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蝶恋花·送春 内容: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宋词精选婉约惜春译文/注释译文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全文赏析宋代有不少“惜春”词。 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作者的惋惜之情。 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 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 ”──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 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 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 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 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 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 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 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 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 “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 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 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 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 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 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 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 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 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 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 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 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 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 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 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 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平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 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 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 写作背景朱淑真在少女时有一段纯美的爱情,但婚后生活却十分不如意,最后忧郁而终。 这首词正是她对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复返的追恋哀伤不已的反映。 发布时间:2025-05-08 12:13:2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7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