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心雕龙校读记 内容: 原道第一(1)发指周濂溪称文以载道,所以显文章之大用。 而彦和则论文原于道,所以探制作之本原。 所谓道者,盖自然耳。 昭明所选名曰《文选》,盖必文而后选,非文则不选也。 其曰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斯所以立文与非文之畦封。 所谓文者,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综缉辞采,错比文华也。 彦和揭原道以昭文心,砭藻采而崇自然,究极言之,亦曰神理而已。 而道心惟微,神理设教,事虽出于沉思,义不归乎翰藻,斯实昭明选文之静臣,而为文章特起之异军。 纪昀评齐梁文藻,日竞雕华,标自然以为宗,是彦和吃紧为人处,诚哉是言也。 然而俪字无只,偶句必双。 使事遣言,雕藻为甚。 宁必本心如此,殆不免风气所囿乎! 读者勿以辞害志可也。 自文之本体言,则曰原道;自文之大用言,则曰明道。 此篇由体达用,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校勘夫玄黄色杂。 明嘉靖刊本、清乾隆三年黄叔琳校注本同。 乾隆辛亥金溪王氏重刊《汉魏丛书》本、乾隆五十六年长洲张松孙校注本玄改作元。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实上有人字,心下有生字。 振其徽烈。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振作褥。 玄圣创典。 嘉靖本、黄本同。 《汉魏》本、张本玄改元。 原道心以敷章。 嘉靖本、《汉魏》本以敷章[1]作裁文。 黄校依《太平御览》改。 旁通而无涯。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依《御览》涯改滞。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动下无者字。 黄校从《御览》增。 玄圣炳耀。 依嘉靖本。 黄本、《汉魏》本、张本玄改元。 征圣第二发指彦和言子政论文,必征于圣;稚圭劝学,必宗于经,何必不与《旧唐书韩愈传》称经诰之指归同趣。 而卒言之曰: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 衔华佩实四字,厥为彦和衡文之准绳。 而重以赞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 秀气成采之谓衔华,精理为文之谓佩实。 昭明《文选序》谓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而钟嵘《品诗》则曰: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此佩实而不衔华者也。 然范晔《后汉书自序》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 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而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 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 政可类工巧图缋,竟无得也。 至唐独孤及为《李遐叔文集序》,以为文教下衰,乃至有饰其辞而遗其意者。 则润色愈工,其实愈丧。 及其大坏也,俪偶章句,使枝对叶,文不足言,言不足志。 此衔华而不佩实者也。 衔华而不佩实,其敝极于齐梁之雕藻。 佩实而不衔华,其末流为宋元之语录。 为失不同,而蔽则一。 唯衔华而佩实,乃圣文之雅丽。 佩实斯雅,衔华则丽。 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雕琢情性,组织辞令,夫子文章,可得而闻。 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颜阖以为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 其然岂其然乎! 校勘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文作立。 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黄本、张本依孙汝澄改。 嘉靖本、《汉魏》本文作方。 然则志足而言文。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嘉靖本志作忠。 征之周孔。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周、孔倒。 是以子政论文。 嘉靖本无子字。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杨慎补。 稚圭劝学。 四字嘉靖本无。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杨慎补。 虽欲訾圣。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訾作此言二字。 宗经第三发指此篇与前篇《征圣》貌异心同。 《征圣》亦言宗经,惟《征圣》明斯文之足言,《宗经》征文理之宗匠。 《征圣》论繁略隐显,以明修辞之有法;《宗经》征诗书五经,以见立言之攸体。 其《征圣》曰:文成规矩,思合符契。 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 故《春秋》一字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此简言以达旨也。 《邠诗》联章以积句,《儒行》缛说以繁辞,此博文以该情也。 书契断决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离,此明理以立体也。 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 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会适。 《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 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义。 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 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 此论繁略隐显以明修辞之有法也。 《宗经》曰: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 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 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 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 纪传移檄,则《春秋》为根。 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 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此则征《诗》、《书》五经以见立言之攸体也。 《征圣》明斯文之足言,故曰: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 《宗经》征文理之宗匠,故曰:三极彝训,其书言经。 义既极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 此其较也。 本经术以为文宗,斯岂六代文士所知。 而卒之曰:楚艳汉侈,流弊不还。 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斯其不惬雕藻,何啻大声疾呼。 校勘圣谟卓绝。 嘉靖本、汉魏本谟作谋。 黄本改,张本从之。 墙宇重峻。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峻作踆。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无夫字。 又嘉靖本、《汉魏》本入作人。 黄本从《御览》增改。 故《系》称旨远辞文。 嘉靖本文作高。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孙汝澄改。 《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而张本乃云:《书》实记言,然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 按:览文九字,嘉靖三本别出在后。 而训诂茫昧。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训诂作诂训。 诂训同书。 嘉靖本、黄本同。 《汉魏》本诂训作训诂。 张本作义训。 故最附深衷矣。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故作敢。 而张本无最字。 矣字上乃有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十四字。 此十四字在嘉靖三本则系前《书》实记言句下。 《礼》以立体。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以作记。 又《汉魏》本、张本体下有宏字。 据事剬范。 嘉靖本、黄本同。 《汉魏》本、张本据字上有用字。 张本剬作制。 执而后显,采掇生言,莫非宝也。 《春秋》辩理。 嘉靖本无。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按《御览》补。 张本生言生字作王字。 一字见义。 张本此下有故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十字。 嘉靖三本观辞九字别出在后,故作则,此处无之。 谅以邃矣。 《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 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无《尚书》、《春秋》两句,而览文九字上则字改然字,系《书》实记言句下,观辞九字上,则字改故字,系《春秋》辩理,一字见义两句下。 后生追取而非晚。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晚作晓。 前修文用而未先。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文作运。 则《易》统其首。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首作旨。 纪传移檄。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移作铭。 张本依朱谋改。 正纬第四发指经用明道,纬实诡理,而曰无益经典,有助文章,此可以定文学与理学之畦封。 然经教不刊,故曰宗纬文倍适,必以正。 校勘丝麻不杂。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麻作蔴。 图箓频见。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箓作录。 原夫图箓之见。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箓作录。 黄金紫玉之瑞。 嘉靖本瑞作理。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孙汝澄改。 采摭英华。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采作援。 辩骚第五发指《正纬》者,正纬之非配经而作。 《辩骚》者,辩骚之以继《诗》而起,然体慢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所贵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堕其实,与《宗经》卒称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意正相发。 此刘氏之所欲辩也。 纪昀言:词赋之源出于骚,浮艳之根亦出于骚。 辩字极为分明,诚哉是言也。 校勘《小雅》怨诽而不乱。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许天叙改。 嘉靖本诽作谤。 驷虬乘翳。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驷作,形近而讹。 夷羿日,木夫九首。 嘉靖本作蔽,夫作天。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孙汝澄改,依谢兆申改夫。 语其夸诞则如此。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夸作本。 固知楚辞者,体慢于三代。 嘉靖本慢作宪。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据宋本《楚辞》改。 故能气往轹古。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往作性形近而讹。 艳溢锱毫。 嘉靖本作绝益称豪。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考宋本《楚辞》改。 明诗第六发指原诗之所为作。 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与《原道》篇开宗明义,称自然之道同指。 钟嵘品诗,最其论旨,亦以勿堕理障、勿用事、勿拘四声为尚。 要厥归趣,不出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之旨。 其论有与刘氏《明诗》相发者。 钟嵘谓: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 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 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 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此刘氏称建安以明诗,所谓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者也。 钟嵘谓: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 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晋弘农太守郭璞、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而刘氏亦曰: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 袁、孙以下,虽各有雕采,而辞趣一揆,莫与争雄。 所以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 准此以观,大略可睹。 惟钟嵘品诗,裁其品藻,而刘氏明诗,晰其流变。 斯不同耳。 校勘圣谟所析。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谟作谋。 理不空绮。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依朱谋改绮作弦,非是。 按:绮者,绮丽之意。 以诗者持也,持人情,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故曰理不空绮。 继轨周人。 嘉靖本、黄本同。 《汉魏》本、张本人作文。 清曲可味。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曲作典。 暨建安之初。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无之字。 故能标(標)焉。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标(標)作摽。 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无两则字。 黄本从《御览》增。 则出自篇什。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出、自两字倒。 则道原为始。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原作源。 乐府第七发指《乐》:辞以言志之谓诗,诗以和律之谓乐。 诗持情性,义归无邪。 乐本心术,务塞淫滥。 而以魏之三祖,志不出于淫荡,辞不离于哀思,深相讥切。 又曰:艳歌婉娈,怨志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 则是诗虽判,亦必无诗淫而雅者。 其意为当时宫体竞尚轻艳发也,砭俗矫枉意溢言表。 校勘声依永。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永作咏。 葛天八阕。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阕作阅,形近而讹。 殷整思于西河。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整作厘(釐)。 匹夫庶妇。 嘉靖本匹作及。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许延改匹。 乐盲被律。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盲作育。 张本盲作胥。 制氏纪其铿锵。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铿作鉴(鑑)。 观其北上众引。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北作兆。 志不出于淫荡。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淫作滔。 荀勖改悬。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勖作最。 李延年闲于增损古辞。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閑作閒。 至于轩代鼓吹。 依张本。 黄本、《汉魏》本、嘉靖本轩代作斩伎。 诠赋第八发指诗贵持志,赋尚铺采。 然而风归丽则,辞翦美稗,文虽新而有质,采虽绚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若乃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为赋之大戒也。 则是铺采之赋,胥归于持志矣。 校勘师箴瞍赋。 依张本。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脱瞍字。 拓宇于楚辞也。 依黄本。 嘉靖本、张本拓作招。 《汉魏》本作括。 宋玉风钓。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钓作钧。 遂客主以首引。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主作至,形近而讹。 极声貌以穷文。 嘉靖本无声字。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曹学佺补。 王扬骋其势。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扬作杨。 皋朔已下。 嘉靖本朔作翔。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曹学佺改朔字。 乱以理篇。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乱作辞,形近而讹。 闵马称乱。 嘉靖本马作言。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注:元作焉。 庶品杂类。 嘉靖本庶作鹿。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曹学佺改。 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 嘉靖本明绚作朋约。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据《御览》改作明绚。 张衡《两京》,迅发以宏富。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发作拔。 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含作合。 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英杰作流。 故义必明雅。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必作以。 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扬作杨,无于字。 张本亦无于字。 分歧异派。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歧作岐,形近而讹。 蔚似雕画。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似作以。 颂赞第九发指颂者,盛德之形容,故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 赞者,颂家之细条,斯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 其用一神一人,颂主告神。 其体一巨一细。 颂,诵以显容,赞,促而不广,厥始事生奖叹,其既义兼美恶,辞趣非一,而流变正同。 校勘鲁国以公旦次编。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国作人。 晋舆之称原田。 嘉靖本舆作兴。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曹学佺改。 仲武之美显宗。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仲武作武仲,误。 史岑之述熹后。 嘉靖本熹作僖。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曹学佺改。 虽浅深不同。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浅、深二字倒。 至于班傅之《北征》、《西巡》。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巡作逝。 以皇子为标(標)。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标(標)作摽。 汪洋以树义。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义作仪。 赞者,明也,助也。 嘉靖本、张本无助也二字。 黄本、《汉魏》本从《御览》增。 及迁《史》固《书》。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迁史作史班。 又纪传后评。 嘉靖本后作侈。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考《御览》改。 而仲洽《流别》。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洽作治,形近而讹。 动植必赞。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必赞作赞之。 黄本从《御览》改。 然本其为义。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无本字。 黄本从《御览》增。 促而不广。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广作旷。 黄本从《御览》改。 昭灼以送文。 嘉靖本、黄本同。 《汉魏》本送作述。 张本送文作述义。 缕彩摛文。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彩作影,形近而讹。 祝盟第十发指祈福以降神之谓祝。 而曰修辞立诚,在于无媿。 约誓以告神之谓盟。 故知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盖以立诚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祝史陈信,资乎文辞。 而卒言之曰:非辞之难,处辞为难。 即此可征《文心》、《文选》之歧趋。 校勘祀遍群神。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神作臣。 昔伊耆始蜡。 嘉靖本耆作祈。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柳应芳改。 土反其宅。 嘉靖本反作及。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许天叙改。 爰在兹矣。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爰作爱。 即郊禋之词也。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词作祠,形音近似而讹。 及周之太祝,掌六祝之辞。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六祝之祝讹作祀。 祝币史辞。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祝作祀。 侲子殴疫。 嘉靖本疫作疾。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王氏改。 礼(禮)失之渐也。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礼(禮)作体(體)。 唯陈思诰咎。 嘉靖本无咎字。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曹学佺补。 颂体而祝仪。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祝作呪。 而降神务实。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务实二字倒。 定山河之誓。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誓作盟。 铭箴第十一发指铭者,名也,观器而正名也。 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 义典则弘,文约为美,取事必核以辨,摛文贵简而深,此箴之所与铭同。 若乃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此箴之所与铭异。 陆士衡赋文以为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箴顿挫而清壮,斯确切矣。 铭博约而温润,故弘润矣。 校勘魏颗纪勋于景钟。 嘉靖本钟作铭。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曹学佺改。 赵灵勒迹于番吾。 嘉靖本吾作禺。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杨慎改。 秦昭刻博于华山。 嘉靖本博作传(傳)。 《汉魏》本博作傅。 黄本、张本依朱谋改博字。 吁可笑也。 嘉靖本笑作茂。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曹学佺改。 桥公之钺。 依黄本。 嘉靖本桥作侨,钺作箴。 汉魏本、张本钺作铭。 曾名品之未暇。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未作末。 《汉魏》本品作器。 唯张载剑阁。 嘉靖本载作采。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张本无唯字。 斯文之兴。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无之字。 战代已来。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代作伐。 作《卿尹州牧》二十五篇。 依黄本。 嘉靖本无作字,二十作卄。 《汉魏》本、张本二十作卄。 故文资确切。 嘉靖本资确作质确。 确字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确。 诔碑第十二发指诔,累德以叙悲。 碑,碣石而赞勋。 传神似面,听辞如泣,其为文制虽异,而资史才则同。 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斯其较也。 校勘易入新切。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张本切作丽。 始序致感。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感作惑。 景而效者,弥取于工矣。 嘉靖本工作功。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纪号封禅。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纪作始。 亦古碑之意也。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古作石。 事止丽牲。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止作正。 句无择言。 嘉靖本、张本同。 黄本、《汉魏》本句作词。 哀吊第十三发指哀与诔异。 诔以累行,故谥加乎成德;哀以悼逝,故誉止于察惠。 而吊又与哀异。 短折曰哀,所以哭死。 至到称吊,实用慰生。 《记》曰:知生者吊,知死者伤。 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 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古人有别,刘氏已混。 而刘氏原哀辞则曰:奢体为辞,虽丽不哀。 及其论吊,又称:华过韵缓,化而为赋。 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 所贵节促而文婉,辞哀而韵长尔。 校勘而霍子侯暴亡。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无子字。 始变前式。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式作戒。 张本式作代。 怪而不辞。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辞作式。 所以不吊矣。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无矣字。 晋筑虒台。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虒作虎。 史赵苏秦,翻贺为吊。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史作使。 及卒章要切。 《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黄本卒作平。 思积功寡。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功作切。 各其志也。 依张本。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无其字。 杂文第十四发指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 而对问、七及连珠三者,放效特多。 故详其流变,明其得失。 极答问之末造,则曰:辞高而理疏,意荣而文悴。 而穷七之末流,又称:文丽而义睽,理粹而辞驳。 辞致不同,而义趣一揆。 文丽而义睽,即辞高而理疏也。 理粹而辞驳,即意荣而文悴也。 纪昀言:词高理疏,才士之华藻。 意荣文悴,老手之颓唐。 惟能文者有此病。 此论入微。 校勘夸丽风骇。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夸作本。 始邪末正。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邪作雅。 张衡《应间》。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间作问,形近而讹。 庾《客咨》,意荣而文悴。 嘉靖本作凯,悴作粹。 黄本、《汉魏》本、张本凯依钦叔阳改,粹依朱谋改悴。 时屯寄于情泰。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于作乎。 讽一劝百。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一作以。 里丑捧心。 嘉靖本丑作配。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或典诰誓问。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诰作语。 各入讨论之域。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域作或。 谐第十五发指谐之言皆也。 辞浅会俗,皆悦笑也。 者隐也。 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 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 盖意生于权谲,而事出于机急,与夫谐辞可相表里者也。 会意适时,颇益讽戒。 但本体不雅,其流易敝。 空戏滑稽,有亏德音。 校勘昔齐威酣乐。 嘉靖本威作宣。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许天叙改威。 及优旃之讽漆城,优孟之谏葬马。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优㫋、优孟倒作上孟下㫋。 但本体不雅。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雅作杂(雜)。 而诋嫚媟弄。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媟作媒。 魏文因俳说以著《笑书》。 嘉靖本文作大,笑作茂。 黄本、《汉魏》本、张本改笑字,依孙汝澄改。 虽抃推席。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抃作扑。 尤而效之。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而作相。 岂非溺者之妄笑。 嘉靖本笑作茂。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昔还社求拯于楚师。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社作杨。 而君子嘲隐。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无嘲字。 纤巧以弄思。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思作忠。 已兆其体。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兆作乖。 史传第十六发指史之与传,本不连类。 史者,使也。 执笔左右,使之记也。 传者,转也。 转受经旨,以授于后。 然则记事谓之史,转经谓之传。 来历既殊,用途不同。 而鲁君子左丘明,因孔子史记,论本事而作传,汉博士谓《左氏》为不传《春秋》。 《公羊》定元年传云: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 何注:读谓经,传谓训诂。 此传解经而不记事之证也。 传之隶史,肇于马迁,以配本纪。 盖纪者,编年也。 传者,列事也。 纪以包举宏纲,犹《春秋》之经。 传以委曲众端,犹丘明之传。 丘明则传以解经,马迁则传以释纪也。 而彦和谓左氏附经间出,于文为约,而氏族难明。 及史迁各传,人始区详而易览,述者宗焉。 厥为史家有传之俶落。 然彦和虑其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 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 两记则失于复重,偏举则病于不周。 此又铨配之未易也。 彦和妙悟文心,而史学非其当行,亦复洞明本末如此。 校勘史者,使也。 执笔左右,使之记也。 嘉靖本无史者,使也。 执笔左右八字。 使之记也,也作已。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胡孝辕补改。 古者,左史记事者。 嘉靖本无古字。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孙汝澄补。 洎周命惟新。 依嘉靖本。 黄本、《汉魏》本、张本洎作自。 夫子闵王道之缺。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从《御览》增昔者二字。 转受经旨以授于后。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于作其。 及至从横之世。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无及字。 黄本从《御览》增。 故即简而为名也。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即作节。 子长继志。 嘉靖本志作至。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胡孝辕改。 班《史》立纪,违经失实。 嘉靖本违上有并字,经下无失字。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补失字。 张衡司史。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司作同。 元帝王后。 嘉靖本帝王作年二。 黄本注依孙汝澄改。 汉魏本同。 张本作平二,注:元作帝王。 孙改与黄注牴牾,未知孙改究何如也。 然帝王二字义长。 何有于二后哉。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二作三。 若司马彪之详实。 嘉靖三本无若字。 黄本从《御览》增。 非妄誉也。 至于晋代之书。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至在誉字上。 至邓璨《晋纪》。 嘉靖本璨作。 黄本、《汉魏》本依朱谋改。 张本依《晋书》作粲。 又摆落汉魏。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摆落作撮略。 黄本从《御览》改。 虽湘州曲学。 嘉靖本、《汉魏》本同。 黄本、张本州作川。 及安国立例。 嘉靖本安作交。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必贯乎百氏。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氏作姓。 共日月而长存。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存作有。 至于纪编同时,时同多诡。 嘉靖本脱同时二字。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胡孝辕补。 勋荣之家。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荣作劳。 理欲吹霜煦露。 嘉靖本、《汉魏》本煦作喷。 黄本、张本从《御览》改。 此又同时之枉,可为叹息者也。 嘉靖本又作入,无为字。 《汉魏》本亦无为字。 黄本、张本从《御览》增而。 又字三本同。 唯素心乎。 依嘉靖本。 黄本、《汉魏》本、张本心改臣。 而赢是非之尤。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赢作嬴,形近而讹。 诸子第十七发指桐城姚鼐为《古文辞类纂》,以为论辨类者,盖原于古之诸子,各以所学著书诏后世。 而彦和则别诸子以离于论,以为陆贾《典语》、贾谊《新书》、扬雄《法言》、刘向《说苑》、王符《潜夫》、崔实《政论》、仲长《昌言》、杜夷《幽求》,咸叙经典,或明政术,虽标论名,归乎诸子。 何者? 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 彼皆蔓延杂说,故入诸子之流。 辞若相破,而义相成。 校勘而战代所记者也。 嘉靖本、张本同。 黄本、《汉魏》本代作伐。 尸佼兼总于杂术。 嘉靖本佼作狡。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柳应芳改。 逮汉成留思。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留作普。 九流鳞萃。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无九字。 谰言兼存。 嘉靖本谰作(谄)。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是以世疾诸,混同虚诞。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作洞。 六虱(蝨)五蠹。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蝨作虱。 《汉魏》本作风(風),则虱之讹。 药之祸。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作辕。 每环奥义。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奥作其。 慎到析密理之巧。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析作折。 《品[2]氏》鉴远而体周。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远作达。 崔实《政论》。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政作正。 或叙经典。 《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黄本或作咸。 虽(雖)明乎坦途。 嘉靖本虽(雖)作难(難),乎作于。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论说第十八发指刘彦和以为,论者弥纶群言,研精一理,而斥越理横断,反义取通者。 以为览文虽巧,而检迹知妄。 至于说者,悦也。 言咨悦怿,过悦必伪。 自非谲敌,唯忠与信。 而诘陆士衡炜晔谲诳之说以为无当。 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论哉! 故知论尚积理,说贵立诚。 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者也。 按陆士衡《文赋》:论精微而朗畅,说炜晔以谲诳。 炜晔谲诳之说,信如彦和所讥矣。 至云论精微而朗畅,则与彦和之言相发。 精微以意言,朗畅以辞言。 弥纶群言,斯朗畅矣。 研精一理,斯精微矣。 校勘圣哲彝训曰经。 嘉靖本哲作世。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按《玉海》改。 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 嘉靖本无爽作有无,圣字上无则字。 黄本、张本从《御览》改。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嘉靖本无精字。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严尤《三将》。 嘉靖本尤作允。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陆机《辨亡》。 嘉靖本亡作正。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然亦其美矣。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无亦字。 次及宋岱、郭象。 嘉靖本岱作代,象作蒙。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逮江左群谈。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无逮字。 才不持论,宁如其已。 依嘉靖本。 黄本、《汉魏》本、张本才作言,论作正,宁作论。 穷于有数,追于无形。 嘉靖本无两于字。 黄本、《汉魏》本、张本从汪氏本增。 钻坚求通。 依张本。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钻作迹。 览文虽巧,而检迹知妄。 依张本。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知作如。 若秦延君之注《尧典》。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延君作君延。 黄本依杨慎改。 羞学章句。 嘉靖本羞作差。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可为式矣。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为作谓。 兑为口舌,故言咨悦怿。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无兑为口舌,故五字。 过悦必伪,故舜惊谗说。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无故舜惊谗说五字。 郦君既斃于齐镬。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独《汉魏》本既作即。 诏策第十九发指原诏策之始,则曰轩辕唐虞,同称为命。 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 极诏策之流,则斥孔北海文教丽而罕於理[3]为乖,而以诸葛孔明、庾稚恭理得辞中为善。 彦和论文,其要归于制性而主理,所以矫时枉而救世靡也。 校勘故授官锡允。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官作管,允作。 并称曰命。 命者,使也。 依张本。 嘉靖本上命字作令。 黄本、《汉魏》本两命字皆作令。 然按下文,明称秦并天下,改命曰制。 自以作命为是。 敕戒州部。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部作邦。 策封王侯。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封作对(對)。 《易》称君子以制度数。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度、数二字倒。 策封三王。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封作对(對)。 劝戒渊雅。 嘉靖本劝作观。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赐太守陈遂。 嘉靖本赐太守作责博士。 黄本、《汉魏》本、张本考《汉书》改。 雅诏间出。 嘉靖本雅作惟。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互管斯任。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互作牙。 故引入中书。 嘉靖本无引入二字。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按《御览》补。 体宪风流矣。 嘉靖本宪作虑。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眚灾肆赦。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眚作青。 周穆命郊嘉靖本郊作邓。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考《穆天子传》改。 当指事而语。 嘉靖本、张本语作诰。 黄本、《汉魏》本从《御览》改。 在三罔极。 嘉靖本罔作同。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许天叙改。 各诒家戒。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贻作赂。 庾稚恭之明断。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稚作雅。 教之善也。 嘉靖本、张本教作辞。 黄本、《汉魏》本从《御览》改。 《诗》云:有命自天。 明命为重。 《周礼》曰:师氏诏王。 明诏为轻。 依张本、嘉靖本、黄本、《汉魏》本有命自天下作明为重也。 师氏诏王下作为轻命。 檄移第二十发指檄者,皦也。 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 必使事诏而理辨,气盛而辞断。 移者,易也。 移风易俗,令往而民随者也。 所贵文晓而喻博,辞刚而义辨。 故檄移为用,事殊敌我,其在金革,则逆党用檄,顺命资移。 然而植义扬辞,同归刚健,辞不可缓,义不取隐,此其较也。 校勘董之以武师者也。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武师作师武。 诘苞茅之阙。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诘作诰,苞作菁。 责箕郜之焚。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箕作其。 则称恭行天罚。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恭作龚。 使声如冲(衝)风所击(擊)。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冲(衝)作衡,击(擊)作系(繫)。 布其三逆。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布作有。 陈琳之檄豫州。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脱豫州二字。 章密太甚。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密作实。 发邱摸金,诬过其虐。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摸作模,虐作虚。 皦然露骨矣。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骨作固。 张本骨作布。 坚同符契。 嘉靖本同作用。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曹学佺改。 蓍龟成败。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蓍作著。 推压鲸鲵。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推作惟。 封禅第二十一发指自唐以前,不知封禅之非,故封禅为大典礼,而封禅文为大著作,特出一门,盖郑重之。 时移世易,论者不贵。 然云意古而不晦于深,文今而不坠于浅,可云载笔之准绳,文章之法式。 校勘铭号之祕祝。 嘉靖本无祝字。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铭改名,并补一祝字。 祀天之壮观矣。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无矣字。 秦始皇铭岱。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亡始字。 诵德铭勋。 嘉靖本诵作请。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孙汝澄改。 则文自张纯。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自作字。 叙离乱。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乱作分。 张本乱作合。 虽文理顺序。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顺作烦。 张本顺作颇。 而日新其采者。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采作来。 章表第二十二发指彦和审辨名实,尤严核体。 故曰:章者,明也。 诗云为章于天,谓文明也。 其在文物,赤白曰章。 表者,标也。 《礼》有《表记》,谓德见于仪。 其在器式,揆景曰表。 章表之目,盖取诸此也。 章以造阙,风矩应明。 表以致禁,骨采宜耀。 循名课实,以章为本者也。 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 既其身文,且亦国华。 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使。 子贡云:心以制之,言以结之。 盖一辞意也。 而要其归,则一以立诚为本。 校勘则章表之义也。 嘉靖本、黄本同。 《汉魏》本、张本则作即。 又作书以赞。 嘉靖本、黄本同。 《汉魏》本、张本赞作缵。 言事于王。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王作主。 谓德见于仪。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无于字。 三辞从命。 嘉靖本无辞字。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补。 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必作止。 故能缓急应节矣。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无矣字。 则张华为俊。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俊作俦。 原夫章表之为用也。 嘉靖本之作文。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循名课实,以章为本者也。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无章字。 张本章作文。 然恳恻者辞为心使。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恻作惬。 浮侈者情为文使。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文作出。 张本使作屈。 盖一辞意也。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一作以。 丽于黼黻文章。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于作以。 献替黼扆。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替作僭。 奏启第二十三发指奏之为笔,本于明允笃诚。 启用沃心,所贵文而不侈。 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 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 要以砭六朝文胜之敝。 校勘劾愆谬。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愆作僭。 言敷于下。 嘉靖本无言字。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晁错之兵事。 嘉靖本事作卒。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孙汝澄改。 辞亦通畅。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畅作明。 王观教学。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王作黄。 黄本从魏志改王。 甄毅考课。 嘉靖本、《汉魏》本甄作瓯。 黄本、张本依朱谋改。 灾屯流移。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作世交屯移。 温峤恳切于废役。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切作恻。 故位在鸷击。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鸷作挚。 若夫傅咸劲直。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咸作盛。 《礼》疾无礼。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疾作嫉。 诟病为切者哉。 嘉靖本诟作话。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或云谨启。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云谨作谨密。 必敛饬入规。 依黄本。 嘉靖本、张本饬作彻。 《汉魏》本饬作散。 还上便宜。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上作士。 议对第二十四发指议之言宜,审事宜也。 应诏而陈政之谓对策,探事而献说之谓射策,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 议以文浮于理为病,而曰: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谀词勿剪,颇累文骨。 策以言中理准为的,则称:魏晋已来,稍务文丽,以文纪实,所失已多。 文胜极于齐梁,人以繁缛为功,家以深隐为奇,而刘氏独称辩洁为能,明核为美,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游词所埋。 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此其《文心》之所以炤映千古,卓绝一时也。 校勘舜畴五人。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人作臣。 鲁桓务议。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务作预。 迄至有汉。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至作今。 贾捐之之陈于珠崖。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上一之字缺。 秦秀定贾充之谥。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谥作谧。 而铨贯有叙。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有作以。 观通变于当今。 嘉靖本、《汉魏》本、黄本同。 张本通、变二字倒。 田谷先晓于农。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田作佃。 空骋其华。 嘉靖本、黄本同。 《汉魏》本、张本空上有苟字。 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 《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理、埋二字上下倒。 黄本理字下有矣字。 证验古今。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无证字。 及后汉鲁丕。 嘉靖本丕作平。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独入高第。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独作以。 并前代之明范也。 嘉靖本前作明。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而雉集乎堂。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乎作平。 治体高秉。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治作洽。 书记第二十五发指书者,舒也。 舒布其言,陈之简牍,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 战国以前,君臣同书。 秦汉立仪,始有表奏。 王公国内,亦称奏书。 迄至后汉,稍有名品。 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笺。 记之言志,进已志也。 笺者,表也。 表识其情也。 然则笺记之为式,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 使敬而不慑,简而无傲,此记与书之分也。 校勘总为《尚书》。 《尚书》之为体。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上尚字为之字,下尚字缺。 君子小人可见矣。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无可字。 取象乎夬。 《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乎作于。 嘉靖本夬作史。 赵至叙离。 嘉靖本叙作赠。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王性凝改。 笺者,表也。 表识其情也。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表、识二字倒。 张本牋作箋。 黄香奏笺于江夏。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牋作箋。 则有符契券疏。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券作劵。 《九章》积微。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微作徵。 五音以正。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重音以正三字。 八刑克平。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刑作辟。 管仲下令如流水。 依张本。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令作命。 如匠之制器也。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无如字。 符者,孚也。 嘉靖本孚作厚。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券者,束也。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券作劵,下仿此。 关闭当审。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当作由。 孙亶回圣相也。 嘉靖本回作四。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签(籤)者,纤(纖)密者也。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签(籤)作纤(纖)。 体貌本原。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体(體)作礼(禮)。 丧言亦不及文。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文作交。 囊漏储中。 依嘉靖本。 黄本、《汉魏》本、张本漏作。 称掩目捕雀。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雀作省。 而浮藻之所忽也。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浮作无。 神思第二十六发指前二十五篇重在辨体,《原道》以标首,而揭自然以为宗。 后二十五篇蕲于明法,《神思》以提纲,而翘虚静以见意。 其曰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皆为六朝文胜雕藻组丽者痛下箴砭。 雕藻则害静,组丽则征实。 宁所云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者哉! 校勘驯致以绎辞。 嘉靖本、张本同。 黄本、《汉魏》本绎作怿。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似宿构(搆)。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如、似两字倒,搆作構。 然则博闻为馈贫之粮。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闻作见。 体性第二十七发指开宗明义,以为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而卒以赞曰:辞为肤根,志实骨髓。 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辞极昭彰。 又曰:雅丽黼黻,淫巧朱紫。 习亦疑真,功沿渐靡。 所以砭齐梁藻丽之习者至矣。 校勘炜烨枝派者也。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烨作熠。 风骨第二十八发指刘氏以为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 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神思》一篇,既云酌理以富才,及此著论,又欲盈气以振采。 曰理与气,文心攸寄,实开八家之先声,而为六朝之异军。 校勘索莫乏气。 嘉靖本莫作课,气作风。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杨慎改。 乃其骨髓峻也。 嘉靖本、张本同。 黄本峻作畯。 《汉魏》本峻作骏。 则云时有齐气。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齐作济。 则云有逸气。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有字上有时字。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无而字。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无而字。 若夫镕经铸典之范。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铸作冶。 然后能莩甲新意。 嘉靖本、《汉魏》本同。 黄本、张本莩作孚。 珪璋乃骋。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骋作聘。 通变第二十九发指《旧唐书韩愈传》载:愈常以为魏晋已还,为文者多相偶对,而经诰之指归,不复振起。 故所为文,抒意立言,自成一家。 而刘氏言通变,则曰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 矫讹翻浅,还宗经诰。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变则可久,穷而反本。 盖齐梁之绮体既成滥调,则经诰之古文转属新。 通变寓于复古,推陈斯以出新。 文章转变,此其枢关。 校勘志合文则。 嘉靖本则作财。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许无念改。 至于序志述时。 嘉靖本、《汉魏》本、黄本同。 张本时作词。 魏之篇制。 依张本。 嘉靖本篇作荐。 黄本、《汉魏》本依许无念改作策。 风末气衰也。 依张本。 嘉靖本、《汉魏》本、黄本末作味。 故练青濯绛。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绛作锦。 固无端涯。 嘉靖本固作因。 黄本、《汉魏》本、张本按颂文改。 乃颖脱之文矣。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颖、脱二字倒。 乘机无怯。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怯作法,张本作跲。 定势第三十发指此篇亦标自然以为宗,而砭南朝诡巧取新之病。 而又惧尚势者之或流张脉偾兴,而不必妙造自然,故曰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 意极周匝。 陆云自称往日论文,先辞而后情,尚势而不取悦泽。 而彦和则以为情固先辞,势亦须泽。 八字不刊。 夫先辞而后情者,六朝文胜之敝也。 尚势而不取悦泽者,八家矫枉之过也。 校勘涧曲湍回。 嘉靖本湍作文。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王性凝按本赞改。 效骚命篇者。 嘉靖本骚作验。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王性凝改。 功在铨别。 嘉靖本功作切。 黄本、《汉魏》本、张本从《御览》改。 则准的乎典雅。 嘉靖本典雅作雅颂。 黄本、《汉魏》本、张本从《御览》改。 故文反正为乏。 嘉靖本乏作之。 黄本、《汉魏》本、张本从《左传》改。 必颠倒文句。 嘉靖本句作向。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王性凝改。 因利骋节。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因作四。 力止襄陵。 《汉魏》本、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止作心。 情采第三十一发指齐梁文胜,日竞于雕藻,有采无情,有文无理,故彦和力矫其枉。 譬于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 故知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情者,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此立文之本原也。 而卒以赞曰:吴锦好渝,舜英徒艳。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胥为齐梁绮靡对病发药。 校勘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常亦作尝。 研味《孝》、《老》。 嘉靖本、张本同。 黄本、《汉魏》本孝作李。 将欲明理。 依嘉靖本。 黄本、《汉魏》本、张本理作经。 舜英徒艳。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舜作蕣。 镕裁第三十二发指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 义之骈枝,二义两出,未能镕也。 文之肬赘,同辞重句,失于裁也。 裁则芜秽不生,融则纲领昭彰。 校勘是以草创鸣笔。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鸣作鸿。 献替节文。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替作赞。 条贯统序。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统作始。 次讨字句。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字作定。 适分所好。 嘉靖本、《汉魏》本、黄本同。 张本适作随。 善敷者辞殊而义显。 嘉靖本、《汉魏》本同。 黄本、张本义作意。 士龙思劣,而雅好清省。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省作音。 盖崇友于耳。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于作干。 乃情苦芟繁也。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芟作。 声律第三十三发指文之声律,有和有韵。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而刘氏论指,重和而不重韵。 以为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 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属韵甚易。 所谓和者,沈休文《宋书谢灵运传论》以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 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 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此之谓异音相从,亦此之谓和体抑扬。 校勘声含宫商。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含作合。 摛文乖张。 《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黄本摛作摘。 良由内听难为聪也。 嘉靖本内作外。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王性凝改。 响有双叠。 嘉靖本双叠作动静。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流于字句。 嘉靖本字作下。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商孟和改。 虽纤意曲变。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意作毫。 瑟资移柱。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移作多。 籥含定管。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含作舍。 失黄钟(鐘)之正响也。 嘉靖本、张本同。 黄本、《汉魏》本鐘作鍾。 疎识阔略。 依嘉靖本。 黄本、《汉魏》本、张本疎、识二字倒转。 南郭之吹竽耳。 嘉靖本南作东。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叶循父改。 标情务远。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情作清。 调钟(鐘)唇吻。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钟(鐘)作鍾。 章句第三十四发指刘氏以为: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 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 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明情者总义以包体。 区畛相异,而衢路交通矣。 又因句法而类及押韵,以为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 贾谊、枚乘,两韵辄易,则韵微躁;刘歆、桓谭,百韵不迁,则唇吻告劳。 陆云称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 辨章极析。 校勘句之清英。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清作青。 追媵前句之旨。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媵作胜(勝)。 若辞失其朋。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朋作明。 据事似闲。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閑作閒。 辞忌失朋。 嘉靖本失作告。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离合同异。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合、同二字倒。 丽辞第三十五发指刘氏以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唐虞之文,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 《易》之文系,圣人之妙思也。 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乾坤易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 虽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 至逊清仪征阮元,张而大之,以作《文言说》。 然彦和卒言其蔽,以为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 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不如阮氏之过为主张也。 校勘而皋陶赞文。 嘉靖本、张本同。 黄本、《汉魏》本文作云。 则句句相衔。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句作八。 割毫析厘。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割作剖。 长卿《上林赋》云。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亡赋字。 征(徵)人之学。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征(徵)作微。 理自见也。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自作斯。 精味兼载。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味作未。 比兴第三十六发指比者切类以指事,兴则环譬以托讽。 诗者,持也。 持其志无暴其气,掩其情无露其词。 直抒己意,始于唐人,宋贤继之,遂成倾泻,比兴道衰,风雅以尽。 子游曰: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 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 迁流以至今日,世变日急,以含蓄蕴藉为亡生气,以赤裸裸地为尽文章之美,感条畅之气,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然诗有比兴,文亦有比兴。 周秦诸子,去古未远。 孟子得比,庄生善兴。 战国一策,处士横议,恢廓声势,辞兼比兴。 至唐宋八家,昌黎感概身世,托讽龙马,东坡扬言切事,尤工设譬以称于世。 校勘兴则环譬以寄讽。 依嘉靖本。 黄本、《汉魏》本寄作记,音近而讹。 席卷以方志固。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席卷作卷席。 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楚、襄二字倒。 张本作衰楚,疑嘉靖本亦作衰楚,襄与衰形似而讹。 声似竽籁。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黄本竽作芋何异纠。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作缠。 如慈父之畜子也。 黄依本赋。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畜作爱。 马融《长笛》云。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长笛作赋。 范蔡之说也。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之说也作说之。 茧曳绪。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茧曳作玺抽。 至于扬班之伦。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扬作杨。 若刻鹄类鹜。 嘉靖本鹄作鹤。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夸饰第三十七发指文之夸饰,莫盛齐梁。 而彦和欲酌《诗》、《书》之旷旨,剪扬、马之盛泰,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可谓矫矫不同流俗者。 校勘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依黄本。 嘉靖本脱云字。 《汉魏》本、张本脱所字。 子云《羽猎》。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羽作校。 娈彼洛神。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娈作栾。 惟此水师。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师作怪。 此欲夸其威而饰其事。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无饰字。 事类第三十八发指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是以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然综学在博,而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也。 校勘陈政典之训。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政作正。 及扬雄《百官箴》。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百作六。 华实布濩。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濩作护(護)。 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学、饱二字倒。 又嘉靖本两句末有者字。 必列膏腴。 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嘉靖本列作裂。 捃理须核。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理作摭。 刘劭《赵都赋》云。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赋字下有客字。 《汉魏》本赋字下有有字。 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无散字。 练字第三十九发指练字固以奇诡为难,然贵妙造自然,出以浑成。 纪昀评云:胸富卷轴,触手纷纶,自然瑰丽,方为巨作。 若寻检而成,格格然著于句中,状同镶嵌,则不如竟用易字。 文之工拙,原不在字之奇否。 沈休文三易之说,未可非也。 若才本肤浅,而务于炫博以文拙,则风更下矣。 斯为通人之论。 至湘乡曾文正公集中《复陈右铭太守书》,论文章戒律,则谓识度曾不异人,或乃竞为僻字涩句以骇庸众,斫自然之元气,斯又才士之所同蔽,戒律之所必严。 而兴化刘熙载著《文概》,亦谓文中用字,在当不在奇。 如宋子京好用奇字,亦一癖也。 彦和此篇,无甚玄解,独同字相犯之重出,以为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数语深识甘苦。 校勘《周礼》保氏,掌教六书。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保氏作保章氏。 及李斯删籀而秦篆兴。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及作乃。 汉初草律。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草作章。 鸣笔之徒。 依嘉靖本。 黄本、《汉魏》本、张本鸣作鸿,依朱谋改。 非师传(傳)不能析其辞。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传(傳)作傅。 孔徒之所纂。 嘉靖本纂作慕。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讽诵则绩在宫商。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绩作续。 三权重出。 嘉靖本出作幽。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钦叔阳改。 曹摅(攄)诗。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摅(攄)作据(據)。 于常文则龃龉为瑕。 嘉靖本龃龉作铦。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诗骚适会。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骚作验。 则黯黕而篇暗。 嘉靖本黕作默。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隐秀第四十发指隐者,文外之重旨;秀者,篇中之独拔,而要归于自然会妙。 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不秀矣。 道法自然,彦和论文之宗旨。 晦塞为深者,皇甫湜、孙樵是也,至樊宗师而极。 雕削取巧者,徐陵、庾信是也,至王、杨、卢、骆而甚。 校勘义主文外。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主作生。 譬爻象之为互体。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互作玄。 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互作玄,化、成二字倒。 始正而末奇至此闺房之悲极也。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无。 朔风动秋草。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朔作凉。 非研虑之所果也。 嘉靖本、《汉魏》本同。 黄本、张本依谢兆申果改求。 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亡晦塞八字。 指瑕第四十一发指此篇未能揭要。 校勘虽宁僭无滥。 嘉靖本僭作降。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谢兆申改。 夫辩疋而数首蹄。 依张本。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疋作言。 又嘉靖本、黄本首作筌。 养气第四十二发指彦和以为:吐纳文艺,务在节宣。 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 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 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 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非惟调畅文气,抑亦涵养文机。 《神思》篇虚静之说,可以参观。 校勘若夫器分有限。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器作气。 怛惕之盛疾。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怛作恒。 张本盛作成。 叔通怀笔以专业。 嘉靖本、《汉魏》本叔作敬。 黄本、张本依孙汝澄改。 夫学业在勤,功庸弗怠,故有锥股自厉,和熊以苦之人。 黄本、《汉魏》本、张本、嘉靖本功庸弗怠四字、和熊以苦之人六字并脱。 附会第四十三发指何谓附会? 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 《章句》篇称:原始要终,体必鳞次。 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 即此之所谓附会,后世之所谓章法。 湘乡曾文正公集中有《复陈右铭太守书》,谓:一篇之内,端绪不宜繁多,譬如万山旁薄,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否则首尾衡决,陈义芜杂,滋足戒也。 亦与彦和所称附辞会义,务总纲领义同。 校勘斯缀思之常数也。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常作恒。 锐精细巧。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巧作乃。 夫文变无方。 嘉靖本、《汉魏》本同。 黄本、张本无作多。 或尺接以寸附。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尺作片。 然后节文自会。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节、文二字倒。 是以驷牡异力,而六辔如琴;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无并驾齐驱一句。 昔张汤拟奏而再却。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拟(擬)作疑。 若夫绝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会词切理,如引辔以挥鞭。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脱会词切理两句。 寄深写远。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深作在,写下有以字,远下有送字。 总术第四十四发指其言汗漫,未喻厥指。 而卒以赞曰:文场笔苑,有术有门。 务先大体,鉴必穷源。 乘一总万,举要治繁。 思无定契,理有恒存。 则即前《论说》篇所云弥纶群言,研精一理,及《神思》篇云贯一为拯乱之药,譬三十之幅,共成一毂,以是为总术而已。 总术者,总百虑于一致,以是为术焉尔。 兴化刘熙载《文概》曰:《国语》言物一无文,后人当更知物无一则无文。 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 此之谓总矣。 然而总之必有其术焉,《文概》又曰:《文心雕龙》谓贯一为拯乱之药,余谓贯一尤以泯形迹为尚,唐僧皎然论诗所谓抛针掷线也。 又曰:一语为千万语所托命,是为笔头上担得千钧。 然此一语正不在大声以色,盖往往有以轻运重者。 此则总之术也。 校勘可强可弱。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强作张。 故知九变之贯匪穷(窮)。 嘉靖本贯作实(實)、穷(窮)作躬。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杨慎作贯,依孙汝澄作穷(窮)。 芜者亦繁。 嘉靖本芜作无。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朱谋改。 不必尽窕摦之中。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衍一桍字。 岂能控引情源。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情作清。 弃术任心。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弃作无。 乃多少之并惑。 嘉靖本并作非。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许天叙改。 时序第四十五发指此篇明文变染乎世情,而特曼衍其辞。 其可考信者,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 自哀平陵替,光武中兴,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 降及献帝、建安之末,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至魏正始,篇体轻澹。 而晋则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其大略也。 校勘平王微而《黍稷》哀。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王作生。 叹儿宽之拟(擬)奏。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拟(擬)作凝。 美玉屑之谭。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美作笑,谭作谏。 班彪参奏以补令。 嘉靖本奏作表。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张振豪改。 贾逵给札于瑞颂。 嘉靖本札作礼,瑞作端。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张振豪改。 则有班傅三崔。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傅作传(傳)。 于叔德祖之侣。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于叔作子俶。 逮明帝秉哲。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秉作束。 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繫)乎时序。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知作治,系(繫)作繁。 自明帝以下。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脱帝字。 文思光被。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光作充。 蔚映十代。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代作伐。 暧焉如面。 依嘉靖本。 黄本、《汉魏》本、张本暧作旷。 特色第四十六发指物色者,谓春秋代序,景物相感,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也。 诗人丽则而约言,以少总多,斯情貌无遗。 辞人丽淫而繁句,触类而长,故重沓舒状。 然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 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 校勘两字连形。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连作穷。 文贵形似。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形作则。 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析作折。 才略第四十七发指《时序》篇总论其世,此篇各论其人。 其尤精切者,如谓:卿、渊已前,多俊才而不课学;雄、向以后,颇引书以助文。 又曰: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 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 又曰: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 士龙朗练,以识检乱,故能布采鲜净,敏于短篇。 称量以出,不爽刌分。 校勘敖择楚国之令典。 嘉靖本敖作教。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曹学佺改。 赵衰以文胜从飨。 嘉靖本衰作襄。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曹学佺改。 公孙挥善于辞令。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挥作翚。 议惬而赋清。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惬作揠。 故扬子以为文丽用寡者长卿。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故作正。 能世厥风者矣。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能作龙(龍)。 迹其为才。 依黄本。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下衍一也字。 李尤赋铭。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尤作充。 思洽议高。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奇作立。 士龙朗练,以识检乱。 嘉靖本练作陈。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王嘉弼改。 并桢、幹之实才。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桢作杶。 成公子安,选赋而时美。 嘉靖本、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时作辞。 孙盛、干宝,文胜为史。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干宝作子实。 遗风籍甚。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籍作藉。 知音第四十八发指知音之难,贵古贱今,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一也;崇己抑人,会已则嗟讽,异我则沮弃,二也;信伪迷真,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三也。 而欲知音,务先博观。 操千曲而声即晓,观千剑而器自识矣。 校勘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脱者字。 醖藉者见密而高蹈。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藉作籍。 程器第四十九发指此篇明言近代辞人,务华弃实。 历数文人无行,而卒之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 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 有慨乎其言之也! 岂为范云、沈约发乎? 范、沈二人,皆以能文章有高名,媚梁武以倾齐祚。 而《梁书》本传载,云迁尚书右仆射,犹领吏部,坐违诏用人免。 又称约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藉势,颇累清谈。 彦和目睹文人浇薄,故为发愤一道尔,陈古以监今有心人哉! 校勘垣墉立而雕墁坿。 《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墁作朽,黄本作杇。 孙楚狠愎而讼府。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狠作佷。 《汉魏》本作悢。 涓流所以寸折者也。 黄本、《汉魏》本同。 嘉靖本、张本折作析。 既其然矣。 嘉靖本、黄本、《汉魏》本同。 张本脱既字。 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文作大。 固宜蓄素以弸中。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弸作刚。 散采以彪外。 嘉靖本采作悉。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龚方中改。 序志第五十发指彦和自序《文心》之作,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而致嘅于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矫世救枉意,跃言表而见。 近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乃谓彦和之意,以为文章本贵修饰,可谓强作解人者矣。 庸讵知原道宗经,彦和所论,乃唐韩愈古文之先声乎? 校勘故用之焉。 嘉靖本故字上有夫字,之字下有焉字。 焉字,黄本、《汉魏》本、张本按《广文选》补。 拔萃出类。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类作颖。 夫自肖貌天地。 嘉靖本、黄本自作有。 《汉魏》本、张本依曹学佺改。 禀性五行。 嘉靖本、《汉魏》本、张本同。 黄本行作才。 方声气乎风雷。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乎作于。 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至观澜而索源。 自执字起至而字止,凡三百二十二字,嘉靖本无之。 于是搦笔和墨。 黄本、张本同。 《汉魏》本笔作管。 若乃论文叙笔。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脱乃字。 则囿别区分。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囿作品。 原始以表末。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末作时。 上篇以上。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上作一。 至于割情析采。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割作剖。 笼圈条贯。 黄本、张本同。 嘉靖本、《汉魏》本上有必字。 苞会通阅声字。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苞作包,包字、阅字上各有一以字。 怊怅于知音。 嘉靖本怊怅作怡畅。 黄本、《汉魏》本、张本依王性凝改。 亦不胜数矣。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不字下有可字,而末无矣字。 何能矩矱。 黄本、《汉魏》本、张本同。 嘉靖本矩矱作规短,短系矩之讹也。 跋彦和《文心》,盖发愤郁结之所为作。 其大指归于振经诰以捄雕藻,先理道而后文华。 阮文达谓彦和《雕龙》渐开四六之体,此论《雕龙》之文尔。 若论宗旨,彦和自序明矣。 盖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而谓《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而《原道》以开宗,《征圣》以明义,裁核浮滥,还宗经诰,盖树八家古文之规模,而扫六朝俪体之缛芜者也。 论者乃谓彦和之意,以为文章本贵修饰,尚得谓之知言乎? 特其文章,好为偶对,骈四俪六,足于徐、庾外自树一帜。 孝穆长书记而善言事,子山工碑版而擅铺叙,而彦和《雕龙》则善议论而工析理,咸以所长,鼎足千古。 其刻本以乾隆三年黄叔琳校注纪昀评朱墨刊本为通行。 黄校注颇有遗议,而纪评之于训诂义理,则核审归于至当。 取涵芬楼景印明嘉靖刊本、乾隆辛亥金溪王氏《重刊汉魏丛书》本、乾隆五十六年长洲张松孙注本,与黄校纪评本互雠一过。 《雕龙》旧有明杨慎批点、梅子庚音注,以其相沿既久,别风淮雨,往往有之。 虽子庚自谓校正之功,五倍于杨,然中间脱讹,故自不乏。 至黄校,盖因杨点梅校而增订之者。 独其注出黄客某甲所为,繁芜未得要领。 而张注则先外舅王公笏堂遗书。 注者行实无闻,惟自序称:余也宦场,一麾出守。 家原儒素,酷类任昉之贫;学媿书淫,深慕张华之积云云。 尾署乾隆五十六年,岁在重光大渊献九月既望,长洲张松孙鹤坪氏并书。 略可考见时代仕履。 凡例八条,其第四条称:梅子庚元本雠校精,得黄昆圃本依据参考,其字句间有多寡不同,仍照梅本刊刻。 第五条称:注释梅本简中伤繁,黄本繁中伤杂,参考之中,略为增损云云。 盖刊据梅本,而注则增损梅、黄两刻而重定之者。 自序称:视梅注而加详,集杨评而参考,略避雷同,再加剞劂。 虽非甚精,而亦罕本。 中华人民造国之十九年九月十八日,无锡钱基博。 * * *(1)据民生印书馆1935年版校印。 原版为繁体竖排,今改为简体横排,必要之处在括号内注其繁体字字形。 [1]章字原脱,据文意补。 [2]原文如此。 按他本《文心雕龙》当作吕。 [3]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据《御览》改罕於理为罕施,以为於字为施之误。 发布时间:2025-05-06 12:28:5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