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十四·典志之属一 内容: 书《尚书》简介参见卷一。 禹贡【题解】《禹贡》,选自《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详细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脉络、物产分布、土壤性质等,内容十分丰富。 全文体系完整,结构严密,尤其可贵的是,它在内容上基本抛弃了神话迷信的成分,记载多凿凿有据,开创了地理学征实派先河。 至于《禹贡》写定的时代,历代学者分歧很大,现多认为是战国时的作品。 禹敷土①,随山刊木②,奠高山大川。 【注释】①敷:铺陈。 ②刊:雕刻。 【译文】大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随山川地形划界,沿界在树木上雕刻界标。 他致奠山川,为之命名。 冀州:既载壶口①,治梁及岐②。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③;覃怀底绩④,至于衡漳⑤。 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⑥,厥田惟中中。 恒、卫既从⑦,大陆既作⑧。 岛夷皮服⑨,夹右碣石⑩,入于河。 【注释】①既:已经。 载:完成。 壶口:山名。 在今山西长治东南。 ②梁:山名。 在今陕西韩城。 岐:山名。 在今陕西岐山。 ③岳:太岳山。 在今山西霍州。 阳:山南为阳。 ④覃(tn)怀:在今河南武陟西。 厎(zhǐ):致,获得。 ⑤衡漳:古水名。 即漳水。 据孔颖达疏,衡,即古横字,漳水横流入河,故云横漳。 ⑥上上:最上等,第一等。 错:杂,错杂。 此指第一等与第二等相交错。 ⑦恒:古水名。 源出今山西恒山北麓,东流入滱水。 卫:古水名。 源出今河北灵寿,东北入滹沱河。 ⑧大陆:泽名。 在今河北巨鹿。 ⑨岛夷:指我国东部近海一带及海岛上的居民。 皮服:皮衣。 此指以皮衣进贡。 ⑩碣石:山名。 一说在渤海西岸古黄河河口。 【译文】冀州:已经完成壶口的工程,又去治理梁山和岐山。 修治好太原附近的河道,一直达到太岳山的南面。 修治覃怀一带的工程,又修治横流入黄河的漳水。 这里的土质白细松软,所缴纳的赋税在九州之中列第一等,也间杂出第二等,田地属第五等。 恒水、卫水已经疏通,大陆泽一带也可以耕作了。 东方诸岛夷人来朝贡的皮衣等物品,可以由海路绕过碣石进入黄河。 济、河惟兖州。 九河既道,雷夏既泽①,灉、沮会同②。 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厥土黑坟③,厥草惟繇④,厥木惟条⑤,厥田惟中下,厥赋贞⑥。 作十有三载乃同。 厥贡漆丝,厥篚织文⑦。 浮于济、漯⑧,达于河。 【注释】①雷夏:泽名。 在今山东菏泽。 ②灉(yōnɡ):古水名。 故道约在今山东西部、河北南部一带。 沮(jū):古水名。 在今山东境内。 ③坟:肥沃。 ④繇(yo):茂盛,一说发芽。 ⑤条:长,高大。 ⑥贞:下下,最低的等级,第九等。 孔颖达疏:诸州赋无下下,贞即下下,为第九也。 此州治水最在后毕,州为第九成功,其赋亦为第九,列赋于九州之差,与第九州相当,故变文为贞,见此意也。 ⑦篚(fěi):圆形竹器。 ⑧济(jǐ):古水名。 古四渎之一。 漯(t):古水名。 为古黄河的支流。 【译文】济水、黄河一带为兖州。 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疏通了,雷夏一带聚积成大泽,灉水和沮水汇合而入。 宜桑之地适于发展养蚕业,所以民众逐渐从山地迁到平原居住。 这里的土质黑而肥沃,水草茂盛,林木高大,田地属第六等,赋税列第九等。 经营了十三年之久,这里才和其他州一样。 这里进贡漆、丝,有各种花纹的丝织品盛在竹筐里。 上贡时走水路,由济水、漯水进入黄河。 海、岱惟青州。 嵎夷既略①,潍、淄其道②。 厥土白坟,海滨广斥③,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 厥贡盐④,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⑤。 莱夷作牧⑥。 厥篚檿丝⑦。 浮于汶,达于济。 【注释】①嵎(y)夷:地名。 古代指山东东部滨海地区。 ②潍:水名。 今称潍河。 在山东东部。 淄:水名。 即今山东的淄河。 ③斥:咸卤。 ④(chī):细葛布。 ⑤畎(quǎn):山谷。 枲(xǐ):不结子的大麻。 纤维可制麻布。 ⑥莱夷:古国名。 殷周时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 春秋时为齐所灭。 作牧:放牧。 ⑦檿(yǎn):山桑,其材可制弓。 【译文】渤海、泰山之间是青州。 嵎夷已经平治,潍水、淄水也都疏通。 这里的土质灰白肥沃,滨海地区多为盐碱地,田地属第三等,赋税列第四等。 这里的贡品是盐、细葛布和各种海产品,以及泰山谷中所产的丝、麻、铅、松木、怪石。 莱夷之地可以放牧。 用山桑木材和丝作贡品盛在竹筐里,进贡时由汶水直入济水。 海、岱及淮惟徐州。 淮、沂其①,蒙、羽其艺②,大野既猪③,东原厎平④。 厥土赤埴坟⑤,草木渐包⑥,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 厥贡惟土五色⑦,羽畎夏翟⑧,峄阳孤桐⑨,泗滨浮磬⑩,淮夷玭珠暨鱼(11)。 厥篚玄纤缟(12)。 浮于淮、泗,达于河。 【注释】①(y):治。 ②蒙:山名。 在今山东蒙阴。 羽:山名。 在今江苏连云港。 艺:种植。 ③大野:即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 猪:即潴(zhū),水停积处。 ④东原:在今山东东平。 厎(dǐ)平:得以平复。 谓大水已退,可以耕种。 ⑤埴(zh):黏土。 ⑥包:通苞。 草木丛生。 ⑦土五色:五色土,指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供天子筑社坛之用,象征四方及中央。 ⑧夏翟(d):羽毛五色的长尾山鸡。 ⑨峄(y):山名。 又名邹山或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城。 ⑩泗:水名。 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四源并发,故名。 浮磬: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 磬,石制的敲击乐器。 (11)玭(pn)珠:珍珠。 玭,产珍珠的蚌类。 (12)缟(ɡǎo):白细的生绢。 【译文】渤海、泰山与淮水之间是徐州。 淮水、沂水已治理好,蒙山、羽山开发后也可以耕种了,大野泽蓄水为湖,东原一带水退复原也可以耕作了。 这里的土壤是红色的肥沃黏土,草木逐渐茂盛起来,这里的田地属第二等,赋税居第五等。 这里的贡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坡独生的桐木,泗水边制磬的浮石,淮夷的珍珠和鱼类,黑色丝绸白色生绢盛在竹筐里。 由淮水、泗水进入黄河。 淮、海惟扬州。 彭蠡既猪①,阳鸟攸居②。 三江既入③,震泽厎定④。 篠既敷⑤,厥草惟夭⑥,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 厥贡惟金三品⑦,瑶、琨、篠、、齿、革、羽、毛惟木⑧。 岛夷卉服⑨。 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⑩。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注释】①彭蠡(lǐ):泽名。 旧注以为当今江西鄱阳湖,一说应在长江北岸,约当今湖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之滨江诸湖。 ②阳鸟:鸿雁一类的候鸟。 ③三江:众多水道的总称。 ④震泽:太湖古名。 ⑤篠(xiǎo):小竹。 (dnɡ):大竹。 ⑥夭:草木茂盛的样子。 ⑦金三品:三种金属,指金、银、铜。 ⑧惟木:二字难解,且与通篇体例不合,疑衍。 ⑨卉服:用葛做的衣服。 ⑩锡贡:待天子有令而后进贡。 有别于常贡。 【译文】淮水与大海之间是扬州。 彭蠡汇成湖泊,候鸟在那里过冬。 众多的河流被疏通入海,震泽就平定了。 小竹大竹普遍生长,野草繁茂,树木高大。 这里泥土湿润,田地属第九等,赋税列在第七等,间或也出第六等。 贡品有金、银、铜三种金属,还有玉石、竹子、象牙、皮革、羽毛、旄牛尾,和岛上居民用葛制成的衣服。 把贝锦放在竹筐里,把橘子、柚子包裹起来进献,要等到天子有令时再进贡。 进贡时沿着长江或海岸,最后到达淮水、泗水。 荆及衡阳惟荆州①。 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②,沱、潜既道③,云土梦作④。 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榦、栝、柏⑤,砺、砥、砮、丹⑥,惟箘、、楛⑦,三邦厎贡厥名⑧。 包匦菁茅⑨,厥篚玄玑组⑩,九江纳锡大龟。 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注释】①荆:山名。 在今湖北南漳西部。 ②九江:旧说不一,近人以为九为虚数,指流入洞庭湖的诸条河流。 ③沱:水名。 长江支流。 潜:水名。 汉水支流。 ④云土梦作乂:谓云梦泽已得到治理。 云土,云泽露出了泥土。 梦作乂,梦泽的土地已治理完毕。 云,云泽;梦,梦泽。 合言之为一,分言之为二。 ⑤杶(chūn):木名。 可制琴。 榦:木名。 即柘(zh),宜作弓箭。 栝(ku):木名。 即桧(ɡu)。 木材桃红色,有香味,细致坚实。 ⑥砮(n):可制箭镞的石头。 丹:丹砂。 ⑦箘(jn):竹笋。 (l):竹名。 楛(h):木名。 ⑧厎贡:进贡。 厎,奉献。 ⑨匦(ɡuǐ):匣子。 菁(jīnɡ)茅:一种茅草,祭祀时过滤酒中渣滓之用。 ⑩(xūn):浅绛色。 玑组:珠串。 一说文彩似珠子的丝带。 【译文】由荆山到衡山以南为荆州。 长江和汉水在这里合流,奔向大海;许多支流汇集到洞庭,水势大极了,沱水、潜水已经疏通,云泽、梦泽都已经修治。 这里泥土湿润,田地属于第八等,赋税居第三等。 荆州的贡品是羽毛、牦牛尾、象牙、皮革,金、银、铜三种金属,杶木、柘木、栝木、柏木,磨石、砮石、朱砂,竹笋、美竹、楛木,这里一些邦国则贡上当地名产。 将菁茅包裹捆扎,黑色和浅绛色的锦缎和成串的珍珠盛在竹筐里,九江上贡大龟。 贡赋由长江、沱水、潜水、汉水水运北上,经一段陆运到洛水,再由洛水入黄河。 荆、河惟豫州。 伊、洛、瀍、涧既入于河①,荥波既猪②。 导菏泽③,被孟猪④。 厥土惟壤,下土坟垆⑤,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 厥贡漆、枲、、纻⑥,厥篚纤纩⑦,锡贡磬错⑧。 浮于洛,达于河。 【注释】①伊、洛、瀍(chn)、涧:都是水名。 四条河都流经今河南境内。 ②荥波:泽名。 在今河南荥阳。 ③菏泽:古泽名。 其地说法不一,班固谓在山东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 ④被:及。 孟猪:又作孟诸。 古泽名。 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⑤垆:黑色或黄黑色坚硬而质粗不粘的土壤。 ⑥纻(zh):苎麻织成的粗布。 ⑦纩(kunɡ):新绵。 ⑧磬错:磨磬用的石头。 错,琢玉石的砺石,磨石。 【译文】荆山、黄河之间为豫州。 伊水、洛水、瀍水、涧水已疏通流入黄河,荥波汇为湖泊。 又疏导菏泽,直到孟猪泽。 豫州土质柔细,低洼之处是肥沃疏松的黑土,田地属第四等,赋税居第二等,有时列第一等。 豫州的贡品是漆、麻、细葛布、纻麻布,盛在竹筐里的贡品是细绵,依令进贡磨磬的磨石。 贡赋由洛水水运入黄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①。 岷、嶓既艺②,沱、潜既道。 蔡、蒙旅平③,和夷厎绩④。 厥土青黎⑤,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 厥贡璆、铁、银、镂、砮、磬⑥,熊、罴、狐、貍、织皮⑦,西倾因桓是来⑧,浮于潜,逾于沔⑨,入于渭,乱于河⑩。 【注释】①华阳:华山之南。 黑水:众说不一,有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或怒江等各种说法,现一般认为应为横断山区大河中的一条。 ②岷:山名。 在今四川北部。 嶓(bō):山名。 蟠冢山,在今陕西宁强。 ③蔡:即峨眉山。 蒙:山名。 在今四川雅安。 旅:治。 ④和:即今大渡河。 夷:指西南夷。 厎绩:致功,取得功绩。 ⑤青黎:青黑色。 黎,黑色。 后作黧。 ⑥璆(qi):美玉。 镂(lu):钢铁。 铁和碳的合金。 ⑦织皮:用兽毛织成的呢毡之属。 ⑧西倾:山名。 在今青海东部和甘肃西南部交界处,属秦岭西端。 桓:水名。 即今白龙江。 发源于今甘肃岷县。 ⑨逾:越过,经过。 此指从陆路转运。 沔水:即汉水。 ⑩乱:过,至。 【译文】华山之南与黑水之间为梁州。 岷山和蟠冢山已经垦殖,沱水和潜水已经疏通,蔡山和蒙山都已平治,和水流域的夷人治理也已成功。 这里的土壤青黑色,田地属第七等,赋税居第八等,有时也夹杂着第七或第九等。 此地贡品有美玉、铁、银、镂钢、砮石、磬、熊、罴、狐、狸、呢毡。 西倾山的贡品由桓水运来,其他贡赋由潜水水运,经陆路转运入沔水、渭水,进入黄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①。 弱水既西②,泾属渭汭③,漆、沮既从④,沣水攸同⑤。 荆、岐既旅⑥,终南、惇物⑦,至于鸟鼠⑧。 原隰厎绩⑨,至于猪野⑩。 三危既宅(11),三苗丕叙(12)。 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 厥贡惟球、琳、琅玕(13)。 浮于积石(14),至于龙门、西河(15),会于渭汭。 织皮昆仑、析支、渠搜(16),西戎即叙。 【注释】①黑水:水名。 雍州之黑水与梁州之黑水不同,一般认为即额济纳河。 西河:指今陕西与山西交界线上的黄河。 ②弱水:水名。 刘起说:这是《禹贡》中唯一西流之水,发源于今甘肃山丹县焉支山西麓、穷石之东,西北流至张掖,合来自祁连山西南之羌谷水后,亦称张掖河。 继而西北流经今高台县,过合黎山西南,又称合黎水。 经合黎峡口折而向北流,经酒泉东的金塔县东北,过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即所谓入于流沙,最后东北入于居延海。 ③泾:水名。 渭河的支流,在陕西中部。 属(zhǔ):汇入。 渭:水名。 黄河最大支流,源出甘肃鸟鼠山,横贯陕西中部,至潼关入黄河。 汭(ru):河流会合处或河流弯曲处。 ④漆:水名。 渭河支流,今名漆水河。 发源于陕西麟游西,东南流至武功西注入渭河。 沮:水名。 在陕西岐山一带。 ⑤沣水:水名。 源出陕西秦岭山中,北流至西安西北入渭水。 攸:所。 同:会合。 ⑥荆:山名。 荆山,在今陕西富平西南,又称北条荆山,荆州的荆山称南条荆山。 ⑦终南:终南山。 一说指秦岭。 惇(dūn)物:山名。 在今陕西眉县东南。 ⑧鸟鼠:山名。 又名青雀山,在今甘肃渭源西南。 ⑨原隰(x):平原湿地。 这里指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境内。 隰,低湿之地。 ⑩猪野:泽名。 在今甘肃民勤东北。 (11)三危:山名。 说法不一,今甘肃敦煌南党河旁有三危山。 (12)三苗:古代南方民族名。 居处约在今湖南、江西境内。 《尚书尧典》曰:窜三苗于三危。 故被迁徙于西方。 丕叙:意即安置就绪。 (13)琅玕(lnɡ ɡān):美石。 (14)积石:山名。 即小积石山。 在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15)龙门:山名。 在今陕西韩城。 (16)昆仑、析支、渠搜:均西方部族名。 【译文】黑水、西河之间为雍州。 弱水已疏导向西流,泾水疏通入渭水,漆水、沮水也已疏通,沣水也导入渭水。 北条荆山和岐山已治理好,终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鸟鼠山,都治理完毕。 平原与低地,直到猪野泽,都治理成功。 三危一带已有居民,三苗已经安置就绪。 这里土壤为黄土,田地属第一等,赋税居第六等。 贡品有玉石珠宝。 贡赋由积石山入黄河走水路,直至龙门山、西河,会集到渭水弯曲处。 昆仑、析支、渠搜贡献呢毡等毛织品,西戎各国也都归服了。 导岍及岐①,至于荆山②,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③;厎柱、析城至于王屋④;太行、恒山至于碣石⑤,入于海。 【注释】①岍(qiān):山名。 在今陕西陇县西南,为汧水(今称千水)所出。 ②荆山:此指上文北条荆山。 ③雷首:山名。 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④厎柱:山名。 原在今河南三门峡的黄河中,因不利行船,现已被炸掉,修成了三门峡水电站。 析城:山名。 在今山西阳城西南。 王屋:山名。 在今山西阳城西南,西跨垣曲界,南跨河南济源,山有三重,形状似屋,故名。 ⑤太行:山名。 南起河南济源,北至河北井陉、鹿泉,在今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 【译文】大禹疏通了岍山和岐山,直至北条荆山,穿过黄河;从壶口山,经雷首山直到太岳山;由厎柱山、析城山,到达王屋山;太行山,通过恒山,直到碣石山,伸入海中。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①;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②。 【注释】①朱圉:山名。 在今甘肃甘谷西南。 太华:即华山。 ②熊耳:山名。 在今河南卢氏东。 外方:山名。 即嵩山。 在今河南登封北。 桐柏:山名。 在今河南桐柏西南。 陪尾:山名。 在今湖北安陆东北。 【译文】由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到太华山;经过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到达陪尾山。 导嶓冢,至于荆山①;内方②,至于大别③。 【注释】①荆山:此指荆州的南条荆山。 ②内方:山名。 今称章山,又名马良山或马仙山,在今湖北钟祥西南,逾汉水与荆门接界。 ③大别:山名。 即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之大别山。 【译文】开通蟠冢山,直到南条荆山;经过内方山到大别山。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①。 【注释】①敷浅原:指庐山南麓今江西德安傅阳山的高平之地。 【译文】从岷山的南面到衡山,越过九江,到达敷浅原。 导弱水,至于合黎①,余波入于流沙②。 【注释】①合黎:山名。 在今甘肃山丹、张掖、高台、酒泉的北面。 ②余波:指水的下游。 流沙:指西北沙漠地区。 【译文】又疏导弱水到达合黎山,其下游注入沙漠。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译文】疏导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①,东过洛汭②,至于大伾③;北过降水④,至于大陆⑤;又北播为九河⑥,同为逆河⑦,入于海。 【注释】①孟津:黄河渡口名。 在今河南孟州南。 ②洛汭:洛水入黄河处。 在今河南巩义境内。 ③大伾:山名。 在今河南浚县西南。 ④降水:水名。 又作绛水、洚水,漳水的别称。 源自今山西屯留西发鸠谷,东流至今河北曲周南入古黄河。 ⑤大陆:即大陆泽。 旧址在今河北之巨鹿、隆尧、任县一带。 ⑥播:分散。 九河:指黄河下游分成许多河道。 九,泛指多。 ⑦逆河:王充耘《读书管见》曰:以海潮逆水而得名。 【译文】又疏导黄河,从积石山直到龙门山;河流向南直到华山的北面,然后向东流经厎柱山、孟津、洛水,直到大伾山;然后转折向北,经过降水,直到大陆泽;又向北分为许多支流,共同承迎黄河的大水,流入大海。 嶓冢导漾①,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②,过三澨③,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④。 【注释】①漾:古水名。 源出嶓冢山,南流为嘉陵江,与东流的汉水不是一个水系。 ②沧浪之水:指今湖北丹江口至襄阳间的汉水。 ③三澨(sh):旧注说法不一。 刘起说:当为沧浪之水以南的汉水边上三大堤防处。 《禹贡锥指》:三澨当在淯水入汉处,一在襄阳北,即大堤;一在樊城南,一在三洲口东,皆襄阳县地。 ④东为北江,入于海:指汉水又从长江中分出,因其在长江北面,故称北江。 刘起说:把汉水和江水说成平行入海的二水,这是《禹贡》作者不了解长江下游情况,凭远道风闻的说法写成的,因而大错。 【译文】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即是汉水,再向东便是沧浪水,过三澨,流到大别山,向南流入长江。 向东汇入彭蠡泽,再向东称北江,流入大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①;过九江,至于东陵②,东迤北,会于汇③;东为中江④,入于海。 【注释】①澧(lǐ):水名。 源出湖南桑植,再向南向东经大庸、慈利、石门、澧县、津市,再向南流入七里湖。 ②东陵:据《水经江水注》:又东过下雉县北,利水从东陵西南注之。 利水出庐江郡之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言东矣。 《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 据此,则东陵应在湖北之东部。 ③会于汇:曾运乾说:汇为淮之假借字。 两大水相合曰会,江、淮势均力敌,故云会。 古江、淮本通,《孟子》言禹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是也。 ④中江:指今之长江,因北有汉水,南有彭蠡,故称。 【译文】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则有支流名沱水,再向东到澧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流向北就汇入淮河,又向东流为中江,然后流入大海。 导沇水①,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②,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注释】①沇(yǎn)水:济水的别称。 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至温县入黄河。 又自荥泽复出黄河南,东流至山东广饶入渤海。 ②陶丘:地名。 在今山东定陶西南。 【译文】疏导沇水,向东流的河段则名为济水,流入黄河,河水流溢积聚形成荥泽;然后由陶丘的北面向东流去,直到菏泽,又向东北流去,与汶水相会;又向北流,折向东方,流入大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译文】从桐柏山疏导淮河,东流汇合泗水、沂水,再向东流入大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①,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注释】①鸟鼠同穴:古山名。 即鸟鼠山。 孔传: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山曰鸟鼠,渭水出焉。 【译文】从鸟鼠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会合沣水,再向东会合泾水,又向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译文】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向东北流去会合涧水、瀍水;又向东和伊水相会,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①,九山刊旅②,九川涤源,九泽既陂③,四海会同。 六府孔修④,庶土交正⑤,厎慎财赋⑥,咸则三壤成赋⑦。 中邦锡土、姓⑧,祗台德先,不距朕行⑨。 【注释】①隩(o):四方可居的土地。 ②刊旅:砍削树木,做出标志,以利人通行。 ③陂(bēi):堤岸。 ④六府:水、火、金、木、土、谷。 孔:很,甚。 ⑤庶土交正:各方的土地都已按规定向天子贡纳赋税。 交,俱。 正,通征。 ⑥厎慎财赋:意即谨慎地征收财赋。 厎,尽,极。 ⑦三壤:指土地上、中、下三等肥瘠程度。 成赋:应纳的赋税。 ⑧中邦:指九州。 锡土、姓:天子分封诸侯,赐之土,赐之姓。 锡,通赐。 ⑨祗台(y)德先,不距朕行:各方诸侯须把尊敬我的德行放在首位,不许违背我的行事。 祗,敬。 台,第一人称代词,我。 距,违。 朕,我。 【译文】这样,九州同一,四方的土地都可以安居。 九州的大山都已经得到治理,树立标志,利于通行,九州的大川都已经疏通源头,九州的大泽也都筑起堤防,四海之内,贡物都可以达到京师。 六种生活物资,修治得非常齐备。 各地土质得到恰当的评估,慎重地确定贡赋等级,都要根据土质上中下来交纳。 对诸侯赐土封国,各国应该把尊敬我的德行放在首位,不得违背我的政教。 五百里甸服①:百里赋纳总②,二百里纳铚③,三百里纳秸服④,四百里粟,五百里米⑤。 【注释】①甸服: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 甸,王田,即天子的直辖领地。 ②百里赋纳总:半径五百里的甸服又按离京城远近分成五个纳税圈,第一个百里圈是交纳全禾。 总,指全禾,即连带谷穗与禾茎。 ③铚:古代的一种短镰刀,此处指用镰刀割下的禾穗。 ④秸:去了芒的禾穗。 服:疑为衍文。 ⑤米:舂好的米。 【译文】天子王畿之外五百里的地带为甸服:其中靠近王畿一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带禾秸的庄稼;二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禾穗;三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去掉秸芒的禾穗;四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带壳的谷物;五百里以内的地方,缴纳脱粒的粟米。 五百里侯服①:百里采②,二百里男邦③,三百里诸侯。 【注释】①五百里侯服:甸服外圈五百里称作侯服,是各个诸侯国存在的区域。 侯,诸侯。 或说斥候,意即为天子防范盗贼。 ②百里采:在侯服的五百里内分成三个义务圈,第一个义务圈替天子服各种差役。 采,政事,官职。 《集解》引马融曰:采,事也,各受王事者。 ③男邦:男爵小国。 【译文】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带为侯服:其中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的地方,作为卿大夫的采邑;二百里之内的地方,则是封男爵的地方;另外三百里的范围,是封诸侯的地带。 五百里绥服①:三百里揆文教②,二百里奋武卫。 【注释】①五百里绥服:侯服外圈五百里称绥服,替天子做安抚之事。 孔安国曰:绥,安也,服王者政教。 ②揆文教:帮天子向周边民族发布文教。 孔安国曰:揆,度也。 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 【译文】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带为绥服:其中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的地方,要揆度当地人民生活的情形来施行教化;三百里以外的地方,兴武力以拱卫天子。 五百里要服①:三百里夷②,二百里蔡③。 【注释】①五百里要服:绥服外圈五百里称要服,接受天子的约束。 要,约,约束。 ②夷:孔安国曰:守平常之教,服王事而已。 ③蔡:马融曰:蔡,法也。 受王者刑法而已。 【译文】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带为要服:靠近绥服三百里的地方,给夷人居住;三百里以外的地方,是只服从周王法令而不必服役纳税的地方。 五百里荒服①:三百里蛮②,二百里流③。 【注释】①五百里荒服:要服外圈五百里称作荒服。 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②蛮:马融曰:蛮,慢也。 礼简怠慢,来不距,去不禁。 ③流:马融曰:流行无城郭常居。 【译文】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带为荒服: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的地方,给蛮人居住;三百里以外的地方,流放罪人。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声教讫于四海。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注释】①朔南暨:疑文字有脱讹,应作北至朔方,南暨某某。 朔,北方。 暨,及。 【译文】东面到大海,西面到流沙,从北到南,政令、教化行于四海。 于是帝舜赐给大禹青黑色的玉圭,用以表彰他的巨大功业。 周礼《周礼》,汉初名《周官》,西汉末刘歆改称《周礼》。 与《礼记》《仪记》并称三礼,是谈古代政治制度的书。 旧题为周公姬旦作,也有人认为刘歆伪造。 均误。 现多认为成书于战国前后。 该书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官的体系,分述各种职官的官名、爵等、员数、职掌。 书中也掺入部分作者的政治理想,不完全是信史。 大司乐【题解】《大司乐》,出《周礼春官》。 春官是掌礼典的,而大司乐职掌音乐教育,由此可见礼与乐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①,以治建国之学政②,而合国之子弟焉。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死则以为乐祖③,祭于瞽宗。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④;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⑤;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⑥。 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⑦,以致鬼、神、祇⑧,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 乃分乐而序之⑨,以祭、以享、以祀⑩。 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祇;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11);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12);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 【注释】①成均:周大学五学之一。 周制大学五学,中为辟雍,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 辟雍为王者所居,四学之中则以成均最尊。 ②学政:教育工作。 ③乐祖:先师。 礼乐之先贤。 ④中:忠。 和:刚柔相适。 祗(zhī):敬。 庸:常。 孝:孝父母。 友:友兄弟。 ⑤兴:以物喻事。 道:通导。 引古喻今。 讽:背记诗歌之文。 诵:按抑扬顿挫的声调节拍唱出背记的诗歌之文。 言:直陈己意。 语:答述。 ⑥《云门》《大卷》:黄帝之乐。 《大咸》:尧之乐。 《大韶》:舜之乐。 《大夏》:禹之乐。 《大濩(h)》:汤之乐。 濩,通頀。 《大武》:周武王之乐。 ⑦六律: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 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xiǎn)、蕤(ru)宾、夷则、无射(y)。 六同:亦称六吕,即大吕、夹钟、仲(小)吕、林(函)钟、南吕、应钟。 五声:宫、商、角(ju)、徵(zhǐ)、羽,也叫五音。 十二律是绝对音高,五声是比较音高。 八音:金、石、丝、竹、匏(po)、土、革、木。 金为钟,石为磬,丝为琴瑟,竹为箫管,匏为笙竽,土为壎,又作埙(xūn,一种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革为鼓,木为祝圉(yǔ,打击乐器名)。 六舞:六种舞,即上述黄帝以来的《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咸池》又名《大咸》。 合乐:诸乐合奏。 ⑧鬼:人鬼。 祖先。 神:天神。 祇(q):地神。 ⑨分乐而序:分用六代之舞使尊卑有序。 尊者用前代,卑者用后代。 ⑩祭:祭祀地神。 享:祭祀祖先。 祀:祭祀天神。 (11)四望:四方山川之中尤大者。 郑玄注以五岳、四镇、四渎为四望。 (12)先妣:先祖之母。 【译文】大司乐,职掌大学的教法,治理王国的学政,集合公卿大夫的子弟们施以教育。 那些有道术、有道德的人,让他们来施教。 死后就尊他们为乐祖,在西学瞽宗之内受到祭祀。 用乐中六德中、和、祗、庸、孝、友来教育子弟,用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兴、导、讽、诵、言、语来教育子弟;用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来教育子弟。 运用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诸乐合奏,可以用来进献给人鬼、天神、地祇,使邦国和睦,万民谐和,能安抚宾客,悦服远方之人,引来鸟兽舞蹈。 分用六代乐舞,以先后表示尊卑的次序,用来祭地祇,享人鬼,祀天神。 奏黄钟宫起调,歌大吕宫和之,舞《云门》,用以祭祀天神;奏太簇宫起调,歌应钟宫和之,舞《咸池》,用以祭祀地祇;奏姑洗宫起调,歌南吕宫和之,舞《大韶》,用以向四方遥祭五岳、四镇、四渎;奏蕤宾宫起调,歌函钟宫和之,舞《大夏》,用以祭祀山川;奏夷则宫起调,歌小吕宫和之,舞《大濩》,用以祭享周人远祖之母姜嫄;奏无射宫起调,歌夹钟宫和之,舞《大武》,用以祭祀周人的先王先公。 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①,播之以八音。 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祇②,再变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祇③,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祇④,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祇⑤,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祇⑥,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⑦。 【注释】①文:修饰。 ②变:更。 乐成而更奏。 羽物:鸟类。 ③臝物:短毛兽类,如虎豹之类。 ④鳞物:鱼及爬行类动物。 ⑤毛物:兽类。 坟:水边高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沼泽。 ⑥介物:甲虫之类。 ⑦象物:麟凤龟龙四灵。 【译文】以上六乐,靠宫、商、角、徵、羽五声来美化,靠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来传播。 以上六乐,奏一遍可以感召羽物之神与川泽之神;奏两遍可以感召赢物之神和山林之神,奏三遍可以感召鳞物之神及丘陵之神;奏四遍可以感召毛物之神及堤岸沼泽之神,奏五遍可以感召甲虫和土地之神;奏六遍可以感召麟凤龟龙四灵以及天神。 凡乐,圜钟为宫①,黄钟为角,大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②,孤竹之管③,云和之琴瑟④,《云门》之舞。 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⑤,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⑥,孙竹之管⑦,空桑之琴瑟⑧,《咸池》之舞。 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⑨,若乐八变,则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 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⑩,阴竹之管(11),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注释】①圜(yun)钟:即夹钟,六同之一。 ②雷鼓:古乐器名。 祀天神时用之。 鼗(to):小鼓,犹今之拨浪鼓。 ③孤竹:单生之竹。 ④云和:传说中山名。 以产琴瑟著名。 ⑤圜丘: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 贾公彦疏: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 圜者,象天圜也。 ⑥灵鼓:古乐器名。 祭地祇之用。 ⑦孙竹:竹根末端所生的嫩枝。 ⑧空桑:传说中山名。 在鲁地,出琴瑟之材。 ⑨方丘:夏至日祭地之坛,取野泽中自然之方丘,以象地方。 ⑩路鼓:祭鬼神所用的鼓,有四面。 (11)阴竹:生于北山的竹。 【译文】凡是乐曲,以夹钟为宫调,黄钟为角调,太簇为徵调,姑洗为羽调;用雷鼓、雷鼗,用单生竹制的管,用云和的木材制作的琴瑟,舞《云门》乐舞。 冬至日那天在圜丘祭坛上演奏,如果奏乐六遍,则天神都会下降,就可以致礼于天神了。 凡是乐曲,以函钟为宫调,太簇为角调,姑洗为徵调,南吕为羽调;用灵鼓、灵鼗,用竹根末端所生嫩枝所制的管,用空桑的木材制作的琴瑟,舞《咸池》乐舞。 夏至日那天,在野泽当中的方丘祭坛上演奏,如果奏乐八遍,则地祇都要出来,就可以致礼于地祇了。 凡是乐曲,以黄钟为宫调,大吕为角调,太簇为徵调,应钟为羽调,用路鼓、路鼗,用生于山北的阴竹所制的管,用龙门山所产木材制作的琴瑟,歌《九德》之歌,舞《九韶》乐舞,在宗庙当中演奏,演奏九遍,就可以致礼于人鬼了。 凡乐事,大祭祀,宿县①,遂以声展之②。 王出入,则令奏《王夏》③;尸出入④,则令奏《肆夏》;牲出入⑤,则令奏《昭夏》。 帅国子而舞⑥,大飨不入牲⑦。 其他,皆如祭祀。 大射⑧,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驺虞》⑨;诏诸侯以弓矢舞。 王大食⑩,三侑(11),皆令奏钟鼓。 王师大献(12),则令奏恺乐(13)。 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大傀异灾、诸侯薨(14),令去乐。 大札、大凶、大灾、大臣死(15),凡国之大忧,令弛县。 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大丧,莅乐器(16)。 及葬,藏乐器,亦如之。 【注释】①宿县(xun):在祭祀前夕悬挂陈设乐器。 县,同悬。 古称悬挂的乐器,如钟磬等。 ②展:检测。 叩击乐器让其发声来检测其善恶。 ③《王夏》:周乐名。 九夏之一,王出入时所奏。 下文之《肆夏》《昭夏》也属九夏。 郑玄注: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 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崩亦从而亡。 ④尸:古人祭祀时,以死者的臣下或晚辈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 ⑤牲:祭祀时用的牲畜。 ⑥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 ⑦大飨(xiǎnɡ):天子宴饮来朝之诸侯。 ⑧大射:为祭祀择士而举行的射礼。 郑玄注:大射者,为祭祀射。 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而中多者得与于祭。 ⑨《驺虞》(zōu y):古乐曲名。 天子射箭时以之为节拍。 ⑩大食:王者每月逢初一、十五,加牲盛馔。 (11)三侑:三次奏钟鼓以劝食。 侑,劝。 多用于酒食、宴饮。 (12)大献:出师获胜,谓献捷于祖庙。 (13)恺(kǎi)乐:庆祝战胜的军乐。 (14)四镇:四座大山。 镇,一方的主要山岳。 郑玄注:四镇,山之重大者,谓扬州之会稽山,青州之沂山,幽州之医无闾,冀州之霍山。 大傀(ɡuī)异灾:巨大的怪异的灾害异变。 如陨星、地震等。 傀异,犹怪异。 (15)大札:瘟疫。 (16)莅(l):临。 (xīn):陈述、讽诵其治功的诗。 【译文】凡是用乐的大事,大祭祀,前一天晚上按制度陈设悬挂乐器,并且要检视试奏。 王者出入,就命令乐官演奏乐曲《王夏》;神尸出入,就命令乐官演奏乐曲《肆夏》;牺牲出入,就命令乐官演奏乐曲《昭夏》。 当祭祀中有舞蹈场面时,大司乐就率领公卿大夫的子弟前去舞蹈。 大飨不用迎入牺牲,其他要求与大祭祀相同。 大射,王者出入,命乐官演奏《王夏》;当射箭之时,命令乐官奏《驺虞》;诏告诸侯执弓挟矢而舞蹈。 王大食,三次劝王进食之际,都要命乐官演奏钟鼓之乐。 王者之师凯旋献捷,就要命乐官演奏恺乐。 凡是遇到日食、月食、四镇五岳的山崩、严重怪异的灾害、诸侯逝世等事件,就下令停止奏乐。 有大的疾疫、严重的荒年、大的自然灾害、大臣故去等国家大的忧患等情况,就下令撤去乐器,收藏起来。 凡是诸侯初建国,要禁止他们演奏过分的音乐、哀乐不当的音乐、亡国之声和慢而不敬的音乐。 遇有大丧之事,要亲自检视治丧时讽诵逝者治功时所用的乐器。 到下葬时,把乐器置于墓中,也一样要去检视。 大司马【题解】《大司马》,选自《周礼夏官》。 夏官所掌为军政,故大司马得以九伐之法正邦国。 中春,教振旅,中夏,教茇舍,中秋,教治兵,中冬,教大阅,都是平时施之于民众的军事训练。 从制畿封国设仪辨位进贤兴功建牧立监施贡分职简稽乡民均守平则比小事大来看,除制军诘禁以外,大司马的职掌主要仍在执掌邦政。 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 制畿封国①,以正邦国;设仪辨位②,以等邦国③;进贤兴功④,以作邦国;建牧立监⑤,以维邦国⑥;制军诘禁⑦,以纠邦国;施贡分职⑧,以任邦国⑨;简稽乡民⑩,以用邦国;均守平则(11),以安邦国;比小事大,以和邦国。 【注释】①畿(jī):天子所领之地。 封:指帝王分给诸侯土地。 ②仪:诸侯及诸臣之礼仪。 ③等:划分等级。 ④兴:举。 ⑤牧:州牧。 监:君。 ⑥维:联结。 ⑦诘(ji)禁:有犯禁者则问其罪而究治之。 ⑧施:设置,确定。 职:赋税。 ⑨任:按照其所能承受的程度分配任务。 ⑩简稽:查核,考察。 (11)均守:郑玄注:诸侯有土地者均之,尊者守大,卑者守小。 平则:使法则公平。 谓按照封地大小和土质美恶制定征收税赋的标准。 则,法。 【译文】大司马一职,主掌以下建立邦国的九法,以辅佐王者治理邦国。 划分天子王畿以及分封诸侯土地,以确正邦国的疆界;设立诸侯及诸臣的礼仪分别尊卑之位,以划分邦国的等级;荐举贤人功臣,以振作邦国;建立官员,设置国君,以维系邦国;建立军队,严行禁令,以纠正邦国;确定贡赋和相应赋税,分配到各邦国;核计臣民人数,以供邦国力役之用;按照爵位尊卑和拥有土地的大小,制定公平的法则,以安定邦国;使大国亲小国,小国事大国,则邦国和睦。 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①,贼贤害民则伐之②,暴内陵外则坛之③,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④,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⑤,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⑥。 【注释】①冯(pnɡ):同凭。 欺凌。 眚(shěnɡ):通省。 削减。 ②贼:杀害。 伐:讨伐。 《左传》说:凡师有钟鼓曰伐。 ③坛:通塙(shn)。 经过清理整治的平地。 郑玄注:谓置之空塙,以出其君,更立其次贤者。 ④固:坚固。 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 侵:讨伐。 郑玄注:兵加其竟而已,用兵浅者。 ⑤杜:断绝,封闭。 郑玄注:杜之者,杜塞使不得与邻国交通。 ⑥外内乱,鸟兽行:有悖人伦,外内淫乱,无异于禽兽。 【译文】用九伐之法来整饬诸侯各国:有以强凌弱、以众欺寡的,要全面削减其封地;有残害贤人、虐待百姓的,要大张旗鼓地讨伐他;内行暴政、外辱邻国的,要废除其位,另立贤能;有使耕地荒芜、百姓离散的,要削夺他的封国;有凭恃险固、不服节制的,要讨伐他;有杀害亲族的,要正其罪;有放逐或杀害自己国君的,要杀掉他;有违反王命、轻慢政法的,要切断他与邻国的交通;有悖逆人伦、行同禽兽的,要诛灭他。 正月之吉,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①,乃悬政象之法于象魏②,使万民观政象,挟日而敛之③。 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 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注释】①都鄙:公卿大夫的采邑。 ②政象:指政法条文。 象魏:宫廷外的阙门。 ③挟(jiā)日:古时以干支纪日,从甲至癸凡十日,谓之浃日。 挟,通浃。 【译文】正月初一在国都及公卿大夫的采邑宣布政令,并把形诸文字的政令悬挂在阙前,使民众得以观览,十天以后才收藏起来。 按照九畿的册籍,对诸侯列国施政分职。 中央纵横千里的地方叫国畿,国畿之外五百里的地方叫侯畿,侯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甸畿,甸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男畿,男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采畿,采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卫畿,卫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蛮畿,蛮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夷畿,夷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镇畿,镇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叫蕃畿。 凡令赋①,以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下地食者参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②。 【注释】①赋:此指军赋。 郑玄注:赋,给军用者也。 ②上地食者参之二几句:郑司农云:上地,谓肥美田也。 食者参之二,假令一家有三顷,岁种二顷,休其一顷。 下地食者参之一,田薄恶者所休多。 疏:此蒙上施政职,而并颁邦国授地令赋之政法也。 【译文】凡是征收邦国的军赋,要根据土地肥瘠与人民众寡来制定:上等土地的地区每年可耕种的占比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二,百姓每家可以出役夫三个人;中等土地的地区每年可耕种的占比全部耕地的一半,百姓平均两家出役夫五人;下等土地的地区每年可耕种的占比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百姓每家可以出役夫两人。 中春,教振旅①,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 辨鼓铎镯铙之用②,王执路鼓③,诸侯执贲鼓④,军将执晋鼓⑤,师帅执提⑥,旅帅执鼙⑦,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⑧。 遂以蒐田⑨,有司表貉⑩,誓民(11),鼓,遂围禁,火弊(12),献禽以祭社⑤。 【注释】①振旅:本义指整队班师。 此指借春田整顿部队,操练士兵。 ②铎(du):古乐器,形如大铃。 镯(zhu):古军乐器,形如小钟。 铙(no):乐器,如铃而大,行军用之。 ③路鼓:祭鬼神所用的鼓,有四面。 ④贲(fn)鼓:大鼓。 ⑤晋鼓:古乐器,与钟相应。 按,路鼓、贲鼓、晋鼓体积较大,车上容纳不下,所以天子、诸侯、军将是无法亲自执桴击鼓的。 临战之时,王车只载鼙以鼓,路鼓在副车,由鼓人负责击鼓。 ⑥提:鼓名。 马上鼓,有柄可提持以击。 ⑦鼙(p):古代军中所用的一种小鼓。 ⑧疏数(shu):指队形疏密。 ⑨蒐(sōu):春猎。 田:通畋。 打猎。 ⑩表:立标识。 貉(m):通祃。 古代在军队驻地举行的祭礼。 郑玄注:祷气势之十百而多获。 (11)誓民:以违犯田猎规则所应受处罚告诫民众。 誓,诫。 (12)火弊:将要围猎时放火,田猎停止则灭火。 弊,停止。 郑玄注:火弊,火止也。 春田主用火,因焚莱除陈草,皆杀而火止。 【译文】仲春时节,教民众整顿操练,司马用旗帜召集民众,整编队形,如同作战的阵势一样。 使民众能分辨鼓、铎、镯、铙的用途,王者执路鼓,诸侯持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 教导士兵们坐下、起立、前进、后退、行动快慢、队形疏密的法度。 于是举行春季田猎,有关官吏树立标识举行祃祭,告诫民众,击鼓围猎,焚烧野草的火熄灭了,停止田猎,进献猎获的禽兽以祭祀土地之神。 中夏,教茇舍①,如振旅之陈。 群吏撰车徒②,读书契③。 辨号名之用④,帅以门名⑤,县鄙各以其名⑥,家以号名⑦,乡以州名⑧,野以邑名⑨,百官各象其事⑩,以辨军之夜事(11),其他皆如振旅。 遂以苗田(12),如蒐之法,车弊,献禽以享礿(13)。 【注释】①茇(b)舍:除草平地,以为宿所。 ②撰(xuǎn):同选。 选择。 车:车兵甲士。 徒:步卒。 ③书契:此指军中文书。 ④号名:标志。 郑玄注:号名者,徽识,所以相别也。 ⑤帅:谓军将及师帅、旅帅至伍长。 以门名:郑玄注:所被徽识如其在门所树者也。 ⑥县鄙:县里的长吏。 郑玄注:县正、鄙师至邻长也。 以:同。 ⑦家:采邑主。 郑玄注:谓食采地者之臣也。 ⑧乡、州:指乡里各级官吏。 郑玄注:谓州长至比长也。 ⑨野:谓郊外之地。 野中设有公邑,其长官称公邑大夫。 此指公邑大夫。 ⑩百官:各种职事人员。 郑玄注:以其职从王者。 象:同。 (11)夜事:夜间警戒。 (12)苗田:夏猎。 (13)礿(yu):古代宗庙四时祭之一。 【译文】仲夏时节,教之以野营露舍之法,排列如同整顿操练时的队形。 军将以下选择车兵甲士、步卒,核对簿书的记录,看是否相符。 要辨明徽识的用途,军帅的徽识要与军门所树立的相同,县鄙官长有本县鄙的徽识,采邑主有本采邑的徽识,六乡官吏有本乡的徽识,公邑大夫有本邑的徽识,百官各以职事为徽识,作为军中夜间戒备守御时辨别之用,其余都与春季整顿操练的训练时一样。 于是举行夏季田猎,方式略同春猎,围猎的战车都停下来,就进献猎物来祭祀宗庙。 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辨旗物之用,王载大常①,诸侯载旂,军吏载旗②,师都载旃③,乡遂载物④,郊野载旐⑤,百官载,各书其事与其号焉,其他皆如振旅。 遂以狝田⑥,如蒐田之法,罗弊,致禽以祀祊⑦。 【注释】①大(ti)常:天子旗帜,上画日月图案。 又作太常。 按,以下旂(q)、旗、旃(zhān)、物、旐(zho)、(y)都属九旗,是以不同徽号表示不同等级和用途的旗帜。 《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 日月为常,交龙为旗,通帛为旃,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 ②军吏:诸军帅。 ③师都:遂大夫。 ④乡遂:乡大夫。 ⑤郊:谓乡遂之州长、县正以下也。 野:谓公邑大夫。 ⑥狝(xiǎn):秋猎。 ⑦祊(bēnɡ):宗庙门内设祭之处。 【译文】仲秋时分,教导民众练习作战,阵势如整顿操练时的阵列。 要民众辨明旗帜的用途,王者建立画有日月之形的太常,诸侯建立画有交龙的旂,诸军帅建立画有熊罴的旗,遂大夫建立用纯色丝帛制成的旃,乡大夫建立用杂色丝帛制成的旗,州长、县正、公邑大夫建立画有龟蛇的旐,百官建立画有鸟隼的,旗帜分别画上图形,写上名号,其他都和春季训练一样。 于是举行秋季田猎,方式与春季田猎相同,收起罗网以后,以猎物献祭四方之神。 中冬,教大阅。 前期,群吏戒众庶,修战法。 虞人莱所田之野①,为表②;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为一表③。 田之日,司马建旗于后表之中④,群吏以旗、物、鼓、铎、镯、铙,各帅其民而致,质明,弊旗,诛后至者。 乃陈车徒,如战之陈⑤,皆坐。 群吏听誓于陈前⑥,斩牲以左右徇陈曰:不用命者斩之。 中军以鼙令鼓⑦,鼓人皆三鼓,司马振铎,群吏作旗,车徒皆作。 鼓行,鸣镯,车徒皆行,及表乃止。 三鼓,摝铎⑧,群吏弊旗,车徒皆坐。 又三鼓,振铎,作旗,车徒皆作。 鼓进,鸣镯,车骤徒趋,及表乃止。 坐作如初。 乃鼓,车驰徒走,及表乃止。 鼓戒三阕⑨,车三发,徒三刺。 乃鼓退,鸣铙,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 【注释】①莱:除草。 ②表:表帜。 ③百步则一几句:据孙诒让说,表是从南向北而设,第一表叫作前表(或称四表),往北间隔百步为三表,再往北间隔百步为二表,再往北间隔五十步为后表(最北一表),四表间隔总共二百五十步。 ④后表之中:后表至二表之间。 ⑤陈:同阵。 ⑥群吏听誓于陈前:据《周礼注疏》,士卒是面朝北坐以听誓,群吏则出列到后表之北,面朝南向后表、与士卒相向而立以听誓。 ⑦中军:中军帅。 如王在军中,则指王。 ⑧摝(l):摇动,振作。 ⑨鼓戒三阕:击鼓命令进攻三次。 戒,此指戒众进攻。 郑玄注:鼓戒,戒攻敌。 阕,止。 【译文】仲冬时分,举行大校阅。 在阅兵前几天,官长们要告诫部属,讲习战法。 虞人要芟除田猎及校阅地方的野草,树立表帜,每隔一百步的距离设立一个表帜,设立三个表帜,又五十步外再设立一个表帜。 到了冬猎那一天,司马在后表与二表中间建立旗帜,各级军将用相应的旗帜和鼓、铎、镯、铙分别率领自己的部众到达,天刚亮的时候,司马放倒旗帜,迟到的人要受到责罚。 于是陈列兵车、卒伍,如同作战的阵势一样,大家都坐下。 官长们在阵形的前面聆听誓词。 斩杀牺牲,在队列前示众,宣布:有不从命令不努力向前的,斩首! 中军帅用鼙鼓发令,鼓人都击鼓三通,司马摇动铎,军将们举起旗帜,车兵和步卒起立。 击鼓下令队伍行进,鸣镯,车兵和步卒一同行进,从后表前进到二表停止下来。 击鼓三通,摇动铎,军将们将各自的旗帜放倒,车兵和步卒都坐下。 又击鼓三通,摇动铎,举起旗帜,车兵和步卒全体起立。 击鼓命令队伍进攻,鸣镯,兵车跑起来,步卒快走,到三表处停下来。 坐下,起立,都和前次一样。 于是又一次击鼓下令,兵车疾驰,步卒跑步前进,到四表处停下来。 击鼓命令进攻三次,车兵相应地发射三组箭,步卒做三组击刺动作。 于是击鼓下令退军,铙声响时,队伍退却,退到后表处停止。 坐下、起立,都和以前一样。 遂以狩田①。 以旌为左右和之门②,群吏各帅其车徒,以叙和出,左右陈车徒,有司平之。 旗居卒间以分地,前后有屯百步,有司巡其前后。 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③。 既陈,乃设驱逆之车④,有司表貉于陈前,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 遂鼓行,徒衔枚而进。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 获者取左耳。 及所弊,鼓皆⑤,车徒皆噪。 徒乃弊,致禽馌兽于郊⑥。 入,献禽以享烝。 【注释】①狩:冬猎。 ②和:古代军队营垒之门。 ③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郑司农云:险野人为主,人居前;易野车为主,车居前。 ④驱逆之车:驱车和逆车。 驱车驱赶野兽入围,逆车拦击野兽不使逃窜。 ⑤(xi):疾雷击鼓。 ⑥馌(y)兽:祭礼。 田猎之后,以猎物祭四郊之神。 【译文】于是举行冬季田猎。 树立旌旗作为左右军垒之门,军将们各自率领所部战车、步卒依次出入军门,将兵车、步卒列阵于左右,乡师负责规正他们的行列。 旗帜置于卒伍之间,用来分别各部位置的前后,屯驻车辆步卒的距离前后百步,由乡师巡视阵地前后。 凡是险阻之地,步卒在前,兵车在后;平坦的地方,兵车在前,步卒在后。 军阵列好以后,设置围猎禽兽专用的驱车和逆车,有关人员在阵前设立表帜,举行祃祭仪式,中军帅用鼙鼓发令,鼓人击鼓三通,群司马摇动铎,甲士步卒全体起立。 于是击鼓下令行进,步兵口中衔枚冲向前方。 捕得大禽兽,要上缴公家,捕得小禽兽,则取为己有。 凡捕得禽兽的,要割下猎物的左耳,作为计功的凭据。 到了围猎区域的尽头,鼓声雷鸣,军士们大声欢呼。 于是传令人们停止围猎,把所得的猎物献祭四郊之神。 回到国都之内,又以猎物祭享宗庙。 及师①,大合军,以行禁令,以救无辜,伐有罪。 若大师②,则掌其戒令,莅大卜③,帅执事莅衅主及军器④。 及致,建大常,比军众,诛后至者。 及战,巡陈,眂事而赏罚⑤。 若师有功,则左执律⑥,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 若师不功,则厌而奉主车⑦。 王吊劳士庶子,则相。 【注释】①师:据郑玄注,此指天子巡守、会同等外出,大司马率军随行。 ②大师:王者亲征。 ③大卜:卜问出兵吉凶。 ④衅主及军器:郑玄注:凡师既受甲,迎主于庙及社主,祝奉以从,杀牲以血涂主及军器,皆神之。 主,为死者立的牌位。 此指随军之先王及社稷神之牌位。 ⑤眂:同视。 ⑥律:定音器,用竹或金属制成。 ⑦厌:厌冠,即丧冠。 奉主车:送神主之车归庙与社。 奉,送。 【译文】凡是天子巡守、会同等外出,大司马率军随行,集合军队,执行禁令,救助无辜,讨伐有罪之人。 如果是天子亲自率军征伐,则大司马主掌军中戒令,亲临卜问出兵吉凶;率领有关官吏临视衅祭随军而行的迁庙主与社主及军事器械。 队伍集合的时候,建立天子的太常旗,核定报到的人数,责罚迟到的人。 作战的时候,巡察军阵,观察战绩加以赏罚。 如果王师得胜,大司马左手持律,右手执钺,身为先导,奏恺乐、献捷于社。 如果王师战败,则身着丧服,护送神主之车归庙与社。 天子吊唁、慰劳众人,大司马主持有关仪式。 大役①,与虑事,属其植②,受其要③,以待考而赏诛。 大会同,则帅士、庶子,而掌其政令。 若大射,则合诸侯之六耦④。 大祭祀、飨食、羞牲鱼⑤,授其祭⑥。 大丧,平士大夫。 丧祭,奉诏马牲⑦。 【注释】①大役:指筑城等大工程。 ②属其植:聚集部下将吏。 属,聚合。 植,郑司农曰:植,谓部曲将吏。 孙诒让曰:大役人徒众多,略依军法部署,故亦有将吏。 ③要:簿书。 此指役夫名册。 ④耦:通偶。 双人。 天子与诸侯射,规格为六耦,共十二人。 ⑤羞:进献。 ⑥授其祭:此指取所当祭之物授给宾、尸行食前祭礼。 郑玄注:祭,谓尸、宾所以祭也。 ⑦奉诏马牲:谓送马牲至墓,告于柩,藏于棺旁椁内。 郑玄注:奉犹送也,送之至墓,告而藏之。 【译文】有筑城等大工程,大司马要参与策划其事,聚集部下将吏管理役夫,收受有关的簿书文件,考校其表现,以备奖赏责罚。 在诸侯集体朝见周王的场合,大司马率领士人与庶子作为王的随从,执掌政令。 大射时,大司马负责调配六个双人组的人员组合。 有大祭祀,诸侯来朝,大司马进献鱼牲,负责取所当祭之物授给宾、尸行食前祭礼。 有王、后等大丧事,大司马主持规正公卿大夫士的丧服规格。 丧祭之时,护送马牲到墓地以告死者并埋之于棺旁。 职方氏【题解】《职方氏》,选自《周礼夏官》。 职方氏,掌天下地图,主管四方职贡。 本篇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讲职方氏职掌;第二部分讲九州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物产,其中还提到各地人口中性别比例的问题,这在人口史和人口思想史上都是重要的资料;第三部分述九服;第四部分记邦国制度。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①,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②,周知其利害。 【注释】①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泛指周边各族。 古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 ②九谷:泛指谷物。 六畜:马、牛、羊、鸡、狗、猪。 【译文】职方氏掌理天下的图籍,执掌天下的地形,分辨邦国、都邑、边鄙以及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的人民,与财富九谷、六畜的数目,详知各处的地利及要害所在。 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①。 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②,其泽薮曰具区③,其川三江④,其浸五湖⑤,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⑥,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 【注释】①贯:事。 ②镇:一方之主山。 ③薮(sǒu):大泽。 具区:即今太湖。 ④三江:有多种解释。 据《汉书地理志》指今吴淞江和芜湖、宜兴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并长江下游,为南江、中江、北江三江。 ⑤浸:泛指可资灌溉的川泽。 五湖:泛指太湖一带的湖泊。 ⑥其民二男五女:此指男女比例。 【译文】辨明九州之内的国家,使同其事利。 东南方的是扬州,其主山为会稽山,大泽为具区,河流有三江,可以用于灌溉稻田的有五湖,其他特产有金、锡、竹箭,那里男女比例为二比五,就动物而言最适宜鸟兽生长,就谷物而言宜种稻。 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颍、湛①,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 【注释】①颍:颍水。 淮河最大的支流。 湛:水名。 按,郑玄注,此二水都属豫州,当是与下文豫州浸之波、溠互讹。 【译文】正南方向是荆州,其主山是衡山,大泽为云梦,大河有长江、汉水,灌溉之水是颍水、湛水,其地特产有丹砂、银、象牙和犀牛的皮革,那里男女的比例是一比二,就动物而言适宜鸟兽生长,就谷物而言适宜种稻。 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①,其川荧、雒②,其浸波、溠③,其利林、漆、丝、枲④,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⑤,其谷宜五种。 【注释】①圃田:古泽薮名,在今河南中牟西。 ②荧:原指荧泽(后改为荥,据段玉裁、阮元等说属误改),故址在今河南郑州西北古荥北,西汉后渐淤为平地。 此处实指沇水(济水别名),荧泽由沇水溢出而成。 雒:今洛河,是黄河下游南岸的大支流。 ③波:水名。 源出今河南鲁山北,入于汝水。 溠(zhā):水名。 源出今湖北随州西北鸡鸣山,东南流入涢水。 按,二水都属荆州。 ④枲(xǐ):不结子的大麻。 ⑤扰:驯服,引申为指牲畜,家禽。 【译文】黄河以南是豫州,其主山为华山,大泽为圃田,河流有荧泽、雒水,可灌溉之水有波水、溠水,其地特产有林、漆、丝、枲,男女比例为二比三,适宜畜养六畜,适宜种植五谷。 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①,其泽薮曰望诸②,其川淮、泗,其浸沂、沭③,其利蒲鱼④,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鸡、狗,其谷宜稻、麦。 【注释】①沂山:又名东泰山,在今山东中部。 ②望诸:古泽名。 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③沭(sh):水名。 源出今山东南部沂山南麓,与沂水平行,南流入江苏。 ④蒲:蒲柳。 其枝条可做箭杆。 【译文】正东方向是青州,其主山为沂山,大泽为望诸,河流有淮水、泗水,可灌溉的有沂水、沭水,其地特产有蒲柳和鱼类,男女比例为二比二,其地适宜畜养鸡、狗,适宜种稻、麦。 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①,其泽薮曰大野②,其川河、泲③,其浸庐、维④,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其谷宜四种⑤。 【注释】①岱山:即泰山。 ②大野:古泽名。 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 ③泲(jǐ):水名。 即济水。 ④庐:水名。 即卢水。 源出今山东诸城卢山,故名。 维:水名。 即潍水。 在今山东东部。 ⑤四种:郑玄注:黍、稷、稻、麦。 【译文】河东地方是兖州,其主山是岱山,大泽为大野,河流有河水、泲水,可灌溉的有庐水、维水,其地特产蒲柳和鱼类,男女比例为二比三,适宜畜养六畜,适宜种植四种谷物。 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①,其泽薮曰弦蒲②,其川泾、汭③,其浸渭、洛④,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马,其谷宜黍、稷。 【注释】①岳山:山名。 在今陕西陇县西南,亦名吴岳,即《禹贡》之岍(qiān)山。 ②弦蒲:在今陕西陇县西。 ③汭(ru):水名。 泾水支流。 发源于今宁夏泾源南,至今甘肃泾川流入泾水。 ④洛:水名。 是渭水支流,在今陕西。 【译文】正西方向是雍州,其主山是岳山,大泽为弦蒲,河流有泾水、汭水,可灌溉的有渭水、洛水,其地特产玉石,男女比例为三比二,适宜畜养牛、马,适宜种植黍、稷。 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①,其泽曰貕养②,其川河、泲;其浸菑、时③,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扰④,其谷宜三种⑤。 【注释】①医无闾(lǘ):在今辽宁北镇西,今称广宁山。 ②貕(xī)养:古泽名。 故地当今山东莱阳东,久已堙废。 ③菑(zī):水名。 即淄水。 源出今山东莱芜禹王山,东北流入海。 时:水名。 源出今山东淄博西,东北流入海。 ④四扰:郑玄注:马、牛、羊、豕。 ⑤三种:郑玄注:黍、稷、稻。 【译文】东北方向是幽州,其主山为医无闾,大泽为貕养,河流有河水、泲水,可灌溉的有淄水、时水,其地特产有鱼类和盐,男女比例为一比三,其地适宜畜养四种家畜,适宜种植三种谷物。 河内曰冀州①,其山镇曰霍山②,其泽薮曰杨纡③,其川漳④,其浸汾、潞⑤,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 【注释】①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②霍山:在山西霍州东南,即《禹贡》之太岳山。 ③杨纡(yū):泽名。 久已湮废,其地不详。 ④漳:水名。 今漳河,是卫河支流,在今河北、河南两省边境。 ⑤汾:水名。 今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在今山西中部。 潞:水名。 即今山西东南部的浊漳河。 【译文】河内地方为冀州,其主山是霍山,大泽为杨纡,河流有漳水,可灌溉的有汾水、潞水,其地特产有松、柏,男女比例为五比三,适宜畜养牛、羊,适宜种植黍、稷。 正北曰并州①,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祁②,其川虖池、呕夷③,其浸涞、易④,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扰⑤,其谷宜五种⑥。 【注释】①并(bīnɡ)州:其地在今河北保定、山西大同一带。 ②昭馀祁:古泽名。 在今山西祁县、平遥、介休三地之间。 唐宋以来已涸塞。 ③虖池:水名。 又作虖沱,即滹沱河,在今河北北部。 呕夷:水名。 一作沤夷,即滱水,即今大清河的支流唐河,在河北西部。 ④涞:水名。 即今拒马河,大清河支流,在河北西部。 易:水名。 即易水,也是大清河支流,在河北西部。 ⑤五扰:郑玄注:马、牛、羊、犬、豕。 ⑥五种:郑玄注:黍、稷、菽、麦、稻。 【译文】正北方向是并州,其主山为恒山,大泽为昭馀祁,河流有虖池、呕夷,可灌溉的有涞水、易水,特产有麻布、丝帛,男女比例为二比三,适宜畜养五种家畜,适宜五种谷物。 乃辨九服之邦国①,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②。 【注释】①九服:同前文《大司马》之九畿。 ②藩:《大司马》作蕃。 【译文】辨明有九服之别的邦国。 中央纵横各千里的地方是王畿,其外五百里为侯服,侯服之外五百里为甸服,甸服之外五百里为男服,男服之外五百里为采服,采服之外五百里为卫服,卫服之外五百里为蛮服,蛮服之外五百里为夷服,夷服之外五百里为镇服,镇服之外五百里为藩服。 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七伯①;方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 凡邦国小大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 王将巡狩,则戒于四方曰②: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敢不敬戒,国有大刑。 及王之所行,先道,帅其属而巡戒令。 王殷国③,亦如之。 【注释】①方三百里,则七伯:郑玄注:方千里者,以(伯)方三百里之积,以九约之(即除以九),得十一有奇,云七伯者,字之误也。 即方千里为一百万平方里,伯国方三百,就是九万平方里,一百万除以九万,得十一有余。 所以七当是十一之误。 盖十一二字竖写笔画相接,后人传抄时误作七字。 译文改为十一。 ②戒:以文书戒敕。 ③殷国:周代天子在侯国行殷见之礼。 《周礼秋官大行人》:十有二岁,王巡狩、殷国。 孙诒让正义:殷国者,谓王出在侯国而行殷见之礼也即于所至之国征诸侯而行朝会之礼,皆谓之殷国。 金鹗曰:殷国与巡守同年,其与巡守异者,盖王有故不能远巡,故止于近于王畿之地巡行,大约在侯、甸二服中,则令四方诸侯毕来朝也。 【译文】凡是邦国纵横各千里的地方可以封公,如果以方五百里的地方封公,则方千里之地可封四个公爵;以方四百里之地封侯,则可以封六个侯爵;以方三百里之地封伯,则可以封十一个伯爵;以方二百里之地封子,则可以封二十五个子爵;以方一百里之地封男,则可以封一百个男爵;按此比率,可以推知天下邦国之数。 大小邦国之间应该互相维系,天子为之选择统治者,各因其能以确立其职掌,各因其地之所有以确立其土贡。 天子将要巡狩,职方氏先以文书戒敕四方诸侯:各自整饬你们应守之责,考校你们执行的情况,如有不够敬戒的,国家有诛杀的大刑。 王者出巡之时,职方氏担任先导,率部先行,巡视日前所申戒令。 天子在侯国行殷见之礼时,职方氏的任务也是这样。 大司寇【题解】《大司寇》,选自《周礼秋官》。 秋官之属主刑,所以大司寇一职,首先有三典: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其次为五刑:有野刑、军刑、乡刑、官刑、国刑;至于圜土嘉石肺石,则是教化、诉讼、下情上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①,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②。 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 【注释】①建:建立与颁行。 ②诘(ji):整治。 【译文】大司寇的职务,掌理建立与颁行邦国的三等法典,以辅佐周天子对各邦国实施刑罚,督察四方。 第一等,在新建立的邦国施行刑罚要用轻典;第二等,在承平的邦国施行刑罚要用中典;第三等,在篡弑叛逆的混乱邦国施行刑罚要用重典。 以五刑纠万民①:一曰野刑②,上功纠力③;二曰军刑,上命纠守④;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⑤。 【注释】①纠:纠察,纠正。 ②野:谓甸、稍、县、都等地。 即王城外二百里至五百里之地。 ③上:通尚。 崇尚,鼓励。 功:农功。 力:勤力。 ④命:遵奉将命。 守:不失部伍。 ⑤愿:质朴,恭谨。 暴:郑玄注:当为恭,字之误也。 【译文】运用五刑来纠察臣民:第一种是施行于野外的刑罚,目的是鼓励农功,纠察不勤;第二种是施行于军中的刑罚,目的是鼓励遵奉将命,纠察执行情况;第三种是在乡中施行的刑罚,目的是尊崇德行,纠举不孝的行为;第四种是施行于官府的刑罚,目的是鼓励贤能,纠察失职行为;第五种是施行于国都的刑罚,目的是崇尚谨慎朴实,纠察不恭谨的行为。 以圜土聚教罢民①。 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②,以明刑耻之③。 其能改者,反于中国④,不齿三年⑤。 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 【注释】①圜(yun)土:环土为城,监狱。 罢民:此谓游手好闲、不从教化之民。 罢,通疲。 ②寘:同置。 施职事:此指罚做苦役。 ③明刑:郑玄注:书其罪恶于大方版,著其背。 ④反:通返。 ⑤不齿:不得与常人叙年齿,等于说不得与常人并列。 齿,牛马幼小者,岁生一齿,因而用齿来计其岁数,后常借以指人的年龄。 【译文】筑城为狱,聚集那些行为恶劣为害一方的人关在里面施以教化。 凡为害他人触犯刑律的人,关在狱城之中使服苦役,将他们的罪行写在方板上,挂在后背,让这些人觉得自己的罪过是可耻的。 能够改正自己过失的,可以让他返回故里,但仍规定三年之内不得与平民待遇平等。 如不肯改正过失而擅自逃出狱城的就杀掉。 以两造禁民讼①。 入束矢于朝②,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③,入钧金④。 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 【注释】①造:讼事双方,犹今之原告、被告。 禁民讼:禁民不实之讼。 讼,谓因小事而诉讼。 ②束矢:一束箭。 束,或说十二,或说五十,或说一百。 ③剂:契券,相当现在的合同。 狱:郑玄注:谓相告以罪名者。 ④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译文】遇有诉讼案件,要求双方当事人本人到场,禁止民间不实之讼。 双方各自呈缴象征理直的一束箭,然后才开始审理案件。 遇有以罪名相指控的案件,要求双方呈上有关契券文书及金三十斤。 三天以后传唤双方当事人到庭,开始审理案件。 以嘉石平罢民①。 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②,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③,役诸司空。 重罪,旬有三日坐④,期役⑤;其次,九日坐,九月役⑨;其次,七日坐,七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使州里任之⑥,则宥而舍之。 【注释】①嘉石:有纹理的石头。 古时于外朝门左侧置嘉石,令罪人坐其上示众,按其罪行轻重,有坐三日、五日、七日、九日、十二日之别,并有服劳役的规定。 ②丽:通罹(l)。 遭遇。 ③桎(zh):拘束犯人两脚的刑具。 梏(ɡ):木制的手铐。 ④旬有三日:三字应为二字之误。 ⑤期(jī):一周年。 ⑥任:担保。 【译文】要用嘉石来整治那些行为恶劣的人。 凡是百姓犯有罪过,虽然没有触及刑律,却已为害地方的,就给他手脚戴上桎梏,让他坐在嘉石上示众,之后再交给司空罚作劳役。 罪行重的,要罚他在嘉石上坐十二天,服役一年;罪行略轻一点的,罚坐九天,服役九个月;罪行再轻一点的,罚坐七天,服役七个月;罪行更轻一点的,罚坐五天,服役五个月;罪行最轻的,罚坐三天,服役三个月,直到州里之人肯为他担保,然后才能赦免他,释放他。 以肺石达穷民①。 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②,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③,以告于上,而罪其长。 【注释】①肺石:放在外朝门外右边的赤色石头。 达:通。 此指使穷民的冤辞可以通达于上。 ②茕(qinɡ):指无兄弟的人。 独:老而无子之人。 ③士: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译文】用肺石来转达无告穷民的怨诉。 凡是没有兄弟、没有子孙的,老迈或年幼的,如果有事要呈报王者冢宰,而本地长官不肯转达的,可以站到肺石上去,三天以后,由士来听取他们的诉讼之辞,转达于王及冢宰,然后处罚那些地方长官。 正月之吉,始和,布刑于邦国、都鄙①,乃县刑象之法于象魏②,使万民观刑象。 挟日而敛之③。 【注释】①都鄙:公卿大夫的采邑。 ②象魏:宫廷外的阙门。 ③挟日:古时以干支纪日,从甲至癸凡十日,谓之浃日。 挟,通浃。 【译文】正月初一,万象更新,大司寇向邦国都鄙宣布刑法,将成文的刑法悬挂于阙前,使人民能够观看刑法的内容,十天以后,才把它收藏起来。 凡邦之大盟约①,莅其盟书,而登之于天府②,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③,皆受其贰而藏之④。 【注释】①邦之大盟约:周天子与诸侯会同而盟誓。 ②天府:周官名。 属春官,掌祖庙的守护保管。 凡邦国盟书、民数登记、狱讼簿籍之类都送天府保存。 ③六官:指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之长。 ④贰:指副本。 【译文】凡是天子与诸侯会同而盟誓,大司寇要亲身参与记录誓言,并将盟书送进天府。 太史、内史、司会以及六官都接受盟书的副本,收藏起来。 凡诸侯之狱讼,以邦典定之①。 凡卿大夫之狱讼,以邦法断之②。 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③。 【注释】①邦典:即《大宰》六典。 《周礼天官大宰》: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②邦法:即《大宰》八法。 《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 ③邦成:即《小宰》八成。 《周礼天官小宰》: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二曰听师田以简稽;三曰听闾里以版图;四曰听称责以傅别;五曰听禄位以礼命;六曰听取予以书契;七曰听卖买以质剂;八曰听出入以要会。 弊:听断。 【译文】凡诸侯之间发生狱讼,大司寇根据邦国六典来审定。 凡卿大夫之间发生狱讼,大司寇根据邦之八法来断案。 凡庶民之间发生狱讼,大司寇根据邦之八种惯例来断案。 大祭祀,奉犬牲;若禋祀五帝①,则戒之日,莅誓百官,戒于百族②。 及纳亨③,前王;祭之日,亦如之。 奉其明水火④。 【注释】①禋(yīn)祀:本指升烟祭天的仪式,后泛指祭祀。 ②百族:百姓,此指庶人之在官者。 ③纳亨:即纳牲。 亨,同烹。 ④明水火:明水、明火。 明水用于调配郁鬯和五齐,明火用于给烹牲的灶生火。 【译文】凡有大祭祀活动,由大司寇进献犬牲;如果祭祀五帝,斋戒那天,大司寇要亲临约誓众官,还要告诫官府中的庶人。 送致牺牲时,大司寇为王前导;祭祀那天也是这样。 奉献明水明火。 凡朝觐、会同①,前王,大丧亦如之。 大军旅,莅戮于社。 凡邦之大事,使其属跸②。 【注释】①朝觐(jn):古代诸侯朝见帝王,在春季为朝,在秋季为觐。 后泛指朝见帝王。 ②跸(b):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译文】凡有朝觐、会同,大司寇为天子前导。 遇有大丧,也是如此。 凡有大的军事活动,大司寇要亲临军社监刑,刑戮那些不服从军令的将士。 凡有邦国大事,大司寇要派其徒属清理道路、管制交通。 仪礼 《仪礼》以射礼、丧祭礼为最精详,然不能钞全经,姑钞其篇幅短者。 《仪礼》,原名《礼》,汉人称《士礼》,或称《礼经》,晋人才称《仪礼》。 旧说出自周公姬旦或孔子,现一般认为成书于东周时代。 今传共十七篇,有东汉郑玄注本。 全书或记士礼,或记大夫礼;记冠、婚、丧、祭、乡射、朝聘诸礼,内容委曲详尽,文辞古朴洗练。 因所记均为十分具体的礼仪细节,时过境迁,礼仪发生变化,这部书的价值自然有所降低。 但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仍有很重要的意义。 士冠礼【题解】《士冠礼》是《仪礼》的第一篇。 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就成为本族的正式成员。 加冠典礼,就是宗族对他的资格确认。 这一仪式从远古时代的成丁礼演变而来,后又经过宗法制的改造。 《士冠礼》不仅是了解周代礼制的史料,也是研究上古民俗的有益资料。 士冠礼。 筮于庙门①。 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②,即位于门东③,西面。 有司如主人服④,即位于西方,东面,北上⑤。 筮与席、所卦者⑥,具馔于西塾⑦。 布席于门中,西阈外⑧,西面。 筮人执策,抽上⑨,兼执之,进受命于主人。 宰自右少退⑩,赞命(11)。 筮人许诺,右还,即席坐,西面。 卦者在左。 卒筮,书卦,执以示主人。 主人受视,反之。 筮人还,东面,旅占(12),卒,进,告吉。 若不吉,则筮远日(13),如初仪。 彻筮席(14)。 宗人告事毕(15)。 以上筮日。 【注释】①筮(sh):用蓍(shī)草占卜吉凶。 庙:祢庙,即父庙。 ②主人:将冠者的父亲。 若父殁或不能出席,则由亲戚代替。 玄冠:朝服冠名。 黑色。 朝(cho)服:君臣朝会时所穿的礼服。 (b):蔽膝,革制,古代官服上的装饰。 ③即位:就位。 即,就。 ④有司:泛指参与冠礼的筮者、卜者、家臣、小吏等。 ⑤北上:北边的上位。 此时有司有若干人,由北向南纵向排列成行,尊者在北。 按,《仪礼》凡言某上,均指以某方为上位。 ⑥筮:此指蓍草。 席:蒲席。 即筮人所坐之席。 所卦者:用以记爻书卦的工具。 ⑦馔(zhun):食品。 塾:宫门外两侧房屋。 ⑧(ni):门橛,门中央所竖的短木。 阈(y):门槛,门下横木为内外之限。 ⑨(d):卜筮用的蓍草筒,由上下两截相合而成。 ⑩宰:家宰。 (11)赞命:帮助传达主人旨意。 赞,佐助。 命,告。 (12)旅占:占者有三人,顺长幼之序而占。 旅,顺序。 (13)筮远日:筮日之法,于本月之下旬筮下月之日。 若是吉事,先以本月之下旬筮下月之上旬,不吉,则筮中旬;仍不吉,则筮下旬。 若是丧事,则先以本月之下旬筮下月之下旬,不吉,筮中旬;仍不吉,则筮上旬。 其规则是,吉事先近日后远日,丧事先远日后近日。 (14)彻:同撤。 (15)宗人:主持礼仪的官。 【译文】士冠礼。 在祢庙门前占筮。 主人戴玄冠、着朝服、佩黑色腰带、系白色的蔽膝,在门东侧就位,面向西站立。 占筮之人及有关人员所着服装与主人相同,在门西侧就位,面向东站立,从北向南排成一排,以北边为上位。 蓍草、蒲席、用来画卦爻象的工具都准备好,将食物陈放在门外西堂。 在门中铺设蒲席,要在门中柱西、门限之外,西向而设。 用蓍草占筮的人手持蓍草,抽掉蓍草筒上半截,两样都在手中拿着,自西向前,到主人面前接受嘱托。 家宰从其右侧稍稍退后,佐助主人告诉筮人占筮的目的。 筮人应承下来,退回,到自己的席位上坐下,向西而坐。 画卦爻象的人在他左侧。 卜筮完毕,把卦象画下来,拿去给主人看。 主人接过来,审视一番,还给筮人。 筮人归位,东向坐,三位占者按长幼顺序进行占卜,结束以后,进前告诉主人占卜的结果是吉。 如果占卜结果不吉利,就要另挑一个十天以外的日子,按照当初的仪式再来一遍。 占筮完毕,撤去筮人之席,宗人告知主人占筮已结束。 以上占卜举行冠礼的日子。 主人戒宾①。 宾礼辞②,许。 主人再拜,宾答拜。 主人退,宾拜送。 以上戒宾。 【注释】①戒:告知,通报。 ②礼辞:谦辞一次之后接受叫礼辞。 【译文】主人将选定的日期告诉宾。 宾依礼要先推辞,然后才答应届时前来。 主人行再拜之礼,宾回拜。 主人离去时,宾以拜礼相送。 以上通报宾客。 前期三日,筮宾①,如求日之仪。 以上筮宾。 【注释】①筮宾:主人从所通报的僚友中筮择一位贤而有德望者,作为冠礼的正宾。 【译文】在选定举行冠礼的日子之前三天,以占筮来确定为之加冠的嘉宾,仪式与以筮择日相同。 以上占筮确定冠礼的正宾。 乃宿宾①。 宾如主人服,出门左,西面再拜。 主人东面答拜,乃宿宾。 宾许,主人再拜,宾答拜。 主人退,宾拜送。 宿赞冠者一人②,亦如之。 以上宿宾。 【注释】①宿宾:专门预先邀请正宾前来。 宿,夙的古文,与速通,有预先邀请,使之前来之意。 ②赞冠者:协助正宾加冠之人。 【译文】择定以后,要专程邀请正宾前来。 正宾要像主人一样着装,从门左边出来,向西行再拜之礼。 主人则东向回拜,致专程邀请之辞。 正宾答应,主人行再拜之礼,宾回拜。 主人离去,正宾拜礼相送。 还要预先专程邀请一位赞冠者,其程序与此相同。 以上预先邀请正宾。 厥明夕为期①,于庙门之外,主人立于门东,兄弟在其南,少退,西面,北上。 有司皆如宿服②,立于西方,东面,北上。 摈者请期③,宰告曰:质明行事④。 告兄弟及有司。 告事毕。 摈者告期于宾之家。 以上为期。 【注释】①厥:其。 明夕:即冠礼前一天傍晚。 为期:约定时间。 冠日已确定,这是约定行礼的具体时间。 ②宿服:宿宾时所穿朝服。 ③摈者:傧相。 摈,同傧。 ④质明:天刚亮的时候。 【译文】冠礼前一天傍晚要举行约定行礼时间的仪式,在庙门之外,主人立于庙门东侧,主人的兄弟等亲属站在他南边,稍向后退,面向西,从北向南站成一排,以最北边的主人为上位。 有关人员都穿着宿宾时所穿朝服,站在西边,面向东,从北向南站成一排,以最北边为上位。 傧相请问冠礼的时间,家宰告诉他:明天天刚亮的时候行冠礼。 傧相告知主人的兄弟及有关人员。 宗人告知时间以后,傧相要逐家逐户地到府上去通知正宾及众宾客。 以上是约定行冠礼时间的礼仪。 夙兴,设洗①,直于东荣②,南北以堂深,水在洗东③。 陈服于房中西墉下,东领,北上。 爵弁服④:裳⑤,纯衣⑥,缁带,⑦。 皮弁服⑧:素积⑨,缁带,素。 玄端⑩,玄裳,黄裳、杂裳可也(11),缁带,爵(12)。 缁布冠缺项(13),青组缨属于缺(14)。 缁广终幅(15),长六尺;皮弁笄(16),爵弁笄,缁组纮(17),边,同箧(18)。 栉实于箪(19)。 蒲筵二,在南。 侧尊一醴(20),在服北。 有篚(21),实勺、觯、角柶(22),脯醢(23),南上。 爵弁、皮弁、缁布冠各一匴(24),执以待于西坫南(25),南面,东上。 宾升则东面。 以上陈器服。 【注释】①洗:盥洗时接弃水用的盆。 ②直:当,对着。 荣:屋翼,屋檐四角向上翘的部分。 ③水:指盛水的器皿。 ④爵(qu)弁(bin)服:大夫祭于家庙、士为君助祭的服装。 爵弁,古代礼冠的一种。 形似冕而无旒,其色赤而微黑如雀头,故名。 爵,通雀。 弁,古代男子穿礼服时所戴的冠称弁。 吉礼用冕,通常礼服用弁。 ⑤(xūn):浅红色。 裳(chnɡ):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皆服。 ⑥纯衣:古时士的祭服,以丝为之。 ⑦(mi ɡ):古时祭服上的蔽膝,因染成赤黄色,故称。 ,茜草,可作染料,也指茜草染的赤黄色。 ⑧皮弁服:君臣视朔时所穿的服装。 皮弁,用白鹿皮制成的冠。 ⑨素积:腰间有褶裥的素裳。 是古代的一种礼服。 素,白缯。 ⑩玄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 (11)杂裳:颜色为前玄后黄的裳。 (12)爵(qu b):色赤而微黑的蔽膝。 (13)缁布冠:古冠式。 古人始行冠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 缺(kuǐ):古代发饰,用以固冠。 项:冠的后部。 (14)组:丝带。 缨:结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予冠,卷结颐下。 (15)(shǐ):包头发的帛。 (16)笄(jī):簪,用以插定发髻或弁冕,安发之笄男女皆有,固弁冕之笄仅男子有。 (17)纮(hnɡ):古代冠冕上系于颔下的带子,带子两端上结于笄。 (18)箧(qi):小箱子。 (19)栉(zh):梳篦的总称。 箪(dān):方形竹制盛器。 (20)侧尊:设置一只酒尊。 侧,独而无偶。 尊一般有二,一为玄酒,一为醴。 冠礼无玄酒,故称侧。 (wǔ):瓦制酒器。 醴(lǐ):甜酒。 (21)篚(fěi):竹筐。 (22)觯(zh):酒器,一升为尊,三升为觯。 柶(s):匕之类,此处用于分离酒中渣滓。 (23)脯醢(hǎi):佐酒食品。 脯,干肉,盛于笾中。 醢,肉酱,盛于豆中。 (24)匴(suǎn):专用于冠礼上盛冠用的竹器。 (25)坫(din):先秦时代筑于室内的土台,西坫在屋角,是士举行冠礼、丧礼仪式的地方。 【译文】早早起来,在对着东边屋翼的地方设洗,南北如堂屋进深,盛水器皿放在洗的东面。 在房中西墙下陈列今天加冠礼所用的服装,领口朝东,从北向南排列。 爵弁服:浅红色的下裳,丝衣,黑色腰带,赤黄色的蔽膝。 皮弁服:腰间有褶裥的白色下裳,黑色腰带、白色蔽膝。 黑色礼服,可以根据身份高低不同分别配上玄裳、黄裳或杂色裳,黑色腰带,赤而微黑的蔽膝。 戴缁布冠,可以用缺来固定冠的后部,用青色丝带来结冠,下结颐下,上系于缺。 黑色的包头丝帛有整幅宽,六尺长;皮弁用的簪,爵弁用的簪,系于颔下的黑色浅红边丝带,这些东西都放在一个小箱子里。 梳子、篦子一类单放在一个方形竹制容器里。 蒲席二领置于南面。 单设一尊醴酒,放在裳之北。 从南往北依次是装有勺、觯、角柶的竹筐和盛有佐酒食品的笾豆。 爵弁、皮弁和缁布冠分别放在三个专门的匴中,持着这些竹匴,在屋中西边土台的南侧等候,面向南站立,从东向西依次排开。 宾客登堂以后则改为面向东方。 以上是陈列冠礼的器物、服饰的礼仪。 主人玄端爵,立于阼阶下①,直东序②,西面。 兄弟毕袗玄③,立于洗东,西面,北上。 摈者玄端,负东塾④。 将冠者采衣⑤,⑥,在房中⑦,南面。 以上即位。 【注释】①阼(zu):大堂前东面的台阶。 ②序:堂东西墙为序。 ③毕:尽。 袗(zhěn)玄:玄衣玄裳,上下同色。 袗,衣同色。 ④东塾:门内东堂。 ⑤采衣:未冠男人所穿的彩色衣裳。 ⑥(j):通髻。 结发。 ⑦房:住室。 古代堂的正中为正室,左右为房。 【译文】主人身着朝服、赤黑色蔽膝,站在东阶之下,正当堂之东墙,面向西方。 主人的兄弟等亲属全都身着玄色衣裳,站在洗的东面,面向西方,从北往南依次排列。 傧相身穿朝服,背靠门内东堂。 将要举行冠礼的人,身穿童子的彩色衣裳,顶挽发髻,待在房中,面向南方。 以上是参加冠礼的家人各自就位。 宾如主人服,赞者玄端从之,立于外门之外。 摈者告①,主人迎,出门左,西面,再拜。 宾答拜。 主人揖赞者②,与宾揖,先入。 每曲揖③。 至于庙门,揖入。 三揖④,至于阶。 三让,主人升⑤,立于序端,西面,宾西序,东面。 赞者盥于洗西,升,立于房中,西面,南上。 以上迎宾。 【注释】①告:出请入告。 即摈者先出门请问宾为何事而来,然后入告主人。 ②揖(yī):拱手礼。 ③每曲揖:每到拐弯处宾主都要拱手行礼。 曲,曲折,拐弯。 ④三揖:入庙门后走至庭前,主、宾相揖;然后分别向东、西行,行至正对着东西阶之处,主、宾再次相揖;然后北行,行至当碑处,主、宾第三次相揖。 ⑤升:登。 【译文】宾着装与主人相同,赞礼的人则仅着朝服不戴蔽膝跟着他,他们站在大门之外。 傧相报告之后,主人出来迎接,从大门左侧出来,面向西,行再拜之礼,宾答拜。 主人对赞礼之人行拱手礼,对宾拱手之后,主人先行进门引路。 而每到转弯的地方都要拱手行礼。 走到庙门前,拱手之后才进去。 一共拱手三次,来到阶前。 谦让三次之后,主人登阶而上,站在东墙之前,面向西方,宾站在西墙前,面向东方。 赞者站在洗的西侧,洗过手以后,由西阶而上,站在房中,面向西方,由南往北依次站立。 以上是迎接正宾的礼仪。 主人之赞者筵于东序①,少北,西面。 将冠者出房,南面。 赞者奠、笄、栉于筵南端②。 宾揖将冠者,将冠者即筵坐。 赞者坐,栉,设。 宾降,主人降。 宾辞,主人对。 宾盥,卒,壹揖,壹让,升。 主人升,复初位。 宾筵前坐,正,兴,降西阶一等。 执冠者升一等,东面授宾。 宾右手执项③,左手执前,进容④,乃祝⑤,坐如初,乃冠,兴,复位。 赞者卒⑥。 冠者兴,宾揖之。 适房,服玄端爵,出房,南面。 以上始加。 【注释】①筵:铺设席子。 ②奠:安放。 ③项:冠的后端。 ④进容:宾进至筵前,特端正容仪,为冠者示范。 ⑤祝:致祝辞。 ⑥赞者卒:宾在加冠后即离开,其后如结缨等事,由赞者完成。 【译文】主人这一方赞礼的人在东墙前铺好席子,在稍往北一些的位置向西站好。 将要行冠礼的人从房中出来,面向南方。 赞礼之人把包头发的帛、簪、梳子等放在席子的南端。 宾对将要行冠礼的人行拱手礼,将要行冠礼的人就在这席上跪坐下来。 赞礼之人也坐下来,为他梳头、包头。 此后,宾由西阶下,主人也从东阶下来。 宾辞谢,主人依礼对答。 宾洗手完毕,行拱手礼一次,谦让一次,由西阶登上。 主人也由东阶上,回到各自原来的位置。 宾在席子之前跪坐下来,为行冠礼的人正一正包头的帛,然后起身,从西阶退下一级台阶,而捧缁布冠的人则再登上一级台阶,向着东面把冠交给宾。 宾的右手拿住冠的后部,左手则拿住冠的前部,走到行冠礼的人席前,端正其容仪,致祝辞,像前次那样坐在席前,给行冠礼的人戴上冠,然后起身,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 由赞礼之人把冠完全戴好,系上缨带。 行冠礼的人起身,宾向他拱手致意。 行冠礼的人回到房中,换穿朝服和赤黑色蔽膝,从房中出来,面向南方。 以上是第一次加缁布冠的礼仪。 宾揖之,即筵坐,栉,设笄①。 宾盥、正如初,降二等,受皮弁,右执项,左执前,进、祝、加之如初,复位。 赞者卒纮。 兴,宾揖之。 适房,服素积素,容,出房,南面。 以上再加。 【注释】①栉,设笄:给冠者加皮弁,要先脱去缁布冠,恐其发散乱,所以再次梳发,设笄。 【译文】宾向他行拱手礼,然后坐在席上,梳头,加上簪。 宾下阶洗手、回来后给他端正包头帛等,都跟前次一样,然后宾下两级台阶,接过皮弁,右手拿住皮弁的后部,左手拿住前部,走上前去、致祝辞、把皮弁给行冠礼的人戴上,都跟前次一样,然后退回原位。 由赞礼之人来系好丝带。 行冠礼的人站起身来,宾对他行拱手礼。 行冠礼的人回到房中,换上细褶白裳和白色蔽膝,修饰面容,从房中出来,面向南方。 以上是第二次加皮弁的礼仪。 宾降三等,受爵弁,加之。 服庉裳。 其他如加皮弁之仪。 彻皮弁、冠、栉、筵,入于房。 以上三加。 【译文】宾走下三级台阶,接受爵弁,然后给行冠礼的人戴上。 行冠礼的人穿上浅红色的下裳,戴上赤黄色的蔽膝。 其他则与加皮弁的仪式相同。 由主方赞礼之人撤去皮弁、缁布冠、梳篦、席子,移到房中。 以上是第三次加爵弁的礼仪。 筵于户西①,南面。 赞者洗于房中,侧酌醴;加柶,覆之②,面叶③。 宾揖,冠者就筵,筵西,南面。 宾受醴于户东,加柶,面枋,筵前北面。 冠者筵西拜受觯,宾东面答拜。 荐脯醢。 冠者即筵坐,左执觯,右祭脯醢④,以柶祭醴三⑤,兴;筵末坐,啐醴⑥,建柶⑦,兴;降筵⑧,坐奠觯,拜;执觯兴。 宾答拜。 以上醴冠者。 【注释】①户西:室户之西,即户、牗之间的地方。 古制,房屋的前后有隔断,前为堂,后为室。 室两侧为东房、西房。 室西有牗,东面则有单扇的门,称为户。 户西之地在室正中,为庙中最尊之位。 ②覆:反扣。 ③面叶:将柶叶一端朝前。 柶细的一端为柄,即下文所说的枋;大而宽的一端称为叶,是用以盛物的部分。 ④祭脯醢:取脯醢为祭。 其法是取少许脯,蘸上醢,放在笾豆之间祭之。 ⑤以柶祭醴三:三次用柶取醴为祭。 其法是用柶舀取觯中之醴,浇在地上。 ⑥啐(cu):饮,特指祭毕饮酒。 ⑦建:立,插。 ⑧降筵:离席。 【译文】在户西铺上席子,面向南方。 赞礼之人在房中盥手洗觯,仅酌醴酒于觯中;把角柶放在觯上,把柶反扣过来,柶叶一端朝前。 宾拱手礼行,请行冠礼的人就席,在席的西侧,面向南方。 宾在户东接受盛有醴酒的觯,加上柶,柶柄向前方,在席的前方,面向北方。 行冠礼的人在席西行拜礼,接受酒觯,宾面向东方答拜。 赞礼人献上佐酒的脯醢。 行冠礼的人来到席上坐下,左手拿着酒觯,右手取脯醢为祭,又三次用柶取醴为祭,起身;到席子的末端坐下,饮醴酒;然后把柶插在觯中,起身;离席,坐在地上,把觯放在席上,行拜礼;拿起觯起身。 宾拜礼答谢。 以上是宾为冠者酌醴酒的礼仪。 冠者奠觯于荐东①,降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阶,适东壁②,北面见于母。 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 以上冠者见母。 【注释】①荐:此指盛脯醢的笾豆。 ②东壁:闱(wi)门之外。 古代宫室,前曰庙,后曰寝,寝侧两旁的小门曰闱。 【译文】行冠礼的人把觯放在笾豆的东边,离席;面向北方坐下,取过肉干;从西阶下来,折向东行,出东墙,面向北方谒见母亲。 母亲拜礼接受肉干,行冠礼的人拜送母亲离去,母亲再次行拜礼。 以上是冠者谒见母亲的礼仪。 宾降,直西序,东面。 主人降,复初位。 冠者立于西阶东,南面。 宾字之,冠者对。 以上字冠者。 【译文】宾由台阶下来,对着西墙,面向东方。 主人也下来,站在当初来到阶前谦让时站的位置。 行冠礼的人站在西阶的东侧,面向南方。 宾为他取表字,他按规矩应答。 以上是为冠者取表字的礼仪。 宾出。 主人送于庙门外,请醴宾①,宾礼辞,许。 宾就次②。 以上宾出就次。 【注释】①醴:此指醴礼,是礼毕主人用醴酒款待宾的仪式,以感谢宾。 ②次:庙门外用帷幕、簟席围成的更衣和小憩处。 【译文】宾出庙。 主人一直送到庙门之外,请求以醴酒感谢他的勤劳辛苦,宾依礼辞谢后应允。 进入门外的更衣室。 以上是宾出庙就次的礼仪。 冠者见于兄弟①,兄弟再拜,冠者答拜。 见赞者,西面拜,亦如之。 入见姑、姊②,如见母。 以上见兄弟赞者姑姊。 【注释】①兄弟:此指行冠礼的人的男性亲戚,即前文立于洗东者。 ②入:入寝门,寝在庙西。 【译文】行冠礼的人到洗东见亲戚们,亲戚们行再拜之礼,行冠礼的人答拜。 又见赞礼之人,向西行跪拜礼,也是一样。 进入寝门之内谒见姑姑和姐姐,仪式与谒见母亲一样。 以上是冠者谒见亲戚、赞者、姑姊的礼仪。 乃易服,服玄冠、玄端、爵,奠挚见于君①。 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②。 以上奠挚见君及乡大夫、乡先生。 【注释】①挚(zh):初见尊长时所送的礼品。 ②乡大夫:掌一乡政教禁令的官员。 乡先生:年老辞官居乡之人。 【译文】于是行冠礼的人换过服装,身穿朝服,进献见面礼物,谒见国君。 又带着见面礼谒见乡大夫和乡先生。 以上是冠者进献礼物谒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的礼仪。 乃醴宾,以壹献之礼①。 主人酬宾,束帛、俪皮②。 赞者皆与③,赞冠者为介④。 宾出,主人送于外门外,再拜;归宾俎⑤。 以上醴宾。 【注释】①壹献之礼:包括献、酢、酬。 主人献醴于宾为献;宾以醴回敬主人为酢;主人为劝宾饮醴,先自饮,然后再酌醴请宾饮为酬,宾则置爵不举。 ②束帛:帛五匹为束,是古时聘问的礼物。 俪(l)皮:两张鹿皮。 俪,成双,此处指双份。 ③赞者:此指主人一方所有参与冠礼者。 ④介:副。 ⑤俎:陈放牲体的礼器。 壹献之礼时,主人在宾的席前进有笾豆和俎,飨宾之后,将俎上之牲送往宾家。 【译文】于是以醴酬谢宾,行壹献之礼。 主人以一束帛、两张鹿皮来酬谢宾。 此时主人一方所有参与者要全部在场,由加冠时的赞礼人为宾担任副手。 宾出来,主人相送到外门之外,行再拜之礼;派人把礼俎送到宾府上去。 以上是以醴酒酬谢宾的礼仪。 若不醴,则醮①,用酒。 尊于房户之间,两,有禁②,玄酒在西③,加勺,南枋。 洗,有篚在西,南顺④。 始加,醮用脯醢;宾降,取爵于篚,辞,降如初;卒洗,升,酌。 冠者拜受,宾答拜如初。 冠者升筵,坐;左执爵,右祭脯醢,祭酒,兴;筵末坐,啐酒;降筵,拜。 宾答拜。 冠者奠爵于荐东,立于筵西。 彻荐、爵,筵尊不彻。 加皮弁,如初仪;再醮,摄酒⑤,其他皆如初。 加爵弁,如初仪;三醮有干肉折俎⑥,哜之⑦,其他如初。 北面取脯,见于母。 以上不醴而醮。 【注释】①醮(jio):古代冠礼、婚礼中的一种简单仪节。 谓尊者对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后饮尽,不需回敬。 郑玄注:酌而无酬、酢曰醮。 ②禁:器具名,承放酒尊用,形似方案。 ③玄酒:古代祭礼中当酒用的清水。 ④南顺:器物纵向放置,首北尾南。 ⑤摄酒:将先前正祭之酒搅和、添加,表示是新上的酒,不敢以旧酒敬人。 摄,整新。 ⑥干肉折俎:载有按骨节分解的牲体干肉的俎。 ⑦哜(j):尝。 【译文】如果不用醴酒,就要用另一种仪式醮,用酒。 酒尊置于房户之间,两只盛酒器下面都有架子,玄酒放在西边,酒器上加勺,柄朝南方。 洗的西边放置盛物竹筐,由北往南排列。 初次加缁布冠后,行醮礼,用脯醢;宾由台阶下来,从筐中取出爵,向主人辞谢,下台阶,都与以前的仪式一样;洗过以后,上台阶,斟上酒。 行冠礼的人跪拜接受,宾回拜答谢,和前面的礼仪相同。 行冠礼的人回到席上,坐下,左手拿着爵,右手取脯醢为祭,又取酒为祭,起身;在席子末端坐下,饮酒入口;从席上下来,向宾行拜礼。 宾回拜答谢。 行冠礼的人把爵放在笾豆的东边,自己站在席子的西边。 撤去笾豆、酒爵,保留席子和酒尊。 加皮弁时,和初加缁布冠时仪式一样,再次行醮礼时要搅动一下酒,其他都与前次一样。 加爵弁时,和初加缁布冠仪式一样;第三次行醮礼时,要进上放有折断的干肉的俎,要亲口尝一尝,其他仪节与前次相同。 面向北方取过干肉,前去谒见母亲。 以上是不醴而用醮的礼仪。 若杀①,则特豚②,载合升③,离肺实于鼎④,设扃鼏⑤。 始醮,如初。 再醮,两豆,葵菹、蠃醢⑥;两笾,栗、脯。 三醮,摄酒如再醮,加俎⑦,哜之⑧,皆如初,哜肺。 卒醮,取笾脯以降,如初。 以上杀牲醮。 【注释】①杀:杀牲。 ②特豚:一只小猪。 特,一。 ③载合升:将牲体的左右两边一起升鼎、载俎。 胡培翚云:凡牲煮于爨上之镬谓之亨,由镬而实于鼎谓之升,由鼎而盛于俎谓之载。 ④离肺:古礼所用之肺,要先加切割方可祭祀或食用。 为食用而设的肺,划割而不切断,底部要有少许相连,称为离肺或举肺。 ⑤扃(jiǒnɡ):贯穿鼎耳的横木。 鼏(m):鼎盖。 ⑥葵菹(zū):腌葵菜。 葵,菜名。 菹,腌菜。 蠃(lu)醢:蜗牛肉酱。 ⑦加俎:此指豚俎。 ⑧哜之:哜,应为祭之误。 【译文】如果杀牲,用一头小猪,两扇煮过的肉盛在鼎里,放于俎中,把肺稍做切割也填实鼎中,再插上贯穿鼎耳的横木,加上鼎盖。 第一次行醮礼与前次一样。 第二次行醮礼,要用两只高脚容器豆来盛食物:醃葵菜、蜗牛肉酱;另有两个竹器,盛着栗子、肉干。 第三次行醮礼,添酒搅拌,与第二次斟酒相同,另加一只盛着猪的俎致祭,与前次祭脯醢、祭酒相同,尝肺到口。 三次醮礼仪式结束,取过笾中肉脯,从台阶上下来,与上节相同。 以上是杀牲行醮礼的礼仪。 若孤子①,则父兄戒、宿②。 冠之日,主人而迎宾③,拜,揖,让,立于序端,皆如冠主;礼于阼。 凡拜,北面于阼阶上,宾亦北面,于西阶上答拜。 若杀,则举鼎陈于门外,直东塾,北面。 以上孤子冠。 【注释】①孤子:嫡子而丧父者。 ②父兄:指伯父、叔父和从兄。 ③主人:此处是行冠礼的孤子。 伯、叔父及从兄不主其事,表示家无二主。 【译文】如果加冠的人是失去父亲的嫡子,那么就由他的叔伯、堂兄替他出面通报僚友,并特邀冠礼的正宾。 举行冠礼那天,行冠礼的孤子自为主人梳着发髻迎宾,行过跪拜、拱手、谦让诸礼以后,直至东墙之前,面向西方站立,这些都与前述主人的仪节相同;在阼阶之上行冠礼。 凡是仪式中的拜礼,行冠礼的孤子都面朝北在东阶上进行,宾也要面向北方,在西阶上跪拜答谢。 若是杀牲,则要把鼎放在庙门外,正对着门内东堂,朝北方。 以上是失去父亲的嫡子的冠礼仪式。 若庶子,则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 以上庶子冠。 【译文】如果加冠的人是庶出之子,那么加冠行礼的地点就在房外,面向南方,用醮礼。 以上是庶出之子的冠礼仪式。 冠者母不在①,则使人受脯于西阶下。 以上母不在。 【注释】①母不在:指母有病,或有外戚丧服在身,无法与子为礼,不是指亡故。 【译文】如果行冠礼的人的母亲因故不在,就派别人在西阶之下接受肉干。 以上是母亲因故不能参加冠礼的情况。 戒宾,曰:某有子某,将加布于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 宾对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①,以病吾子,敢辞。 主人曰:某犹愿吾子之终教之也! 宾对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从? 以上戒宾之辞。 【注释】①共事:供给加冠之事。 共,通供。 【译文】主人向僚友通报将行冠礼的消息时说:某人的儿子某某,将要举行加冠礼,希望您能前往赐教。 僚友回答说:敝人不才,恐怕不能胜任此事,那样会有辱您的名声,斗胆推辞了。 主人又说:某人还是希望您最终能惠允赐教。 僚友回答:您屡次命令,敝人岂敢不从? 以上是通报一般僚友宾客时的辞令。 宿,曰:某将加布于某之首,吾子将莅之,敢宿。 宾对曰:某敢不夙兴? 以上宿宾之辞。 【译文】主人邀请加冠正宾时说:某人要为某某举行加冠之礼,您要光临。 斗胆前来邀请您为正宾。 宾回答:敝人岂敢不早早起身赶去参加? 以上是预先邀请正宾时的辞令。 始加,祝曰:令月吉日①,始加元服②。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③。 寿考维祺④,介尔景福⑤。 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⑥。 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寿万年⑦,永受胡福⑧。 三加,曰:以岁之正⑨,以月之令,咸加尔服。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 黄耇无疆⑩,受天之庆(11)。 以上三加之辞。 【注释】①令、吉:善。 ②元服:即冠。 元,首,头。 ③顺:通慎。 成德:成人之德。 ④祺:祥。 ⑤介、景:大。 ⑥申:重。 服:指皮弁服。 ⑦眉寿:祝寿之意。 长眉为高寿之征,故名。 ⑧胡:遐,远。 ⑨正:善,美。 ⑩黄:黄发,头发白而复黄。 耇(ɡǒu):老,高年。 (11)庆:赐。 【译文】加戴缁布冠时的祝祷之辞是:在吉祥的月份和日子,为你来加冠。 改掉幼时的心志,慎养成人的品德。 愿你长命吉祥、大吉大利。 加戴皮弁时的祝辞是:在吉祥的月份和时辰,再次为你加冠。 敬慎你那威严的容貌举止,恭慎地修养自己的品德。 长命高寿,永享幸福。 加戴爵弁时的祝辞是:在美好的年份和月份,把三冠都加给你。 亲戚们全都到场,为的是成就你的德行。 愿你万寿无疆,接受上天的赐福。 以上是三次加冠时的祝辞。 醴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①。 拜受祭之,以定尔祥。 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以上醴冠者之辞。 【注释】①荐:指笾豆中的脯醢。 【译文】宾向行冠礼的人敬醴酒的辞令是:甘甜的醴酒真醇厚,佐酒的食品最芳香。 跪拜、接受又礼祭,确然保你享吉祥。 承蒙上天之美意,到老心中不敢忘。 以上是宾向冠者敬醴酒时的祝辞。 醮辞曰:旨酒既清,嘉荐亶时①。 始加元服,兄弟具来。 孝友时格②,永乃保之。 再醮,曰:旨酒既湑,嘉荐伊脯。 乃申尔服,礼仪有序。 祭此嘉爵,承天之祜③。 三醮,曰:旨酒令芳,笾豆有楚④。 咸加尔服,肴升折俎⑤。 承天之庆,受福无疆。 以上三醮之辞。 【注释】①亶(dǎn)时:诚善,确实好。 亶,诚。 时,善。 ②时:通是。 格:至,来。 ③祜(h):福。 ④楚:陈列整齐的样子。 ⑤肴升折俎:醮礼中或杀牲或不杀。 不杀牲用干肉折俎,杀牲则用加俎。 此兼指二者,醮辞不变。 肴,干肉或豚。 【译文】宾向行冠礼的人第一次行醮礼的辞令是:美酒清清,祭献真好。 首次为你加冠,亲戚都已来到。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望你永远能坚持。 第二次行醮礼的辞令是:美酒清清,干肉善美。 再次为你加冠,礼仪有条不紊。 祭献佳酒,承蒙上天赐福。 第三次行醮礼的辞令是:美酒飘散芳香,笾、豆排列成行。 三次连续加冠,杀牲陈放俎上。 享受上天庆贺,幸福无边无疆。 以上是三次行醮礼时的祝辞。 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 爰字孔嘉①,髦士攸宜②。 宜之于假③,永受保之,曰伯某甫④。 仲、叔、季惟其所当。 以上字辞。 【注释】①爰:于。 孔:很,尤。 ②髦:俊。 攸:所。 ③于:为。 假:通嘏。 福。 ④伯某甫:伯与仲、叔、季是表示兄弟长幼顺序的用字,伯最长。 某,指代冠者的字。 甫,又作父,是对男子的美称。 【译文】为行冠礼的人取表字的祝辞是:礼仪完备,月日皆吉,当众告知你的字。 你的字非常好,对于俊士最适宜。 宜之是为福,永久保用它。 称之为伯某甫。 或称适合他的仲、叔、季。 以上是为冠者取表字时的祝辞。 屦①,夏用葛。 玄端黑屦,青纯②,纯博寸。 素积白屦,以魁柎之③,缁纯,纯博寸。 爵弁屦,黑纯,纯博寸。 冬,皮屦可也。 不屦屦④。 以上三屦。 【注释】①屦(j):鞋。 汉以后称履。 ②(q):古时鞋头上的装饰,类似今日鞋梁,上有孔,可以穿鞋带。 (y):饰屦的圆丝带。 纯(zhǔn):边缘,古代衣服鞋帽的镶边。 ③魁:大蚶子。 柎:通坿。 涂附。 ④(su):细疏麻布,古时多用于丧服。 【译文】脚上穿的鞋子,在夏季就用葛制的。 服玄端朝服配黑色的鞋,青色的鞋梁、丝带、鞋边,鞋边宽一寸。 穿细褶白裳时配白色的鞋,用蜃蛤灰涂成白色,黑色的鞋梁、丝带、鞋边,鞋边宽一寸。 戴爵弁时穿浅红色的鞋,黑色的鞋梁、鞋带、鞋边,鞋边宽一寸。 冬天穿皮制的鞋就行,但不能穿办丧事时用的细麻鞋。 以上是冠礼所穿的三种鞋子。 士相见礼【题解】士,为周朝时授予地位较低的贵族的一种爵位。 士爵又分为上、中、下三等。 春秋时的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或食田,或以俸禄为生。 本篇介绍了士相见及士见大夫、国君时的各项礼仪。 繁文缛节,可由此窥见当时社会礼俗制度之一斑。 士相见之礼。 挚①,冬用雉,夏用腒②。 左头奉之③,曰:某也愿见,无由达。 某子以命命某见④。 主人对曰:某子命某见,吾子有辱。 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 宾对曰: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 主人对曰:某不敢为仪⑤,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 宾对曰:某不敢为仪,固以请。 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将走见。 闻吾子称挚⑥,敢辞挚。 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 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 宾对曰:某也不依于挚⑦,不敢见,固以请。 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 出迎于门外,再拜。 客答再拜。 主人揖,入门右。 宾奉挚,入门左。 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 主人请见,宾反见,退。 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以上请见。 【注释】①挚:见面礼。 ②腒(jū):干鸟肉。 ③左头:头朝左。 ④某子:指介绍人。 ⑤不敢为仪:意即出自真心,而非虚礼相待。 郑玄注:言不敢外貌为威仪,忠诚欲往也。 ⑥称:举。 ⑦依于挚:意谓用礼物表达对主人的敬意。 【译文】士相见的礼仪:礼物,冬季用野鸡,夏季用干鸟肉。 使其头朝左进献,说:我希望与您相见,只是没有机缘。 现在某人有命令,命我来见您。 主人回答说:某人命令我见您,您又屈尊前来。 请您回到家中,我将去府上拜见您。 宾客回答说:我不能够违背命令,请最终赐予我见面吧。 主人回答说:我不敢假为威仪,一定请您回到家中,我将马上去府上拜见您。 宾客回答说:我不敢装作有威仪,一定请您接见我。 主人回答说:我坚决辞谢您的求见,得不到命允,将赶紧出来相见。 听说您携来礼物,谨敢辞谢礼物。 宾客回答说:我不携礼物就不敢来拜见您。 主人回答说:我不敢当您崇礼来见,谨敢坚决辞谢。 宾客回答说:我如不托以礼物之重是不敢来见的,坚决以此请见。 主人回答说:我坚决辞谢而得不到命允,怎敢不恭敬从命? 走出门外迎接,行再拜之礼。 宾客行再拜之礼答拜。 主人作揖,进门靠右行走,宾客捧着礼物,进门靠左行走。 主人行再拜之礼接受,宾客行再拜之礼答拜,送过礼物,出门。 主人请宾客相见,宾客返回相见,见毕退出。 主人送到门外,行再拜之礼。 以上是士请求拜见的礼仪。 主人复见之,以其挚,曰:向者吾子辱①,使某见。 请还挚于将命者②。 主人对曰③:某也既得见矣,敢辞。 宾对曰: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 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固辞。 宾对曰:某不敢以闻,固以请于将命者。 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从? 宾奉挚入,主人再拜受。 宾再拜送挚,出。 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以上复见。 【注释】①辱:谦辞。 承蒙。 ②将命者:传命者,傧相。 将,传。 ③主人:此指上文之宾客。 此时已转换为主人。 【译文】主人又去拜见宾客,带着的礼物就是此前宾客送来的,说:前次您屈尊,使我能见到您。 请允许我将礼物还给您的傧相。 主人回答说:我既然已经见到您了,谨敢辞谢。 宾客回答说:我并不是敢于来求见,只是请求将礼物归还给您的傧相。 主人回答说:我既然已经见到您了,谨敢坚决辞谢。 宾客回答说:我不敢以此惊动您,坚决以此请于您的傧相。 主人回答说:我坚决辞谢而得不到你的命允,怎敢不从命? 宾客捧着礼物进入,主人行再拜之礼接受。 宾客行再拜之礼送上礼物,出门。 主人送到门外,行再拜之礼。 以上是主人回拜的礼仪。 士见于大夫,终辞其挚。 于其入也,一拜其辱也。 宾退,送,再拜。 以上士见大夫。 【译文】士拜见大夫,大夫最终不接受其礼物。 在其进门时,只以一拜之礼感谢其屈尊光临。 宾客退出,主人送行,行再拜之礼。 以上是士见大夫的礼仪。 若尝为臣者,则礼辞其挚①,曰:某也辞,不得命,不敢固辞。 宾入,奠挚,再拜,主人答壹拜。 宾出,使摈者还其挚于门外②,曰:某也使其还挚。 宾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 摈者对曰:某也命某:某非敢为仪也。 敢以请。 宾对曰:某也,夫子之贱私,不足以践礼③,敢固辞! 摈者对曰:某也使某,不敢为仪也,固以请! 宾对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从? 再拜受。 以上尝为臣者见。 【注释】①礼辞:推辞一次后接受。 ②摈(bn)者:导引宾客的人。 摈,通傧。 ③践礼:指践行主人答见宾客之礼。 【译文】如果是曾经做过大夫家臣的人来见大夫,大夫则要辞谢一次后收下其礼物,说:我要辞谢,得不到命允,不敢坚决辞谢。 宾客进门,放下礼物,行再拜之礼,主人答以一拜之礼。 宾客出门,主人要让傧相在门外归还其礼物,说:某人让我归还礼物。 宾客回答说:我既然已经见到您了,谨敢辞谢。 傧相回答说:某人命令我说:我并不是敢于假为威仪,谨敢以此相请。 宾客回答说:我不过是您卑贱的家臣,不足以践行主人答见宾客之礼,谨敢坚决辞谢。 傧相回答说:某人命令我,不敢故作威仪,坚决以此相请。 宾客回答说:我坚决辞谢,得不到命允,怎敢不从命? 行再拜之礼后接受。 以上是曾经的家臣来见大夫的礼仪。 下大夫相见以雁,饰之以布,维之以索,如执雉。 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执之①。 如士相见之礼。 以上大夫相见。 【注释】①麛(m):幼鹿。 【译文】下大夫相见以雁为礼物,用布裹着,用绳子拴住足,进献的姿势同献野鸡时一样。 上大夫相见以羊羔为礼物,用布裹着,将四条腿拴着,用绳结在前面。 头朝向左,如同执着幼鹿一样。 如同士相见时的礼仪。 以上是大夫互相谒见时的礼仪。 始见于君,执挚,至下①,容弥蹙②。 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③。 士大夫则奠挚,再拜稽首④;君答壹拜。 以上始见于君。 【注释】①下:君之堂下。 ②蹙(c):恭敬的样子。 ③进退走:前进和后退时要快步走。 ④稽(qǐ)首: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种拜礼中最恭敬的一种。 【译文】初次拜谒国君,手执礼物,来到堂下,容仪要更显恭敬。 庶人谒见国君,不必做出礼容,只是进前和后退都要快步走。 士大夫则要放下礼物,行再拜稽首之礼,国君答拜一次。 以上是初次拜见国君时的礼仪。 若他邦之人,则使摈者还其挚,曰:寡君使某还挚。 宾对曰:君不有其外臣,臣不敢辞。 再拜稽首,受。 以上他邦之人见君。 【译文】如果是其他邦国来的人士,就要使傧相归还其礼物,说:我们国君派我归还礼物。 宾客回答说:君王不以别的邦国之臣为臣,臣下不敢推辞。 行再拜稽首之礼,接受。 以上是其他邦国的人谒见国君的礼仪。 凡燕见于君,必辩君之南面。 若不得,则正方①,不疑君②。 君在堂,升见无方阶③,辩君所在。 以上燕见于君。 【注释】①正方:燕见时君臣站立的方位没有公朝行礼时严格,如不是君南臣北,必须是正东或正西。 方,方向。 ②疑君:猜度君的方向而斜向。 疑,猜度。 ③升见无方阶:燕见不必如公朝见君正礼一样走规定的台阶,而是以近便为原则,没有一定之规。 方,常。 【译文】凡是私见国君,必须辨明国君是南面而坐。 如果不是,就要取国君正东或正西之位,不得猜疑国君的方位斜向行礼。 国君在堂上,臣升见时以近便为主,按国君的位置,国君在东面则从东阶升见,在西面则从西阶升见。 以上是私见国君时的礼仪。 凡言,非对也,妥而后传言①。 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②,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 以上言。 【注释】①妥:安座。 传言:说话。 ②大人:卿大夫。 【译文】凡是言语,如果不是回答国君的发问,就应该安坐后再说话。 同国君说话,谈驱使臣下之礼;同卿大夫说话,谈事君的忠诚;同老人说话,谈使任弟子;同年幼的人说话,谈要孝顺敬爱父母兄长;同平民百姓说话,谈要忠诚守信慈爱祥和;同做官的人说话,谈要忠诚守信。 以上是言谈的内容。 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①,卒视面,毋改。 众皆若是。 若父,则游目②,毋上于面,毋下于带。 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 以上视。 【注释】①抱:人体胸腹间的部位。 ②游目:目光游移。 【译文】凡是同卿大夫说话,开始时目光看着他的面容,再看他胸腹间的地方,最后看着他的面容,神情不要变动,诸多卿大夫在场时也应该这样。 如果是与父亲交谈,目光就可以游移,但最上不要超过面庞,最下不要超过腰带。 如果不讲话,站立时就看着对方的脚,坐下时就看着对方的膝。 以上是谈话时眼睛看向何处。 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①,以食具告,改居②,则请退可也。 夜侍坐,问夜,膳荤③,请退可也。 以上请退。 【注释】①晏:晚。 ②改居:改变坐姿。 表示有倦意,不能安坐。 ③荤:郑玄注:荤,辛物,葱、薤之属,食之以止卧。 【译文】凡是在卿大夫旁边陪坐,卿大夫如果打哈欠和伸腰,问时间的早晚,告以准备吃饭,改变姿势,就应该自请告退了。 要是在夜间陪坐,卿大夫问夜间时数,吃葱、薤菜等辛辣提神的食物,就应该自请告退了。 以上是自请告退的时机。 若君赐之食,则君祭先饭①,遍尝膳,饮而俟,君命之食,然后食。 若有将食者②,则俟君之食,然后食。 若君赐之爵③,则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 退,坐取屦,隐辟而后屦。 君为之兴,则曰:君无为兴,臣不敢辞。 君若降送之,则不敢顾辞,遂出。 大夫则辞,退下,比及门,三辞。 以上君赐之食。 【注释】①饭:煮熟的谷类食品。 ②将食者:指膳宰,宫中负责膳食的侍服人员。 ③爵:礼器,亦通称酒器。 此代指酒。 【译文】如果国君赐给食物,如果膳宰不在,就在国君祭祀之时先吃一口饭,遍尝菜肴,饮用汤食,然后等待。 国君命令吃,然后再吃。 如果有膳宰在场,则要等国君食用后,再进食。 如果国君赐给酒喝,就要下席,行再拜稽首之礼,接受酒爵,登上席位祭祀,喝干酒后等待,待国君喝干酒后,再把空爵交回。 退出时,坐着取过鞋,到一个偏僻的地方穿上鞋。 国君起身,就说:君王不要起身,臣下可不敢当。 国君如果走下台阶相送,则不敢回顾辞谢,径直出去。 如果客人是大夫,则可以向国君告辞:大夫从起身退下至门口,三处都可以辞谢国君。 以上是国君赐予酒食时的礼仪。 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①,则辞。 辞不得命,则曰:某无以见,辞不得命,将走见。 先见之②。 以上长者请见。 【注释】①先生:退休的卿大夫。 异爵者:在职的卿大夫。 ②先见:先拜。 表示不敢劳尊者来见。 士出迎于门外,行再拜礼,先生、异爵者答拜,此为先拜。 【译文】如果是退休的卿大夫或在职的卿大夫请求相见,就要辞谢;辞谢得不到命允,就说:我不值得您来见,辞谢又得不到命允,我将立即前往相见。 于是出门先拜见他们。 以上是应对长者请求相见的礼仪。 非以君命使,则不称寡。 大夫士,则曰寡君之老。 凡执币者①,不趋,容弥蹙以为仪。 执玉者,则唯舒武②,举前曳踵③。 凡自称于君,士大夫则曰下臣;宅者④,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庶人则曰刺草之臣⑤;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以上对君自称及执币执玉。 【注释】①币:古时以束帛为祭祀或赠送宾客的礼物。 ②舒武:迈步慢而轻。 武,足迹。 ③曳踵:拖着脚后跟,足不离地,缓步行走。 ④宅者:指退休官员。 ⑤刺草:铲草。 【译文】如果不是受君王的差遣,就不能称我以国君的某人。 大夫、士被差遣外出时就称我以国君的家老。 凡是手执锦帛的人,走动时不要快步,神色要愈加恭敬,以符合礼仪。 手持玉器的人,就要步履缓慢,前脚拖着后脚走,脚跟不离地。 凡是在国君面前称谓自己:士和大夫就称下臣;退休家居的人,在城中就称市井之臣,在乡邑中就称草茅之臣;平民就自称刺草之臣;其他国家的人就自称外臣。 以上是见国君时的自称,以及执币、执玉时的礼仪。 觐礼【题解】周朝时,每年秋季,各国诸侯要朝见周天子,称为觐。 周天子借此了解各国社会情况,考察各国诸侯政绩,并显示周王室的权威,以维护周王室的共主地位。 本篇详细介绍了诸侯朝觐时的各项礼仪。 觐礼。 至于郊①,王使人皮弁用璧劳②。 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③,再拜。 使者不答拜,遂执玉,三揖。 至于阶,使者不让,先升④。 侯氏升听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 使者左还而立,侯氏还璧,使者受。 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 侯氏乃止使者,使者乃入。 侯氏与之让升。 侯氏先升,授几。 侯氏拜送几;使者设几,答拜。 侯氏用束帛、乘马傧使者⑤,使者再拜受。 侯氏再拜送币⑥。 使者降,以左骖出⑦。 侯氏送于门外,再拜。 侯氏遂从之。 以上郊劳。 【注释】①郊:近郊。 王城周围五十里内为郊。 ②皮弁:古冠名。 用白鹿皮制作,为视朝时的常服。 其缝合处名会,会有结饰,缀以五采石,名璂。 天子十二会、十二璂,下以次递减。 ③侯氏:诸侯。 帷门:帷宫的门。 帷宫是为接受郊劳而用帷布围成的行礼场所。 ④升:升坛。 即登上为朝觐天子而临时建起的土坛。 ⑤束帛:束在一起的十端丝帛。 乘马:四匹马拉的车。 傧(bīn):敬。 ⑥币:古时以束帛为祭祀和赠送宾客的礼物为币,后来称其他聘享的礼物,如车马玉帛等,亦曰币。 ⑦骖(cān):驾车的马。 居中驾辕者称服,两旁者称骖。 【译文】诸侯秋季朝见周王的礼仪。 诸侯到达周王城的近郊,周王派人头戴皮弁持玉璧前去慰劳。 诸侯也头戴皮弁在帷门外迎接,行再拜之礼。 使者不答拜,于是手持玉璧,三次作揖。 到台阶处,使者不谦让,先登上去。 诸侯也登上去,听候使者传达周王的命令后,从坛上下来,行再拜稽首之礼,于是登坛接受玉璧。 使者向左转面向南站立,诸侯归还玉璧,使者接受。 诸侯从坛上走下,行再拜稽首之礼,使者于是出去。 诸侯于是挽留使者,使者进来。 诸侯与使者互相谦让登坛。 诸侯先登,为使者安置几案。 诸侯拜,送过几案;使者安排好几案,答拜。 诸侯用束在一起的十端丝帛和四匹马拉的车作为礼物送予使者,表示敬意,使者行再拜之礼接受。 诸侯行再拜之礼送过礼物。 使者走下台阶,牵着左边一匹马的缰绳走出。 诸侯送到门外,行再拜之礼。 诸侯于是跟从使者到达朝廷。 以上是郊劳的礼仪。 天子赐舍,曰:伯父①,女顺命于王所②,赐伯父舍! 侯氏再拜稽首,傧之束帛、乘马。 以上赐舍。 【注释】①伯父:周朝时,周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 ②女(rǔ):通汝。 第二人称代词,你。 【译文】天子赐给诸侯馆舍,说:伯父,你顺从王命,赐给伯父你馆舍。 诸侯行再拜稽首之礼,用束在一起的十端丝帛和四匹马作为礼物。 以上是赐舍的礼仪。 天子使大夫戒①,曰:某日,伯父帅乃初事②。 侯氏再拜稽首。 以上戒日。 【注释】①大夫:指上大夫,即卿。 戒:告请,约请。 郑玄注:戒犹告也。 ②帅:顺,沿。 初:故。 【译文】天子派大夫前去告知诸侯说:某日,伯父按旧制履行朝见之事。 诸侯行再拜稽首之礼。 以上是告以觐见日期的礼仪。 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①。 同姓西面北上,异姓东面北上。 侯氏裨冕②,释币于祢③。 以上受舍释币。 【注释】①受舍于朝:在庙门外接受指定的次序。 郑玄注:受次于文王庙门之外。 ②裨(p)冕:着裨衣,戴冕。 古代诸侯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所穿冕服的通称。 郑玄注:裨冕者,衣裨衣而冠冕也。 裨之为言埤也。 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余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诸侯亦服焉。 ③祢(nǐ):立在宗庙中的神主。 【译文】诸侯在朝见天子之前,都要到周文王庙门前接受安排位次。 与周王室同姓的诸侯面朝西站在东边,从北向南站成一排,以靠北为上首,异姓的诸侯面朝东站在西边,从北向南站成一排,以靠北为上首。 在朝见的这一天早晨,诸侯身穿裨衣,头戴冠冕,在庙里用束帛告祭。 以上是受舍释币的礼仪。 乘墨车①,载龙旂、弧,乃朝以瑞玉②,有缫③。 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④,左右几。 天子衮冕⑤,负斧依。 啬夫承命⑥,告于天子。 天子曰:非他,伯父实来,予一人嘉之。 伯父其入,予一人将受之。 侯氏入门右,坐奠圭,再拜稽首。 摈者谒。 侯氏坐取圭,升致命。 王受之玉。 侯氏降阶东北面,再拜稽首。 摈者延之,曰:升! 升成拜,乃出。 以上觐。 【注释】①墨车:不加彩绘的黑色车子。 《周礼春官》大夫乘墨车。 诸侯乘墨车表示尊天子而自卑也。 ②龙旂:指上画龙形、竿头系铃的旗。 弧(d):弧,木弓。 ,弓套。 ③缫(zǎo):通璪。 玉器的彩色垫板。 ④斧依:绘有斧钺图案的屏风,也作斧扆。 ⑤衮(ɡǔn)冕:衮衣和冕。 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 ⑥啬夫:官名。 按《仪礼》,系司空的属官,掌传达王命。 后世多用作乡官名。 【译文】诸侯乘坐墨车,装载着上面绘有龙纹的旌旗以及弓和弓袋,于是就带着玉圭或玉璧及托玉的缫去朝见天子。 天子在门与窗之间设置绘有斧钺图案的屏风,左右两边安放几案。 天子身着衮衣,头戴冠冕,背靠有斧钺图案的屏风。 啬夫承受命令,报告给天子。 天子说:没有别的什么事,伯父来了,我很赞赏。 伯父进来吧,我将接受朝见。 诸侯靠右边进门,坐下安放玉圭,行再拜稽首之礼。 傧相告诉诸侯前来。 诸侯坐下取玉圭,登上朝堂,向周王致意。 周王接受玉圭。 诸侯走下台阶的东边朝北行再拜稽首之礼。 傧相召诸侯上前,说:登堂! 诸侯就登堂完成拜礼,于是就走出来。 以上是朝觐的礼仪。 四享皆束帛加璧①,庭实唯国所有。 奉束帛,匹马卓上②,九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 摈者曰:予一人将受之。 侯氏升,致命。 王抚玉。 侯氏降自西阶,东面授宰币西阶前,再拜稽首,以马出,授人,九马随之。 事毕。 以上享。 【注释】①四享:当是三享。 ②卓上:郑玄注:卓,犹的也。 以素的一马以为上。 卓,白额马。 【译文】三次进献礼物,都使用束在一起的十端丝帛再加上玉璧,尽国中所有的物产都陈列在庭院中。 诸侯手捧丝帛,牵着一匹白额马走在前面,九匹马跟随在后,陈列在庭院中,从西向东陈列,以靠西为上首,放置好礼物,行再拜稽首之礼。 傧相转达周王的命令说:我将接受你的礼物。 诸侯上堂,向周王致意。 周王抚弄玉圭。 诸侯从西边台阶下堂,在西边台阶前面向东将礼物交给太宰,行再拜稽首之礼,牵着马走出,将马交予别人,其余九匹马也随之交付。 献礼之事完毕。 以上是享礼的礼仪。 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①。 乃入门右,北面立,告听事。 摈者谒诸天子。 天子辞于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 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适门西,遂入门左,北面立,王劳之。 再拜稽首。 摈者延之,曰:升! 升成拜,降出。 以上请事,王劳之。 【注释】①庙:这里指周文王庙。 【译文】于是诸侯就在周文王庙门的东边袒露出右上身,从右边入门,向北站立,告诉周王说自己有罪听从责罚。 傧相把他的话转告周王。 周王辞谢诸侯,说:伯父没有什么罪过,回去吧,安定你的国家。 诸侯行再拜稽首之礼,走出,从屏风的南面走到大门的西边,于是就进入大门的西边,朝北站立,周王慰问他,诸侯行再拜稽首之礼。 傧相引他上前,说:登堂! 诸侯登堂后完成拜礼,下堂,走出大门。 以上是诸侯向周王请事,周王慰劳诸侯的礼仪。 天子赐侯氏以车服。 迎于外门外,再拜。 路先设①,西上,路下四②,亚之③,重赐无数,在车南。 诸公奉箧服④,加命书于其上⑤,升自西阶,东面,大史是右⑥。 侯氏升,西面立。 大史述命⑦。 侯氏降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 大史加书于服上,侯氏受。 使者出,侯氏送,再拜,傧使者,诸公赐服者,束帛、四马,傧大史亦如之。 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 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则曰叔舅。 以上赐车服。 【注释】①路:辂车。 ②四:四匹马。 ③亚之:次之。 次于路车向东陈设。 ④箧(qi):竹箱。 ⑤命书:天子命以赐给车服的文书。 ⑥大(ti)史:官名。 掌祭祀、历数、法典,为《周礼》春官之属。 大,通太。 ⑦述命:宣读天子的命书。 【译文】周王赐给诸侯车辆服饰。 诸侯到外门的外边迎接,行再拜之礼。 先陈设辂车,在最西边为上首,车下首是四匹马,在车的东边,又赐予无数礼物,放在车的南边。 在朝中任职的诸公手捧竹箱和服饰,上面放置周王的命书,从西边的台阶登堂,面朝东而立,太史站在右边。 诸侯登堂,面向西站立。 太史宣读周王的命书。 诸侯向下走到东西两个台阶的中间,面朝北,行再拜稽首之礼,再登堂完成拜谢。 太史将命书放在服饰之上,诸侯接受。 周王的使者走出,诸侯相送,行再拜礼,送礼物招待使者,送给来送周王所赐服饰的诸公以束帛和四马,送给太史的礼物也是这样的。 与周王同姓的大国的诸侯,周王就称他们为伯父,对异姓大国的诸侯就称之为伯舅;对同姓小国的诸侯,周王就称他们为叔父,对异姓小国的诸侯就称之为叔舅。 以上是赐车服的礼仪。 飨①,礼,乃归。 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②,四门,坛十有二寻③,深四尺,加方明于其上④。 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⑤,下黄。 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 上介皆奉其君之旂⑥,置于宫,尚左。 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 四传摈。 天子乘龙⑦,载大旆⑧,象日月、升龙、降龙;出,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 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⑨,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 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⑩。 以上诸侯觐于天子。 【注释】①飨(xiǎnɡ):大宴宾客,赐赏。 ②宫:土垒的矮墙。 ③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④方明:上下四方神明之象。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会盟或天子祭祀时所置。 ⑤玄:黑中带赤的颜色。 ⑥上介:诸侯副使。 介,传宾主之言的人。 古时主有傧相迎宾,宾有随从通传,称为介。 ⑦龙:高大的马,骏马。 马高八尺以上称为龙。 ⑧大旆(pi):《仪礼》作大旂。 即大常之旗,是天子所建之旗。 ⑨四渎:古以江、河、淮、济四水为四渎。 渎,河渠。 ⑩瘗(y):埋葬。 【译文】周王宴请诸侯,并赐给礼物,然后诸侯就起程回国。 诸侯朝见周王,要修造方圆三百步的土墙,设四座宫门,宫中的土坛方圆十二寻,高四尺,在上面放置上下四方神明之象方明。 方明,是用木头制成的,四尺长,分别涂上六种颜色:东方之神为青色,南方之神为红色,西方之神为白色,北方之神为黑色,上方之神为玄色,下方之神为黄色。 又陈设六种玉器:上方为玉圭,下方为玉璧,南方为玉璋,西方为玉琥,北方为玉璜:东方为玉圭。 各国诸侯副使都手持各国诸侯的旗帜,树立在宫中,以左边为上首。 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的诸侯都在自己的旗帜下面站立。 傧相四次传达周王的命令。 周王乘坐八尺以上的骏马所拉的车子,车上竖立着大常旗,旗子上绘着太阳、月亮及上升下降的龙;出行到东门外,拜太阳之神,返回祭祀方明。 依照礼仪在南门外祭祀太阳神,在北门外祭祀月亮神和江、河、淮、济四水之神,在西门外祭祀山川丘陵之神。 祭祀上天时,要点燃柴火;祭名山丘陵时,要登上山顶;祭祀河流时,要把祭品沉到水底;祭祀大地时,要把祭品埋入地中。 以上是诸侯觐见天子的礼仪。 礼记 《小戴礼》惟《丧大记》《投壶》二篇首尾完备,余皆疏略不详。 姑钞其不甚搀杂者。 《礼记》简介参见卷八。 祭法【题解】《祭法》概述自有虞氏至周,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祭祀鬼神祖宗祭礼的名目。 由此可见祭祀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①,祖颛顼而宗尧②。 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③,祖颛顼而宗禹。 殷人禘喾而郊冥④,祖契而宗汤。 周人禘喾而郊稷⑤,祖文王而宗武王。 以上郊、禘、祖、宗四代不同。 【注释】①有虞氏:古部落名。 传说其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受尧禅。 禘(d):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 凡祀天、宗庙大祭与宗庙时祭均称为禘。 《礼记丧服小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郊喾(k):郊祭时以帝喾配祭。 郊,古代于郊外祭天地。 喾,相传为黄帝子玄嚣的后代。 《史记》以为五帝之一。 ②祖:对创业开国者的尊称。 颛顼(zhuān xū):五帝之一,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宗:德高功大者。 本朝称祖、称宗者,可享有永远在宗庙中受祭祀的权利。 ③夏后氏:传说禹受舜禅,建夏王朝,称夏后氏。 鲧:相传为禹之父,因治水无功,舜殛之于羽山。 ④冥:契之六世孙。 曾为夏水官,勤其官而水死。 契(xi):传说中商族始祖,帝喾之子,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舜时助禹治水有功,为司徒。 ⑤稷:后稷,名弃,周的先祖,为舜农官。 【译文】祭祀的方法:有虞氏禘祭黄帝,郊祭天时以帝喾配祭,以颛顼为祖,以尧为宗;夏后氏也禘祭黄帝,郊祭天时以鲧配祭,以颛顼为祖,以大禹为宗;殷人禘祭帝喾,郊祭天时以冥配祭,以契为祖,以汤为宗;周人禘祭帝喾,郊祭天时以后稷配祭,以文王为祖,以武王为宗。 以上虞、夏、商、周四代郊、禘、祖、宗祭祀对象不同。 燔柴于泰坛①,祭天也;瘗埋于泰折②,祭地也;用骍犊③。 埋少牢于泰昭④,祭时也;相近于坎坛⑤,祭寒暑也。 王宫⑥,祭日也;夜明⑦,祭月也;幽宗⑧,祭星也;雩宗⑨,祭水旱也;四坎坛⑩,祭四方也。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有天下者,祭百神。 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 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以上天地百神历代不变。 【注释】①燔(fn)柴:祭天之礼。 积薪于坛上,置玉及牲于柴上,燃烧使气上达于天。 坛:封土设祭处。 下文折义与此相同。 ②瘗:指埋葬缯、牲于土中,以祭地。 ③骍(xīn):赤色的马或牛。 ④少牢:古时祭祀、燕享单用羊、猪称少牢。 泰昭:祭时之坛。 ⑤相近:疑为禳(rnɡ)祈二字之误。 禳,祭名,除邪去恶之祭。 坎:古时祭祀用的坑穴。 ⑥王宫:此指祭日神的祭坛。 ⑦夜明:月坛。 ⑧幽宗:祭星的坛。 ⑨雩(y)宗:祭水旱之坛。 ⑩四坎坛:四方各设坎、设坛。 【译文】在泰坛上燃烧薪柴,用以祭天;在泰折中瘗埋缯、牲,用以祭地;都要用赤色的牛犊。 在泰昭坛埋少牢,用以祭春夏秋冬四时;在祭坑、祭坛上举行去邪除恶、求福的祭礼,用以祭寒暑;王宫坛,用以祭日;夜明坛,用以祭地;幽宗坛,用以祭星;雩宗坛,用以祭水旱;四方各设坎、坛,以祭四方。 山林、川谷、丘陵,凡是能升起云朵,兴起风雨,显现怪物的,都称之为神。 统治天下的君王要祭祀众神。 各国诸侯如境内有上述山林、川谷、丘陵就应举行相应的祭祀,如果没有这些就不必祭祀了。 举凡生存于天地之间的万物都叫命;万物之死都叫折;人死了叫鬼;这是尧、舜、夏、商、周相沿不变的。 颛顼、帝喾、尧、舜、夏、商、周七代更替设祭的,是禘祭、郊祀、祭宗、祭祖,其他是不变的。 以上是讲天地百神的祭祀历代不变。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而祭之①,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是故,王立七庙②,一坛一,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③,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④,享尝乃止⑤;去祧为坛,去坛为,坛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曰鬼。 诸侯立五庙,一坛一,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坛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为鬼。 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 適士二庙一坛⑥,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显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 官师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 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以上庙、祧、坛、多少之数。 【注释】①庙:宗庙。 祧(tiāo):远祖之庙。 坛:祭坛。 (shn):祭祀用的场地。 ②七庙:指下文考庙至祖考庙五庙加上二祧庙。 ③考庙:父庙。 王考庙:祖父庙。 皇考庙:曾祖父庙。 显考庙:高祖父庙。 祖考庙:始祖庙。 ④二祧:据孙希旦说,应指高祖之父、高祖之祖之庙。 ⑤享尝:享祀与尝祀。 春季为享,秋季为尝,此泛指四时祭祀。 ⑥適(d)士:即嫡士,大宗嫡子。 郑玄注以为是上士,今依孙希旦《礼记集解》。 適,通嫡。 【译文】天下有君王,分封国土,建立邦国,设置国都采邑,又设宗庙、远祖的庙、祭祀用的高台或场地,举行各种祭礼,并且规定祭者与被祭者的亲疏关系以及立庙的数量。 所以国王得立七庙、一坛、一,包括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以上每月一致祭;世数久远的祖先,其庙为祧,共有二祧,四时各一致祭;自祧中迁出的,祭于坛,自坛中迁出的,祭于,坛与,有祷告求福时才举行祭礼,如果没有祷告,就不行祭礼;从中迁出的称为鬼。 诸侯得立五庙、一坛、一蝉,包括考庙、王考庙、皇考庙,均每月致祭;显考庙、祖考庙,四时致祭;迁出祖庙的祭于坛,迁出坛的祭于,坛与,有所祷告时才举行祭祀,如无祷告就不行祭礼;从中迁出的称为鬼。 大夫得立三庙、二坛,包括考庙、王考庙、皇考庙,四时致祭;远祖以上不立庙,遇有祷告,筑坛行祭礼;从坛中迁出称为鬼。 大宗嫡子为嫡士,有二庙、一坛,包括考庙、王考庙,四时致祭;显考不再立庙,有所祷告时,筑坛祭之;世数更久远的为鬼。 三等之士的官师,得立一庙,即考庙;王考不立庙,但要祭祀;王考以上的为鬼。 庶士、庶人不得立庙,死即为鬼。 以上是从王至庶人可立庙、祧、坛、数目的多少。 王为群姓立社①,曰大社。 王自为立社,曰王社。 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 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 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②。 以上立社之名。 【注释】①群姓:百官以下至人民。 社:土地神。 此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②成群立社:大夫以下不可独自立社,大夫与民群居,满一百家以上可共立一社。 【译文】国王为百官众民所立祭土地之神的场所称大社,王为自家所立的祭土地之神的场所叫王社。 诸侯为众人所立祭土神的场所称国社,诸侯给自家所立的祭土神的场所称侯社。 大夫以下的,与同居处的民众共同立社,称置社。 以上是所立祭土神场所的名称。 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①,曰中霤②,曰国门③,曰国行④,曰泰厉⑤,曰户⑥,曰灶⑦;王自为立七祀。 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⑧;诸侯自为立五祀。 大夫立三祀,曰族厉⑨,曰门,曰行。 適士立二祀,曰门,曰行。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以上立祀多少之数。 【注释】①司命:主督察的小神。 ②中霤(li):宅地之神,即后代的宅神。 ③国门:负责国都城门,主出入的神。 ④国行(hnɡ):道路之神。 ⑤泰厉:指古代帝王没有后嗣的,得不到祭祀,则鬼无所依归,为祸作祟,所以要祭祀它们。 厉,恶鬼。 ⑥户:即后代的门神。 ⑦灶:灶神。 ⑧公厉:诸侯称公,诸侯没有后嗣的,其鬼为公厉。 ⑨族厉:大夫没有后嗣的,其鬼为族厉。 族,众。 【译文】国王为百官以下及众民建立七种祭祀,包括司命、中霤、国门、国行、泰厉、户、灶;国王又为自家设立这七种祭祀。 诸侯为其封国设立五种祭祀,包括司命、中霤、国门、国行、公厉;诸侯又为自家设立这五种祭祀。 大夫得立三种祭祀,包括族厉、门、行。 嫡士可建立两种祭祀,包括门和行。 庶士、庶人得立一种祭祀,或是祭户神,或是祭灶神。 以上是从王至庶人所立祭祀数目的多少。 王下祭殇五①:適子、適孙、適曾孙、適玄孙、適来孙②。 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適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以上祭殇之数。 【注释】①殇(shānɡ):未成年而死。 ②曾孙:孙之子。 玄孙:曾孙之子。 来孙:玄孙之子。 【译文】国王对未成年就早逝的晚辈的祭祀有五种:即嫡子、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 诸侯对早逝的晚辈的祭祀有三种,大夫对早逝晚辈的祭祀有两种,嫡士以及庶人对早逝晚辈的祭祀只限于对嫡子一辈的祭祀。 以上是从王至庶人可祭殇子数目的多少。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①,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②,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障鸿水而殛死③;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④;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⑤;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 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以上圣贤死后应列祀典者。 【注释】①厉山氏: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 或曰有烈山氏。 ②共工氏:传说中的古帝王。 据孙颖达疏,共工氏生活在太昊伏羲氏之后,炎帝之前。 ③鸿水:洪水,大水。 鸿,大。 殛:流放。 或说指诛杀。 ④明民:郑玄注:谓垂衣裳,使贵贱分明,得其所也。 共财:郑玄注:谓山泽不障,教民取百物以自赡也。 ⑤民成:郑玄注:民之五教得成。 【译文】圣哲先王制订祭祀的标准是:其创立的法度能够在百姓中施行的要受到祭祀,为王事尽力、以身殉职的要受到祭祀,以自己的功绩安定国家的人要受到祭祀,能抵御大灾害的要受到祭祀,能抵御大祸患的要受到祭祀。 所以厉山氏统治天下,他的儿子为农官,能种植各种庄稼,夏朝衰落时,周之先祖弃继之而起,所以以后稷的名号受到祭祀;共工氏为九州盟主,他的儿子为后土之官,能治九州五土,所以作为祭祀土地神时的配享之神。 帝喾能够纪星辰出没、序四时物候,让百姓明白休作闲忙的时节;尧能够行赏均平、施刑有法,禅舜而老,以义善终;舜能够致力于政务而最终身死于朝廷之外;鲧努力堵塞洪水而自己被处死;大禹能够继续治理洪水的事业;黄帝能够为各种事物确立其名目,使百姓之间贵贱分明,教给民众自取山泽间物养活自己的方法;颛顼能继续黄帝的事业;契为尧时司徒,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得成;冥努力尽其水官的职责而死于水;汤以宽缓的精神统治民众也能除其残暴者;周文王以文教施政治民,周武王则以战功解除民众的灾难;以上都是对民众有功劳、业绩的人啊! 至于日月星辰,这是百姓们抬头仰视的天象;山林、川谷、丘陵,这是百姓们获取生活用品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样的,就不在祭祀之列。 以上是死后应列于祀典的圣贤。 投壶【题解】投壶,古人宴会时的游戏。 设置特制的壶,宾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饮。 本篇是对投壶游戏规则的完整记录,从中可以看到,礼的精神无所不至,连一个小小的游戏也要处处体现出来。 投壶之礼①,主人奉矢②,司射奉中③,使人执壶。 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④,请以乐宾。 宾曰:子有旨酒嘉肴⑤,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 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 宾曰: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固辞。 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 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 宾再拜受,主人般还⑥,曰:辟⑦。 主人阼阶上拜送⑧,宾般还,曰:辟。 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⑨,退反位,揖宾就筵。 【注释】①投壶:古人宴会时的一种游戏。 设特制的壶,宾主依次投矢壶中,中多者胜,负者饮酒。 ②奉:通捧。 矢:箭,此处用作投壶的筹码。 ③中:盛放筹码的器具,木质,为鹿、兕等形,背上凿孔容筹。 ④枉矢:不直的箭。 哨壶:口不正的壶。 枉矢、哨壶都是谦逊的说法。 ⑤旨:味美。 ⑥般(pn)还:回旋。 ⑦辟(b):通避。 ⑧阼(zu):大堂前东面的台阶。 拜送:北面拜送矢。 ⑨楹(ynɡ):柱。 【译文】投壶之礼,主人手捧投壶用的箭,司射手捧计算筹码用的器皿,另使人拿着壶。 主人邀请宾客说:敝人有曲矢歪壶,请允许我拿来供各位娱乐吧。 宾客说:您的美酒佳肴,敝人已蒙厚赐;您又提供娱乐,敝人冒昧推辞。 主人说:敝人矢曲壶歪,不值得推辞,再次邀请您。 宾客说:敝人已蒙厚赐,又提供娱乐,敝人再次冒昧推辞。 主人说:矢曲壶歪,不值得推辞,冒昧地再次邀请。 宾客说:敝人推辞得不到允许,敢不恭敬地遵从您的命令。 宾客行再拜之礼,接受箭矢,主人盘桓退后,说:不敢当。 主人在东阶之上拜送箭矢,宾客盘桓退后,说:不敢当。 主人已拜送箭矢,又自行接受箭矢,向前进至两柱之间,表示将投壶于此,后退返回自己的位置,向宾客行拱手礼,在筵席上就座。 司射进度壶①,间以二矢半②,反位,设中,东面,执八筭③,兴。 【注释】①度(du)壶:量度安置壶的位置。 度,思量。 ②间(jin):间隔。 ③筭(sun):同算。 计算。 亦指计算用的筹码。 【译文】司射进前量度安置壶的位置,使之距宾主之席各七尺,然后返回原位坐好,放好计算筹码用的器皿,面向东,手持八枚算筹站起来。 请宾曰:顺投为入①,比投不释②,胜饮不胜者,正爵既行③,请为胜者立马④,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⑤。 请主人亦如之。 【注释】①顺投:指矢的头部先入投壶。 ②比投:一人连续投矢。 投壶时应宾、主轮流,一人连续投是犯规。 比,连续地。 释:放,放下算筹,指计算成绩。 ③正爵:郑玄注:所以正礼之爵也。 或以罚,或以庆。 爵,一种酒具。 此指以爵行酒。 ④马:一种计算胜利的筹码。 ⑤一马从二马几句:以三个筹码为一局,立一个筹码者负于立两个筹码者,一方得立三个筹码,请允许为多筹码的一方庆贺。 一说,投壶以先立起三个筹码为胜,如果一方有两个筹码,一方有一个筹码,那么有两个筹码的一方可以撤去对方的一个筹码,而自己凑成三个筹码,先立三个筹码者获胜,输的一方要斟酒庆贺胜方。 【译文】邀请宾客说:投矢时矢的前部投入壶中的才算是投中,自己连续投掷,投中也不计成绩,获胜方罚败方喝酒。 以爵行酒之后,请允许为获胜方立筹码作为标志,以三个筹码为一局,立一个筹码者负于立两个筹码者,一方得立三个筹码,请允许为筹码多的一方庆贺。 邀请主人时也这样说。 命弦者曰:请奏《狸首》①,间若一②。 大师曰:诺。 【注释】①《狸首》:逸诗名。 行射礼时歌《狸首》以和发矢之节奏。 此投壶礼亦用之。 ②间:曲中节奏。 【译文】又命令乐工说:请演奏《狸首》乐曲,其间节奏要一致。 乐工之长回答说:是。 左右告矢具,请拾投①。 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筭焉。 宾党于右,主党于左。 【注释】①拾(ji):轮流,更替。 【译文】左右报告矢已经准备好了,司射邀请宾主轮流投矢壶中。 当有一方投矢入壶有效时,司射就坐下,放下一枚算筹。 宾客一方的算筹置其右手边,主人一方的算筹置其左手边。 卒投,司射执筭曰:左右卒投,请数。 二筭为纯①,一纯以取,一筭为奇②。 遂以奇筭告曰:某贤于某若干纯。 奇则曰奇,钧则曰左右钧。 【注释】①纯(qun):成双成对。 ②奇(jī):零数。 【译文】投掷完毕,司射拿起双方的算筹,说:左右双方结束投掷,请允许我来计算筹码。 计算时以两枚算筹为一纯,每一纯一数,拿起来置于左手;一枚算筹则为奇。 于是数胜方较负方多出的算筹,在宾客席前报告:某方比某方多若干纯。 有奇数就说奇。 两方相当就说双方均等。 命酌①,曰:请行觞。 酌者曰:诺。 当饮者皆跪奉觞,曰:赐灌。 胜者跪曰:敬养②。 【注释】①命酌:郑玄注:酌者,胜党之弟子。 ②敬养:孙希旦曰:敬养者,酒所以养老、养病也。 此实罚爵,而曰赐灌、曰敬养者,皆谦敬之辞也。 【译文】司射命胜者之弟子斟酒,说:请依次敬酒。 斟酒的子弟说:是。 该当饮酒的人跪在那里,捧着酒杯,说:承蒙赐酒。 胜方也跪在席上,说:请保重身体。 正爵既行,请立马。 马各直其筭。 一马从二马,以庆。 庆礼曰:三马既备,请庆多马。 宾主皆曰:诺。 正爵既行,请彻马。 【译文】敬酒已毕,司射向宾主请示,为胜方立筹码,立于适才的算筹之前。 立有一个筹码的要输给立两个筹码的,为胜方庆贺。 庆贺时司射说:已立三个筹码,请允许为筹码多的一方庆贺吧。 宾主都说:是。 这一轮敬酒结束,司射请求撤去计算胜负的筹码。 筭多少视其坐。 筹,室中五扶①,堂上七扶,庭中九扶。 筭长尺二寸。 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 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 壶去席二矢半。 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 鲁令弟子辞曰:毋②,毋敖③,毋偝立④,毋逾言⑤,偝立逾言,有常爵。 薛令弟子辞曰:毋,毋敖,毋偝立,毋逾言。 若是者浮⑥。 【注释】①扶:并四指的宽度为一扶。 ②(hū):怠慢。 ③敖:通傲。 ④偝(bi):通背。 ⑤逾言:和远处的人说话。 ⑥浮:罚人饮酒。 【译文】算筹总数视在座人数而定。 筹码的长度,在室内用的长五扶,堂上用的为七扶,庭内用的为九扶。 算筹长度为一尺二寸。 壶的规格,颈长七寸,腹长五寸,壶口直径为二寸半,容量为一斗五升。 壶中装一些小豆,防止投入壶中的矢可能弹跃出去。 壶距离主客筵席各七尺。 制矢的材料用柘木或酸枣木,不要剥去树皮。 鲁人投壶,号令弟子的话是:不要怠慢,不要倨傲,不要不正面向前,不要隔得较远地谈话。 不正面向前或隔得较远地谈话要罚酒。 薛人投壶,号令弟子的话是:不要怠慢,不要倨傲,不要不正面向前,不要隔得较远地谈话。 如果是这样,要罚酒。 司射、庭长①,及冠士立者,皆属宾党;乐人及使者、童子,皆属主党②。 【注释】①庭长:即司正,负责酒宴时在庭中督察仪容不合规范者。 ②皆属主党:按,本段在《礼记》中置于下面尽用之为射礼一段下,底本置于此处,从底本。 【译文】司射、司正,以及来观看投壶的成人都是宾客一边的人;乐工、侍奉进食的人、小孩,都属于主人这一边的。 鼓:○□○○□□○□○○□,半;○□○□○○○□□○□○:鲁鼓。 ○□○○○□□○□○○□□○□○○□□○,半;○□○○○□□○:薛鼓。 取半以下为投壶礼,尽用之为射礼。 【译文】击鼓的节奏:○□○○□□○□○○□,半;○□○□○○○□□○□○:这是鲁鼓的节奏。 ○□○○○□□○□○○□□○□○○□□○,半;○□○○○□□○:这是薛鼓的节奏。 截取半以下的部分作为投壶礼用,用于射礼时则全部采用。 鲁鼓:○□○○□□○○,半;○□○○□○○○○□○□○薛鼓:○□○○○○□○□○□○○○□○□○○□○,半;○□○□○○○○□○。 【译文】鲁鼓节奏:○□○○□□○○,半;○□○○□○○○○□○□○。 薛鼓节奏:○□○○○○□○□○□○○○□○□○○□○,半;○□○□○○○○□○。 发布时间:2025-05-11 12:20:3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