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梦令·春景 内容: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宋词三百首婉约春天写景伤春怀人译文/注释译文  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 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 人们都说,照这样吹,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注释①玉笙:珍贵的管乐器。 ②《小梅》:乐曲名。 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全文赏析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 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 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 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 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 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 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 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 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 “人与绿杨俱瘦。 ”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 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 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 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 “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 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 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 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 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 ”可谓一语中的。 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 ”《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 ”《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 ”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 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 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 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 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 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 ”是公允之评。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 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 ”(《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发布时间:2025-05-07 12:25:4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