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子夏易传 / 卜商

卷三周易上經噬嗑傳第三

2025-08-15 13:14 子夏易传

震下離上

噬嗑,亨,利用獄。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剛物在頤中,曰噬嗑。故噬而嗑之,其道乃通,刑以齊之者也。分剛於柔,分柔於剛,象交得其情也。動而明之義皆得於理也。雷震電照,威以明之,隱無不彰,果辨之也。柔上治之主也,雖不若剛徳,而運於無所用獄,而正之者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雷震電照,震而後明得於情實也,先王明其罪,告其法,然後誅之,而民莫怨其上也。

初九,屨校滅趾,无咎。象曰:屨校滅趾,不行也。

屨校,以木禁足,如履屨也。罪其初過之小也,懲而戒之,校足没趾而已,其咎不行。小人福不至於大罪,戒為治者不可以不禁其微。

六二,噬膚滅鼻,无咎。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

噬而得位,物不敢抗,噬膚之易也。乘剛者恃其強也,不可以輕,輕則反為害矣。噬深而滅巳,然後免於咎,乃得於中也。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象曰:遇毒,位不當也。

柔僣剛位以之刑物,如噬腊之難也,則反謀為毒矣。慮毒而未傷,則懐懼而不果刑也,免之矣。噬之不盡,小吝者也。毒不終害,故無咎也。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上近於尊,多懼之地,陰之位也。以斯用刑,未為得其道也,噬乾胏矣。果於剛直,無所回邪,曰金矢也。雖勇於敢位,未當也,豈足光哉,行法而已,艱以承之不失。其正得其吉也。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貞厲,无咎。象曰:貞厲,无咎,得當也。

柔以噬物亦為難也,噬乾肉矣。位尊民服,可以有制,因於剛之道也。治至於刑,正之危也。得中當理,故無咎也。

上九,何校滅耳,凶。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噬嗑之終,罪不可掩,至於極刑,故荷負其校以没於耳,凶滅身也。小人為過之初,皆知其然也。不虞咎,大而不可脱也,徒聞其言而不能辨其終也,故耳其没矣。聽之罪也。

 

離下艮上

賁,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剛下而柔來,文之。天降氣於地而為文也。柔上而分剛,象之地懸,象於天而為文也。天降氣於地,周而通也,故亨。地懸象於上,可以觀文,而則時中,柔而非實,應未足以濟之也,故小利有攸往。皆成文於天也。列尊卑之序,别同異之道,上建治於下,下繫治於上,止而得其治也。觀其天文,可以敬授人時,察其人文,可以自已而化,成天下治也。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獄。

火在山下,其勢至微,君子審其幾,而明以出政,愼以致刑,懼其熾也。及其末也。君子奈之何哉。

初九,賁,其趾舎車而徒。象曰:舎車而徒,義弗乘也。

剛而未位,獨立其志,不趨其應,不茍乎乘也。故飾其趾,將徒行也。其義豈乘哉。明其時之不可也。

六二,賁其須。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得其三而為文,若須之附頤也。柔而位卑,依剛以為文也。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剛以得位,兩柔附之,賁然而有文。濡如而沃,其潤雖阻,他應履位,相保可以長守。其正則物不能凌而獲其吉。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宼婚媾。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宼婚媾,終无尤也。

得位有應,賁而成文,故潔其儀,白其馬,欲翰如而速往也。懼三為宼,而不敢進,退當位正應,疑何久哉。宼夷則合矣。

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不在於彩賁之佳也。柔以居陽,獨保儉德,不因剛以為飾,守中黄以為賁,化之首也。故賁丘園之儉焉,納富用約,故戔戔其束帛,盈也。過儉不飾,雖可惜也。致理於文,終獲其志,故吉有喜也。

上九,白賁,无咎。象曰:白賁无咎,上得志也。

剛居柔上,其尚賢也。知存之而不競,保始終而得治者,自得其文也。人之所尚也。其在依柔而後飾哉。超然以素物,無潔矣,又何咎乎。上而逺世,獲乎志也。

 

坤下艮上

剥,不利有攸往。彖曰:剥,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剥,柔乘剛也。君子之道僅存也。何所往哉,順其時止而止之,可以觀其象,而適其變也。夫道,無定體也。唯時行之,消而息之,盈而虛之,天之道也。君子之尚也。故當其道往,而不吝焉。應其時而不自得焉。

象曰:山附於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山髙也,地下也,下剥上則山附於地也。故君不可以制下,則厚順於下,因而安宅之,不敢遷也。

初六,剥牀以足蔑,貞凶。象曰:剥牀以足,以滅下也。

牀,人之所安也。剥之以足,滅下之道。潛而剥之,猶未見也。無陽自此始矣。凶之道也。

六二,剥牀以辨蔑,貞凶。象曰:剥牀以辨,未有與也。

剥以漸長,小人漸得位也。至剥其牀,剥道見而可辨也。無正而得位,誰與之哉,凶之道也。

六三,剥之无咎。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羣小剥上,已獨應之,無咎者也。猶應離羣失衆之趨也。

六四,剥牀以膚,凶。象曰:剥牀以膚,切近災也。

剥至上,體過牀以及膚,近於災也。凶,其危也。

六五,貫魚以宫人寵。无不利。象曰:以宫人寵,終无尤也。

剥上於五,為剥之主,能得其中。上承于陽,反止羣小,羣小由之貫魚。寵以宫人,不害外正,何不利焉。則終無尤矣。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剥廬。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

小人剥廬,終不可用也。極剥而保於上,大果有乎。拔不食者也。極消則息道,斯來矣。君子厚徳以藏垢也,故民所載矣。小人矜忌而偶怨也。故剥人之廬,終不可用也。復而不敵怨於剥者,君子也。

 

震下坤上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陽反入於下而復其所出,而動以順行,出入而無間,何疾之有。一陽長而羣陽至焉,君子之道通也。其何咎乎。易六位而成文也。乾之姤,剥。陽之初九,陽道消也。極六位而反於坤,之復其數七日,其物陽也。陽統陰之理也。陽雖消而復之,不逺之而不絶也。其天道之行歟,反而復行其道也。剛長也,君子可以利攸往矣。夫易者,易也。剛柔相易,運行而不殆也。陽為之主焉,陰過則陽滅,陽復則陰剥,晝復則夜往,夜至則晝往,無時而不易也。聖人是以觀其變化生殺也,往而復之也。而無差焉,謂陽生而為天地之心,天地之心與物而見也。將求之而不可得也。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聖人之與天地並也。以萬物為之心也。何已心之往哉,故有以求之不至矣。無以求之,亦不至矣。是聖人無而有之,而易行乎。其中矣,可無辨乎。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冬至陽潛,動於地中也。帝王者,體化合乾,故至日閉關絶行。不務察事,以象潛之勿用與時之,更始也。

初九,不逺復,无祇悔,元吉。象曰:不逺之,復以脩身也。

陽生也,復於初也。修身之道,生非而復,復之不逺也。不適於邪也。得大吉矣。

六二,休復吉。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陽生也,仁也。二得位而歸復之,陰之道不行,而得其息矣。得仁而行吉之道也。

六三,頻復厲,无咎。象曰:頻復之厲,義无咎也。

極於下體逺之復也,危而憂之,頻而復之,茍知復也。雖危何咎。

六四,中行獨復。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諸陰或復利仁,而行也。四自應之,安仁而適也。時有其復,異於上,下行能得中,復以至於道也。

六五,敦復无悔。象曰: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

逺陽過,應悔之道也。安而守中,志能自考也。自考也者,窮其理而盡其性也。故逺以復之,厚於德也。故無咎矣。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復陽於下,其道未著,陰求復之者,或利之而復,或自考而復,皆心自復非陽力之能制也。至於上逺之極也,不能自復,不知陽之仁也,故據衆之上,迷其復凶之災也。雖用衆必大敗也,以其不往時而反於尚君之道也。至於窮數而不能征也。

 

震下乾上

无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彖曰:无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内,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天徳在上,求賢以治時,在乎前也。剛自外來而踐其初,而為治主於内,其體動而健上,剛中而下柔,應之上下一徳理,無違者非大亨,以正乎此天之命。上使之行,下得陳其力也。其匪正而往,非上之至違於天, 背於時也。行矣哉,不可行者也。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天下雷行,雷動而震物,得其生,自正其命相與不妄矣。故先王求有徳,以茂其治,對時而養萬物。

初九,无妄,往吉。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 以剛而來居内卦之下。志行其正以輔於乾,為佐治之主,往來必得其志也。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象曰:不耕穫,未富也。

剛正而在乎前,柔守位而上,應也。其可妄乎。不合初以首事,不與鄰以謀富,故不耕菑穫畬而已矣。承令而行,則利其往也。

六三,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陰妄居陽災之道也。

牛者,陰之類也。非所履而履之,繫之者也。四近而得之,非其本合,行人之得也,本應於上。邑人之謂也。上道窮而爭合,故受之災,以其行人得牛,而致其忿也。

九四,可貞无咎。象曰:可貞无咎,固有之也。

係於三,咎也。居尊守卑,正以承上,得民不以為私,猶可固其所有,而免於咎。

九五,无妄之疾,勿藥有喜。象曰:无妄之藥,不可試也。

剛自外來,為主於内,動而得民,往而獲志,道既盛矣,則疑疾之也。夫以剛動,強志在,於正攻之,則反害從之,則成功。故藥之増剥待之,終吉。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象曰:无妄之行,窮之災也。

乘於剛,上於尊而又爭。應窮高極危,妄之甚也。復何往哉,無所利也。

 

乾下艮上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徳。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剛健而上求於艮,非輝其光而日新其徳乎。剛上而尚賢,尊柔以奉之,重其徳,承其道也。能止健以為大正也。賢不肖,非其畜也。禄之以公食,勤之以民治,成上之功,畜而盡其能也。應乎天也。於何而不濟乎,是以利涉大川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徳。

 天在山中,小能畜大也。君子之畜大也。前言往行,多學而究之,論辨而擬之,以畜為徳也。

初九,有厲利已。象曰:有厲利已,不犯災也。

上畜之初,何可自任,故居而待命則利往而違上,則厲也。

九二,輿説輹。象曰:輿説輹,中无尤也。

大畜之下體為上之畜履無位,應中安其所畜,故脱輿輹而不往任上之畜也,終無尤也。

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奉上之勞而不敢自獲,其志至終得治,則因其道焉。故開國承家,其道自利,馳良馬也。自任不可以縱緩,則失矣。艱而守正,乃利閑。習乘輿備其左右,則利有攸往矣。上大畜之終,則盛大矣,無不通也。習輿備衛所以合上之志,而皆通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牛,陰類也,而又童焉,居牢而安能止其健,不勞其備而得其用,則何往而不濟焉。故大吉有喜也。

六五,豶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四止於初,童牛而喜,不勞而得下之效也。至於五,下則剛長,事斯大矣,故有備而勞及獲其用也。其吉於豶豕之牙焉,豶豕,豭之無陽者,牙劣而不用可也。以大中而獲乾也。事之大濟,故有慶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大畜,冀其成也。剛上也。為柔上之,佐時行道,止健而致於治也。既成而大通矣,於何往而不可哉。故上九曰何以為也。雖天衢而通也,可謂大行也已矣。

 

震下艮上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

頤,口頰也。下動而上止,其為頤乎。身之而養也。頤為養乎。民由上養,正乃吉也。止而待之,養之道也。動而求之,見利遷也。故下動皆凶,上止皆吉。觀頤自養,正為吉乎。萬物待天地之養也,百姓待聖人之養也。聖人待賢人之治也。故在於養賢,則聖人昭昭焉。分賢不肖,白黒也。中人效而為之,其意無别也。不知賢,孰果謂天下之賢也。故曰大哉。

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愼言語,節飲食。

山中雷震,養萬物,是謂頤之象也。言語者,禍福之幾也。飲食者,康疾之由也。動止得其道,身乃安頤,莫過是也。

初九,舎爾靈龟,觀我朶頤,凶。象曰:觀我朶頤,亦不足貴也。

初以動之先,嚼而求徒,朶其頤而已。恃三之附以,為己之才也。而又趨其應,不卜吉凶之去,就多求養而無節,凶其宜也。雖附又應,豈足貴哉。

六二,顚頤拂經于丘頤,征,凶。象曰:六二,征凶,行失類也。

倒養於下,近而非應,違其常理也。丘頤,地之高,剛上者也。震體動則頤,下體皆上也。動而上求之謂也養,於初矣,而又上征無其應也。是失其類無恒拂常於頤之上,凶之道也。

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剛動柔朶,猶為凶也。況失位之柔也。雖應於上,上剛而極止,下柔而極動,性極相違,求養於上,違背之道,無甚於斯,故征之凶也。至於數極而不見用,無攸利也。

六四,顚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无咎。象曰:顚頤之吉,上施光也。

頤貴其止於正也,雖下顚養而得位,靜止施而不求,故吉也。非無情也。止以待時,故視其所視,不眶盱也,非無欲也。義然後取,待逐安其所也。頤之吉雖顚而無咎也。

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象曰: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

居尊而上從已,無政而不能於化,違其常理者也。附賢守正而吉矣,不可涉難也。

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象曰:由頤厲吉,大有慶也。

陽艮主也,五附之而保其尊,三應之而保其至,頤之得養,由上止而成也。居位擅民,厲之道,得時可尚,故吉。而有慶也。剛以濟衆,何險之有乎,是以利涉也。

 

巽下兑上

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彖曰: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説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大過,強大者能過也。本無正,而末不能治者也。棟既橈矣,法無從矣,何所承乎。唯強行者,不拘於細,不守其弊,過之而後治也。下剛過中,上巽而後悦,行利往而後乃亨。從大然後過也,非才大者不能行。權而合悦也。

象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

木為澤所没,下過其上也。本無政矣,舉而治之亦無患也。故君子當於是,獨立而濟,不懼羣邪,然後能通,過上乃行。雖曰得之不足以榮也。遭其用,遯世無悶,失之不足恥也。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君子之於大過也,必本於誠敬然後濟之也。雖曰藉用白茅,薄之至而誠之著也。柔處於下,謹敬於初,不私於己,則動而無咎矣。

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象曰: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陽舉於陰,過初之本事,過其位。剛而得中,行權以合説也。老夫重合女妻,枯而復生,其實時過而相與得復生之理。故其無不利也。

九三,棟橈。凶。象曰:棟橈之凶,不可以有輔也。

不能拯弱自守其位,棟之橈也。而又應柔本末弱矣。柔何輔焉,凶之道也。

九四,棟隆吉。有它。吝。象曰: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以陽而與,其柔志在拯時也。得其吉矣。情以求應,不撓於下也。不能自與。可惜也已。

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无咎无譽。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久也。

 老婦士夫亦可醜也。陽處陽也,自守而已,不能大過者也。雖欲拯之其能得乎,不足以濟衰也。則老婦得其士夫,猶枯而徒華,可醜而已,當尊而徳不能濟,力而不能勝也。無功可譽,亦無咎矣。

上六,過涉滅頂,凶,无咎。象曰:過涉之凶,不可咎也。

過涉襄危之極,罪咎之地也。況以柔終乎。過涉之深,滅其頂,頂滅身之終也,於何而咎哉。

 

坎下坎上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彖曰: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習,重也。水重至,流而不盈乎,兩坎也。為其嫌於止水也,故以習,坎名之。剛中而有孚,濬之斯流,流之斯止,浮之斯濟,沈之斯溺,不違於人,而人不可欺,不失信於,險也。夫行險而自能通者,固繫於心乎。能剛中志,果濟乎險而得其道者,則行險而有功也。天險絶其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天地猶險以成,而況於人乎。王公設城池以險國也,剛中藏用,以應險也。物之情而為險之用,非知者不能用,而終於正也。

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徳行習敎事。

 水至柔而順,剛中而信,故能險而不滯也。雖洊流而至,其道一也。故君子以常行而存乎中習敎事,以禦其險,則得其正而有功也。

初六,習。坎入於坎窞凶。象曰:習坎入坎,失道,凶也。

初柔而居重險之下,質弱而無心不知,濟險之道,習坎而入於坎窞,何以濟乎,故凶也。習重也,謂治其事也。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居坎之内,前尚有險也。行險得中,而二柔附之體,險而有功也。雖求小得,未出險中也。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象曰:來之坎,坎終無功也。

位剛而以柔治,難矣。況兩坎之間乎。二剛,險也。而且枕之求可得乎。上坎之底,坎窞者也,之可得乎。進退莫可終,無功也。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无咎。象曰:樽酒,簋貳,剛柔際也。

陰弱質也,附陽而濟居於上,體依五得位,濟其險矣。夫欲上之盡者,必自盡者也。誠之至,豈假於豐哉。則樽酒而簋,副器約而納寡,自至於牖以盡其忠,剛柔之際,承上之道也,終何咎矣。

九五,坎不盈,祇既平。无咎。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在坎中矣,坎豈盈乎。夫濟險者,盡斯泰乎。斯無咎矣。處其險,尊安而不慮,則險為咎矣,未至乎大,可無愼歟。

上六,繫用徽纆,寘于叢棘,三歲不得,凶。象曰:上六失道,凶。

三歲也,柔而無心小人也。乘剛而履於極險,居於峻法之時,行極險之事,故用繫纆,索寘於叢棘,失其謀身之道也,以是三歲而凶。乃終。

 

離下離上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榖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麗,安附也。而利以正,故能通也。日月得天,故能長守其明。百榖草木得乎附土,故能永保其種。麗其所麗者也。上下皆明,咸安其處,利而不正,何為化成矣。柔麗大中,彊而不武,利而得正,化之元也。是以能通天下也。故畜牝牛,柔而彊力,以濟者相麗之道也。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兩明嗣麗,天下大明也。得麗之大者,莫過於大人。麗於大位也。累聖之治,兩明而繼,而天下化矣。

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求保所安者,履其初,錯然内省而敬懼之,即能保所麗,而免於咎也。

六二,黄離元吉。象曰:黄離元吉,得中道也。

黄者,文之中也。柔居中正,治麗其文,故元吉也。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 三者將進之地也,在於離。麗得其正,則吉,過之則凶。離明而行,陽麗於三,止於所也,可以鼓缶樂,終於此矣過。以求之日之昃也,將何往哉。耊之凶也。易戒其於分,而麗得其所也。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象曰:突如其來如,无所容也。

四者,行上之道,首進之地,進逼於五,不當其位,無徳之至,突如而來如也。五尊嚴之盛,不可陵也,故為焚如而死棄矣。搏殘之而不容也。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柔居尊陽,故為下之謀也。有乘剛之逼焉,故為出涕矣。以柔正而居王公之位,憂嗟之深,天下歸助,故終吉。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柔之道,非天下大服焉,故終於用師之正,以重明之,治為天下之麗,以柔順之徳,為天下之歸。其終或用師,則出征,而折首矣,有其嘉,以剛終也。獲其非類,而天下正也。  

经学著作。春秋卜商(子夏)撰。是 现存最早的《易经》。已佚。《隋书·经籍志》著录二 卷。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周易正义》及 李鼎祚《周易集解》因引其部分佚文而得已留存。此 书所辑留的只有对《易经》原文进行注释的部分。所 注极为精辟,虽保留下来的不多,但对春秋时代的易 学水平也可窥见一斑,故价值极为珍贵。该本载《汉 魏二十一家易注》卷首。清代辑本有孙堂辑《子夏易 传》1卷,载《汉魏二十一家易注》。黄奭《子夏易 传》,见《汉学堂丛书》。马国翰《周易子夏传》,收 入《玉函山房辑佚书》。张澍《子夏易传》,载《二酉 堂丛书》及孙冯翼《子夏易传》1卷本。

猜你喜欢

  • 卷十一周易雜卦傳第十一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无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无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

    2 子夏易传 2025-08-15
  • 卷十周易序卦傳第十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物稺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

    3 子夏易传 2025-08-15
  • 卷九周易說卦傳第九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賛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隂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

    2 子夏易传 2025-08-15
  • 卷八 周易繫辭下第八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

    2 子夏易传 2025-08-15
  • 卷七周易繫辭上第七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髙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

    2 子夏易传 2025-08-15
  • 卷六周易下經豐傳第六

    離下震上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彖曰: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虚,與時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夫明者,内含其照也。動而施之,..

    2 子夏易传 2025-08-15
  • 卷五周易下經夬傳第五

    乾下兑上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説,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陽..

    2 子夏易传 2025-08-15
  • 卷四周易下經咸傳第四

    艮下兑上咸亨利貞,取女吉。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説,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二氣之相感應也,中無間..

    2 子夏易传 2025-08-15
  • 卷二周易上經泰傳第二

    乾下坤上泰,小往大來,吉,亨。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陽而外隂,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易者,象也,神之用也。故泰象於天地交,而..

    2 子夏易传 2025-08-15
  • 卷一周易上經乾傳第一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貞。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綂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乾始降氣者也。始而通,終..

    4 子夏易传 2025-08-15
  • 河上公章句卷三

    论德第三十八上德不德,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是以有德。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德以全也。下德不失德,下德,..

    3 老子河上公章句 2025-08-15
  • 卷三十九 说戒部二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并叙昔週之末,王之时,始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老君至琅琊,授道与干君。干君受道法,遂以得道,拜为真人。又传《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甲子》十部。后帛君笃病,从干君授道护病,病得除羌,遂..

    7 云笈七签 2025-08-13
  • 卷三十八 说戒部一

    ◎说十戒《玉清经·本起品》云:道言:昔元始天尊与诸贤圣亿亿万众,处处週旋,最后下观弃贤世界,有一国王,名曰德正直,利根辩慧,为众生故,而为导首。遍告国内臣民男女,言:今得太平,天下无事,火灾消灭,兵刃..

    7 云笈七签 2025-08-13
  • 卷三十七 斋戒部

    ◎斋戒叙夫入靖修真,要资斋戒。检口慎过,其道渐阶。《南华真经》云:颜回问道于孔子。孔子曰:汝斋戒,吾将语汝。颜回曰:回居贫,唯不饮酒,不茹荤久矣。孔子曰:是祭祝之斋,非心斋也。汝一志,无以耳听,而以心..

    5 云笈七签 2025-08-13
  • 卷三十六 杂修摄部五

    ◎玄鉴导引法《抱朴子》曰:道以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故也。若夫绝坑停水,则秽臭滋积;委木在野,则虫蝎太半。真人远取之于物,近取之于身。故上天行健而无穷,七曜运动而能久。小人习劳而湛若,君子优游..

    6 云笈七签 2025-08-13
  • 卷三十五 杂修摄部四

    ◎明补凡质气碍,皆是妄想而所为,并由想效也。想成即变化无常,舍想则庶事空寂。以其取炼力,毛孔开流,所以须随而补之。其补之法,还舒脚手而卧息,想项上有酥园,融流注心,週遍四肢;又想身卧酥乳池中,心以澡沐..

    7 云笈七签 2025-08-13
  • 卷三十四 杂修摄部三

    ◎太清导引养生经凡十二事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能随风上下,至高辛氏时犹存。导引术云:导引除百病,延年益寿。朝起布席东向为之,息极乃止。不能息极,五通止。此自当日日习之,久久知益。常以两手叉头上,挽至地..

    6 云笈七签 2025-08-13
  • 卷三十三 杂修摄部二

    ◎摄养枕中方 ──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夫养生缮性,其方存于卷者甚众。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于澄神内观,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设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从心,术即不验。诚由前之误交切而难..

    7 云笈七签 2025-08-13
  • 卷三十二 杂修摄部一

    ◎养性延命录并序夫禀气含灵,惟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于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候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如..

    7 云笈七签 2025-08-13
  • 卷三十一 禀生受命部三

    ◎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内二十四神回元经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内神、二十四真人,混气变生,主仙上精,散解胞结,释滞关元,二十四神所命乃得除脱也。兆能修存名字者,则治镇一身,保守元精。欲解节结之法,当先..

    6 云笈七签 2025-08-1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