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續日本後紀卷第九 内容: 〈起承和七年正月、盡十二月。〉」太政大臣從一位臣藤原良房等奉勅撰七年春正月戊寅朔。 天皇御大極殿。 受朝賀。 礼畢宴侍從已上於紫宸殿。 賜御被。 甲申。 天皇御紫宸殿。 垂珠簾。 覽青馬。』詔授三品秀良親王二品。 從三位藤原朝臣愛發正三位。 從四位上朝野宿祢鹿取正四位下。 无位世宗王從四位下。 正六位上美志眞王。 長川王並從五位下。 正五位下橘朝臣岑繼從四位下。 從五位上宮道朝臣吉備麻呂。 長岑宿祢高名並正五位下。 從五位下伴宿祢成益。 佐伯宿祢利世並從五位上。 外從五位下山田宿祢古嗣。 正六位上平朝臣春香。 橘朝臣眞直。 藤原朝臣春岡。 橘朝臣貞雄。 藤原朝臣行繩。 丹・眞人雄濱。 田口朝臣門長。 下毛野朝臣文繼。 當麻眞人松成。 大神朝臣宗雄。 長岑宿祢秀名。 菅原宿祢豊道並從五位下。 正六位上山宿祢池作。 額田部湯坐連長吉並外從五位下。 宴竟賜祿有差。 乙酉。 於大極殿始修最勝會也。』▼是日。 授正六位上御春朝臣濱主從五位下。 无位高宗女王從五位上。 正五位下橘朝臣影子從四位下。 從五位上紀朝臣清子正五位下。 无位藤原朝臣潔子。 和氣朝臣數子並從五位上。 无位甘南備眞人眞數。 清科朝臣殿子並從五位下。 戊子。 天皇不豫也。 庚寅。 地震。 辛夘。 最勝會畢。 引名僧於内裏令論義。 訖施御被。 癸巳。 天皇御紫宸殿。 不卷珠簾。 而宴侍從已上。 覽踏歌。 畢賜祿有差。 甲午。 大納言正三位源朝臣常奉勅。 閲視六衛府射於豊樂院。 丁酉。 内宴罷焉。 以聖躬龍蟠也。 丁未。 以從五位下清原眞人秋雄爲侍從。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仲統爲右兵衛佐。 從五位下百濟王慶苑爲河内介。 從五位下豊前王爲參河守。 從五位下文室朝臣助雄爲遠江守。 外從五位下飯高公常比麻呂爲伊豆守。 從四位下正道王爲武藏守。 四品葛井親王爲常陸太守。 從五位上興世朝臣書主爲信濃守。 從五位下御春朝臣濱主爲鎭守將軍。 從五位上藤原朝臣宮房爲出羽守。 從五位上有雄王爲越前守。 外從五位下山宿祢池作爲介。 從五位下長岑宿祢秀名爲越中介。 外從五位下高田宿祢家守爲越後介。 參議從四位上文室朝臣秋津爲兼丹後守。 春宮大夫右衛門督如故。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良相爲兼因幡守。 内藏頭如故。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行繩爲石見守。 從四位下清原眞人瀧雄爲美作守。 外從五位下紀宿祢福吉爲掾。 從四位上藤原朝臣濱主爲安藝守。 從五位下菅野朝臣永岑爲兼伊豫介。 主殿頭如故。 三品賀陽親王爲大宰帥。 從五位下紀朝臣綱麻呂爲筑前守。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板野麻呂爲肥前守。 從五位上藤原朝臣貞守爲兼豊前守。 春宮亮如故。 二月戊申朔己酉。 天皇朝覲先太上天皇及太皇大后於嵯峨院。 賜扈從群臣并院司祿有差。 壬子。 以從五位下久賀朝臣三夏爲雅樂頭。 從五位下小野朝臣宗成爲民部少輔。 從五位下在原朝臣仲平爲兼刑部少輔。 駿河守如故。 從五位上清原眞人遠賀爲大膳大夫。 從五位下近棟王爲正親正。 從五位下都努朝臣福人爲左京亮。 己未。 殊令六衛府夜行京城。 縁群盜遍起也。 庚申。 令大宰府停止例進朴消。 辛酉。 召流人小野篁。 癸亥。 陸奧國柴田郡權大領丈部豊主。 伊具郡擬大毅陸奧眞成等戸二烟。 賜姓阿倍陸奧臣。 同國人丈部繼成等卅六人賜姓下毛野陸奧公。』勅喚流人伴有仁。 刀伎雄貞。 戊辰。 參議左大弁從三位藤原朝臣常嗣。 去年遭母喪。 今日有勅。 起視事。 庚午。 勅。 如聞。 姦究之賊。 寔蕃有徒。 或暗夜放火。 或白晝奪物。 靜言流弊。 情切納隍。 宜下知左右京職。 五畿内。 七道諸國。 嚴加督察。 搜訊「認」閭里。 隨獲且進。 莫作留連。 辛未。 勅。 京中高年隱居。 并飢病百姓等加振恤。 壬申。 相摸國大住郡大領外從七位上壬生直廣主。 代窮民輸私稻一万六千束。 戸口増益五千三百五十人此善状。 假外從五位下。 癸酉。 勅。 國家隆泰。 要在冨民。 倉廩充實。 良由有年。 故耕耘時必致京・之蕃。 稼穡候還招飢饉之憂。 農之爲道。 豈不勗歟。 去年炎旱作災。 嘉穀彫萎。 百姓阻飢。 國用闕乏。 雖災異之臻則是天道。 而庶民之愚恐有倦惰。 方今青陽入序。 俶載南畝。 勸課之事。 適在此時。 宜告五畿内諸國。 戒以農事。 隨時催勤莫致懈怠。 甲戌。 夜中雷雨交切。 遣中使左近衛少將橘朝臣岑繼於嵯峨院。 右近衛中將藤原朝臣助於淳和院。 祗候先後太上天皇起居。 三月丁丑朔己夘。 勅。 遣唐三ケ船。 去年夏六月進發。 今諸船廻來。 稍經年月。 伺候之事。 恐有懈怠。 宜。 命大宰府及縁海諸國。 爲未廻來第二舶。 依例擧火候之。 庚辰。 陸奧國■磨郡大領外正八位上勳八等丈部人麿戸一烟。 賜姓上毛野陸奧公。 辛巳。 以從五位下藤原朝臣氏雄爲縫殿頭。 四品忠良親王爲兵部卿。 從四位下橘朝臣岑繼爲兼兵部大輔。 左近衛少將如故。 從五位上藤原朝臣宮房爲少輔。 從五位下高原王爲伊豆守。 授正六位上和氣朝臣眞菅從五位下。 即爲出羽守。 良吏之選也。 壬午。 分遣六衛府。 搜捕京中盜竊。 戊子。 俘夷物部斯波連宇賀奴。 不從逆類。 久効功勳。 因授外從五位下。 陸奧國磐城郡大領外正六位上勳八等磐城臣雄公。 ・即戎途。 忘身决勝。 居職以來。 勤修大橋廿四處。 溝池堰廿六處。 官舍正倉一百九十宇。 宮城郡權大領外從六位上勳七等物部已波美。 造私池漑公田八十餘町。 輸私稻一万一千束賑公民。 依此公平。 並假外從五位下。 庚寅。 勅。 去承和二年文殊會料所施之稻不足周急。 宜加擧正税。 以其息利加之先數。 大上國各二千束。 中小國各千束。 永充會料。 乙未。 勅。 頃者風俗澆。 凋弊相属。 省費之術。 儉約是憑。 宜自今以後。 女所服裳。 夏之表紗。 冬之中裙。 不論貴賎。 一切禁斷。 一裳之外。 不得重着。 京畿七道准制禁斷。 辛丑。 陸奧國上奏發援兵之状。 壬寅。 勅符陸奧守正五位下良峯朝臣木連。 前鎭守將軍外從五位下匝瑳宿祢末守等。 省今月十八日奏。 知發援兵二千人。 案奏状云。 奧邑之民。 共稱庚申。 潰出之徒不能抑制。 是則懲又往事之所爲也。 自非國威。 何靜騷民。 事須調發援兵。 將候物情。 其粮料者。 用當處穀。 但上奏待報。 恐失機事。 仍且發且奏者。 夫預備不虞。 古今不易之道也。 是以依請許之。 宜能制民夷。 兼施威徳。 夏四月丙午朔。 日有蝕之。 丁未。 以從五位下橘朝臣逸勢爲但馬權守。 庚戌。 右京大夫從四位上橘朝臣弟氏卒。 辛亥。 從五位下紀朝臣綱麿爲但馬守。 從五位上文室朝臣宮田麻呂爲筑前守。 癸丑。 請律師傳灯大法師位靜安於清凉殿。 始行潅佛之事。』大宰府上奏。 遣唐知乘船事菅原梶成等所駕第二舶廻着於大隅國。 「四月」庚申。 勅符大宰大貳從四位上南淵朝臣永河。 少貳從五位下文屋朝臣眞屋等。 得今月八日飛驛奏状。 知遣唐知乘船事菅原梶成等分駕一隻小船。 廻着大隅國海畔。 梶成等漂入異域。 万死更生。 言念苦節。 誠可矜恤。 迄于入都。 依舊勞來。 量賜布帛。 以資衣裳。 又准判官良峯長松所駕之船。 全否未期。 欝陶于懷。 宜逾戒邊面。 無絶候伺。 若有來着。 俾得安穩。 丙寅。 奉授肥後國從四位下勳五等健磐龍神從四位上。 餘如故。 筑前國從五位下竃門神。 筑後國從五位下高良玉垂神並從五位上。 又勳八等宗像神從五位下。 餘如故。 丁夘。 頒行諸司百官改正遺漏紕繆格式。 戊辰。 太政官奏。 去承和五年十一月二日美濃國言。 管惠奈郡無人任使。 郡司暗拙。 是以。 大井驛家。 人馬共疲。 官舍顛仆。 因茲。 坂本驛子悉迯。 諸使擁塞。 國司遣席田郡人國造眞祖父。 令加教喩。 於是。 迯民更皈。 連蹤不絶。 遂率妻子。 各有本土。 夫見善不。 何以責成。 望請。 停史生一員。 特置驛吏。 預于把笏。 令得威勢。 至得其人。 爲終身任。 其公廨者給史生料。 勅。 減省官員。 頗非穩便。 宜史生數猶從舊例。 眞祖父一身特聽任用。 從此而後。 不得更補。 其俸料者。 分折公廨。 給史生半分。 事力公廨田不在給限。』▼是日勅。 敬神如在。 視民如子。 國宰能事。 古今通規。 是以屡施條章。 觀彼治道。 而吏乖公平。 民苦疾疫。 年穀不登。 飢謹荐臻。 論之政迹。 理合懲肅。 夫事久則懈。 人之情也。 宜更下知五畿内七道諸國。 改既往之怠。 成方來之勤。 巡行所部。 修造神社。 祢宜祝等。 若有怠者。 解却决罸。 一依前格。 年中修造之數。 別録言上。 若三年之内。 遣使覆検猶有破壞者。 國司郡司科違勅罪。』參議左大弁從三位藤原朝臣常嗣薨。 常嗣去延暦廿年遣唐持節大使中納言正三位葛野麻呂第七子也。 少遊大學。 渉獵史漢。 諳誦文選。 又好属文。 兼能隷書。 立性明幹。 威儀可稱。 弘仁十一年初任右京少進。 尋遷式部大丞。 十四年叙從五位下。 出下野守。 不之任。 留任春宮亮。 俄遷右少弁。 天長元年遷式部少輔。 尋兼勘解由次官。 三年叙從五位上。 五年叙正五位下。 七年坐公事。 左遷刑部少輔。 八年叙從四位下。 遷勘解由長官。 九年兼下野守。 累兼右大弁。 加從四位上。 承和元年改兼近江權守。 尋遷左大弁。 授正四位下。 四年兼大宰權帥。 五年夏六月奉修聘持節使入巨唐。 六年八月至自大唐。 近代父子相襲。 預專對之選。 唯一門而已。 九月授從三位。 薨時年■五。 庚午。 勅。 頃者。 炎旱未幾。 嘉苗殆枯。 宜奉幣松尾。 賀茂。 乙訓。 貴布祢。 丹生川上雨師。 垂水等社。 祈甘雨防風災焉。 五月丙子朔丁丑。 但馬國言。 養父郡兵庫皷無故夜鳴。 聲聞數里。 又氣多郡兵庫皷夜自鳴。 聲如行皷。』勅。 内官之吏。 無祿之人。 夙夜服事。 身乏衣食。 因茲。 或兼牧宰。 猶直本任。 或拜外吏。 留身京華。 皆將潤以俸料。 令得代耕。 而諸國皆忘舊貫。 諸使便附遥授人。 遂使公文惑於失錯。 貢物煩於麁惡。 非唯一身兩營。 復失弁成雜務。 宜下知五畿内七道諸國。 播殖黍稷・麥大小豆及胡麻等類。 爲救民急也。 庚辰。 停五日節。 以後太上天皇不豫也。』散事從四位下紀朝臣乙魚卒。 辛巳。 後太上天皇顧命皇太子曰。 予素不尚華餝。 况擾耗人物乎。 歛葬之具。 一切從薄。 朝例凶具。 固辞奉還。 葬畢釋■。 莫煩國人。 葬者藏也。 欲人不觀。 送葬之辰。 宜用夜漏。 追福之事。 同須儉約。 又國忌者。 雖義在追遠。 而絆苦有司。 又歳竟分綵帛。 号曰荷前。 論之幽明。 有煩無益。 並須停状。 必達朝家。 夫人子之道。 遵教爲先。 奉以行之。 不得違失。』重命曰。 予聞。 人歿精魂皈天。 而空存冢墓。 鬼物憑焉。 終乃爲祟。 長貽後累。 今宜碎骨爲粉。 散之山中。』於是。 中納言藤原朝臣吉野奏言。 昔宇治稚彦皇子者。 我朝之賢明也。 此皇子遺教。 自使散骨。 後世效之。 然是親王之事。 而非帝王之迹。 我國自上古。 不起山陵。 所未聞也。 山陵猶宗廟也。 縱無宗廟者。 臣子何處仰。 於是更報命曰。 予氣力綿■。 不能論决。 卿等奏聞嵯峨聖皇。 以蒙裁耳。 癸未。 後太上天皇崩于淳和院。 春秋五十五。』勅遣左近衛少將從五以下佐伯宿祢利世於近江國。 左衛門權佐從五位下田口朝臣房富於伊勢國。 右近衛府生大初位下常澄宿祢氏繼於美濃國。 固守三關。 但美濃國命守從四位下笠朝臣廣庭。 便固關門。』以正三位藤原朝臣吉野。 從三位源朝臣定。 正四位下三原朝臣春上。 正四位下源朝臣弘。 從四位上藤原朝臣衛。 從四位下紀朝臣長江。 正五位下藤原朝臣輔嗣。 正五位下藤原朝臣嗣宗。 外從五位下清内宿祢御園。 六位已下三人爲裝束司。』正三位藤原朝臣愛發。 從三位藤原朝臣繼業。 從四位上文室朝臣秋津。 從四位上源朝臣明。 從四位上源朝臣寛。 從四位下和氣朝臣仲世。 從五位下林朝臣常繼。 六位已下四人爲山作司。』從四位下岑成王。 從五位下廣宗宿祢糸繼。 六位已下三人爲養役夫司。』從五位下近棟王。 外從五位下秦宿祢眞仲。 六位已下二人爲作路司。』正三位藤原朝臣愛發爲御前次第司長官。 從五位上藤原朝臣宗成爲次官。 判官二人。 主典二人。』從四位上文室朝臣秋津爲御後次第司長官。 從四位下文室朝臣名繼爲次官。 判官二人。 主典二人。』以絹五百匹。 細布百端。 調布千端。 商布二千段。 錢五百貫。 鐵八十廷。 鍬二百口。 白米百斛。 黒米百斛奉充御葬料。 發五畿内及近江丹波等國夫一千五百人。 以供御葬所。』▼是日。 於建礼門南庭放弃鷹鷂篭中小鳥等。 令五畿内七道諸國。 始自九日未四尅。 國郡官司着素服。 於廳前擧哀三日。 毎日三度。 甲申。 令參議從四位下刑部卿安倍朝臣安仁上後太上天皇誄謚。 誄曰。 畏哉。 讓國而御坐〈志〉天皇〈乃〉天津日嗣〈乃〉御名〈乃〉事〈乎〉。 恐〈牟〉恐〈毋〉誄白。 臣末。 畏哉日本根子天皇〈乃〉天地〈乃〉共長〈久〉。 日月〈乃〉共遠〈久〉。 所白將往御謚〈止〉稱白〈久〉。 日本根子天高讓弥遠尊〈止〉稱白〈久止〉恐〈牟〉恐〈毋〉誄白。 臣末。 天皇於清凉殿着素服。 〈以遠江貲布奉着御冠。〉哀泣殊甚。 爲人之後者。 爲其子故也。 近習臣權中納言藤原朝臣良房等以下。 於殿下擧哀。 右大臣藤原朝臣三守率公卿百官及刀祢等。 於會昌門前庭。 擧哀三日。 毎日三度。 戊子。 勅。 遣左近衛少將從四位下橘朝臣岑繼。 及四衛府監尉志已下三十二人於淳和院。 監護裝束山作養民司等。 遺詔不受矣。』此夕。 奉葬後太上天皇於山城國乙訓郡物集村。 御骨碎粉。 奉散大原野西山嶺上。 己丑。 修後太上天皇初七。 誦經於京邊七ケ寺。 庚寅。 固近江國關使復命。 壬辰。 右大臣從二位藤原朝臣三守已下十一人奏言。 臣聞。 天下大器。 群生重畜。 一日万機。 不可暫曠。 是以周誓牧野。 猶抑■毒之心。 漢聽徳陽。 復緩斬之慟。 伏惟陛下。 至孝過礼。 痛深衣冠。 泣血攀號。 不莅朝位。 臣等謹見遺制曰。 葬畢釋■。 莫煩國人者。 伏願。 釋凶服而垂冕旒。 割哀襟而塞■絋。 則上遵遺詔。 下叶舊章。 豫承綸旨。 宣告内外。 不任懇情之至。 謹詣闕奉表以聞。 癸巳。 固伊勢美濃關使等復命。 甲午。 詔曰。 比者。 昊穹不弔。 後太上天皇登遐。 龍髯之駕方遥。 鳳■之行靡反。 朕甫鍾■疚。 痛結荒矜。 懷■蓼以纏悲。 制苴■而展礼。 夫愼終追遠。 自有通規。 以日易月。 唯稱權變。 而■訖釋■。 載在遺訓。 群公虔奉。 ■請莫違。 憑几之言。 理難拒忤。 至公之議。 抑當有徇。 故今屈因心。 以從權奪。 宜告中外俾知此意。 乙未。 京中飢病。 以飯米錢振給之。 丙申。 遣使於左右京振給。 以當後太上天皇二七日也。 丁酉。 勅。 後太上天皇崩後。 國忌荷前陵戸等事。 宜遵遺制以停奉行焉。 戊戌。 天皇除素服。 着堅絹御冠橡染御衣。 以臨朝也。 御簾及屏風之縁。 並用墨染細布。 但御座者施簟於砥砺之上。 不立御榻。 庚子。 攝津國飢。 賑給之。 六月乙巳朔。 右京人正六位上礒原朝臣諸宗等廿八人賜姓文室眞人。 丁未。 入唐請益僧傳灯大法師位常曉言。 山城國宇治郡法琳寺。 地勢閑燥。 足修大法。 望請。 今般自大唐奉請太元帥靈像秘法安置此處。 爲修法院。 保護國家。 不關講讀師之攝。 許之。 己酉。 物恠見于内裏。 柏原山陵爲祟。 遣中納言正三位藤原朝臣愛發等於山陵祈祷焉。』遣唐第二舶知乘船事正六位上菅原朝臣梶成等。 海中遇造風。 漂着南海賊地。 相戰之時。 所得兵器。 五尺鉾一枚。 片盖鞘横佩一柄。 箭一隻。 齎來献之。 並不以中國兵仗。 辛亥。 設百高座於宮中。 令講仁王經。 爲攘中外妖祥也。 晩頭講畢。 布施法有差。 〈外記日記云。 不行衆僧布施。 所謂无所得者也〉。 癸丑。 勅。 比來亢陽渉旬。 陰雨不下。 不預祈祷。 恐損國家。 宜奉幣於貴布祢丹生川上雨師諸社。 祈霈澤於名山大川。』若狹國人外從五位下完人朝臣恒麿。 散位正六位上完人朝臣繼成等改本居貫附左京七條二坊。 甲寅。 以參議從四位下安倍朝臣安仁爲兼左大弁。 刑部卿如故。 從四位上笠朝臣梁麿爲大舍人頭。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行繩爲縫殿頭。 從五位下朝原朝臣諸成爲式部少輔。 從五位上藤原朝臣菊池麿爲治部大輔。 從五位上藤原朝臣宮房爲民部少輔。 從五位下菅原朝臣善主爲兵部少輔。 從五位上小野朝臣宗成爲大藏大輔。 從五位上岡野王爲宮内大輔。 從五位下清瀧朝臣河根爲少輔。 三品阿保親王爲彈正尹。 從五位下丹■眞人雄濱爲少弼。 從四位下田口朝臣佐波主爲右京大夫。 從四位下和氣朝臣仲世爲勘解由長官。 從四位下橘朝臣岑繼爲兼左近衛中將。 兵部大輔如故。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良相爲兼左近衛少將。 内藏頭如故。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氏宗爲右近衛少將。 從五位下野長王爲左兵庫頭。 外從五位下飯高公常比麿爲遠江介。 從五位下橘朝臣宗雄爲下総介。 從五位下小野朝臣千株爲出羽守。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氏雄爲石見守。 從五位上山名王爲阿波守。』丹後國人武散位從八位上時統宿祢全氏男諸兄等廿人改本居貫附右京二條二坊。 丁巳。 勅。 去年秋稼不登。 諸國告飢。 今茲疫癘間發。 夭傷未弭。 加以季夏不雨。 嘉苗擬。 夫銷殃受祐。 必資般若之力。 護國安民。 事由修善之功。 宜命五畿内。 七ケ日間。 晝轉大般若經。 夜修藥師悔過。 長官精進。 必致靈感。 修善之間。 禁斷殺生。 戊午。 同亦行讀經悔過於十五大寺。 兼城外崇山諸有驗之寺。 皆悉通傳修之。 一七日夜爲限。 若山寺大般若經不在之處。 令轉金剛般若經。 己未。 奉幣帛於伊勢大神宮及賀茂上下。 松尾等社。 祈霈澤。 又令内外諸國奉幣神祇。 祈請甘雨。 庚申。 詔曰。 哲后撫運。 寔約己而臨人。 明王會昌。 必推心而濟物。 是以羲農隔代。 同期於勤勞。 勲華殊時。 共均於愛育。 朕祇膺景命。 嗣守丕基。 日愼塞懷。 不以九重自樂。 夕■興想。 毎以億兆爲憂。 而政化未孚。 至誠靡達。 去年陰陽并隔。 秋稼弗登。 頃者偏亢淹旬。 藝殖或損。 如聞。 諸國飢疫。 往々喪亡。 朕之菲虚。 黎元何罪。 仰稽前烈。 徳是除耶。 内求諸心。 抑可■損。 其朕服御物并常膳等。 並宜省減。 左右馬寮秣穀一切權絶。 諸作役非要者量事且停。 ■圄之中。 恐有冤者。 速命所司。 申慮放出。 加之天下諸國有水之處。 任令百姓潅漑。 先貧後富。 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量加振贍。 其臥病之徒。 無人視養。 多致夭折。 凡國郡司爲民父母。 而不顧。 豈稱子育。 宜就班穀藥。 令得存濟。 又免除五畿内七道諸國去承和二年以往調庸未進在民身者。 但東海。 東山。 山陽三道驛戸田租。 限三ケ年。 殊從原免。 庶油雲布族。 施甘澤於十旬。 嘉苗亘原。 貯京・於萬畝。 普告遐邇。 俾知朕意。 辛酉。 流人小野篁入京。 披黄衣以拜謝。』▼是日。 夜分雨稍降。 壬戌。 大雨快降。』大宰府馳驛奏。 遣唐第二舶准判官從六位下良岑朝臣長松等廻着大隅國。 甲子。 以陰陽頭從五位上大春日朝臣公守爲土左權守。』又擇諸司史生高年者七人。 其歴名賜式部省。 令除近江。 播磨。 備前等國權史生。 恤耄也。』播磨國揖保郡家嶋神。 赤穗郡八保神並爲官社。 丙寅。 太政官。 左大臣正二位藤原朝臣緒嗣。 右大臣從二位皇太子傅藤原朝臣三守等奏曰。 伏奉今月十六日詔書稱。 去年陰陽并隔。 秋稼不登。 頃者偏亢淹旬。 藝殖或損。 御物并常膳等。 並宜減省者。 群臣跪讀。 不勝感歎。 但恩渙俄出。 甘澤平施。 鳳畛收黄。 龍原布緑。 神明不遠。 感應孔昭。 率土之濱。 誰不歡慶。 昔夏帝之解陽■。 殷王之祷桑林。 以古况今。 抑須慙徳。 臣等忝以散樗。 叨厠槐棘。 道非匡賛。 功謝緝熈。 靦懼之至。 倍百恒情。 今者帝念猶勞於上。 臣心何安於下。 埃塵不讓。 泰山居仰止之庭。 涓■无辞。 巨海作朝宗之府。 伏望暫減五位已上封祿。 以支万一焉。 伏聽天裁。』丹後國人武散位從八位上時統宿祢全氏男諸兄等廿人改本居貫附右京二條二坊。』備中介外從五位下余河成。 右京大属正六位下余福成等三人。 賜姓百濟朝臣。 其先百濟國人也。 戊辰。 奉授遠江國周智郡无位小國天神。 磐田郡无位矢奈比賣天神並從五位下。 庚午。 勅報公卿論奏曰。 運鍾季俗。 道謝潜通。 内求諸己。 政術多昧。 去年炎旱。 鳴蝉之稔不昇。 今夏騫陽。 封蟻之徴欲缺。 而上天反異。 惟神降休。 雨師俄奔於四溟。 甘澤終遍於八極。 是則卿等能施變復。 以申弼諧。 感動彼蒼。 用招燮理之所致也。 卿等賛揚嘉應。 歸于朕躬。 朕之凉躍。 何以當之。 且夫年豊不効。 職朕之由。 ■害攸臻。 何關輔相。 况大夫等。 或在屡空之地。 不能濟家。 或絶兼遂之心。 所恃唯秩。 所以此般省撤。 獨止一人。 而卿等輸以丹誠。 折封減祿。 驅之朱■。 蹙私助公。 雖知雅懷。 固乖予意。 是以來表之請。 特以不容。』▼是日。 制。 住西寺僧等。 自今以後。 簡廿臘以上熟學之僧。 智行兼備。 衆所推讓者。 令住寺家。 永爲恒例。 壬申。 公卿等重奏曰。 伏奉綸旨。 恩發紫庭。 損上之美獨遠。 躍重黄屋。 益下之道愈光。 所請祿封。 未被減省。 夫周后雲漢。 鄭伯桑山。 空聞其祈。 不見其驗。 今皇天報應。 離畢滂沱。 動物飛沈。 无水不霑潤。 猶且乾々在慮。 納隍之勞良深。 孳々責躬。 濟物之仁至廣。 臣等伏惟斗■。 謬叨匪據。 覩天猶暗。 在陸如泥。 何賛皇猷。 應備彼相。 而運遇昌期。 觀聖化之无外。 時属交泰。 祷民天之有年。 但君唱臣随。 上行下化。 古今一揆。 寧得闕如。 未有主上憂勤。 臣下逸樂者也。 伏望。 五位已上封祿。 暫從省約。 導涓流而添溟海。 持■火而助大陽。』權中納言從三位藤原朝臣良房奉綸旨報命曰。 頻省來表。 具之懇情。 宜食封之家依請減之。 人別四分之一。 但四位五位秩祿惟薄。 今年之間。 不可減省。 癸酉。 勅。 頃者■雨頻降。 嘉穀滋茂。 如有風災。 恐損農業。 宜令五畿内七道諸國。 奉幣於名神。 豫防風雨焉。 秋七月甲戌朔戊寅。 奉幣帛於伊勢大神宮。 以祈秋實也。』以播磨國揖保郡大道寺。 賀茂郡清妙寺。 觀音寺。 並爲天台別院。 庚辰。 右大臣從二位皇太子傅藤原朝臣三守薨。 使參議從四位下左大弁安倍朝臣安仁。 式部大輔從四位下藤原朝臣衛。 散位從五位上藤原朝臣宗成。 中務少輔從五位下笠朝臣數道等監護喪事。 大臣者。 參議從三位巨勢麿朝臣之孫。 而阿波守從五位上眞作之第五子也。 大同元年自主藏正。 累遷美作權掾。 權介。 内藏助。 四年叙從五位下。 拜右近衛少將。 弘仁元年加從五位上。 尋任内藏頭。 春宮亮。 「四」五年累加授從四位下。 拜式部大輔。 累遷左兵衛督。 七年兼但馬守。 俄拜參議。 九年兼春宮大夫。 十一年授從四位上。 ☆是歳加正四位下。 十二年授從三位。 拜權中納言。 十三年兼皇后宮大夫。 十四年轉中納言。 加正三位。 天皇禪國之後。 辞退侍于嵯峨院。 天長三年除刑部卿。 五年拜大納言。 兼兵部卿。 七年兼彈正尹。 十年授從二位。 兼皇太子傅。 承和五年拜右大臣。 年五十六。 薨于位。 遣參議從四位上春宮大夫右衛門督文屋朝臣秋津。 民部大輔從四位下百濟王慶仲等。 就第宣詔。 贈從一位。 三守早入大學。 受習五經。 曁先太上天皇踐祚之日。 以蕃邸之舊臣。 殊賜榮寵焉。 立性温恭。 兼明决斷。 招引詩人。 接杯促席。 參朝之次。 有一兩學徒。 遇諸塗。 必下馬而過之。 以此當時著稱。 至于諸操。 見公卿傳矣。 癸未。 令五畿内七道諸國。 諒闇之間。 停釋奠祭。 甲午。 天皇御紫宸殿。 始覽万機。 乙未。 奉授肥後國阿蘇郡從四位上勳五等健磐龍神從三位。 餘如故。』以正五位下楠野王爲中務大輔。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並藤爲陰陽頭。 從五位下高階眞人清上爲治部少輔。 正五位下藤原朝臣輔嗣爲越前守。 從四位下紀朝臣長江爲備中守。 己亥。 奉授出羽國飽海郡正五位下勳五等大物忌神從四位下。 餘如故。 兼充神封二戸。 詔曰。 天皇〈我〉詔旨〈尓〉坐。 大物忌大神〈尓〉申賜〈波久〉。 頃皇朝〈尓〉縁有物恠〈天〉卜詢〈尓〉。 大神爲祟賜〈倍利〉。 加以。 遣唐使第二舶人等廻來申〈久〉。 去年八月〈尓〉南賊境〈尓〉漂落〈弖〉相戰時。 彼衆我寡〈弖〉力甚不敵〈奈利〉。 儻而克敵〈留波〉。 似有神助〈止〉申。 今依此事〈弖〉臆量〈尓〉。 去年出羽國言上〈太留〉。 大神〈乃〉於雲裏〈弖〉。 十日間作戰聲後〈尓〉石兵零〈利止〉申〈世利之〉月日。 与彼南海戰間。 正是符契〈世利〉。 大神〈乃〉威稜令遠被〈太留〉事〈乎〉。 且奉驚異。 且奉歡喜。 故以從四位爵〈乎〉奉授。 兩戸之封奉充〈良久乎〉申賜〈波久止〉申。 庚子。 以肥後國玉名郡疋野神預官社焉。 辛丑。 勅。 正月金光明會講師。 以持律持經及久修練行禪師。 輪轉請用。 八月甲辰朔辛亥。 詔以大納言正三位源朝臣常爲右大臣。 中納言正三位藤原朝臣愛發爲大納言。 權中納言從三位藤原朝臣良房爲中納言。 丹波守從四位下正躬王。 右大弁從四位上和氣朝臣眞綱並爲參議。』先是。 參議從三位中務卿源朝臣定上表乞退所職。 ▼是日。 參議「中務卿」職依請許之。 但別勅令食封百戸。 戊午。 左大臣正二位藤原朝臣緒嗣上表辞職。 不許。 其表文多不載。 己未。 大和國人戸主從八位上大和宿祢吉繼。 戸口掌侍從四位下大和宿祢舘子等賜姓朝臣。 貫附左京三條一坊。』中納言兼右近衛大將從三位橘朝臣氏公上表。 請褫宿衛職。 不許。 甲子。 左大臣正二位藤原朝臣緒嗣重抗表辞退。 不許。 乙丑。 授正五位下藤原朝臣嗣宗從四位下。 正六位上文室朝臣有眞從五位下。』以從五位上良岑朝臣高行爲左中弁。 從五位上伴宿祢成益爲兼右中弁。 美濃介如故。 從四位下紀朝臣長江爲民部大輔。 外從五位下伴宿祢眞足爲主計助。 從五位下藤原朝臣安永爲兵部少輔。 從四位上平朝臣高棟爲刑部卿。 從五位下小野朝臣永道爲少輔。 從四位上滋野朝臣貞主爲大藏卿。 正三位源朝臣常爲東宮傅。 右大臣左近衛大將如故。 正五位下長岑宿祢高名爲山城守。 從五位下菅原朝臣善主爲伊勢權介。 從五位下文室朝臣有眞爲出羽守。 從四位下藤原朝臣嗣宗爲越前守。 從四位上笠朝臣梁麻呂爲丹波守。 從五位下小野朝臣千株爲備中守。 九月癸酉朔丁丑。 太政官議奏。 彈正臺巡検之日。 令左右京職祗承官人下馬事。 臺言。 巡察之日祗承官人被勘當時下馬者。 行來尚矣。 而比年左下。 右不下。 因問明法博士。 答曰。 勘与見勘。 何无分別。 但无正文。 可請官裁者。 今案職員令。 弼以下。 巡察彈正已上。 掌巡察内外糺彈非違。 又京職式云。 彈正巡検之日。 官人一人。 史生一人。 將坊令坊長兵士等祗承者右大臣宣。 奉勅。 忠及巡察彈正巡検之日。 京職進属勿勞下馬。 並須馬上承其勘當。 弼如行事者。 六位已下職司等。 一切下馬。 但史生坊令。 身帶六位。 雖逢忠已下。 猶尚下馬。 庚辰。 以伊豫國温泉郡定額寺爲天台別院。 辛巳。 廢重陽節。 諒闇也。 癸未。 遣使奉幣帛於伊勢大神宮。 例也。 乙酉。 奉授越前國從二位勳一等氣比大神之御子无位天利劔神。 天比女若御子神。 天伊佐奈彦神並從五位下。 丁亥。 大宰府言。 對馬嶋司言。 遥海之事。 風波危險。 年中貢調。 四度公文。 屡逢漂沒。 傳聞。 新羅船能凌波行。 望請新羅船六隻之中。 分給一隻。 聽之。 辛夘。 授正六位上三國眞人永繼從五位下。 壬辰。 近江國人美濃國大掾正六位上安吉勝眞道。 男澤雄等五人。 貫附右京三條。 廢大宰府大主城一員。 更置主厨主船二員。 癸巳。 大宰府言。 在肥後國阿蘇郡健磐龍命神靈池。 洪水大旱未甞増減。 而涸竭・丈。 乙未。 伊豆國言。 賀茂郡有造作嶋。 本名上津嶋。 此嶋坐阿波神。 是三嶋大社本后也。 又坐物忌奈乃命。 即前社御子神也。 新作神宮四院。 石室二間。 屋二間。 闇室十三基。 上津嶋本體。 草木繁茂。 東南北方巖峻■■。 人船不到。 纔西面有泊宿之濱。 今咸燒崩。 与海共成陸地并沙濱二千許町。 其嶋東北角有新造神院。 其中有壟。 高五百許丈。 基周八百許丈。 其形如伏鉢。 東方片岸有階四重。 青黄赤白色沙次第敷之。 其上有一閣室。 高四許丈。 次南海邊有二石室。 各長十許丈。 廣四許丈。 高三許丈。 其裏五色稜石。 屏風立之。 巖壁伐波。 山川飛雲。 其形微妙難名。 其前懸夾纈軟障。 即有美麗濱。 以五色沙成修。 次南傍有一礒。 如立屏風。 其色三分之二悉金色矣。 眩曜之状不可敢記。 亦東南角有新造院。 周垣二重以堊築固。 各高二許丈。 廣一許丈。 南面有二門。 其中央有一壟。 周六百許丈。 高五百許丈。 其南片岸有十二闇室。 八基南面。 四基西面。 周各廿許丈。 高十二許丈。 其上階東有屋一基。 瓷玉瓦形葺造之。 長十許丈。 廣四許丈。 高六許丈。 其壁以白石立固。 則南面有一戸。 其西方有一屋。 以黒瓦葺作之。 其壁塗赤土。 東面有一戸。 院裏礫砂皆悉金色。 又西北角有新作院。 周垣未究作。 其中有二壟。 基周各八百許丈。 高六百許丈。 其體如盆伏。 南片岸有階二重。 以白沙敷之。 其頂平麗也。 從北角至于未申角。 長十二許里。 廣五許里。 皆悉成沙濱。 從戌亥角。 至于丑寅角。 八許里。 廣五許里。 同成沙濱。 此二院。 元是大海。 又山岑有一院一門。 其頂有如人坐形石。 高十許丈。 右手把劔。 左手持桙。 其後有侍者。 跪瞻貴主。 其邊嵯峨不可通達。 自餘雜物。 燎焔未止。 不能具注。 去承和五年七月五日夜出火。 上津嶋左右海中燒。 炎如野火。 十二童子相接取炬。 下海附火。 諸童子履潮如地。 入地如水。 震上大石。 以火燒摧。 炎煬達天。 其状朦朧。 所所焔飛。 其間經旬。 雨灰滿部。 仍召集諸祝刀祢等。 卜求其祟云。 阿波神者。 三嶋大社本后。 五子相生。 而後后授賜冠位。 我本后未預其色。 因茲我殊示恠異。 將預冠位。 若祢宜祝等不申此祟者。 出麁火將亡祢宜等。 國郡司不勞者。 將亡國郡司。 若成我所欲者。 天下國郡平安。 令産業豊登。 今年七月十二日眇望彼嶋。 雲烟覆四而。 都不見状。 漸比戻近。 雲霧霽朗。 神作院岳等之類。 露見其貌。 斯乃神明之所感也。 戊戌。 定入唐廻使判官已下水手已上三百九十一人之等第。 九階十二人。 八階卅九人。 七階五十九人。 六階百廿九人。 五階百卅四人。 四階二人。 三階一人。 不加階五人。 庚子。 贈大僧都傳灯大法師位豊安僧正。 以少僧都傳灯大法師位泰景爲大僧都。 律師傳灯大法師位實恵爲少僧都。 辛丑。 奉授越中國砺波郡從四位下高瀬神。 射水郡二上神並從四位上。 冬十月癸夘朔甲辰。 日有蝕之。 丙午。 皇太子御膳。 准弘仁九年例。 毎物減四分之一。 以旱也。 丁未。 伊豫國守從四位上紀朝臣深江卒。 深江。 右京人也。 贈右大臣從二位船守朝臣之孫。 從四位下田上之子也。 少遊大學。 略渉史書。 自文章生。 爲大學少允主税助。 式部少丞。 弘仁末叙從五位下。 天長中拜左兵衛權佐。 俄轉佐。 漸至左近衛少將。 兼備中守。 尋授正五位上。 承和初叙從四位下。 遷兵部大輔。 後出爲伊豫守。 任季入京。 有治名。 擢授從四位上。 性寛和不動於事。 所履行。 百姓安之。 遠近稱之爲循吏。 未得替而卒。 于時年五十一。 己酉。 奉授正五位下丹生川上雨師神正五位上。 无位水分神從五位下。 甲寅。 地震。 丙辰。 奉授无位阿波神。 物忌奈乃命並從五位下。 以伊豆國造嶋靈驗也。 戊午。 以參議正四位下三原朝臣春上爲兼彈正大弼。 伊勢守如故。 從四位下高枝王爲大舍人頭。 從五位下文室朝臣氏雄爲兼駿河守。 内匠頭如故。 癸亥。 分遣御被。 誦經於京下七寺。 以聖躬不豫也。 甲子。 授无位藤原朝臣平雄從五位下。 戊辰。 天中西方有聲如皷。 一聲而止。 十一月癸酉朔丁丑。 以從四位上刑部大輔大枝朝臣総成爲伊豫守。 庚辰。 對馬嶋和多都美御子神。 波良波神。 都都知神。 銀山神並預官社。 辛巳。 勅。 橘戸。 蝮橘。 橘連。 伴橘連。 橘守。 橘等六姓。 与橘朝臣相渉。 宜賜椿戸。 蝮椿。 椿連。 伴椿連。 椿守。 椿等。 自餘以橘字。 爲姓之類。 亦以椿換之。 癸未。 從五位下丹■眞人雄濱爲美作介。 戊子。 以在志摩國答志嶋。 賜无位常康親王。 辛夘。 新甞會也。 不御中院齋塲。 令諸司行神今食事。 辛丑。 以從五位下安倍朝臣濱成爲散位頭。 從五位下丹・眞人門成爲彈正少弼。』從四位下百濟王教法卒。 桓武天皇之女御也。 十二月癸夘朔。 改駿河國駿河郡永藏驛家。 遷置于伊豆國田方郡。 以駿河郡特帶三驛。 百姓殊苦重役也。 己酉。 遣使於伊勢大神宮。 宣詔曰。 頃日之間。 御心有所思。 將奉供幣帛。 而國家諒闇。 不果御意。 加之。 今年在肥後國神霊池涸盡・餘丈。 足以爲國異。 因茲令祈祷之。』先是。 伊勢國桑名郡多度神宮寺爲天台別院。 今停之。 庚申。 授正六位上良岑朝臣長松從五位下。 己巳。 武藏國加美郡人散位正七位上勳七等桧前舍人直由加麿男女十人。 貫附左京六條。 与土師氏同祖也。』大宰府言。 藩外新羅臣張寳高。 遣使献方物。 即從鎭西追却焉。 爲人臣無境外之交也。 发布时间:2025-05-19 17:25:0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9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