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商君列传 内容: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1]名鞅,姓公孙氏,[2]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3]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4]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5]将奈社稷何? [6]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7]王且去,痤屏人言曰:[8]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9]王色不许我。 [10]我方先君后臣,[11]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12]且见禽。 [13]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14]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15]将修缪公之业,[16]东复侵地。 [17]迺遂西入秦,[18]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19]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20]子之客妄人耳,[21]安足用邪! 景监以让卫鞅。 [22]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23]其志不开悟矣。 [24]后五日,复求见鞅。 [25]鞅复见孝公,益愈,[26]然而未中旨。 [27]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吾语公以王道而未入也,[28]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29]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 我知之矣。 [30]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31]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甚也。 [32]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33]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34]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35]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36]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37]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38]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39]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40]愚者于成事,[41]知者见于未萌。 [42]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43]论至德者不和于俗,[44]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45]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46]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47]孝公曰:善。 甘龙曰:[48]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49]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 [50]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51]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52]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53]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54]三代不同礼而王,[55]五伯不同法而霸。 [56]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57]杜挚曰:[58]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59]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60]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61]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62]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63]卒定变法之令。 [64]令民为什伍,[65]而相收司连坐。 [66]不告姦者腰斩,[67]告姦者与斩敌首同赏,[68]匿姦者与降敌同罚。 [69]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70]有军功者,[71]各以率受上爵。 [72]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73]僇力本业耕织,[74]致粟帛多者,[75]复其身。 [76]事末利及怠而贫者,[77]举以为收孥。 [78]宗室非有军功论,[79]不得为属籍。 [80]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81]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82]令既具,[83]未布,[84]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85]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86]民怪之,[87]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88]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朞年,[89]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90]于是太子犯法。 [91]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92]将法太子。 [93]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94]明日,秦人皆趋令。 [95]行之十年,秦民大说,[96]道不拾遗,[97]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98]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99]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100]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 [101]尽迁之于边城。 [102]其后民莫敢议令。 [103]于是以鞅为大良造,[104]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105]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106]秦自雍徙都之。 [107]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108]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109]置令、丞。 [110]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111]平斗桶权衡丈尺。 [112]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113]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于孝公,[114]诸侯毕贺。 [115]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 [116]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何者? 魏居领阨之西,[117]都安邑,[118]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 [119]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120]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 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魏不支秦,必东徙。 [121]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122]此帝王之业也。 [123]孝公以为然。 使卫鞅将而伐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 [124]军既相距,[125]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126]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 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127]以安秦、魏。 魏公子卬以为然。 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128]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129]国内空,[130]日以削,[131]恐。 [132]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133]而魏遂去安邑,[134]徙都大梁。 [135]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136]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137]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138]赵良见商君。 [139]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140]今鞅请得交可乎? [141]赵良曰:仆弗敢愿也。 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 [142]仆不肖,[143]故不敢受命。 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 仆听君之义,[144]则恐仆贪位、贪名也。 故不敢闻命。 [145]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 [146]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 [147]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 [148]君不若道虞舜之道,[149]无为问仆矣。 [150]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151]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152]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 [153]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154]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55]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156]君若不非武王乎,[157]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158]可乎? 商君曰:语有之矣:[159]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160]夫子果肯终日正言,[161]鞅之药也。 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 [162]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 [163]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164]被褐食牛。 [165]期年,[166]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167]秦国莫敢望焉。 [168]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 [169]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 [170]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 [171]由馀闻之,款关请见。 [172]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173]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174]功名藏于府库,[175]德行施于后世。 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176]舂者不相杵。 [177]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178]非所以为名也。 [179]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 [180]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181]是积怨畜祸也。 [182]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 [183]今君又左建外易,[184]非所以为教也。 [185]君又南面而称寡人,[186]日绳秦之贵公子。 [187]《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 [188]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 [189]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 [190]《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191]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 君之出也,后车十数,[192]从车载甲,[193]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194]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 [195]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196]《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197]君之危若朝露,[198]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则何不归十五都,[199]灌园于鄙,[200]劝秦王显岩穴之士,[201]养老存孤,[202]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203]可以少安。 [204]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205]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206]秦国之所以收君者,[207]岂其微哉? [208]亡可翘足而待! [209]商君弗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210]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211]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212]欲舍客舍。 [213]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214]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215]商君喟然叹曰:[216]嗟乎!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217]去之魏。 [218]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 商君欲之他国。 [219]魏人曰:商君,秦之贼。 [220]秦彊,而贼入魏,弗归,[221]不可。 遂内秦。 [222]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223]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 [224]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 [225]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226]曰:莫如商鞅反者! [227]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228]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229]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230]挟持浮说,[231]非其质矣。 [232]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233]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234]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235]有以也夫! [236]* * *[1] 卫,已见《孙子吴起列传》校释〔85〕,商君时,卫已沦为魏国的附庸了。 诸庶孽公子,旁支侧出之子,在公室讲,已为疏属。 会注本无公字。 [2] 春秋之世,国君之孙皆谓之公孙,故鞅为公孙氏(古代姓、氏有别,详《项纪》校释〔6〕)。 以出于卫,故下云其祖本姬姓也。 公孙鞅亦称卫鞅,以此。 后封于商,号商君,故又称商鞅。 [3] 刑名之学,犹法律学。 以名责实,执法相绳,谓之刑名。 [4] 公叔,氏;痤(音磋),名。 蜀本、百衲宋本、黄善夫本、汲古阁本痤皆作座。 中庶子本为掌公族之官。 战国时,大夫之家有中庶子,有舍人,是中庶子稍高于舍人。 [5] 讳,忌讳。 有如不可讳,犹言倘有不测。 世俗忌言死,后竟以不讳代死去。 [6] 将奈社稷何,犹言国家前途将怎么样,有付托何人之意。 [7] 嘿同默。 [8] 屏读去声。 屏人言,遣退左右从人,彼此作密谈。 [9] 我言若,犹言我举荐了你。 [10] 色不许我,与上嘿然相应,言察其神色并不应许。 [11] 我方先君后臣,言在我的立场,当先尽君上,后及臣下。 [12] 疾去矣,犹言赶快走罢。 [13] 且见禽,言不去即将被捉。 见,受也;被也。 禽同擒。 [14] 悖音佩,惑乱;荒谬。 岂不悖哉,叹公叔痤的老悖糊涂。 [15] 秦孝公已见《陈涉世家》校释〔148〕。 下令求贤详下〔17〕。 [16] 缪公即穆公任好(缪读如穆),秦国第十三君,在位三十九年(公元前六五九前六二一)。 其十五年,始见于《春秋》,为当时五霸之一。 修,蜀本、百衲本并作脩。 业,霸业。 [17] 孝公即位,下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 天子致约,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会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东复侵地,欲复取河西。 [18] 迺同乃。 [19] 景,姓,楚族。 监,阉人。 景监,姓景的太监。 [20] 罢,会见退出之后,怒景监,心恼景监的错举。 [21] 妄人,大言欺人之辈。 [22] 以让卫鞅,因孝公之怒而埋怨公孙鞅。 让是口责,与心恼之怒相应。 [23] 说音税。 帝道,五帝之道,即当时尊信相传的尧、舜之道。 [24] 开悟犹领会。 [25] 复求见鞅,景监再向孝公求请进见公孙鞅。 [26] 益愈,反复前日之论,略加修正些。 即由帝道渐入王道。 [27] 未中旨,未能合孝公的意旨。 [28] 王道,三王之道,即当时盛传的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之道。 未入,未能投契动听。 [29] 霸道,五霸之道,即以尊王攘夷为号召的齐桓、晋文之道。 [30]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犹言果能再见我,我已知道怎样说法了。 [31] 厀,膝之本字。 蜀本讹作,百衲本讹作,汲古本讹作;会注本径作膝。 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不自觉地移座挪近公孙鞅。 古代的坐法,下衬茵褥(席),以两膝据席,全身端直,臀部安于足跟之上,与今日本人的坐法正同。 膝之前席,移两膝向前,近于坐席的边缘,凑着对话的人。 故古人叫登门拜访做造膝,叫移座靠拢做前席。 [32] 中吾君,犹言被吾君所看中。 同欢。 [33] 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言欲孝公采用帝王之道与三代相比。 三代指夏、商、周。 [34] 邑邑与悒悒同,心不安貌。 [35] 大说之说,读如悦,与前面好多说字读税音的不同。 [36] 难以比德于殷、周,与上比三代相应,言难与殷、周比量德行的。 [37] 孝公欲用卫鞅的建议而变更法度,恐人家议论他,故卫鞅有疑行无名之谏。 那么欲变法之上的鞅字当系承上而误衍。 [38] 疑是游移不定。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言没有坚定的行为,就搅不出什么名堂;没有明确的设施,就建不成什么功业。 [39] 且夫(音扶),推进一层用的提示语助词。 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言行事过人的人,本来是被世俗所非难的。 [40] 敖同謷,訾毁;讥讪。 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言思虑独到的人,必被一般人所讥毁的。 [41] 同暗。 于成事,言对已成之局尚不能了了。 [42] 知同智。 见于未萌,言事端尚未发露,已能觉察到它。 [43] 虑始,商量新事物的创造。 乐成,安享现成事物。 [44]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讲究大道理、大原则的,不能迎合旧习俗。 [45]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建立非常之功的,不能同众人商量。 [46] 不法其故,不必要按照老例,依从旧习的。 [47] 不循其礼,不必要悉遵旧规,拘守老法的。 [48] 甘,姓;龙,名。 孝公之臣。 当时军国大事,多付群臣廷议,故甘龙等得各抒所见,互相争论。 [49] 不易民而教,不能变更民俗而另施教化。 不变法而治,不能悉改成法而更求致治之方。 [50] 因,因循;随顺。 因民而教,承不易民而教言,谓当顺民之俗而利导之,故能不劳而成功。 [51] 缘,沿袭;依照。 缘法而治,承不变法而治言,谓当依从现行的成法来处理事务,故能吏习(习惯)而民安(安受)。 [52] 溺,沉浸。 溺于所闻,局限于自己的见闻,好像陷溺在深渊之中,不能见到外面的事物。 [53] 两者指因民而教,缘法而治言。 居官守法犹言奉公守法。 换句话说,就是循规蹈矩,谨守职任。 [54] 非所论于法之外,言不配讲到常法之外的制法原则。 [55] 三代不同礼,夏、商、周三代迭兴,并不全袭前世的礼法。 所谓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是也。 王与霸对举,王谓统一中国,霸则偏霸一方。 [56] 五伯之伯读如霸,汲古本径作霸。 五伯所指不一,要以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五君为最著。 不同法,言所持的策略并不完全相同。 [57] 智者作法不肖者拘焉,言贤智之人制作礼法制度,而愚不肖者只能奉行遵守,反而拘牵旧制,使新事不得推行。 [58] 杜挚亦孝公臣。 [59] 利不百不易器,言利有百倍,乃可变旧法;功有十倍,乃可换新器。 [60] 法古无过,言效法古先,可以无过失。 循礼无邪,言遵依礼法,可以无邪恶。 [61] 汤、武,谓商汤与周武王。 夏、殷,指夏桀与殷纣。 [62] 不可非,不可以非难它或看轻它。 不足多,不值得看重它或称扬它。 多,重也;厚也。 [63] 左庶长,秦第十等爵,列第十一级。 按秦爵凡二十等,由下而上: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公大夫;七,官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马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自彻侯以次,左庶长恰列在第十一级。 [64] 变法之令,变更旧法的新令。 [65] 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令民为什伍,编制居民,或为十保,或为五保,犹后世的保甲。 [66] 收,纠也。 司,伺也。 收司,谓相纠发。 什伍之中,一家有罪,其馀诸家当连名举发。 若不纠举,则其馀九家或四家须连带课罪,故云连坐。 会注本从单索隐本,并依王引之说,收司作牧司,意谓监牧伺禁,亦通。 [67] 姦同奸。 不告姦即隐匿罪犯,不来告发。 腰斩,拦腰截断的酷刑。 [68] 当时新令,告姦一人,赐爵一级;斩敌首一颗亦赐爵一级。 故云告姦者与斩敌首同赏。 [69] 新令,隐匿(藏)姦人的人,本身处刑,家口没入官中,收为奴婢。 按律,降敌者诛其身,役其家。 故云匿姦者与降敌同罚。 [70]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间有丁男二人以上而不分居另外干活的,一人须出两课(两份赋税)。 [71] 有军功者与下为私斗者对举,显示他们是勇于公战的。 [72] 率音律,有标准、规格、条件等意义。 各以率受上爵,各照规格的高下,升爵受赏。 蜀本率讹作卒。 [73] 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按照私斗情节的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 [74] 僇力亦作戮力,共同努力之意,参看《项纪》校释〔173〕。 [75] 致,得也;献也。 粟帛多,承上耕织言。 [76] 复,免除。 复其身,免其本身的徭役或豁除其本身的赋税。 [77] 事末利谓从事商贾之业,与上耕织本业对举,古以农桑为本业,商贾为末业。 百衲本末讹作未。 怠而贫者,因懒惰不事事而致贫困的人。 [78] 收孥,没收妻子,没为官奴婢。 举以为收孥,悉数把事末利及怠贫之人和他们的妻子没收以为官中的奴役。 [79] 宗室,国君的亲属。 非有军功论,没有军功可以记录论叙的人。 [80] 属籍,公族宗正所掌的簿籍,犹后世皇家的玉牒。 不得为属籍,不许他载入谱牒,认为宗室。 [81] 以差次,与以家次对言。 差犹等也。 次,次第。 名,占也。 言宗室及有功勋之人,其占有田宅、侍从、服御等等,须各随其家爵秩的班次,不得僭侈逾等的。 [82] 芬华犹尊荣。 无所芬华,言没有地方可以显示他的尊荣。 [83] 令既具,变法之令既已准备就绪。 [84] 未布,尚未公布。 [85] 古代国都建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市亦有经界门阈。 国都市南门,指都城后面市场的南门,并非都城的南门。 [86] 募,征求。 用钱招雇亦叫募。 徙置北门,移放于市场的北门。 予,给与。 十金,当时货币的数量;后世以一两银为一金,若以此为衡,那么相当于十两银子了。 [87] 怪之,诧怪徙木可得十金的这件事。 [88] 辄,专擅。 引申有轻忽随便之义。 辄予五十金,即便给与五十金的重赏。 [89] 朞年,一周年。 朞音基。 [90] 之国都,来至秦都咸阳。 言初令之不便者,声诉新令不便的人。 以千数,以千为单位来计数,想见人数之多。 [91] 于是,当此时,指秦民竞言新令不便的时候。 太子名驷,后嗣位为秦第三十一君。 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三三七前三一一)。 十四年上更为元年,称王,是为惠文王,再经十四年乃死。 犯法,犯新令。 [92]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言在上的人自己先犯此法,那么就不能责望在下的人普遍执行此法了。 所谓法行自近始。 [93] 将法太子,将依法处治太子。 [94] 公子虔、公孙贾都是秦的公族,时为太子师傅之官(参看《留侯世家》校释〔221〕、〔222〕),故云其傅、其师。 刑,动词,指加刑于公子虔。 若以后文劓之来参详,则此时当系泛指加刑,不知究竟处的何种刑罚。 黥为刺面之刑。 指刺公子贾之面。 [95] 趋令,遵照新令执行。 秦人皆趋令,与上秦民言初令不便相应,坐实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一语。 [96] 说读如悦,参看上〔35〕。 [97] 道不拾遗,言道路上偶有遗落的东西,没有人敢拾取了自己藏起来。 [98] 给,足也。 家给人足,言家家都够用,人人都满足。 正因这样,虽在深僻的山区也都能各自干活,故上云山无盗贼。 [99] 乡邑大治,不论乡村或城市,都能保持良好的治安。 [100] 初言令不便者,即从前言初令之不便者。 此处的初字作本初解,有往昔义,为时间副词。 前面初令的初字作更始解,有新行义,则为令的形容词。 二者不可不辨。 [101] 乱化,梗乱教令。 [102] 尽迁之于边城,尽把来言令便、令不便的人谪(降罚)徙到边境去,责令他们当戍守之役。 [103] 莫敢议令,不敢再说令便、令不便。 [104] 大良造,据《索隐》云,即秦之第十六爵大上造。 那么这时他已由十一级之左庶长升为第五级之大上造了。 [105] 围魏安邑降之,按《六国年表》及《魏世家》,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 二十年,秦商鞅围固阳降之。 即指此事,则安邑当作固阳。 固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的固阳县。 降音杭,投顺;屈服。 降之,使魏邑降服于秦。 [106] 作为,造作营为。 犹言大兴土木。 冀阙即魏阙,宫殿朝廷前面的城楼和阙门。 咸阳已见《项纪》校释〔208〕。 [107] 雍,秦之故都,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108] 同室内息即不分居。 为禁,则所罚决不止倍其赋了。 参看上〔70〕。 [109] 集,合并。 都、乡、邑、聚,城乡各区的基层行政单位。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把零星的小单位集中起来,分成若干县区。 下云凡三十一县,则当时仅并境内为三十一县,并非全国都改县制。 [110] 令为一县的长官,丞乃县令的副手。 [111] 阡、陌(音千麦)即纵横交错的田塍(音乘,或叫田岸,或叫田埂),南北纵行的叫阡,东西横通的叫陌。 封是聚土作成的标志。 疆是划定的境界。 开阡陌封疆,言撤除原有的田塍境界,许人承领认垦。 当时井田之制渐废,百姓转徙失业的或弃其原耕之田而不治,有馀力的又不得兼并过来代耕这弃田,于是田多荒芜而生产力日绌,公家应收的赋税也因而失却平衡了。 商君许人认垦,则荒田自然减少,公家的赋税所入也自然相应地增加,故云赋税平。 [112] 桶音统,量器名,相当于斛。 权是秤锤。 衡是秤杆。 平斗、桶、权、衡、丈、尺,即划一度、量、衡制度。 [113] 劓,读倪去声,割鼻之刑。 劓之,割去公子虔的鼻子。 [114] 天子指周显王。 致胙,以祭馀的胙肉赐与他,在当时为天子尊显诸侯的特典。 [115] 毕贺,皆来秦庭称贺。 [116] 齐败魏兵杀将军庞涓,已详《孙子吴起列传》。 [117] 领与岭通。 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会注本都径作岭。 领阨,谓山岭险阨之地,指今山西省永济县以东中条山一带。 [118] 安邑本夏禹故都。 战国时为魏都。 汉置安邑县。 故城在今山西省夏县北,并非今之安邑县。 [119] 与秦界河,与秦隔河为界。 独擅山东之利,言魏国独能收揽河山以东的地利。 此山东即指中条山以东地。 [120] 利与病对举。 条件有利,可以西向侵秦;反之,亦可东向发展,故云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121] 不支秦,抵挡不住秦兵东伐。 东徙,离去领阨之西而往东迁避。 [122] 东乡以制诸侯,东向以监伺诸侯的动静,而设法控制他们。 [123] 帝王之业,谓并吞诸侯,详参《陈涉世家》论赞。 [124] 公子卬(昂),魏之公族。 将而击之,将兵迎击卫鞅。 [125] 相距,前锋互相接近,尚未正式交战也。 [126] 同欢,谓交好。 [127] 盟,谓商量条件。 乐饮而罢兵,欢宴之后,彼此各自撤兵。 [128] 尽破之以归秦,悉破魏兵,而且把公子卬捉了,送到秦都献俘。 [129] 数破于齐、秦,屡被齐、秦击破。 即指马陵之败和卫鞅赚擒公子卬诸役。 [130] 国内空,国用暗耗,日渐支绌。 [131] 日以削,一天削弱一天。 [132] 恐,惧怕而恐慌,因魏在当时东西受敌。 [133] 河西之地即西河,详《孙子吴起列传》校释〔120〕。 [134] 此时方离去安邑,那么前面围安邑降之必然有误。 参看前〔105〕。 [135] 大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参看《孙子吴起列传》校释〔29〕。 [136] 恨不用公叔痤之言,就是悔当时没有杀掉卫鞅。 [137] 封之於、商十五邑,以於、商等十五邑封卫鞅。 今陕西省商县东九十里有故商城,其西二百馀里有故於城。 [138] 怨望,望义同怨。 [139] 赵良,秦国有贤名的隐士。 见商君,介见(托人介绍求见)于商鞅。 [140] 从孟兰皋,鞅自言得见赵良,由于孟兰皋的介绍。 那么兰皋也是有贤名的人。 [141] 请得交可乎,犹言彼此结交朋友好么? [142] 推贤谓推荐贤能。 戴谓爱民好治(见《谥法》)。 不肖,贤之反。 王则天下归往之义。 推贤而戴者进,言推荐贤能则爱民好治者自进。 聚不肖而王者退,言小人盈庭则言王道者自去。 [143] 仆不肖,赵良自谦之辞。 其意若曰,小人冒进,必然会牵累王者之政的。 [144] 听君之义,接受你的厚谊。 [145] 闻命即听命,为上面受命的变文,意义是相同的。 [146] 子不说吾治秦与,犹言你不乐意吾的治理秦国么? 说读如悦,乐意。 [147] 反听、内视都是自己省察之意。 自胜犹言克己。 [148] 尚,尊也。 自卑也尚矣,言卑下自守的反而得到尊重,所谓谦尊而光也。 [149] 道,经由。 道虞舜之道,由自卑也尚矣这话去寻思。 [150] 无为问仆,犹言无须问我。 [151] 始秦,戎、翟之教,言本来秦的习俗是与戎、狄相同的。 [152] 营如鲁、卫,言经营缔造得同于中原的先进之国了。 与上戎翟之教相应。 [153] 孰与五羖大夫贤,犹言跟五羖大夫比,谁强。 五羖大夫即秦穆公贤相百里奚(羖音古,黑色的牝羊。 奚事详后)。 奚之相业,声称于当世,垂名于后代,故商鞅取以相比。 [154] 掖同腋。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言羊皮千张不抵一领狐腋之裘那么的可贵。 [155] 诺诺,随声附和。 谔谔,正色直言。 [156] 墨墨与嘿嘿同。 武王谔谔以昌,言周武王以左右多直言之臣而昌盛。 殷纣墨墨以亡,言殷纣拒谏饰非,举朝不敢直言,而致灭亡。 [157] 君若不非武王乎,犹言你倘使不反对武王那样行为的话。 [158] 诛,责怪。 无诛犹言不见怪。 [159] 语有之矣,犹言老古话已有这样的说法了。 [160] 貌言,饰辞;华也,是虚浮的。 至言即正言;实也,是真诚的。 苦言,苦口危言;药也,是可以医病的药石。 甘言,媚辞;疾也,是病痛。 这些语句,就是所引用的古话。 [161] 时鞅以师友之道尊赵良,故呼之为夫子。 [162] 鞅将事子,言鞅将师事你;子又何辞焉,犹言你又何必推辞呢! 两子字俱是夫子的简称。 [163] 荆,楚也。 百里奚,虞人,事虞公为大夫。 虞亡,秦缪公将以为媵臣(陪嫁之奴)。 奚耻之,南走宛,为楚鄙人(边邑之人)所执。 缪公闻其贤,令人以五羖羊皮赎之,举以为相,因号五羖大夫。 秦人以其赎自楚鄙人,故云荆之鄙人也。 [164] 粥读如鬻(音育),售卖。 自粥于秦客,指从楚自卖于秦人。 [165] 被同披。 褐,粗布短衣,当时为贱者之服。 食读如饲,喂也。 被褐食牛,穿着粗布短衣替人家喂牛。 [166] 期年即朞年,已见前〔89〕。 [167] 举之牛口之下,加之百姓之上,谓提拔百里奚为秦相。 举是提升,加是安放,这两字下面的之字都指百里奚。 [168] 望是怨望。 百里奚被用为相,人心悦服,故云秦国莫敢望焉。 [169] 东伐郑,指缪公三十三年(公元前六二七)袭郑而有殽之役。 三置晋国之君,指缪公九年(公元前六五一)纳晋惠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六三八)晋怀公自秦逃归立为君,二十四年(公元前六三六)纳晋文公。 俱见《春秋左氏传》。 一救荆国之祸,指缪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六三一)会晋救楚朝周事。 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但首尾跨连二十三年,与相秦六七年不合。 盖事后传述,每多约略之语;记在册籍,或举成数而言。 此与前面变法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的十年正复相类。 [170] 发,施行。 教,德化。 发教与下施德意义相同。 封内即境内。 巴为古国,在秦南鄙之外,参看《项纪》校释〔367〕。 致贡,献送贡品。 [171] 八戎,泛指四境的戎族。 八戎来服,犹言八荒来朝,参看《陈涉世家》校释〔150〕。 [172] 由馀,西戎之贤臣,其先本是晋人。 戎王闻秦缪公贤,使由馀到秦国来观察一下。 缪公同他交谈后,以为他是贤人,因此留住不放。 叫人送一班女乐给戎王,因而离间他。 由馀返戎,屡谏不听,乃去戎降秦。 事见《史记秦本纪》。 款,叩也。 款关请见,犹言叩门投奔。 [173] 古代的车都是立乘的,惟安车(尊礼耆老所用)始设坐。 盖,掩覆在车上的帷幔,与伞相类,用来遮太阳的。 劳不坐乘,言虽感辛劳,也不肯乘坐安车的。 暑不张盖,言虽当盛暑之时,也不肯张用帷幔自图舒服的。 [174] 不从车乘,不用随从的车辆。 不操干戈,不带防卫的武器。 [175] 功名谓勋业。 古时记功于竹帛,藏于府库之中,以备查考。 犹后世官中大库所存的档案。 [176] 歌与谣(音摇)本有别,合音乐的叫歌,随口唱(徒歌)的叫谣。 混言之,歌唱而已。 童子不歌谣,言童子虽幼,也知道哀感而不作歌唱的游戏了。 [177] 舂,捣米。 相读去声,助也。 杵音处,捣米的家具。 舂米时曼声(延长了声调)而呼,与杵声相应,用以助势而舒劳,谓之相杵。 舂者不相杵,言舂米的人也因为默哀而不复出声曼呼了。 [178] 因嬖人景监以为主,依靠左右宠幸的太监做荐主。 [179] 出身不由正道,不足以慰民望,故云非所以为名也。 [180] 大筑冀阙,在人民原无好处,是不以百姓为事,故云非所以为功也。 [181] 骏通峻,骏刑谓严峻的刑罚。 [182] 畜同蓄,积聚。 [183] 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古之成语。 教谓率先躬行。 命令同义。 效,摹仿;遵照。 蜀本、百衲本、汲古本并作効。 此二语就是说以身率先之教,较号令为深切;而民间遵仿君上的所为,也较号令为快速啊。 [184] 左谓失正,外谓失中,故事乖常理叫左道,也叫外道。 左建外易,言其建立威权与变革法度都是与道理相乖违的。 [185] 非所以为教也,与上教之化民也相应,言失却率先躬行的正道,实在是不足为训的。 [186] 南面而称寡人,说他封於、商之地为封君。 [187] 绳,纠正;约束。 引申有困辱、逼迫诸义。 日绳秦之贵公子,言天天以新兴的法令来困迫秦国的贵族。 [188] 相鼠有体,何不遄死,出《诗鄘风相鼠篇》第三章。 相鼠,鼠之一种,见人则交前足而拱,故又称做礼鼠。 体谓体仪(犹礼貌)。 礼谓做人的道理。 遄音川,速也。 诗意犹言:相鼠尚有礼貌,人反没有做人的道理;人既失却做人之道,为什么不快快死呢! [189] 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言照这诗句看来,竟不能恭维你了。 [190] 公子虔杜门黥公孙贾,历指日绳贵公子之事以见积怨畜祸之所由。 公子虔不出,耻失其鼻。 祝懽盖亦太子的师傅。 [191]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言得人心的自会兴盛,失人心的必然崩坏。 这话大概出于逸《诗》(相传为孔子删馀之《诗》)。 [192] 后车十数,随从的车辆,数以十计。 [193] 从车载甲,从行的车辆都用战时的装备。 [194] 骈音便,并连。 旧说以肋骨相连,并成一片为骈胁。 其实肌肉发达的壮汉,胸肌丰满,看不出肋骨之间的条痕,故望去像相连的一片。 骖乘,左右警卫之士,已见《项纪》校释〔321〕。 [195] 音吸。 戟,交戟。 旁读上声,并拢;靠近。 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执长矛和交戟的武士夹护着商鞅所乘的车子并驰前进。 [196] 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言以上后车十数各物,倘使缺少一件,你本来是不敢出行的。 这样地盛设车从,可见深防积怨之人的发作,正与五羖大夫行于国中作一强烈的对照。 [197]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言依凭正道的自会昌盛,专靠强力的必致灭亡。 相传此为孔子删馀的《周书》之语,但晋孔晁序录的《周书》(亦称《逸周书》)中并无此文。 [198] 朝露,早晨的露水,见日即干,喻消逝之速。 危若朝露,言他所处的地位,竟像早晨的露水那样容易消亡啊。 [199] 归十五都,以於、商等十五邑归还秦国。 [200] 灌园于鄙,是劝他退位韬晦。 鄙本是边邑,此谓僻静之处。 灌园,谓整治园圃,种些菜蔬瓜果,亲自来灌溉。 [201] 秦王指秦孝公,当时孝公未称王,系史臣追书之辞。 此下秦王一旦捐宾客及惠文王车裂商君之王皆与此同例。 显,尊荣。 岩穴之士,隐居山林的贤人。 [202] 存,存问;抚恤。 存孤,优抚无父无兄的孤儿。 [203] 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都系施惠于民之道。 凡此皆所以为商君作弥缝善后之策。 [204] 商君若能速图善后,或可稍纾祸难,故云可以少安。 [205] 宠秦国之教,言专揽秦国之政教以为一己的宠荣。 [206] 捐宾客,谓谢绝宾客,意即捐弃人事而死去。 当时讳言死,故云谢绝宾客而不立朝(犹不在位)。 一旦犹言一朝,有说不定那一天的意义。 [207] 收,拘捕;报复。 [208] 微,少也,轻也。 岂其微哉,言要收捕你的人岂在少数,而且所发必然不轻的。 [209] 翘音,鸟尾之长羽。 尾长则必高举,故凡言高举皆曰翘。 翘足,举足。 可翘足而待,喻其速,言一举足之顷便可等待到来的。 [210] 太子立,太子驷嗣位为秦君。 [211] 告商君欲反,告发商君将要造反。 说他欲反,尚没有造反的事实可知,这明明是希图报复的诬告。 [212] 关下,泛指秦国边境的关隘。 [213] 客舍即旅店。 其上之舍是动词,止宿。 [214] 客人,客舍之人。 会注本客下正有舍字。 [215] 舍人,谓留宿客人,舍亦动词。 验,凭证。 谓路引护照之类。 无验者坐之,没有路引而留人,即以被留人所犯的罪名连坐客舍之人。 [216] 喟然,副词,叹息貌。 喟音快。 [217] 敝,害也。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犹言作法的遗害竟至于如此么! [218] 去之魏,潜离秦境,奔往魏国。 [219] 欲之他国,请魏人听他离魏而往别国去。 [220] 秦之贼,犹言秦国的逃犯。 [221] 弗归,犹言不送还。 [222] 内同纳。 内秦,纳之于秦,就是把商君送入秦境。 [223] 走音奏,趋向。 商邑即商君之封邑,已见前〔137〕。 [224] 徒属,封邑中的部属。 北出击郑,向北出兵攻击郑地。 郑为周厉王少子友(郑桓公)初封之邑,本名棫林,故城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正在商邑的北方。 [225] 按《六国表》:秦孝公二十四年,商君反死彤地。 今华县西南有故彤城。 益秦兵至郑,破商邑兵,商君走至彤,乃被擒见杀。 疑黾池为彤地之讹。 [226] 秦惠王即惠文王。 车裂,残酷的极刑,以被刑者的四肢及头系缚在五匹马的身上,然后鞭马四出,分裂其尸。 以徇,用这样的酷刑来示众。 [227] 莫如商鞅反者,示众之语,言不要像商鞅那样的造反。 汲古本无反字,则谓不要像商鞅,其意已足,亦通。 [228] 太史公曰,蜀本连书不提行,与他篇不一律,该是错的。 [229] 天资犹言天性。 刻薄,残忍寡恩之谓。 天资刻薄,言其残忍,不仁出于他的天性。 [230] 迹谓按查行迹,犹言考验。 干,求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言考验他欲用帝道、王道来游说孝公的事实。 [231] 挟持浮说,言其初时说孝公的帝王之道只是拾取来的浮说。 [232] 质,实也。 [233] 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坐实天资刻薄一语。 [234] 《商君书》,《汉书艺文志》云二十九篇,《隋书经籍志》云五卷。 今本二十六篇,佚其三篇。 第三篇名《农战》,第七篇名《开塞》,史公云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盖指此。 开谓严刑则政化自然开行。 塞谓布恩则政化反为杜塞。 耕谓开阡陌封疆则农自力耕。 战谓斩敌首赐爵则士卒勇于公战。 书中大意如此,足见商君之为人矣,故下云与其人行事相类。 [235] 受恶名于秦,谓见诬被杀,反得叛逆之名。 [236] 有以,自有因由。 也夫(音扶),语末助辞,较单用夫字的语气舒长些,参看《孙子吴起列传》校释〔168〕。 有以也夫,叹其卒受恶名,自有他的缘故啊! 发布时间:2025-05-19 18:55:1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9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