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话说中庸

07讲

2025-08-19 12:01 古代文学

……然后脸色也变了,忙个几天下来不成话了,腿上工夫都垮了,这还叫什么禅呢!要从容中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怎么样忙也从容中道。“圣人也”,圣人就是有道之士。

你看,在中国固有的文化讲修养的功夫、得道人的境界,三句话完了。就是禅宗所谓讲开悟,悟了以后那个智慧不晓得哪里怎么来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看禅宗大宗师那个答语、答复问题,那出来他自己不要考虑的。天人合一境界。说我想想看怎么办?怎么参?怎么打你一棒?哈!那个棒打下来,也不过是面粉做的棒,一碰就不对了。所以要这样。

所以“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上面讲到诚的境界、得道的境界。可是诚怎么样做到呢?刚才我们听了,怎么做到诚啊?——善,对不对?“不明乎善……”,怎么叫做善呢?开始第一步,“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你要选用一个真正的心理上的善的行为、道德的行为,抓得牢牢的。先求专一,使自己思想能够专一而不变。这就是大家所谓打坐啊、念佛啊、用各种功夫了,“择善而固执”。抓住了、定了以后,就是禅宗所谓讲大彻大悟——豁然,豁然开朗,不勉而得、不思而中了。这个时候就是悟的境界,开悟的境界就是中庸所讲的“诚”,就是这个境界。所以啊,庙子上写的“诚则灵”很难啊!(我们先休息。)

刚才讲到这个诚的境界,与我们怎么样修养到诚的方法。开始第一步要“择善而固执”,择善而固执就是当我们这个时代一般所谓讲修定这一种方法。那么,光是诚的境界是人之道也,个人的修养,修养内圣之道。有这个道,内圣而不能外用,那也是不全的,“凡(是)治天下国家有九经”,诚是为第一、基本,做人需要,做事更需要。上至当皇帝为天子,下至做任何一个人,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明这个诚的境界。可是学问、本事、才能要培养。才能的培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是修到内圣之学,就是做功夫、得道的境界,你要各种知识了解了,各种修行的方法懂了,所以要博学。这个博学是什么都要无所不知,要书读得多。光是知识渊博了,不研究不行的,要考虑、要慎思。所以禅宗后来讲“参”,真正的参就是慎思,择善而固执。所以要博学,必须要博学;必须要博学以后,光是知识很渊博,那就变成我们经常笑过去有些人书读得很多,照学问搬字,一问就晓得。有几位老朋友,现在都过世了,大家朋友里边有一个事情忘记了,不晓得在那一本书上,找不出来:哎,找那个书柜,找那个书柜去!某某人、某一位老师书读得多,叫做活的书柜,一问他哪一本书上,他可以马上答复你:哦,这是黑格尔的某一个版子、第几页,他都讲得出来;中国书,哪一本书、哪一章、哪一段他都讲得出来;非常博学。但是他自己的见解呢?没有。没有自己的见解;记忆力特强。所以记忆力很强,悟力等于没有。换句话后脑长得很大,前脑大概太小,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要博学之,要审问之,要参究。参究以后,要慎思之,仔细研究。我们把审问同慎思合起来往往叫做审思,就是参究。研究以后还要明辨之,对与不对,不管是圣人之言,也有对,也有不对。不对的在哪里?他当时在某一个环境对某一个人讲的,并不是一定是万古不变的名言。假设他换成现代的,再对别人来讲,他又变了。并不是(不变的),他因时因地有所变动,这些地方都要明辨。

然后,经过上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后,确定了真理——笃行之。就是依此来修行,依一个方法来做,才能够达到诚的境界,诚的境界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所以下面要极力鼓励学问,学问就是才能的养成。诚的境界是德业的养成、内圣道德的养成。有德无才能,照样不能做事。假使一个人非常聪明、有才能,没有内养的德是不能用的,连他自己都靠不住啊!所以才学、知识越高的人越不可靠,因为他没有一个东西,“不诚无物”,中心没有个东西。中心有了这个东西、有这个学问,就对了。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所以下面是鼓励求学的重要:“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些知识我们所不能到达的,天下事有其事我们不明其理,那是自己知识不够,这个理在哪里找不出来,那是知识不够。譬如我们做一个电气的东西,我们做得起来,出了病不晓得原因在哪里,这一门的学问没有够。“学之弗能”,既然学就要把它学通,学了不通不放手,“弗措也”,不要把它停掉。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就是要研究,要审问,乃至问老师、问同学、问前辈,再不然问书。天下的书是什么?就是比我们早的前一辈人他一生留下来的经验,所以不读书是很可惜,别人活了一辈子的经验,我们不能接受——这个是占便宜的事啊!所以要审问。问之而不知道、还不彻底,不要摆下,要努力地研究。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他说有些问题是你不去思考它,多去想想就会通了。想不通,你说反正我是个笨蛋、不想了,那永远是不通。非要把它研究通。当然你想得神经的时候是要休息一下,不要再想了。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就是说,这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每一个道理、每一个阶层,就是鼓励我们,到某一个阶层,也许看到自己的智慧打不进去了、停顿了。这里有个原则告诉你,人的体能有年龄的限制,体力也有年龄的限制,智慧不一定有年龄的限制。有诚恳的真修养,智慧是越老越开发得厉害,这是很特殊的事情。所以要慎思明辨。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他说,理论上做到了,用功夫老是不上路——要好好去修行,实行之。那说我实行也没有办法,就摆下了,那你活该!其实你实行没有彻底。真去修行,没有做不到的事。换句话,一路下来说,天下没有做不到的事。

圣人、佛都是人做的,只要你努力去修与学,一定做到的。那么有时候觉得自己很不如人,那么告诉我们一个办法: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不要看自己笨,不要有自卑感。别人学一下、想一下就懂,我承认笨,我来一百下总会懂吧!他只要一下就懂了,我来一百下。人家一分钟懂,我一百分钟总把它弄懂。“人十能之”,像有些人也笨一点,十下、十分钟才懂,我来一千分钟总会懂吧!一千分钟还不懂,一万分钟好不好?不要自馁,不要自卑,不断地努力、学,总会成功。所以这个道理懂得了,“虽愚必明”。纵然是最笨的人,最后是最高明的圣人。纵然是最没有出息、柔弱的人,最后是强人,永远是高人。这是学问与修道。

看了这一节完了,就是告诉我们,不断地努力,内圣之道修养到诚,是根本。外用的学问、才能,任何一种才能,不管你学哲学、科学、宗教、做生意、做官,四个原则、五个步骤不能变——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不能变动,这是外用。有内圣之道,没有外用之学,那只能做个罗汉、自了汉而已!罗汉者,自了汉。有内圣之道,又有外用之学,可以成佛,为圣人。光有学问,而没有内圣之道——普通人,普通一个学问家,不能成就为圣人。必须有内圣而有外用之道、有学问,才能成圣人。这是这一段。

下面翻过来是二十一章,中庸的中心来了:

自诚明,谓之。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哈,不晓得讲些什么!那现在用白话一翻,就是“自诚明,叫做;自明诚,叫做教。诚就明了,明了就诚了。”就是白话文。你说是说些什么话?

“自诚”,上面晓得什么叫诚:“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它的方法是怎么样?专一来的,用一个方法择善而固执,一念专到达了极点,豁然而开悟,这是诚的境界。由诚专一做功夫,乃至你们学打坐的,修静、定,做功夫做到了极点,开悟了,“自诚明”,渐修的方法,这就是佛家所谓禅宗讲渐修,叫做“”。

“自明诚谓之教”,一闻千悟,一说就开悟了、懂了。懂了以后,不经过定的修持不行。由明白了而转修持到诚,这就是顿悟。

第一句话,“自诚明,谓之”,由渐修而到顿悟。“自明诚,谓之教”,由顿悟,悟后起修,就是教。

实际上,修与悟这两个东西,功夫与智慧,两个是一个。“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功夫到了,智慧自然开;智慧开了,功夫一定到。就是这个话。你看,这个时候佛教没有来哦,什么都没有,这是固有的文化,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对于此道早就通了。“自诚明,谓之。”由诚到明,地的功夫。“天命之谓”嘛,中庸第一句话。所以,“天命之谓,率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是这个反复告诉我们。所以,中庸的中心一个是明,一个是诚。怎么样到明诚呢?就是要去悟它。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能尽其,则能尽人之。能尽人之,则能尽物之。能尽物之,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文化讲人生的价值,所以刚才讲,我说有许多朋友活了一辈子没有人生观的。、爸爸生你,你活在世界上做一个什么东西嘛!所以,常常有人说骂人:你是什么东西?我也碰到过人家说:哎,你是什么东西?我说我也不晓得我是什么东西!真不晓得!不晓得你们诸位晓不晓得自己是什么东西?要晓得自己是什么,就晓得人生观,那就“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你可以跟上帝两个并行,可以跟佛两个并坐。人的价值要到这个境界,就是叫做圣人。实际上做圣人之道,先要做到至诚,修养到了至诚。“唯天下至诚”,你到达了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你智慧开了,一通百通。禅宗后来就是这个路线。所以一悟了以后啊,一悟千悟,无所不知。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走的就是这个路线。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人、物就搞清楚了。所以明心见,要怎么做到明心见?没有定力、定力不够不行的,必须要定。定而后得慧,天下之至诚,才能尽其。所以打坐是修定的一种方法之一,并不是说打坐同禅宗、同悟道、同诚有什么关联;有关联,但是它并不是天经地义的,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不一定,也可以明诚。有人不打坐,一下就悟了,悟了以后再修,一样到。二校完

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能尽其,则能尽人之。”把自己明心见明白了,才能够一切众生就是都清楚了。所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无有不知的。他就能够知人

“能尽人之,则能尽物之。”人统统了解了,宇宙万有的物理之都清楚了。释迦牟尼佛走的就是这个路线,他从菩提树下悟道以后,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事情他都清楚了,所以“能尽人之,则能尽物之。”所以把人弄清楚、彻底大彻大悟以后,物理世界的宇宙的来源都搞清楚了。

猜你喜欢

  • 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不可夺志【原文】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

    6 古代文学 2025-11-18
  •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原文】子曰:“法语①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②之言,能无说③乎?绎①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注释】①法语:法,严正;语(yu),作动词用,告诉。法语之言..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原文】子曰:苗而不秀①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注释】①秀:庄稼吐穗扬花。【译文】孔子说:“庄稼出苗而不吐穗开花是有的吧!吐穗开花而不结果实也是有的吧!”【读解】苗而不秀、秀..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自强不息的楷模

    自强不息的楷模【原文】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译文】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啊!我只看见他进取,从来没有见他停止过。”【读解】可惜什么?可惜颜渊早死,只活了32岁。而不是可惜他..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进退成败都在自己

    进退成败都在自己【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注释]①篑(kui):盛土的筐子。【译文】孔子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原文】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译文】孔子说;“我没见过喜一爱一道德像喜一爱一女色一样的人!”【读解】与孟子辩论的告子有一句名言说;“食、色,一性一也。”(《孟子·告子上)..

    5 古代文学 2025-11-18
  •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①如斯②夫!不舍昼夜。”【注释】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读解..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待贾而沽,不藏于椟

    待贾而沽,不藏于椟【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注释】①韫(yun)椟(du):藏在匣子里、韫,藏;椟,匣子。②贾(gu):商人。③沽:卖。..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循循善诱的艺术

    循循善诱的艺术【原文】颜渊喟然①叹曰:“仰夫子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未由③也已。”【注释】①喟然:叹气的..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博与专的问题

    博与专的问题【原文】达巷一党一①“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②”。子闻之,谓门弟了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注释】①达巷一党一;名叫达的晨巷。巷一党一为一个词,即里巷。②无所成..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原文】舜有臣五人①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②”。”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③”,于斯④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⑤,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译文】孔子说:“学习起来就像老赶不上一样,还生怕把学到的东西又丢掉了【读解】孔子的自白给我们以“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感觉。而..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政事。”【读解】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在其位不了解情况,隔行如隔山,谈论起来于事无补..

    3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①。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人道则见②,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注释】①善道:正确的学说,引申为真理。②见:同..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读书不为稻粱谋

    读书不为稻粱谋【原文】子曰:“三年学,不至①于谷②,不易得也。”【注释】①至:这里指意念所至。②谷:古代以谷米为俸禄(类似今天的工资),所以“谷”就是指“禄”。【译文】孔子说:“读书三年而不想望当官吃..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德行更比才能重

    德行更比才能重【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译文】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那样美好的资质,只要骄傲吝啬,那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读解】才能资质属于才..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是不是愚民政策?

    是不是愚民政策?【原文】子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跟从,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是为什么。”【读解】这就像军队下命令一样,目标何方,距离若干,限什么时候到达。或者是,冲..

    4 古代文学 2025-11-18
  •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原文】曾子曰:“土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注释】①弘毅:弘,大;毅,坚毅、弘毅指志向远大,意志坚毅。【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

    9 古代文学 2025-11-17
  • 锋芒毕露就是祸

    锋芒毕露就是祸【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注释】①校(jiao)计较,较量。【译文】曾子说:“能力强却向能力弱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

    8 古代文学 2025-11-17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注释】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译文】曾子卧一床一不起,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道:“鸟快要死..

    10 古代文学 2025-11-1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