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卌七 内容: 〈起仁和元年正月、尽六月。〉左大臣従二位兼行左近衛大将臣藤原朝臣時平等奉勅撰《乙巳》仁和元年正月丁巳朔。 天皇御大極殿、受朝賀。 太政大臣行内弁。 太政大臣儀、不可行内弁。 是日有別勅行之。 是権時之事也。 先是、山城・伊勢・尾張・遠江・上総・美濃・信濃等国、上言木連理。 甲斐国獲嘉禾。 是日、奏於庭焉。 礼畢鸞輿還宮。 宴侍臣於紫宸殿。 雅楽寮奏音楽、如旧儀。 宴享賜被。 二日戊午。 群臣奉参太皇太后・皇太后宮。 賀新年也。 七日癸亥。 天皇御紫宸殿、覧青馬。 賜宴群臣、奏女楽、如儀。 日暮、賜禄有差。 八日甲子。 於大極殿、始講最勝王経。 以元興寺僧延保、為講師。 天皇臨幸聴之。 ▼是日。 犬遺屎於紫宸殿前版上。 陰陽寮占曰。 可慎兵火。 十一日丁卯。 諸司献剛卯杖。 天皇不御「天皇」紫宸殿。 付内侍奏。 十二日戊辰。 寅時、填星貫月。 十三日己巳。 勅、以摂津国為奈野、為太政大臣狩鳥野。 樵蘇放牧、依旧勿制。 十四日庚午。 大極殿斎講事畢、僧綱引名僧、奉参内裏。 論議如常。 賜被而罷。 十六日壬申。 踏歌之節。 天皇御紫宸殿、賜宴侍臣。 宮人踏歌如常。 賜禄各有差。 ▼是日。 以散位従四位下十世王、為中務大輔。 散位正四位下源朝臣本有為治部卿。 従五位下行内蔵助源朝臣希為民部少輔。 散位従五位下橘朝臣茂行為兵部少輔。 従三位行右京大夫基棟王為刑部卿。 従五位上行兵部少輔源朝臣建為大蔵大輔。 従四位下行中務大輔源朝臣至為右京大夫。 外従五位下行大外記巨勢朝臣文宗為河内介。 従五位上手大蔵大輔多治真人藤善為摂津守。 散位外従五位下丸部臣臣百世為尾張介。 散位従五位上源朝臣進為参河守。 従五位上藤原朝臣貞幹中武蔵守。 従五位上行散位頭小野朝臣国梁為上総介。 参議正四位下源朝臣是忠為近江守。 散位従四位下源朝臣貞恒為美濃守。 従五位下行信濃権介良岑朝臣唯実為正介。 従五位下行式部大丞坂上大宿祢茂樹為出羽守。 従五位下行助教浄野朝臣宮雄為越前介、助教如故。 従五位下行丹波介伴宿祢枝雄為能登守。 散位従五位下藤原朝臣忠憲為但馬介。 外従五位下行出雲権介大蔵宿祢闊勝為正介。 参議正四位下行皇太后宮大夫藤原朝臣国經為播磨守、皇太后宮大夫如故。 従五位上行相模権守藤原朝臣春幹為備前介。 散位従五位上貞朝臣登為備中守。 右京亮従五位下伴宿祢春雄為紀伊介。 従四位下行右近衛少将平朝臣正範為阿波権守。 従五位上行民部少輔藤原朝臣安嶺為守。 従五位下行大外記嶋田朝臣惟上為土左守。 従四位下主治部卿兼行武蔵権守源朝臣行有為大宰大弐。 散位従五位上行右衛門権佐兼備前権介藤原朝臣有穂為左近衛少将、備前権介如故。 従五位上左兵衛佐兼越中守源朝臣湛為右近衛少将、越中守如故。 ▼是日。 自未至申、日上有背向外。 其体如張弓、長二許丈。」以山城国乙訓・紀伊・綴喜三個郡官田五町二段百八十九歩、給弾正臺番上料。 十七日癸酉。 天皇御建礼門、観射礼。 ▼是日。 始禁着用貂裘。 但参議已上不在制限。 十八日甲戌。 天皇御射殿、観覧四府賭射。 廿一日丁丑。 於仁寿殿、内宴近臣。 教坊奏女楽。 近臣之外、文人預席者五六人賦詩。 廿二日戊寅。 左兵衛大尉正六位上在原朝臣棟梁・左衛門大尉正六位上良岑朝臣遠年並授従五位下。 進四品紀内親王階加三品。 授従五位上在原朝臣文子正五位下。 二月丁亥朔。 大学寮釈奠。 公卿大夫畢至。 明経博士論議、文章生等賦詩如常。 四日庚寅。 祈年祭。 諸司供事如常。 八日甲午。 先是、神祇官奏請。 去貞観十七年四月十七日有勅、以山城国葛野郡上木嶋・下木嶋両里乗田五段、奉充従一位平野神社。 而班田使図帳、不注神田、収公班給百姓口分。 望被返充。 是日、勅有司令返奉。 以山城国愛宕・紀伊両郡官田七町百卅歩、充同神社預一人・御炊女四人月料禄、停給見米也。」令和泉国、官田稲率穎十五束、■穀一斛。 以国司申請也。」聴信濃国、以乗田卅町、営国厨佃。 但其地子任例、進納太政官厨、永為恒例。 彼国営佃、自此始焉。」治部省言。 去元慶六年六月三日格稱。 権僧正法印大和尚位遍照奏状稱。 頃年受戒之輩、事多不法、但以戒牒、専為公験、自称真僧、眩人耳目。 自今以後、受戒之日、省寮威従、共向戒壇、子細勘会官符度縁、即令登壇受戒、便収取受戒者戒牒、具注後紙、以其本籍姓名、省寮相共押署、捺以省印者。 謹案公式令云。 応会之事、以七月卅日以前為断(、十二月上旬勘了)。 注云。 被官諸司、皆於所管勘校。 自余諸司、各本司勘審。 然後長官押而署也。 而今僧綱不署、省寮何押。 古無蹤迹、今有疑殆。 望請。 准於度縁、三司共署、捺以省印者。 勅依請焉。 九日乙未。 勅、以摂津国菟原郡官田二町一段、給造墨長上要劇料。 十日丙申。 授下野国正五位上三和神従四位下。 肥前国従五位上天山神正五位下、稲佐雄神・堤嶋神并従五位上。 但馬国正六位上絹巻神、伊豫国正六位上徳威神・門嶋神・宇和津彦神并従五位下。 十三日己亥。 権僧正法印大和尚位遍照上表曰。 小僧遍照言。 鐘鳴漏尽、当休昏夜之行、鞭策程遠宜税玄黄之賀。 故益而終損、已聞之於大聖、満者猶溢、将■之於小僧。 遍照、昔在陛下龍潜之時、陪蕃邸而委質、■乎深草象耕之日、帰簪■而出家。 既而身蛻囂埃、志厭栄利。 白業不退、素■所甘也。 去元慶三年、詔授権僧正、寵加非次。 聞之者咸驚、栄出殊常、当之而多耻。 遂深執降退、頻上表章、而未蒙哀充、屡換星霜。 会陛下金輪撫運、紺殿垂衣。 小僧以豊沛之故老、遇慶泰之新朝。 中使相望、慰問荐臻。 是故、雖愧出山、未辞詣闕。 伏以、俗士之事君也、欲効忠勤、不惜筋力。 然而、当於授杖之年、猶有懸車之礼。 況禅徒之業、戒律為先。 縦在少壮之質、何踏聚落之塵。 今衰暮之齢、殆盈七十。 蒙昧時及、病痾日侵。 而久忝上綱、人謂之不知足。 或侍中禁、世誚之為■栄。 小僧初剃髪之日、心誓自謂。 ■跡俗間、終命山窟。 豈図、既迫桐柳之秋、更嬰綱維之累。 小僧為陛下之旧臣、陛下昭小僧之宿意。 天鑑切漢、何必指河。 伏冀、陛下降宸■之洪霈、免僧正之崇班、則開賢路於法務、寂愚慮於禅門。 無任慊欸之至、謹奉表陳乞以聞。 ■帰簪、■簪(『類聚国史』)十五日辛丑。 園韓神祭如常。」左京人大舎人助氏宗王男岑兄・岑行・岑良・岑安・岑依・岑永、正六位上弥並王男善益・秋実・秀範、春淑、正六位上富貞王男恒並・恒世・今恒・浄恒・良並・恒身・恒秀等十九人、賜姓惟原朝臣。 其先出自田原天皇之後、春日親王也。 十六日壬寅。 地震。」加賀国加賀郡弥勒寺預于定額。 十七日癸卯。 太皇太后(明子)、請減服御、以助公用、還女官令直本司。 勅命有司、返納物有其数焉。 十八日甲辰。 夜東京一条衛士町失火、延焼三百余家。 廿日丙午。 以散位従五位下斎部宿祢伯江、為神祇少副。 従五位下今扶王為侍従。 従四位下行山城守和気朝臣彜範為内蔵頭。 刑部少輔従五位下藤原朝臣永善為縫殿頭。 散位従五位下藤原朝臣有世為散位頭。 縫殿頭従五位下藤原朝臣有家為民部少輔。 散位従五位下布瑠宿祢今道為造酒正。 従五位下伴連定宗為右京亮。 従五位上行筑前守興我王為山城守。 散位従五位下橘朝臣嘉樹為甲斐守。 従四位上源朝臣長淵為武蔵権守。 従五位下行中納言兼民部卿在原朝臣行平為陸奥出羽按察使、余官如故。 従五位下行神祇少副大中臣朝臣常道為丹波介。 散位従五位下藤原朝臣氏江為石見権守。 従五位上守右近衛権少将在原朝臣友于為播磨権介、本官如故。 散位従四位上秀世王為美作守。 右京亮従五位下伴宿祢春雄為紀伊守。 前越前介従五位下平朝臣好風為大宰少弐。 従五位下行造酒正布勢朝臣園公為筑前守。 参議正四位下行左近衛中将藤原朝臣有実為肥後権守、中将如故。 従五位下行内蔵助源朝臣希為右衛門権佐。 従五位上行右馬助源朝臣昇為左兵衛佐。 従五位下守雅楽頭在原朝臣載春為右馬助。 廿一日丁未。 天皇御紫宸殿視事。 大臣以下、参議以上並侍。 従五位上行少納言兼侍従橘朝臣春行、就版奏請、踏印官符。 ▼是日。 詔曰。 自古撫蘿図、臨瓊■者、咸憲三微以敷教、粛五始而成規。 想彼体元居正之為、豈啻革故鼎新之務。 朕■以微■、■茲重光。 懍々乎如乗奔而無轡也。 日慎一日、忽復二年。 龍星再躔、鳳律頻変。 若歴年襲前号、恐謂我忘旧章。 其改元慶九年、為弘仁元年。」免除伊勢・備前両国百姓去年庸、以供大嘗、当年事多費也。 其卜食郡、免田租。 諸家神寺封戸庸物、充正税穀焉。 (仁和元年十二月廿一日丁未条に重出。)廿八日甲寅。 無位安典王賜姓平朝臣。 故二品仲野親王後、従四位上輔世王之子也。 三月丙辰朔。 三日戊午。 御斎焼灯。 例也。 四日己未。 先是、権僧正法印大和尚位遍照上表辞職。 是日、勅答曰。 来表具之。 公之於朕也、外結花、内投膠漆。 非中路之傾蓋、拠前世之宿因。 不意、寄事乞骸、解綱維於■戸、矯詞知足、停影向於瑣窓。 彼白衣之忌夜行、昔側聞諸有識、緇侶之告帰老、朝章以無存。 公之有此言、朕未得其意。 若非君子之戯、即忘我之甚乎。 況運繋尭風、待方便智之安国、命含寒露、思神通力之養民。 道不虚行、人能弘道。 当朕新馭秋駕、願公■鎮玄門。 自今閣筆、勿傷朕懐。 五日庚申。 先是、陸奥国解稱。 国司事力、須依国例、載大帳、立丁見不輸色。 而此徭丁充給之外、猶有留郡之丁称不輸者。 即此公損也。 事力立丁、為民之重役、黔首不堪其苦、流離他郷、雖加撫育、去多帰少。 望請。 准畿内例、差充単徭、以慰窮弊。 至是、太政官処分、依請。 七日壬戌。 勅、遣従四位下行左馬頭藤原朝臣利基於近江国、従五以上主右近衛少将源朝臣湛於備後國、並臂鷹擡犬、行払野禽。 路次往還并経彼之間、用正税供食焉。 八日癸亥。 遣左衛門少尉内蔵有永・散位藤原朝臣野風於山城国、諸陵権助藤原国直・左衛門大志紀貞城於大和国、東市正御船宿祢弘方・右衛門少志穴太門継・於河内国、主税大充朝原真行於摂津国、令治官田。 和泉国官田、聴二箇年納地子。 十日乙丑。 授常陸国正六位上於岐都説神従五位下。」太政官処分。 下知長門国、送破銅手一人・掘穴手一人、於豊前国採銅使許。 以豊前国民、未習其術也。」先是、紀伊国介外従五位下興道宿祢春宗解稱。 去貞観十五年交替、不用悪稲五万七千九百卅一束、既為藁芥、不更出計。 請准未納、率廻成全物。 至是許之。 十五日庚午。 式部省言。 式云。 諸国博士・医師者、奉試及第并其道博士等、並共挙申為受業。 自余為非業。 又云。 諸国非業博士医師、以四年為秩限。 但出羽・大宰管内諸国、五年為限。 又云。 諸国博士医師受業非業両色、毎年三月一日、移送民部省。 今案、件文、受業非業、才用不同。 六年四年、秩限各異。 而補任不弁其由、籤符随無其状。 今或国有「省」称非業、移民部省、号為受業、歴及六年、至于有所司之勘、出本国止見任、徴俸料。 愁訴之日、更下宣旨、数年之後、令満遺歴。 如斯之累、誠在無文。 望請。 上件受業之徒、補任解文、姓名之下、挙各本業、明注其生、任符之面、随被注載、非業之人、自如恒例。 然則、国司更无疑殆、公政将有議者。 勅従之。」以散位従五位下上毛野朝臣茂陰為大監物。 従五位下橘朝臣代継為大和介。 主殿頭従五位上藤原朝臣扶縄為因幡介、主殿頭如故。 ▼是日。 公卿於左仗頭、定修仁王会行事之人。」地震。 廿日乙亥。 請僧百口於紫宸殿、読大般若経。 限三日訖。 廿一日丙子。 元慶寺座主権僧正遍照奏言。 検案内、依太政官去元慶元年十二月九日牒旨、胎蔵金剛頂止観業、学生等試度受戒、其来尚矣。 凡授業選人、是興法利邦之由也。 故諸寺皆令経階業、以備器用。 望請。 此寺年分僧等、復試夏講於当寺令行之。 立義一階、於延暦寺、六月法華会令行之。 階業方畢、准諸宗例、即叙満位。 既有出身之始。 豈無擢用之終。 若割諸寺之分、頗有人法之煩。 今尋挙用之閑地、唯有年闕之講読。 然検太政官去元慶六年六月三日符稱。 年中所闕講読師者、将令僧綱、因次薦挙補任者。 今案事意、年闕不定、若无闕之時、雖一年空過、而若多闕之年、応諸綱頻挙。 緬想朝恩、猶有余慶。 至割一人、更有何愁。 仍須年中所闕之内、或講師或読師、最初闕者、毎年随割一人、以此寺階業僧、依次申官補任。 然則、不滅僧綱恒例之簡定、永建当寺授業之始終、仏日再中、扶衛宝祚、聖化遠伝、弥鎮国家。 謹請恩裁者。 勅従之。 閏三月丙戌朔。 太政官下符五畿内七道諸国稱。 奉勅。 新膺宝暦、始握睿図。 思仮冥衛於仏経、誚禍胎於家国。 宜因循故実、令宮中左右京五畿七道諸国、同日二時講説仁王経。 来四月廿六日、国司卒郡司百姓、潔斎戒慎、至心修之。 宣告境内、当彼会日、禁断殺生、一如恒典。 対馬・壱岐両嶋、雖不関講経、須同其潔慎。 宜大宰府下知其意焉。 六日辛卯。 左弁官使部大石益行妻産女。 無臀大孔、糞出自口。 但其陰如常人。 数日而死。」勅。 毎年正月、大極殿斎講。 是先聖之所始修也。 徳厚利民。 設大会之法座、慮深護国、演最勝之経王、才名抜萃、知徳出群、屈為講師、其来尚矣。 宜賜度僧一人、以代彼扶老之杖。 立為恒例。 十日乙未。 授隠岐国従四位下天健金草明神従四位上。 十九日甲辰。 授式部少丞正七位下藤原朝臣連永従五位下。」下総国海上郡大領外正六位上海上国造他田日奉直春岳、借外従五位下。 以代百姓済調庸也。 廿日乙巳。 従五位下藤原朝臣連永為大宰少弐▼是日。 大風暴雨。 廿七日壬子。 授甲斐国正六位上建岡神・藤武神並従五位下。 夏四月乙卯朔。 天皇御紫宸殿、視事。 六府少将佐等、奏当月番上近衛門部等挟名簡、少納言従五位下大江朝臣公幹奏請印。 賜飲群臣。 左右近衛府奏楽。 賜禄有差。」是夜、巡検朝堂院近衛等、捕得一人。 賚持油炭続松等、忽入火於■、以紙縛其口。 其人陰陽寮陰陽師正六位上村国連業世之子、天文生名春沢也。 有司尋訊問。 春沢云。 為親母、欲修小善、向常住寺。 是燃燈之具、非奸心行火之謀。 因而置之。 二日丙辰。 无品氏子内親王薨。 不任葬司。 縁喪家辞也。 堪能不視事三日。 内親王者、淳和太上天皇之第一女也。 母贈皇后諱《高志》。 即是、太上天皇之庶妹也。 内親王、天長之初、為伊勢斎、後因病替出焉。 五日己未。 先是、信濃国筑摩郡人辛犬甘秋子、向太政官愁訴云。 秋子家人八人、為坂名子縄麻呂・大原經佐等、所焼殺。 由是、詔遣使推訊事由、子縄麻呂等承服既訖。 於是、使禁子縄麻呂等、入京。 守従四位下橘朝臣朝臣良基、故縦子縄麻呂等、更捉秋子等、■禁其身、令子縄麻呂等、以他物殴傷秋子。 秋子告所由、向官訟冤。 太政官下符、放免秋子、譴責国司稱。 初遣勅使、為決民訴、推問之後、依法弁糺。 若有出入、自有恒典。 而牧宰任意、改行其事。 論之正理、阿曼法。 縦官長独犯、己次何不争。 為吏之道、豈如此乎。 七日辛酉。 梅宮祭如常。」停式兵二省奏擬階之儀礼真八日壬戌。 於仁寿殿、潅仏如常。 十日甲子。 是日、賀茂斎内親王、擬祓河辺、便入紫野院。 今月八日、弁官有人死穢。 因而停止、於建礼門前大祓。 十一日乙丑。 式兵二省奏擬階冊。 。天皇不御紫宸殿、詔於本省行之。 十四日戊辰。 皇女和子、賜姓源朝臣、預時服月料。 十五日己巳。 公卿就太政官曹司庁、給文武官人成選位記。 宣制如常。 十七日辛未。 勅。 遠江国蓁原郡百姓口分田三百六十七町六段四十八歩之代、授不堪佃田。 先是、遭水災、流損崩埋。 元慶四年、遣使検校訖。 其後国宰、頻頻申請。 至是、詔許之。 十八日壬申。 諸衛警固。 以明日賀茂祭也。 十九日癸酉。 停賀茂祭、縁有人死穢。 廿日甲戌。 諸衛解厳。 ▼是日。 天皇、於延暦寺東西院・崇福・梵釈・元興等五寺、各請十僧、始自今日、五个日間、転読大般若経。 賀太政大臣満五十■、兼祝寿命也。 ▲五十算廿六日庚辰。 是日、修仁王会。 始自紫宸殿、諸殿所司・十二門・羅城門・東西寺合卅二所、及五畿内七道諸国、当日同時、朝夕二時講修之。 其咒願文曰。 至心敬礼、教主牟尼、稽首帰依、仁王般若。 三摩地寂、千葉臺飛、放大光明、奏殊勝楽。 其言不誑、所説尋深、為国為身、応解応入。 仁和献歳、龍集旃蒙、暦数在躬、鴻基盛運、朱明孟夏、時哉此時、黒月庚辰、吉之又吉。 愍人民故、安国家故、三宝惟祟、万機暫息。 迩自華輦、霜仗九重、遍報竹符、煙城七道、都凡百座、講演一時、勝蘭結叢、水月同照。 荘厳種種、讃唄声声、幡霽残虹、花吹四面。 見者無数、聞者有縁、発菩提心、仰明行足。 所修功徳、福不唐捐、諸尊証明、聖衆随喜。 陰難陽難、未然滅除、天災地災、刹那銷復。 独舂声少、年有大秋。 修鋳道長、府無虚月、人之頼化、黔黎合歓。 俗之飲和、鐐質同利、羽■蹄乳、鱗伏蛟行。 因善知識、得安楽果。 (『菅家文草』17参照)廿七日辛巳。 勅曰。 朕以眇身、猥承鴻緒、膺登用之業、有若馭奔、受光啓之符、无忘履薄。 朕綜覈前王、捜羅曩制、唯思、宵衣是遵、■食是勉、躬行慈倹、人臻富庶。 而運承澆季、風頽俗弊。 帑蔵虚耗、経用殷繁、卿士群吏、受禄稍者既衆、親王源氏、預時服者亦多。 計会征入、未供其費、商折見用、殆過其制。 夫域中大宝、天下至公、克己■懐、未知攸済。 豈有百官闕其禄賜、而一人保其羨溢者乎。 宜朕之服御絹綿二色、■従省減、並依旧例。 庶権損上之誠、用存経邦之化。 布告遐邇、俾朕意。」以従五位下行周防介藤原朝臣良範、為侍従。 従五位下行陰陽権助弓削宿祢是雄為頭。 散位従五位下在原朝臣棟梁為雅楽頭。 従五位下小野朝臣千邦為玄蕃頭。 従五位下行丹波介伴宿祢枝雄為能登守。 侍従従五位下源朝臣当時為周防介。 従五位上良岑朝臣晨茂為肥後権介。 廿八日壬午。 天皇御武徳殿、観覧諸牧御馬諸衛騎射。 五月乙丑朔。 式部省、奏諸国銓擬郡司擬文。 天皇不御前殿。 太政大臣已下参議已上、於宜陽殿西廂、令式部大輔従四位下藤原朝臣春景読之。 太政大臣点定奏之。 三日丁亥。 下知中務省、減御服絹千疋、定二千五百疋、減綿千屯、定七千四百二屯。 縁去四月廿七日勅書也。 五日己丑。 端午之節。 天皇御武徳殿、歓四府騎射。 親王已下五位已上貢馬。 六日庚寅。 天皇御武徳殿、観左右馬寮競走馬、及四府馬上雑芸。 八日壬辰。 公卿奏言。 伏承去月廿七日勅旨、道在祟倹、理深経邦。 将以知礼節於倉廩、周富庶於黎■。 推減服御、以■恒規。 臣等捧読已周、无任荷懼。 謹検前朝故事、将於陰陽逆節水旱淹旬、或損天厨之饌、■省御厨之資、未有■■斉政。 玉燭調時、徒引責躬之誠、以先損上之美者也。 臣等槐棘備員、茅土疏色、忽対黄紙之文、愈靦素餐之責。 伏以、臣之奉君、上之化下、泥璽写其方円、風草任其偃仰。 豈有主上、軫憂国之慮、臣下懐重禄之情者乎。 伏望。 五位已上封禄、暫従省約、集軽塵而裨帝嶽、以添天■。 謹録事状、伏聴天裁。 十四日戊戌。 霖雨不止。 奉幣丹生河上神、祈止雨也。 告文曰。 天皇《我》詔旨《止》、丹生河上《仁》坐雨師大神《乃》広前《尓》申賜《倍止》申《久》。 方今百姓耕種《留》時《奈利》。 而自今月朔霖雨不止《天》農業流損《倍之》。 皇大神《乃》厚助《尓》依此災《波》可止《之止奈毛》所念行。 故是以、蔭子正六位上大中臣朝臣夏名《乎》差使、礼代《乃》大幣帛《尓》白毛御馬《乎》牽副《之女天》奉出《須》。 此状《乎》神那可良《毛》聞食《天》降雨忽霽《天》風災不起五穀无損《天》天下■天皇朝廷《乎》宝位无動《久》常磐堅磐《尓》夜守《利》日守《利仁》護幸賜《倍止》恐《美》恐《美毛》申賜《久止》申。 廿日甲辰。 賑給京城飢民。 以霖雨也。 廿二日丙午。 酉時、日色変黒、光散如射。」常陸国従五位下静神・稲村神、並授従五位上。 廿三日丁未。 以元慶寺有労三綱并久住僧等、預階業、補諸国講読師。 先是、彼寺座主権僧正法印大和尚位遍照牒稱。 依太政官今年三月廿一日符旨、応令此寺年分僧経階業、補任年中所闕講読師既畢。 事須依官符、以挙申之。 而案斎講二年八月廿三日格稱。 簡年四十五以上、心行已定始終不易者、補講読師者。 如今当寺年分僧等、年臈浅少、未合格意。 爰件僧等、或任用三綱、日夕奔波、戴星之功、不可不賞。 或久住伽藍、転読无倦、蛍雪之勤、誠在伊人。 望請。 以件等僧、令経階業、一如去三月廿一日試年分之符、縦雖年臈已満、而未受菩薩大戒者、須先令受天台大乗戒、而後経階業。 但不遷本寺。 又年分僧等、待年臈満、相次挙用。 夫諸宗僧等受戒之後、配入七大寺、遊学三乗教。 此寺年分僧、独未有本寺。 冀、随其意楽、入延暦寺及七大寺、以兼学諸宗。 謹請処分。 至是、官判依請。 廿六日庚戌。 地震。 六月甲寅朔。 三日丙辰。 勅。 公卿去月八日論奏、以為、節有陰陽、時無水旱、減撤服御、事非旧章。 雖非旧章、下以従上、群臣封禄、宜暫折留。 嗟乎、正朔循環、朕按馳■之轡、庫倉懸■、朕已執齏舂之権。 彼焦思之為傷也、熱於爛石千里、沈憂之為苦也、深笈懐山九年。 此而不愁、亦復何事。 至于天吏修良、地融斉整。 皆是諸大夫之■理、都非予一人之施為。 何故割帝賜於有功、弥重朕過、補不足於无徳、更失人心者乎。 卿等能保微禄之叉手、朕独将保菲衣之裹身。 今之所請、拒而不聴。 十一日甲子。 月次神今食祭。 如常。 天皇御神嘉殿、親奉祭、如常儀。 十四日丁卯。 権僧正法印大和尚位遍照抗表辞封邑。 有勅不許焉。 廿日癸酉。 夜偸児入民部廩院倉、盗取米一斛五斗。 為行夜者所捕得。 偸児引刀自刺不死。 遣検非違使、送入於獄。 (元慶八年六月廿三日壬子条に同文)▼是日。 大宰府言。 去四月十二日、新羅国判官徐善行・録事高興善等四十八人、乗船一艘、来着肥後国天草郡。 問其来由、答曰。 前年漂蕩、適着海岸、蒙給官粮、得帰本郷。 今奉賀仁恩、賚国牒信物等来朝者。 今検、寄事奉賀、牒貨相兼。 只有執事省牒。 无国王啓、其牒不納函子、以紙裹之。 題云。 新羅国執事省牒上日本国。 其上踏印五字。 謹案先例、事乖故実。 仍写牒并録貨物数進上。 勅。 新羅国人、包蔵禍心、窺覦家国。 雖寄事於風波、然猶疑其毒蟄。 須懲其姦匿、以従重法。 然而、朝家好仁、不忍為之、在宥放還、然其首領矣。 廿八日辛巳。 賀茂斎内親王、臨鴨水修禊、便入紫野院矣。 廿九日壬午晦。 大祓於朱雀門前前。 例也。 发布时间:2025-05-19 16:08:5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