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淮阴侯列传 内容: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2]又不能治生商贾。 [3]常从人寄食饮,[4]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5]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6]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7]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8]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9]吾哀王孙而进食,[10]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11]众辱之曰:[12]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13]于是信孰视之,[14]俛出袴下,[15]蒲伏。 [16]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17]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18]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未得知名,为连敖。 [19]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20]曰:上不欲就天下乎? [21]何为斩壮士! 滕公奇其言,[22]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 [23]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24]上未之奇也。 [2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26]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27]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28]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29]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30]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31]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32]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33]顾王策安所决耳! [34]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35]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36]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37]至拜大将,乃韩信也。 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38]汉王曰:然。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 [39]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40]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41]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喑叱咤,[42]千人皆废,[43]然不能任属贤将,[44]此特匹夫之勇耳。 [45]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46]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47]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48]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49]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50]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 [51]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彊易弱。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52]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53]且三秦王为秦将,[54]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55]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56]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57]秦民莫爱也。 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58]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59]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60]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61]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62]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63]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64]定三秦。 汉二年,[65]出关,收魏河南,[66]韩、殷王皆降。 [67]合齐、赵共击楚。 [68]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 [69]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70]汉之败卻彭城,[71]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 齐、赵亦反汉与楚和。 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72]至国,即绝河关反汉,[73]与楚约和。 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 [74]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 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75]信乃益为疑兵,[76]陈船欲度临晋,[77]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78]袭安邑。 [79]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汉王遣张耳与信俱,[80]引兵东,北击赵、代。 [81]后九月,[82]破代兵,禽夏说阏与。 [83]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84]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85]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86]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87]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88]骑不得成列,[89]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90]从间道绝其辎重;[91]足下深沟高垒,[92]坚营勿与战。 [93]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愿君留意臣之计! [94]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95]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 [96]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97]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98]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99]不听广武君策。 广武君策不用,韩信使人间视,[100]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101]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102]夜半传发,[103]选轻骑二千人,[104]人持一赤帜,[105]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106]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107]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108]令其裨将传飱,[109]曰:今日破赵会食。 [110]诸将皆莫信,详应曰:[111]诺。 谓军吏曰:[112]赵已先据便地为壁,[113]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114]恐吾至阻险而还。 [115]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116]赵军望见而大笑。 [117]平旦,[118]信建大将之旗鼓,[119]鼓行出井陉口,[120]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121]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122]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123]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 [124]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125]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126]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127]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128]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129]休毕贺,[130]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131]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 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13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133]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134]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135]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善。 非臣所及也。 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 [136]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137]今臣败亡之虏,[138]何足以权大事乎! [139]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140]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141]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142]因固问曰:[143]仆委心归计,[144]愿足下勿辞! 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45]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146]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 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147]身死泜上。 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148]诛成安君。 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 [149]若此,将军之所长也。 然而众劳卒罢,[150]其实难用。 今将军欲举倦弊之兵,[151]顿之燕坚城之下,[152]欲战恐久力不能拔,[153]情见势屈,[154]旷日粮竭,[155]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彊也。 [156]燕、齐相持而不下,[157]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 [158]若此者,将军所短也。 臣愚,窃以为亦过矣。 [159]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韩信曰:然则何由? [160]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161]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162]北首燕路,[163]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164]暴其所长于燕,[165]燕必不敢不听从。 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166]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 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167]此之谓也。 韩信曰:善。 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 [168]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 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169]发兵诣汉。 [170]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171]汉王南出,之宛、叶间,[172]得黥布,[173]走入成皋,[174]楚又复急围之。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 [175]至,宿传舍。 [176]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 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177]以麾召诸将,易置之。 [178]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 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179]信引兵东,未渡平原,[180]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181]韩信欲止。 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182]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183]宁有诏止将军乎? 何以得毋行也! [184]且郦生一士,[185]伏轼掉三寸之舌,[186]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于是信然之,[187]从其计,遂渡河。 [188]齐已听郦生,[189]即留纵酒,[190]罢备汉守御。 [191]信因袭齐历下军,[192]遂至临菑。 [193]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194]乃亨之,[195]而去高密,[196]使使之楚请救。 韩信已定临菑,遂东追广至高密西。 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 齐王广、龙且并军与信战,未合,[197]人或说龙且曰:[198]汉兵远斗穷战,[199]其锋不可当。 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 [200]不如深壁,[201]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202]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 汉兵二千里客居,[203]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 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204]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205]吾何功! 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 [206]遂战,与信夹潍水陈。 [207]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 详不胜,[208]还走。 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 遂追信渡水。 信使人决壅囊,[209]水大至。 龙且军大半不得渡,[210]即急击,杀龙且。 龙且水东军散走,[211]齐王广亡去。 信遂追北至城阳,[212]皆虏楚卒。 [213]汉四年,[214]遂皆降。 平齐。 使人言汉王曰:[215]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 南边楚。 [216]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217]愿为假王便。 [218]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219]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不如因而立,[220]善遇之,使自为守。 不然,变生。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221]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勠力击秦。 [222]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 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223]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224]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 [225]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226]项王怜而活之,[227]然得脱,辄倍约,[228]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 [229]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230]以项王尚存也。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 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 [231]足下与项王有故,[232]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 [233]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234]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235]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236]言不听,画不用,[237]故倍楚而归汉。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238]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239]幸为信谢项王! [240]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241]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242]仆尝受相人之术。 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 对曰:贵贱在于骨法,[243]忧喜在于容色,[244]成败在于决断,[245]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246]韩信曰:善。 先生相寡人何如? 对曰:愿少间。 [247]信曰:左右去矣! 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248]韩信曰:何谓也? 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一呼,[249]天下之士云合雾集,[250]鱼鳞襍遝,[251]熛至风起。 [252]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 [253]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塗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254]不可胜数。 [255]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 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256]三年于此矣。 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257]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258]败荥阳,伤成皋,[259]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 夫锐气挫于险塞,[260]而粮食竭于内府,[261]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262]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 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 [263]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264]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265]从燕、赵,[266]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267]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268]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269]孰敢不听! 割大弱彊,[270]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 [271]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272]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273]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 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274]愿足下孰虑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275]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276]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277]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 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278]相与为刎颈之交。 [279]后争张黡、陈泽之事,[280]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281]逃归于汉王。 汉王借兵而东下,[282]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 此二人相与,天下至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 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283]而事多大于张黡、陈泽。 [284]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285]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野兽已尽而猎狗亨。 [286]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 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于句践也。 此二人者,足以观矣。 愿足下深虑之! 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287]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 [288]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289]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 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290]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291]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292]计者事之机也,[293]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 [294]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295]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 [296]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297]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 [298]故知者决之断也,[299]疑者事之害也,审豪氂之小计,[300]遗天下之大数,[301]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302]百事之祸也。 [303]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304]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305]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306]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307]此言贵能行之。 [308]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309]不再来。 愿足下详察之!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 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遂谢蒯通。 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 [310]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 [311]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 汉五年正月,[312]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313]信至国,[314]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315]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316]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 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项王亡将锺离眜家在伊庐,[317]素与信善。 项王死后,亡归信。 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 [318]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 [319]汉六年,[320]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 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 [321]实欲袭信,信弗知。 高祖且至楚,[322]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 [323]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 信见眜计事,[324]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 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325]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乃骂信曰:公非长者。 卒自刭。 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 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326]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上曰:人告公反。 遂械系信。 [327]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328]常称病不朝从。 [329]信由此日夜怨望,[330]居常鞅鞅,[331]羞与绛、灌等列。 [332]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 [333]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33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335]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336]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 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337]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338]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339]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340]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钜鹿守,[341]辞于淮阴侯。 [342]淮阴侯挈其手,[343]辟左右与之步于庭,[344]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 欲与子有言也。 豨曰: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曰:公所居,天下精兵处也;[345]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346]人言公之畔,[347]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为公从中起,[348]天下可图也。 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 汉十一年,[349]陈豨果反。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阴使人至豨所曰:[350]弟举兵,[351]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352]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舍人得罪于信,[353]信囚,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354]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355]乃与萧相国谋,[356]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357]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358]虽疾,彊入贺。 [359]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360]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361]岂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 [362]高祖已从豨军来,[363]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364]问信死亦何言? 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 高祖曰:是齐辩士也。 乃诏齐捕蒯通。 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 对曰:然,臣固教之。 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 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上怒曰:亨之! 通曰:嗟乎! 冤哉亨也! 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 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365]山东大扰,[36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367]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368]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369]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 [370]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 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371]顾力不能耳。 又可尽亨之邪! [372]高帝曰:置之! [373]乃释通之罪。 [374]太史公曰:吾如淮阴,[375]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376]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377]令其旁可置万家。 [378]余视其母冢,良然。 [379]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380]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381]后世血食矣。 [382]不务出此,[383]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384]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 * *[1] 淮阴故城在今江苏省清江市东南。 已见《陈丞相世家》校释〔109〕。 [2] 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没有什么可称的才行能够推举选择为官吏。 [3] 治生商贾,做买卖来营谋生活。 流动贩卖的叫商,设肆售货的叫贾(音古)。 [4] 寄食饮,犹言乞食。 寄,投托。 [5]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曾经屡次投靠在下乡南昌亭长的家里求食。 常通尝。 数读入声,屡次。 下乡,淮阴县的属乡。 南昌,下乡的亭名,《楚汉春秋》作新昌。 亭长已见《项纪》校释〔589〕。 [6] 晨炊蓐食,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 蓐同褥。 [7] 诸母,大娘们。 漂,在水中拍絮。 [8] 饭信,分自己的饭给韩信吃。 竟漂数十日,直到数十天漂絮工作完了以后才罢。 饭,动词。 [9] 自食,自己养活。 食音寺,供养。 [10] 王孙,犹公子,当时对年轻人的通称。 [11]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你虽然生得高大,但喜欢佩带刀剑,内心终是胆怯的罢。 若,汝也。 [12] 众辱之,当大众面前羞辱他。 [13] 袴一作胯,袴下犹胯下。 出我胯下,在我的两腿的当间儿爬出去。 [14] 孰视之,仔仔细细地看了这少年一下。 孰同熟。 [15] 俛出袴下,爬倒来钻过这少年的胯下。 俛同俯。 [16] 蒲伏同匍匐,俯伏在地上。 [17] 戏下即麾下,参看《项纪》校释〔413〕。 [18] 干,求请;献议。 汲古本讹作于。 [19] 连敖,接待宾客的人员。 [20] 滕公即夏侯婴,已见《项纪》校释〔466〕。 [21] 就,成就。 [22] 奇,惊怪。 [23] 大说之,很佩服他的一番说话。 说同悦。 [24] 治粟都尉,管理粮饷的高级军官。 [25] 未之奇,犹未奇之,不曾重视他。 奇,珍贵;看重。 [26] 南郑,今陕西省南郑市,时为汉王国都。 已见《项纪》校释〔369〕。 [27] 诸将行,诸将领辈。 行音杭,行辈。 道亡,半路逃走,当时诸将士卒多思东归,故多道亡。 [28] 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揣想萧何等已屡次向汉王举荐过,汉王不用我。 不我用犹不用我。 [29] 不及以闻,来不及把韩信逃亡的事告知汉王。 [30] 追信诈也,说追韩信是欺骗他。 以上数语都呼萧何为若,这上面却改称公,可见汉王此时心已稍定,措辞也较为安详了。 [31] 国士无双,一国中杰出之人,没有人可以同他相比的。 [32] 无所事信,没有韩信的用处。 [33] 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除了韩信,没有可以同他商议大事的人。 [34] 顾王策安所决耳,但不知大王的计策决定走哪一条路(长王汉中还是争天下)罢了! 顾,但也。 安,何也。 [35] 吾为公以为将,吾为你的推荐,命他做将官罢。 [36] 斋戒,已详《廉蔺列传》校释〔35〕。 设坛场具礼,布置拜将的场所,具备拜将的礼节。 筑土培高叫坛,平治地面叫场。 [37] 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各人的想法都以为自己要受命拜大将了。 [38] 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向东去,跟他争夺天下霸权的对手岂不是项王么? 乡同向。 [39] 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大王自己估计,你个人的勇狠和兵势的精强,比项王谁胜? 仁,良也。 仁彊兼有精良与强盛的意义。 [40] 贺,赞同之意,与嘉同义。 嘉与贺古同声而通用,见《广雅疏证》。 [41] 蜀本为上有以字。 惟《汉书》作唯(古多借作虽字〔编者按:繁体作雖〕)。 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意谓不但大王以为不如他,虽我也以为大王不如他。 [42] 喑叱咤,形容意气飞扬。 喑(音音)(音污)是满怀怒气。 叱咤(音诧)是发怒的声息。 [43] 千人皆废,言他发怒时虽千人在旁也都被镇得不敢动弹。 废,不振;瘫痪。 [44] 任属,倾心委托。 [45] 匹夫之勇,言一个光杆的勇狠,无当大用的。 [46] 呕呕,《汉书》作姁姁(音吁),噜苏;烦碎。 [47] 印刓弊,刻好了封给人家的印信,摩弄得印角都磨灭了。 忍不能予,舍不得给与应封的人。 刓同玩。 弊,减损。 忍,掯住。 予,给付,汲古本讹作子。 [48] 妇人之仁,言只是一味婆子气,不识大体。 [49] 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讥他放弃形胜之地。 [50] 有背义帝之约,不履行义帝先入关中者王之的成约。 以亲爱王,把他亲近信爱的人分封为王。 [51] 特劫于威,彊耳,不过被他的淫威所胁制,勉彊服从罢了。 彊应读上声,勉自抑制之意。 [52] 反其道,就是要不尚匹夫之勇,不行妇人之仁。 [53] 何所不诛,有什么地方不可以诛灭呢! 何所不服和何所不散,说法完全相同。 服是心服,散是打散。 但诛灭和打散是指的敌人方面,心服是指的自己方面。 [54] 三秦王,指当时秦地的三个王,即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已详《项纪》校释〔371〕、〔372〕、〔373〕。 当时就把雍、塞、翟三国统括起来称做三秦。 [55] 阬,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作坑。 [56] 痛入骨髓,参看《刺客列传》校释〔291〕。 [57] 彊以威王此三人,勉强用兵威来封此三人为王。 [58] 秋豪无所害,些微也没有侵害它,秋豪参看《项纪》校释〔289〕。 [59] 刘邦初入关,与秦民约,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仅举杀人、伤人和盗取三项罢了,故云法三章耳。 [60] 王秦,王于秦地。 [61] 传檄而定,犹言行一道文书便可收服的。 檄音亦,长尺二寸的木简,古代有宣告或征召的事,书于檄上传发之。 [62] 晚,迟也。 [63] 部署,布置。 所击,攻击的目标。 [64] 陈仓,秦所置县,故城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 [65] 汉二年丙申岁,当公元前二〇五年。 [66] 收魏河南,收取故魏地的河南国。 时项王封申阳为河南王,汉王东出关,至陕(今河南省陕县),申阳降。 [67] 与收河南同时,项王所封的韩王郑昌亦降,又渡河虏殷王司马卬。 故云韩、殷王皆降。 [68] 合齐、赵共击楚,参看《项纪》校释〔433〕。 [69] 京、索之间,已详《项纪》校释〔476〕。 [70] 卒读如猝,卒不能西,言被牵制着,不能骤然离开荥阳而西向击汉。 [71] 卻,蜀本讹作郤。 [72] 魏王豹时被项王徙封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汉王出关渡河,豹遂降。 至是,谒归视亲疾(请假回河东探望他大人的病)。 [73] 绝河关反汉,断绝黄河的交通,背叛汉王。 河关即蒲津关,详后〔75〕。 [74] 魏豹既叛汉,汉王使郦食其(已见《留侯世家》校释〔69〕)前往游说他,想使他复归汉。 豹说,汉王慢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奴耳,不忍复见也。 没有听从郦生。 故云使郦生说豹不下。 [75] 盛兵蒲坂,塞临晋,把重兵屯扎在蒲坂,堵塞黄河的渡口临晋关。 蒲坂即魏蒲反邑,故城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西旧蒲州北三十里的虞都镇。 临晋关一名蒲关,亦名河关,又名蒲津关,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陕西省朝邑县东的黄河西岸。 宋改名大庆关,今仍之。 [76] 疑兵,参看《留侯世家》校释〔68〕。 [77] 陈船欲度临晋,排列船只在临晋关,好像要在那里渡河东攻,这就是疑兵。 度同渡。 [78] 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预备着的伏兵却从上游夏阳地方用木桶偷偷地渡河。 夏阳即魏少梁,故城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 木罂缻(音婴缶),木制的盆瓮之类,相当于木桶。 不用船而用木桶,正欲保密,不使敌人注意。 [79] 袭安邑,袭取安邑。 出人不意叫袭。 安邑,战国魏都,故城在今山西省夏县北。 [80] 遣张耳与信俱,派张耳同韩信一起去。 俱,偕也。 [81] 北击赵、代,向北攻打赵歇和陈馀。 是时陈馀既袭破常山,赶走张耳,迎赵歇自代复为赵王。 歇乃立陈馀为代王,号成安君,留相赵;使夏说(音悦)为代相国,守代。 事实上赵、代一体,故《汉书韩信传》便这样说:信既虏豹,使人请汉王愿益兵三万人,北举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与大王会荥阳。 汉王与兵三万人,遣张耳与俱。 [82] 后九月,那年的闰九月。 [83] 禽夏说阏与,擒夏说于阏与。 禽同擒。 阏与音饫预,已见《廉蔺列传》校释〔128〕。 [84] 井陉(音形),太行八隘之一,即井陉口。 参看《廉蔺列传》校释〔291〕。 [85] 广武君李左车,赵之谋臣。 君,百衲本讹作军。 李,汲古本讹作季。 [86] 喋血,流血。 喋音牒。 一说喋通蹀,喋血是践踏血泊。 [87] 千里馈粮师不宿饱,当时兵家流行的成语。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是说给养线过长,若待千里之外输送军粮来,士卒们必然有挨饿的危险;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是说就地掠食也没有把握使人马吃得饱的。 馈,送也。 采薪叫樵,取草叫苏。 爨音窜,炊也。 师,兵众。 宿饱,经常吃饱,宿,积也。 [88] 方轨,两车并行。 方,并列。 [89] 成列,排成行列。 [90] 假,暂时付与。 [91] 间道,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作间路。 [92] 深沟高垒,掘深护营的沟道,培高兵营的墙垣。 [93] 坚营,坚守营垒。 [94] 留意,有采纳实行的意义。 [95] 儒者犹言书生。 此有迂腐不知通变之意。 [96] 十则围之,倍则战,引《孙子谋攻篇》文而少变之。 言当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乃可以包围它,有倍于敌人的兵力乃可以一战。 成安君的意思是说己方兵力远过于韩信,完全可以和他正式决战。 [97] 罢极,疲惫已极。 罢读如疲。 [98] 后有大者,何以加之,以后如有更大于此的敌人,怎能胜它呢! 加,胜也。 [99] 轻来伐我,容易前来伐我。 轻,易也。 汲古本作听,则任凭敌人来伐我了,似不如作轻为妥。 [100] 间视,探听。 蜀本间讹作闻。 [101] 遂下,径行直下。 [102] 止舍,停下来扎营。 [103] 传发,传令军中出发。 [104] 轻骑,轻装的骑兵。 [105] 人持一赤帜,每人带着一柄红色的标旗。 百衲本持上不重出人字。 帜(编者按:繁体作幟),蜀本都讹作。 [106] 萆山而望赵军,依山势作掩护,远望赵军的动静。 萆同蔽,遮掩。 [107] 空壁逐我,悉数出来追我,犹言倾巢而出,不留一兵,仅剩一座空垒。 [108] 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你们赶快冲入赵营,拔去赵国的旗号,插立汉王的红旗。 [109] 裨将,副将,犹今部队中的副官。 传飱,停驻在那儿,分发一点小食(点心)。 飱同餐。 [110] 今日破赵会食,今天待攻破了赵军乃可正式聚餐。 [111] 详通佯,蜀本径作佯。 [112] 谓军吏,韩信对执事军官说。 [113] 便地,形胜利便的地方。 [114] 前行,先头部队。 [115] 恐吾至险阻而还,怕我们到了路狭山险的地方就退回来(如果他们阻击我先头部队的话)。 [116] 背水陈,背水结阵。 陈读如阵。 下面的水上军就指这背水结营的阵地。 [117] 背水为阵是绝地,陈馀知为兵法所忌,故赵军望见而大笑。 [118] 平旦,太阳刚露出地面的时候。 [119] 建大将之旗鼓,打起大将的旗号,带着大将的仪仗鼓吹。 [120] 鼓行,大吹大擂地前进。 [121] 详弃鼓旗,使诈把旗号仪仗都丟掉。 弃,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作棄。 [122] 殊死战,决心拼死作战。 殊,决绝。 [123] 不能得信等,不能捉到韩信、张耳等人。 得,擒获,[124] 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想来汉兵都已把赵王的将领们收服了。 得,收降。 [125] 虽斩之,不能禁,虽斩杀逃兵终不能禁止他们的逃跑。 [126] 泜水源出河北省元氏县西,东流入槐河。 泜音迟。 [127]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有能活捉李左车的赏千金。 购,悬赏。 参看《刺客列传》校释〔146〕、〔147〕。 其上毋杀,百衲本讹作母杀。 [128] 东乡坐,令左车面向东坐。 当时在堂上接见以东向为尊。 参看《陈丞相世家》校释〔153〕。 [129] 效首虏,献首级和俘虏。 效,呈献。 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讹作効。 [130] 休毕贺,效首虏完毕后都向韩信称贺。 休,完了。 毕,皆也。 蜀本、百衲本都无休字。 [131] 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右面和背后必须靠近山陵,前面和左面必须临近川泽。 倍同背。 此盖引《孙子行军篇》而少变其文。 [132]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见《孙子九地篇》。 [133] 非得素拊循士大夫,未能得到素有训练的将士。 素,平素。 拊同抚。 拊循犹抚慰,此处有训练的意义。 土大夫泛指一般人士。 [134] 驱市人而战之,犹言驱乌合之众使他们向敌作战。 [135] 使人人自为战承上非字言,下当添不可二字看。 [136] 何若犹若何。 [137] 败军之将不可以图存,当时流行的成语。 [138] 败亡之虏,失败了的俘虏。 [139] 权,计量;策画。 [140] 百里奚已详《商君列传》校释〔163〕。 [141] 为禽,当俘虏。 [142] 信得侍耳,意即为我所擒。 因尊重李左车,不欲触伤他,反而说我以此能够遂我奉侍足下的心愿罢了。 [143] 固问,坚决地请问。 [144] 委心归计,倾心听从你的计策。 [145]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当时流行的成语,言虽是贤智的人,在千遍考虑中也必有一遍要失算的;虽是愚陋的人,在千遍考虑中也必有一遍会合适的。 [146]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也是流行成语,言虽是狂人的说话,圣人也该分别采择它的。 [147] 鄗下,鄗城之下。 鄗,今河北省高邑县。 [148] 不终朝,不须经过一个完整的朝晨。 这是形容他破赵的快速。 [149] 农夫莫不倾耳以待命者,一般农民都停止耕作,且图眼前的吃和穿,侧着耳朵等待兵灾的到来。 这是说他威名的震动。 辍耕已见《陈涉世家》校释〔5〕。 释耒,丟下耕具。 褕音踰,美好。 倾耳待命,提心吊胆地等着最后命运的决定。 [150] 众劳卒罢,民众劳苦,士卒疲乏。 罢读如疲。 [151] 倦弊,劳倦疲敝。 [152] 顿之燕坚城之下,停顿在燕国的坚守的城垣下面。 [153] 欲战恐久力不能拔,要想战罢,恐怕日子拖久了,力量不能拔取它。 [154] 情见势屈,真情暴露了,兵势也就挫减了。 [155] 旷日粮竭,日子拖长了,粮饷也就短缺了。 [156] 距境以自彊,拒守边境,使自己壮大。 距通拒。 [157] 燕、齐相持而不下,燕国同齐国都向你坚持不肯降服,并不是说燕、齐之间互相坚持不下。 [158] 刘、项之权未有所分,刘、项两边的轻重还没有分晓啊。 权,秤锤,此处犹言比重。 [159] 窃以为亦过矣,私下忖度你的初计(北攻燕,东伐齐),也认为这是错误的啊。 [160] 然则何由,那么走哪条路呢? 由,从也;路也。 [161] 抚其孤,存恤赵国死士的遗孤。 [162] 飨士大夫,宴请一般人士;醳兵,犒劳兵卒。 醉酒叫醳,音释。 [163] 北首燕路,兵势北向燕国。 首,向也。 [164] 奉咫尺之书犹言送一封信。 咫,八寸。 咫尺指当时简牍的长度,或八寸或一尺。 [165] 暴其所长于燕,把自己的长处向燕示威。 暴音仆,显示;暴露。 [166] 喧言者即辩士。 [167] 先声而后实,犹言先虚后实。 声是虚张声势。 [168] 靡,吓倒;降服。 [169] 因行定赵城邑,因往来救赵,便把赵国各地的城邑经略安定下来。 [170] 发兵诣汉,调发赵国各城邑的兵接济汉王。 诣音艺,赴也;往也。 [171] 荥阳已详《项纪》校释〔473〕〔476〕。 [172] 宛、叶已详《项纪》校释〔497〕。 百衲本宛讹作菀。 [173] 黥布已详《项纪》校释〔78〕。 [174] 成皋已详《项纪》校释〔494〕。 [175] 脩武已详《项纪》校释〔498〕。 [176] 至,到了脩武。 宿传舍,住宿在客馆中。 [177] 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就在韩信、张耳的卧室内收取他们的印信牌符。 即,就也。 《汉书》信传无内上二字。 [178] 麾,军中宣召用的旌麾。 易置之,把诸将的职位变更一下。 [179] 收赵兵未发者击齐,把赵地尚未遣送到荥阳去的兵卒收集了,交给韩信带去伐齐。 [180] 未渡平原,尚未东过平原。 渡,通过。 平原已详《项纪》校释〔440〕。 [181] 郦食其已详《留侯世家》校释〔69〕。 已说下齐,已把齐王田广说服,与汉约和了。 说读去声。 [182] 范阳,秦所置县,本燕地。 故城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南四十里。 蒯通,范阳人,本名彻,因与汉武帝同名,当时的史书便以避讳之故改为通。 蒯音喟。 [183] 间使,离间敌人的说客。 [184] 毋行,百衲本讹作母行。 [185] 郦生一士,郦生不过一介辩士,有轻蔑语气,观下文反不如一竖儒(卑贱的儒生,参看《留侯世家》校释〔142〕)之功乎自明。 [186] 伏轼掉三寸之舌,言郦生乘车入齐,仅靠口辩。 轼,车箱前面隆起的横木。 伏轼,俯身在轼上,表示敬意。 掉有舞弄的意义。 [187] 然之,以蒯生之言为然。 [188] 遂渡河,因而发兵渡过当时的黄河(那时的黄河下游是从今山东省北部的运河北流至天津入海的)。 [189] 已听郦生,已经听从郦生的游说,与汉约和。 黄本无郦字。 [190] 即留纵酒,当时就款留郦生,设宴畅饮。 [191] 罢备汉守御,撤去防备汉兵的卫戍部队。 [192] 历下,齐邑,今山东省济南市。 [193] 临菑,齐都,已详《项纪》校释〔403〕。 [194] 齐王田广既许与汉约和,而韩信进兵袭破齐,以为这是郦生捣的鬼,存心欺骗出卖他。 己指齐王自己。 [195] 亨之,烹杀郦生。 亨读作烹。 [196] 去高密,逃往高密。 高密,齐邑,故城在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 [197] 未合,尚未交战。 [198] 人或说龙且,有人向龙且进言。 不能确指谁,故称或。 [199] 穷战,全力作战。 穷,极也;尽也。 [200] 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在自己的家乡作战,兵士们每多瞻顾家室,容易逃散。 《孙子九地篇》说,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即此意。 [201] 深壁,深沟高垒,坚壁勿战。 参看前〔92〕、〔93〕。 [202] 使其信臣招所亡城,派他的亲信臣子招抚各地丢失的城邑。 [203] 二千里客居,远居在二千里外的客地。 [204] 易与耳,容易对付的。 参看《项纪》校释〔482〕。 [205] 不战而降之,承上可无战而降也言,意即不战而使韩信降服。 [206] 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若一战而胜,那么齐国的地方已得到一半了,为什么要停止不战呢! [207] 夹潍水陈,两军夹着潍水的两岸各建阵地。 陈读如阵。 潍水即山东省的潍河,源出莒县北,东流至诸城县,折向北流,经高密、安丘、潍县、昌南、昌邑五县境,北注于莱州湾。 夹潍结阵,当在今高密境。 [208] 详,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径作佯。 [209] 决壅囊,撤去壅过上流的沙囊,使水冲决而下。 [210] 大半,蜀本、汲古本都作太半。 [211] 龙且水东军散走,潍水东岸未及渡河的龙且的部队都四散逃走。 [212] 追北至城阳,追齐王、龙且方面的败兵直到城阳。 城阳,已见《项纪》校释〔118〕。 [213] 皆虏楚卒,尽俘龙且的溃军,且把齐王田广也擒杀了。 [214] 汉四年戊戌岁,当公元前二○三年。 [215] 使人言汉王,韩信使人向汉王上书陈说。 [216] 南边楚,齐地南面与楚地接境。 边,连接;贴近。 [217] 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不立一个假王来镇守齐地,在势是不会安定的。 假,暂摄的意义,参看《项纪》校释〔187〕。 [218] 愿为假王便,为便宜起见,愿暂立为齐王。 [219] 蹑汉王足,已详《陈丞相世家》校释〔87〕。 [220] 因而立,趁他来请求而立他为王。 [221] 盱眙亦作盱台,已见《项纪》校释〔20〕。 [222] 勠力,黄本作戮力。 [223] 侵人之分,侵犯别人的境界。 分音汾去声,分野;分限。 [224] 以,百衲本作已。 [225] 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他不知满足,这样的过分。 厌通餍。 [226] 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汉王的为人不可以确信,他抓在项王的掌握中好多次了。 必是确信。 数是频数,读入声。 [227] 怜而活之,可怜他而放过他(指鸿门会、鸿沟约等)。 [228] 得脱,辄倍约,脱身危地,即便背约。 辄,每常。 [229] 终为之所禽矣,到底要被他困辱的。 禽,俘获。 [230] 须臾至今,挨延到现在。 须臾,顷刻,此有苟延的意义。 [231] 次取足下,轮到拿你了。 [232] 有故,有旧情。 [233] 叁,古三字,通作参。 蜀本、百衲本、汲古本、会注本都作参。 [234] 释此时,放过这机会。 自必于汉,把自己死心塌地地投托给汉王。 [235] 为智者固若此乎,作为一个有智谋的人,原来应当这样的么(明明说他不智)。 [236] 郎中之职,掌更番执戟宿卫诸殿门,故云位不过执戟。 [237] 画不用,计画不被采用。 与下文言听计用对照。 [238]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意即把好衣美食都分给我。 衣我的衣读去声,食我的食音饲,都作动词用。 [239] 虽死不易,虽死也不变心。 易,变更。 [240] 谢项王,辞谢项王见招的美意。 [241] 蒯通本燕人,后游于齐,又为齐人。 故后文高祖云是齐辩士也。 [242] 以相人说韩信,用相人之术来游说韩信。 [243] 骨法,骨格;骨相。 [244] 容色,容貌;气色。 [245] 决断,犹豫的反面。 以上三项,都是相人的术语。 [246] 以此参之,万不失一,用上面所说的三项来参酌相人,结果是万无一失的。 [247] 愿少间,意即请稍稍屏退从人,方可得间进言。 故韩信便紧接着说左右去矣(犹戏剧中常说的两厢退下)。 [248] 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说韩信的背相贵至不可限量。 暗示着背汉乃得大贵耳。 [249] 俊雄豪桀建号一呼,领导人物都起来建立名号,呼召起义。 桀同杰(编者掃:杰,繁体作傑),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作杰。 一,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作壹。 [250] 云合雾集,像云雾那样地聚拢来。 [251] 鱼鳞襍遝,像鱼鳞那样地密凑在一起。 襍是杂字的正写。 遝音沓,凑合。 襍遝,众多貌。 [252] 熛至风起,像火焰那样地延烧,像风那样地倏起。 熛音飘,突发的火。 以上三语,都是形容天下之士的响应发难的声势的。 [253] 忧在亡秦而已,大家一致的忧虑只在灭亡秦朝罢了。 [254] 中野,田野之中。 [255] 不可胜数,举数不完。 胜音升,能也;尽也。 [256] 迫西山而不能进,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险而不得前进。 [257] 巩、雒,巩县和洛阳,已详《项纪》校释〔383〕、〔500〕。 [258] 折北不救,败逃不能自救。 折是挫败。 北是奔逃。 [259] 伤成皋,指汉王被项王伏弩射伤胸部事,已详《项纪》。 [260] 锐气,勇气。 [261] 内府,库藏。 [262] 容容,摇摇不定之貌。 [263] 县于足下,犹言挂在足下(你)的手上。 县,悬的本字。 [264] 叁,蜀本、百衲本、汲古本、会注本都作参。 [265] 彊,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作强。 [266] 从燕、赵,胁制燕、赵。 此处的从字,有胁制之意。 [267] 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自燕、赵南下以制汉王的后方。 [268] 自齐出兵西向,阻止汉王与项王的战斗,使肝胆塗地和暴骨中野的惨劫可以减免,故云西乡为百姓请命。 [269] 风走而响应,言传播之速,好像风那样地驰走,声响那样地应和。 [270] 割大弱彊,削减强大方面的力量。 彊,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作强。 [271] 归德于齐,都感谢齐王的德惠。 [272] 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稳守齐国的故壤(原有的疆土),据有胶、泗一带地方(胶是胶河,泗是泗河,拥有这两河的流域,就等于今山东省的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地方了)。 [273] 深拱揖让,就是说外示谦虚而内保实力。 [274] 天与弗取反受其殃,当时流行的成语。 咎是过失。 殃是祸患。 [275] 衣我、食我,与上面〔238〕同。 [276] 乡利倍义,趋向私利,违背正义。 [277] 善汉王,与汉王交好。 [278] 常山王、成安君即张耳、陈馀。 [279] 刎颈之交,参看《廉蔺列传》校释〔122〕。 [280] 争张黡、陈泽之事,已见《项纪》校释〔406〕。 [281] 项婴,项王派往常山国的使臣。 窜,逃奔。 [282] 借兵而东下,指汉王派韩信、张耳引兵击赵、代事。 已见前。 [283] 固于二君之相与,比张耳、陈馀的交情更巩固。 [284] 事多大于张黡、陈泽,彼此交涉的事情,大多比争张、陈那样的情节还要重大。 [285] 大夫种、范蠡事已详《范蔡列传》。 可参看那篇的校释〔471〕、〔477〕、〔480〕。 [286] 亨即烹,参看前〔195〕。 [287] 功盖天下者不赏,功绩到了顶点,就赏无可赏了。 [288] 西乡以报,西面向汉王报功。 [289] 略不世出,言举世的大功都不能出韩信之上。 [290] 欲持是安归乎,要想拿着这样震主之威和不赏之功归宿到哪里去呢! [291] 吾将念之,让我考虑这件事。 [292] 听者事之候也,听取人家的说话就该辨别事情的征验。 候,征兆;影响。 [293] 计者事之机也,定下计划的时候就已伏下了成败的因素。 机,关键;根苗。 [294] 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话失误、定计失算而能够长久安全的实在是少有的。 鲜,少也。 [295] 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听话而不会误认轻重(能辨别事情的征验)的人,决不可用巧言来惑乱他。 一二犹次第(先后轻重的次第)。 [296] 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设计而不致于不周到的人,决不可用辞令来迷误他。 本末犹首尾(事情经过的首尾)。 纷犹乱也。 [297] 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甘心守着贱役的,必然失去重权。 随,顺从;安心。 厮养,析薪(劈柴)养马的人,那时轻视此事,故以为贱役。 万乘,指当时的君王。 [298] 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恋恋于微禄的,必然不能得到高位。 守,留恋。 儋同担(编者按:繁体作擔)。 儋和石都是计数谷米的量名。 儋石之禄犹言禄米有限。 阙同缺,犹失也。 [299] 知者决之断也,当依王念孙说,作决者知之断也。 决,疑之反,断是果断,正与下文疑者事之害也相对照。 [300] 审豪氂之小计,专在细微的小利益上精明打算。 审,精明。 小计,犹言打小算盘。 氂同釐,蜀本、汲古本、会注本都径作釐。 [301] 大数,大计画。 [302] 决弗敢行,临到下决断的时候,竟不敢毅然执行。 [303] 百事之祸也,总承上面故知者决之断也决弗敢行者说,仍然是申说疑者事之害也造句话。 [304] 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猛虎的游移不前,不如蜂虿的敢于放刺。 虿音迈,毒虫,似蝎。 致是到达。 螫音释,刺也。 [305] 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良马的盘旋局促,不如劣马的稳步前进。 跼躅犹局促。 [306] 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勇如孟贲(古代有名勇士)那样的人,若怀疑不肯动手,竟不如庸俗之人的埋头闷干。 必至,志在必得地做去。 [307] 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虽有舜、禹那样智慧的人,若光是呻吟而不发言,竟不如哑巴、聋子的会得指挥调度了。 瘖是哑巴。 麾通挥。 [308] 此言贵能行之,总承上面猛虎之犹豫不如瘖聋之指麾也说,犹言以上这些话头都是说明事贵能行的。 [309] 时乎时,汲古本作时乎时乎。 [310] 已详狂为巫,已而装疯遁去,混在巫觋(假托鬼神,为人说祸福,治疾病)中。 详,蜀本、百衲本都作佯。 [311] 汉王之困固陵将兵会垓下,已详《项纪》。 固陵、垓下,即见那篇的校释〔549〕、〔557〕。 [312] 汉五年己亥岁,当公元前二○二年。 那时仍用秦历,以十月为岁首,此云正月,实是那年的第四个月了。 [313] 下邳已详《项纪》校释〔80〕。 [314] 至国,迁到楚国的新都,即到了下邳。 [315] 为德不卒,做好事没有做到底。 [316] 中尉,掌巡城捕盗的官。 [317] 锺离眜已见《项纪》校释〔536〕。 眜,蜀本、百衲本、黄本、汲古本都讹作昧,以下都是这样的。 伊庐本春秋时庐戎之国,秦时叫做伊庐,汉置中庐县于此。 故城在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南。 [318] 是年二月,汉王已即皇帝位,故下诏于楚,令捕送眜。 [319] 初之国,刚到下邳的时候。 行县邑,巡行所属的县邑城池。 陈兵出入,出入都严陈兵卫。 [320] 汉六年庚子岁,当公元前二○一年。 [321] 高帝以陈平计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 事已详《陈丞相世家》。 陈,已见《陈涉世家》校释〔46〕。 云梦,已见《陈丞相世家》校释〔96〕。 [322] 且至楚,将要到楚国地界。 [323] 自度无罪,自己以为没有什么得罪的地方。 度读入声,揣测。 欲谒上,要想亲自去拜见刘邦(时已称帝,故云上)。 恐见禽,又怕被刘邦所擒。 [324] 见眜计事,往见锺离眜商议此事。 [325] 自媚于汉,向汉帝讨好。 自媚,自动地谄媚他人。 [326] 狡兔死谋臣亡,当时流行的成语,就是说的功成见弃。 亨同烹,下同。 [327] 械系,用刑具锁缚。 [328] 畏恶其能,忌恨他的才能。 畏,害怕。 恶(音污),憎嫌。 [329] 常称病不朝从,常常托病,不大参加汉廷的朝会。 [330] 由此日夜怨望,从此天天因为失望而增加怨恨。 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无夜字。 [331] 居常鞅鞅,平常在家的时候,老是愁闷不高兴。 鞅鞅,失意貌。 [332] 绛、灌,绛侯周勃和颍阴侯灌婴。 等列,同位(同为列侯)。 [333] 大王乃肯临臣,引为光荣之辞,意谓你这样的大王身份反肯下顾及我么! 临有居高视下的意义。 [334] 生乃与哙等为伍,与羞与绛、灌等列意同。 生,自称。 伍犹等列。 [335]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汉帝曾从容与韩信谈论诸将的才能,各有不同。 常通尝。 不读如否。 差音次,参差(高低不等)。 [336] 能将几何,能够带多少兵。 将,率领。 [337] 多多而益善,愈多愈好。 [338] 何为为我禽,何以被我擒! 上为,因由;下为,遭受。 [339] 善将将,善于驾御将领。 上将字与前能将几何、能将十万、不能将兵的将同。 [340] 天授,参看《留侯世家》校释〔52〕。 [341] 陈豨,宛朐(亦作宛句,汉所置县,故城在今山东省菏泽县西南)人。 从汉高祖破韩王信,定代、又破臧荼,封阳夏侯,监代边兵。 豨在边,盛招宾客。 赵相周昌言,豨宾客盛,擅兵于外,恐有变。 帝召之,豨称病不赴,遂自立为代王,举兵反。 帝亲往击,豨败逃,后为樊哙所斩。 事迹附见《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中。 拜为钜鹿守,是时汉命豨为钜鹿郡郡守。 钜鹿已详《项纪》校释〔144〕。 [342] 辞于淮阴侯,到韩信那边辞行。 [343] 挈,拉着;携住。 [344] 辟同避。 与之步于庭,同陈豨在庭院中散步。 [345] 钜鹿北控燕、代,那时驻有重兵,故云公所居,天下精兵处也。 [346] 陈豨素得汉帝宠信,故云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347] 畔同叛。 [348] 从中起,从京中突起,做陈豨的内应。 [349] 汉十一年乙巳岁,当公元前一九六年。 [350] 阴使人至豨所,暗中派人到陈豨那边去。 所,处所。 后面诈令人从上所来的所字,与此同。 [351] 弟举兵,只管起兵好了。 弟通第,但也,引申有单管或只要的意义。 蜀本作苐,黄本、汲古本都作第。 [352] 夜诈诏赦诸官徒奴,乘黑夜中假传诏书,把没入官中的罪人奴隶释放出来。 [353] 舍人,门客,参看《平原君虞卿列传》校释〔16〕和《廉蔺列传》,校释〔3〕。 [354] 上变,出首告发。 [355] 欲召,要想呼召韩信自来。 恐其党不就,怕他党羽多,不肯就范。 [356] 萧相国即萧何,时为汉朝的相国。 [357] 言豨已得死,宣称陈豨已捉到杀死了。 得,擒获。 [358] 绐信,欺骗韩信。 绐参看《项纪》校释〔575〕。 [359] 彊入贺,勉彊进宫去称贺。 彊,蜀本、百衲本都作强。 [360] 长乐锺室,长乐宫中的悬钟之室。 锺通钟。 [361] 乃为儿女子所诈,反被妇人小子所欺。 儿女子指吕后和太子盈。 [362] 夷三族,灭除三族。 夷,平除:扫灭。 三族有两说:张晏以为父母、兄弟、妻子;如淳以为父族、母族、妻族。 总之是古代最野蛮的酷刑。 [363] 已从豨军来,已经从征伐陈豨的军中归来。 至,到达洛阳。 [364] 且喜且怜之,一边固然为他的被除灭而高兴,一边也可怜他以往的功绩。 [365] 纲绝而维弛,形容秦朝政权的解体。 纲是结网用的主要大绳。 维是张挂射的(箭靶子)时用来斜缚在架子上的绳子。 纲维连用就是纪律的意义。 绝是断绝。 弛是松弛。 纲,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作网(编者按:纲,繁体作綱;网,繁体作網)。 [366] 山东大扰,秦国东部各地大起扰乱。 山东,当时专指函谷、崤坂以东地方的通称。 参看《陈涉世家》校释〔209〕。 [367] 乌集,像乌鸦那样地飞集拢来。 [368] 鹿喻帝位。 共逐之,大家都起来追求它。 [369] 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本领大而脚又快的人先得到了(喻夺得帝位)。 疾,快速。 [370] 蹠同跖,蜀本、百衲本、汲古本都作跖。 蹠是古代大盗的名字,古书上就称他为盗跖(或盗蹠)。 《战国策齐策》: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当时有此传说,蒯通乃引此来自己解释。 [371] 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磨快了刀要想照你这样做的人多着呢。 锐精,磨淬精铁使它锋利。 [372] 又可尽亨之邪,承上甚众说,又岂是可以悉数烹杀他们的么! [373] 置之,饶恕了他罢! 置犹赦舍。 [374] 释,放也。 [375] 如,往也。 [376] 与众异,跟一般人不一样。 [377] 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穷到没有法子葬他的母亲,但他反而四出谋求高爽宽敞的葬地。 [378] 令其旁可置万家,使坟墓的四旁可以安顿得下一万户人家。 (用万户来守冢,显然是帝王的排场)。 [379] 余视其母冢,良然,我看到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 冢,百衲本讹作家。 [380] 不伐己功,不矜其能,不夸张自己的功劳,不骄傲自己的才能。 伐和矜都是骄夸。 《老子》说: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这二语便从《老子》引来,所以上面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381] 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言如果韩信能不矜伐己功,那么他在汉室的功勋差不多可以跟周室的周公、召公、太公等人相比了。 庶几,相仿;近似。 [382] 后世血食,言世世可以受到祭享。 古时祭必用牲,故云血食。 此与夷三族对照,意味着无限的惋惜。 [383] 不务出此,不着力在谦让。 此字指不伐功、不矜能说。 [384] 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天下的大势已定,反来谋叛。 集,成就:安定。 这明明说韩信没有那么笨,反衬刘邦、吕雉的手段毒辣罢了。 发布时间:2025-05-20 12:31:1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9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