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话说中庸

03讲

2025-08-19 11:01 古代文学

自己把道理没有搞清楚,以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啊!因此一般人不是加了一点,就减少一点,以这种方法来认识这个道,修这个道——并不是在修道,错了!道就在你那里,这本来就是道哦!

下面引用了《诗经》,引用中国上古文化《诗经》: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伐柯是干什么?砍木头。“柯”是斧,也是木头,木头的枝杈把它砍下来削好了以后,把它做斧头的、砍木头一个大斧头的把子。古人作的诗,很妙,你不要看古人做的诗,就是不需要读书的,有什么感情在(就自然表达出来)。在山里头砍木头,换句话说,“伐柯伐柯”,我们用白话说:“砍啊!砍啊!”就是那么作的。你不要看到《诗经》——哦哟!古诗啊!经典呀!经典是记载的古人“砍啊!砍啊!”那么你再用白话来写“伐柯伐柯”,(写成)“咔嚓咔嚓”(是)一样道理;你这样懂了,读古书很轻松。你要(是)跟着古人看注解,什么叫“伐”?“伐”者,砍也;什么叫“柯”?“柯”者木枝也;什么叫“枝”?“枝”者,树干也;什么叫“树干”?“树干”者,树杈也!哦,要写它几十万字,那就叫做书呆子!我是不会读书,我也不敢读书,对书呆子没有兴趣。所以我读古诗啊,我觉得很好,古人诗真做得好,“伐柯伐柯”,砍木头啊砍木头啊!就是这个事,就是在山上砍木头。

“其则不远”,怎么说呢?他说法则呀就在这里。砍木头砍惯了,看到这种木头,拿起斧头“咚”一下子就砍下来,砍惯了熟能生巧。那么在山里头砍木头,一个人影都看不见,嘴里一边念“嘿!嗬!”就砍下来了嘛!这很简单,就是“伐柯……”,就是这样。你以为做诗……没有特别的,就是这一套,因为我也会作诗,诗作会了以后——开始是真在作诗,学做诗,这个字要换那个字,那个字要换……做会了以后,诗者“嘶”也,乱嘶就嘶出来了!用脑子想一想不是好诗,真的好诗不用脑子想的,想出来那是诗匠的诗,不是诗人的诗。诗人的诗不用脑子想,所谓灵感;什么叫灵感?就是“伐柯伐柯”,就是这样一件事。

“其则不远”,他说这个法则呀,摆在前面。那么怎么解释呢?“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这个解释妙得很了!“执柯以伐柯”,拿着一个斧头,然后像我们这些(人)到山里头割草、砍柴,我们一定会干出这种事情来,因为没有砍过嘛,人家拿把刀给你,这个要怎么砍啊?然后看着这个树,“睨而视之”,盯着这个树,砍这里啊?怎么砍啊?砍这里啊?砍下来!砍了半天也砍不下来,也砍不下去。

“执柯以伐柯”,拿着木头又去砍木头,“睨而视之”,“睨”,中国字很多,眼睛看的很多字都是眼睛旁,所谓“穷睇眄于中天”《滕王阁序》那个“眄”字,就是那么看(师示);“瞻彼淇澳”那个“瞻”就是这样看(师示);“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回眸”就是这个斜起来那么一撩(师示,众笑)。每一个字啊,每一个“目”字旁边啊,看那个形容那个眼睛看法不同。这个“睨”呀,那个眼睛瞪起来看,仔细打靶子,这个样子谓之“睨”。你要每个字要说清楚,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字要认得。

他说砍木头,哎!我们这个外行砍木头拿着斧头,眼睛瞄着瞪着,就想一刀就把它砍下来,结果啊,树皮都砍不掉。所以“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哪!你越看越下不了手,砍不准。这个话你说是解释什么?你拿什么解释一个大概?最会讲的、乱吹的也吹到我这个样子为止了,没有办法解释,只好借用。借用什么?(借用)禅宗做以解释,这就是说人本来有道,这个道,人找不到道,禅宗有个比方:“骑牛觅牛”,你骑在牛背上说:“我牛在哪里呀?牛在哪里?”就是骑牛觅牛的道理。他说“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拿禅宗一解释,完了!就是形容人骑牛找牛,你永远也找不到。

换句话说,人本来在道中,人本来有道,自己认不得自己心就是道,偏要去修个道、找道,你一辈子也修不好了。所以修道永远没有看到人修成功,你在道中去修道,你怎么去找?所以由此你懂了以后,原来我们上古老祖宗的文化此道早就晓得了,不等禅宗兴起,已经都懂了。那就是“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这就是儒家了,中庸之道始终不想你推到高远地方去,始终把高远之道拿到平常之间来,平常就是道。所以道真正用,用到人生的道理、政治的道理,“以人治人”,你不要把这个“治”又看成政治了,就错了。“治人”,管理,怎么样人管理人,你看到别人的错误,你晓得:哦!人、我不能做这样的事。看到人家随便发脾气、莫名其妙,你不要发脾气来,你不要与人(发脾气),你又做错了。看到人家做了莫名其妙的事,你不要再(做),自己就要反省到,我碰到对人处事不能做这样子。就象你看到人家穿的衣服不对,自己背后都在歪起嘴巴在笑;可你的衣服要穿好啊!结果你说他穿得不对,你自己的衬衫都没有塞到裤带里头去,一半露在外面的——你笑人家,人家后面还在笑你呢!这就叫“以人治人”,你观察别人,自己晓得做人。

“改而止”。所以哪里有个标准啊?看到人家的错误,错误就是标准。佛在哪里?看到一切众生有苦,解脱出痛苦了就是佛;看到别人在莫名其妙起无明烦恼,你们的无明烦恼你哪里晓得去?就是《金刚经》讲“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了。所以道哪里去找宝一样呢?你“执柯以伐柯”拿着斧头砍木头很容易呀!木头就在这里,你这么一砍就下去了。所以“以人治人,改而止”,别人的错误就是你的老师,那个错误的人就是你的老师。说怎么是老师?你看到他的时候给你一个警告,我不能做这个事;看到一个好人做了好事,他(也)是你的老师:哎!我应该效法这样做。所以“以人治人”。当然俗话讲,“人比人,气死人”;拿中庸讲,“人看人,好做人”,就是这个道理,改过来就懂了。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孔子所提倡,是传我们怎么样修道,怎么行道。孔子有一次传了密宗,孔子的密宗,你们晓不晓得?没有听到过啊?孔子在《论语》上传(过)。有一天,孔子看到(《论语》那个书上写得很妙)孔子莫名其妙,大概,(我想想哦,因为我久矣没有梦见他了!——一笑)坐在那里休息,好像正坐在摇椅上摇啊摇,曾子跑过来;曾子一定像我们这个禅堂在打七一样,天天在参话头啊、打坐啊,搞得昏头昏脑的,他前面刚刚跑过来,孔子把他一叫:“曾参啊!”叫他名字。那个曾子正在好好修道用功夫,听到老师一叫,头就一回转来:“做什么?”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这一句:“吾道一以贯之!”所以现在有个道叫“一贯道”,就是盗用孔子这个话来的(众笑)!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这句书,你看《论语》上一读,妙得很噢!你读懂了这个书,趣味无穷!“参乎!”这个原文记载,孔子就叫:“某人!你过来!”曾子这时一回头;还没有等他开口,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这个!“曾子曰:”曾子一看:“唯(是)!”懂了,开悟了!“唯!”就是“是!”开悟了。

“曾子出”,曾子开悟了,他们两个在这里头演戏,师徒两个传了密宗了!外面同学在外面等着:把他叫过去干什么?挨骂啊?还是给他东西呀?结果不晓得他们两个搞什么。“曾子出,门人问,”曾子一开门啊,这帮同学们问他:哎?老师有什么传你呀?“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没有什么,你不要怀疑,老师并没有传我什么,只告诉我做人做事“忠恕而已”。你看曾子是孔子学生的传道的最诚恳的人,结果说了慌话,出门就扯谎!(众笑)

孔子说,“一以贯之!”就是这个!他同学问他,他说成是“夫子之道”两个,“忠恕而已矣”!他(孔子)告诉他一个,他变成两个了;加上孔子“一以贯之”,三个了(众笑)!所以呢,你看《论语》这一节书越读越有趣、越读越妙,我当时读到,“咦?!这个真妙!”当然学了禅宗以后再读的这个书。孔子传给他“道”。颜回死了,孔子那么多弟子,只有传道于曾参,可是曾参最鲁,“鲁”是个,不是笨,最老实,话都讲不清楚,你叫他上台讲话,结结巴巴的,可是你说他人嘛,真诚恳、真老实,这样叫做“鲁”。所以他最后传道,“一以贯之”给他。他出来告诉人家“忠恕而已”。他看这一班同学功夫没有到,学问没有到,所以只好给他讲行,不讲道体。就是“这个”!这个是哪个呀?“一以贯之”,一以贯之贯到哪里呢?如果向心窝子灌,心脏出了病;向脑子里灌,脑会发炎;灌到哪里去呢?被日本人用刑,鼻子里灌上了辣椒水,那更不是“一以贯之”了!他说“这个!”禅宗所谓讲“这个!”他懂了。那么曾子出来呢,没有办法告诉同学们,因为晓得他们都没有到,你只要好好做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什么叫“忠恕”呢?推己及人。你想到不愿意做的事,你不要叫人家做;我不愿意拿的东西不要叫人家拿;我不愿意听的话,你不要讲给人家听;你怕人家骂你,你不要骂人;你怕人家笑你,你不要笑人。这是忠恕之道。忠,推己及人;恕道,包容人家;就是讲行为了,这是恕,恕(就是)能够包容。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那么这里,所以进一步孔子传道于曾子,曾子做了他的心得,这(就)是《大学》这一篇。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学生,因为孔子的儿子早死,(只有孙子,孔子的孙子子思,)曾子又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著《中庸》,叙述他祖父的这个“道”。所以他这里解释:

“忠恕违道不远”,你注意一个字了吧?忠恕是不是违道这个“违”字。好了,他跟他老师俩讲两样的话了。曾子说:孔子叫他,“曾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出门,同学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一个变成两个。那么,我们刚才提出来讨论,曾子没有把真正的孔子的心法(表达、)表达不出来,只好在行为上叫同学们:你慢慢去修吧!

所以修道的东西并不是见道的东西,所以“忠恕”是行,不是见道。但是忠恕行道这个行,同“道”距离并不远,就是这个东西,一个手的(两面)这一面(和翻过来)这一面。所以呢,这里面特别注意一个字,就是画龙点睛一个眼睛,“忠恕违道不远”。忠恕怎么可以讲它“违”道呢?忠恕是行上、道的行,中庸重要是讲见道以后修道的,这一“见”很难。所以从“行”上来见道不是不可见,其实行道才能见道,由于短距离,所以忠恕违道并不远,它近似“道”。善行真的做到了,这个道你不要愁见,自然会悟道,就是(看)你的道德善行到家不到家。佛家也一样,佛家说《金刚经》也好,各种(经典)讲,你要善行功德圆满,你的智慧自然开发、自然会悟道了,会证得菩提,会得到般若。所以说“忠恕违道不远”。

告诉青年同学们,读书不能马虎,像这些书也不是老师(教的。)我当年老师教我只晓得背,管他违道不违道,只要背了不错、不打手心就好了!为什么看到一个“违”字啊,管它(呢!)什么都不管。中年以后,自己慢慢懂了,哎呀?!怎么“忠恕违道不远”,这是干什么的呀?古人写文章不乱用一个字的,换不得的!所以“违道”这里是画龙点睛一只眼。所以他说“忠恕之行,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什么样的事情你自己不愿意人家加在你身上的痛苦,你不要加给别人身上去,这就是道。佛家的这就是慈悲。什么事情我不愿意接受的,你不要叫人家接受去做。换句话,剩饭酸了,我不愿意吃,但是说“某人,你喜欢吃酸的,你吃吧!”那就不忠恕,没有这个道理;宁可你把它倒掉。你都不愿意,为什么给人家?这个心太不好。所以啊,“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你不要叫人家去做,这是忠恕的道理。那么,他引用他的祖父孔子的话,然后再说(还是孔子的话):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君子之道四,丘”——我们小的时候不敢这样念——“某”,不敢念“丘”字哦!这个丘字你看少一笔,为什么少一笔呀?古文写到皇帝、圣人的名字不能完全写出来,写出来不得了哦!这是犯讳的!那不得了,帝王时代要杀头的呀!所以念到“丘”,“丘”是孔子的名字,孔丘,所以只好念“某”,是要这个样子的。所以后来因为帝王时代,姓“邱”的人,本来都是这个丘,为了避讳,所以“丘”字旁边加一个耳朵。你贵姓啊?我姓“邱”,我那个多一个耳朵的。其实都是一个“丘”。为了避开圣人的名字,所以多了一个耳朵来听一听,所以“丘”姓要写成这个“邱”。

他说,“君子之道”有四种,人格有四种标准;“丘未能一焉”,你看孔子的谦虚!他说,我啊做人做一辈子一样都没有做到。哪四种?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他说我不是个孝子,真正做到做人的、儿子的本分,孔子说我很抱歉,很遗憾,我没有做到。因为孔子父亲早死,他是个孤儿,母亲后来死了,非常痛苦,又穷苦,有个哥哥还是跛子,还要他十二岁就要开始做事,养哥哥养姐姐,所以他讲“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其实他并不是不孝,父母早过世了。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让我好好做人家一个大干部、高级干部,我没有做到,很抱歉!怎么说呢?鲁国叫他做了三个月的司法行政部长,他上来把鲁国第一名人“少正卯”就杀掉,因此引起大家政治上的攻击、排挤他,三个月就下台。他想为鲁国真正做一点根本文化,治国平天下,他结果做不到,因此他只好离开自己的国家,周游列国,所以他觉得“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他说我也够不上,没有做到。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就是兄弟之间,他的兄弟、一个哥哥,后来靠他,年轻时候他什么事情都干过,也给人家干过收税捐,跑去打工、收税、什么都搞过。他哥哥后来又早过世,他说我没有尽到对哥哥好好地伺候的责任。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对朋友之间呢?他说我也有遗憾,没有做到。“先施之,未能也。”这句话很严重,他的好朋友很多,魏国的***就是他的好朋友,齐国的人、小矮子宰相、历史上的贤宰相晏婴是他的好朋友,但是后来齐国大臣叛变、亡的时候,晏婴受难的时候,孔子没有办法救,那心里非常痛苦!他说我的朋友,“先施之”,我怎么先施之?我接受朋友的好处太多了,朋友布施给我的太多了,朋友没有困难,我先能够布施给朋友的他说我做不到啊!他一辈子穷,只能接受人家的好处多,他说人家没有给我好处、我先能够给人家好处我做不到噢!

所以都很痛苦!孔子的痛苦,一个人真正反省自己,你们还年轻不知道;到了几十岁,反省自己,家庭、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稍稍有道德修养的人,这种遗憾就来了,对朋友帮不上忙,那个心里无比的痛苦!

猜你喜欢

  • 庄子读书笔记解“毒”庄子

    刚刚考完中华文化,最后一篇小作文要求写庄子读后心得,趁着记忆还清晰,略作修改搬过来。这世界似乎是中了庄子的毒,从老师们教导小孩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到流行乐队苏打绿的《各站停靠》音符化庄周梦蝶典故..

    2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读书心得

    书上说。孔子是授予我们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庄子是教授我们如何生活的小道理。人们大多数执迷于大道理。我们经常对自己说:人生活再世上就要努力,就要活的比别人好。即使再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依然不放过自己。每日..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心得

    读了庄子的《秋水》,我不禁为其超凡脱俗的哲理思辨所震撼,奔放肆虐的理想色彩如同海神若般庞大无涯,游曳于天地间的清灵洒脱的思想却极其巧妙地以个人为切入点。我蓦地想到了《红楼梦》里空云洁白的妙玉最一爱一读..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天下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一精一,谓之神人;不..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列御寇

    列御寇【题解】列御寇本是篇首一人名,这里用作篇名。全篇由许多小故事夹一着议论组合而成。内容很杂,其间也无内在联系,不过从主要段落看,主要是阐述忘我的思想,人生在世不应炫耀于外,不应求仕求禄,不应追求智..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渔父

    渔父【题解】渔父为一捕鱼的老人,这里用作篇名。篇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说剑

    说剑【题解】《说剑》以义名篇,内容就是写庄子说剑。赵文王喜欢剑,整天与剑士为伍而不料理朝政,庄子前往游说。庄子说剑有三种,即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委婉地指出赵文王的所为实际上是庶民之剑,而希望..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盗跖

    盗跖【题解】盗跖为一人名,指称一个名叫跖的大盗,本篇以人物之名为篇名。《盗跖》内容的中心是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一性一和欺骗一性一,主张返归原始,顺其自然。本篇写了三个寓言故事,自然地分为三大部..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让王

    让王【题解】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篇文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寓言

    寓言【题解】寓言本是篇首二字,但也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人物,寓言的方法正是《庄子》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色。全文大体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外物

    外物【题解】外物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全文内容依旧很杂,但多数文字在于讨论养生处世,倡导顺应,反对矫饰,反对有所一操一持,从而做到虚己而忘言。全文大体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则阳

    则陽【题解】则陽是篇首的人名。本篇内容仍很庞杂,全篇大体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了头十个小故事,用人物的对话来说明恬淡、清虚、顺任的旨趣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对滞留人事、迷恋权势的人给予抨击。后一部分..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徐无鬼

    徐无鬼【题解】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本篇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由十余个各不相关的故事组成,并夹带少量的议论。全篇内容很杂,中心不明朗,故事之间也缺乏关联,但多数是倡导无为思想的。全篇大..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庚桑楚

    庚桑楚【题解】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知北游

    知北游【题解】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名。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历。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远,因此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地方。篇文认为道是不可知的,因..

    2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田子方

    田子方【题解】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

    3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山木

    山木【题解】本篇仍主要是讨论处世之道。篇内写了许多处世不易和世事多患的故事,希望找到一条最佳途径,而其主要一精一神仍是虚己、无为。全文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其为道德之乡乎,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和雁不能..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达生

    达生【题解】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怎样才能达生呢?篇文明确提出要摒除各种外欲,要心神宁寂事事释然,可知本篇的宗旨在于讨论如何养神。全篇自然分为十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至乐

    至乐【题解】至乐是首句中的两个字,意思是最大的快乐。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人应怎样对待生和死呢?篇文的内容就在于讨论、回答这样的问题。全文自然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人也孰能得无为哉,连续五句提..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 秋水 译文

    秋水【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