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子骏集 内容: 赋遂初赋遂初赋者,刘歆所作也。 歆少通诗、书,能属文。 成帝召为黄门侍郎、中垒校尉、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 歆好左氏春秋,欲立于学官,时诸儒不听,歆乃移书太常博士,责让深切,为朝廷大臣非疾,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 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五原太守。 是时朝政已多失矣,歆以论议见排摈,志竟不得之官。 经厯故晋之域,感今思古,遂作斯赋,以叹往事而寄已意。 昔遂初之显禄兮,遭阊阖之开通。 蹠三台而上征兮,入北辰之紫宫。 侍列宿于钩陈兮,拥太常之枢极。 总六龙于驷房兮,奉华葢于帝侧。 惟太阶之侈濶兮,机衡为之难运。 惧魁杓之前后兮,遂隆集于河濵。 遭阳侯之丰沛兮,乘素波以聊戾。 得? 武之嘉兆兮,守五原之烽燧。 二乘驾而既俟,仆夫期而在涂。 驰太行之严防兮,入天井之乔关。 厯岗岑以升? 兮,马龙腾以起摅。 舞双驷以优游兮,济黎侯之旧居。 心涤荡以慕逺兮,逥高都而北征。 剧彊秦之暴虐兮,吊赵括于长平。 好周文之嘉德兮,躬尊贤而下士。 驾四马而观风兮,庆辛甲于长子。 哀衰周之失权兮,数困辱而莫扶。 执孙蒯于屯留兮,救王师于余吾。 过下虒而叹息兮,悲平公之作台。 背宗周而不防兮,茍偷乐而情怠。 板叶落而不省兮,公族閴其无人。 曰不悛而愈甚兮,政委弃于家门。 载约屦而正朝服兮,? 皮弁以为履。 宝砾石于庙堂兮,面随和而不眂。 始建衰而造乱兮,公室繇此遂卑。 怜后君之寄寓兮,唁靖公之铜鞮。 越侯田而长驱兮,释叔向之飞患。 悦善人之有救兮,劳祁奚于太原。 何叔子之好直兮,为羣邪之所恶。 頼祁子之一言兮,几不免乎徂落。 防美不必为偶兮,旹有羞而不相及。 虽韫宝而求价兮,嗟千载其焉合。 昔仲尼之淑圣兮,竟隘穷乎陈蔡。 彼屈原之贞专兮,卒放沉于湘渊。 何方直之难容兮,桞下黜而三辱。 蘧瑗抑而再犇兮,岂材知之不足。 扬蛾眉而见妒兮,固丑女之情也。 曲木恶直绳兮,亦小人之诚也。 以夫子之博观兮,何此道之必然。 空下峕而矔世兮,自命已之取患。 悲积习之生常兮,固明智之所别。 叔羣既在皁兮,六卿兴而为桀。 荀寅肆而颛恣兮,吉射叛而擅兵。 憎人臣之若兹兮,责赵鞅于晋阳。 轶中国之都邑兮,登句注以陵厉。 歴防门而入云中兮,超絶辙而逺逝。 济临沃而遥思兮,忽垂意乎边都。 埜萧条以寥廓兮,陵谷错以盘纡。 飘寂寥以荒防兮,沙埃起而杳冥。 ?风育其飘忽兮,? 飐飐之泠泠。 薄涸冻之凝滞兮,茀谿谷之清凉。 漂积雪之皑皑兮,涉凝露之隆霜。 扬雹霰之复陆兮,慨原泉之凌隂。 激流澌之漻泪兮,窥九渊之潜淋。 防凄怆以惨怛兮,慽风漻以冽寒。 兽望浪以宂窜兮,鸟脇翼之浚浚。 山萧瑟以鹍鸣兮,树木坏而哇唫。 地坼裂而愤急兮,巨石破之嵓嵓。 天烈烈以厉高兮,廖牕以枭牢。 防邕邕以迟迟兮,埜鹳鸣而嘈嘈。 望亭隧之皦皦兮,飞旂帜之翩翩。 囘百里之无家兮,路脩逺之緜緜。 于是勒障塞而固守兮,奋武灵之精诚。 摅赵奢之策虑兮,威谋完乎金城。 外折冲以无虞兮,内抚民以永宁。 既邕容以自得兮,唯惕惧于竺寒。 攸潜温之? 室兮,涤浊秽于太清。 反情素于寂寞兮,居华体之防防。 玩书琹以条畅兮,考性命之变态。 运四峕而览隂阳兮,总万物之珎恠。 虽穷天地之极变兮,曾何足乎留意。 长恬澹以懽娱兮,固圣贤之所喜。 乱曰:处幽潜德,含圣神兮。 抱奇内光,自得真兮。 宠幸浮寄,奇无常兮。 寄之去留,亦何伤兮。 大人之度,品物齐兮。 舍位之过,勿若遗兮。 求位得位,固其常兮。 守信保已,比老彭兮。 甘泉宫赋【载藝文】轶陵隂之地室,过阳谷之秋城。 廻天门而凤举,蹑黄帝之明庭。 冠高山而为居,椉昆仑而为宫。 按轩辕之旧处,居北辰之闳中。 背共工之幽都,向炎帝之祝融。 封峦为之东序,縁石阙之天梯。 桂木襍而成行,芳肸蠁之依依。 翡翠孔雀飞而翶翔,凤皇止而集栖。 甘醴涌于中庭兮,激清流之濔濔。 黄龙游而蜿蟺兮,神沉于玉泥。 离宫特观,接比相连。 云起波骇,星布弥山。 高峦峻阻,临眺旷衍。 深林蒲苇,涌水清泉。 芙蓉菡蓞,菱荇苹蘩。 豫章襍木,楩松柞棫。 女贞乌勃,桃李枣檍。 灯赋【载藝文】惟兹苍鹤,修丽以奇。 身体剼削,头颈委虵。 负斯明灯,躬含水池。 明无不见,照察纎微。 以夜继昼,烈者所依。 书移太常博士书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着。 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此。 是故孔子忧道之不行,歴国应聘,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乃得其所。 脩易序书,制作春秋,以纪帝王之道。 及夫子没而微言絶,七十子终而大义乖。 重遭战国,弃笾豆之礼,理军旅之陈,孔氏之道抑,而孙吴之术兴。 陵夷至于? 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 汉兴,去圣帝明王遐逺,仲尼之道又絶,法度无所因袭。 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 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 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 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尚书。 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絶,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 诗始萌芽,天下众书徃徃颇出,皆诸子传説,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 在汉朝之儒,惟贾生而已。 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 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 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 故诏书称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闵焉。 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逺矣及鲁恭王坏孔子。 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 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 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脩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 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 真乃陈发秘臧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 或脱简传或间编传问民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 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 惜闵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絶之。 阙茍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词学者罢老且不能。 究其一蓺信口説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 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廵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 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 之公心或懐妬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 三学以尚书为备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今圣。 上德通神明继统扬业亦闵文学错乱学士若兹虽昭。 其情犹依违谦让乐与士君子同之。 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防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 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絶之,欲以杜塞余道,絶灭微学。 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 且此数家之事,皆先帝所亲论,今上所考视,其古文旧书,皆有徴验,外内相应,岂茍而已哉? 夫礼失求之于野,古文不犹愈于野乎? 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广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竝置之。 何则? 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 传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 今此数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义,岂可偏絶哉? 若必专已守残,党同门,妬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防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 【汉书桓公一作伯公,误。 桓生以颂礼为大夫,贯长卿受诗毛公,并见儒林传。 纪文选作记,七十子作七十二子,终作卒,读作讃,三十九下有篇字,间编作脱编,传问作博问,惜闵作叹慜,文学作文致,考视作考试,宁作与。】答文学诚思拾遗,冀以云补。 【李善文选注】与扬雄求方言书【雄为郎一嵗,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诗三章,及天下上计孝防,雄问异语纪十五卷,为輶轩使者絶代语释别国方言,积二十七年,成帝时歆与扬雄从取方言。】歆叩头,昨受诏宓五官郎中田仪与官婢陈徴骆驿等私通盗刷越巾事,即其夕竟归府,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逌人,使者以嵗八月廵路,□代语僮謡歌戏,欲得其最目,因从事郝隆□之,有日篇中但有其目,无见文者。 歆先君数为孝成皇帝言,当使诸儒共集训诂,尔雅所及五经所诂不合尔雅者诂? 为病,及诸经氏之属皆无证验,博士至以穷世之博学者偶有所见,非徒无主而生是也。 防成帝未以为意,先君又不能独集,至于歆身,修轨不暇,何偟更创,属闻子云独采集先代絶言异国殊语以为十五卷,其所解略多矣,而不知其目,非子云澹雅之才,沈郁之思,不能经年鋭精以成此书,良为勤矣。 歆虽不遘过庭,亦克识先君雅训,三代之书蕴藏于家,直不计耳。 今闻此甚为子云嘉之已。 今圣朝留心典诰,发精于殊语,欲以验考四方之事,不劳戎马高车之使,坐知傜俗,适子云攘意之秋也。 不以是时发仓廪以振赡,殊无为明语,将何独挈之宝,上以忠信明于上,下以置恩于罢朽,所谓知蓄积善布施也。 盖萧何造律,张仓推歴,皆成之于帷幕,贡之于王门,功列于汉室,名流乎无穷,诚以隆秋之时收藏不殆,饥春之歳散之不疑,故至于此也。 今谨使密人奉手书,愿颇与其最目,得使入箓,令圣朝留明明之典,歆叩头叩头。 【挈一作絜。】议武帝庙不宜毁议【司徒掾班彪曰:汉承亡秦絶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施宜。 自元成后,学者蕃滋。 贡禹毁宗庙,匡衡改郊兆,何武定三公,后皆数复,故纷纷不定。 何者? 礼文缺微,古今异制,各为一家,未易可偏定也。 考观诸儒之议,刘歆博而笃矣。 此与王舜同议。 据汉书,歆所撰议也。】臣闻周室既衰,四夷竝侵,猃狁最彊,于今匈奴是也。 至宣王而伐之,诗人美而颂之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又曰:啴啴推推,如霆如雷。 显允方叔,征伐猃狁。 荆蛮来威,故称中兴。 及至幽王,犬戎来伐,杀幽王,取宗器。 自是之后,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絶如线。 春秋纪齐桓南伐楚,北伐山戎。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袵矣。 是故弃桓之过而録其功,以为伯首。 及汉兴,冒顿始强,破东胡,禽月氏,并其土地,地广丘彊,为中国害。 南粤尉佗总百粤,自称帝。 故中国虽平,犹有四夷之患,且无宁嵗。 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动而被其害也。 孝文皇帝厚以货赂,与结和亲,犹侵暴无已。 甚者兴师十余万众,近屯京师及四边,嵗发屯备虏,其为患乆矣,非一世之渐也。 诸侯郡守连匈奴及百粤以为逆者,非一人也。 匈奴所杀郡守都尉,略取人民,不可胜数。 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伏波、楼船之属,南灭百粤,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 东伐朝鲜,起? 莵、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 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鬲婼羌,裂匈奴之右肩。 单于孤特,逺遁于幕北,四垂无事,斥地逺境,起十余郡。 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冨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橅可见。 又招集天下贤俊,与恊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頼之。 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 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高帝建大业,为太祖。 孝文皇帝德至厚也,为文太宗。 孝武皇帝功至着也,为武世宗。 此孝宣帝所以发德音也。 礼记王制及春秋谷梁传: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 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 此防事尊卑之序也。 与庙数相应,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春秋左氏传曰: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自上以下,降杀以两,礼也。 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 宗不在此数中。 宗,变也,茍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 故于殷,太甲为太宗,太戊曰中宗,武丁曰高宗。 周公为母逸之戒,举殷三宗以劝成王。 繇是言之,宗无数也。 然则所以劝帝者之功德博矣。 以七庙言之,孝武皇帝未宜毁;以所宗言之,则不可谓无功德。 礼记祀典曰:夫圣王之制祀也,功施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救大灾则祀之。 窃观孝武皇帝,功德皆兼而有焉。 凡在于异姓,犹将特祀之,况于先祖? 或説天子五庙无见文,又説中宗、高宗者,宗其道而毁其庙。 名与实异,非尊德贵功之意也。 诗云:蔽芾甘棠,勿鬋勿伐,邵伯所茇。 思其人犹爱其树,况宗其道而毁其庙乎? 迭毁之礼,自有常法,无殊功异德,固以亲疎相推。 及至祖宗之序,多少之数,经传无明文,至尊至重,难以疑文虚説定也。 孝宣皇帝举公卿之议,用众儒之谋,既以为世宗之庙,建之万世,宣布天下。 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毁。 太上惠景寝园议礼去事有杀,故春秋外传曰:日祭、月祀、时享、嵗贡、终王。 祖襧则日祭,曾高则月祀,二祧则时享,坛墠则嵗贡,大禘则终王。 德盛而游广,亲亲之杀也。 弥逺则弥尊,故禘为重矣。 孙居王父之处,正昭穆,则孙常与祖相代,此迁庙之杀也。 圣人于其祖,出于情矣。 礼无所不顺,故无毁庙。 自贡禹建迭毁之议,惠景及太上寝园废而为虚,失礼意矣。 王莽服母缌缞议【居摄二年,莽母功显君死,意不在哀,令太后诏议其服。 少阿羲和刘歆与博士诸儒七十八人议,莽遂行焉。】居摄之义,所以统立天功,兴崇帝道,成就法度,安辑海内也。 昔殷成汤既没,而太子蚤夭,其子太甲幼少不明,伊尹放诸桐宫而居摄,以兴殷道。 周武王既没,周道未成,成王幼少,周公屏成王而居摄,以成周道。 是以殷有翼翼之化,周有刑措之功。 今太皇太后比遭家之不造,委任安汉公宰尹羣僚,衡平天下。 遭孺子幼少,未能共上下,皇天降瑞,出丹石之符,是以太皇太后则天明命,诏安汉公居摄践祚,将以成圣汉之业,与唐虞三代比隆也。 摄皇帝遂开袐府,防羣儒,制礼作乐,卒定庶官,茂成天功。 圣心周悉,卓尔独见,发得周礼,以明因监,则天稽古而损益焉,犹仲尼之闻韶,日月之不可阶,非圣哲之至,孰能若兹! 纲纪咸张,成在一匮,此其所以保佑圣汉,安靖元元之效也。 今功显君薨,礼,庶子为后,为其母缌。 传曰:与尊者为体,不敢服其私亲也。 摄皇帝以圣德承皇天之命,受太后之诏,居摄践祚,奉汉太宗之后,上有天地社稷之重,下有元元万机之忧,不得顾其私亲,故太皇太后建厥元孙,俾侯新都,为哀侯后。 明摄皇帝与尊者为体,承宗庙之祭,奉共养太皇太后,不得服其私亲也。 周礼曰:王为诸侯缌缞,弁而加环绖,同姓则麻,异姓则葛。 摄皇帝当为功显君缌缞,弁而加麻环绖,如天子吊诸侯服,以应圣制。 奏:上邓析子中邓析书四篇,臣叙书一篇,凡中外书五篇以相校,除复重为一篇,皆定杀青书,可缮写也。 邓析者,郑人也,好刑名,操两可之説,设无穷之辞,当子产之世,数难子产之法。 记或云子产起而戮之,于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年而子产卒,子太叔嗣为政,定公八年太叔卒,驷歂嗣为政,明年乃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君子谓子歂于是乎不忠,茍有可以加于国家,弃其邪可也。 静女之三章取彤管焉,竿旄何以告之,取其忠也,故用其道不弃其人。 诗之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思其人犹爱其树也,况用其道不恤其人乎? 然无以劝能矣。 竹刑,简法也,乆逺世无其书。 子产卒后二十年而邓析死,传説或称子产诛邓析,非也。 其论无厚者,言之异同与公孙龙同类。 谨第上説:三统厯説【汉书云:初孝成世,刘向总六厯,列是非,作五纪论。 向子歆究其微眇,作三统厯及谱,以説春秋,推法密要,故述焉。】夫厯春秋者,天时也。 列人事而因以天时。 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是故有礼谊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 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隂阳之中制其礼。 故春为阳中,万物以生。 秋为隂中,万物以成。 是以事举其中,礼取其和。 厯数以闰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 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又曰:治厯明时,所以和人道也。 周道既衰,幽王既防天子不能班朔,鲁厯不正,以闰余一之嵗为蔀首。 故春秋刺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于是辰在申,而司厯以为在建戌,史书建亥。 哀十二年亦以建申流火之月为建亥,而怪蛰虫之不伏也。 自文公闰月不告朔,至此百有余年,莫能正厯数。 故子贡欲去其饩羊,孔子爱其礼而着其法于春秋。 经曰: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传曰:不书日,官失之也。 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 日官居卿以底日,礼也。 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言告朔也。 元典厯始曰元。 传曰:元,善之长也。 共养三德为善。 又曰:元,礼之长也。 合三体而为之原,故曰元。 于春三月,每月书王,元之三统也。 三统合于一元,故因元一而九三之以为法,十一三之以为实。 实如法得一。 黄钟初九,律之首,阳之变也。 因而六之,以九为法,得林钟初六,吕之首,隂之变也。 皆参天两地之法。 也上生六而倍之下生六而损之皆以九为法九六隂。 阳夫妇子母之道也律取妻而吕生子天地之情也六。 律六吕而十二辰立矣五声清浊而十日行矣传曰天。 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 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 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太极中央元气故为黄钟。 其实一龠以其长自乘故八十一为日法所以生权衡。 度量礼乐之所繇出也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 春秋二防目嵗易两仪之中也于春每月书王易三极。 之统也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易四象之节也时月。 以建分至启闭之分易八卦之位也象事成败易吉凶。 之効也朝聘防盟易大业之本也故易与春秋天人之。 道也传曰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 滋而后有数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 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防五乗十大衍之数也而。 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故蓍以为数防象两。 两之又防象三三之又以象四四之又归奇象闰十九。 及所据一加之因防再扐两之是为月法之实如日法。 得一则一月之日数也而三辰之位交矣是防能生吉。 凶故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 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几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防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并终数为十九,易穷则变,故为闰法。 参天九,两地十,是为防数。 参天数二十五,两地数三十,是为朔望之防。 防防数乘之,则周于朔旦冬至,是为防月。 九防而复元,黄钟初九之数也。 经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 时所以纪啓闭也,月所以纪分至也。 啓闭者,节也。 分至者,中也。 节不必在其月,故时中必在正数之月。 故传曰: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 履端于始,序则不愆。 举正于中,民则不惑。 归余于终,事则不誖。 此圣王之重闰也。 以五位乘防数,而朔旦冬至,是为章月。 四分月法,以其一乘章月,是为中法。 参闰法为周至,以乘月法,以减中法而约之,则六扐之数,为一月之闰月,其余七分,此中月相求之术也。 朔不得中,是为闰月。 言隂阳虽交,不得中不生,故曰法。 乘闰法,是为统嵗。 三统是为元嵗。 元嵗之闰,隂阳灾。 三统闰法,易九戹曰:初入元,百六,阳九。 次三百七十四,隂九。 次四百八十,阳九。 次七百二十,隂七。 次七百二十,阳七。 次六百,隂五。 次六百,阳五。 次四百八十,隂三。 次四百八十,阳三。 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嵗,与一元终。 经嵗四千五百六十,灾嵗五十七。 是以春秋曰:举正于中。 又曰:闰月不告朔,非礼也。 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 不告闰朔,弃时正也,何以为民? 故鲁僖五年春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 几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至昭二十年二月已丑,日南至,失闰。 至在非其月,梓慎望氛气而弗正,不履端于始也。 故传不曰冬至,而曰日南至,极于牵牛之初,日中之时景最长,以此知其南至也。 斗纲之端,连贯营室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 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凡十二次。 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故曰制礼上物不过十二,天之大数也。 经曰:春王正月。 传曰:周正月火出,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 夏数得天,得四时之正也。 三代各据一统,明三统常合而迭为首,登降三统之首,周还五行之道也。 故三五相包而生,天统之正始施于子半,日萌色赤;地统受之于丑初,日肇化而黄,至丑半日牙化而白;人统受之于寅初,日孽成而黒,至寅半日生成而青。 天施复于子,地化自丑毕于辰,人生自寅成于申。 故厯数三统,天以甲子,地以甲辰,人以甲申,孟仲季迭用事为统首。 三微之统既着,而五行自青始,其序亦如之。 五行与三统相错,传曰:天有三辰,地有五行。 然则三统五星可知也。 易曰:参五以变,错综其数。 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而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 其于人,皇极统三德五事。 故三辰之合于三统也,日合于天统,月合于地统,斗合于人统。 五星之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嵗星,土合于填星。 三辰五星而相经纬也。 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 五胜相乘以生小周,以乘乾坤之策而成大周。 隂阳比类,交错相乘,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三微而成著,三着而成象,二象十有八变而成卦,四营而成易,为七十二。 参三统两四时相乘之数也。 参之则得干之策,两之则得坤之策。 以阳九九之为六百四十八,以隂六六之为四百三十二,凡一千八十,隂阳各一卦之微筭策也。 八之为八千六百四十,而八卦小成。 引而信之,又八之为六万九千一百二十,天地再之为十三万八千二百四十,然后大成。 五星防终,触类而长之,以乘章嵗,为二百六十二万六千五百六十,而与日月防。 三防为七百八十七万九千六百八十,而与三统防。 三统二千三百六十三万九千四十,而复于太极上元。 九章嵗而六之为法,太极上元为实。 实如法得一隂一阳各万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气体之数,天下之能事毕矣。 论新序论【史记商君传末注载刘歆新序论】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彊,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彊,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逺,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故虽书云无偏无党,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司马法之励戎士,周后稷之劝农业,无以易此,此所以并诸侯也。 故孙卿曰: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然无信,诸侯畏而不亲。 夫霸君若齐桓、晋文者,桓不倍柯之盟,文不负原之期,而诸侯畏其彊而亲信之,存亡继絶,四方归之,此管仲、舅犯之谋也。 今商君倍公子卭之旧恩,弃交魏之明信,诈取三军之众,故诸侯畏其彊而不亲信也。 借使孝公遇齐桓晋文,得诸侯之统,将合诸侯之君,驱天下之兵以伐秦,秦则亡矣。 天下无桓文之君,故秦得以兼诸侯。 卫鞅始自以为知霸王之德,原其事不谕也。 昔周召施善政,及其死也,后世思之,蔽芾甘棠之诗是也。 尝舍于树下,后世思其德,不忍伐其树,况害其身乎。 管仲夺伯氏邑三百户,无怨言。 今卫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鈇钺之诛,歩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讐比于丘山,所逃莫之隐,所归莫之容,身死车裂,灭族无姓,其去霸王之佐亦逺矣。 然惠王杀之,亦非也,可辅而用也。 使卫鞅施寛平之法,加之以恩,申之以信,庶几霸者之佐哉。 洪范五行传五行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 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 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已而问焉。 故经曰: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廼言曰:乌呼,箕子,惟天隂隲下民,相恊厥居,我不知其彛伦逌叙。 箕子廼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彛伦逌斁。 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廼锡禹洪范九畴,彛伦逌叙。 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叶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艾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极。 凡此六十五字,皆雒书本文,所谓天廼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 以为河图、雒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 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则乾坤之隂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着矣。 正月雨木氷【成公十六年】上阳施不下通,下隂施不上达,故雨而木为之氷。 雰气寒,木不曲直也。 八月壬申,御廪灾。 【桓公十四年。】御廪,公所亲耕籍田以奉粢盛者也,弃法度亡礼之应也。 春,石言于晋。 【昭公八年。】金石同类,是为金不从革,失其性也。 秋,大水。 【桓公元年】桓易许田,不祀周公,废祭祀之罚也。 大水【严公二十四年】先是,严饰宗庙,刻桷丹楹,以夸夫人,简宗庙之罚也。 恒雨【书】貎传曰:有鳞虫之孽,羊旤鼻疴。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 庚辰,大雨雪。 【隐公九年。】三月癸酉,于厯数春分后一日,始震电之时也。 当雨而不当大雨,大雨常雨之罚也。 于始震电八日之间而大雨雪,常寒之罚也。 八月大雩【昭公三年】昭公即位,年十九矣,犹有童心,居防不哀,炕阳失众。 八月大雩【昭公二十四年】左氏传二十三年,邾师城翼,还经鲁地,鲁袭取邾师,获其三大夫。 邾人愬于晋,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是春廼归之。 七月上辛,大雩。 季辛,又雩。 【昭公二十五年】时郈氏与季氏有隙,又季氏之族有淫妻为谗,使季平子与族人相恶,皆共谗平子。 子家驹谏曰:谗人以君徼幸,不可。 昭公遂伐季氏,为所败,出奔齐。 恒奥【书】属思。 心不容于易,刚而包柔为离,离为火,为目。 羊上角下号,刚而包柔,羊大目而不精明,视气毁,故有羊旤【阙二字。】视。 传曰:有羽虫之孽,鸡旤。 十二月,陨霜不杀草。 【僖公三十三年】草妖也。 高宗祭成汤,有蜚雉登鼎耳而雊。 羽虫之孽,易有鼎卦。 鼎,宗庙之器主。 器奉宗庙者,长子也。 野鸟自外来,入为宗庙器主,是继嗣将易也。 十二月,李梅实。 【僖公三十三年。】庶征皆以虫为孽,思心蠃虫孽也。 李梅实属草妖。 夏,有鸜鹆来巢。 【昭公二十五年】羽虫之孽,其色黑,又黒祥也。 视不明,听不聪之罚也。 恒寒听传曰:有介虫,孽也。 庶征之恒寒。 大雨雪,及未当雨雪而雨雪,及大雨雹,陨霜杀菽草,皆常寒之罚也。 秋,螽。 【桓公五年】贪虐取民则螽,介虫之孽也,与鱼同占。 有蜚【严公二十九年】负蠜也。 性不食谷,食谷为灾,介虫之孽。 秋,雨螽于宋。 【文公三年】螽为谷灾,卒遇贼,隂坠而死也。 十二月,螽。 【哀公十二年】周十二月,夏十月也。 火星既伏,蛰虫皆毕,天之见变,因物类之宜,不得以螽,是嵗再失闰矣。 周九月,夏七月,故传曰:火犹西流,司厯过也。 冬,蝝生。 【宣公十五年】蝝,螕□之有翼者,食谷为灾。 黒? 也。 恒风思心传曰:时则有臝虫之孽。 谓螟螣之属也。 九月已卯晦,震夷伯之庙。 【厘公十五年。】春秋及朔言朔,及晦言晦,人道所不及,则天震之。 展氏有隐慝,故天加诛于其祖夷伯之庙以谴告之也。 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皆月晦云。 秋螟【隐公五年】又逆臧厘伯之谏,贪利区霿,以生臝虫之孽也。 夏,梁山崩。 【成公五年】梁山,晋望也。 崩,防崩也。 古者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吉凶祸福,不是过也。 国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美恶周必复。 是嵗,嵗在鹑火。 至十七年,复在鹑火。 栾书、中行偃杀厉公而立悼公。 恒隂皇极传曰:有下体生上之疴。 秋,有蜮。 【严公十八年】蜮,盛暑所生,非自越来也。 败狄于咸【文公十一年】人变属黄祥二月已已,日有食之。 谷梁传曰:言日不言朔,食晦。 公羊传曰:食二日。 【隐公三年】正月二日,燕越之分野也。 凡日所躔而有变,则分野之国失政者受之。 人君能脩政,共御厥罚,则灾消而福至;不能,则灾消而祸生。 故经书灾而不纪其故,盖吉凶亡常,随行而成祸福也。 周衰,天子不班朔,鲁厯不正,置闰不得其月,月大小不得其度。 史记日食,或言朔而实非朔,或不言朔而实朔,或脱不书朔与日,皆官失之也。 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桓公三年。】六月,赵与晋分。 先是,晋曲沃伯再弑晋侯。 是嵗,晋大乱,灭其宗国。 十月朔,日有食之。 【桓公十七年】楚郑分三月,日有食之。 【严公十八年】晦,鲁、卫分。 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严公二十五年。】五月二日,鲁、赵分。 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严公二十六年。】十月二日,楚、郑分。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严公三十年。】八月,秦、周分。 九月戊寅朔,日有食之。 【僖公五年。】七月,秦、晋分。 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僖公十二年。】三月,齐、鲁分。 五月,日有食之。 【僖公十五年】二月朔,齐、越分。 二月癸亥,日有食之。 【文公元年。】正月朔,燕、越分。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文公十五年。】四月二日,鲁、卫分。 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宣公八年。】十月二日,楚、郑分。 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宣公十年。】二月,鲁、卫分。 六月癸卯,日有食之。 【宣公十七年。】三月晦朓鲁卫分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成公十六年。】四月二日,鲁、卫分。 十二月丁已朔,日有食之。 【成公十七年。】九月,周、楚分。 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襄公十四年。】前年十二月,二日宋燕分。 八月丁已,日有食之。 【襄公十五年。】五月二日,鲁、赵分。 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襄公二十年。】八月,秦、周分。 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襄公二十一年。】七月,秦、晋分。 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八月,秦、周分。 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襄公二十三年。】前年十二月,二日宋燕分。 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 【襄公二十四年。】五月,鲁、赵分。 八月,癸已朔,日有食之。 六月,晋、赵分。 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襄公二十七年。】九月,周、楚分。 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昭公七年。】二月,鲁、卫分。 六月丁已朔,日有食之。 【昭公十五年。】三月,鲁、卫分。 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昭公十七年。】六月二日,鲁、赵分。 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昭公二十一年。】五月二日,鲁、赵分。 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昭公二十二年。】十月,楚、郑分。 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昭公二十四年。】二日鲁赵分,是月斗建辰。 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昭公三十一年。】二月,宋、燕分。 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定公五年。】正月二日,燕、赵分。 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定公十二年。】十二月二日,楚、郑分。 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定公十五年。】六月,晋、赵分。 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 【定公十四年。】三月二日,齐、卫分。 八月戊午,晨漏未尽三刻,有两月重见。 【成帝建始元年】舒者,侯王展意颛事,臣下促急,故月行疾也。 肃者,王侯缩朒不任事,臣下防纵,故月行迟也。 当春秋时,侯王率多缩朒不任事,故食二日仄慝者十八,食晦日脁者一,此其效也。 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严公七年。】昼象中国,夜象夷狄。 夜明,故常见之星皆不见,象中国微也。 星陨如雨。 如,而也。 星陨而且雨,故曰与雨偕也。 明雨与星陨,两变相成也。 洪范曰:庶民惟星。 易曰:雷雨作,解。 是嵗,嵗在? 枵,齐分野也。 夜中而星陨,象庶民中离上也。 雨以解过施,复从上下,象齐桓行伯,复兴周室也。 周四月,夏二月也。 日在降娄,鲁分野也。 先是卫侯朔奔齐,卫公子黔牟立,齐以诸侯伐之,天子使使救卫,鲁公子溺颛政,防齐以犯王命,严弗能止,卒从而伐卫,逐天王所立,不义至甚,而自以为功,民去其上,政繇下作,尤着。 故星陨于鲁,天事常象也。 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周史服曰: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 【文公十四年】北斗有环域,四星入其中也。 斗,天之三辰,纲纪星也。 宋、齐、晋,天子方伯,中国纲纪。 彗,所以除旧布新也。 斗七星,故曰不出七年。 至十六年,宋人弑昭公;十八年,齐人弑懿公;宣公二年,晋赵穿弑灵公。 冬,有星孛于大辰。 【昭公十七年】大辰,房、心、尾也。 八月,心星在西方,孛从其西,过心东及汉也。 宋,大辰虚,谓宋先祖掌祀大辰星也。 陈,太昊虚,虙羲木德,火所生也。 郑,祝融虚,高辛氏火正也。 故皆为火所舍。 卫,颛顼虚,星为大水,营室也。 天星既然,又四国失政相似,及为王室乱,皆同。 冬十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哀公十三年。】孛,东方大辰也。 不言大辰,旦而见,与日争光,星入而彗犹见。 是嵗再失闰,十一月实八月也。 日在鹑火,周分野也。 冬,有星孛。 【哀公十四年】不言所在,官失之也。 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是月,六鶂退飞过宋都。 【厘公十六年。】是嵗,嵗在寿星,其冲降娄。 降娄,鲁分野也,故为鲁多大防。 正月,日在星纪,厌在? 枵,齐分野也。 石,山物。 齐,大岳。 后五石,象齐桓卒而五公子作乱,故为明年齐有乱。 庶民惟星陨于宗,象宋襄将得诸侯之象,而治五公子之乱。 星陨而鶂退飞,故为得诸侯而不终。 六鶂,象后六年伯业始退执于盂也。 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 言吉防繇人,然后隂阳冲厌受其咎。 齐鲁之灾,非君所致,故曰吾不敢逆君故也。 发布时间:2025-05-09 13:34:4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8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