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刺客列传[1] 内容: 曹沫者,[2]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3]庄公好力。 [4]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5]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6]犹复以为将。 [7]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8]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9]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 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 [10]今鲁城坏即压齐境,[11]君其图之! [12]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13]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14]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15]桓公怒,欲倍其约。 [16]管仲曰:[17]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18]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19]尽复予鲁。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 [20]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21]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22]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23]说以伐楚之利,[24]吴公子光曰:[25]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26]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27]光之父曰吴王诸樊。 [28]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29]次曰夷眜,[30]次曰季子札。 [31]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32]诸樊既死,传馀祭。 馀祭死,传夷眜。 夷眜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33]吴人乃立夷眜之子僚为王。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34]必以子乎,则光真適嗣,当立。 [35]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36]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37]九年而楚平王死。 [38]春,吴王僚欲因楚丧,[39]使其二弟公子盖馀、属庸将兵围楚之灊;[40]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41]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 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 [42]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43]专诸曰:王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 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44]公子光顿首曰:[45]光之身,子之身也。 [46]四月丙子,[47]光伏甲士于窟室中,[48]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49]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50]夹立侍,[51]皆持长铍。 [52]酒既酣,[53]公子光详为足疾,[54]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55]既至王前,专诸擘鱼,[56]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57]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58]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59]其后七十馀年而晋有豫让之事。 豫让者,[60]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61]而无所知名。 [62]去而事智伯,[63]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64]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65]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66]赵襄子最怨智伯,[67]漆其头以为饮器。 [68]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69]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70]则吾魂魄不愧矣! [71]乃变名姓为刑人,[72]入宫涂厕,[73]中挟匕首,[74]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75]曰: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醳去之。 [76]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77]吞炭为哑,[78]使形状不可知。 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 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79]襄子必近幸子。 [80]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81]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8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83]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84]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85]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86]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87]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88]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89]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90]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91]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92]于是襄子大义之,[93]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94]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95]遂伏剑自杀。 [96]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97]皆为涕泣。 其后四十馀年而轵有聂政之事。 [98]聂政者,[99]轵深井里人也。 [100]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101]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102]与韩相侠累有卻。 [103]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104]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仲子至门请,[105]数反,[106]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107]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溢,[108]前为聂政母寿。 聂政惊怪其厚,固谢严仲子。 严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109]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110]严仲子辟人,[111]因为聂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112]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113]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麤粝之费,[114]得以交足下之,[115]岂敢以有求望邪! [116]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 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 [117]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 [118]聂政曰:嗟乎! 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119]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120]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121]未有大功可以称者,[122]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123]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124]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125]且前日要政,[126]政徒以老母;[127]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 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 请得从事焉! [128]严仲子具告曰:[129]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 [130]臣欲使人刺之众,[131]终莫能就。 [132]今足下幸而不弃,[133]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134]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135]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136]多人不能无生得失,[137]生得失则语泄。 [138]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 [139]遂谢车骑人徒,[140]聂政乃辞。 [141]独行杖剑至韩。 [142]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因自皮面决眼,[143]自屠出肠,[144]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145]购问莫知谁子。 [146]于是韩购县之,[147]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 久之莫知也。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148]贼不得,[149]国不知其名姓,[150]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151]其是吾弟与? [152]嗟乎! 严仲子知吾弟! [153]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 市行者诸众人皆曰:[154]此人暴虐吾国相,[155]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 何敢来识之也? [156]荣应之曰:闻之。 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157]妾未嫁也。 亲既以天年下世,[158]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159]泽厚矣,可奈何! [160]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161]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162]大惊韩市人。 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163]不重暴骸之难,[164]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165]姊弟俱僇于韩市者,[166]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 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 [167]其后二百二十馀年,秦有荆轲之事。 [168]荆轲者,[169]卫人也,其先乃齐人。 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170]而之燕,[171]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172]以术说卫元君,[173]卫元君不用。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174]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175]荆轲尝游过榆次,[176]与盖聂论剑。 [177]盖聂怒而目之,[178]荆轲出。 人或言复召荆卿,[179]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180]吾目之。 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181]使使往之主人,[182]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183]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 吾曩者目摄之。 [184]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185]争道,[186]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187]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188]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 [189]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190]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191]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192]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193]知其非庸人也。 [194]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195]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 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196]故丹怨而亡归。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197]且至于燕。 [198]燕君臣皆恐祸之至。 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 [199]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200]民众而士厉,[201]兵革有馀。 [202]意有所出,[203]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204]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05]丹曰:然则何由? [206]对曰:请入图之! [207]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208]鞠武谏曰:不可!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209]祸必不振矣! [210]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211]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212]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213]其后迺可图也。 [214]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215]心惽然,[216]恐不能须臾。 [217]且非独于此也,[218]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219]愿太傅更虑之! [220]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221]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222]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 [223]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 [224]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 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 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225]太子逢迎,卻行为导,跪而蔽席。 [226]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227]燕、秦不两立,[228]愿先生留意也! [229]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230]今太子闻光盛状之时,[231]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232]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233]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 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至门,戒曰:[234]丹所报,先生所言者,[235]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俛而笑,[236]曰:诺。 偻行见荆卿,[237]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238]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239]言足下于太子也,[240]愿足下过太子于官。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241]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242]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因遂自刎而死。 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 [243]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244]有顷而后言曰:[245]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246]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247]使得至前,敢有所道,[248]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249]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250]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251]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 [252]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253]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254]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255]赵不能支秦,必入臣,[256]入臣则祸至燕。 燕小弱,数困于兵,[257]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258]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259]丹之私计,[260]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闚以重利;[261]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 [26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 则不可,[263]因而刺杀之。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264]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265]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愿,[266]而不知所委命,[267]惟荆卿留意焉! [268]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269]恐不足任使。 [270]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271]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 [272]太子日造门下,[273]供太牢具,[274]异物间进,[275]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276]以顺适其意。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277]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278]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279]则虽欲长侍足下,[280]岂可得哉! 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281]今行而毋信,[282]则秦未可亲也。 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283]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284]臣乃得有以报。 [285]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286]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28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88]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289]於期每念之,[290]常痛于骨髓,[291]顾计不知所出耳! [292]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於期乃前曰:[293]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29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 [295]将军岂有意乎? [296]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297]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298]乃今得闻教! [299]遂自刭。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300]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301]得赵人徐夫人匕首,[302]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303]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304]乃装为遣荆卿。 [305]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 [306]乃令秦舞阳为副。 [307]荆轲有所待,欲与俱;[308]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 [309]顷之,未发。 [310]太子迟之,[311]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 [312]丹请得先遣秦舞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13]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彊秦,[31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315]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16]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317]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318]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19]复为羽声忼慨,[320]士皆瞋目,[321]发尽上指冠。 [322]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23]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32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32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326]不敢举兵以逆军吏,[32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328]给贡职如郡县,[329]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330]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331]惟大王命之! [332]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333]见燕使者咸阳宫。 [334]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335]以次进。 [336]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337]前谢曰:[338]北蕃蛮夷之鄙人,[339]未尝见天子,故振慴。 [340]愿大王少假借之,[341]使得毕使于前! [342]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343]秦王发图,[344]图穷而匕首见。 [345]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346]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347]拔剑,剑长,操其室。 [348]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349]荆轲逐秦王,[350]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35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52]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353]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354]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355]而以手共搏之。 [356]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357]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 [358]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359]荆轲废,[360]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361]不中,中桐柱。 [362]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363]轲自知事不就,[364]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365]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66]于是左右既前杀轲,[367]秦王不怡者良久。 [368]已而论功,[369]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370]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371]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蓟城。 [372]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373]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374]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375]而社稷幸得血食。 [376]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377]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378]秦复进兵攻之。 后五年,[379]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380]皆亡。 [381]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382]匿作于宋子。 [383]久之,作苦,[384]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惶不能去。 [385]每出言曰:[386]彼有善不善。 [387]从者以告其主,[388]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389]家丈人召使前击筑,[390]一坐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391]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392]更容貌而前。 [393]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394]以为上客。 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395]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396]重赦之,[397]乃矐其目。 [398]使击筑,未尝不称善。 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399]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400]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 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401]甚矣吾不知人也! [402]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403]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404]天雨粟,马生角也,[405]太过。 [406]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 [407]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408]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 [409]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410]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411]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412]* * *[1] 暗藏兵器,乘人不备而行刺的,叫刺客。 刺字从朿,与从束的剌音辣者不同。 蜀本、百衲本都讹作剌。 以下都如此。 这篇记着五件刺客的故事,正是以类相从的类传的一个例。 [2] 曹沫(音末),《左传》和《穀梁传》都作曹刿(音蹶),《吕氏春秋》作曹翙(音快),蜀本、会注本都作曹(音妹)。 《战国策齐策》正作沫,太史公采的《齐策》,故作曹沫。 [3] 鲁庄公名同,鲁国第十七君,在位三十二年(公元前六九三前六六二年)。 [4] 好力,喜欢勇力之士。 [5] 三败北,三次打败逃跑。 北,背也,引申为转身逃走。 [6] 遂邑本舜后之国,非鲁邑。 庄公十三年(公元前六八一年),齐桓公会北杏,遂人不至,齐人灭遂而戍之,见《左传》。 与此所说不同。 [7] 犹复以为将,还是仍旧叫他做将领。 [8] 柯之会亦在鲁庄公十三年。 柯,齐邑,即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五十里的阿城镇。 [9] 匕首,短剑,因其尖端像匕(音批,像汤匙那样的食器),故名。 劫,强制。 [10] 亦以甚矣,也已太过分了。 以通已。 [11] 城坏即压齐境,言齐侵占鲁地已甚,鲁边城将无郊,若城垣塌坏便接连齐国的境界了。 压,迫近。 [12] 君其图之,犹言你且想想罢。 此有劫制的语气,非祈请语。 [13] 尽归鲁之侵地,把鲁国被侵略的地方都还给鲁国。 后面的割鲁侵地意亦同,不是说鲁国侵略了人家的地方。 [14] 投其匕首,丢下了短剑。 [15] 辞令如故,照常从从容容地说他外交上应有的言辞。 辞令,漂亮的谈话。 [16] 倍同背。 倍其约,赖掉所许的诺言。 [17] 管仲,齐桓公的贤相。 桓公所有的功业,都是他襄赞成功的。 《史记》有《管晏列传》,与晏婴的事迹同载一篇。 [18] 不如与之,估量以后的结论,犹言不如给他的好。 自快,蜀本讹作自怏。 [19] 曹沫三战所亡地,插语,是解释上面割鲁侵地的。 亡,失也。 [20] 专诸,《左传》作设诸。 别的书上也有作剸诸的。 曹沫劫盟在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六八一年),专诸刺王僚在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五一五年),故云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 [21] 专诸者,蜀本、百衲本、黄善夫本、汲古本都提行书。 此本和会注本都连书不提行。 堂邑本楚之棠邑,后属吴,故城在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22] 伍子胥名员(音云),楚人。 父奢兄尚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故云亡楚如吴。 亡,逃开。 如,前往。 后来导吴破楚,把平王的尸首掘出来,鞭打三百,用以泄愤。 及申包胥复楚,子胥留相吴王两世,终为伯嚭所谗,夫差赐剑令他自杀。 《史记》有《伍子胥列传》。 [23] 吴王僚,号州于,吴国第二十三君,在位十二年(公元前五二六前五一五年)。 僚,百衲本讹作,以下都如此。 [24] 说以伐楚之利,用伐楚的利益来游说王僚。 说音税。 [25] 公子光即吴王阖闾,详见后。 [26] 内志,指在国内有夺位之念。 外事,指对外有伐楚之事。 [27] 进,引荐。 [28] 诸樊名遏,吴王寿梦之子,为吴国第二十君,在位十三年(公元前五六〇前五四八年)。 [29] 馀祭(音瘵)名戴吴,吴国第二十一君,在位四年(公元前五四七前五四四年)。 [30] 夷眜(音末)一作夷末,亦作馀眜,吴国第二十二君,在位十七年,(公元前五四三前五二七年)。 眜,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讹作昧。 [31] 季子札即延陵季子。 参看《范蔡列传》校释〔495〕。 [32] 以次传三弟,依照次序,递传给三个弟弟。 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要想终于把吴国传到季子的手里。 致国,把国君的位子传给他。 [33] 逃不肯立,逃避远去,不肯接受王位。 [34] 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假使依照兄弟的次序来说罢,那么季子应该立为王。 [35] 必以子乎,则光真適嗣,当立,一定要立儿子罢,那么我是真正的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应该立为王。 適同嫡。 嗣,子嗣。 [36] 尝阴养谋臣以求立,经常暗养着有智谋的人帮他图谋取得王位。 尝通常。 [37] 善客待之,好好地当上客来款待专诸。 [38] 九年而楚平王死,公子光得专诸后九年,楚平王死。 楚平王名弃疾,后更名居,为楚国第二十七君,在位十三年(公元前五二八前五一六年)。 [39] 因楚丧,趁楚国有大丧(国王死,叫大丧)。 [40] 盖馀,《左传》作掩馀。 属庸之属音烛。 灊音潜,楚邑。 汉置灊县。 南北朝梁时置霍州于此。 隋改置霍山县,灊县遂废。 故城在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三十里。 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灊都讹作潜。 [41] 以观诸侯之变,观察诸侯的动静(对吴伐楚的反应如何)。 [42] 不求何获,不争取,哪里会获得呢! [43] 季子虽来,不吾废也,季子虽归来,也不会废掉我的。 不吾废,犹不废我。 [44] 内空无骨鲠之臣,左右空空然没有一个正直的人。 内空喻左右无人。 骨鲠喻正直敢言。 是无如我何,这样就不能奈何我们了。 是字顶母老子弱无骨鲠之臣说,正因无如我何,所以开头就说王僚可杀也。 [45] 顿首就是磕头。 [46] 光之身,子之身也,我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 意即你身后之事一切由我担当。 [47] 丙子,古代纪日子用干支。 四月丙子,就是那年四月的丙子日。 [48] 窟室,地下的秘密建筑。 一说,就是空屋。 窟,空也。 [49] 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派保卫的兵队从王宫直排到公子光的家中。 陈,排列。 [50] 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凡排列在公子光家出入要道旁边的都是王僚的亲信之人。 陛音避,登上殿堂的高台阶。 《左传》作门阶户席,皆王亲也,《吴太伯世家》作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都无戚字。 那么亲就是亲信的人,不一定都是戚属了。 [51] 夹立侍,夹道排班站立着。 [52] 长铍,装有长柄的两刃刀。 铍音披,两面有锋刃的小刀。 [53] 饮酒恰到畅适,还没大醉的当儿,叫酣(音邯)。 [54] 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 详通佯。 [55] 鱼炙,煮熟的整鱼。 炙音只,炰烤。 进之,献于王僚。 [56] 擘音辟,拆开。 [57] 王人扰乱,王僚随带的兵员纷起骚动。 [58] 是为阖闾,这就是阖闾。 阖闾,吴国第二十四君,在位十九年(公元前五一四前四九六年)。 [59] 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与上面光之身,子之身也相应,盖报答专诸杀身成事的德惠。 [60] 豫让者,此本与会注本都连书不提行。 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提行书。 [61] 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从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过家臣。 范氏,晋大夫士会之后。 中行氏,晋大夫荀林父之后(行音杭)。 与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并执晋政,是为六卿。 [62] 无所知名,没有好好地用他,因而也没有人知他的声名。 [63] 去而事智伯,离开了范、中行氏来到智伯那里做家臣。 智伯名瑶,亦称智襄子,荀林父弟荀首之后(别为智氏,亦作知氏)。 [64] 赵襄子名毋,晋大夫赵衰之后。 毋时,晋室卑弱已甚,智伯已与韩、魏、赵三氏吞灭范、中行氏而瓜分其地。 后来智伯又向韩、魏求地,韩、魏与之。 向赵求地,襄子毋不许,故智伯纠合韩、魏,共伐赵襄子。 [65] 赵襄子被伐,退保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县)。 智伯与韩康子(名虔)、魏桓子(名驹)共围之,又决汾水灌城。 襄子遣张孟谈夜出私见康子、桓子,合谋反灭智伯。 [66] 三分其地,赵、韩、魏三分智伯之地。 于是晋六卿并为三家了。 [67] 智伯先曾强抑赵襄子之头灌酒令醉,后又水灌晋阳,故最怨智伯。 [68] 漆其头以为饮器,把智伯的头骨漆做饮酒的大觞。 漆,百衲本讹作,以下都如此。 [69]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古代成语。 为,因也。 说同悦。 容,修饰打扮。 [70] 以报智伯,报答智伯的知己(与前甚尊宠之相应)。 [71] 魂魄不愧,犹言死无遗恨。 [72] 变名姓为刑人,改名换姓,装作被判罪刑,罚当苦役的人。 [73] 入宫涂厕,进入赵襄子的宫中,修治厕所。 [74] 中挟匕首,衣内暗藏着匕首(此言事前的布置)。 [75] 内持刀兵,搜索衣内,见夹带着凶器(此言发觉的实迹)。 [76] 醳通释,放也。 蜀本、黄本、百衲本都径作释。 [77] 漆身为厉,以漆涂身,使皮肤肿癞,改变形貌。 厉音赖,即癞。 [78] 吞炭为哑,吞炭坏嗓,使声音变哑。 [79] 委质犹言托身投诚。 委,投托。 质,形质,即身体。 一说,质通贽,献送进见的礼物。 [80] 近幸,得宠而靠近。 [81] 乃为所欲,顾不易邪,那时要做什么(指报仇行刺),岂不容易么! 顾,反也。 邪通作耶。 反不易耶,正言其易也。 [82] 吾所为者极难耳,吾所做的漆身吞炭明知是极难的行动啊! 正所以说明不愿亏着心做这容易的事情。 观下文自明。 [83] 数,斥责。 读上声。 [84] 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你为什么单单为智伯报仇要这样深切呢? 也读如耶。 [85] 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把我当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只把自己当一般人那样报答他。 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把我当作一国中杰出的人物看待,所以我也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杰出的人物来报答他。 [86] 喟(音块)然,副词,是形容叹息的。 [87] 寡人赦子亦已足矣,我饶恕你也已够了! [88]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你自己思忖思忖罢,我不再放过你了! [89] 不掩人之美,不埋没别人的好处。 有死名之义,自有为名而死的道理。 [90] 臣固伏诛,我早就预备着遭受你的杀害。 伏诛,本说伏法就戮,但这里并没有屈服的意味。 [91] 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乞取你的外衣让我用剑在这里击斩它,以表我报仇息恨的心意。 焉字用作于此解。 致,表达。 [92]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不敢望你必能允许,但是我敢于把我的衷心意愿披露出来。 布,展露。 [93] 大义之,很感动豫让这一番话。 义,同情;感动。 [94] 三跃而击之,三次跳起来挥剑击斩襄子的外衣。 [95] 下报智伯犹言报智伯于地下,与前魂魄不愧相应。 [96] 伏剑,俯颈就剑,就是自刎。 [97] 赵国志士,赵襄子那边有正义感的人。 [98] 其后的后(编者按:繁体写作後)字蜀本讹作馀。 轵音之,魏邑。 汉置轵县。 隋时废,故城即今河南省济源县东南十三里的轵城镇。 [99] 聂政者,此本与会注本都连书不提行。 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提行书。 [100] 深井里,轵邑的一个里名。 [101] 以屠为事,以屠宰牲畜为生。 [102] 濮阳,卫地,即今山东省鄄城县。 严仲子名遂。 韩哀侯,韩国第四君,在位六年(公元前三七六前三七一年)。 [103] 侠累名傀,韩哀侯的叔父。 有卻,有仇恨,参看《项纪》校释〔230〕。 卻,蜀本作郤。 [104] 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到处访求可以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 [105] 至门请,登门拜访。 请,请谒。 [106] 数反,屡次往还。 反同返。 [107] 自畅聂政母前,亲自捧酒器进奉聂政之母。 畅,《战国策》作觞,该是对的。 [108] 溢通镒,蜀本作镒。 [109] 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因作狗屠,可以得些报酬,早晚之间,买些甘脆的东西来奉养母亲。 毳读如脆。 [110]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老亲的供养不缺,不敢接受仲子的赐与。 备,齐备。 当,担当。 [111] 辟人,回避了别人。 辟通避。 [112] 行游诸侯众矣,在外到处寻访的人也多了。 与前面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相应。 [113] 义甚高,义气的声名很高。 [114] 将用为大人麤粝之费,作为供给你母亲一点粗粮的费用。 大人,对人家父母的敬称,至今还流行着。 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作夫人,未必恰当。 麤同粗。 粝音厉,仅仅碾去外壳的米粒。 麤粝之费,谦词,言其不足当甘脆之用。 [115] 交足下之,结交你,得到彼此欢好。 同欢,彼此要好交欢。 [116] 岂敢以有求望邪,哪里就敢因此有所祈望呢! 以,因也。 [117] 卒备宾主之礼而去,终于具备了宾主相见的仪节,恭恭敬敬地辞别聂政之家。 [118] 除服,三年之丧已满,除去丧服。 [119] 鼓,动也。 鼓刀以屠,操着刀来从事屠宰。 [120] 枉,屈也。 车骑指仲子的侍从之人。 枉车骑而交臣,委屈了卿相的身份来下交于我。 [121] 至浅鲜矣,极为淡薄。 鲜,少也。 [122] 没有大功可以称者,没有大功可以当得起这样的尊礼。 称,报称。 [123] 是者徒深知政也,这样就独能显示他深深地赏识我(深切的知己)啊。 [124] 贤者指仲子。 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因感念怨仇而来亲信我这样穷困疏远的人。 睚眦参看《范蔡列传》校释〔297〕。 僻,疏远。 [125] 安得嘿然而已乎,哪能不声不响地就罢了呢! 嘿同默。 [126] 要同邀。 [127] 徒以老母,只因有老母之故(意即未能应邀)。 [128] 请得从事焉,愿即就此干去。 [129] 具告,备细地把经过情形告知聂政。 [130] 居处兵卫甚设,平日住的地方防卫得非常周密。 甚设,极为完备。 [131] 欲使人刺之众,要想刺他好多次。 众字《战国韩策》无。 有人认此为衍文。 其实众作多次解亦通。 [132] 终莫能就,终于不能成功。 [133] 不弃,意即应允。 [134] 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请增多车马人员可以做你的助手的。 益,增加。 百衲本益作登。 其,《韩策》作具。 辅翼,帮助。 [135] 韩都阳翟离卫濮阳不很远,故云相去中间不甚远。 [136] 其势不可以多人,在势不可以许多人同去的。 [137]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人多了就保不住不出岔子。 生得失,计较利害(一说,被活捉后的失言)。 [138] 生得失则语泄,一计利害,便不能保密而说话中间不免漏泄了。 [139] 殆,危险。 [140] 谢车骑人徒,不要车马和帮手。 徒,众也。 [141] 辞,辞行。 [142] 独行杖剑至韩,单身带剑径到韩都。 [143] 皮面,剥去面皮。 皮用作动词。 决眼,剜破眼睛(一作抉眼,是掏出眼睛)。 [144] 自屠出肠,自己剖开肚子,把肠子拉出来。 这样做,要人家辨认不出来。 [145] 暴于市,陈列在街市上。 暴音仆,暴露。 [146] 购问莫知谁子,悬赏访问,竟不知道他是谁家的人。 [147] 购县之犹悬购之,悬重赏来访求凶手的主名。 《韩策》正作县购。 县,悬的本字。 [148] 荣一作嫈。 [149] 贼不得,本说凶手未获,但此有凶手没有明确的意义。 [150] 国不知其名姓,国内都不知道凶手的名姓。 正申说了贼不得。 [151] 於邑同呜咽,悲哽。 [152] 其是吾弟与,这是我的弟弟罢? 与同欤,用与乎字同。 [153] 严仲子知吾弟,是政姊臆断之语,以为行刺韩相必仲子所指使,而仲子是吾弟的知己,因此推断这刺客必是吾弟了。 [154] 市行者诸众人,韩市上行路经过的许多人等。 [155] 暴虐,行凶;肆毒。 [156] 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你难道没有听到么? 怎么敢来认尸呢? 识之,辨认尸首。 [157] 无恙,平安无事。 恙音漾,忧也;病也。 [158] 下世,死去。 [159] 察举,选中。 [160] 泽厚矣,可奈何,恩情这样厚,可怎么办呢! [161] 重自刑以绝从,狠狠地自残肢体,使人辨认不出,用来切断牵累别人的线索。 从,从坐。 一说,从读踪(编者按:从,繁体作從,踪,繁体作蹤),踪迹。 [162] 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怎能怕杀身之祸而一辈子埋灭了弟弟的贤名呢! [163] 乡使,假使;倘然。 诚知,确切知道。 濡忍之志,软弱忍受的性格。 [164] 不重暴骸之难,不怕暴露尸骨的苦难。 重,惜也。 不重就是不惜,也就是不怕。 [165] 绝险千里以列其名,越过千里险道来显露他的名字。 绝,横越而遏。 列,显豁呈露。 汲古本列作烈。 [166] 姊弟俱僇于韩市,姊弟同死于韩市。 僇同戮。 [167] 乡使知人能得士矣,太史公插入的议论。 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韩市者当一气读,知字须直贯到者字。 就是说,如果聂政当时确知他姊姊没有软弱忍受的性格,不怕暴骨的苦难,定要越过千重险阻来宣露自己的姓名,情愿姊弟同死韩市的话,也就未必敢把身体许给仲子,为他出死力了。 [168] 聂政刺杀侠累在韩烈侯三年(公元前三九七年),荆轲刺秦王在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二二七年),其间相去一百七十一年。 此云其后二百二十馀年,秦有荆轲之事,恐当时传写有误。 [169] 荆轲者,此本与会注本都连书不提行。 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提行书。 [170] 齐有庆氏,荆轲之先代为齐人,或本姓庆,故卫人呼为庆卿。 卿,当时尊美人家的称呼,犹相尊称子。 [171] 而之燕,后又北往燕国。 之,前往。 [172] 击剑,讲究击刺的剑术。 [173] 以术说卫元君,即以剑术向卫元君游说。 卫元君,卫国第四十一君,在位二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一前二三〇年)。 此时卫国早已沦为魏国的附庸了。 [174] 秦伐魏,置东郡,在秦王政五年(魏景湣王元年,公元前二四二年)。 东郡约当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一带地(主要部分为卫国故地)。 [175] 秦置东郡之明年(公元前二四一年),又拔魏之朝歌(故城在今河南省淇县东北,时为卫都),卫元君遂徙于野王。 此云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其实不仅支属而已。 野王即今河南省沁阳县。 [176] 榆次,本春秋时晋榆邑,初属魏,战国时属赵,改名榆次。 汉置县。 即今山西省榆次县。 [177] 论剑,谈说剑术。 [178] 怒而目之,因议论不合而怒视之。 目之,对荆轲瞪眼。 [179] 人或言复召荆卿,有人请盖聂重招荆轲来谈。 [180] 曩者,往昔,犹言早先。 曩音囊上声。 不称,不合。 [181] 是宜去,不敢留,这样看,他应该走了,不敢留在这里的。 [182] 使使往之主人,派人去到荆轲居停的主人(房东)那里。 之,至也。 [183] 已驾而去榆次矣,已经乘车离开榆次了。 [184] 目摄之,我的眼光已把他收服了。 摄,整治;收取。 [185] 鲁句践,大概慕越王之名而取此名的,是个深通剑术的人。 观篇末的说话便可明白。 博,赌博。 [186] 争道,在赌局上争取赢路。 [187] 善击筑者,擅长击筑的人。 筑音竹,像琴那样的乐器,也配弦。 但不用手指弹动,而用竹子来打击发音的。 [188] 酒酣以往,半醉以后。 往,后也。 [189] 相乐也之上蜀本有以字。 [190] 旁若无人者,好像身旁没有别的人似的。 [191] 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虽然跟那班酒徒混在一起,但他的行为举动却是稳重沈着,而且还是喜欢读书的。 沈读如沉。 [192] 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所游历到的各地(诸侯之境),都跟当地的知名之士相结交。 [193] 处士,已详《魏公子列传》校释〔133〕。 善待之,很好地看待荆轲。 [194] 非庸人,不是平常庸俗的人。 [195] 太子丹,燕王喜之子。 秦王政即位,丹质于秦(质音致,质于秦,留秦当抵押品)。 王喜二十三年(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二三二年),丹自秦逃归。 时荆轲已入燕,故云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会,适逢。 亡,逃亡。 [196] 遇燕太子丹不善,对待燕丹没有礼貌。 [197] 蚕食,逐渐侵蚀,像蚕食桑叶似的。 [198] 且至于燕,将要触及燕国来了。 且,将也。 [199] 傅,师傅之官,参看《留侯世家》校释〔221〕、〔222〕。 [200]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左关、殽之险,是说秦国的地势险要。 其中地名都已见前,可参看《范蔡列传》校释〔156〕、〔157〕。 蜀本巴、汉之上无擅字。 [201] 民众而士厉,人口多而战士强。 厉,勇猛。 [202] 兵革有馀,军备充裕。 [203] 意有所出,犹言意图向外发展。 [204] 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言燕国不能稳定了。 长城指当时燕北边的长城(西自造阳〔河北怀来县〕,东连襄平〔辽宁辽阳县北〕,大部在今河北、辽宁两省境内)。 易水源出河北省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合,即古武水,当时为燕南巨川,与滹沱并称。 [205]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何苦因被欺的怨恨便要去触犯他的凶锋呢! 见,被也。 陵,欺陵。 批,触动。 相传龙的喉下有逆鳞,触到它,便要杀人。 见《韩非子说难篇》。 在当时已为流行语,用以喻暴君的凶恶。 [206] 然则何由,那么该走哪条路呢? [207] 入图之,仔细打算。 入有内义;深义。 [208] 受而舍之,接受他的投奔,留他住下来。 舍,馆舍,此处当动词用。 [209] 委肉当饿虎之蹊,引用当时的成语。 委,弃置。 蹊音兮,径路。 言抛肉在饿虎出入的路口,必然不能幸免的。 [210] 不振,无救。 振,救也。 [211] 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虽有管仲、晏婴那样的贤人也不能替你出主意的。 [212] 疾遣,赶快送出。 灭口,消灭人家的借口。 [213] 购于单于,与匈奴的君长连和。 购通媾,也作讲,和好。 单于音善预,匈奴君王的称呼。 [214] 其后迺可图也,然后始可计画如何去对付秦国。 迺,古乃字。 [215] 旷日弥久,延搁的日子太久。 旷,空也。 旷日犹空耗日子。 弥,延长。 [216] 惽然,忧思昏烦之状。 [217] 恐不能须臾,言忧烦欲死,恐怕不能更延顷刻了。 须臾犹顷刻。 [218] 且非独于此也,进一层说,言不但忧烦不能忍此须臾而已。 [219] 是固丹命卒之时也,言果如是,我的生命也完结了。 [220] 更虑之,重新考虑。 [221] 后交,将来的交情。 [222] 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这正合于增加怨恨,催动祸患的话头了。 资,增益。 助,助力。 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无所字。 [223] 必无事矣,必然没有什么了。 [224] 雕鸷音彫制,猛禽之属,以喻秦国的凶暴。 岂足道哉,还有什么可说呢! 意义与上面必无事矣相同。 [225] 乃造焉,于是田光往太子丹之门请见。 造音慥,前往。 [226] 逢迎,迎上前去。 卻行为导,徐徐后退,引导田光。 卻,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讹作却。 蔽,拂拭。 [227] 避席,离开自己的坐席,表示不敢安坐。 [228] 不两立,不能并存。 [229] 留意,留心;在念。 此有指示、援助的意义。 [230] 骐骥盛壮之时驽马先之,当时成语。 骐骥,良马。 驽马,劣马。 先之,跑到骐骥的前面去。 [231] 盛状之时,当依蜀本、百衲本、汲古本、会注本作盛壮之时。 [232] 精,精力。 消亡,消耗亡失。 [233] 所善荆卿可使也,吾所熟识的荆卿可以当得起这个使命的。 [234] 戒,叮嘱。 此有禁约之意。 [235] 丹所报,我告诉你的心事。 先生所言,你推荐荆卿的话。 [236] 俛同俯。 [237] 偻行,曲背而行,状其衰老。 [238] 吾形已不逮,我的身体已够不上了。 形,形体。 逮,及也。 [239] 窃不自外,不自见外,犹言不客气。 [240] 言足下于太子,把你举荐给太子了。 [241] 长者为行,老成人所作的行为。 不使人疑之,不应该让别人怀疑的。 [242] 节侠犹好汉。 节是品节,侠是义侠。 [243] 致光之言,传达田光临死之言。 [244] 膝行流涕,跪着前进,淌下眼泪来。 [245] 后通後,黄本、百衲本都径作後。 [246] 诫同戒。 毋言之毋,百衲本讹作母。 [247] 不肖,谦辞,犹言不贤。 [248] 使得至前,敢有所道,让我在你跟前能够有所表达。 [249]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与《范睢传》是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语气正同。 参看《范蔡列传》校释〔153〕。 但秦昭王对范睢说时,其父武王已死,故自称孤;太子丹时,其父王喜尚存,何得称孤! 所以《索隐》说或记者失辞。 [250] 欲不可足,欲望是不会满足的。 [251]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不尽吞天下的土地,征服海内的诸王(六国之王),他的意愿是不会满足的。 厌通餍,餍足。 [252]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二三○年)遣内史腾(《六国表》作胜〔编者按:繁体作勝〕)攻灭韩,虏韩王安,尽收韩地,改建为颍川郡。 纳,收取。 王安,韩第十一君,在位九年(公元前二三八前二三〇年)。 [253] 临赵,逼近赵国。 临,近也。 [254] 距漳、邺,到达赵国的南境,距,抵也。 漳、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和河南省安阳县之间的一带地方。 [255] 李信,秦将。 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县。 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 战国时为赵之西境要地。 出太原、云中,是说秦兵从那两地东出侵赵。 [256] 不能支秦,必入臣,抵当不了秦国,必然向秦投降。 支,支撑。 [257] 数困于兵,屡次被兵事所困苦。 数读入声,已屡见前。 [258] 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现在计算起来,把整个的燕国的力量也不够抵当秦国。 [259]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韩、赵诸国既已被秦征服,其他的诸国不敢再联合起来抗秦了。 [260] 私计,个人的打算。 [261] 闚以重利,把丰厚的利益歆动他。 闚音恢,示也。 此有使他欲羡的意义。 蜀本作。 [262] 正因为秦王贪心重,必然上钩,而我可以取得我所心愿的效果了。 [263] 则不可,即使不答应。 则、即两字古通用。 可,允可。 [264] 擅兵,专揽兵权。 内有乱,指被刺后的动乱。 [265] 以其间诸侯得合从,趁这疑乱的当儿,各国便都敢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了。 [266] 上愿,最高的愿望。 [267] 委命,委托。 此有以性命相托的意义。 [268] 惟,愿也。 [269] 驽下,谦辞,言才质下劣,像驽马那样的不中用。 [270] 不足任使,不配担当这委命的任务。 [271] 固请毋让,坚决请他不要推辞。 毋,蜀本、百衲本都讹作母。 [272] 舍上舍,住上等的馆舍。 [273] 日造门下,每天到荆轲住的地方问候。 [274] 供太牢具,参看《项纪》校释〔484〕。 [275] 异物间进,时常把珍异的东西送给荆轲。 间进,隔不多时必有进献。 [276] 恣荆轲所欲,畅足荆轲的欢心。 恣,纵放;酣畅。 [277] 未有行意,没有起身赴秦的动静。 [278]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二二八年),王翦破赵,虏赵王迁。 迁即幽缪王,赵之第十君,在位八年(公元前二三五前二二八年)。 [279] 旦暮渡易水,早晚间就要渡过易水来了。 [280] 长侍足下,经常侍奉你。 [281] 微太子言,臣愿谒之,没有太子的动问,我也要请求行动了。 微,无也。 谒,请也。 [282] 行而毋信,前去秦国而没有取信的物证。 行,前往。 毋通无,百衲本讹作母。 信,信物。 [283] 督亢,燕国南界的肥沃之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 当时想佯献给秦王,故先绘送地图。 [284] 说见臣,乐于接见我。 说同悦。 [285] 乃得有以报,于是可以有所报效你了。 [286] 私见,背着太子丹前往会见。 [287] 遇将军可谓深矣,对待你可算得酷毒了。 遇,待遇。 深,刻酷。 [288] 戮没,杀戮和没收。 重要的都被杀戮,较轻的被没收为官奴婢。 [289] 太息之太,汲古本作大。 [290] 每念之,每次想到这戮没之惨。 [291] 痛于骨髓,犹痛入骨髓。 髓音徙,骨中的脂膏。 [292] 顾计不知所出耳,但是想不出什么法子罢了。 [293] 乃前,于是挺身而前。 有兴奋之意。 [294] 揕其匈,直刺他的胸膛。 揕音碪,攮刺。 蜀本、黄本、汲古本都讹作椹。 匈,胸的本字。 [295] 愧,羞也。 此作耻辱解。 [296] 岂有意乎,问他同意不同意,犹言宁有这样的想法么。 [297] 偏袒搤捥而进曰,把衣袖脱下一边来,露出右腕,用左手捏着它,然后发言。 极状奋怒的样子。 袒,露出。 搤同扼。 捥同腕。 进曰就是发言。 [298] 切齿,齿牙相磨。 腐心,恨得好像那颗心也熬煎得腐烂了。 [299] 乃今得闻教,如今方才得到你的开导。 [300] 盛首函封之,把首级装在匣子里封藏起来。 盛音成,装置。 函,匣子。 [301]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那时太子已预先在各处访求到锋利的短剑。 豫通预。 天下犹言遍地。 [302] 徐夫人,收藏利匕首的人。 因名气大了,便叫道匕首为徐夫人匕首。 [303] 以药淬之,用毒药炼染在匕首的锋刃上。 烧红了铁浸向水内叫淬(音悴)。 [304] 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只要丝那么一缕的血渗出来,人便没有不立刻死去的。 濡,渗润。 [305] 装,整治行装。 [306] 忤视,反目相看。 忤,逆也。 [307] 为副,充当荆轲的助手。 [308] 有所待,欲与俱,另有所约的人正等待他来,想要同他一块儿去。 俱,偕也。 [309] 为治行,替他整备行装。 [310] 顷之,未发,耽阁了一会儿没有动身。 发,行也。 [311] 迟之,嫌他拖延。 [312] 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乎,太阳要没了,你有动身的意思么? [313] 何太子之遣,惊怪之辞,犹言怎么你这样支派呢!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一去而不能好好地回来复命(意即不能完成任务)的,那才是真小子啊! [314] 不测,吉凶莫测,意思偏重在凶险一面。 [315] 请辞决矣,愿即分手离开罢! [316] 白衣冠,凶丧之服。 知其难还,故像送丧那样的送他;同时也存在着激励的意义。 [317] 既祖,既已饯行。 取道,上路。 古代远行,必祭道路之神,将行,饮酒,叫做祖。 故饯行称祖道。 [318] 古代乐器演奏,按音律的高下,分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就是后世笛色所用的合、四、上、一、尺、工、凡,也就是西乐所用的C、D、E、F、G、A、B七调。 变徵之声,相当于管笛的一字调,西乐的F调。 此调适于悲歌,故下云士皆垂泪涕泣。 [319] 前而为歌,边走向前去边歌唱着。 百衲本无为字。 萧萧,形容风的拂动之声。 兮,参看《项纪》校释〔566〕。 [320] 羽声,相当于工字调,西乐的A调,较变徵更高,故其音感更见忼慨。 忼慨犹愤激,已详《项纪》校释〔565〕。 [321] 瞋目,瞪眼。 已详《项纪》校释〔317〕。 [322] 发尽上指冠,意同怒发冲冠,参看《廉蔺列传》校释〔32〕。 [323] 终已不顾,始终头也不回。 [324] 千金之资币物,价值千金的礼物。 厚遗,厚赠,就是送很重的贿赂。 中庶子,官名,详《商君列传》校释〔4〕。 [325] 为先,替燕使荆轲作先容(预先介绍)。 [326] 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惧怕大王的威严。 诚,实也。 振,动荡。 怖,畏惧。 [327] 军吏,指秦王派去的将士。 [328] 内臣,内属之臣。 比诸侯之列,排在朝秦的诸侯的队伍里。 [329] 给贡职如郡县,纳贡应差像直属的郡县一样。 [330] 不敢自陈,不敢擅自陈说。 [331] 使使以闻大王,特地派了使臣来报知大王。 [332] 惟大王命之,请大王示下。 [333] 九宾,已详《廉蔺列传》校释〔48〕。 [334] 见燕使者咸阳宫,在宫廷中接见燕国的使臣。 [335] 奉,捧的本字。 [336] 以次进,荆轲为正使,在前,秦舞阳为副使,在后,挨着次序前进。 [337] 荆轲镇定,故意回头(顾)讪笑舞阳。 [338] 前谢,走上前去向见怪的群臣谢罪。 [339] 北蕃蛮夷,自贬的谦辞。 鄙人,鄙野的人,犹言没有见过世面的粗夫。 [340] 振慴犹振怖。 慴音折,已见《项纪》校释〔44〕。 [341] 少假借之,稍为宽恕他一下。 假借有迁就的意义。 [342] 使得毕使于前,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343] 取图奏之,把地图献给秦王。 奏,奉献。 [344] 发图,打开地图来看。 [345] 图穷而匕首见,地图翻看将完,所藏的匕首露出来了。 见同现。 [346] 揕,蜀本、黄本、汲古本都讹作椹。 [347] 自引而起,袖绝,自己抽身起立,把袖子挣断了。 [348] 剑长,操其室,因剑太长,仅抓住了剑鞘。 室,鞘子。 [349] 剑坚,故不可立拔,剑紧插在鞘内,牢固得不能立刻拔出来。 坚,紧也。 故通固。 [350] 逐,追赶。 [351] 皆愕,都愣住了。 愕,惊愕。 [352] 卒起不意,事起仓猝,出其不意。 尽失其度,都失去了常态。 [353] 秦法,秦国的制度。 不得持尺寸之兵,不许携带些许武器。 尺寸言其微细。 [354]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许多带兵器的侍卫人员都排列在殿陛的下面,没有旨意宣召是不能上殿的。 郎中,属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是守卫官禁的近侍人员。 [355] 无以击轲,没有什么武器来抵击荆轲。 [356] 以手共搏之,殿上的群臣,大家用空手来殴打荆轲。 [357] 侍医,随侍的医官。 且音苴。 提,投击。 [358] 王负剑,提醒秦王之辞,犹言大王,你把剑背在背上啊。 因佩剑太长不能立拔,使推至背上则前面短就容易拔出了。 [359] 左股,左腿。 [360] 废,残废。 [361] 引,抽起。 擿同掷。 [362] 桐柱,蜀本、黄本、汲古本都作铜柱。 百衲本、会注本和此本铜都作桐。 《燕丹子》说,荆轲拔匕首掷秦王,决耳入铜柱火出。 匕首掷入铜柱未免夸张,似以桐柱为近理。 [363] 创,伤口。 参看《项纪》校释〔592〕。 [364] 就,成就。 [365] 箕踞以骂,蹲坐在地上肆骂。 微屈其膝而坐,状正如箕,故叫做箕踞。 古人以为这样是倨傲不敬的表现。 蜀本、百衲本踞都作倨。 [366] 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与前面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相应。 因欲生劫秦王,得到秦王反还侵地的诺言(约契)来回报燕丹,留了一手,遂致蹉失刺杀秦王的机会,故上云事所以不成者。 [367] 前杀轲,上前去把荆轲杀了。 [368] 不怡者良久,不舒服了好多时。 [369] 论功,考核擒杀刺客之功。 同时也追究失职的人。 看下文自明。 [370]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按当赏当罚(坐罪)的情况,分别轻重来处分它。 差音次,等级;差别。 [371] 溢,百衲本作镒。 [372] 蓟城,燕都,相传即今北京市德胜门外的土城关,亦称蓟门,又名蓟丘。 十月,秦王政二十一年(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二二六年)的十月。 [373] 辽东指今辽宁省东南境一带地,在辽水之东,故以为名。 秦灭燕后置辽东郡。 [374] 代王嘉,即赵公子嘉,秦破邯郸,虏赵王迁,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 其后亦为秦所虏。 [375] 必解,一定可以和解。 [376] 社稷幸得血食,犹言国命可以侥幸地延续下去。 社稷本土谷之神,古代以为国家的象征。 宰牲祭享,故云血食。 [377] 衍水,辽东水名,不详何地。 [378] 欲献之秦,欲字疑系衍文。 《秦始皇本纪》明言得太子丹之首,是实已献出了的。 [379] 秦王政二十五年(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灭燕,上距破蓟城之时跨连五年,故云后五年。 [380] 逐太子丹、荆轲之客,追捕丹、轲的羽党。 逐,追究缉捕。 [381] 皆亡,都逃散亡匿了。 [382] 为人庸保,替人家做帮佣。 [383] 匿作就是变姓名为人帮佣。 宋子,本赵邑,汉曾建宋子县,故治在今河北省赵县北二十五里。 [384] 作苦,操作得辛苦的时候。 [385] 傍惶不能去,在那里转来转去舍不得走开。 傍惶犹徘徊。 [386] 每出言曰,往往脱口而出地说道。 [387] 彼有善不善,那边击筑的声音有的合调,有的不合调。 [388] 从者以告其主,同道的佣工把这有善有不善的话告知他的主人。 [389] 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那个佣工倒是知音的人,背地里评论筑音有的对有的不对。 是非就是善、不善。 [390] 家丈人就是那一家的主人翁。 [391] 念久隐畏约无穷时,心里想,这样长久地隐藏畏缩是没有了结的时候的。 [392] 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把久藏在行装匣中的筑和他平常穿的漂亮衣服拿出来。 [393] 更容貌而前,改装整容而走向前来。 [394] 下与抗礼,走下座来,用平等的礼节去接待他。 无分尊卑叫抗礼。 [395] 宋子传客之,宋子一地的大户轮流招待他,都以为上客。 [396] 惜,爱也。 [397] 重赦之,特别饶恕高渐离,没有杀死他。 [398] 矐音霍,失明。 矐其目就是弄瞎他的眼睛。 一说,用马屎的烟把他熏瞎的。 [399] 以铅置筑中,用铅镕灌在筑中。 用意在使它坚实可以击人。 [400] 朴通扑,撞击。 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径作扑。 [401] 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可惜他不能精通刺剑的手段啊。 讲,讲究;精研。 [402] 甚矣吾不知人也,太过分了,吾实在没有了解他。 [403] 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从前吾因为赌博争胜而呵叱他,他当然不以我为他的同志而逃去不再会面了。 以上三语,好像深悔当时错认了荆轲,没有把击刺之术教给他。 [404] 世言荆轲,当世流传的荆轲故事。 其称太子丹之命,这些故事中每称道太子丹的命运好像有天助似的。 以下就是这天命的传说。 [405] 《燕丹子》: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归。 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 丹仰天叹焉,即为之乌头白,马生角。 王不得已,遣之。 为机发桥(暗藏机关,使桥断坏),欲陷丹。 过之,为不发(机关失灵而没有发作)。 《风俗通》:燕太子丹天为雨粟,乌头白,马生角。 这些传说都是称述太子丹之命,故太史公引之云天雨粟,马生角也。 [406] 天命之说,太无凭准,故太史公直断以为太过。 [407] 皆非也,总结之辞,就是说天命传说和刺伤秦王都不是实在的。 [408] 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从前公孙季功和董生都曾同夏无且交游的。 [409] 公孙和董是太史公的朋友,把夏无且所谈的实况告给他,故云为余道之如是。 [410] 此其义或成或不成,他们的行义(志愿)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 [411] 立意较然,不欺其志,他们所立的志愿都很明白,而且都没有辱没了志愿。 较,明白。 欺,亏待。 [412] 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声名传流到后世来,岂是虚妄的么! 垂,流传。 妄,欺谎。 发布时间:2025-05-20 12:24:5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