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續日本後紀卷第七 内容: 〈起承和五年正月、盡十二月。〉」太政大臣從一位臣藤原良房等奉勅撰五年春正月庚申朔。 天皇御大極殿。 受朝賀。 畢宴侍從已上於紫宸殿。 賜御被。 壬戌。 天皇朝覲先太上天皇及大皇大后於嵯峨院。 賜扈從五位已上祿有差。 丙寅。 天皇御豊樂殿。 覽青馬。 宴百官。 詔授從五位上豊江王正五位下。 從五位下豊村王從五位上。 正六位上高原王從五位下。 從四位下和氣朝臣眞綱。 笠朝臣梁麻呂。 藤原朝臣雄敏。 大枝朝臣総成並從四位上。 正五位下藤原朝臣豊主。 紀朝臣名虎。 丹■眞人清貞。 從五位上笠朝臣廣庭並從四位下。 正五位下善道朝臣眞貞正五位上。 從五位上坂上大宿祢鷹主。 藤原朝臣嗣宗並正五位下。 從五位下紀朝臣椿守。 百濟王永豊。 大藏宿祢横佩並從五位上。 外從五位下門部連貞宗。 无位興我朝臣三夏。 正六位上藤原朝臣良相。 藤原朝臣氏宗。 丹・眞人貞峰。 橘朝臣諸成。 小野朝臣興道。 淨野宿祢二腹。 林朝臣常繼並從五位下。 正六位上出雲朝臣全嗣。 高村宿祢清直。 飯高公常比麿。 秦宿祢氏繼。 神服連清繼。 並外從五位下。 宴了賜祿有差。 丁夘。 天皇御紫宸殿。 皇太子献御杖。』授正五位下田口朝臣善子從四位下。』▼是日。 大極殿最勝會之初也。 己巳。 以從二位藤原朝臣三守爲右大臣。 正三位源朝臣常爲大納言。 從三位橘朝臣氏公爲中納言。 從四位下安倍朝臣安仁爲參議。 壬申。 從五位上藤原朝臣當道爲右中弁。 河内守如故。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豊嗣爲左少弁。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氏宗爲式部少輔〈云云〉。 三品仲野親王爲上総太守。 四品忠良親王爲常陸太守。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貞公爲介。 一品葛原親王爲兼上野太守。 式部卿如故。 從五位下淨野宿祢二腹爲下野介。 從四位上源朝臣明爲兼加賀守。 大學頭如故。 從五位下丹・眞人貞峯爲介〈云云〉。 從三位源朝臣定爲兼播磨守。 中務卿如故〈云云〉。』▼是日。 從四位下藤原朝臣河子卒。 癸酉。 最勝會竟。 更引其講師及名僧十餘引其禁中。 令論議。 訖施御被。 乙亥。 天皇御紫宸殿覽踏歌。 宴竟賜侍從已上祿有差。 丙子。 天皇御豊樂殿觀大射〈云云〉。 己夘。 天皇内宴于仁壽殿。 喚公卿及知文士。 令賦雜言遊春曲之題。 宴畢賜祿有差〈云云〉。 辛巳。 攝津國豊嶋郡人正六位上豊■■■嗣。 民部史生同姓吉雄等廿八人。 改本居貫附右京二條。 ■繼。 諸蕃歸化之餘種也。 乙酉。 授勳五等吉弥侯部東人麻呂。 同姓玉岐。 並外從五位下。 以不從逆類久効功勳也。 二月己丑朔庚寅。 丹波國桑田郡空閑地三十町賜諱〈田邑〉。』春宮坊主■永預把笏也。 癸巳。 天皇御内裏射塲。 命侍臣射之。 ▼是日。 右大臣從二位藤原朝臣三守奉献盡美。 亦積置錢布。 備于賭物。 乙未。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氏雄爲縫殿頭〈云云〉。 丁酉。 畿内諸國。 群盜公行。 放火殺人。 下知國司。 令以糺勘。 戊戌。 令山陽。 南海道等緒國司。 捕糺海賊。 庚子。 行幸水生瀬野遊獵。 賜扈從五位已上祿有差。 日暮車駕還宮〈云云〉。』分遣左右衛門府生看督等於畿内諸國。 逐捕姦盜〈云云〉。 癸夘。 勅。 齋院雜使四人。 宜准二宮并淳和院舍人等。 與之公驗。 嵯峨院勘籍廿人亦宜准此。』詔授陸奧守從五位上良岑朝臣木連正五位下。 庚戌。 武藏國都筑郡枌山神社預之官幣。 以靈驗也。 三月戊午朔癸亥。 以攝津國八部郡■■公田并乘田廿一町爲後院勅旨田。 乙丑。 散位從四位下池田朝臣春野卒。 春野者。 天應以往之人也。 至延暦十年。 始預官班。 補内舍人。 十四年任左衛門少尉。 轉大尉。 十九年叙從五位下。 除内藏助。 兼丹波守。 大同元年加從五位上。 職歴中務少輔彈正少弼。 弘仁元年任大藏大輔。 三年叙正五位下。 頻兼遠江越中守。 遷宮内大輔。 天長三年遷圖書頭。 四年叙正五位上。 除掃部頭。 六年正月授從四位下。 春野宿祢能説故事。 或可採容。 比十年冬。 將有大甞會事。 天皇欲修禊祓。 幸賀茂河。 春野以掃部頭。 奉鹵簿陣。 看諸大夫所着當色。 其裾曳地。 大咲曰。 是尋常之裝束。 非神事之古體。 便指自所着。 爲古體之證。 其裾離地差高。 而袴襴露見矣。 諸大夫皆驚云。 古之儀制應與唐同。 後代當效之。 春野衣冠古樣。 身長六尺餘。 稠人之中。 掲焉而立。 會集衆人莫不駐眼。 ■■國老如此者今則不見也。 卒時年八十二。 壬申。 左京二條坊十六町二分之一。 賜掌侍正五位下大和宿祢舘子。 丙子。 大法師靜安爲律師。』授勳六等夷守志爲奈。 深江枚子等外從五位下。 以有勳功也。 戊寅。 火于弥勒寺。 焚堂舍五宇。 癸未。 勅曰。 諸衛府及劇官雜色人。 特聽着緋色袴。 自餘諸人不聽着染袴。 而特聽之徒。 所着之袴。 或用黒緋。 或用淺緋。 着人任意。 不拘文法。 大夫當色之服。 還爲士庶之袴。 知而不糺。 事渉僣濫。 宜自今以後。 一切禁止。 不得令着。 但慮嚴制下入罪者衆。 須六十日内皆令換却。 其權宜行制。 省幣爲貴。 如今呉桃染。 黄墨染。 杉染。 ・染等色。 染作無貴。 着服難汚。 宜四色袴不謂色淺深。 不論公私所。 特聽着服。 其參議已上聽通着四色。 自餘諸人不得着呉桃染一色。 甲申。 勅曰。 遣唐使頻年却廻。 未遂過海。 夫冥靈之道。 至信乃應。 神明之徳。 修善必祐。 宜令大宰府監已上。 毎國一人率國司講師。 不論當國他國。 擇年廿五以上精進持經心行無變者。 度之九人。 香襲宮二人。 大臣一人。 八幡大菩薩宮二人。 宗像神社二人。 阿蘇神社二人。 於國分寺及神宮寺。 安置供養。 使等往還之間。 專心行道。 令得穩平〈云云〉。 乙酉。 授正六位上佐伯宿祢長人從五位下。 丙戌。 山城國葛野郡空地一町賜春宮坊。 夏四月戊子朔己丑。 勅。 遣使者於大和國。 實録富豪之資。 借貸困窮之輩。 至秋收時。 依員俾報。 壬辰。 勅。 自遣唐使進發之日。 至皈朝之日。 令五畿内七道諸國。 讀海龍王經。 甲午。 勅。 去歳年穀不稔。 疫癘間發。 夫般若之力不可思議。 宜令十五大寺。 五畿内七道諸國及大宰府。 奉讀大般若經。 一七ケ日禁斷殺生。 庚子。 勅。 筑前。 筑後。 肥前。 豊後等五ケ國。 頻年遭疫。 死亡者半。 蘇息之輩。 既疲造舶。 就中擇窮貧者。 給復一年。 辛丑。 太宰管内諸國飢。 賑給之。 壬寅。 右京人正六位上春男王賜姓宗高眞人。 戊申。 備前國飢。 賑給。 乙夘。 勅遣唐大使藤原朝臣常嗣。 副使小野朝臣篁。 使等本期鳳擧用渉鼇波。 心事多■。 滯留逆旅。 朕眷言艱節。 憂念于懷。 方今信風甫臻。 嚴程已迫。 如靡・何。 因雲・往。 付之示意。 仍遣從四位下右近衛中將藤原朝臣助。 勘發之。』▼是日。 天皇遷御常寧殿。 以避暑也。 五月丁巳朔己未。 遣唐使上奏言。 使等漂廻。 嚴綸未允。 雖風信之愆。 乃是天時。 而重行之累。 類有冥妨。 况巨海之程。 艱虞無測。 不資霊祐。 何以利征。 請令諸國轉讀大般若經。 ▼是日。 詔。 令五畿内七道諸國。 始自今月中旬。 至使等歸朝之日。 堅固講海龍王經。 相并轉讀大般若經。 辛酉。 天皇御武徳殿。 觀騎射。 乙丑。 安藝國言。 管驛家十一處。 驛家別驛子百廿人。 山路險阻。 送迎繁多。 良倍他國。 勞逸不等。 始自今年減公廨穎。 加擧三万一千二百束。 以彼息利。 充給驛子等食。 許之。 丁夘。 奉授出羽國從五位上勳五等大物忌神正五位下。 〈餘如故。〉』美濃國言。 古樣弓弩。 不可中用。 徒加修理。 何用之有。 今須棄古樣廿脚。 更造新樣四脚。 許之。 甲戌。 百僧於八省院限五ケ日。 轉讀大般若經。 爲令天下豊樂也。 辛巳。 山城國飢。 以近江國正税穀賑給之。 甲申。 地震。 六月丁亥朔戊子。 地震。 甲午。 勅。 令貢雜藥之國。 不論未進多少。 拘留醫師公廨。 待返抄畢而後充行。 以爲恒例。 乙未。 勅。 諸所貢蔭子孫位子等。 須式部民部並勘籍之日。 於其戸籍姓名之上。 具注合否之状。 兩省之承。 署名其下。 治部兵部省亦宜同之。 自今以後。 立爲恒例。 丙申。 治部卿正四位下安倍朝臣吉人卒。 年五十八。 辛丑。 勅。 天平寳字元年勅書曰。 諸學生等。 被任諸國博士并醫師之後。 所給公廨一年之分。 必應令送本受業師。 夫全取一年俸。 物情難和。 分折之事。 宜有節級。 須不論在國兼任。 大國二百束。 上國百五十束。 中國百束。 下國五十束。 毎年折留。 隨國所出。 交易輕物。 博士料送大學寮。 醫師料送典藥寮。 大學博士侍醫等兼任之類。 不在此限。 丁未。 大宰府言。 府吏公廨。 雖有未納。 猶被以正税全給之。 彼代令國司徴填。 若當國正税數少者。 管内通行。 許之。』授正六位上橘朝臣貞根從五位下。 戊申。 勘發遣唐使右近衛中將藤原朝臣助奏。 副使小野朝臣篁依病不能進發。 壬子。 天皇御清凉殿。 令助教正六位上直道宿祢廣公讀群書治要第一卷。 有五經文故也。』勘解由使言。 使局史■■下名簿。 不給監試。 便被補任。 許之。 秋七月丙辰朔。 勅。 如聞。 諸家京中。 好營水田。 自今以後。 一切禁斷。 但元來卑濕之地。 聽殖水葱芹蓮之類。 庚申。 大宰府奏。 遣唐使第一四舶進發。 丙寅。 天皇幸葛野川觀魚。 賜扈從五位已上祿有差。』兵部省言。 准式部省。 置扶省掌二人。 許之。』大和國飢。 賑給。』令僧沙弥各七口。 讀經於柏原山陵。 以有物恠也。 戊辰。 以仕丁町地長廿四丈廣四丈。 爲陰陽寮守辰丁廿二人廬一居。 壬申。 分幣内外諸國名神。 以祈秋稼也。 癸酉。 有物如粉。 從天散零。 逢雨不銷。 或降或止。 乙亥。 東方有聲。 如伐大鼓。 丁丑。 勅。 從彼青春。 終此朱夏。 雲膚屡興。 旬液應候。 隴畝之苗。 秋稼可期。 宜奉幣帛於伊勢大神宮。 以祈成熟。 庚辰。 令七大寺僧卅口於紫宸殿。 限三ケ日講仁王經一百卷。 以恠異也。 甲申。 天皇御八省院。 奉幣伊勢大神宮。 以祷豊年也。』大宰府奏。 遣唐第二舶進發。 八月丙戌朔丁亥。 釋奠文宣王也。 戊子。 天皇御紫宸殿。 召大學博士學生等十一人。 遞令論難昨日所講尚書之義。 賜祿有差。』▼是日。 遣唐使表奏到來。 其表曰。 臣常嗣等言。 伏奉四月廿八日勅書慰問。 臣等捧戴顛倒。 涯分不次。 施無遠近。 資生之道潜通。 恩及客旅。 感化之心更切。 臣等自辞闕庭。 載離寒暑。 國命未宣。 勞勤頻年。 雖有一生。 分當万死。 不憶。 運闕三秋。 嚴霜不行肅殺之命。 天爲一物。 偏恩曲煦埋枯之根。 是知。 臣等年齊柏寢。 酬恩何期。 紙・蘭臺。 書罪空滿。 謹拜表以聞。 庚寅。 以刑部卿正四位下源朝臣弘爲兼治部卿。 美濃守加故。 參議從四位下安倍朝臣安仁爲兼刑部卿〈云云〉。 壬辰。 奉授美濃國多紀郡无位久久美雄彦神從五位下。』勅。 五畿内七道諸國勅旨。 并親王以下寺家所占墾田地。 未開之間。 公私共利。 若不愼憲法。 令民愁苦者。 國宰郡司解却見任。 專當莊長科違勅罪。 乙未。 大舍人頭從四位下占野王卒。 己亥。 霹靂於監物前柳樹。 往還人休于樹下。 一男震死。 一女傷脛。 一童纔存。 一女無恙。 甲辰。 奉幣帛并白馬於貴布祢神。 丹生河上雨師神。 以祈止雨也。 乙巳。 暴風大雨。 壞民廬舍。 戊申。 備前國飢。 賑給之。 癸丑。 降雨殊切。 奉幣賀茂上下。 松尾。 乙訓。 垂水。 住吉等名神。 以祈霽焉。 九月丙辰朔辛酉。 下野國那須郡三和神預之官社。 癸亥。 又奉幣馬於貴布祢。 丹生河上雨師神。 以祈止風雨也。 甲子。 是重陽之日也。 天皇不豫。 停廢節會。 但賜菊・見參親王以下侍從已上於廊下。 賜祿有差。 乙丑。 頒使七大寺誦經。 以聖體未復康平也。 寺別御被一條。 以充布施。 己巳。 定大宰管内地子交易法。 綿一屯直稻八束。 壬申。 近江國愛智郡荒廢田百七十町爲勅旨田。 甲戌。 勅令修理天下定額寺堂舍。 并佛像經論及神祇諸社。 甲申。 從去七月至今月。 河内。 參河。 遠江。 駿河。 伊豆。 甲斐。 武藏。 上総。 美濃。 飛騨。 信濃。 越前。 加賀。 越中。 播磨。 紀伊等十六國。 一一相續言。 有物如灰。 從天而雨。 累日不止。 但雖似恠異。 無有損害。 今茲畿内七道。 倶是豊稔。 五穀價賎。 老農名此物米花云。 冬十月乙酉朔戊子。 遣左兵庫頭從五位上岡野王等。 奉神寳於伊勢太神宮。 癸巳。 民部省言。 永大帳口率之數。 或國戸到二三丁。 或國戸到三四丁。 而頃年検損田使帳。 多丁之戸。 定是遭損。 多課之烟。 必以爲得也。 通計之率。 理不可然。 自今以後。 損得戸丁。 彼此同率。 許之。 甲子。 奉授隱岐國无位比奈麻治比賣神從五位下。 乙未。 勅。 畿内諸國雜官稻代收錢。 一切禁之。 丁酉。 喚集諸司官人能書者五位已下・人於冷然院。 奉寫金剛壽命陀羅尼經一千軸。』▼是日。 天皇遷自常寧殿。 御清凉殿。』詔曰。 人之度量。 器非一同。 識鑒行能。 各有歸趣。 宜智徳翹楚爲道棟梁者。 無問隱顯。 不限員數。 同共選擧。 其道業優潤能堪傳燈。 及精進苦行衆所共知。 毎大寺。 簡擇七人已下。 具注年臈。 若無此類。 不可強擧。 縱雖人多。 同宗之人不得專擧。 遍詢諸業。 仍僧綱一人。 毎寺須顯對大衆而選之。 令別當三綱并擧頭同署其帳。 皆三年一度造簿。 十月之内。 爲例進之。 戊戌。 酉尅。 白虹竟西山南北。 長・許丈。 廣四許丈。 須臾而鎖焉。 丙午。 是夜。 彗星見東南。 其氣赤白。 竟天數許里。 須臾而不見。』授正六位上安倍朝臣鯛繼從五位下。 庚戌。 彗星猶見。 甲寅。 太政官處分。 大宰府例進緋綿紬一百端。 今定紺紬十端。 黒緋紬・端。 緋紬五十端。 畫革五十枚。 今定白革卅枚。 畫革廿枚。 十一月乙夘朔辛酉。 勅。 廼者妖祥屡見。 氛・不息。 思民與歳。 忘寢与食。 其令黎庶無疾疫之憂。 農功有豊稔之喜。 不如般若妙詮之力。 大乘不二之徳。 普告京畿七道。 令書寫供養般若心經。 仍須國郡司并百姓。 人別俾出一文錢。 若一合米。 郡別於一定額寺若郡舘收置之。 國司講師惣加検校。 所出之物。 分爲二分。 一分充寫經料。 一分充供養料。 其米。 來年二月十五日各於本處。 屈請精進練行堪演説者。 開設法筵。 受持供養。 當會前後并三ケ日内。 禁斷殺生。 公家所捨之物。 毎一會處。 以正税稻一百束充之。 物毎一會庶使普天之下旁薫勝業。 率土之民共登仁壽。 丁夘。 授正六位上百濟王教凝從五位下。 又外從六位下宇漢米公毛志外■五位下。 以曾經征戰有勳功也。 辛未。 彗星見東方。 是星起十月廿二日。 至今月十七日。 毎夜寅尅見東方。 其長七八許尺。 甲戌。 以從五位上眞國王爲大舍人頭。 從五位下文室朝臣氏雄爲内匠頭。 正五位下藤原朝臣嗣宗爲兼兵部大輔。 少納言如故。 從五位下岡於王爲内膳正。 從四位下滋野朝臣貞主爲彈正大弼。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諸氏爲右衛門權佐。 侍從四位下正行王爲兼越中守。 從四位下和氣朝臣仲世爲阿波守。 從五位下在原朝臣仲平爲豊前守。』右京人散位從七位上勳九等坂上忌寸豊雄。 改忌寸賜宿祢。 辛巳。 皇太子於紫宸殿加元服。 詔。 皇太子恒貞。 風標岐嶷。 元禀温潤。 毓問東華。 守器上序。 離幼從長。 日以躋昇。 令月休辰。 肇修元服。 義兼四礼。 道重三加。 盛徳以之克融。 承・由其逾楙。 嘉慶之事。 豈獨在予。 宜洽・澤。 被之率土。 可賜天下爲父後者六位已下爵一級。 承和四年以往言上租税未納咸從免除。 普告中外。 俾知此意。』无位佐伯宿祢貞子。 紀朝臣是子。 栗前眞人永子。 吉野眞人高子並授從五位下。 以東宮侍女也。』▼是日亦源朝臣融於内裏冠焉。 天皇神筆叙正四位下。 嵯峨太上天皇第八皇子。 大原氏所産也。 賜之天皇令爲子。 故有此叙。 賜見參親王已下五位已上祿有差。 癸未。 先太上天皇先御冷然院。 次御神泉苑。 放隼撃水禽。 天皇献御馬四疋。 鷹鷂各四聯。 嗅鳥犬及御屏風。 種種翫好物。』授无位源朝臣生從四位上。 從五位下滋野朝臣貞雄從五位上。 從四位上笠朝臣繼子正四位下。 從五位上内藏宿祢影子從四位下。 无位菅原朝臣閑子。 大中臣朝臣岑子並從五位下。 以當日陪奉先太上天皇近臣侍女之類也。 賜扈從諸臣及外記官史内記等祿各有差。 甲申。 律師傳灯大法師位慈朝卒。 慈朝。 俗姓長尾氏。 右京人。 神護景雲四年得度。 法相宗。 住西大寺。 故少僧都常騰之入室也。 卒時年八十二。』嵯峨太皇大后御朱雀院。 宴五位已上。 賜祿有差。 十二月乙酉朔甲午。 彈正臺奏。 朝服之色。 明在法條。 而今會集之時。 有緑無縹。 僣上之弊遂失致敬。 稽之朝儀。 理不可然。 紫緋之品。 其色灼然。 易就而正。 緑縹之次。 其類猥多。 難得而糺。 若非早糺正。 恐流連忘返。 望請。 仰式兵兩省。 俾文武諸司移八位以下人位姓名於臺。 仍遣巡察等對勘位色。 若猶不改。 年五六月爲例令移奏。 許之。 丙申。 山城國宇治郡公田一町五段三百歩。 賜左大臣正二位藤原朝臣緒嗣。 丁酉。 延名僧百口於八省院。 令轉讀御願奉寫金剛壽命陀羅尼經一千軸也。 己亥。 天皇於清凉殿。 修佛名懴悔。 限以三日三夜。 律師靜安。 大法師願安。 實敏。 願定。 道昌等遞爲導師。 内裏佛名懴悔自此而始。』▼是日。 勅曰。 小野篁。 内含綸旨。 出使外境。 空稱病故。 不遂國命。 准據律條。 可處絞刑。 宜降死一等。 處之遠流。 仍配流隱岐國。 初造舶使造舶之日。 先自定其次第名之。 非古例也。 使等任之。 各駕而去。 一漂廻後。 大使上奏。 更復卜定。 換其次第。 第二舶改爲第一。 大使駕之。 於是副使篁怨■。 陽病而留。 遂懷幽憤。 作西道謠。 以刺遣唐之役也。 其詞牽興多犯忌諱。 嵯峨太上天皇覽之。 大怒令論其罪。 故有此竄謫。 壬寅。 佛名懴悔竟。 施導師僧五口。 物及得度者各一人。 甲辰。 從五位上藤原朝臣春津爲侍從。 乙巳。 山城國紀伊郡空閑地二町八段賜繁子内親王。 庚戌。 芳子内親王薨。 嵯峨太皇大后所誕第五皇女也。 依大后旨。 停監護使。 辛亥。 追小野篁所帶正五位下之告身。』大安寺僧傳灯大法師位壽遠卒。 壽遠。 俗姓椋橋部氏。 武藏國人也。 廷暦之末。 出家得度。 大法師安澄之入室。 而三論之學有聲。 最精因明。 諸人推服。 卒時年六十八。 发布时间:2025-05-19 17:13:4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9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