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少年游·草 内容: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 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 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宋词精选离别译文/注释译文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梦中梦见了这如茵的芳草。 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的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 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踪已被无边的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萋萋的芳草,遮盖了伊人的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的翠罗裙。 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的愁绪。 注释1、芳裀(yīn ):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 2、香尘:带着花香的尘土。 3、萋萋:指茂密的芳草。 4、翠罗裙:借指人。 化用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5、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6、凄迷:迷茫。 全文赏析在南宋诗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 但平庸草草之作,屡见不鲜,不足为怪。 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不沾不滞,以意贯串全词。 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 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草上。 这的确是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 “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 关键是“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 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 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 “香尘”一句,补足梦境。 “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 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 可是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 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不圆满,也只是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 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是从草字生发。 “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是此意。 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是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 “翻忆”句重笔渲染。 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 此词在“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 翻者,反也。 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 这一缕痴情真是不好收拾。 “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 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 “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 “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 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 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 “烟雨”,在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 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是显例。 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 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是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不胜数。 有评论家说,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写作背景南宋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样严重、尖锐。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一战以后,金朝因内部政变,无力南进,南宋习于偏安,当然更无雄心北伐。 双方维持和平的局面经历了几十年之久。 有时也发生小规模的战争,但对全局牵动不大。 南宋统治阶级拼命压榨人民,以供挥霍及向金朝进贡,利用官职和金钱来麻醉没有雄心壮志的知识分子,一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风气影响到文学,逃避现实、雕琢词藻的形式主义的作品一天天多起来。 有些人躲进书丛,寻章摘句;有些人讲究乐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问政治;有些人只着眼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发泄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 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写出的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发布时间:2025-05-09 09:29:1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8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