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文学 / 话说中庸

08讲

2025-08-19 12:19 古代文学

乌龟,[引磬响]龟、鳖样子看起来一样,分别很大,作用也很大。所以每一个字如果讲国文来研究,教国文啊,每一个字就要研究清楚了,每一个字、每一个字还要拿着图案来教,什么叫做鼋?什么叫做鳖?什么叫做龟?那很多了。我们现在不是上国文课,这一点就把它……就是很多了。就是说海里头许多海洋水族的生物,都在里头。其实海洋里边,陆地上有的生命——矿物、植物、动物,海里头统统有。海里头的世界比陆地世界又清静、又舒服。我们陆地上有的:陆地上有马,海里有海马;我们陆地有人,海里有海人。什么都有,一切都有。可能海龙王都有,那个世界大可以去玩玩。当然不会游泳跳下去呀,那就玩不到了。“大海不载死”,水有个好的德,死掉的东西它就送上来。所以,死在里头它就立刻把它飘出来,不要它。所以呀不要去跳水自杀,呵!死了见不到海龙王的。

所以呀,他说这个大海有那么大,“货财殖焉”,里头啊,大海里头包括了无数的深藏,可以使你发财。“殖焉”,物质的“殖焉”。(我们先休息。)

刚才讲到《中庸》上引用的文字,描述这个物理世界这个天地的广大,那个伟大与畜产的丰富,那么山川土地、天地来形容。实际上他不是在作写风景的文章,他是说明,要我们了解我们这个自到达至诚境界,它能具足万法,能生起自的功能、智慧神通的作用无量无边,是这个意思。

那么他现在引用上古的《诗经》里头的周颂的诗: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他说周朝的《周颂》(讲周朝文化的盛德),当时的形容的句子,他说文王的内圣学养修养、外面的学问,所谓内圣外王之学,到达了同天地一样。就是中国文化经常讲,天、地、人叫做三才。中国文化把人道的价值、人的价值已经提升到与天地同一个程度(层面)。因为天地本身也有缺陷,不是没有缺陷的。但是弥补天地的缺陷要用人,生命的智慧是最高了。所以人能弥补天地之德、之不足,所以可以参赞天地的化育。而我们现在引用《诗经》所说的“维天之命”,文王的修养到达内圣外王之道的**,所以他承受了天命。“於穆不已”,“於穆”两个字很难解释、不需要解释,这是个形容词,那么拿现代我们念“於(瘀)穆”,古代念“於(音乌)穆”。“於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穆穆”文王,穆穆然,就是形容那个,我们现在用白话一样,形容一个东西很深远、很广大,有什么好句子形容啊?怎么说明?空空洞洞?太小了,没有*。就是讲不出来,只好用“於穆”,那么高远,那么伟大。我们做一个了解,要朗诵,要把它变成朗诵诗:你好伟大啊!好崇高啊!就是那个样子。反正白话诗啊,装模作样的句子都可以把它拿上来。就是称它做“穆穆然”这个意思。

他说这个两句诗所代表的意思,“盖曰”,这个“盖”是在古文的写法。我们白话文怎么写呢?“这个吧……好比是……”就是这样。古代就是一个字“盖”。拿现在写这个转折的文字啊,“这个吗……好比是……”,就是这样。这个盖就包括了这样一个意思。“这个样子嘛……好比像……”,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盖”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古文啊,我们现在写新文、新的教育入手的人,不懂古文啊,看到这个是废话,盖——盖个什么?都把它拿掉。“之乎也者”,那个之乎也者是*的东西,***,等于我们讲白话“哎哟——”,那个“哟”拖得那么长干什么?“哎哟”就好了嘛!为什么那个“哎哟——”那个“哟”字要拖得那么长呢?凡是“之乎也者”就是文下面那个语调那个虚字。那么开头就是“那么……这个……啊……”都是。“盖”也包括了这个样子。那么这个“哎”,就是那个“盖”。所以过去的“之乎也者”就是现在的“呢吗吧呀”,呢、吗、吧、呀,等等,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古今没有什么差别,你懂了以后觉得蛮好玩的,满好笑的。像古文你不懂,或者翻译用现代文,跳起来你不懂,打滚你就懂了,打滚同跳两个一样的。所以“盖”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承接上文,这两句诗经代表了什么呢?就是等于来说,讲天之所以为天哪,嘿!这个话讲了等于没有讲!天就是天,天就是那么伟大,讲不完的。真的形容只有这个话最好!你说那个伟大,伟大到什么样子?伟大就是伟大!不要再加形容。更加形容都不是,就已经变成第二义,不是第一义。

他说,下面这叫做“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没有办法明显地表达得出来。譬如我们佛经经常用虚空,现在我们大家学佛的人看到佛经一讲空,拼命下意识地构想一个空的境界,所以打起坐来呀,空空洞洞叫做空——那是你的幻想。空,没有一个空空洞洞的境界。那么空之所以为空者,空也!空就是空。那么空怎么叫空?“於乎不显”哪!它没有一个境界啊!你说我有一个境界,那就不是了,那有个限度了,那不叫***。那个空的境界大概水桶那么大、冰箱那么大。你不相信,大家自己觉得空空洞洞了,我如果给你量一量看,无量那么大,你那个意识境界只达到那么,不会想得很高远,那就是妄念的境象。所以真正无妄念、无分别,就是空是什么境界?随时都有,“於乎不显”,没有一个境界。有了境界已经有了限量,无量无边已经有了限量。

所以,他说这两句诗所描写文王的道德的成就、学问修养之德,他的道德、德业——“纯”,到达了炉火纯青,那没有话讲!“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所以文王怎么称文王?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叫做谥号、谥法。现在没有了,这几十年不用了。中国文化有个“谥法”,你们多研究历史就懂了。所以说中国人古代的教育同现代做人完全两样。像过去当皇帝、当一个读书人、知识分子做人很害怕。所以讲出来做官,或者做一个知识分子,就怕死后的这个谥号很难听(定)。死后才能公议给你个什么封号。“文王”这个文,文王的名字不叫文王,后人给的;武王就是谥号给一个“武”。这个历史上独有的**。所以你看,王明叫“文成”,曾国藩叫“文正”,就是死后的封号、谥号。

过去的读书人、知识分子,或者出来做事,他不但对国家对天下要负责,对自己负责,怕死后给历史留一个骂名。连和尚都一样,譬如六祖死了以后,政府给了一个“大鉴禅师”(大鉴*的禅师),也有这个谥号。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死后给你定评,你活在世界上活了一辈子,你究竟有什么价值。你说有些亡国的皇帝——“殇帝”,年纪很轻,搞了几年;像宣统皇帝,都已推翻了,如果像满清里头封号,也许叫做“殇宗”。当了三年,上去做过了一年,就那个山,然后一辈子都很可怜。像三国的时候汉献帝(文献的献),也可以称为……还不错了,有**他的意思。实际像满清的,把那个汉朝四百年天下就那么献出去了。那么有些叫“哀帝”,很悲哀的。像皇帝这个谥号很严重。

现在也讲到谥号,就是中国文化:“文王之所以为文也。”所以没有什么解释,文就是文。所以我们要懂了这个文化的道理,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为文也”,所以中国的文化,有内养之学到了。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不一定可以称你为文化人。真正讲中国文化神,学问之所以为文也,那要达到什么程度呢?学问知识达到“至诚不息”。换句话要明心见以后,才送给他“文”。

所以他说,文王之所以称文啊,“纯亦不已”,那就是纯到极点,没有一点缺陷可以挑剔。那么我们拿后世什么叫做纯?也可以等于什么呢,等于后来的佛经的翻译,就是圆满,真正的圆满、真正极圆满,所以“纯亦不已”。

这一段、这一章就是“右第二十六章”,讲儒家修养学问用功的方法的要修证结论。那么下面引申发挥了。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所以中国文化,首先要了解这个。他说(我们这里是白话翻译了):伟大的那个圣人的道啊!那个圣人的道,不晓得哪一道,圣人道、所谓中庸之道,这是中国固有文化。什么叫圣人呢?以中国固有文化看所谓佛、神仙、一切的天主、一切鬼神等等,好的至善,统统一个名称叫做“圣”,大成就、大彻大悟。还在修行中,还没有到达大彻大悟成就的,就谓之“贤人”。再差不多的,就谓之君子。我们有时候把君子这个名称也提到圣人、贤人的阶段,一样。因此我们来看佛学、佛教翻译,十地菩萨所谓是属于圣人的境界;十住、十信、十回向,属于三贤,还没有登地,就是还在修行中,还没有明心见,还没有摸到边的。所以三贤、十圣,正好就是以中国固有文化这个概念来翻译佛法这个境界。所以它是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一篇文章。

这个话也告诉你们,现在年轻的人都想宏扬佛法,到国外去,所以我经常鼓励你们要多读读新旧约的原文的圣经。你不能不借用他的文化,不然你翻译不好。你说菩提、般若,般若什么?般若像菠菜一样的。然后英文也翻,翻了就注解,搞了半天。新的观念给人家接受,一百年以后去,效果发挥出来。就是现在大家跑到外国宏扬佛法,大家也拼命地请我去,我就懒得动。我说我要动啊,我活五百年的话,再过两百年再说。*不过来,那些就是乱打基础的,变成**。你把基础垫稳了,我来给你们设计一下、盖一盖差不多。叫我去给你打基础,那还有这个神哪?翻不起来的啊!那有些句子怎么翻译?像中文讲境界,用功到达某一个境界,外文怎么翻译?“先天一炁”,决不能翻成气死人那个气哦!怎么翻?所以呀,你们学外文的想一下把佛法翻译、沟通、演讲,所以有时候我说是难兮哉!难兮哉啊!

**什么,要真正的学问。要东方的学问有基础,自己把古文弄好,因为佛经都是古文,你怎么翻哪?你自己先要读懂。然后把外文弄好,弄***的程度。你不要认为说是学两句洋的荤的英文啊,**去翻啊!翻——翻跟头!你能翻个什么啊?所以讲到圣人之道,这是顺便告诉你们,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讲。这是我很鼓励的事,不是给你们浇冷水,就是叫你们不要太狂妄、太自满,认为懂两句就可以去翻了。你把中文古文翻成白话,翻好了再来翻吧!

他说圣人之道呢,“洋洋乎”,不是洋洋百货公司哦!洋洋乎,形容词,伟大,形容词,流水一样的。为什么用流水这个海洋的洋呢?这个洋是后来借用,原来这个洋是“水流貌”,像古文的解释,翻开古文的字典:“水流貌”,三个字。什么叫水流貌?流水的那个现象。你站在那个海中、高山顶上一看,海水像**就是一个一个在那里摆动,就是:洋洋乎。就是水那么摆,叫洋洋。你就认识了中国字了。然后你写文章,写文言也好、白话也好,用的形容字啊,也不会有错。所以你自己中国字都认不得,说“洋洋”,什么叫洋?太平洋的洋;太平洋为什么叫这个洋,不叫发痒的“痒”呢?那是什么道理呢?就要讲文字。这个在中国过去的教育,认字的功夫是六岁开始到十二岁,这叫小学阶段,小学时认字。因为过去中国字一个字包含了好几个观念,甚至一个字包括了很多的概念,因为文字的简化。现在新的是一个概念要好几个中国字把它表达出来,这是新旧的不同了,这个注意了!将来怎么变?不知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他说,得道的圣人到达至诚不息、明心见以后的境界,他的功德成就、学问道德,佛家讲功德,佛家是借用这个名词,**这个字。学问、德业的成就,他的教养,所谓佛家讲**,这个教养发育万物。但是他同佛学所讲那个文字不同。“发”,活泼泼地生发,生机不绝。养育、包养,父母养育孩子一样,“发育万物”,到达圣人境界。不但圣人,有无上的贡献,发育万物都有。

“峻极于天。”那个峻,高贵大度,他的道德的成果**天*地*,说它有多高呢?天那么高。天有多高啊?不可数、不可说、不可量,就是那么高,所以叫“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也是形容词。什么叫优优大哉呢?这个优啊,不是那个悠哦!那个悠哉游哉又是个意义呦!这个优包括那个。要怎么说呢?非常慈悲、优游,好像“东风吹到脸上来,统统吹上我胸怀”,那个样子的优优。这是一个好的白话诗哦!刚才一下做的,“统统吹上我胸怀”,然后啊“脸上不觉得笑起来”!(众笑)这是很好的白话诗,那个就是优优;无比的快乐,无比的高兴,但是不是发疯;微笑狀,有拈花微笑那个样子,东风一吹。“优优大哉”,大是大,下面还大得来哦!圣人境界那么大哦!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为什么会做到圣人的境界呢?戒律、戒,他的行为。所以真到了这个行为的人,就是我们《论语》,像《史记》上面都提,形容孔子:“望之俨然”,远远一看有点害怕,不敢**,他那个威严;“即之也”,一亲近接触到,无比的舒服,无比的亲切,然后这个修养到这个境界。他何以到达如此呢?拿佛家说,功德成就。因为他的德、内学,“礼仪三百”,他自己起心动念中规中矩。规矩,佛学就是戒律,“威仪三千”。所以后来佛经到汉朝到佛教过来,戒律第一次翻过来叫“三千威仪”,根据这个来的。第一次的戒律翻过来就是叫“三千威仪”,根据中国文化来的。中国文化《礼记》上“威仪三千”,威仪是对自己内心的修养,就是戒律、戒条,所以起心动念说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戒律的神。所以儒家过去的时候走路,庄容端正。出来不戴冠、衣服不正,像领子拖拉一下,不敢见人。像我们小的时候穿夏衣,在家里房间里脱掉了,穿的短褂;在家里听到朋友、客人一来:等等等等!慢点进来哦!赶快把衣服穿上。这个就是威仪,实际上大家脱得光光的露一下,是没有什么好看。现在叫做人体美,我看看叫体美差不多!因为我看现在到达了脱衣服为美,要是再过几十年,没得脱了,叫扒皮!扒了才美。再过几十年,叫修白骨观!(众笑)哈,那就叫做美了!(众笑)扒皮扒完了又穿长袍了。所以过去人都要这些,礼仪,所以要“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换句话说,一个人真到达了见到自的境界,不要修,不要你修威仪的,一个人到定的境界,自然是无比的威仪,所以“大威德金刚”。自己自然要具备了大威德,也具备了慈悲喜舍那一种威仪。所以他说:“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啊!

每读到这个时候,非常感叹!所以禅宗就叫做传心。传心是庄子的话,****衣钵传人。这个儒家也感叹,不要佛家说正法要等到人来传,儒家也觉得传人很难,“待其人而后行”。等待,并不是**呦!都是读儒家的书、做儒家的修养,哪个人变成孔子?不知道。哪一个人变成孔子,也可以证入。“待其人而后行”。所以孟子说“五百年而后王者兴”。真是啊!我们看历史上不管是文化学术上,在政治上、历史上的成就,几百年来出一个人,一个人就影响了几百年,有那么严重!乱世的人也这样,你看出乱世,像明朝一个张献忠,你看***马克思,就到了一百多年。再加上一个马克思,**。你要**一个世界太平,要圣人来,要数百年之久。这是心里头无比的感叹!所以成就的人是不容易的。这也是勉励一个人自己要晓得努力,所以“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千万记住哦!千万千万注意!你们大家所谓学佛的也好,学道家的也好,就是普通讲学问的也好*,“苟不至德,至道不凝”。你们很多人看到《金刚经》释迦牟尼说:“修一切善法,(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样道理。你看读这个话怎么讲?要一切善法修成功,你才得开悟。你们现在随便是看看什么禅宗的书,青蛙一声“扑通”跳下水,“通!”那是禅;“见山不是山”,哦!那是禅!“忽然之间一**笑笑,禅到了!”那怎么行呢!禅是靠道德、功德,“苟无至德,至道不凝”啊!道德都不成就啊,那个道像冰冻一样你冻不拢来的啊!你是水啊,你要冻拢来变成冰块啊!冰块要雕刻起来变成**,那才会用。这个“凝”字用得好极了!所以说为什么我们学佛要修定?定是凝静、凝定、凝结了。所以为什么不能得定呢?你们大家学佛不能得定,你就要反省自己心理行为、道德戒律。“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啊!至德,还不是普通的道德。这个至德到达了最高处,不可捉摸,看不见的。所以你说要想明道、悟道,“苟无至德,至道不凝”啊!自己要切实反省这个道理!不反省这个道理,就是**。所以要“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所以我们为了要修到至道的凝定,只好从外面打进来。所以戒律的理念是什么?因为我们晓得是凡夫,只好拿个范围自己,走路嘛不要东看西看,你要这个样子“非礼勿视”,只好端端正正;“非礼勿听”,只好这个样子。慢慢从外面接近里头去,就是戒律、礼仪的作用。大英雄大气概根本用不着这个,他一下自己就到了。到了以后,他用不着;他无所谓戒,他自然是“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就到了。所以中国文化讲礼仪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到了宋朝唐朝以后,佛法一变,所以到禅宗佛教起个大***,把他这个印度的戒律变成中国丛林制度。到了丛林以后,宋朝儒家已经是衰落了,所以程明道他反对佛教,可是一到庙子里看起参,和尚出来吃饭,一看和尚的那个威仪济济,他说:三代礼乐,尽在此矣!从没***,***佛,造就中国文化的大礼,那个威仪非常气派,可是自然的。

真正的诚恳的修行快没有了,大家都想开悟,我们只好八个字:“苟无至德,至道不凝”啊!怎么恢复啊?要想恢复只有自修,你要证得。证得了以后,自己到达了,“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那么你懂得了,明白这个神之外。所以我也常常告诉你们,**都没有,那个准备呀,你怎么样去做到。

故君子遵德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这个非常重要!尤其在座的青年们,将来要自己,包括国家、世界的人类在内,要想自己对于国家民族文化有所贡献,不管男女,都要特别注意!现在告诉你们,提供一个路子,是有一个路子:“故君子遵德而道问学”。“遵德”,内养之学。拿现在你们在座讲,当然要参禅悟道,“遵德”,先要求得内明之学。中庸讲的就是内明,“天命之谓,率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内明之学,明心见,“遵德”。

猜你喜欢

  • 庄子读书笔记解“毒”庄子

    刚刚考完中华文化,最后一篇小作文要求写庄子读后心得,趁着记忆还清晰,略作修改搬过来。这世界似乎是中了庄子的毒,从老师们教导小孩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到流行乐队苏打绿的《各站停靠》音符化庄周梦蝶典故..

    2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读书心得

    书上说。孔子是授予我们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庄子是教授我们如何生活的小道理。人们大多数执迷于大道理。我们经常对自己说:人生活再世上就要努力,就要活的比别人好。即使再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依然不放过自己。每日..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心得

    读了庄子的《秋水》,我不禁为其超凡脱俗的哲理思辨所震撼,奔放肆虐的理想色彩如同海神若般庞大无涯,游曳于天地间的清灵洒脱的思想却极其巧妙地以个人为切入点。我蓦地想到了《红楼梦》里空云洁白的妙玉最一爱一读..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天下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一精一,谓之神人;不..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列御寇

    列御寇【题解】列御寇本是篇首一人名,这里用作篇名。全篇由许多小故事夹一着议论组合而成。内容很杂,其间也无内在联系,不过从主要段落看,主要是阐述忘我的思想,人生在世不应炫耀于外,不应求仕求禄,不应追求智..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渔父

    渔父【题解】渔父为一捕鱼的老人,这里用作篇名。篇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说剑

    说剑【题解】《说剑》以义名篇,内容就是写庄子说剑。赵文王喜欢剑,整天与剑士为伍而不料理朝政,庄子前往游说。庄子说剑有三种,即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委婉地指出赵文王的所为实际上是庶民之剑,而希望..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盗跖

    盗跖【题解】盗跖为一人名,指称一个名叫跖的大盗,本篇以人物之名为篇名。《盗跖》内容的中心是抨击儒家,指斥儒家观点的虚伪一性一和欺骗一性一,主张返归原始,顺其自然。本篇写了三个寓言故事,自然地分为三大部..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让王

    让王【题解】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篇文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寓言

    寓言【题解】寓言本是篇首二字,但也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人物,寓言的方法正是《庄子》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色。全文大体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外物

    外物【题解】外物是篇首的两个字,用来作为篇名。全文内容依旧很杂,但多数文字在于讨论养生处世,倡导顺应,反对矫饰,反对有所一操一持,从而做到虚己而忘言。全文大体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则阳

    则陽【题解】则陽是篇首的人名。本篇内容仍很庞杂,全篇大体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了头十个小故事,用人物的对话来说明恬淡、清虚、顺任的旨趣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对滞留人事、迷恋权势的人给予抨击。后一部分..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徐无鬼

    徐无鬼【题解】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本篇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由十余个各不相关的故事组成,并夹带少量的议论。全篇内容很杂,中心不明朗,故事之间也缺乏关联,但多数是倡导无为思想的。全篇大..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杂篇庚桑楚

    庚桑楚【题解】庚桑楚是首句里的一个人名,这里以人名为篇名。全篇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有讨论顺应自然倡导无为的,有讨论认知的困难和是非难以认定的,但多数段落还是在讨论养生。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知北游

    知北游【题解】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名。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历。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远,因此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地方。篇文认为道是不可知的,因..

    2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田子方

    田子方【题解】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

    3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山木

    山木【题解】本篇仍主要是讨论处世之道。篇内写了许多处世不易和世事多患的故事,希望找到一条最佳途径,而其主要一精一神仍是虚己、无为。全文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其为道德之乡乎,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和雁不能..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达生

    达生【题解】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怎样才能达生呢?篇文明确提出要摒除各种外欲,要心神宁寂事事释然,可知本篇的宗旨在于讨论如何养神。全篇自然分为十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外篇至乐

    至乐【题解】至乐是首句中的两个字,意思是最大的快乐。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人应怎样对待生和死呢?篇文的内容就在于讨论、回答这样的问题。全文自然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人也孰能得无为哉,连续五句提..

    1 古代文学 2025-10-04
  • 庄子 秋水 译文

    秋水【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

    0 古代文学 2025-10-0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