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續日本後紀卷第三 内容: 〈起承和元年正月、盡十二月。〉」太政大臣從一位臣藤原良房等奉勅撰承和元年春正月壬子朔。 天皇御大極殿受朝賀。 畢宴侍從已上於紫宸殿。 賜御被。 癸丑。 天皇朝覲後太上天皇於淳和院。 太上天皇逢迎。 各於中庭拜舞。 乃共昇殿。 賜群臣酒兼奏音樂。 左右近衛府更奏舞。 既而太上天皇。 以鷹鷂各二聯嗅鳥犬四牙。 獻于天皇。 天皇欲還宮。 降自殿。 太上天皇相送到南屏下也。 甲寅。 後太上天皇賀先太上天皇於冷然院。 以入新年也。 先太上天皇乍驚。 逢迎中庭。』▼是日。 改年号。 下詔曰。 三微迭代。 必制之以嘉名。 五運因循。 終甄之以徽号。 是知正始重本之典。 千帝同符。 履端建号之規。 百王合契。 朕恭膺明命。 纉守鴻基。 分至推遷。 節候亟換。 方今攝提發歳。 天紀更始之辰。 大簇報春。 品彙惟新之日。 宜有草創。 以光舊章。 其改天長十一年爲承和元年。 乙夘。 天皇朝謁先太上天皇及太皇大后於冷然院。』▼是日。 先太上天皇亦御淳和院。 以相賀也。』中納言從三位直世王薨。 年五十八。 戊午。 天皇御豊樂殿。 觀青馬。 宴群臣。』詔授正五位下岑成王從四位下。 正六位上助雄王從五位下。 從四位上源朝臣弘正四位下。 正五位上滋野朝臣貞主。 紀朝臣深江。 正五位下藤原朝臣眞川。 藤原朝臣助並從四位下。 從五位上安倍朝臣高繼。 從五位下田口朝臣佐波主並正五位下。 從五位下眞苑宿祢雜物從五位上。 外從五位下御船宿祢氏主。 正六位上藤原朝臣岳守。 藤原朝臣諸氏。 大中臣朝臣磯守。 橘朝臣本繼並從五位下。 外從五位下紀朝臣國守外正五位下。 正六位上清村宿祢淨豊。 春宗連繼繩。 朝妻造清主。 秦宿祢眞仲。 讃岐公永直。 風早直豊宗並外從五位下。 己未。 天皇御大極殿。 聽講最勝王經。 皇太子侍焉。 崇朝之講竟而還御内裏。』▼是日。 授正六位上大神朝臣船公從五位下。 正六位上卜部嶋繼外從五位下。 无位爲奈眞人乙刀自。 菅生朝臣氏刀自並從五位下。 癸亥。 以從五位下丹・眞人興宗爲左少弁。 從五位下田中朝臣許侶繼爲左衛門權佐。 從五位上長田王爲大和守。 從五位下春澄宿祢善繩爲兼攝津介。 東宮學士大内記如故。 正五位下安倍朝臣高繼爲山城守。 從五位上丹・眞人清貞爲伊勢守。 從五位下小野朝臣千株爲尾張介。 從五位下百濟公繩繼爲參河介。 駿河介從五位下賀茂朝臣伊勢麻呂爲守。 從五位下清岑宿祢門繼爲介。 外從五位下上毛野公清湍爲伊豆守。 參議從四位上藤原朝臣常嗣爲兼相摸守右大弁如故。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直繩爲安房守。 四品葛井親王爲常陸大守〈云云〉。 正五位下藤原朝臣長良爲兼加賀守。 左衛門佐如故。 從五位下石川朝臣越智人爲越中介。 從五位上眞苑宿祢雜物爲因幡守〈云云〉。 丁夘。 月有蝕之。』先是。 大宰府上言。 慶雲見於筑前國。 至是。 太政官左大臣正二位臣藤原朝臣緒嗣。 右大臣從二位兼行左近衛大將臣清原眞人夏野。 從二位行大納言兼皇太子傅臣藤原朝臣三守。 正三位行中納言兼兵部卿臣源朝臣常。 正三位行權中納言臣藤原朝臣吉野。 中納言從三位兼行民部卿臣藤原朝臣愛發。 參議從三位行治部卿兼美作守臣源朝臣定。 參議右近衛大將從三位臣橘朝臣氏公。 參議從三位行左兵衛督臣源朝臣信。 參議正四位下兼行相摸守臣三原朝臣春上。 參議從四位上行式部大輔勳六等臣朝野宿祢鹿取。 參議左大弁從四位上兼行左近衛中將春宮大夫武藏守臣文室朝臣秋津。 參議從四位上右大弁兼行下野守臣藤原朝臣常嗣等上表言。 臣聞。 泰以應而爲象。 咸以感而成卦。 明聖人在上。 鬼神不能違其感。 至徳傍通。 天地有以從其應。 伏惟皇帝陛下。 承累聖之皇基。 纂重光之寶祚。 握鏡揚■。 燭貞輝於就日。 懷珠韜慶。 ・景曜於望雲。 道冠二儀。 歸功先徳。 化孚四表。 推美神宗。 伏見大宰大貳從四位下藤原朝臣廣敏等奏稱。 慶雲見於筑前國那珂郡。 玄黄蕭索之光。 丹紫輪・之采。 豈止唐帝沈璧氣合於金方。 姫后望河形摸於車盖而已哉。 臣等謹検。 孫氏瑞應圖曰。 慶雲太平之應。 礼斗威儀曰。 政和平則慶雲至。 孝經援神契曰。 天子孝。 亦徳至山陵。 景雲出。 夫自非仁霑幽顯。 徳配乾坤。 亦何上符■■。 呈茲靈祉。 臣等時属休明。 恩叨簪・。 預聞嘉氣。 非常洗心。 盖韶夏發曲而不嗟至美者。 誠非賞音之客也。 靈符舒彩。 而不稱神功者。 恐非叶賛之臣也。 無任抃躍鳬藻之至。 謹詣闕奉表陳賀。』勅報曰。 禎符之應。 不肯虚行。 靈・攸臻。 必鍾實徳。 所以唐尭上聖。 猶讓而不矜。 漢光中興。 固距而鮮記。 朕丕承寳暦。 司牧寰區。 化謝曁幽。 感乖動物。 而今景雲著見。 公卿表賀。 朕之菲薄。 何以當之。 論不云乎。 百姓寧輯。 風雨調和。 此亦瑞也。 然則安危在乎人事。 吉凶繋於政術。 政術或■。 休祥未能成其美。 王道欽明。 咎徴不能致其惡。 以此談之。 策勵爲可冀也。 日愼一日。 雖休勿休。 賀瑞之言。 閉而不聽。 戊辰。 天皇御豊樂院觀射。 己巳。 亦御同院。 閲覽四衛府賭射。 庚午。 山城國葛野郡上林郷地方一町賜伴宿祢等。 爲祭氏神處。』▼是日。 任遣唐使。 以參議從四位上右大弁兼行相摸守藤原朝臣常嗣爲持節大使。 從五位下彈正少弼兼行美作介小野朝臣篁爲副使。 判官四人。 録事三人。 辛未。 主上内宴於仁壽殿。 内教坊奏態。 中貴陪觀。 殊喚五位已上詞客兩三人并内史等。 同賦早春花月之題。』是夕。 勅授外正六位上大戸首清上外從五位下。 清上能吹横笛。 故鍾此恩奬。 甲戌。 於永安門裏西掖廊前。 新作堋。 備于御射。 紫宸殿西南端廊被徹毀。 以礙箭道也。 丙子。 加賀國疫癘。 賑給之。 庚辰。 勅。 維摩會立義得第僧。 宜依舊例請爲諸寺安居講師。 二月壬午朔。 日有蝕之。 癸未。 新羅人等遠渉滄波。 泊着大宰海涯。 而百姓惡之。 彎弓射傷。 由是。 太政官譴責府司。 其射傷者。 隨犯科罪。 被傷痍者。 遣醫療治。 給糧放還。』▼是日。 任造舶使。 以正五位下丹・眞人貞成爲長官。 主税助外從五位下朝原宿祢嶋主爲次官。 且以左中弁從四位下笠朝臣仲守。 右少弁從五位下伴宿祢成益。 並爲遣唐裝束司。 甲申。 伯耆國會見郡荒廢田百廿町賜有智子内親王。 乙酉。 山城國葛野郡人從八位上物集廣永。 同姓豊守等賜姓秦忌寸。 丙戌。 正三位權中納言藤原朝臣吉野爲正。 參議從三位源朝臣定爲中務卿。 美作守如故〈云云〉。 三品阿保親王爲治部卿〈云云〉。 己丑。 行幸芹川野。 遞放鷹鷂隼。 覽其接撃。 辛夘。 勅曰。 万民安樂。 五穀垂穎。 不如最勝希有之力。 宜令諸寺有封戸及田園堪資供者。 勤修最勝王經法。 壬辰。 從四位上磐田王卒。 。勅曰。 金銀薄泥。 用之公私。 有費无益。 宜禁斷之。 甲午。 上始御射塲。 左右衛府相共奉献。 兼設賭物。 上先射之。 一箭中鵠。 獻新錢二万文。 大臣已下至近習。 以次射之。 隨其能不。 分賜賭物各有差。』今夜。 三品明日香親王薨焉。 親王者桓武天皇第七皇子也。 母紀氏。 贈正二位右大臣船守朝臣之女。 從四位下若子是也。 親王天資質朴。 不尚浮華。 弘仁年中世風奢麗。 王公貴人頗好鮮衣。 親王獨至夏日。 朝衣再三澣濯。 或亦賣却櫪上走馬。 以支藩邸費用。 其省約節儉皆此類也。 先太上天皇在祚時親王上表。 自請除親王号同之諸臣。 不見許。 更祈所生男女賜朝臣姓。 感其懇誠。 乃聽之。 孫王賜姓。 從此競效之。 當于薨時。 朝廷悼之。 遣刑部大輔從四位下紀朝臣深江。 治部大輔從四位下和氣朝臣仲世。 并五位二人。 監護喪事。』加賀國石川郡人財逆女一産三男。 給正税三百束。 及乳母一人公粮。 令以育養。』遠江國敷智郡古荒田卅三町賜阿保親王。 乙未。 忠良親王冠也。 即叙四品。 先太上天皇第四子也。 母百濟氏。 從四位下勳三等俊哲之女。 從四位下貴命是也。 戊戌。 武藏國幡羅郡荒廢田百廿三町奉充冷然院。 庚子。 伊勢守從五位上丹・眞人清貞之官。 喚於殿上。 賜御襖子。 令參議正四位下行彈正大弼三原朝臣春上傳勅語云。 拜舞退出。 辛丑。 越後國飢。 振給之。』小野氏神社在近江國滋賀郡。 勅。 聽彼氏五位已上。 毎至春秋之祭。 不待官符。 永以往還。 丁未。 忠良親王朝覲拜舞。 以新冠也。 天皇御紫宸殿。 賜親王酒。 大臣以下侍從已上陪焉。 酣暢之後。 賜御被及襖子。』石見國言。 去年不登。 百姓飢饉。 賑給之。 (二月三月記事配当・干支混乱 要注意)三月壬午朔。 「丁酉勅女官別當雖非職員所掌之物不異諸司宜准侍從厨四年爲限遷代之日責解由状」(承和九年三月重出。 『類聚国史』参照)丙寅。 始充穀倉院印一面。 丁卯。 勅。 在大宰府唐人張繼明。 便令肥後守從五位下粟田朝臣飽麻田呂。 相率入京。 辛未。 「授正六位上春日朝臣良棟從五位下造暦之才也」從五位上藤原朝臣長岡爲兼右馬頭。 但馬守如故。 三品阿保親王爲上野太守。 治部卿如故。』▼是日。 授正六位上大春日朝臣良棟從五位下。 襃造暦才也。』是夕。 當于中禁之上。 有飛鳴者。 其聲似世俗所謂海鳥鴨女者。 其類數百群。 或言非海鳥。 是天狐也。 宿衛人等仰天窺室望。 夜色冥朦。 唯聞其聲。 不辨其貌焉。 「辛酉。 鑄錢司言被俸料一分之人准一千束僅支朝夕不足衣服遷替之日無糧還京右大臣奉處分班擧正税十六万束於備後安藝周防長門豊前等國各三万二千束以其息利毎人倍給之(承和二年三月に重出。 『類聚国史』参照)」夏四月辛巳朔。 天皇御大極殿聽告朔。 壬午。 公卿重上賀慶雲表曰。 臣聞。 叡道格宇。 靈・所以自臻。 皇徳動天。 禎應由其方降。 故靈鳥集社。 姫周延歴運之期。 甘露凝階。 陶唐照休明之徳。 伏惟皇帝陛下。 宅三才而子物。 參四大而君臨。 徳化被於乾坤。 仁風扇於幽顯。 解綱而流恩。 懸旌而佇善。 國遘偃伯之期。 家溢思皇之頌。 天以不愛其祥。 地以不藏其瑞。 可謂應圖合牒之符。 史無虚記者也。 陛下謙讓而不當。 徒拒休徴。 天鑒孔明。 珎符何辞焉。 伏望鴻恩照顧。 下惟納群臣之丹款。 上則叶皇天之玄・。 制可之。 丙戌。 勅。 防災未萠。 兼致豊稔。 修善之力。 職此之由。 宜令畿内七道諸國。 擇國内行者。 於國分僧寺。 三ケ日内。 晝則轉金剛般若經。 夜則修藥師悔過。 迄于事畢。 禁斷殺生。 又如有疫癘處。 各於國界攘祭。 務存精誠。 必期靈感。 庚子。 勅。 宜停紀傳博士。 加置文章博士一員。 其紀傳得業及生徒亦停之。 辛丑。 先太上天皇降臨右大臣清原眞人夏野双岡山庄。 愛賞水木。 大臣奉獻慇懃。 用展情礼。 ▼是日。 勅増授大臣男息三人榮爵。 從五位下瀧雄從四位下。 正六位上澤雄。 秋雄並從五位下。 丙午。 疫癘頻發。 疾苦稍多。 仍令京城諸寺。 爲天神地祇。 轉讀大般若經一部。 金剛般若經十万卷。 以攘災氣也。』勅賜美濃國荒廢田并空閑地五十町於諱〈田邑〉。 五月辛亥朔乙夘。 天皇御武徳殿。 閲覽四衛府馬射。 丙辰。 亦御同殿。 觀親王以下五位已上所貢競馳馬。 戊午。 亦御同殿。 令四衛府騁盡種々馬藝及打毬之態。 癸亥。 以遣唐大使參議從四位上藤原朝臣常嗣爲兼備中權守。 右大弁如故。 大工外從五位下三嶋公嶋繼爲造舶次官。 遺唐使伴官録事。 及知乘船事等。 兼外任者九人。』大宰府司公廨。 元來班給六國。 至天長八年。 依民部省起請。 停給六國。 混給肥後國。 至是勅曰。 如聞。 轉送之勞。 民受其費。 混給一國。 事乖穩便。 宜復舊給之。 乙丑。 勅。 令相摸。 上総。 下総。 常陸。 上野。 下野等國司。 勠力寫取一切經一部。 來年九月以前奉進。 其經本在上野國緑野郡緑野寺。 己巳 。 授主殿允正六位上物部匝瑳連熊猪外從五位下。 爲鎭守將軍。 壬申。 无品貞子内親王薨。 後太上天皇第一皇女。 而贈皇后所誕育也。 遣勘解由長官從四位下藤原朝臣雄敏。 兵部少輔正五位下安倍朝臣安仁。 常陸介從五位上永野王。 左京亮從五位下吉田宿祢書主等。 監護喪事。 丙子。 賜右京人外從五位下菅原宿祢梶吉。 大初位下梶成等二人朝臣姓。 伊豫國人正六位上浮穴直千繼。 大初位下同姓眞徳等賜姓春江宿祢。 千繼之先。 大久米命也。 近江國人從五位下志賀忌寸田舍麻呂等四人賜姓下毛野朝臣。 五十瓊殖天皇々子豊城入彦命之苗裔也。 左京人正七位下文忌寸歳主。 无位同姓三雄等賜姓淨野宿祢。 河内國人正六位上文忌寸繼立。 改忌寸賜宿祢焉。 歳主三雄繼立等之先。 並百濟國人也。 六月庚辰朔甲午。 吼説仁王經於紫宸殿。 常寧殿及建礼門。 八省院諸堂。 宮城諸司諸局。 東西寺并■羅城門。 惣是百講座也。 丙申。 走幣群神。 以祈甘雨。 旱也。 丁酉。 地震。 庚子。 從四位下紀朝臣興道卒。 興道者故中納言從三位勝長朝臣男也。 弘仁四年叙從五位下。 天長九年累加四位。 歴職兵部大輔左中弁右兵衛督。 興道門風相承。 能傳射礼之容儀。 大同年中。 有從五位上伴宿祢和武多麻呂。 亦傳此法。 由是後生武士長効兩家之法。 頗有異同。 大體惟一也。 辛丑。 和泉人國正六位上蜂田藥師文主。 從八位下同姓安遊等賜姓深根宿祢。 其先百濟國人也。 大和國人外從五位下伴宿祢直足等卅五人改本居貫附左京。 乙巳。 丹後國飢。 賑給之。 丁未。 奉伊勢大神宮及畿内七道名神幣。 以祈雨也。 戊申。 伊勢國飢。 賑給之。 己酉。 延百僧於大極殿。 限三ケ日。 轉讀大般若經。 爲祈甘■。 兼防風災也。 秋七月庚戌朔。 以參議從四位上朝野宿祢鹿取爲左大弁。 參議正四位下三原朝臣春上爲彈正大弼〈云云〉。 從四位下百濟王安義爲右兵衛督。 丹波守如故〈云云〉。 遣唐大使參議右大弁從四位上藤原朝臣常嗣爲兼近江權守〈云云〉。 辛亥。 初爲祈雨。 轉讀大般若經。 期日已滿。 晴而無應。 由是。 轉經更延二日。 以効精誠。 丁巳。 天無片雲。 炎氣如熏。 比及・辰。 天陰雨零。 從此漸至滂沛。 戊午。 以左近衛權中將從四位下藤原朝臣良房爲參議。』勅聽穀倉院預人等寓棲其院西南區地長廿丈廣十二丈之内。 庚申。 是中旬之初也。 上御紫宸殿。 賜侍臣酒。 乃至促親王大臣座於御床下。 令以圍碁焉。 夕暮而罷。 賜親王大臣御衣。 次侍從已上祿各有差。 辛酉。 雨水汎溢。 壬戌。 走幣畿内名神。 亦令諸大寺及諸國講師修法。 以防淫霖。 甲子。 左大舍人寮。 廢來已久。 徒爲空閑處。 勅中分其地。 以西賜式部省。 以東賜主税寮。 乙丑。 右京人正七位上和邇子眞麻呂等十二人賜姓大神朝臣。 丙寅。 天皇御紫宸殿。 觀相撲節。』越前。 出雲二國飢。 賑給之。 辛未。 任官。』賜陸奧鎭守府印一面。 元用國印。 今殊賜之。 甲戌。 右大臣從二位兼行左近衛大將清原眞人夏野抗表。 請褫宿衛職曰。 臣聞。 守分有地。 益之則損。 陳力就列。 不能者止。 臣才略無聞。 度量有缺。 後太上天皇愛憐故劔。 枉賜殊私。 拔自同班。 忝斯上將。 警陣侍衛。 九載于今。 鬢髪變衰。 非帶兵之像。 瞳眼朦暗。 寧講武之明。 而陛下御暦。 寳命惟新。 喘息跂行。 無不飮化。 是則臣之一心百君竭力之秋也。 属此時來。 寔難自退。 所以欲謝不能。 ・俛從事也。 夫近衛者。 禁兵攸存。 任要折衝。 義切禦侮。 臣之衰邁。 何可久堪。 若論腰下之佩刀。 豈異蟷・之擧斧。 自顧多愧。 誰云厥宜。 况乃大臣之務。 統理爲宗。 所希解免此職。 專勤一官。 退食之間。 服餌自養。 伏願特廻昭鑒。 垂賜允矜。 則私志得申。 朝章無紊。 在於徴臣。 良爲幸甚。 不許之。 八月己夘朔辛巳。 上爲先太上天皇及太皇太后。 置酒於冷然院。 上自奉玉巵。 伶官奏樂。 令源氏兒童舞于殿上。 極歡而罷。 以綿一万屯賜五位已上并院司祿各有差。 太上天皇及太皇太后將遷御嵯峨新院。 故有此讌設也。 壬午。 授无位益野女王從五位下。 以右中弁正五位下伴宿祢氏上爲造舶使長官。 乙酉。 宗康親王始謁覲焉。 于時春秋七歳也。 丙戌。 賜懾津國西成郡閑地一百町於諱。 〈諱之所指巳見於上。〉丁亥。 先太上天皇遷御嵯峨院。 戊子。 任遣唐録事。 准録事。 知乘船事各一人。 以外從五位下三嶋公嶋繼爲造舶都匠。 庚寅。 上曲宴清涼殿。 号曰芳宜花讌。 賜近習以下至近衛將監祿有差。 壬辰。 以遣唐都匠外從五位下三嶋公嶋繼爲兼阿波權掾。 准録事兼外國介者一人。 戊戌。 遣使平城七大寺。 始自當日一七日夜。 令轉讀大般若經。 〈其由不詳。〉己亥。 暴風大雨相并。 折抜樹木壞民廬舍。 由是走幣畿内名神。 祈止風雨。 庚子。 夜裏風雨猶切。 達旦不罷。 城中人家往々倒壞。』賜紀伊國人從七位下紀臣國奈須等五人朝臣姓。 甲辰。 左大臣藤原朝臣緒嗣抗表曰〈云云〉。 不許之。 乙巳。 久子内親王爲可侍伊勢齋宮。 先禊祓賀茂川。 始入野宮。 九月戊申朔乙夘。 左大臣藤原朝臣緒嗣重復上表曰。 云々。 優詔不許。 丙辰。 是重陽節也。 天皇御紫震殿。 宴侍從已上。 自外非侍從及諸司緑衫官人堪應詔者。 并文章生等侍焉。 同賦秋風歌之題。 宴訖賜祿。 戊午。 天皇御大極殿。 奉幣帛於伊勢大神宮。』▼是日。 僧正傳灯大法師位護命卒。 法師俗姓秦氏。 美濃國各務郡人。 年十五。 以元興寺万耀大法師爲依止。 入吉野山而苦行焉。 十七得度。 便就同寺勝虞大僧都。 學習法相大乘也。 月之上半入深山。 修虚空藏法。 下半在本寺。 研精宗旨。 教授之道。 遂得先鳴。 弘仁六年擢任少僧都。 七年轉大僧都。 僧統之職。 非其好尚。 上表曰。 不能者止。 曩哲之格言。 夜行不休。 「前不休」前修之所誡。 雖教有眞俗。 緇素之趣非同。 而既曰綱維。 止足之義何異。 護命戒緒多紊。 定惠或虧。 譬大地之一塵。 有之不増其重。 如■林之片葉。 無之未減其茂。 而夙禀恩緒。 忝掌法務。 質均宋棘。 四衆之望已違。 聲混齊竿。 三輩之心不服。 况乎甲子荏苒。 年七十四。 蒲柳之形先衰。 桑楡之景復促。 浮生若此。 前途幾何。 當今甘露之門。 ■鷺成列。 旃檀之苑。 龍象比肩。 豈可叨竊非據。 綿歴年序。 伏望免茲所職。 栖託山林。 持四句而終年。 向一人而奉福。 儻廻神鑒。 俯允愚衷。 則片瓊殘魂。 不妨賢路。 提綱要職。 更得良材。 天皇不許。 然而屏居古京山田寺。 喫飯口中得佛舍利一粒。 復在普光寺。 講唯識論疏。 時於頂上亦得一粒。 靈異頻彰。 使人驚感。 天長四年特任僧正。 年八十五。 終于元興寺少塔院。 未及氣絶。 時同寺僧善守欲致問訊。 自石上寺尋向。 比到少塔院。 忽聞微細音聲髣髴院裏。 可謂淨刹所迎天人之樂也。 辛酉。 河内國古市郡人從六位下縣犬養宿祢小成改本居貫附右京一條。 壬申。 勘解由主典阿直史福吉散位同姓核公等三人。 賜姓清根宿祢。 核公之先。 百濟國人也。 癸酉。 坐能登國正三位勳一等氣多大神宮祢宜祝二人。 始令把笏。 冬十月戊寅朔己夘。 佐渡國言。 慶雲見焉。 於是。 下詔曰朕恭臨紫宙。 撫字蒼元。 化異成平。 道慙交泰。 將何以繼明前燭通感上靈。 去年景雲見筑前國。 演九玄之潜■。 綴五彩而■章。 朕之菲虚。 推而不處。 前距公卿之奏。 寢慶賀之言。 而復有同瑞。 出佐渡國。 公卿重表。 稱慶■陳。 朕固辞不免。 詳求諸己。 豈伊寡徳克致此乎。 祗由宗廟之靈載効■・之應。 今者嘉茲休祉。 用答昊穹。 覃以湛恩。 普霑・縣。 其初見人五位者進位一階。 六位已下二階。 正六位上廻授一子二階。 白丁免當戸今年調庸。 又内外文武官主典已上加位一級。 但正六位上廻授一子二階。 若無子者。 宜量賜物。 五位以上子孫年廿已上者。 亦叙當蔭之階。 天下老人百歳已上賜穀三斛。 九十已上二斛。 八十已上一斛。 鰥寡・獨不能自存者。 量加賑恤。 孝子順孫義夫節婦旌表門閭。 終身勿事。 辛巳。 以昔被沒官橘朝臣奈良麻呂家書四百八十餘卷。 賜彈正尹三品秀良親王。 以外戚之財也。 壬午。 後太上天皇幸雲林院。 遊獵北郊。 有内裏藏人所隼從之。 甲申。 嵯峨院寢殿新成。 今上遣使奉献。 以賀之。 乙酉。 從四位下高階眞人淨階卒。 戊子。 車駕幸栗隈野。 放鷹鷂。 日暮還宮。 壬寅。 山城國愛宕郡空閑地六町賜從四位下滋野朝臣貞主。 十一月丁未朔辛亥。 正六位上百濟王奉義。 正六位上百濟王慶仁並授從五位下。 癸丑。 右京人陰陽寮允正六位上葛井宿祢石雄。 兵部省少録正六位上同姓鮎川。 賜姓蕃良朝臣。 甲寅。 改常陸國人外從五位下有道宿祢氏道本居。 貫附左京七條。 丁巳。 左近衛將曹佐伯宮成獻白烏。』女孺河内國若江郡人浮穴直永子賜姓春江宿祢。 辛酉。 加置施藥院主典一員。 癸亥。 依兵部省所請。 以國造田廿町地税。 永充親王已下五位已上廿人調習内射之資。 (承和二年十一月に重出。)乙丑。 以從五位下清原眞人秋雄爲侍從。 從四位下紀朝臣深江爲兵部大輔。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貞公爲出雲守。 從五位下紀朝臣良門爲紀伊守。 己巳。 佐渡國言。 國例。 毎郡々司一人。 專當貢賦。 冬中勘備。 夏月上道。 而或遭風波。 留連海上。 或供相撲節。 不得早歸。 此際無人充用。 郡政擁滯。 請正員外毎郡置權任員。 支配雜務。 許之。 壬申。 制。 囚獄司物部刀緒用呉桃染。』從四位上勳七等清原眞人長谷卒。 年六十一。 丙子。 以越前國坂井郡荒田廿町賜基貞親王。 十二月丁丑朔辛巳。 施行天長年中所新撰令義解。 下詔曰。 納諸軌物。 王道所先。 制以度量。 皇猷斯在。 故知弼成五教。 銜勒万方。 垂拱而理。 其法令乎。 後太上天皇。 脩機玄扈。 比徳丹陵。 事勤遠圖。 慮存長策。 以爲。 法令文義。 隱約難詳。 前儒註釋。 方圓遞執。 豈使三家異説。 輕重參差。 二門殊躅。 舞文弄法。 永言於此。 固切宸冲。 爰勅在朝。 廼令討覈。 稽之於典籍。 參之以古今。 迄于滯疑。 祇禀聖斷。 咸加辨析。 已盡會通。 裁爲十卷。 名令義解。 屬飛龍之眇轡。 顧汾陽之・然。 未有施行。 藏之秘府。 朕以寡味。 臨馭寰區。 思・明謨。 導揚景業。 宜頒天下。 普使遵用畫一之訓。 垂於萬葉。 乙未。 大僧都傳灯大法師位空海上奏曰。 空海聞。 如來説法有二種趣。 一淺略趣。 二秘密趣。 言淺略趣者。 諸經中長行偈頌是也。 言秘密趣者。 諸經中陀羅尼是也。 淺略趣者。 如大素本草等經論説病源分別藥性。 陀羅尼秘法者。 如依方合藥服食除病。 若對病人。 披談方經。 無由療痾。 必須當病合藥。 依方服食。 乃得消除病患。 保持性命。 然今所奉講最勝王經。 但讀其文。 空談其義。 不曾依法畫像。 結壇修行。 雖聞演説甘露之美。 恐闕甞醍醐之味。 伏乞。 自今以後。 一依經法。 講經七日之間。 特擇解法僧二七人。 沙弥二七人。 別莊嚴一室。 陳列諸尊像。 奠布供具。 持誦眞言。 然則顯密二趣。 契如來之本意。 現當福聚。 獲諸尊之悲願。 勅。 依請修之。 永爲恒例。』散位外從五位下大戸首清上。 雅樂笙師正六位上同姓朝臣生等十三人。 賜姓良枝宿祢。 安倍氏之枝別也。 諸陵少允正六位上中科宿祢直門。 左少史從七位下同姓繼門等。 賜姓菅野朝臣。 津連之別姓也。 乙未散位從七位下川上造吉備成賜姓春道宿祢。 伊香我色雄命之後也。 辛丑。 雷聲皷動。 发布时间:2025-05-19 16:53:5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