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原文及赏析 内容: ●风入松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一交一 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 生。 【鉴赏】这是西园怀人之作。 西园在吴地,是梦窗和情人 的寓所,二人亦在此分手,所以西园诚是悲欢一交一 织之地。 梦窗在此中常提到此地,可见此地实乃梦萦魂绕之地。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 词的上片情景一交一 融,意境有独到之处。 前二句是伤春,三、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一交一 融,形象丰满,意蕴深邃。 听风听雨过清明,起句貌似简单,不象梦窗绵丽的风格,但用意颇深。 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内心细腻的情愫。 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 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 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惜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 愁草瘗花铭一句紧承首句而来,意密而情浓。 落花满地,将它打扫成堆,予以埋葬,这是一层意思;葬花后而仍不安心,心想应该为它拟就一个瘗花铭,瘐信有《瘗花铭》,此借用之,这是二层意思;草萌时为花伤心,为花堕泪,愁绪横生,故曰愁草,这是三层意思。 词人为花而悲,为春而伤,情波千叠,都凝炼在此五字中了。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是写分别时的情景。 梦窗和情人 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手,自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 古代有送别时折柳相送的风俗,是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所以说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料峭春寒中酒,一交一 加晓梦啼莺,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 相见。 无奈春一梦 却被莺啼声惊醒。 这是化用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意。 上阙是愁风雨,惜年华,伤离别,意象集中一精一炼,而又感人至深,显出密中有疏的特色。 下阙写清明已过,风雨已止,天气放晴了。 阔别已久的情人 ,怎么能忘怀! 按正常逻辑,因深念情人 ,故不忍再去平时二人一同游赏之处了,以免触景生悲,睹物思人。 但梦窗却用进一层的写法,那就是照样(依旧)去游赏林亭。 于是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 黄蜂二句是窗梦词中的名句,妙在不从正面写,而是侧面烘托,佳人的美好形象凸现出来。 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 日日扫林亭,就是虽毫无希望而仍望着她来。 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在实写。 陈洵说: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结句双鸳不到(双鸳是一双乡绣有鸳鸯的鞋子),明写其不再惆怅。 幽阶一夜 苔生,语意夸张。 不怨伊人不来,而只说苔生,可见当时伊人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的,现在人去已久,所以青苔滋生,但不说经时而说一夜 ,由此可见二人双栖之时,欢爱异常,仿佛如在昨日。 这样的夸张,在事实上并非如此,而在情理上却是真实的。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5-18 11:14:4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