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话说中庸

05讲

2025-08-19 11:31 古代文学

年纪很大了,都要正座,年纪轻的要跟年纪大的进来,敬老尊贤,“此序齿也”,齿就代表年龄。两种:马是大一岁长一颗牙齿,人是大一点掉一颗牙齿,人越老么牙齿掉光。那个马,所以讲我们看中国文学有一句话“马齿徒增”,年龄啊讲年龄老了,文学上有个形容词:“马齿徒增”,说年龄啊冤枉活得很大,学问道德没有成功,叫“马齿徒增”。马是长大一岁,马是几岁了?这个马有几年了?就把它嘴巴张开看,有几颗牙齿了。所以齿就代表年龄。“燕,所以序齿也,”并不是把你嘴张开说数一下你有二十颗,他有三十颗牙齿,就要坐上位,不是这个意思啊!这是代表年龄,“序齿”。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这个民族的孝道,也就是礼貌,拿现在讲就是社会的次序,生活的次序。“礼”者,就是生活的次序,社会的次序、家庭的次序,也就是生活的艺术。所以“践其位,行其礼”,到了宗庙、祠堂,每个人位置不同,站的不同。我辈份,年纪大;辈份矮,低,年纪真的很,请上座,站到前面,排位找找上座。各人站自己的本位,有他的次序。“行其礼”,各人的礼貌不同,譬如到了多少年龄了,礼貌有时候要跪拜,年龄八九十了上宗庙,可以免掉跪拜,因为年纪实在太大了,怕身体不好,也许一跪拜跪下来,爬不起来那就糟糕了。“奏其乐”,有一定的乐。进来什么音乐,祭礼完了什么音乐,各有次序规定。所以在宗庙里头,“敬其所尊”,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礼仪,我们照古书上的文字讲,现在发挥出来都是变更,但是这个神变更不了,尊重所尊重的人。“其所亲”,人有没有私呢?有私的。就是我自己的兄弟,那比较就亲一点了,那些伯伯叔叔的儿子也是兄弟,比较有时候生疏一点,稍有一点距离,这个感情、人感情自然的。所以“敬其所尊,其所亲”,也是各凭自由,这就叫做自由了。这个自由并不限制你,这个并不是说不是礼,那么亲近一点比较了解,他当然感情深一点,各有各的感情的范围。

但是中国的古礼,所谓“事死如事生”,对父母祖宗尽管是死了的,当祭祀拜拜的时候,那个神的严肃,就要当他活在前面。所以,也等于我们到教堂里头,上庙子拜菩萨,敬神,或者上基督教堂拜上帝,也是“事死如事生”,这种神,就像他活在前面。“事亡如事存”,死了的人,祭祀的时候在观念里头并没有当他死的啊!就是当活着在前面,这样诚敬的神,所以享其鬼神。“孝之至也”,这种礼仪的制定,生活规范的制定,本来中国传统就有的,到了周公手里把他规定成明文,变成一个次序,变成文字。他说这是孝道到达了,人的情感发生、发挥到了最高点;然后,由遵守家庭的孝道的祭礼,发挥到国家大典代表全民、代表全国的大礼,代表国家。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祖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所以,“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皇帝代表全国老百姓,所谓郊社——祭天地。郊社又分好多种,有时候爬到高山上,所谓中国有封禅、祭泰山(封禅,禅宗这个“禅”,封禅之礼),那么,秦始皇也行过,汉武帝也行过,不过普通一般皇帝不大敢行这个礼,就是谦虚之意,自己认为没有功在国家、功在天下,认为功在国家、功在天下的,在历史万代可以流传,代给后代的子孙做榜样,才敢来举行这个封禅的郊礼。爬到泰山的顶上,祭告天地,换一句话代表:我,活一辈子,做人当了皇帝,给全国老百姓、给这个国家民族做了些什么事,向上帝报告,向形而上的天道来报告,我总是对得起了,没有把自己这个生命冤枉地白活一辈子,这个神。所谓郊礼有好多种。社,所谓社稷,比这个郊礼呢又小一点,每一年,代表国家的帝王领袖,代表这个祭祖宗。譬如一直到我们现在,春秋有时候祭黄帝之礼,在中央大礼堂举行,就是这个礼仪的规范。那么我们这个社礼呢,每一年,这个国家的领袖到现在的大祠,原山的忠烈祠,向阵亡将士、***先烈致敬,这个就是社礼的神。“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就是对形而上行礼。

“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皇帝除了祭天地,代表全国以外,又代表他自己的家属也所谓举行宗庙之礼,那是帝王的家祭。老百姓每个人自己有自己的宗庙之礼,代表自己的祖先、家族,所以祀乎其祖先。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这是讲文化礼仪的重要。这就是中国由礼治与法治的神结合,上古的自由民主与帝王宗社制度的结合的神。所以我经常跟外国朋友来讲,你说西方人美国式的民主自由是假的啊,不是真的啊!中国过去的帝王制度你看他是非常独裁——民主的哦!自由的哦!皇帝很难当哦,皇帝做得不对,一样受人家的责备:“你这个错了,绝对不对!”有许多议事大臣所谓奏章就来了。你譬如说有名的唐明皇,风流才子的皇帝,张九龄、韩休这几个大臣还在的时候,唐明皇不敢乱玩啊!玩了以后,他今天晚上睡觉迟一点,第二天张九龄上朝,早晨开早会见面的时候,这时候跪下来了:“皇上,要保重哦!不能睡得太迟。”他吃不住啊!唐明皇只好:“是是是,我知道了,你不要多说了!”这个皇帝很难当啊!所以这个唐人的诗句,所以你们读诗、古诗:“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就是说这个事情。张九龄已经老了,管不了事,自己耳朵聋了,听不见了,别人也不敢向他报告唐明皇皇帝又做错了。“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他说,明天早晨,玄宗、唐明皇上朝开会的时候啊,他很放心,这两个人不在旁边,他不拘束了,哈,没有人再讲他的不对了,别人不敢讲。“无复明朝谏疏来。”谏疏就是给皇帝的报告,叫做奏疏,唐朝的奏议,哪不对。那个报告讲的很好听啦,讲一番大道理,实际上明白的皇帝看得都直流汗了,那就是讲他不对:“哎,你这个生活过得不对,你是一国的标榜。”所以是这个道理。像这些神啊就是这个神来的。所以讲,“郊社之礼”懂了,“禘尝之义”,“禘”也是礼。譬如说郊礼是好几年一祭天地,就是作为一个国家领袖,多少年一次春祭,等于现在的民选,五年、六年,向上天要报告一次。“禘尝之义”,然后要敬天,拿起第一杯酒,倒下地下来,那是代表敬这个天地。有时候发抖啊!心里晓得我这几年当中没有做得那么好,心里有数啊!这个叫做“和尚不吃荤——心里有数”(一笑)!他这个心里头自己要发抖的,那是很难受。但是你说这个礼有什么关系呢?那么拜一拜,那么又怕什么?可是,真的晓得这个神,自己心里头,人不能自欺,欺骗了自己吃不住的。

他说懂了“郊社之礼,禘尝之义”,这个哲学的神,“义”就是哲学的神,“治国其如示之掌乎”,那对于天下国家的政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他很明白。明白到什么程度啊?等于自己看自己的掌纹看的那么清楚。所以学问真到了以后,天下的道理都明白,明白了自己看手掌一样那么清楚,“示之掌乎”,就是那么清楚摆在前面。

那么,讲了这些,下面做一个总结论。总结论引用孔子当时在世的时候,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诸侯,拿现在后世随便讲就是鲁国的皇帝、这个领袖叫鲁哀公,我们晓得,这个哀公啊、什么公啊,哀王啊,汉朝有哀帝啊,皇帝啊什么帝啊,这个也是礼,中国文化,看历史一翻,你把皇帝帐薄一翻,这个皇帝叫什么帝、什么帝晓得了。武帝、文帝很了不起,什么明帝、宣帝那更好了,了不起。文啊、宣啊都是好,所以孔子称为“文宣王”。这个叫“谥法”。中国古代的古礼,做官的人乃至当皇帝,一生的好坏,死了一个字就**给你定下来,这个是什么人。所谓哀帝就是够悲哀的啦!所以你看汉朝那个最后亡国的皇帝,被曹掉的——汉献帝,奉献出去了,那就是献帝,哈!那你要看了这个你就懂中国历史了。所以以前,我们的历史,中国古人读书人、知识分子,到最后来做事做官,还有一个心理负担很重,不要给自己后代子孙丢人,不要给自己在历史上丢人,这个责任感放在他的观念里头很重!不像现在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管你的,老子现在活得好就对了。这是现在人。所以讲中国文化,他生命活着要瞻前顾后——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代。

说孔子当时,这个鲁哀公(当时不叫鲁哀公,死后给他的谥号)问政,问孔子政治的道理。孔子就答复,你看孔子的讲话: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孔子说这个你不需要问我,历史有,请皇帝多去读历史就知道了,历史就是我们的榜样。他说文王、武王的这个政治,“布在方策”,明白写在历史上。方策,方方的竹片刻上去,中国古人以前不是书啊,方方一块竹片,历史拿刀雕刻在上面,这个叫做方策。策不是现在这个“册”,现在的册怎么样子写呢?这个两个月亮一样的,中间没有两点,横过来这个“册”,这个册也是象形哦!一片一片方的竹片子,中间拿个绳子把它串起来“哗啦哗啦”这个就是册。那么,这个“策”字同那个“册”道理差不多,意义两样。这个策是竹字头的,下面“束”,把绳子捆起来,所以叫做策。“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他说历史上有啊!不过啊,他说,“人”,英雄创造了时代,圣人创造了历史,“其人存,则其政举”。政治的思想尽管好,制度尽管好,法制也好、政治也好,法律尽管密,实行法律实行那个政治是人,那个时代碰到了有好的人物,这个时代是了不起的时代。人不对呀,就不行了!换句话说,孔子告诉鲁哀公,在乎你自己领导了,你不要问了,讲道理讲不完哪!所以“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周公武王一过了以后,一代就差一代了。像我们讲笑话的,这个一代就不如一代了,到了现在不晓得什么代了,那就糟了。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他说你要晓得,“人道”,人类最敏感的是什么?就是政治。比如国家社会政治好坏,对人类气候一样的敏感,太热了我们受不了,太冷了受不了,气候不好大家受感冒,时代的风气不好大家跟着不好,都感冒了、感冒病。社会的风气、政治风气一好,整个的社会影响都好了,所以“人道敏政。”

“地道敏树”,那个土质好不好,那个植物种下去就晓得了。好的土壤植物生长就好,土壤坏了植物就长不出来了。这四句话,看历史感叹非常重!其实啊,讲起这个哲学的意义很多。时代就像一个土地,那个时代好的时候啊,产生那些青年才俊人物,真是了不起,真是好!时代差的时候,产生得较差,所以“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所以政治的道理啊,像“蒲卢”,蒲卢就是北方的蒲蒙花,等于南方的芦花,茅草一样的,很贱的那些草,你不要理它它都会长出来,这是“地道敏树。”这些草啊,你怎么砍都砍不光的,你把它根根拔了,过一下又长了。所以这句话就是那么一句话,形容词,“夫政也者,蒲卢也”。毫不相干的一句话,就像那个草一样。怎么像草一样?政治好的那个时代,几年当中这个社会马上繁荣,像我们现在一样,一下就对了,敏感得很,“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故为政在人”,所以啊,孔子的教化、教育来了,等于释迦牟尼佛的说法,说你不要问政治的哲学了,总而言之,他又把他拉到人道了。政治理论理想尽管怎么高、制度怎么好都不管,为政的道理在于人,领人个人。换句话他就劝鲁哀公,你问你的本身对不对。“取人以身”,那么人呢要怎么看呢?就看他的本身,不是说你身体好不好,你本身的道德修养够不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那么看你本身看什么呢?就看你道德教养、文化的基础好不好,这个就是“道”,“修身以道”。

那么修道呢?他说道啊,“以仁”,仁慈、人、天下人,慈悲世。那么,中国经常讲“仁”,所以现在你像美国那个总统提倡“人道”,人道在仁道的下面,中国的仁道包括他那个人道。仁,不是只讲人道哦,不只讲我们人类的人道,仁是包括了一切众生,就是佛家那个观念,所谓“亲亲、仁民、物(一切的物)”就叫做“仁”。所以他这里《中庸》就有解释,“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所以仁道啊,就是由人道开始做基础,人道开始“亲亲为大”。儒家同佛家不同,佛家动辄就要度众生,自己都度不了,怎么度啊?儒家不吹这个大牛,很谦虚,“亲亲为大”,先不度众生,先度我自己;我度好了,度我的亲人父母兄弟姊妹、度我的家属;度好了,一个圈子、一个圈子慢慢地放大,就是“亲我亲以及人之亲”,“老我老”,我的老人都有得归属了,再扩充这个力量,救社会上其他的老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孩子们把他教养好了,那么,有力量再教养社会上(其他的孩子),一个圈子慢慢放大。动辄就要度一切,你半个都度不了。所以儒家批评佛家的不对,基本上方法上的冲突就是在这里。那么他这里讲“亲亲为大”,先由我亲近的人开始做起,这就是仁道的初步。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那么仁义这个“义”,什么叫做义呢?什么叫义啊?说:朋友,你有钱没有?我们现在报纸上不是看到啊,那个在抢计程车的,刀一拿:朋友,讲义气的,有没有?我要三百块!没有,给你一刀!那也是义气嘛!你有,哦,老大,你够义气啊!我说三百你就给三百!嘿,这是土匪的义。所以义者是“宜也”,怎么样合适,恰到好处、适宜。就是礼。义的道理,“尊贤为大”,亲近有道有德的,学这个人文的规范,这个是最重要。也就是佛家的神所谓亲近善知识,儒家就叫做一个字“义”,就是应该的、合理的,所以仁跟义俩的解释孔子在这里解释:“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你们读中国书要注意啊,“亲亲之杀”,哦,亲亲要把他杀掉。那不得了!杀是切到这里为止,切,刀切下来一样,“杀”就是到这个阶段。所以亲亲之杀,亲亲也有个程度的呀,过分了也不行。过分了就是完全自私了,你不能社会人类了。就是亲自己的人,也要相当的程度,过分了变成溺,溺小孩自己的子女假使溺呢,这个儿女的教育给父母害了。父母太啊,害了儿女,他不知道亲亲之杀。换一句话你对于自己兄弟姊妹父母的孝顺,也有一个礼仪的范围,过分了,也错了。这是亲亲之杀,有一个程度、界线。

“尊贤之等”,尊重贤人有德之士,也有一个范围。要求一切等等有个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不行。所以,礼就是一个界线、生活的艺术、一个防范、一个范围,有一定的范围,他说这个礼的道理就是这样产生的。礼等于宗教的就是戒律。那么,现在讲到礼的道理。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他说一个人“在下位”,在下面的老百姓们,下面社会上一般人,“不获乎上”,有意见、有痛苦不能够达到上面,领人不知道,皇帝不知道,那就完了,他说“民不可得而治矣”。实际上一个领人就是大家庭一个家长,每个家庭的成员的痛苦,他对一切应该知道;社会的病应该知道。不知道,“不可得而治矣”,这个治道上边就有问题了。所谓后世的历史上叫做“下情不能上达”,下面的痛苦、一切的情形,上面完全给中间有权力的人、给历史上那些当权派阻碍了,不知道。像有些历史到了最后的危险的时候,明明敌人打进来,像南宋的末期,敌人已经打过来了,皇帝都不知道,然后有人告诉他敌人来了,听到炮声都响了,他说这是什么啊?“哦,这是他们做喜事放鞭炮啊!”那些臣这样欺骗那些皇帝的,也有这种事情。那么,“民不可得而治矣”。

猜你喜欢

  • 庄子读书笔记解“毒”庄子

    刚刚考完中华文化,最后一篇小作文要求写庄子读后心得,趁着记忆还清晰,略作修改搬过来。这世界似乎是中了庄子的毒,从老师们教导小孩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到流行乐队苏打绿的《各站停靠》音符化庄周梦蝶典故..

    2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读书心得

    书上说。孔子是授予我们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庄子是教授我们如何生活的小道理。人们大多数执迷于大道理。我们经常对自己说:人生活再世上就要努力,就要活的比别人好。即使再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依然不放过自己。每日..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心得

    读了庄子的《秋水》,我不禁为其超凡脱俗的哲理思辨所震撼,奔放肆虐的理想色彩如同海神若般庞大无涯,游曳于天地间的清灵洒脱的思想却极其巧妙地以个人为切入点。我蓦地想到了《红楼梦》里空云洁白的妙玉最一爱一读..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天下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一精一,谓之神人;不..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列御寇

    列御寇【题解】列御寇本是篇首一人名,这里用作篇名。全篇由许多小故事夹一着议论组合而成。内容很杂,其间也无内在联系,不过从主要段落看,主要是阐述忘我的思想,人生在世不应炫耀于外,不应求仕求禄,不应追求智..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渔父

    渔父【题解】渔父为一捕鱼的老人,这里用作篇名。篇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说剑

    说剑【题解】《说剑》以义名篇,内容就是写庄子说剑。赵文王喜欢剑,整天与剑士为伍而不料理朝政,庄子前往游说。庄子说剑有三种,即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委婉地指出赵文王的所为实际上是庶民之剑,而希望..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盗跖

    盗跖【题解】盗跖为一人名,指称一个名叫跖的大盗,本篇以人物之名为篇名。《盗跖》内容的中心是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一性一和欺骗一性一,主张返归原始,顺其自然。本篇写了三个寓言故事,自然地分为三大部..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让王

    让王【题解】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篇文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寓言

    寓言【题解】寓言本是篇首二字,但也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人物,寓言的方法正是《庄子》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色。全文大体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外物

    外物【题解】外物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全文内容依旧很杂,但多数文字在于讨论养生处世,倡导顺应,反对矫饰,反对有所一操一持,从而做到虚己而忘言。全文大体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则阳

    则陽【题解】则陽是篇首的人名。本篇内容仍很庞杂,全篇大体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了头十个小故事,用人物的对话来说明恬淡、清虚、顺任的旨趣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对滞留人事、迷恋权势的人给予抨击。后一部分..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徐无鬼

    徐无鬼【题解】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本篇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由十余个各不相关的故事组成,并夹带少量的议论。全篇内容很杂,中心不明朗,故事之间也缺乏关联,但多数是倡导无为思想的。全篇大..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庚桑楚

    庚桑楚【题解】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知北游

    知北游【题解】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名。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历。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远,因此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地方。篇文认为道是不可知的,因..

    2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田子方

    田子方【题解】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

    3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山木

    山木【题解】本篇仍主要是讨论处世之道。篇内写了许多处世不易和世事多患的故事,希望找到一条最佳途径,而其主要一精一神仍是虚己、无为。全文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其为道德之乡乎,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和雁不能..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达生

    达生【题解】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怎样才能达生呢?篇文明确提出要摒除各种外欲,要心神宁寂事事释然,可知本篇的宗旨在于讨论如何养神。全篇自然分为十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至乐

    至乐【题解】至乐是首句中的两个字,意思是最大的快乐。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人应怎样对待生和死呢?篇文的内容就在于讨论、回答这样的问题。全文自然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人也孰能得无为哉,连续五句提..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 秋水 译文

    秋水【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