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雍正畿辅通志 / 李卫

畿輔通志卷三十二

2025-08-19 13:37 雍正畿辅通志

田賦

昔禹則三壤成賦中邦冀州之賦獨居上上周官職方幽州榖宜三種并州榖宜五種今

京畿之地正古冀州之域而分之則為幽并者也禹貢稱厥田惟中中而銍秸米粟獨詳於甸服漢唐以後則漕轉以給京師而畿内之粟米無徵焉葢地衆民聚廩禄稍餼儲峙宜殷而四方之來食者衆也

聖代龍興建都立極五百里内撥地以給八旗旗地有給有退民地有圏有補代徵轉解絲分縷析户部及直𨽻布政司勾稽參伍簿籍文移倍繁於他省然自

列祖以來喣嫗覆育生息日繁田功益治今

皇上御極

恩被寰宇而

京畿尤渥巡察勸農之使交馳於道蠲租截漕建倉積貯以寛民力以裕民生且

特簡親王大臣經理疆索治川防闢水田用周官稻人之

法以稼下地又

念承平日久旗人多以官給之田私質於土人其力不能贖者官為之償且於旗地畫井授田設官敎耕巍巍乎度越漢唐而比隆於虞夏殷周郊遂井牧之盛矣故備列田賦并詳

功令以志

聖謨之深逺焉

三代

冀州厥土白壤厥田惟中中厥賦上上錯〈尚書禹貢〉漢

青冀人稠土狹不足相供而幽州内附近郡土曠人稀厥田宜稼悉不墾發宜徙貧人不能自業者於寛地此亦開草闢土振人之術也〈漢崔實政論〉

前燕

慕容皝以牧牛給貧家田於苑中公收其八有牛無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記室封裕諫之〈文獻通考〉

後魏

太和八年户増帛三疋粟二石九斗増調外帛滿二疋所調各隨其土所出其司冀等州貢綿絹及絲幽平等州皆以麻布充税〈魏書食貨志〉

北齊

天保八年議徙冀定瀛州無田之人於幽州范陽寛以處之謂之樂迁〈隋書食貨志〉

開皇十二年詔河北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隋書食貨志〉

自幽鎮兩鎮用兵置南北供用院而行營軍十五萬不能抗兩鎮萬餘之衆饋運不能給帛粟未至諸軍或强奪於道葢自建中定兩税而物輕錢重民以為患至是四十年當時為絹二疋半者為八疋大抵加三倍〈唐書食貨志〉

開元時河北不通運州租皆以絹代〈文獻通考〉

後唐

長興四年五月户部奏棣濮澶邢洺磁魏等州節候常早大小麥𪍿麥豌豆五月十五日起徵八月初一日納足正税疋帛錢鞋地頭�[1]麯蠶鹽及諸色折科六月五日起徴八月二十日納足幽定鎮滄校晚大小麥𪍿麥豌豆六月一日起徴八月十五日納足正税疋帛錢鞋地頭�[1]麯蠶鹽及諸色折科六月十日起徴至八月二十五日納足〈文獻通考〉

秘書丞孫琳嘗往洺州肥鄉縣與大理寺丞郭諮以千歩方田法括定名田其後田京知滄州均無棣田歲増賦榖帛之類無隷總千一百五十二旣而或言滄州民以為不便詔如舊〈文獻通考〉

大中祥符六年吕夷簡請免税河北農器〈同上〉

熙寧十年河北路田二十六萬九千五百六十頃八畝官田九千五百六頃四十八畝見催額九百一十五萬二千貫石疋兩量斤束端内夏税一百三十九萬三千九百八十三貫石疋兩量斤秋税七百七十五萬八千一百七貫疋石斤束〈同上〉

元豐五年都水使者范文淵奏自大名抵乾寧跨十五州河徙地凡七十頃乞募人耕植從之先是中書言黄河北流今已淤斷恩冀下流退皆土田頃畝必多深慮權豪横占及舊地主未歸乞詔河北轉運使候朝專差朝臣同司職官同立標識方許受狀定租給授〈同上〉

政和三年河北西路提舉常平司奏所在地色極多不下百數及其均税不過十等第一等雖出十分之税地土肥沃尚以為輕第十等只均一分多是瘠鹵猶以為重若不入等止以柴蒿之直自錢一百而至五百比次十等全不受税旣收入等但可耕之地便有一分之税其間下色之地與柴蒿之地不相逺乃一例毎畝均税一分乞土色十分之地再分上中下三等折畞均數如第十等地毎十畞合折第一等一畝受税不改元則上下輕重皆均詔諸路行其法〈宋史食貨志〉

道宗太康十五年募民耕灤河曠地十年始租又詔山前後未納税户並於密雲燕樂兩縣占田置業入税〈續文獻通考〉

大定二十一年上謂宰臣曰山東大名等路明安穆昆户之民驕縱奢侈不親稼穡不令家人農作盡令漢人佃蒔取租而已富家盡服綺紈酒食遊宴貧者争慕效之欲望家給人足難矣近已禁買奴婢約其吉凶之禮當委官閲實户數計口授地必令自耕地有餘而力不贍者方許佃於人仍禁其農時飲酒〈金史〉遼人佞佛多以良民田賜諸佛寺分其税一半輸之寺謂之二税户章宗明昌元年六月北京等各路所免二税户凡一千七百餘户萬三千九百餘口〈同上〉元

太祖時中都田野久荒而兵後無牛可耕乃於盧溝橋索軍囘所驅牛十取其一得數千頭分給近縣民大悦〈續文獻通考〉

世祖至元二年張𢎞範奏免大名租税 十八年唐仁祖奏罷正定保定兩路錢榖逋負〈同上〉

成宗元貞三年罷大名路所獻黄河故道田輸租〈同上〉仁宗皇慶六年免大都上都今歲租税〈同上〉

順帝至正二十七年以兵興免正定冀寧今年田租之半 腹裏歲入糧數二百二十七萬一千四百四十九石〈同上〉

洪武初田賦總數

北平田土計五十八萬二千四百九十九頃五十一畞夏税麥三十五萬三千二百八十石絹三萬二千九百六十二疋秋糧米八十一萬七千二百四十石〈續文獻通考〉

𢎞治十五年總數

順天府官田八百三十五頃五十畞零民田六萬七千八百八十四頃五十七畝零夏税小麥一萬九千六百三石四斗三升零人丁絲綿折絹二千一百七十五疋一丈六尺零農桑絲折絹一千七百六十四疋一丈七尺零秋糧粳稻粟米四萬七千一百三十四石二斗三升零地畝綿花絨九千四百二十六斤一十四兩五錢六分零

永平府官田一百頃六十八畞零民田一萬四千七百四十三頃八十八畞零夏税大小麥九千九百九十六石一斗九升零人丁絲折絹二千五十疋一丈零農桑絲折絹二百四十三疋一丈二尺零秋糧米二萬三千三百五十三石一斗一升零地畞綿花絨三百四十五斤一十三兩二錢

保定府官田四百八頃六十二畝零民田三萬五千一百二十頃八十八畝零夏税小麥一萬八千七百九十三石八斗二升零人丁絲折絹二千七百九十六疋七尺零農桑絲折絹一千六百一十一疋九尺零本色絲二百二十四斤一兩一錢三分秋糧米四萬二千九百八十石三斗零地畝綿花絨九千五百七十四斤八兩五錢六分棗株課米一十六石二斗九升

河間府官田一百二十九頃三十六畝零民田二萬四千九十一頃三十五畝零夏税小麥一萬九千八百一石一斗八升零人丁絲併沒官地畝折絹四千九百二疋二丈六尺零農桑絲折絹八百八十九疋七尺零秋糧米四萬六千二百八十石六斗二升零地畝綿花絨四千六百四十七斤一十三兩五錢棗株課米三十七石五斗五升

正定府官田五百一十頃三畝零民田三萬八千四百七十頃六十一畝零夏税小麥三萬四千七百三十三石四斗九升零人丁絲折絹八千五百四十八疋六尺零農桑絲折絹七千疋一丈七尺零秋糧粳粟八萬二千三百四十六石九斗六升零地畝綿花絨三萬五千三十三斤一兩四錢八分零

順德府官田七十九頃二十一畝零民田一萬三千七百四十三頃三十四畝零夏税小麥一萬二千五百三十七石八升零人丁絲折絹一千五百四十八疋農桑絲折絹三百五十一疋一丈二尺零秋糧米三萬四百六十一石七升零地畝綿花絨五千五斤四兩棗株課米一十二石九斗八升零

廣平府官田一百一十六頃八十九畝零民田二萬一百二十一頃二十五畝零夏税小麥一萬七千八百四十二石四斗五升零人丁絲折絹二千八百八十五疋二丈二尺零農桑絲折絹六百五十四疋二丈零秋糧米四萬一千四百七十九石六斗五升零地畝綿花絨一萬四千五百八十四斤一十五兩八錢一分

大名府官田五萬一千七百三十九頃六十二畝零民田二百五十四頃零夏税小麥四萬四千九十六石三斗五升零人丁絲折絹六千八百二十八疋一丈四尺零農桑絲折絹八百十疋二丈七尺零鈔九貫二百七十五文秋糧米一十萬三千八十石七斗二升零地畝綿花絨二萬五千一百二十五斤六兩六錢四分棗株課米二千一百十一石五斗二升

隆慶州民田一千五十九頃四十二畝零夏税小麥一千七百一十三石七斗五升零秋糧米三千九百三十七石四升零

保安州民田三百四頃五十七畝零夏税小麥四百八石二斗九升零秋糧米一千五十三石二斗六升零〈已上詳續文獻通考〉

萬厯六年實丈田數

順天府九萬九千五百八十二頃九十九畝零永平府一萬八千三百三十九頃四十六畝零保定府九萬七千九十五頃五十畝零

河間府八萬二千八百七十二頃一十九畝零正定府一十萬二千六百七十五頃六畝零

順德府一萬四千二百四頃四畝零

廣平府二萬二百三十八頃三十八畝零

大名府五萬六千一百九十六頃六十畝零

延慶州一千五十九頃四十二畝零

保安州三百四頃七十二畝零〈已上詳續文獻通考〉

太祖立國之初檢覈天下官民田土徴收税糧具有定額乃令山東河南地方額外荒土徴收任力開墾永不起科至宣宗又令北直隷地方比照太祖山東河南事例民間新開荒田不問多寡永不起科至正統六年則令北直隷開墾荒田從輕起科實於祖法畧有背戾至景帝尋亦追復洪武舊例再不許額外丈量起科至今所當遵行所以然者葢緣北方地土平夷廣衍中間大半瀉鹵瘠薄之地葭葦沮洳之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且地形率多窪下一遇數日之雨即成淹沒不必霖雨之久輒有害稼之苦列聖葢有見於此故有永不起科之例又有不許額外丈量之禁是以北方人民雖有水潦災傷猶得隨處耕墾以幇取糧差不致坐窘衣食夫何近年以來權倖親暱之臣不知民間疾苦不知祖宗制度妄聽奸民投獻輒自違例奏請將畿甸州縣人民奉例開墾永業指為無糧地土一槪奪為己有由是公私荘田踰鄉跨邑小民恒産歲朘月削至於本等原額徴糧養馬産鹽八站之地一例混奪權勢横行何所控訴産業旣失税糧猶存徭役苦於併充糧草困於重出饑寒愁苦日益無聊展轉流亡靡所底止〈明給事中夏言疏〉

畿輔通志卷三十二

河北地方志。清李卫等修,陈仪等纂。一百二十卷。卫字又玠,砀山(今属安徽)人。识字不多,纳资为户部郎,雍正时官至直隶总督。仪有《陈学士文钞》已著录。旧称京都附近为畿辅,清代为直隶省三别称,包括北京周围县境、天津、今河北部分近京县份。元明无志,元代有《析津志》仅记京师(今北京市),明代畿内之地,直隶六部,而其他诸省皆有通志,独直隶省缺如。清康熙十一年曾草创一志,未为详确。至雍正朝,初聘辰州府同知田易设局修纂,及至李卫来治,于雍正十三年(1735)成书。一百二十六万余字。首冠畿辅舆地全图,总图、分图共十八幅。绘制精详,标记得体。山川道路、城镇屯集,十分醒目,自然和文化景观兼收。正文分诏谕、宸章、京师、星野、建置沿革、形胜疆域、山川、城池、公署、学校、户口、田赋、盐政、兵制、河渠、水利营田、陵墓、寺观、古迹、风俗、物产、职官、人物、艺文等二十九目。订补缺,较康熙志完善。内容广涉今河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建筑等历史资料。于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商业发展、名胜古迹、植被分布、生态平衡等无不备载。堪称当时河北地区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清代方志中可谓上乘之作。有雍正十三年刻本, 《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卷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起昭陽協洽(癸未),盡閼逢涒灘(甲申),凡二年。 淮陽王更始元年(癸未、二三年) 春,正月,甲子朔,漢兵與下江兵共攻甄阜、梁丘賜,斬之,殺士卒二萬餘人。王莽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引兵欲據宛,劉縯與戰..

    6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八 漢紀三十

    起旃蒙大淵獻(乙亥),盡玄黓敦牂(壬午),凡八年。 王莽天鳳二年(乙亥、一五年) 春,二月,大赦天下。 民訛言黃龍墮死黃山宮中,百姓奔走往觀者有萬數。莽惡之,捕繫,問所從起;不能得。 單于咸旣和親,求其子..

    13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起屠維大荒落(己巳),盡閼逢閹茂(甲戌),凡六年。 王莽始建國元年(己巳、九年) 春,正月,朔,莽帥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璽韍上太皇太后,順符命,去漢號焉。 初,莽娶故丞相王訢孫宜春侯咸女為妻,立以為皇后;生..

    10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起昭陽大淵獻(癸亥),盡著雍執徐(戊辰),凡六年。 孝平皇帝元始三年(癸亥、三年) 春,太后遣長樂少府夏侯藩、宗正劉宏、尚書令平晏納采見女。還,奏言:「公女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太師..

    9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起屠維協洽(己未),盡玄黓閹茂(壬戌),凡四年。 孝哀皇帝元壽元年(己未、前二年) 春,正月,辛丑朔,詔將軍、中二千石舉明習兵法者各一人,因就拜孔鄉侯傅晏為大司馬、衞將軍,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票騎將軍。..

    16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起柔兆執徐(丙辰),盡著雍敦牂(戊午),凡三年。 孝哀皇帝建平二年(丙辰、前五年) 春,正月,有星孛于牽牛。 丁、傅宗族驕奢,皆嫉傅喜之恭儉。又,傅太后欲求稱尊號,與成帝母齊尊;喜與孔光、師丹共執以為不..

    12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起閼逢攝提格(甲寅),盡旃蒙單閼(乙卯),凡二年。 孝成皇帝綏和二年(甲寅、前七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 二月,壬子,丞相方進薨。 時熒惑守心,丞相府議曹平陵李尋奏記方進,言:「災變迫切,大責..

    14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起著雍涒灘(戊申),盡昭陽赤奮若(癸丑),凡六年。 孝成皇帝永始四年(戊申、前一三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大赦天下。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 夏,大旱。 四月,癸未,長樂臨華殿、未央宮東司馬門..

    12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盡強圉協洽(丁未),凡九年。 孝成皇帝陽朔三年(己亥、前二二年) 春,三月,壬戌,隕石東郡八。 夏,六月,潁川鐵官徙申屠聖等百八十人殺長吏,盜庫兵,自稱將軍,經歷九郡。遣丞相長史、..

    10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 漢紀二十二

    起屠維赤奮若(己丑),盡著雍閹茂(戊戌),凡十年。 孝成皇帝建始元年(己丑、前三二年) 春,正月,乙丑,悼考廟災。 石顯遷長信中太僕,秩中二千石。顯旣失倚,離權,於是丞相、御史條奏顯舊惡;及其黨牢梁、陳..

    13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 周紀三

    起重光赤奮若(辛丑),盡昭陽大淵獻(癸亥),凡二十有三年。 慎靚王元年(辛丑、前三二O年) 衞更貶號曰君。慎靚王二年(壬寅,前三一九年) 秦伐韓,取鄢。 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入見而出,語人曰:「望之不..

    18 资治通鉴 2025-11-14
  • 卷三十九 相和歌辞十四

    ○瑟调曲四 魏·文帝 (《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有《大墙上蒿行》,今不歌。”)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随大风起。零落苦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

    39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八 相和歌辞十三

    ○瑟调曲三 【饮马长城窟行】(古辞) 一曰《饮马行》。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古辞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言征戍之客,至於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故作是曲也。郦道元《水..

    40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七 相和歌辞十二

    ○瑟调曲二 【陇西行】(古辞) 一曰《步出夏门行》。《乐府解题》曰:“古辞云‘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次言善於主馈,终言送迎有礼。此篇出诸集,不入《乐志》。若梁简文‘陇西战地..

    39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六 相和歌辞十一

    ○清调曲四 魏·武帝 (《西京杂记》曰:“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妇采桑於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见而悦之,乃遗黄金一镒。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於今日也..

    23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五 相和歌辞十

    ○清调曲三 【长安有狭斜行】(古辞) 长安有狭斜,狭斜不容车。适逢两少年,挟毂问君家。君家新市傍,易知复难忘。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三子俱入室,室中自生光。大妇织绮纻,中妇织流..

    40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四 相和歌辞九

    ○清调曲二 【豫章行】(古辞) (《古今乐录》曰:“《豫章行》,王僧虔云《荀录》所载《古白杨》一篇,今不传。”《乐府解题》曰:“陆机‘泛舟清川渚’,谢灵运‘出宿告密亲’,皆伤离别,言寿短景驰,容华不久。..

    32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三 相和歌辞八

    ○平调曲四 唐·虞世南 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全兵值月满,精骑乘胶折。结发早驱驰。辛苦事旌麾。马冻重关冷..

    36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二 相和歌辞七

    ○平调曲三 【君子行】 (《乐府解题》曰:“古辞云‘君子防未然’,盖言远嫌疑也。又有《君子有所思行》,辞旨与此不同。”)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

    33 乐府诗集 2025-10-13
  • 卷三十一 相和歌辞六

    ○平调曲二 陈·张正见 (一曰《铜雀妓》。《邺都故事》曰:“魏武帝遗命诸子曰:‘吾死之后,葬於邺中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馀香可分诸夫人,不命祭吾。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台上施六尺床,下繐..

    40 乐府诗集 2025-10-1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