 钟茂治 具山治 《地图》云:此四治在京师东北。 上此四治,是张天师所加,充前二十四治,合成二十八治,上应二十八宿。 平公治 公慕治 天台治 濑乡治 樽领治 代元治 和里治 漓沅治上是天师更加此八治以配八品,周布四海,镇国化人也。 今俗传张天师印为阳平治都功字样,即从此而来,阳平治为二十八治之一,都功者,不过治中之一职事而已。 恽敬《真人府印》说:江西贵溪县真人府印,凡大小四。 其三皆曰阳平治都功印。 案:宋仁宗时,安福县官林积,以张鲁败于阳平,故印称阳平治都功,闻于朝毁之。 林君之识,非人所及,然其言有未尽者。 鲁弟卫败于阳平,时鲁在南郑。 非鲁败于阳平;且治都功,未竟其说。 敬官江西,真人府以三符至,故为说以通之。 《异苑》:钱唐杜明师,梦人入其馆,是夕,谢灵运生其家,送杜治养之。 注:治音稚,奉道家静室也。 此即文治义也。 《后汉书百官志》:郡守有功曹,主选署功劳。 《通典》:督邮监属县,有南西东北中五部,功曹之极位。 《前汉书文帝纪》:遣都吏巡行,注:今督邮是也。 此印文都功之义也。 《三国志张鲁传》:来学道者,初名鬼卒,受本道己信,号祭酒,各领部众。 多者为治头。 治都功其即治头欤。 鲁之祖道陵,本沛人,隐鹤鸣山,在今四川剑州。 鲁之父衡继之,鲁据汉中,今汉中府也。 阳平关即今府属褒城县之阳平驿,为汉中之厄。 鲁既用鬼道,阳平当设治以治之,然自鲁祖父至鲁及子富,以降魏入许下,无居阳平者。 惟卫尝筑城于阳平,今子孙居贵溪,为其道数千年,止用阳平印,不可解也。 其一印,中为交午,以达于四际。 中与四际,各围以朱白围。 其方中,左右各二,左为文,袤置之,右为文,平置之,有阴阳变化之理,乃鬼道符记也。 夫真人府所以惑人者,印也,而鄙诞不经如此,其他可知。 自东晋以来,士大夫奉其道者,不可胜数,皆附会神仙,夸饰变异,以神其说,亦独何欤。 恽氏此说,本于目验,故最为详尽。 欲知张天师印之实状者,读此可以了然矣。 第四节 张天师世系考《笑道论》云:张陵称天师,子衡为系师,衡子鲁为嗣师,号曰三师(按《云笈七签》以衡为嗣师,鲁为系师),三人之妻为夫人,皆云白日升天。 又明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卷四二《玉壶遐览》云:道陵世次,详见仙鉴中,不备录,录其入本朝者。 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据汉中。 其子盛,魏封都亭侯。 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箓。 传及五季,代称先生,若贞静、虚白、葆真、虚静之属,而玄教日崇。 至宋有正应先生、守真、观妙等,历宋而元,赐以冲和真人之号,传至正常,为四十二代,即国初天师也。 六觐京师,世领教事。 高皇帝以至尊者天,天岂有师,遂易号称大真人,秩正二品。 后又赐以六品铜印,文曰龙虎山正一玄坛。 英宗易以金印,孝庙易以玉印。 自汉迄今,凡一千四百余年,相传五十代,盖释门所未有也。 隆庆间,坐论罢封,今复旧。 高皇帝之易天师号为真人,可谓一洗万古陋习矣。 此据张天师《谱牒》,谓张鲁之子盛,归信州龙虎山。 其言绝不可信,彼时三国分疆,信州在孙吴域内,张盛非叛魏奔吴,何能入此乎? 道书以龙虎山,为第三十二福地。 其为张氏所居,当在唐季或宋初之时,若六朝时信州尚未设置,信州及贵溪县皆唐所置耳。 至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赐信州道士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实为信州张天师所自始。 《历代通鉴辑览》卷七十三记其事云:初,汉张鲁子自汉中徙居信州龙虎山(在今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相传汉张道陵修炼于此),世以鬼道惑众,正随其后也。 至是,召赴阙,赐号。 王钦若为奏立授箓院及上清观(今曰太上清宫,在龙虎山上),蠲其田租。 自是凡嗣世者皆赐号。 其时已称张鲁子始居信州,盖亦据正随之言而录之耳。 立宫观于龙虎山上,亦自此始(此谓官立,私立当更早)。 后至元初张道陵三十六世孙宗演,至明初,道陵四十二世孙正常,正史皆有记载。 《元史释老传》: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日盛,来居信之龙虎山,相传至三十六代宗演,当至元十三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则命廷臣郊劳,待以客礼。 及见,语之曰,昔岁己未,朕次鄂渚,尝令王一清往访卿父,卿父使报朕曰: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神仙之言,验于今矣。 因命坐,赐宴,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 十八年,二十五年,再入觐,世祖尝命取其祖天师所传玉印实剑观之,语侍臣曰:朝代更易已不知其几。 而天师剑印传子若孙,尚至今日,其果有神明之相矣乎? 嗟叹久之。 二十九年卒。 子与棣嗣为三十七代,袭掌江南道教。 三十一年入觐,卒于京师。 元贞元年,弟与材嗣为三十八代,袭掌道教,时潮啮盐官、海盐两州,为患特甚。 与材以术治之,一夕大雷电以震,明日见有物鱼首龟形者磔于水裔,潮患遂息。 大德五年,召见于上都幄殿。 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 武宗即位,来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锡金印。 仁宗即位,特赐宝冠,组织文金之服。 延祐三年卒。 四年,子嗣成嗣为三十九代,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箓如故。 《明史方伎传》云:张正常,字仲纪,汉张道陵四十二世孙也。 世居贵溪龙虎山。 元时,赐号天师。 太祖克南昌,正常遣使上谒,已而两入朝。 洪武元年入贺即位。 太祖曰:天有师乎? 乃改授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设寮佐,曰赞教,曰掌书,定为制。 长子宇初嗣。 建文时,坐不法,夺印诰。 成祖即位复之。 宇初尝受道法于长春真人刘渊然,后与渊然不协,相诋讦。 永乐八年卒。 弟宇清嗣。 宣德初,渊然进号大真人,宇清入朝,恳礼部尚书胡为之请,亦加号崇谦守静。 再传至曾孙元吉,年幼,敕其祖母护持,而赠其父留纲为真人,封母高氏为元君。 景泰五年入朝,乞给道童四百二十人度牒,复为请,许之,寻欲得大真人号,为请,又许之。 天顺七年,再乞给道童三百五十五度牒,礼部尚书姚夔持不可,诏许度百五十人。 宪宗立,元吉复乞加母封,改太元君为太夫人,以吏部言不许,乃止。 初,元吉已赐号冲虚守素昭祖崇法安恬乐静元同大真人,母慈惠静淑太元君,至是加元吉号体元悟法渊默静虚阐道弘法妙应大真人,母慈和端惠贞淑太真君。 然元吉素凶顽,至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事闻。 宪宗怒,械元吉至京,会百官廷讯,论死。 于是刑部尚书陆瑜等请停袭,去真人号,不许,命仍旧制,择其族人授之。 有妄称天师印行符箓者,罪不贷。 时成化五年四月也。 元吉坐系二年,竟以夤缘免死,杖百,发肃州军,寻释为庶人。 族人元庆嗣,弘治中卒,子彦嗣。 嘉靖二年,进号大真人。 彦知天子好神仙,遣其徒十余人,乘传诣云南四川采取遗经古器进上方,且以蟒衣玉带遗镇守中贵,为云南巡抚欧阳重所劾,不问。 十六年,祷雪内庭有验,赐金冠玉带蟒衣银币,易金印,敕称卿不名。 彦入朝,所经邮传供应或后期,常山知县吴襄等至下按臣治。 传子永绪,嘉靖末卒,无子。 吏部主事郭谏臣乘穆宗初政,上章请夺其世封,下江西守臣议,巡抚任士凭等力言宜革,乃去真人号,改授上清观提点,秩五品,给铜印,以其宗人国祥为之。 万历五年,冯保用事,复国祥故封,仍予金。 国祥传至应京,崇祯十四年,帝以天下多故,召应京有所祈祷。 既至,命赐宴,礼臣言,天顺中制,真人不与宴,但赐筵席,今应京奉有优旨,请仿宴法王佛子例,宴于灵济宫,以内官主席,从之。 明年三月,应京请加三官神封号,中外一体尊奉,礼官力驳其谬,事得寝。 张氏自正常以来,无他神异,专恃符箓,祈雨驱鬼,间有小验。 顾代相传袭,阅世既久,卒莫废去云。 此为天师后代之较著者。 其间世系,亦大略具于史传之中。 此外各代子孙,虽有谱系,亦不足备录。 仅就其裔张元旭所撰之《补天师世家》之各传,所补为明季至民国初之世系,转录以示始末大概。 五十代天师,讳国祥,宇文征,号心湛,永绪之从子也。 生有异姿,绀眉碧瞳,气宇轶尘表。 万历五年袭爵,赴京陛见,上优加礼遇,御书宗传字额赐之,并赐以玉刻宗传之印,暨元坛印。 命祈雪以占丰年,果应时雪降,上大悦,赐金冠玉带,并赐隆宗门外直房。 又敕修理朝天宫内赐第,御书真人府额,奉旨聘驸马都尉谢公诏之女为配,以定国公徐掌姻事,凡六礼之费,悉出内帑。 二十九年七月二十九日命给公爵朝祭服,仍准常用,留京十三年,宠赍甚渥。 及还山,舟抵峄县,值湖水冻寒不能进,檄召湖神,冻解应若桴响,峄令镌碑以记之,文存湖庙。 先四十二代真人仲纪公集祖宗言行为世家一卷,宋文宪濂序之,真人复续集至四十九代,俾家系不紊,垂示綦详。 又辑《龙虎山志》三卷,备记载,甚资考证。 己酉贵溪大水,上清宫殿悉顷圮,入告,上赐银修建,工尚未竟。 辛亥岁,平居无恙,一日见华阳祖师前来导引,遂端坐而化,诰封正一嗣教凝诚志道阐元宏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赠太子少保。 敕葬金溪明阳桥,立观以供祭奠,曰明阳观。 五十一代天师讳显祖,神宗改名显庸,字九功。 幼时误坠井中,明日汲者至始出,衣冠无沾濡,人惊异之。 赋性仁孝,好礼义,习谦和,喜读书,长益精进不懈。 尝曰: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决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 天启甲寅袭爵,旧例不待终丧,显庸恳请守制,服阕始拜命。 当修太上清宫,工未竟,恐坠父志,朝夕庀材鸠工,越二年告竣。 然志尚冲淡,乐事修炼,年未及艾,即卸掌教事,以印剑授子应京。 别构静室,署曰梧绿轩,自号浴梧散人,日与弟子,究先天太极及心性之学,著《三教同涂论》,使学者得窥教旨,杜门户之见。 又著《金丹辨惑》、《浴梧诗集》,凡若干卷,读之使人明于修养,足出迷津。 好施予,遇岁歉,尽以所积赈邻里。 时土贼环窥上清,设法御之,地方赖以安谧,丙子大饥,散粟济灾,计口周给,受施不少。 享年八十有一,明诰封正一嗣教光扬祖范冲和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怀宗加太子少保,康熙四十二年诰赠光禄大夫。 五十二代天师讳应京,字翊宸。 崇祯丙子袭爵,庚辰入觐。 适皇子病,命祈禳。 怀宗亲谒祖天师坛行礼,将下拜。 应京曰:臣祖天师道陵位在人臣,礼不当拜。 上曰:卿祖道德高深,正赖默赞元化,可晋封六合无穷高明大帝,卒成礼。 皇子病旋瘳,赏赉优渥。 甲申三月,怀宗殉国。 既而隆武僣号于隆平,贵溪与闽接壤,盗贼蜂起,安仁妖僧煽众焚掠,祸延上清。 真人募乡勇御之不克,登老雷坛岭,檄召神将杀贼,俄而阴云四塞,遥见一神驱黑虎逐贼,贼溃散,邑里获安。 皇清定鼎,入贺,世祖章皇帝颁赐敕谕,谕曰:国家续天立极。 光昭典礼,清静之教,亦所不废。 尔祖张道陵,博通五经,覃精玄教,治民疾病,俾不惑神怪。 子孙嗣教,代有崇封。 兹特命尔袭职,掌理道箓,统率族属,务使异端方术,不得惑乱愚民。 今朝纲整肃,百度惟贞,尔其申饬教规,遵行正道。 其附山本教族属贤愚不同,悉听纠察,此外不得干预。 尔尤宜法祖奉道,谨德修行,身立模范,禁约该管员役,俾之一守法纪,毋致生事,庶不负朝廷优加盛典,尔其钦承之。 故谕给一品印,恩礼咸如故。 还抵扬州琼花观而化。 康熙四十二年,诰封光禄大夫,夫人朱氏,明益藩郡主。 五十三代天师讳洪任,字汉基,翊宸次子。 幼即好学通秘笈。 顺治八年袭爵,十二年入觐。 世祖章皇帝驾幸南海子召见,询及历代宗系,以世家称之。 命光禄寺设宴,陪以礼部堂官,又命工部觅宅,以灵祐宫察院地居之,敕免本户及上清宫各色徭役。 时外藩有妖为害,闻于朝,命驱除之,遣法员高惟泰、杨幼芬出塞劾治立应,诸部落咸感其神,因之崇信道法不衰。 闲居乐情诗酒,陶然自得,凿西化园池沼,养性于其中,辄自成趣。 康熙六年丁未,微恙而化,年四十三。 时子尚未周,命弟洪偕摄掌教事,诰赠光禄大夫。 五十四代天师讳继宗,字善述。 圣祖仁皇帝赐御书碧城额以为号,生八月而父卒,叔洪偕摄教事。 至年十四,袭爵入觐,有觊夺大真人印者,卒不敢试。 上命分坛祷雨,真人奏,应于某日得雨,至日果应,上甚嘉欢,命随觐法员吴士行等三人留京,三年一易,日给饩廪,来往给驿马,复增二员为例。 还山,御书太上清宫额赐之。 三十三年甲戌,命进香五岳,道出开封,长吏以苦旱疫疠请祷,不旬日雨澍而疫巳,河水冲决归界,日啮岸数十丈,吏民惶惧走请,投以铁符镇之,岸获固。 过龙阳,有妖神号五羊者为祟,焚其祠,现白足无算,死溪中而妖绝。 过姑苏取赤猴,铁锁二怪。 三十五年丙子,复命,赐乾坤玉剑。 四十二年,覃恩授光禄大夫。 四十六年丁亥,赐第京师。 五十二年癸巳,赐帑银修龙虎山殿宇。 五十四年乙未冬入觐,至扬州琼花观,矍然曰:此先祖蝉蜕处也,余亦从此逝矣,遂化于观内。 五十五代天师讳锡麟,字仁祉,号龙虎主人。 常偕诸弟朝夕笃学,一遵庭训。 康熙五十四年袭爵,召见畅春园,赐庭宴,并赐香扇缎匹,恩命如旧。 屡觐天颜,宠赉有加。 世宗宪皇帝御极,授光禄大夫。 雍正五年,例应入觐,法员娄近垣随行,至杭州病笃。 嘱近垣曰,吾无以报皇恩,子忠勤诚笃,其体予志,善事天子。 越日卒,遗疏臣子遇隆幼,请以次弟庆麟署理,得谕书赐允。 八年,上命近垣礼斗有应。 发帑修太上清宫,九年三月,三弟昭麟以州同引见,命署大真人印务,协同监修上清宫,并赐银币还山。 五十六代天师讳遇隆,字辅天,号灵谷,仁祉之子。 生而岐嶷,英俊轶伦。 钦差刘公以神童目之,居恒与弟子员阐明道典,究理法秘,及先儒书册,精勤不懈。 乾隆七年,奉旨承袭入觐,召见圆明园,赐克食缎匹,宴赉视旧制有加,复赐御书教演宗传额,并朝服袍套笔墨等物。 壬戌入觐圆明园,赐《山庄避暑诗集》一部,花缎二端,各亲王皆有予赐。 乾隆辛未,圣驾南巡,召见行在,赐缎二端荷包等物。 十七年以梅御史劾,部议改为正五品。 厥后优游山中,悉心任化,陶然以终。 三十六年辛卯,覃恩诰赠通议大夫。 五十七代天师讳存义,字方直,号宜亭。 资质聪敏,总角不凡。 乾隆三十一年,年十五,袭爵入觐,以祈雨晋秩正三品,换给爵印赐真灵福地匾额,内绣老子像,并御书法经,复奉旨照例朝觐。 嗣后正一真人,并随带法官,准其驰驿,钦此。 三十四年入觐,祈雪立应,赐珊瑚碧玉道冠顾绣法衣,上元日赐宴看灯。 三十五年,恭祝万寿,适丁母艰,蒙恩体恤,免其庆贺。 四十一年,恭奉孝圣宪皇太后大礼,恭送梓宫,恩赏银一千两,旋赴齐云山进香。 年二十八卒,无子,遗疏请以嫡堂叔起隆承袭。 五十八代天师讳起隆,字绍武,号锦崖,一号体山。 貌魁岸,深沉足智,能文善诗,四方知名之士乐与之游。 九龄入大学,岁辛卯游京,甲午考入四库全书馆誊录,议叙一等,以县丞分发河南,历署开封府经厅,粮储道库大使,布政使司都事。 四十四年,堂侄五十七代宜亭真人遗疏恳请承袭祖爵。 四十五年,江西巡抚郝题,咨调回江,奉旨承袭。 恭遇皇上七旬万寿,八月抵京,赴热河庆祝,进如意等物,蒙恩赏收《北斗延生真经》一部。 十一日面请圣安,奉恩旨,著在内廷听戏三日,赐大缎帽纬,及内造器普洱茶食物等。 十四日晚,又着在万树园看放烟花。 四十七年入睹,召见乾清宫,蒙温旨,命于次年元旦大高殿拜进庆贺表文,礼成,赐老子绣像及藏香。 四十九年,恭遇圣驾六次南巡,循例于江苏无锡接驾进贡,蒙赏收垆瓶等物,召见行在,又蒙赏给克食大缎四端,御题墨刻罗汉图。 后数入觐,俱恩礼有加。 嘉庆戊午届庆期,行至苏州,告病回里。 卒于山。 五十九代天师讳钰,字佩相,号琢亭,锦崖次子。 丰颐硕肤,风度端凝,善言辞,声若洪钟,识者重之。 平生立心接物,真率无伪,重师儒,厚故旧。 每遇旱涝,辄为民祈祷,无不响应。 嘉庆五年袭封,诣阙谢恩,请谒裕陵,奉温旨褒允。 前后数召见养心殿,屡赏克食并大缎藏香。 十年入觐,蒙赐玉如意一柄,荷包一封,金钱四圆。 十四年晋京祝嘏,蒙赐庭宴,并赏大缎宫锦噜等物。 二十三年复朝,御书福字赐之,宠赉有加。 光绪三十年覃恩诰赠光禄大夫。 六十代天师讳培源,字育成,号养泉。 颖异澹朴,笃于孝友。 道光九年袭爵。 因生母累年抱恙,嘱勿远离,拟请诣阙谢恩未果。 生平乐善好施,舍己济人,行藏似鹤,当时以白鹤仙师称之。 凡诸符法,悉能一气浑成,极研究大梵斗母玄科,尤能阐演入妙。 浙江海宁州有妖为患,海堤崩裂,延至立验。 道光十一年,复患水,沿溺数百里,将军奕湘驰羽请救命,胞弟持印剑往治,为设醮数日,令法员乘小艇,冲涛而济,投以铁符,天返风,艇复故所,潮平堤立。 二十五年秋七月,贵溪久旱,蝗飞蔽日,禾菽蚀啮殆尽,邑侯请治,为设醮七日,雷风肃烈,大雨如注,连夕凝寒似深秋,命持符水洒坛前后,蝗尽殪于河。 咸丰八年戊午,乱兵侵境,避往应天山,偕一丁负印,行至垅岸地方遇寇,丁不及匿,弃印道旁,兵骑蜂拥蚁接,印仍故所,视如不见,践之不觉,贼去,叱丁携归。 九年己未,督办团练,防剿多捷。 十月中旬八日,忽有赤蛇游于庭,俄而不见,咸谓山居之常,不以为异,翌日将曙,竟无疾长逝。 法经云,蛇乃鹤之粮,殆返真之兆欤。 《县志赞》:德著金绳,功追玉局,驱蝗虫而乡城争颂,息潮涌而寰海竞称。 盖纪实也。 光绪三十年,覃恩诰赠光禄大夫。 六十一代天师,讳仁晸,字炳祥,号清严。 秉性冲和,研精秘典,事亲以孝闻。 咸丰九年,佐父办团,防剿多捷,经巡抚耆奏奖,奉上谕,着以县主簿,不论双单月擢用。 同治元年袭爵,当乱后,法书秘卷,简断篇残,不易征集,乃日与弟子员,参考编订,续录成帙,越寒暑靡懈。 四年游粤东,遇异人赠黑玉印一方。 旋抵沪城,其地屡有回禄患,求书符避火者甚众,以印盖均得免,谓见有黑面金甲者附符焉。 光绪六年,奉母命祷南海,航遇风几覆,忽见大士现身云端,得无恙。 九年,省祖墓于西蜀青城山,见祖天师于天师洞。 出川经重庆,先有布商某,遇人授以剑,告之曰:俟天师至此,尔将此剑赠之。 俄而天师至,布商赠剑。 重庆会馆有青龙阁,久潜巨蟒,天阴朝夕吐气如云,仗剑以登,书火符焚之,怪灭。 居恒端坐寡言,洞明三十代祖静修之功。 年六十有三,微恙而终。 光绪三十年覃恩诰赠光禄大夫。 续世家跋后唐柳玭有言:门第高者,一事堕先训,则无异他人。 元旭忝承先职,暇而盥诵刻本先代世家,具知积阴励行,明□佑启。 惟再经编辑,历四十九代而止。 溯诸以上十二代,均付阙如。 爰搜求谱牒,旁参碑铭,并先世之遗有笔记,与年来之闻见于先父前者,续纂成编,重付剞劂。 非敢言文,以纪实也。 亦愈以见翼世济人,前人之泽远矣。 旭德薄能鲜,敢谓不辱其先乎? 亦惟朝乾夕惕,兢兢于世教之修,而无俾家训之堕云尔。 中华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孟月吉日六十二代孙元旭谨跋第五节 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张陵天师道盛行既久,道士中欲夺其传统者,南方尚无所闻,北方则北朝时已有寇谦之出而改革,以取其天师之位焉。 《魏书释老志》云: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 守志嵩岳,精专不懈。 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 谓谦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镇灵集仙宫主表天曹,称自天师张陵去世已来,地上旷诚,修善之人,无所师授,嵩岳道士上谷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轨范,首处师位。 吾故来观汝,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号曰《并进言》。 吾此经诫,自天地开辟以来,不传于世,今运数应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 复遇牧土上师李谱文来临,授谦之《天中三真太文录》,劾召百神,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各有差品,凡六十余卷,号曰《录图真经》,付汝奉持,转佐北方泰平真君,出天宫静论(当作轮)之法,能兴造克就,则起真仙矣。 又地上生民末劫垂及,其中行教甚难。 但令男女立坛宇,朝夕礼拜,若家有严君功及上世。 其中能修身炼药,学长生之术,即为真君种民药。 别授方《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皆有诀要。 于是魏世祖(太武帝)欣然,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 遂立天师道场,改元太平真君,建静轮天宫。 并因崇道之故,灭佛教,杀僧徒,毁佛寺,其后佛教虽复,而后魏诸帝,每即位,必亲至道坛,受道士符箓,从此道教不复为张氏天师道所专有矣。 寇谦之之改革天师道,不仅改革其腐败之科仪,乃至神道之名称,亦有特异之号。 《魏书释老志》云:又言: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宫,宫有一主。 最高者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载阴真尊,次洪正真尊,姓赵名道隐,以殷时得道,牧土之师也。 牧土之来,赤松、王乔之伦,及韩终、张安世、刘根、张陵近世仙者,并为翼从。 牧土命谦之为子,与群仙结为徒友。 幽冥之事,世所不了,谦之具问,一一告焉。 第六节 茅山道与武当道然天师道之外,非无别派,如晋之葛洪即其一也。 《晋书洪传》云:洪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 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 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 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 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 在山积年,著述不倦,其自序曰:世儒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 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 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 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 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 洪之所著,推阐仙道,播传甚力,可谓道教之功臣。 梁时有陶弘景。 《梁书陶弘景传》云:得《葛洪神仙传》,书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 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 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传又言弘景好著述,尚奇异,善辟谷导引之法,此皆道教所赅容者也。 三茅君者,《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太原真人茅盈内纪》曰: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盈曾祖父濛乃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 先是其邑谣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 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俱对,此仙人之歌谣,劝帝求长生之术。 于是始皇欣然,乃有寻仙之志,因改腊曰嘉平。 此证茅山道更远在天师道以前,今之茅山道士,尚崇奉三茅君,不与天师道同科也。 至于武当道,乃湖北武当山之道士奉真武玄天上帝为主,以炼丹驱邪为其本领。 如明之张三丰,即武当山丹士也。 全真教道士亦尊奉真武。 海南道士设坛驱邪,则奉真武以太上高真诸尊号,置之坛中,与佛同位。 而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神,反在其外焉(见《民俗周刊琼崖风俗志》)。 发布时间:2025-05-05 17:34:1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