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卌二 内容: 〈起元慶六年六月、尽十二月。〉左大臣従二位兼行左近衛大将藤原朝臣時平等奉勅撰六月壬申朔、二日癸酉。 大納言正三位兼行民部卿藤原冬緒上表言。 去正月十日宣詔。 進臣納言之職。 伏冀、惣解所職、養余命於衡■。 不許。 三日甲戌。 権僧正法印大和尚位遍照起請七条、頒下所司。 其一。 応令僧綱兼任諸寺別当者、以四年為秩限事。 式云。 凡諸大寺并有封寺、別当三綱、以四年為秩限、遷替之日、即責解由。 但廉節可称之徒、不論年限、殊録功績、申官褒賞。 自余諸寺、依官符任別当及尼寺鎮、並同此例。 其未得解由之輩、永不任用、又不預公請。 但僧綱別勅任別当者、不在此限者。 因茲、僧綱一任之程、永期終身。 或夏臈差積、還嬾修治、或春秋漸高、更倦釐務。 此不立秩限之到所也。 伏望。 自今以後、更立秩限、同責解由。 但未得解由者、特免不預公請之責、以令知僧綱之貴。 〈云々〉。」(其二・其三欠文)」其四。 曰。 応令治部玄蕃等省寮、押署戒牒并捺印事。 貞観七年三月十日(廿日)格曰。 少僧都法眼和尚位恵運牒状稱。 伏検旧例、凡有得度者、先与度縁、次令入寺。 毎年三月以前、放牒諸寺、令進当年可受戒交名、会集綱所、治部玄蕃共勘知名籍、然後令登壇受戒者。 今聞。 頃年受戒之輩、事多不法、只以戒牒、専為公験、自称真僧、眩人耳目。 因茲、邦家少輸貢之民、都鄙多濫吹之僧。 伏望。 自今以後、受戒之日、省寮威従(威儀師・従儀師)、共向戒場、子細勘会官符度縁、即令登壇受戒。 便収取受戒者戒牒、具注後紙、以其本籍姓名、省寮共押署、捺以省印、五月以前、下放僧綱。 僧綱、六月一日、頒給受戒者、厳勅有司、不便違期。 若有持白紙戒牒者、以違勅。」其五。 応諸寺別当被補之日、令省寮僧綱承知事。 式云。 凡諸寺以別当為長官、以三綱為任用。 解由与不勘知并覚挙遺漏、及依理不尽返却等之程、一同京官。 其与不之状、令綱所押署者。 又云。 未得解由之輩、永不任用、亦不預公請者。 然則、綱所須勘知其与不之由、依状進止。 而件別当任符、不被下於綱所。 自官底而頒給。 綱所不知補任之年月、何詳解由之与不。 因茲、行事之場、有煩勘拠、公請之日、無由進退。 伏望。 自今以後、件任符、被下綱所、詳知然後頒給。 其与不之状、綱所押署、伝進所司者。 如此奏状、欲下任符。 縦令綱所承其由、雖無任符、自知任限。 今須件別当被任之日、必令省寮僧綱承知、不可更下任符。」(其六。 類聚国史・扶桑略記・類聚三代格に依り補う。)其六。 応令五畿七道諸国、依実放生事。 天平宝字三年六月廿日格曰。 唐曇静法師奏状稱。 夫蠢々昆■、誰無畏死。 振々■走、咸有愛身。 故殺生招短命之報、救死保長年之福。 伏請。 勅諸国、立放生池、厳加禁断、不許補漁。 奏可者。 自尓而降、勅毎国置放生田、以其穫稲、充贖死之資。 而今聞。 諸国臨放生之時、両三日前、下符諸郡。 郡司百姓、衆不要之虫介、候国宰之臨視、比及数日、死者過半。 夫放生者、所以活欲死之命、続将絶之生也。 今如所聞、名称放生、実似殺生。 伏望。 自今以後、使講読師、若部内浄行僧、臨漁釣之江海、尋田猟之山林、贖懸魚於網罟之中、救窮獣於弓矢之下。 但其料物者、歳始令件等僧一向領之、即年終具注所贖之色、符帳言上。」其七。 応禁流毒、捕魚事。 如聞。 諸国百姓、毎至夏節、剥取り諸毒木皮、搗砕散於河上。 在其下流者、魚虫大小、挙種共死。 尋其元謀、所要在魚、至于虫介、無用於人。 而徒非其要、共委泥沙。 人之不仁、淫殺至此。 夫先皇永遺放生之仁、後主盍除流毒之害。 伏望。 自今以後、特禁一時之殺、将救群虫之徒死。」勅。 宜俾内外遵行。 十一日壬午。 月次神今食祭並於神祇官行事。 天皇不御神嘉殿。 以今月六日、内裏犬死也。 十九日庚寅。 地震。 (類聚国史・日本紀略)廿日辛卯。 雷雨。 諸衛入陣。 (日本紀略)廿四日乙未。 夜槻犯畢大星。 廿五日丙申。 従四位下行摂津守実世王男景行・秋雪・申如・廉住等、賜姓平朝臣。 但女子者、前生帯王号、後産即入平氏。 実世、仲野親王之子也。」勅、以因幡・出雲両国正税穀三千斛、賜伯耆国、班給百姓、令勧農業。 先是、伯耆国言。 当国、自貞観二年、至元慶元年、頻遭不登、出挙減少。 請給隣国穀、勉民農業。 従之。 廿六日丁酉。 任左右相撲司。 中納言従三位兼行左衛門督源朝臣能有、参議正四位下行皇太后宮大夫藤原朝臣国經、参議従四位上行左近衛中将藤原朝臣有実、正四位下行左兵衛督兼播磨権守源朝臣光、従四位上行左近衛中将兼備前守源朝臣興基、従四位下行左中弁兼木工頭藤原朝臣千乗、権左中弁兼左近衛少将藤原朝臣遠經、内蔵権頭従五位上兼行讃岐介良岑朝臣晨直、左兵衛佐源朝臣湛、侍従源朝臣是忠、左衛門権佐藤原朝臣清瀬、左馬助安部朝臣三寅為左司。 中納言従三位在原朝臣行平、参議正四位下行行右兵衛督源朝臣冷、参議正四位下行右衛門督兼近江権守藤原朝臣諸葛、従四位下行侍従雅望王、正四位下行右近衛中将兼美濃守源朝臣直、従四位上守大蔵卿源朝臣定有、従四位下行中務大輔源朝臣至、正五位下守右中弁兼行大学頭巨勢朝臣文雄、右近衛少将兼行備中守藤原朝臣清經、右衛門佐従五位上兼行讃岐権介平朝臣「秀」季式、右兵衛権佐藤原朝臣敏行、従五位下行右馬助藤原朝臣恒興、為右司。 是日。 以一品行式部卿兼常陸太守諱〈光孝天皇〉親王、為左相撲司別当、以三品行兵部卿本康親王、為右相撲司別当、両親王、殿庭奉勅拝舞而出。」山城国稲三千束・大和国稲三千束・伊賀国穀二百五十斛、充造西寺塔料、並通用三宝布施料。 廿九日庚子晦。 朱雀門前前大祓。 (日本紀略)秋七月辛丑朔。 従四位下行丹波権頭興範王、散位従四位下興扶王、並賜姓源朝臣。 仁明天皇後、人康親王之子也。 四日甲辰。 広瀬竜田祭。 (日本紀略)廿四日戊辰。 右相撲司従四位下雅望王、正四位下源朝臣直、従五位上藤原朝臣敏行、並謝病不上。 以散位従四位上実行王、正四位下平朝臣房世、侍従従五位上藤原朝臣佐名、補其闕。 廿九日己巳。 天皇御紫宸殿、覧相撲。 卅日庚午。 天皇御紫宸殿、覧相撲。 左右司逓奏音楽。 閏七月辛未朔。 日有蝕之。 三日癸酉。 天皇御紫宸殿、覧左右相撲人。 即令相撲。 左右司奏音楽、如前日儀。 十六日丙戌。 右大臣「従二位兼行左近衛大将源朝臣(日本紀略)」多上表「曰。 臣多言。 臣修表辞職、不聴再廻。 将重渥於愚丹、恐婁塵聖■。 臣謹検承前、古来任大臣者、■割職封、返収公府。 臣雖云庸瑣、見賢思斉。 (日本紀略)」伏願陛下、留臣所食千戸、接遺美於百年。 「然則、蕭■之責、稍減分銖、金湯之守、請支万一。 不堪悃款之至、上表以聞。 臣多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謹言。 詔(日本紀略)」許之。 八月庚子朔、五日甲辰。 中務省言。 宮衛令云。 応入宮閤門者、本司具注官位姓名、送中務省、付衛府、各従便門着籍。 毎月一日十六日、各一換籍。 宿衛人准此。 又仁寿二年四月廿八日格曰。 諸司不進門籍、任意出入。 准法論之、罪渉闌入。 自今以後、不進門籍、猶移刑官断罪者。 而今諸司多不進門籍、妄出入宮門。 省依格旨、移刑官、執云。 断罪之道、先知罪人貫属姓名、而後断之。 須具載移文。 由是、為令申貫属、召不進門籍之司、巧言辞遁、曽不応召。 望請。 省注其姓名、移式兵二省、勘送貫属。 太政官処分。 依請。 即便下知式部兵部。」无品巨勢親王薨。 不任縁葬之諸司。 以喪家辞也。 皇帝不視事三日。 親王者、平城太上天皇之第四子也。 母贈従三位伊勢朝臣継子、正四位下老人之女也。 八日丁未。 釈奠如常。 十三日壬子。 任官。 (日本紀略)廿二日辛酉。 延八十僧於紫宸殿、転読大般若経。 限三日訖。 廿三日壬戌。 太政官下符大和国稱。 散位従五位下宗岳朝臣木村等言。 建興寺者、是先祖大臣宗我稲目宿祢之所建也。 本縁記文、具存灼然。 望請。 宗岳氏検領。 而彼寺別当伝灯大法師位義済確執曰。 太政官仁寿四年九月十三日下当国符称。 彼寺、推古天皇之旧宮也。 元号豊浦、故為寺名。 凡厥縁起、具在前志。 仏法東流、最始於此。 其田園奴婢施入之由、勅誓堅懇、銘之金盤。 頃年堂龕頽破、尊像暴露、綱維不勤、勾当有懈。 馨台経台、其久断真演之声、物物僧物、還致俗用之訟。 習而不悛、恐乖御願。 宜令長官勾当、不得独任綱維、以致道場之損。 立為恒例。 又貞観三年九月廿五日下治部省符称。 僧綱申牒。 彼寺本自无有俗別当。 而今特置之。 寺中諸事、躅途為損。 請早従停止。 処分依請者。 宗我稲目宿祢、以家為仏殿。 天皇賜其代地、遂相移易、施入皇宮。 稲目宿祢奉詔造塔。 然則、建興寺之建、出自御願。 不可為宗岳氏寺明矣。 官商量、宜停氏人検領之望、不得重致寺家之愁。 廿五日甲子。 読経事畢。 引名僧廿人於御所論議。 賜被。 廿九日戊辰。 於侍従局南右大臣曹司、設日本紀竟宴。 先是、元慶二年二月廿五日、於宜陽殿東廂、令従五位下助教善淵朝臣愛成、読日本紀。 従五位下大外記島田朝臣良臣及文章明経得業生学生逓都講。 太政大臣(基経)右大臣(源多)及諸公卿並聴之。 五年二月廿五日講竟。 至是、申僥章之宴、親王以下五位以上畢至。 抄出日本紀中聖徳帝王有名諸臣、分充太政大臣以下、預講席六位以上、各昨倭歌。 自余当日探史而作之。 琴歌繁会、歓飲竟景。 博士及都講、賜物有差。 五位以上賜内蔵寮綿。 行事外記史預焉。 九月庚午朔、二日辛未。 先是、民部省言。 主税寮解称。 式云。 職田為輸租田、其未授之間、為輸地子田。 今検、畿内無主職田、収穀倉院。 雖不載格式、而事是為例。 至于外国、不論存亡、永為租田。 未只違式、亦有公損。 然而、既無証験、無由勘徴。 請大納言已下及諸博士等、毎有其闕、令式部省移送、以備勘会。 但其地子、混合正税、将存公益。 亦諸国郡司等、或遭喪解任、或其身死去、未補之間、空経年序。 如故之類、誠繁有徒。 而所進租帳、不見其由、不得勘出。 商量事情、似有遺漏。 請闕郡司、毎年三月卅日以前、令同省移送、其地子亦同混合正税。 太政官処分。 依請。 下知式部民部訖。 三日壬申。 御斎焼灯如常。 地震。 (『類聚国史』一七一地震・『日本紀略』)七日丙子。 夜、月行奄牽牛第一二星。 (『日本紀略』一二三星。)九日戊寅。 重陽之節。 天皇御前殿、賜宴侍臣。 (『類聚国史』七四九月九日・『日本紀略』御紫宸殿)菊花酒。 (『類聚国史』七四九月九日・『日本紀略』喚文人賦詩。)奏女楽。 文人賦詩。 (『類聚国史』七四九月九日。 如常日暮)賜禄如常。 十三日壬午。 遣武蔵権守従五位上弘道王、向伊勢大神宮奉幣。 去十一日可発此使。 内裏犬産、故従停廃。 於是、神祇大副従五位上大中臣朝臣有本言。 元慶元年内裏犬産。 十一日停奉幣使、十三日発遣。 大外記正六位上巨勢文宗言。 犬産之穢、当忌三日。 元慶元年九月九日犬産。 十一日忌限既満。 十二日散斎、十三日致斎、十四日後致斎。 然則、今月十日犬産忌限、満日在前散斎。 朝儀、外記所執有理。 然而、所司行事、幣物既備。 仍従有本之言。 十八日丁亥。 有雌雉、集清涼殿上。 須臾飛入東宮。 勅遣使求之、遂無所獲。 廿日己丑。 有鶤、当宮城而■翔。 庚寅。 従四位上行弾正大弼兼越前権守兼行王卒。 (『日本紀略』)甲午。 大膳職醤院火。 冬十月庚子朔。 於宜陽殿西廂、賜侍臣飲。 左右近衛府挙音楽。 賜禄各有差。」夜、雷電。 二日辛丑。 夜、雨雷電。 五日戊辰、是日。 減定伊勢斎内親王野宮夫数。 元工三千十五人、夫一万五百■40)五人。 今定工千四百六十五人半、負二百七十二人。 先是、木工権大充正六位上内蔵朝臣有永等解称。 謹検先例、徴発五畿内并近江美濃丹波但馬播磨等国所役人別十日。 而右弁官済事之道、公平為先、度之程、何者恒例。 今美濃但馬播磨等国、往還稍遠、人民多煩。 宜暫停件三箇国、随状増加。 今所作屋舎之数、頗倍於先、結構之功、合期而成。 減定単功既過半。 望請。 顕功当時、遺例後代者。 勅。 依請、立以恒例。 九日戊申。 授薩摩国従四位上開聞神正四位下。 近江国従五位上小杖神・越中国楯桙神・筑前国鳥野神並従五位上(正五位下か。)。 近江国従五位下牟佐上神・牟佐下神・柏板神並従五位上。 近江国正六位上物部布津神・海北神・海南神、美濃国長友神、丹波国荒井神・城埼神並従五位下。 十日己酉。 新鋳銅印一面、賜土左国国。 以前印文字■尽也。 十四日癸丑。 降雨。 雷三声。 廿五日甲子。 志摩国年貢御贄四百卅一荷、令近江・伊賀・伊勢等国、駅伝貢進。」令大和国、結作春日神社馬場埒、并加掃除。 先是、毎年春秋祭日、令興福寺、結作馬埒、洒掃塵穢。 寺家言。 仏神異道、忌祟応避。 寺之此作、実乖物情。 故改之。」能登国金光明寺、遭激雷廻■、堂舎多壊。 充通三宝布施稲一万七千三百六束三把二分、令修理焉。 廿七日丙寅。 天皇御紫宸殿。 右近衛・右衛門・右兵衛・右馬寮等献物。 五月五日競走馬、右司輸也。 親王公卿侍従並侍。 奏音楽并雑戯尽態。 宴飲了日・日暮賜禄有差。」▲(下文元慶七年十月に重出。 類聚国史七年。 此処の干支合わず)廿九日壬戌。 勅、令能登国、禁伐損羽咋福良泊山木。 渤海客着北陸岸之時、必迷帰舶於此山。 住民伐採或煩无材故予禁伐大木妨民業。」▲勅、山城国司、令祗承奉伊勢大神宮幣帛使。 先是、神祇官言。 検格条、奉伊勢大神宮九月十一日神嘗・二月四日祈年・六月十二月月次等祭及臨時幣帛使、出宮城之日、左右京職主典以上、率坊令兵士、相迎外門、送出京城。 近江・伊賀・伊勢等国、毎至堺首、目以上一人、率郡司健児等、相迎祗承。 而出自京城、至近江国堺、無人祗承、不掃汚穢。 望請。 令山城国司、相迎祗承。 従之。 十一月己巳朔。 陰陽寮奉進明年御暦。 例也。 天皇不御紫宸殿。 付内侍奏。」紀伊国那賀郡人主殿権助外従五位下菅原朝臣永津、男七人女七人、改本居貫左京四条。」因幡国法美郡人左大史正六位上丸部臣百世、男三人女一人、改本居貫付右京二条。」甲斐国巨摩郡人左近衛将曹従六位上壬生直益成、男三人女四人、貫隷山城国愛宕郡。 「貫東」四日壬申。 停平野春日祭。 以去月三日大蔵省人死。 今月三日満穢限。 今日以前、不能供神物也。」是夜、つゆく奄陵。 歳星入月中、従西貫東。 十五日癸未。 夜有流星、向西北行。 十六日甲申。 春日祭如常。」卯時雷電。」寅剋地震。 (『類聚国史』171・『日本紀略』)十七日乙丑。 平野祭如常。」是夜、天皇従清涼殿、御綾綺殿。 廿日戊子。 大原野祭。 (『日本紀略』)廿一日。 園韓神祭。 (『日本紀略』)廿二日庚寅。 鎮魂祭如常。 (『類聚国史』9・『日本紀略』)廿三日辛卯。 新嘗祭。 天皇不御神嘉殿。 親王公卿向神祇官行事。 所司供奉如常。 廿四日壬辰。 天皇御紫宸殿、賜宴侍臣。 五節舞如常儀。 賜禄各有差。 廿七日乙未。 加賀国馳駅言。 今月十四日渤海国入覲使裴■等一百五人着岸。 廿八日丙申。 穀倉院献物。 縁天皇遷御綾綺殿也。 ▼是日。 下符加賀国、安置渤海客於便処、依例供給、謹加優遇。 又禁制私廻易客徒所賚貨物。 十二月己亥朔。 日有蝕之。 四日壬寅。 清和太上天皇御忌。 勅遣使於円覚・貞観・水尾等三寺、修功徳。 円覚・貞観両寺■綿各四百十一屯、水尾寺二百十一屯、並用御期料。 九日丁未。 勅、以下総国神税稲五千八百五十五把九分四毫、充造正一位勲一等香取神社雑舎料。 隔廿年一作例也。 十日戊申。 勅、以近江国延祥寺、為天台別院。 ▼是日。 神祇官奏御体卜。 天皇不御紫宸殿。 大臣付内侍奏。 十一日己酉。 月次神今食祭。 並於神祇官行事。 天皇不御神嘉殿。 以内裏犬死也。 十三日辛亥。 下野国言。 獲連理樹。 (『日本紀略』)十六日甲寅。 左近衛・左衛門・左兵衛三府左馬寮献物。 縁天皇御綾綺殿也。 十七日乙卯。 子時暴風雨。 至丑天南雷電。 地中有声。 廿日戊午。 於綾綺殿、限以三日修仏名懺悔。 ▼是日。 献荷前幣於諸山陵墓。 公卿行事。 廿一日己未。 勅。 山城国葛野郡嵯峨野、充元不制、今新加禁。 樵夫牧竪之外、莫聴放鷹追兎。 同郡北野、愛宕郡栗栖野、紀伊郡芹川野・木幡野、乙訓郡大原野・長岡村、久世郡栗前野・美豆野・奈良野、宇治郡下田野、綴喜郡田原野、天長年中、既禁従禽。 今重制断。 山川之利、薮沢之生、与民共之、莫妨農業。 但至于北野、不在此限也。 大和国山辺郡都介野、天長承和、累代立制。 今宜加禁、莫例縦猟、制払禽鳥、許採草木。 美濃国不破・安八両郡野、本自禁制、永為蔵人所猟野。 播磨国賀古郡野、印南郡今出原、印南野、神埼郡北河添野・前河原・賀茂郡宮来野河原・尓可支河原、先既有制。 今重禁断。 嘉祥三年下符、勿禁採樵牧馬、備前国児島郡野、永為蔵人所猟野。 承和之制、今縁不行、何禁蒭蕘。 莫害農畝、惣施法禁。 頒下諸国。 廿五日癸亥。 聴主殿寮殿部十人、以異姓入色加補其闕。 先是、宮内省申請。 検職員令殿部四十人、以日置・子部・車持・笠取・鴨五姓人為之。 今或氏挙家絶滅、或氏無心直寮。 因茲、差役雑事、常煩人乏。 為済公事、借補異姓、功績労成、移式部省。 而称不載考帳、常事勘却。 望請。 承和六年八月十四日補異姓白丁五人之外、充補十人、其遺廿五人、待五姓人以補之。 従之。 廿九日丁卯晦。 於朱雀門前大祓及追儺、如常。」授正五位下業左衛門佐兼加賀権守藤原朝臣弘經従四位下。 发布时间:2025-05-19 15:45:1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9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