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话说中庸

03讲

2025-08-19 11:01 古代文学

自己把道理没有搞清楚,以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啊!因此一般人不是加了一点,就减少一点,以这种方法来认识这个道,修这个道——并不是在修道,错了!道就在你那里,这本来就是道哦!

下面引用了《诗经》,引用中国上古文化《诗经》: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伐柯是干什么?砍木头。“柯”是斧,也是木头,木头的枝杈把它砍下来削好了以后,把它做斧头的、砍木头一个大斧头的把子。古人作的诗,很妙,你不要看古人做的诗,就是不需要读书的,有什么感情在(就自然表达出来)。在山里头砍木头,换句话说,“伐柯伐柯”,我们用白话说:“砍啊!砍啊!”就是那么作的。你不要看到《诗经》——哦哟!古诗啊!经典呀!经典是记载的古人“砍啊!砍啊!”那么你再用白话来写“伐柯伐柯”,(写成)“咔嚓咔嚓”(是)一样道理;你这样懂了,读古书很轻松。你要(是)跟着古人看注解,什么叫“伐”?“伐”者,砍也;什么叫“柯”?“柯”者木枝也;什么叫“枝”?“枝”者,树干也;什么叫“树干”?“树干”者,树杈也!哦,要写它几十万字,那就叫做书呆子!我是不会读书,我也不敢读书,对书呆子没有兴趣。所以我读古诗啊,我觉得很好,古人诗真做得好,“伐柯伐柯”,砍木头啊砍木头啊!就是这个事,就是在山上砍木头。

“其则不远”,怎么说呢?他说法则呀就在这里。砍木头砍惯了,看到这种木头,拿起斧头“咚”一下子就砍下来,砍惯了熟能生巧。那么在山里头砍木头,一个人影都看不见,嘴里一边念“嘿!嗬!”就砍下来了嘛!这很简单,就是“伐柯……”,就是这样。你以为做诗……没有特别的,就是这一套,因为我也会作诗,诗作会了以后——开始是真在作诗,学做诗,这个字要换那个字,那个字要换……做会了以后,诗者“嘶”也,乱嘶就嘶出来了!用脑子想一想不是好诗,真的好诗不用脑子想的,想出来那是诗匠的诗,不是诗人的诗。诗人的诗不用脑子想,所谓灵感;什么叫灵感?就是“伐柯伐柯”,就是这样一件事。

“其则不远”,他说这个法则呀,摆在前面。那么怎么解释呢?“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这个解释妙得很了!“执柯以伐柯”,拿着一个斧头,然后像我们这些(人)到山里头割草、砍柴,我们一定会干出这种事情来,因为没有砍过嘛,人家拿把刀给你,这个要怎么砍啊?然后看着这个树,“睨而视之”,盯着这个树,砍这里啊?怎么砍啊?砍这里啊?砍下来!砍了半天也砍不下来,也砍不下去。

“执柯以伐柯”,拿着木头又去砍木头,“睨而视之”,“睨”,中国字很多,眼睛看的很多字都是眼睛旁,所谓“穷睇眄于中天”《滕王阁序》那个“眄”字,就是那么看(师示);“瞻彼淇澳”那个“瞻”就是这样看(师示);“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回眸”就是这个斜起来那么一撩(师示,众笑)。每一个字啊,每一个“目”字旁边啊,看那个形容那个眼睛看法不同。这个“睨”呀,那个眼睛瞪起来看,仔细打靶子,这个样子谓之“睨”。你要每个字要说清楚,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字要认得。

他说砍木头,哎!我们这个外行砍木头拿着斧头,眼睛瞄着瞪着,就想一刀就把它砍下来,结果啊,树皮都砍不掉。所以“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哪!你越看越下不了手,砍不准。这个话你说是解释什么?你拿什么解释一个大概?最会讲的、乱吹的也吹到我这个样子为止了,没有办法解释,只好借用。借用什么?(借用)禅宗做以解释,这就是说人本来有道,这个道,人找不到道,禅宗有个比方:“骑牛觅牛”,你骑在牛背上说:“我牛在哪里呀?牛在哪里?”就是骑牛觅牛的道理。他说“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拿禅宗一解释,完了!就是形容人骑牛找牛,你永远也找不到。

换句话说,人本来在道中,人本来有道,自己认不得自己心就是道,偏要去修个道、找道,你一辈子也修不好了。所以修道永远没有看到人修成功,你在道中去修道,你怎么去找?所以由此你懂了以后,原来我们上古老祖宗的文化此道早就晓得了,不等禅宗兴起,已经都懂了。那就是“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这就是儒家了,中庸之道始终不想你推到高远地方去,始终把高远之道拿到平常之间来,平常就是道。所以道真正用,用到人生的道理、政治的道理,“以人治人”,你不要把这个“治”又看成政治了,就错了。“治人”,管理,怎么样人管理人,你看到别人的错误,你晓得:哦!人、我不能做这样的事。看到人家随便发脾气、莫名其妙,你不要发脾气来,你不要与人(发脾气),你又做错了。看到人家做了莫名其妙的事,你不要再(做),自己就要反省到,我碰到对人处事不能做这样子。就象你看到人家穿的衣服不对,自己背后都在歪起嘴巴在笑;可你的衣服要穿好啊!结果你说他穿得不对,你自己的衬衫都没有塞到裤带里头去,一半露在外面的——你笑人家,人家后面还在笑你呢!这就叫“以人治人”,你观察别人,自己晓得做人。

“改而止”。所以哪里有个标准啊?看到人家的错误,错误就是标准。佛在哪里?看到一切众生有苦,解脱出痛苦了就是佛;看到别人在莫名其妙起无明烦恼,你们的无明烦恼你哪里晓得去?就是《金刚经》讲“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了。所以道哪里去找宝一样呢?你“执柯以伐柯”拿着斧头砍木头很容易呀!木头就在这里,你这么一砍就下去了。所以“以人治人,改而止”,别人的错误就是你的老师,那个错误的人就是你的老师。说怎么是老师?你看到他的时候给你一个警告,我不能做这个事;看到一个好人做了好事,他(也)是你的老师:哎!我应该效法这样做。所以“以人治人”。当然俗话讲,“人比人,气死人”;拿中庸讲,“人看人,好做人”,就是这个道理,改过来就懂了。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孔子所提倡,是传我们怎么样修道,怎么行道。孔子有一次传了密宗,孔子的密宗,你们晓不晓得?没有听到过啊?孔子在《论语》上传(过)。有一天,孔子看到(《论语》那个书上写得很妙)孔子莫名其妙,大概,(我想想哦,因为我久矣没有梦见他了!——一笑)坐在那里休息,好像正坐在摇椅上摇啊摇,曾子跑过来;曾子一定像我们这个禅堂在打七一样,天天在参话头啊、打坐啊,搞得昏头昏脑的,他前面刚刚跑过来,孔子把他一叫:“曾参啊!”叫他名字。那个曾子正在好好修道用功夫,听到老师一叫,头就一回转来:“做什么?”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这一句:“吾道一以贯之!”所以现在有个道叫“一贯道”,就是盗用孔子这个话来的(众笑)!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这句书,你看《论语》上一读,妙得很噢!你读懂了这个书,趣味无穷!“参乎!”这个原文记载,孔子就叫:“某人!你过来!”曾子这时一回头;还没有等他开口,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这个!“曾子曰:”曾子一看:“唯(是)!”懂了,开悟了!“唯!”就是“是!”开悟了。

“曾子出”,曾子开悟了,他们两个在这里头演戏,师徒两个传了密宗了!外面同学在外面等着:把他叫过去干什么?挨骂啊?还是给他东西呀?结果不晓得他们两个搞什么。“曾子出,门人问,”曾子一开门啊,这帮同学们问他:哎?老师有什么传你呀?“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没有什么,你不要怀疑,老师并没有传我什么,只告诉我做人做事“忠恕而已”。你看曾子是孔子学生的传道的最诚恳的人,结果说了慌话,出门就扯谎!(众笑)

孔子说,“一以贯之!”就是这个!他同学问他,他说成是“夫子之道”两个,“忠恕而已矣”!他(孔子)告诉他一个,他变成两个了;加上孔子“一以贯之”,三个了(众笑)!所以呢,你看《论语》这一节书越读越有趣、越读越妙,我当时读到,“咦?!这个真妙!”当然学了禅宗以后再读的这个书。孔子传给他“道”。颜回死了,孔子那么多弟子,只有传道于曾参,可是曾参最鲁,“鲁”是个,不是笨,最老实,话都讲不清楚,你叫他上台讲话,结结巴巴的,可是你说他人嘛,真诚恳、真老实,这样叫做“鲁”。所以他最后传道,“一以贯之”给他。他出来告诉人家“忠恕而已”。他看这一班同学功夫没有到,学问没有到,所以只好给他讲行,不讲道体。就是“这个”!这个是哪个呀?“一以贯之”,一以贯之贯到哪里呢?如果向心窝子灌,心脏出了病;向脑子里灌,脑会发炎;灌到哪里去呢?被日本人用刑,鼻子里灌上了辣椒水,那更不是“一以贯之”了!他说“这个!”禅宗所谓讲“这个!”他懂了。那么曾子出来呢,没有办法告诉同学们,因为晓得他们都没有到,你只要好好做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什么叫“忠恕”呢?推己及人。你想到不愿意做的事,你不要叫人家做;我不愿意拿的东西不要叫人家拿;我不愿意听的话,你不要讲给人家听;你怕人家骂你,你不要骂人;你怕人家笑你,你不要笑人。这是忠恕之道。忠,推己及人;恕道,包容人家;就是讲行为了,这是恕,恕(就是)能够包容。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那么这里,所以进一步孔子传道于曾子,曾子做了他的心得,这(就)是《大学》这一篇。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学生,因为孔子的儿子早死,(只有孙子,孔子的孙子子思,)曾子又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著《中庸》,叙述他祖父的这个“道”。所以他这里解释:

“忠恕违道不远”,你注意一个字了吧?忠恕是不是违道这个“违”字。好了,他跟他老师俩讲两样的话了。曾子说:孔子叫他,“曾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出门,同学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一个变成两个。那么,我们刚才提出来讨论,曾子没有把真正的孔子的心法(表达、)表达不出来,只好在行为上叫同学们:你慢慢去修吧!

所以修道的东西并不是见道的东西,所以“忠恕”是行,不是见道。但是忠恕行道这个行,同“道”距离并不远,就是这个东西,一个手的(两面)这一面(和翻过来)这一面。所以呢,这里面特别注意一个字,就是画龙点睛一个眼睛,“忠恕违道不远”。忠恕怎么可以讲它“违”道呢?忠恕是行上、道的行,中庸重要是讲见道以后修道的,这一“见”很难。所以从“行”上来见道不是不可见,其实行道才能见道,由于短距离,所以忠恕违道并不远,它近似“道”。善行真的做到了,这个道你不要愁见,自然会悟道,就是(看)你的道德善行到家不到家。佛家也一样,佛家说《金刚经》也好,各种(经典)讲,你要善行功德圆满,你的智慧自然开发、自然会悟道了,会证得菩提,会得到般若。所以说“忠恕违道不远”。

告诉青年同学们,读书不能马虎,像这些书也不是老师(教的。)我当年老师教我只晓得背,管他违道不违道,只要背了不错、不打手心就好了!为什么看到一个“违”字啊,管它(呢!)什么都不管。中年以后,自己慢慢懂了,哎呀?!怎么“忠恕违道不远”,这是干什么的呀?古人写文章不乱用一个字的,换不得的!所以“违道”这里是画龙点睛一只眼。所以他说“忠恕之行,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什么样的事情你自己不愿意人家加在你身上的痛苦,你不要加给别人身上去,这就是道。佛家的这就是慈悲。什么事情我不愿意接受的,你不要叫人家接受去做。换句话,剩饭酸了,我不愿意吃,但是说“某人,你喜欢吃酸的,你吃吧!”那就不忠恕,没有这个道理;宁可你把它倒掉。你都不愿意,为什么给人家?这个心太不好。所以啊,“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你不要叫人家去做,这是忠恕的道理。那么,他引用他的祖父孔子的话,然后再说(还是孔子的话):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君子之道四,丘”——我们小的时候不敢这样念——“某”,不敢念“丘”字哦!这个丘字你看少一笔,为什么少一笔呀?古文写到皇帝、圣人的名字不能完全写出来,写出来不得了哦!这是犯讳的!那不得了,帝王时代要杀头的呀!所以念到“丘”,“丘”是孔子的名字,孔丘,所以只好念“某”,是要这个样子的。所以后来因为帝王时代,姓“邱”的人,本来都是这个丘,为了避讳,所以“丘”字旁边加一个耳朵。你贵姓啊?我姓“邱”,我那个多一个耳朵的。其实都是一个“丘”。为了避开圣人的名字,所以多了一个耳朵来听一听,所以“丘”姓要写成这个“邱”。

他说,“君子之道”有四种,人格有四种标准;“丘未能一焉”,你看孔子的谦虚!他说,我啊做人做一辈子一样都没有做到。哪四种?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他说我不是个孝子,真正做到做人的、儿子的本分,孔子说我很抱歉,很遗憾,我没有做到。因为孔子父亲早死,他是个孤儿,母亲后来死了,非常痛苦,又穷苦,有个哥哥还是跛子,还要他十二岁就要开始做事,养哥哥养姐姐,所以他讲“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其实他并不是不孝,父母早过世了。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让我好好做人家一个大干部、高级干部,我没有做到,很抱歉!怎么说呢?鲁国叫他做了三个月的司法行政部长,他上来把鲁国第一名人“少正卯”就杀掉,因此引起大家政治上的攻击、排挤他,三个月就下台。他想为鲁国真正做一点根本文化,治国平天下,他结果做不到,因此他只好离开自己的国家,周游列国,所以他觉得“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他说我也够不上,没有做到。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就是兄弟之间,他的兄弟、一个哥哥,后来靠他,年轻时候他什么事情都干过,也给人家干过收税捐,跑去打工、收税、什么都搞过。他哥哥后来又早过世,他说我没有尽到对哥哥好好地伺候的责任。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对朋友之间呢?他说我也有遗憾,没有做到。“先施之,未能也。”这句话很严重,他的好朋友很多,魏国的***就是他的好朋友,齐国的人、小矮子宰相、历史上的贤宰相晏婴是他的好朋友,但是后来齐国大臣叛变、亡的时候,晏婴受难的时候,孔子没有办法救,那心里非常痛苦!他说我的朋友,“先施之”,我怎么先施之?我接受朋友的好处太多了,朋友布施给我的太多了,朋友没有困难,我先能够布施给朋友的他说我做不到啊!他一辈子穷,只能接受人家的好处多,他说人家没有给我好处、我先能够给人家好处我做不到噢!

所以都很痛苦!孔子的痛苦,一个人真正反省自己,你们还年轻不知道;到了几十岁,反省自己,家庭、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稍稍有道德修养的人,这种遗憾就来了,对朋友帮不上忙,那个心里无比的痛苦!

猜你喜欢

  • 09讲

    所以啊,人生一切的事业,就是把握时间空间,得其时位。得不到时间空间啊,那你就做你的学问境界、道德境界,不求现生的成功。还有一点,最成功、最高远的到了,在未来的时代历史上永远你是成功;那么,要花了很大的..

    4 古代文学 2025-08-19
  • 08讲

    乌龟,[引磬响]龟、鳖样子看起来一样,分别很大,作用也很大。所以每一个字如果讲国文来研究,教国文啊,每一个字就要研究清楚了,每一个字、每一个字还要拿着图案来教,什么叫做鼋?什么叫做鳖?什么叫做龟?那很多..

    2 古代文学 2025-08-19
  • 07讲

    ……然后脸色也变了,忙个几天下来不成话了,腿上工夫都垮了,这还叫什么禅呢!要从容中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怎么样忙也从容中道。“圣人也”,圣人就是有道之士。你看,在中国固有的文化讲修养的功夫、得道人的..

    1 古代文学 2025-08-19
  • 06讲

    五伦包括这个亲十亲意义当中。那么亲十亲,当然以自己个人的亲属的关系为出发点,这是决不否认说没有私心的,有私心。私心不是罪过,私心不一定是罪过。私心合理不合理,私心能不能合道德,这个中间的差别;并不是说..

    2 古代文学 2025-08-19
  • 05讲

    年纪很大了,都要正座,年纪轻的要跟年纪大的进来,敬老尊贤,“此序齿也”,齿就代表年龄。两种:马是大一岁长一颗牙齿,人是大一点掉一颗牙齿,人越老么牙齿掉光。那个马,所以讲我们看中国文学有一句话“马齿徒增..

    1 古代文学 2025-08-19
  • 04讲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承先启后,“承”字,要先继承得起来。那么假设你们的后代的青年,你们要到我们这个时候啊,白发苍苍了,后面问你,“《中庸》里头有三个“思”是什么意思啊?“左思右想啊..

    2 古代文学 2025-08-19
  • 02讲

    但是不能绝对说反派的绝对不对,也不能说正派的绝对对,看两个的意见综合了用其中,致中和天地位焉,用其中也。那么后世解释用其中就是模棱两可。你说的:左边跟你说对不对?差不多。右边跟你说怎么样?大概是那个样..

    3 古代文学 2025-08-18
  • 01讲

    ……《中庸》之道侧重于内心得多了,还更严重!同佛家、道家讲修养做功夫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宋明理学家后来一边是抄袭了道家,一边抄袭了佛家;但是重点都是脱蛹在《中庸》上来的。我们现在先看从宋代以后,到现在..

    3 古代文学 2025-08-18
  • 无何有之乡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我们看到这里可以想像成,这是当时谈话记实的剧本。庄子跟惠子素来是好朋..

    3 古代文学 2025-08-18
  • 不龟手之药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 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这里举出一个与庄子同时代的人,惠子。惠子是当时的“名家”。古代..

    3 古代文学 2025-08-18
  • 是其麈垢秕糠将

    “秕糠”,我们吃的谷子,壳剥下来就是米糠,这里等于讲是麦子的麸皮。我们看过济公和尚的小说,济公和尚是一天不洗澡的,人家生病了,他就在脊肋骨上把他的汗垢一十搓十,十搓十成一陀油丸,别人拿去吃了就好。人家..

    3 古代文学 2025-08-18
  • 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肩吾问於连叔曰:“吾闻言於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这段文章很美,不过看起来别别扭扭的,孔孟文章的章法就不会这样写。我们打个比方,孔孟的 文章十温十..

    2 古代文学 2025-08-18
  • 越俎代庖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鹞鹑巢於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十十尸十十祝 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3 古代文学 2025-08-18
  • 尧让天下

    尧让天下於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於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十十尸十十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我们中国历史上相传有这麽一件事,这是上古..

    2 古代文学 2025-08-18
  • 真俗不二

    第六种人也没有什麽了不起,第七种人妙了: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种人没有看见遇,不过满地都是,他是大乘境界。“乘”的是什麽?“乘”的是“天地之正气”,气是我加上的。什麽..

    4 古代文学 2025-08-18
  • 御风而行的列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第六种人了不起了。庄子的老师“列子”,“御风而行”,他是会飞的,到达了地仙之份。列子在空中飞了多久呢?他挺凉..

    3 古代文学 2025-08-18
  • 出格的高人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上面提到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君”,“而徵一国者”这四等人材,而且都是领袖人材。什麽叫领袖?出人头地,比人家高明一点。你看有的人做小老板蛮好,像我有个同乡的朋友,开馆..

    3 古代文学 2025-08-18
  • 四等人材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现在青年同学要挑十起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要对中国文字特别留意。近年以来,对同学们的文字教育太差了,差得已经没有办法再革命,因为没得命了,..

    3 古代文学 2025-08-18
  • 此小大之辩也

    我们要是用逻辑看这篇文章,《逍遥游》第一句话是“北冥有鱼”开始的,到这里一段,做了一个结论,说明“物化”的观念,讲给一般人听会不相信,为什麽不相信?“此小大之辩也”。智慧境界大小不同,所以不大相信这个..

    3 古代文学 2025-08-18
  • 南北两极相通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我们先把它截断,文章其实是连着的。商汤问当时很有学问、很有道德修养的“棘”,“是已”,有这件事情可以来证明,并能说明庄子自己讲的“北冥有鱼”,突然变成大鹏鸟向..

    3 古代文学 2025-08-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