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香慢·赋沧浪看桂》原文及赏析 内容: ●古香慢·赋沧浪看桂吴文英怨娥坠柳,离佩摇葓,霜讯南圃,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 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 把残云剩水万顷,暗薰冷麝凄苦。 渐浩渺、凌山高处。 秋澹无光,残照谁主。 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 翦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 怕重一陽一,又催近、满城风雨。 【鉴赏】沧浪指苏州沧浪亭,在州学之南。 这首《古香慢》是吴梦窗的一首咏物词,所咏之物即为沧浪亭的桂。 从词风和内容看。 此词大约写于理宗淳祐三年(1243),反映的是词人面临南宋衰亡的哀感。 此词写于重一陽一节前,一开始就写秋气萧瑟。 怨娥坠柳,离佩摇葓,霜讯南圃。 以景物起兴,以霜点时节,引入本题。 写背景,用的是半拟人化手法。 怨娥指柳叶,柳叶像愁眉不展的怨女一样从枝头坠一落 。 离佩指水葓即红蓼的红色花穗分披。 像分开的玉佩一样,摇荡着红蓼。 然后归结到秋霜已来问讯南圃,意指秋天到了。 讯也是拟人化的字眼。 词随后写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就是用拟人手法写桂。 词人看到桂,引起无限遐思,漫想是佳人薄袖凌寒,日暮倚竹。 桥扉即小桥通往宅院的门。 下二句另作别想: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 问是问桂,疑是梦游月宫时,有金风吹来、翠鸟飞过、似曾相识的桂树。 到此就点出了沧浪亭桥头的桂树。 时间已近傍晚,上片最后二句把残云剩水万顷,暗薰冷麝凄苦,又转笔到桂花的现实处境来。 日晚云残,天寒水浅,桂树只把周围云水以自己的冷香薰射,内心含着莫乎名状的凄凉悲苦。 从第一句起,直到写桂,中间比拟佳人,设想月桂,是顿挫之处,寓有今昔不同之感。 写杨柳红蓼及桂树与修竹、云水相依的地方、则完全是体现沧浪亭一片寂寞无主的悲凉,其悲哀远过于庭草无人随意绿、空梁落燕泥。 下阕,便紧接着无主写沧浪亭的情境,再转到看桂上。 渐浩渺、凌山高处。 秋澹无光,残照谁主。 一片寒波渺茫,是登上山之高处所见,然后明写词人的感想:沧浪亭的一片冷落淡漠的秋色,这斜一陽一秋树的主人是谁呢? 后一句分明是寄托了濒于危亡、国事无人管的沉痛,这种境界,不仅仅是韩王已死,园林无主的一般诉说。 随后又转入本题,再用拟人化手法写桂: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 这里借用《飞燕外传》飞燕通邻羽林射鸟者,雪夜期射鸟者于舍旁,飞燕露立,闭息顺气,体一温一 舒,无疹粟(毛孔不起粟)的故事,却一反其本意,因为桂的花象积聚在一起的金粟,所以说露下侵肌生粟,是入夜约会过羽林郎而被他轻率误期的缘故。 这一笔从寂寞无主境况中宕开,写眼中的桂花,用笔很美。 然而又陡转入更深一步的悲惜。 下二句翦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因桂花小蕊,故言碎,又以翦碎为言,似乎桂花之所以是小蕊,乃惜秋而心碎之故。 此二句极见词心之细。 最后写:怕重一陽一,又催近、满城风雨。 用宋人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一陽一句意,但语言颠倒错置,说:怕重一陽一将近,又催得满城风雨。 这是紧逼一步的写法,句意重点落在随后的满城风雨四个字上。 不但桂花正纷纷落下,而且葬花天气一来,桂花将不可收拾。 但他又不明白写出,只做含蓄的示意,以淡淡的哀愁寄寓苍凉的感慨。 吴梦窗这首词字眼用得美而生动,层次亦极分明,上下阙一开始都是先横写境,然后纵写桂。 上阙发挥了自己充分的想象力,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桂的美,然而处境凄凉,又写出其与修竹云水相依的寂寞。 下阙写残照无主,一片荒凉,再转用拟人法写桂的寂寞无主,在悲寂无廖之中孤独地凋谢了。 词中处处有令人感到内心沉痛的情感显现,真是极一精一之品。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5-17 12:21:5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9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