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齐天乐·客长安赋》全文及赏析_王易简 内容: ●齐天乐·客长安赋王易简宫烟晓散春如雾,参差护睛窗户。 柳色初分,饩香未冷,正是清明百五。 临流笑语。 映十二栏干,翠颦红妒。 短帽轻鞍,倦游曾遍断桥路。 东风为谁媚妩? 岁华频感慨,双鬓何许! 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土。 心期暗数。 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 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 王易简词作鉴赏王易简是南宋末的及第进士。 南宋都城临安,有西湖这样的美景,想必他在春风得意时必多畅游其处。 后来作者又历亡国之事,在晚年着笔,以长安写临安,其个中滋味,亦是难以卒言。 上阕写清明寒食的景象,以“倦游曾遍”提点全文,说明这是对往事的追忆。 “宫烟晓散春如雾,参差护睛窗户。 ”早晨,宫中烟气飘散,宛如春雾,参差披拂,笼罩睛窗。 “春如雾”,读为“如春雾”。 词序颠倒,意为增加朦胧之美。 这两句写的是清明寒食的情景。 据史载,寒食的第三天即清明节。 南宋宫中风俗命小内侍在阁门用榆木钻火,先成者赐之金碗和绢三匹。 并赐臣僚与臣烛,常谓“钻木改火”。 唐诗人韩翃曾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可见唐宫之俗亦如是。 这是当日宫廷的一种节日仪式,作者把它加以诗化。 “柳色初分,饧香未冷”,是清明景象。 南宋时俗,在寒食和清明时,京城家家用柳条插到门上,叫“明眼”。 这便是“柳色初分”的含义。 饧,即饴糖,是寒食应节食品。 “初分”、“未冷”,初,未指程度。 “正是清明百五”用“正是”明确点出时令。 “百五”指寒食节,据载,和冬节正好相距一百零五日,叫寒食,禁火三日。 因而称之。 “临流笑语。 映十二栏于,翠颦红妒”:一群衣饰明艳的游春女子正倚着栏干,临流谈笑,姿色周围的红花翠柳感到嫉妒。 “十二栏干”,出自南朝乐府《西洲曲》:“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红”、“翠”,如“红衰翠减”、“绿肥红瘦”、“惨绿愁红”之类常用之来代表繁花绿叶,或花光柳色。 “颦、妒”两字是词眼,作景人合一的描写,从侧面有力地烘托出倚栏笑语的女郎们美艳动人之处。 连清明前后烂漫娇柔的花柳尚怀生嫉忌之心,反衬姑娘们的美貌多姿。 南宋时西湖上有很多可以行乐的地方。 从断桥以西到苏公堤,都种繁花柳树,都有一些小亭馆可以休息。 这里自有很多“栏干”和“红翠”了。 “短帽轻鞍,倦游曾遍断桥路”。 游而至“倦”,想必次数极多。 西湖是杭州人常游之地,有钱人常在这里抛金洒银,故有“销金锅儿”之称。 作者年轻时便是那“销金锅儿”的常客。 联系上面,他的西湖之游大概不单是观赏风景,而包括“风月冶游”在内的。 “东风为谁媚妩”追忆完毕,便是感慨。 “媚妩”是娇美之意。 东风啊,你今天又为谁酿就这满湖春一色 呢? 这一切恐怕都已经与己无关了。 岁月无情,人亦易老,感慨系之,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土。 境界拓深,抒发出更内在、更深沉感慨:我就象当年的刘禹锡、杜牧,旧地重游,美丽已不见,只剩些尘土,真有恍如隔之感! “前度刘郎”借于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诗中。 “三生杜牧”,黄庭坚曾有诗:“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 ”杜牧有诗《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作者把自己比作是杜牧的后身,这大概是指的自己在美好的春日里重到西湖所产生物是人非、难以为怀的感慨。 由此引出下文:“心中暗数。 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 ”酒筹,喝酒时用以计数的筹子。 花谱,指记载四时花卉的书籍。 这里“酒筹花谱”指宴游玩乐之事。 自己美好的心愿都已落空,再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地宴饮畅游、尽情欢乐了。 心境沮丧已极,而“屋漏偏逢连一陰一雨”这时,夜幕降临,淅沥细雨敲打心头,一股愁闷的一陰一影不觉悄悄袭上心头。 “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往日欢游,化为今夜酿愁的春雨。 词不直抒而曲笔,使词意显得委婉蕴藉,更耐咀嚼。 这首词从写景到抒怀。 在写景时,又以“夜雨”和“晓烟”护睛相呼应,衬托出词人的心境。 作者是宋末进士,国变之后,隐居不仕,属于“遗民作家”。 词中借对风月冶游的眷念和追惜。 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愁思。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5-20 11:39:1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