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家误
天下之病,误于医家者固多,误于病家者尤多。医家而误,易良医可也。病家而误,其弊不可胜穷。有不问医之高下,即延以治病,其误一也;有以耳为目,闻人誉某医,即信为真,不考其实,其误二也;有平日相熟人,务取其便,又虑别延他人,觉情面有亏,而其人又叨”任不辞,希图酬谢,古人所谓以性命当人情,其误三也;有远方邪人,假称名医,高谈阔论,欺骗愚人,遂不复详察,信其欺妄,其误四也;有因至亲密友,或势位之人,荐引一人,情分难却,勉强延请,其误五也;更有病家戚友,偶阅医书,自以为医理颇通,每见立方,必妄生议论,私改药味,善则归己,过则归人。或各荐一医,互相毁誉,遂成党援。甚者各立门户,如不从己,反幸灾乐祸,以期必胜,不顾病者之死生,其误六也;又或病势方转,未收全功,病者正疑见效太迟,忽而谗言蜂起,中道变更,又换他医,遂至危笃,反咎前人,其误七也;又有病变不常,朝当桂附,暮当芩黄,又有纯虚之体,其症反宜用硝黄。大实之人,其症反宜用参术。病家不知,以为怪癖,不从说,反信庸医,其误八也;又有吝惜钱财,惟钱是取,况名医皆自作主张,不肯从我,反不若某某等和易近人,柔顺受商,酬议可略。扁鹊云:轻身重财不治,其误九也。此犹其大端耳。其中更有用参附则喜,用攻伐则惧,服参附而死,则委之命。服攻伐而死,则咎在医,使医者不敢对症用药。更有制药不如法,煎药不合度,服药非其时,或更饮食起居,寒暖劳逸,喜怒言语,不时不节,难以枚举。小病无害,若大病则有一不合,皆足以伤生。然则为病家者当如何,在谨择名医而信任之,如人君之用宰相,择贤相而专任之,其理一也。然则择贤之法何若?曰:必择其人品端方、心术纯正,又复询其学有根柢,术有渊源,历考所治,果能十全八九,而后延请施治。然医各有所长,或今所患其所长,则又有误,必细听其所论,切中病情,和平正大。又用药必能命中,然后托之。所谓命中者,其立方之时,先论定此方所以然之故,服药之后,如何效验,或云必得几剂而后有效,其言无一不应,此所谓命中也。如此试医,思过半矣。若其人本无足取,而其说又怪癖不经,;或游移恍惚,用药之后,与其所言全不相应,则即当另觅名家,不得以性命轻试。此则择医之法也。《医论》
《养生三要》作者为清代医学家袁开昌,该书内容摘自《内经》、《庄子》、《抱朴子》、《千金要方》、《褚氏遗书》、《医门法律》、《医砭》、《医说》、《名医类案》、《冷庐医话》、《本草纲目》、《本草经疏》、《聪训斋语》等二十余种著作以及张景岳、李东垣、张子和、徐大椿、陆定圃、喻嘉言、王孟英等三十余位医家的相关论述,集清以前养生法之大成,并附之以袁氏本人的心得体会。该书一经刊刻,即刻引起轰动,成为大众养生指南。 袁开昌,字昌龄,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后迁居丹阳(今江苏丹阳),清代著名医学家。根据其子袁阜所撰《养生三要》跋和李丙荣所撰《袁开昌先生传》的相关记述,袁开昌约生于1850年,卒于1905年。 袁开昌生平好读书,受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影响,潜心研究医学,擅长眼科、外科,善用火针治外症。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扬州流行瘟疫,袁开昌遵古方制药饵,挽救了无数生命。 晚年,袁开昌辑《医门集要》八卷,《养生三要》为该书的首篇。据《中国历代卜人传》序记载,该书由袁开昌所辑,后由其子袁阜校订,于1918年付梓行世。 袁开昌认为,养生要兼顾“治已病”、“治未病”和“治医者之病”,三者乃“养生三要”。《养生三要》出版后,即不胫而走。苏润宽读后感叹曰:“唤醒痴迷酿太和,婆心苦口费搜罗。谁知人世生生理,都被先生指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