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孙子吴起列传[1] 内容: 孙子武者,[2]齐人也。 [3]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4]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5]可以小试勒兵乎? [6]对曰:可。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 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7]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8]妇人曰:知之。 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 妇人曰:诺。 约束既布,[9]乃设钺,[10]即三令五申之。 [11]于是鼓之右,[12]妇人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13]乃欲斩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14]大骇。 趣使使下令曰:[15]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16]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17]用其次为队长,[18]于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19]无敢出声。 [20]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21]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22]寡人不愿下观。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西破彊楚,入郢;[23]北威齐、晋,[24]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25]孙武既死,后百馀岁有孙膑。 [26]膑生阿、鄄之间。 [27]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28]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29]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30]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31]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32]齐使者如梁,[33]孙膑以刑徒阴见,[34]说齐使。 [35]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36]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37]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38]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39]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40]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41]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42]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43]其后魏伐赵,[44]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45]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 [46]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47]居辎车中,[48]坐为计谋。 [49]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撠。 [50]批亢擣虚,形格势禁,[51]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52]老弱罢于内;[53]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54]据其街路,[55]冲其方虚,[56]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57]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58]与齐战于桂陵,[59]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60]魏与赵攻韩,[61]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62]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63]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64]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65]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66]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67]乃弃其步军,[68]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69]孙子度其行,[70]暮当至马陵。 [71]马陵道陜,[72]而旁多阻隘,[73]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74]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75]夹道而伏,[76]期曰:[77]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78]读其书未毕,[79]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80]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81]曰:遂成竖子之名! [82]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太子申以归。 [83]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84]吴起者,卫人也,[85]好用兵。 尝学于曾子,[86]事鲁君。 [87]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吴起于是欲就名,[88]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89]鲁卒以为将。 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90]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91]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92]遂破其家。 乡党笑之,[93]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94]而东出卫郭门。 [95]与其母诀,[96]啮臂而盟曰:[97]起不为卿相,[98]不复入卫。 遂事曾子。 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99]而与起绝。 [100]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101]且鲁、卫,兄弟之国也,[102]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103]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104]欲事之。 文侯问李克曰:[105]吴起何如人哉? 李克曰:起贪而好色,[106]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107]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108]拔五城。 [109]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设席,[110]行不骑乘,[111]亲裹赢粮,[112]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113]起为吮之。 [114]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母曰:非然也。 [115]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116]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117]妾不知其死所矣。 [118]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119]乃以为西河守,[120]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121]武侯浮西河而下,[122]中流,[123]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 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124]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 [125]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126]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即封吴起为西河守,[127]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128]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 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129]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130]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131]韩、赵宾从,[132]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文曰:主少国疑,[133]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134]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135]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136]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 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 [137]君因先与武侯言,[138]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彊秦壤界,[139]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140]武侯即曰:奈何? 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141]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 以此卜之。 [142]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 [143]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 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144]吴起惧得罪,遂去。 即之楚。 [145]楚悼王素闻起贤,[146]至则相楚。 明法审令,[147]捐不急之官,[148]废公族疏远者,[149]以抚养战斗之士。 [150]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151]于是南平百越;[152]北并陈、蔡,[153]卻三晋;[154]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彊,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155]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 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156]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157]悼王既葬,太子立,[158]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159]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馀家。 [160]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161]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162]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163]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164]孙子筹策庞涓,[165]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166]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167]悲夫! [168]* * *[1] 古书中凡记事、立论和解释经典的文字都叫做传,并不限于专记一人的事迹。 专记人物为一传的,便是司马迁作《史记》所创始的列传。 列传有记一人的专传,有记数人的合传,也有以类相从(把行事相类的或性质相同的归在一起)的类传。 这篇便是合传。 [2] 子为古代对钦敬人物的尊称,孔子、墨子、庄子、孟子等都是适当的例子。 孙武的称孙子,其例同。 并其名称之,故曰孙子武。 [3] 齐,西周姜姓封国,为太公吕望之后。 有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全部和河北省天津南,卫河东,沿渤海一带地。 《史记》有《齐太公世家》。 [4] 吴,西周姬姓封国,相传为太伯之后。 传至寿梦,始称王,见于《春秋》。 吴王阖庐郎寿梦之孙,初名光。 吴全盛时,有今江苏省全部、安徽省南部和山东省南部、安徽省北部的一小部。 《史记》有《吴太伯世家》。 [5] 今本《孙子》,曹操(魏武帝)作注的一本最著名。 有《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 [6] 勒兵,用兵法部勒军队。 小试,小规模地试验,意指操演阵势。 [7] 戟音棘,古兵器,戈之属,当时战争中常用武器。 [8] 而,与汝同。 汝知而乎,犹言你知道你的心口,你的左、右手和你的背心么? [9] 约束,期约节制之意,就是纪律。 既布即指上文前,视心;后视背的期约已宣布明白。 [10] 钺音夫越。 是斫刀,钺是大斧,军中行刑之具。 [11] 三、五虚用数字,反复再三之意。 三令五申之,把前面已经宣布明白的约束,重复交代清楚。 [12] 鼓之右,击鼓传令使向右行进。 [13] 不如法,不依照约束,犹言不听令。 吏士,什伍之长,当时即指两个队长。 [14] 且,将要。 [15] 趣使使下令,急派使者传下命令。 趣读如促。 [16] 《孙子九变篇》:将受命于君,君命有所不受。 曹操注:苟便于事,不拘君命。 此语实本于司马穰苴对齐景公所说的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17] 徇音旬,巡行示众。 [18] 用其次,挨次拔用第二人。 [19] 中读去声,合适。 规矩绳墨本为匠人求圆、作方、取直所用的工具,此借喻约束律令。 中规矩绳墨即一切合式。 [20] 无敢出声即寂静无哗,正与上面两番大笑对照。 [21] 唯,尽管;任便;如意。 唯王所欲用之,随大王的意怎么使用他们都成。 与上面中规矩绳墨和下面虽赴水火犹可相应。 [22] 罢休就舍,犹言你且到客舍去歇息罢。 表示无可奈何的口气。 [23] 楚,西周芈(音米)姓封国,最初受封的是鬻熊之后熊绎。 传至熊通,称武王,初见于《春秋》。 渐次兼并江、汉间诸国,至春秋末年,占有今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北部、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到战国时已兼包吴、越,疆域尤大)。 中原诸国都惧怕它,故称彊楚。 《史记》有《楚世家》。 郢(音颖),楚都,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北十里的纪南城。 熊通的子孙平王居迁都于江陵县东南,仍称郢。 入郢,指公元前五〇六年(周敬王十四年,楚昭王十年,吴王阖庐九年)伍子胥导吴伐楚,五战入郢事。 此郢即江陵县东南的故郢城。 [24] 晋,西周姬姓封国,武王子叔虞之后。 春秋时为北方强国,迭与秦、楚争霸。 全盛时,有今山西省中南大部、河北省西南大部、陕西省泾水以东大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一小部。 《史记》有《晋世家》。 北威齐、晋,指公元前四八四年(周敬王三十六年、吴王夫差十二年、齐简公元年)吴救鲁伐齐,战于艾陵,齐师败绩事,和公元前四八二年(周敬王三十八年、吴王夫差十四年、晋定公三十年)吴、晋相会于黄池争长事。 [25] 伐楚入郢在阖庐时,北威齐、晋在夫差时,《春秋》俱不见孙武为将。 此处以与有力焉虚点一笔,大概是说吴势之强,实在是无形中受到孙武兵法的赐与。 [26] 孙膑不传其名。 因为他被庞涓截去两脚而后成就显名的,世便以刑徒的称呼相传以为绰号。 膑,刖也,断足之刑。 [27] 阿(音窝),齐邑,即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五十里的阿城镇。 (参看《项纪》校释〔113〕)鄄(音绢),卫邑,后入齐,即今山东省鄄城县。 生阿、鄄之间,言自幼生长于两邑之间。 [28] 庞涓,魏人。 [29] 魏,战国七雄之一。 毕万之后,世为晋卿。 传至魏斯,与韩、赵分晋立国,是为魏文侯。 都安邑(今山西省的县),得晋之东南和西部地,其孙魏始称王,徙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是为魏惠王。 惠王徒都后,改国为梁,故其后梁、魏杂称。 下文梁、赵相攻和大破梁军的梁,都指魏;孟子见梁惠王,即魏惠王。 《史记》有《魏世家》。 [30] 阴使召膑,暗地派人招孙膑,做他自己的辅佐。 [31] 贤于己,才能胜过自己。 疾之,妒忌孙膑。 疾,嫌恶;忌恨。 [32] 以法刑断其两足,假借罪名,处孙膑以刖刑。 黥,刺面,即墨刑。 这样地刖其足而刺其面,是要他不能行动,不得见人,即所谓欲隐勿见。 见读如现。 [33] 这时派使者到大梁去的齐,已非春秋时的姜齐了。 姜齐传至康公,被田和所篡,仍号齐国(后人亦称田齐,以区别于姜齐)。 田和的孙儿田因齐始称王,是为齐威王,齐遂列为战国七雄之一。 占有今山东省全部和河北省的东南一小部地。 他在位四十六年(公元前三七八前三三三)。 《史记》有《田敬仲完世家》。 [34] 以刑徒阴见,以罪犯的身分暗地里见到齐使。 [35] 说齐使,以兵法或技能向齐使游说。 [36] 窃载与之齐,偷偷地同载车中,带往齐国。 [37] 田忌,齐之宗族。 善而客待之,信服孙膑之能,而以客礼款待他。 [38] 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屡次与诸公子赛马打赌。 重射即很丰的赌注。 数读入声。 [39] 辈,等也。 上、中、下辈,上、中、下三等,即下文的上驷、中驷、下驷,上文的马足就是指马的足力。 [40] 弟,但也,亦作第,引申有尽义。 弟重射,言尽可下重注,与下文千金相应。 [41] 质,对也。 临质,临场比赛。 [42] 进,荐进。 [43] 以为师,尊以为师,即师事之。 与后文孙子为师的师不同,详见〔47〕。 [44] 赵,战国七雄之一。 赵夙之后,世为晋卿。 传至赵籍,与韩、魏分晋立国,是为赵烈侯。 都邯郸,得晋北部之地。 《史记》有《赵世家》。 [45] 欲将孙膑,欲以孙膑为将。 [46] 刑馀之人谓遭受过刑戮的人。 不可,谦辞。 实亦不欲显居其名,好瞒过庞涓的耳目罢了。 [47] 孙子为师,以孙膑为参谋,虽居田忌之次,实即所谓军师。 [48] 辎(音滋)车,有邸(车篷)之车。 所以别于无邸之。 居辎车中,仍不欲使敌方知道罢了。 [49] 坐为计谋,暗中策画。 [50] 杂乱纷纠谓乱丝。 控是抓紧。 捲与拳通。 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言理乱丝只能用手徐徐解开,不能抓紧了拳头使劲的。 撠与击同。 救斗者不搏撠,言劝解斗殴,只能善为分解,不能插手帮打的。 [51] 批,拋撇。 亢,充满。 音捣,冲击。 批亢虚谓撇开敌人充实的处所,冲击敌人空虚的地方,即所谓避实击虚。 格,扞格。 禁,顾忌。 形格势禁,言敌人实际上发生了矛盾,在运用上必然有所顾忌的。 [52] 轻兵,行动迅疾的战土。 锐卒,精锐的战士。 互文同义。 [53] 罢与疲同。 与上竭字合看,即所谓内外交疲。 [54] 疾,快速。 走音奏,趋向。 疾走大梁,赶快冲向大梁。 [55] 据其街路,截断他的交通线。 [56] 方虚,正当空虚的地区。 [57] 收弊于魏,坐收魏军自弊之效。 [58] 去邯郸,解围离去赵都。 [59] 桂陵,魏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二十里。 [60] 十三岁,蜀本、百衲宋本、黄善夫本、汲古本都作十五年。 此本从单索隐本。 会注本与此同。 按桂陵之役在公元前三五三年(周显王十六年、齐威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十八年),马陵之役在公元前三四一年(周显王二十八年、齐威王三十八年、魏惠王三十年)。 其间相去恰十三年,当从。 [61] 韩,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于韩原,其后世为晋卿。 至韩虔,与赵、魏分晋立国,是为韩景侯。 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得晋之南部和中部一带地。 《史记》有《韩世家》。 [62] 既已过而西,言齐国趋向大梁的兵,已过齐界,西入魏境了。 [63] 三晋本泛指赵、魏、韩。 此处却侧重魏兵。 [64] 因魏兵以齐兵为怯,齐兵遂伪装胆怯逃亡,诱令魏兵上当。 此即因其势而利导之。 [65] 趣同趋。 蹶,挫跌。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言一日夜追逐胜利于百里之外,则赶到的疲乏不堪,掉队的很多,给养供应不及,虽上将必有挫折之虞;即使追逐五十里,尚恐前后不相接,军队一半能到,一半便不能到呢。 此引《孙子军争篇》语而少变其文。 [66] 逐日减灶,佯示胆怯而撤退。 三万灶,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作二万灶。 黄本、会注本都与此本同。 [67] 亡者过半,逃亡的士兵已超过半数。 [68] 弃,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作棄,下面都同。 会注本则与此本同。 步军即步兵。 [69] 轻锐,轻兵锐卒。 倍日并行逐之,两日的路程并一日赶,穷追奔逃的敌人。 [70] 度其行,估计庞涓追兵的行程。 度读入声,估量。 [71] 暮当至马陵,当晚可以赶到马陵。 马陵,魏地,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十里。 [72] 陜,黄本、汲古本、会注本都作狭(编者按:繁体作狹)。 蜀本、百衲本则与此本同。 按陜,山间隘道也,为峡之本字,亦通作狭,与陝西的陝字从两入者不同。 [73] 阻隘,险阻峻隘的地方。 [74] 斫大树白而书之,削去大树的外皮,即在露出的白木上写字。 书,写也,动词。 于,汲古本作於,蜀本、百衲本、黄本、会注本都与此本同。 [75] 善射者万弩,选能射的弩手一万人。 [76] 夹道而伏,分头埋伏在近旁的阻隘之处。 [77] 期曰,汲古本作期日。 按期,约也。 期日即刻日,仅为约期;期曰则约期之中兼带说话了。 自以期曰之义为长。 [78] 钻火烛之,取火来照这树上的字。 古人钻木取火,后虽有刀燧之利,仍沿旧称曰钻火。 烛,照亮。 [79] 读其书,读白木上所写的字。 书,名词,指写的字。 未毕,尚未读完。 [80] 相失,溃散乱窜,彼此失去联系。 [81] 刭,割颈自杀。 参看《项纪》校释〔535〕。 [82] 遂成竖子之名,犹言成就了这小子的声名了。 参看《项纪》校释〔348〕。 [83] 太子申,魏惠王之太子。 申既被虏死于齐,惠王乃立公子赫为太子,后继位为魏襄王(亦作梁襄王)。 [84] 杜佑《通典兵典二》:孙膑曰:用骑有十利《太平御览》二百八十二引《战国策》:齐孙膑谓王曰: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伏其心世传其兵法,今仅存此而已。 (编者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简,其中有《孙膑兵法》,经整理,竹简书虽非全本,但有十五篇可以确定为《孙膑兵法》的文章。)[85] 卫,西周姬姓封国,为武王弟康叔之后。 有今河南省北部、山东省西部、河北省南部的各一部和山西省东南的一小角之地。 战国时沦为魏之附庸,疆土日蹙。 但它在春秋诸国中,最为后灭,直到秦二世时始绝。 《史记》有《卫康叔世家》。 [86] 曾子名参,鲁人,孔子弟子。 尝学于曾子,曾经从曾子求学。 [87] 鲁,西周姬姓封国,周公子伯禽之后。 有今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一小部之地。 战国末年,被楚所灭。 《史记》有《鲁周公世家》。 吴起所事之鲁君,史不著谁某,以年推之,当为穆公显。 [88] 就名,犹徇名,只要自己成名立业,便不择手段来求它实现。 [89] 不与齐,不党附于齐国。 [90] 恶读去声,憎恨;谮毁。 此为谮毁义,就是借端说坏话。 参看《陈丞相世家》校释〔128〕。 [91] 为人,做人之道。 猜忍,疑忌残刻。 起之为人猜忍人也,犹言吴起这人真是个忍心残酷的人啊! [92] 遂,顺从。 游仕不遂,游历求官,不曾如他的心愿。 当时游说的风气已逐渐展开,非贵族的知识分子到处找门路,碰机会,当然要费用的。 所求不遂,等于白费,故下接云遂破其家。 [93] 乡党,邻里亲戚。 [94] 谤己者,指讥笑吴起的人。 [95] 郭门,外城的城门。 古时城之外有郭,即套城。 今之瓮城或月城便是郭的遗迹。 [96] 诀音决,话别。 [97] 啮音孽,噬也。 啮臂而盟,在胳膀上咬一口,狠狠地发誓,就是血淋淋地赌咒。 [98] 卿相,泛指高官尊爵。 [99] 薄犹轻。 因吴起母丧不归,曾子看轻他,故云薄之。 [100] 绝,断绝。 此言断绝关系。 [101] 图,图谋。 图鲁矣,犹言要对鲁国打主意了。 [102] 鲁、卫两国俱出姬姓,故云兄弟之国。 [103] 谢,辞谢。 较绝字略轻,有疏远不信任之意。 [104] 魏文侯即魏开国之君魏斯。 在同时的诸侯中是有贤名的。 [105] 李克即李悝(音恢),魏之贤臣。 教民尽地力,又创平粜法,魏国因以富强。 [106] 贪指贪慕荣名,就是说吴起破产求仕,杀妻求将。 应与前就名和后自喜名对看。 [107] 司马穰苴,春秋齐人,本姓田。 精通兵法。 景公时,因晏婴荐,将兵拒退燕、晋之师。 尊为大司马,遂称司马穰苴。 其后田齐威王时,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史记》有《司马穰苴列传》。 [108] 秦,西周嬴姓封国,秦嬴之后。 初在陇西,为附庸邑。 至襄公时,因逐去犬戎功,周平王赐以岐、丰之地,始列为诸侯。 其后世代相延,逐渐发展,占有今陕西省中部和甘肃省东南部之地,竟成西方的霸主。 入战国后,扩地益大,兼并巴、蜀。 下及始皇,统一中国。 《史记》于《秦始皇本纪》外,另作《秦本纪》来记述它。 [109] 拔五城不详。 按《史记六国表》,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十七年伐秦,至郑还,筑洛阴、郃阳。 当与此有关。 [110] 席,茵褥。 不设席,不用茵褥而卧草具。 [111] 骑乘,跨马或乘舆,汲古本作乘骑,则专指骑马。 [112] 亲裹,亲自捆扎。 赢粮,馀粮。 连起来说,把爨馀的粮食,与士兵各自捆扎了一同带走。 [113] 疽音苴,痈疮。 [114] 以口就吸叫吮,音隽。 [115] 非然也,犹云不是这么说。 言非为其子受宠而哭,此哭乃别有原故的。 [116] 旋,旋转。 踵,脚跟。 不旋踵,喻其速,言快得不待转动脚跟。 战不旋踵,战了不多时便死,故下接遂死于敌。 或释为奋勇不向后转,也通。 [117] 又吮其子,会注本无其字。 [118] 妾,古时妇女自称的谦辞,犹男子对人自谦称仆。 死所,死的地方或死的时侯。 不知其死所,不晓得他在什么地方死或什么时候死。 [119] 廉平,自奉刻苦而待人公平。 故尽能得士心。 [120] 西河相当于今陕西省渭南专区一带地方,在黄河之西。 这一段黄河即《禹贡》雍州之西河,地因此名。 子夏居西河设教,吴起为西河守,都指这一带地。 守为当时守土治民的职名,后来郡县制度确立,便为一郡长官的专称。 [121] 武侯名击,惠文王之父。 [122] 浮西河而下,泛舟于黄河而顺流南下。 此西河指今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那段纵流南下的黄河,与西河守所管领的西河是指地区说的不同。 [123] 中有半义。 中流当作半途解。 [124] 三苗氏即有苗氏,舜时南方的部落。 洞庭即今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 彭蠡即今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 三苗不修德,虽左恃洞庭、右恃彭蠡之险,禹卒能灭之。 修,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作脩,下面都是这样。 会注本则与此本同。 [125] 夏桀,夏代末了的王。 河、济,黄河、济水。 泰、华,泰山、华山。 伊阙,山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三十里。 羊肠,坂名,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坂道长凡四十里,阔仅三步。 夏桀不仁,虽拥有此等险要,商汤卒能放逐之。 [126] 殷纣,商代最后之王。 孟门,山名,在今山西省吉县西七十里。 太行,山名,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二十里。 常山即恒山。 大河即黄河。 殷纣不德,虽恃诸险,周武王卒能杀之。 [127] 封,署置。 即封,就是立刻重署以为当地之官,应作再任解。 即封西河守,就是复任西河守。 有人泥看了封字,认即封二字为衍文,并不恰当。 [128] 相田文,以田文为魏国之相。 此下,《史记》采《吕氏春秋执一篇》文,但田文《吕氏》作商文。 就下面的对话来推测,田文当是魏国的贵戚重臣。 [129] 子孰与起,犹言你我比起来谁强? [130] 府库,储藏之地。 实府库,理财节用,使府库充实。 [131] 乡同向。 不敢东乡,不敢向东来侵犯。 秦在魏西,故云然。 [132] 宾,主之对。 从,属也;附也。 宾从有归附义。 此为夸大之辞,其实只能争取到两个与国罢了。 [133] 国家新遭大故,而继位的君主又年幼无知,这叫做主少国疑。 [134] 属之即属之于。 不过上面的两个属之于,语气较缓和,饶有磋商的神态;此则决定口气,出语自急。 古代文字中每有急读、缓读的地方,此等处体会一下便能明白。 [135] 公叔,韩之公族。 [136] 尚,娶也。 公主,君主的女儿。 古时臣娶君女叫尚,君女出嫁叫下嫁。 害,畏忌。 公叔自恃魏壻,而才不及田文,怕吴起不能安心处在他的下面,所以忌他。 [137] 节廉而自喜名,言其喜欢摆架子而且好名,即所谓自高自大。 参看《陈丞相世家》校释〔73〕。 [138] 君因先与武侯言,公叔之仆的教唆语,犹言你可趁机先向武侯说。 以下便是挑唆的诡计。 [139] 壤界,接壤连界。 与彊秦壤界,谓与秦国靠近。 彊,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作强。 [140] 无留心,没有久留仕魏之心,而说他意向彊秦。 [141] 延,逗引。 试延以公主,把欲令吴起尚公主的意图试探他。 [142] 以此卜之,即以吴起肯不肯尚公主一事来决定他究竟有没有留魏之心。 卜,占卜。 此有推断义。 [143] 令公主怒而轻君,故意激怒公主,使她诃责你。 轻有鄙薄诮责义。 这是要把公叔之妻做例子,使吴起害怕尚公主这件事。 [144] 魏武侯受了谗人的坏话,便怀疑吴起而不再信任了。 [145] 即之楚,离魏后立即南往楚国。 [146] 楚悼王名疑,声王之子。 素闻起贤,平日即知道吴起的贤名。 [147] 审,察也;信也。 审令,令出必行,就是信赏必罚。 汲古本审作横,该是错的。 [148] 捐不急之官,裁汰无关紧要的冗员。 捐,弃置。 [149] 废公族疏远者,省去公家疏属的供养例分。 [150] 抚养战斗之士,厚待战士并抚慰军属。 [151] 从横即从衡,亦作纵横,为当时外交上的政策,详参《陈涉世家》校释〔155〕。 一般游谈之士,每多假借从横之说,四出投机。 吴起治楚,循名核实,所以要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驰说,空腾口说。 [152] 百越已见《项纪》校释〔393〕。 [153] 陈,西周妫姓封国,舜裔胡满之后。 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西北一小部地。 《史记》有《陈杞世家》,与杞国合记。 蔡亦西周封国,姬姓,武王弟叔度之后。 有今河南省中部一带地。 《史记》有《管蔡世家》,兼及管叔事。 [154] 卻,拒绝;排除。 从卩,从谷(音噱,口上绉纹,与谷别),不从去(谷之变去,因隶书转写篆书而误)。 蜀本讹作却,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讹作却。 惟会注本与此本同,不误。 三晋泛指韩、魏、赵,此则仅指韩、魏。 参看前〔63〕。 [155] 故楚之贵戚,旧时被废的疏远公族。 尽欲害吴起,都要加害于他,害是谋害,与前面作忌害解的不同。 汲古本无欲字,则尽害吴起当作都忌他解,意反松缓。 自以有欲字的为长。 [156] 走之王尸而伏之,逃往悼王停尸的地方躲藏起来。 因下有并中王尸事,亦可解作伏在王尸之上。 [157] 并中悼王,连悼王的尸体一起射着。 中读去声。 [158] 太子名臧,即楚肃王。 [159] 令尹,楚执政大臣,犹首相。 [160] 坐,因也。 夷,平也。 夷宗,灭族,参看《项纪》校释〔24〕。 [161] 师旅,军旅之事。 称师旅,盛道军事的得失。 [162] 《汉书艺文志》记有吴起四十八篇,在兵权谋家。 即《吴起兵法》。 《隋书经籍志》有《吴起兵法》一卷,贾诩注。 按今存者,《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六卷而已。 [163] 论其行事所施设者,只论他们行为设施的事实。 [164] 引当时流行的成语。 [165] 筹策,揣度料量,相当于料敌如神的料。 [166] 蚤同早。 不能蚤救患于被刑,不能早早自免于刖足的苦刑。 [167] 刻暴少恩,指得罪故楚贵戚(其实该另作看法)。 亡其躯,丧失身躯,犹言送命。 [168] 悲夫,叹二人的能言不能行。 夫音扶,句末语助辞,相当于口语的呵或啊。 发布时间:2025-05-19 18:52:0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